东观什么意思,东观西望的释义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24 0
  1. 弃我去者的全诗是什么意思?
  2. 四字成语望什么求什么意思
  3. “和帝诏昭就东观书阁踵而成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4.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什么意思?
  5. 李白的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昨日之日”是什么意思?
  6. “鸿都之选”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蓬莱文章什么意思 是四个字,不是蓬莱文章建安骨的意思!

蓬莱:在这里指的是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李白的诗 蓬莱文章建安骨,是什么 意思

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建安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蓬莱文章建安骨“蓬莱”“建安”什么意思中间小谢又清发“清发”什么意思

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东观什么意思,东观西望的释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是写谁的

李白

唐代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千古诗人蓬莱文章建安骨谁写的

出自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文章建安骨”这句是李白的原诗,“青莲居士”是李白的号,所以这句话写的是李白。并且原诗指李白和李云,以后就指李白了,出自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唐代时期,为把谢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为小谢。谢诗风清新秀发,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巨集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写谁的

原诗指李白和李云,以后就指李白了,出自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唐代时期,为把谢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为小谢。谢诗风清新秀发,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巨集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生丹心照古今 ,这句应该是永剩丹心照古今

颂南宋文天祥。联中化用了他的《过零丁洋》名句。但是此联是后人所作..具体作者难考证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是赞扬谁?

原诗指李白和李云,以后就指李白了,出自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蓬莱本是传说中的仙山,多藏宝典秘录。东汉时人们称国家藏书处为蓬莱山,这里是用蓬莱文章代指汉代的文章。建安骨,指东汉建安年间(193-220)的诗文创作,曹操父子和王粲等“建安七子”所写诗文内容充实,语言质朴,风格刚健俊爽,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小谢,即谢,唐代时期,为把谢和刘宋时期诗人谢灵运区分开来,称谢灵运为大谢,谢为小谢。谢诗风清新秀发,深为李白所喜爱。酒酣之后,李白思路大开,他想到了汉代巨集伟的文章,建安诗的刚健风骨,身在谢楼,当然更想到在汉、唐之间出现的小谢的诗歌了。他对这些文化传统很仰慕,所以自负地用汉文、魏诗和小谢的成就来比并、称许李云和自己。

对联干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写谁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这是安徽省马鞍山***石矶青莲祠太白楼上的一副对联。写的是李白。

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建安风骨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

弃我去者的全诗是什么意思?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扩展资料

词句注释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饯别:以酒食送行。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长风:远风,大风。

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酣(hān):畅饮。高楼:指谢朓楼。

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诗文风格。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诗文俊逸。

俱怀:两人都怀有。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迈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览:通“揽”,摘取。一本作“揽”。

销:一本作“消”。更:一本作“复”。

称(chèn)意:称心如意。

明朝(zhāo):明天。散发(fà):去冠披发,指隐居不仕。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散发弄扁舟:一作“举棹还沧洲”。

译文

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

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

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

校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

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轮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忧愁。

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四字成语望什么求什么意思

『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宣州谢朓楼上为校书李云饯别。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

长风:远风,大风。

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俱怀:两人都怀有。

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揽:摘取。

消:另一版本为“销”。

称(chèn)意:称心如意。

明朝(zhāo):明天。

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

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此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宣州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并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赏析』

本诗是作者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和帝诏昭就东观书阁踵而成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 望什么求什么猜成语

应该是没有这个成语,可能的成语是:望穿秋水。

附上望字开头的一些成语仅供参考:

望闻问切: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合称四诊。

望其项背:见“望其肩项”。

望风而靡:①见对方的威势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惧之状。②望见对方就为之折服倾倒。形容钦敬之状。③同“望风披靡”

望风而遁:远远望见敌人的踪影或强大气势,即行遁逃。

望风捕影:比喻说话做事以不可靠的传闻或迹象为依据。

望尘不及:见“望尘莫及”。

名德重望:犹德高望重。

功高望重:功:功劳,功绩。望:名望,声望。功劳和名望都很大。

东观西望:向四周张望,察看动静。 详细?

登高望远: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资深望重:资格老,声望高。

望文生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文:文字;语句;义:意义。

望而生畏:看着就害怕。生畏:害怕。

望尘而拜: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

望风披靡:草木随风倒伏。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交锋就溃散了。披靡:草木随风倒伏。

望而却步:看到困难或危险就往后退缩。形容遇到强敌或困难时就退缩不前。却步:向后退却。

望穿秋水:把眼睛都望穿了。形容盼望的程度。秋水:比喻人的眼睛像秋水一样晶莹。

望风扑影:比喻做事没有把握,没有目标。也比喻毫无根据地盲目寻求。

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

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望:向远处看;眼:眼睛;欲:将要;穿:破。

2. 望什么求什么打成语

没有这样的成语

望开头成语

望子成名、

望洋而叹、

望梅止渴

望风披靡、

望屋以食、

望风扑影、

望风而靡、

望杏瞻蒲、

望而却步、

望穿秋水、

望尘知敌、

望风瓦解、

望风而走、

望尘奔溃、

望洋兴叹、

望风而溃、

望而生畏、

望子成龙、

望尘莫及、

望门大嚼、

望尘不及、

望其肩背、

望帝啼鹃、

望风响应、

望影揣情、

望秋先零、

望岫息心、

望其肩项、

望文生训、

望尘僄声

3. 有望字和求字的成语

应该没有含有“望求”的成语!『包含有“望”字的成语』“望”字开头的成语:(共48则) [w] 望表知里 望尘奔北 望尘拜伏 望尘不及 望尘奔溃 望尘僩声 望尘而拜 望尘靡及 望尘莫及 望穿秋水 望尘追迹 望断白云 望帝啼鹃 望而却步 望而生畏 望风捕影 望风承旨 望风而遁 望风而降 望风而靡 望风而逃 望风披靡 望风扑影 望峰息心 望风响应 望风希旨 望风希指 望衡对宇 望空捉影 望梅阁老 望门投止 望梅止渴 望其肩项 望其项背 望秋先零 望屋而食 望文生训 望文生义 望闻问切 望屋以食 望岫息心 望影揣情 望洋而叹 望眼将穿 望洋兴叹 望眼欲穿 望云之情 望子成龙 第二个字是“望”的成语:(共24则) [c] 才望高雅 [d] 东望西观 [g] 观望不前 [k] 可望不可即 可望而不可及 可望而不可即 [s] 时望所归 硕望宿德 守望相助 [w] 威望素著 威望素着 毋望之福 毋望之祸 [x] 想望丰*** 想望风*** 想望风褱 [y] 一望而知 一望无边 一望无际 一望无垠 [z]重望高名 众望所归 众望攸归 瞻望咨嗟 第三个字是“望”的成语:(共33则) [a] 昂首望天 [b] 巴高望上 [c] 出人望外 [d] 登高望远 道高望重 德高望重 大旱望云 大旱望云霓 得陇望蜀 德隆望重 德隆望尊 代马望北 戴盆望天 大眼望小眼 德尊望重 [g]功高望重 [h] 获陇望蜀 [k] 枯苗望雨 [n] 年高望重 [q] 骑鹤望扬州 权重望崇 [r] 锐挫望绝 入井望天 人微望轻 [s] 扫墓望丧 [x] 喜出望外 犀牛望月 [y] 意出望外 倚闾望切 [z] 占风望气 止渴望梅 资深望重 这山望着那山高 “望”字结尾的成语:(共32则) [b] 不负众望 [c] 迟徊观望 迟回观望 迟疑顾望 迟疑观望 [d] 东观西望 道殣相望 东瞧西望 大失人望 大失所望 东睃西望 大喜过望 东张西望 [g] 公才公望 冠盖相望 [h] 亥豕相望 [j] 肩背难望 肩背相望 极目迥望 极目远望 [m] 名德重望 门闾之望 [q] 迁延顾望 迁延观望 [x] 项背相望 悬悬而望 [y] 延颈鹤望 引领而望 云霓之望 引首以望 遥遥在望 [z] 陟岵瞻望 “望”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语:(共1则) [d]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包含有“求”字的成语』“求”字开头的成语:(共27则) [q] 求大同,存小异 求道于盲 求福禳灾 求过于供 求浆得酒 求名夺利 求马唐肆 求马于唐市 求马于唐肆 求亲告友 求亲靠友 求全责备 求全之毁 求人不如求己 求仁得仁 求生害仁 求神问卜 求同存异 求田问舍 求贤如渴 求贤若渴 求贤下士 求益反损 求之不得 求忠出孝 求志达道 求知若渴 第二个字是“求”的成语:(共20则) [b] 不求甚解 不求闻达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f] 反求诸己 [g] 规求无度 [p] 旁求博考 旁求俊彦 [s] 死求白赖 死求百赖 声求气应 三求四告 [t] 贪求无厌 贪求无已 [y] 远求骐骥 以求一逞 [z] 诛求不已 自求多福 诛求无度 诛求无厌 诛求无已 第三个字是“求”的成语:(共70则) [a] 暗室求物 [b] 拜鬼求神 避祸求福 [c] 尺蠖求伸 草间求活 吹毛求疵 吹毛求瑕 [d] 登木求鱼 [f] 发屋求狸 [g] 割地求和 挂冠求去 [h] 蠖屈求伸 [j] 将本求财 将本求利 积本求原 见弹求鹗 见弹求鸮 见卵求鸡 掘室求鼠 居无求安 急于求成 精益求精 井中求火 [k] 刻意求工 刻舟求剑 [l] 励精求治 敛怨求媚 [m]买菜求益 卖国求利 卖国求荣 买静求安 卖友求荣 卖主求荣 [p] 剖蚌求珠 批毛求疵 披毛求疵 披毛求瑕 破柱求奸 [q] 敲冰求火 弃本求末 契船求剑 屈蠖求伸 却行求前 弃易求难 [s] 食不求甘 舍本求末 舍近求远 死里求生 溯流求源 杀妻求将 舍身求法 实事求是 死中求活 [w] 未明求衣 寤寐求之 委曲求全 问舍求田 [x] 洗垢求瘢 洗垢求瑕 新益求新 [y] 邀功求赏 隐居求志 以屈求伸 摇尾求食 压雪求油 [z] 钻冰求火 责备求全 钻冰求酥 追根求源 炫玉求售 “求”字结尾的成语:(共19则) [b] 不忮不求 [g] 供不应求 供过于求 [j]降格以求 [m] 梦寐以求 蔓引株求 [q]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s] 声气相求 声应气求 [t] 同恶相求 同类相求 同气相求 同声相求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w] 无迹可求 唯利是求 惟利是求 [y] 一无所求 [z] 孜孜以求 “求”字在其他位置的成语:(共2则) [q]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4. 有两个望的四字成语

昂首望天 仰起头,望着天。喻指眼光向上,作风浮泛,不肯放下架子、深入基层。

巴高望上 指与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结交或联姻。

不负众望 负:辜负;众:众人;望:期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才望高雅 形容人富有才学,享有很高的声望,不同流俗。

大旱望云霓 云霓:下雨的征兆。好象大旱的时候盼望寸水一样。比喻渴望解除困境。

大失人望 指在群众中严重丧失威望,威信扫地。

大失所望 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

大喜过望 过:超过;望:希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戴盆望天 头上顶着盆子看天。比喻行为和目的相反,愿望不可能达到。

道殣相望 殣:饿死。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

得陇望蜀 陇: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德高望重 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登高望远 登上高处,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目光远大。

东张西望 张:看。形容这里那里地到处看。

公才公望 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

冠盖相望 冠盖:指仁宦的冠服和车盖,用作官员代称;相望:互相看得见。形容 *** 的使节或官员往来不绝。

观望不前 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难确定时,怀着犹豫不定的心情,观察事物的发展,暂不前进。

极目迥望 极:尽;迥:远。尽眼力之所及眺望远方。

可望而不可即 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枯苗望雨 形容殷切盼望。

5. 有劳取生望意思的四字成语

望文生义

wàng wén shēng yì

解释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某一词句的确切涵义,光从字面上去牵强附会,做出不确切的解释。

出处清·张之洞《輶轩语·语学》:“空谈臆说,望文生意。”

结构连动式。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辨形义;不能写作“意”。

近义词顾名思义、不求甚解

反义词精益求精

辨析~和“顾名思义”;都表示由一点想到另一点;但~是指阅读时不推求、领会文字的真正含义;只按照字面做牵强附会的理解;其“生义”的对象是“文”;“顾名思义”则是指看到名称就可能揣测到其真正的意义;“思义”的对象是“名”。

例句

(1)学习生词生字一定不能~。

(2)有的人读书;只从表面看;不弄清背景;因此不免~;深入不下去。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什么意思?

原文是:“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

就是说,班昭的哥哥班固写了《汉书》,但是《汉书》的八篇表还有《天文志》还没来得及写就去世了,于是汉和帝诏班昭到东观藏书阁去接着把《汉书》写完。“

”踵而成之“就是接着班固(把汉书)写完的意思。

李白的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昨日之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出自《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做。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白话译文

昨天的日子渐渐离我远去,已经不可能挽留;今天的日子扰乱了我的心,充满了无限烦忧。

长风吹过了几万里送来秋雁,对此可以开怀畅饮酣醉高楼。书您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有我的诗如谢朓秀朗清发。我们都是心怀逸兴壮思飞动,想登上九天去摘取一轮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忧愁。人生在世上不能够称心如意,不如明天披头散发驾舟漂流。

扩展资料

这首诗约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的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于天宝元年(742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天宝三载(744年),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753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天宝十一载(752年)李云任监察御史。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鸿都之选”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昨日之日”意思是:昨天的日子;昨天的光阴;昨天的时光。

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唐代〕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早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天,使人无限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拔刀断水水却更加汹涌奔流,举杯消愁愁情上却更加浓烈。

人生在世不能称心如意,不如披头散发,登上长江一叶扁舟。

注释:

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tiǎo)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饯别: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李云,又名李华(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

长风:远风,大风。

此: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小谢: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他和谢灵运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俱怀:两人都怀有。

逸兴(xì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壮思: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揽:摘取。

销:另一版本为“消”。。

称(chèn)意:称心如意。

明朝(zhāo):明天。

散发(fà):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

弄扁(piān)舟:乘小舟归隐江湖。扁舟:小舟,小船。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是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此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宣州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并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赏析:

本诗是作者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时时掩抑不住郁闷和不平,感情回复跌宕,一波三折。语言明朗,似脱口而出,音调激越高昂。

此诗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突作转折: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东汉时学者称东观(***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正是李白的性格。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全诗如歌如诉,情感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汉灵帝刘宏12岁继位,33岁辞世,是东汉最没出息的皇帝之一,综观其一生行迹,有两大***流传后世:其一,倾心向学,创立“鸿都门学”;其二,明码标价,公开卖官鬻爵。略窥《后汉书·孝灵帝纪》,便可见一斑:

——熹平四年(175)春,“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

——光和元年(178)二月,“乙未,地震。始置鸿都门学生”。汉灵帝颇具文艺范儿,琴棋书画,样样会玩,太监们投其所好,在洛阳皇宫南宫之鸿都门创立了一所国立学府,即“鸿都门学”,设有辞赋、书法、绘画、音乐专业,却阴差阳错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可是,到了这年年底,灵帝伙同一群歪嘴太监,大张旗鼓地在官舍批发官帽,“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皇帝卖官,明码标价,官衔不同,价钱各异,“公”1000万,“卿”500万。

《后汉书》书影

——光和三年(180)六月,灵帝诏令选拔人才,“诏公卿举能通《尚书》《毛诗》《左氏》《谷梁春秋》各一人,悉除议郎”,从精通五部儒学典籍的学者中各选一人,任命为议郎。

——光和四年(181)十月,灵帝又开始作妖,“帝作列肆于后宫,使诸***女贩卖,更相***争斗。帝著商估服,饮宴为乐。又于西园弄狗,著进贤冠,带绶。又驾四驴,帝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京师转相放效”……

《东观汉记》书影

这样一个既注重儒学、又毫无廉耻的皇帝,因为表彰《东汉观记》优秀作者,却弄出了一连串令人啼笑皆非的***案件,成为千古笑谈;而带头揭露这些“雅案”的人,正是著名酷吏阳球。

《东观汉记》是一部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从汉光武帝刘秀至汉灵帝刘宏年间的史实,因修纂于洛阳南宫之东观而得名。该书问世后,影响巨大,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可惜后来随着范晔《后汉书》出世,此书被挤出“三史”之列,日渐沉沦,最后竟消逝于史海烟云里,令人痛惜。

这部史学巨著,是东汉几代史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早期班固奠基、雏形隐现,到中期邓太后临朝称制,下诏续修,至晚期汉桓帝诏令续写,直到末期汉灵帝、汉献帝年间做最后一次续修,可谓时光漫漫,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史通·古今正史》载,汉灵帝熹平年间,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先后来到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蔡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这次续书,大才子蔡邕居功至伟,他在蒙冤流放朔方归来后,续成了十篇志书,补写了《灵帝纪》和列传42篇。

东汉邓太后

史载,参与撰写《汉纪》的作者,先后受到了各种奖励,邓太后时期遍洒雨露,赏赐不断;灵帝则独树一帜,为杰出作者画像,悬挂于东观墙上,以为表彰。著名学者高彪著书东观,成绩斐然,“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后汉书·文苑传》),灵帝敕令为高彪画像,以示奖赏。岂料这个励志举措,却引来一群“李鬼”,这些人削尖脑袋沽名钓誉,大肆行贿,向官员奉上金钱与美女,要把自己的图像“挂起来”供人瞻仰,其丑恶行径,令人作呕。尚书令阳球眼见群魔乱舞,拍案而起,上书皇帝,“奏罢鸿都之选”,其词曰:

伏承有诏敕中尚方为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象立赞,以劝学者。臣闻《传》曰:“君举必书。书而不法,后嗣何观!”案松、览等皆出于微蔑,斗筲小人,依凭世戚,附托权豪,俯眉承睫,微进明时。或献赋一篇,或鸟篆盈简,而位升郎中,形图丹青。亦有笔不点牍,辞不辩心,***手请字,妖伪百品,莫不被蒙殊恩,蝉蜕滓浊。是以有识掩口,天下嗟叹。臣闻图象之设,以昭劝戒,欲令人君动鉴得失。未闻竖子小人,诈作文颂,而可妄窃天官,垂象图素者也。今太学、东观足以宣明圣化。愿罢鸿都之选,以消天下之谤。(《后汉书·酷吏列传》)

他说,听闻皇帝下诏为鸿都学士乐松、江览等32人画像立赞,以黾勉后学,感慨良多矣。《左传》云:君王之举措,史家录于案;所记不足传,后世当何观?据查,乐松、江览等人出身微贱,心胸狭窄,才学浅陋,依靠谄***戚、跪舔权豪而沽名钓誉,或献赋一篇,尽为陈词滥调,或篆鸟镂简,不过乌鸦乱涂,却可以升官发财,画像图赞,实在荒谬也!这些家伙,有的胸无点墨,词不达意,有的请人代笔,舛漏百端,皇上却对他们青眼有加,使之像寒蝉跃出污泥,越发嘚瑟嘶叫,令有识之士掩口窃笑,嗟叹不已。我听说啊,图赞之举,是为了倡导向学,鞭笞恶浊,从来没听说过竖子小人拍几句臭哄哄的马屁,作几篇轻飘飘的颂词,就能够窃据要职,还要画像作为世人的榜样呢!太学与东观,是朝廷表彰圣贤、宣扬教化之莹洁殿堂,怎能容忍如此玷污呢?建议陛下罢除“鸿都之选”,以消除天下人的汹汹非议。

阳球慷慨激昂,直陈利弊,却没能引起灵帝重视,“书奏不省”,皇帝根本没理会他。此时的汉灵帝与东汉朝廷,早已朽烂不堪,犹如枯树吱嘎作响,犹如顽石坠落山崖,已经无药可救了。且看《后汉书·崔寔传》讲述了一段其从兄崔烈花钱买官的桥段,令人尬笑不已:

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其富者则先入钱,贫者到官而后倍输,或因常侍、阿保别自通达。是时,段颎、樊陵、张温等虽有功勤名誉,然皆先输货财而后登公位。烈时因傅母入钱五百万,得为司徒。及拜日,天子临轩,百僚毕会。帝顾谓亲幸者曰:“悔不小靳,可至千万。”程夫人于旁应曰:“崔公冀州名士,岂肯买官?赖我得是,反不知姝邪!”烈于是声誉衰减。

“榜卖”,张榜卖官;“黄绶”,系官印的黄丝带,代指俸禄六百石以下、二百石以上级别官员,其标配为铜印黄绶;“烈”,崔烈,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官至司徒;“傅母”,保姆;“临轩”,指皇帝离开正殿,驾临御前殿;“小靳”,吝惜,吝啬。

东汉司徒崔烈

这段记载,可谓声情并茂,形神兼备,其要点有三:其一,灵帝开鸿都门卖官,贩卖官职包括朝廷公卿大僚、州郡太守、及黄绶等低级官职,腰缠万贯者实行“一把一清”,一手交钱,一手拎着官帽赴任;囊中羞涩者则实行“赊贷”,先行赴任,加倍偿还,通过常侍、阿保等皇宫随从,将钱款直接送还皇帝。其二,段颎、樊陵、张温,都是花钱买来的公卿大佬,官居太尉;其三,崔烈生于冀州望族,其祖父崔骃、父亲崔盘、从弟崔寔,均有名望,他通过灵帝保姆程夫人,花500万钱买来一顶司徒官帽,灵帝嫌太少,说应该要1000万嘛。程夫人很不高兴,说崔公是看我的面子才肯掏钱买官,如今我倒落下不是了,天理何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