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诱弟不恭,兄长在上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3 0
  1. 兄弟间误会的故事
  2. 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杀兄弑父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3. 求兰陵王高长恭和宇文邕的介绍
  4. 历史上的兰陵王高长恭到底是怎样得人?究竟有没有那首“兰陵王入阵曲”?
  5. 宋文帝与弟义恭书
  6. 胞兄的造句胞兄的造句是什么

所谓"祖训",即历代祖先对子孙的教诲。端蒙养、重家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虽然载于家谱中的"祖训",多系族长代祖先立言,是他们藉祖先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加于全体族众。

但"祖训"对从精神层面维系家族的统一和团结有着重要作用,除此,祖训闪耀着得一族文化的光辉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1李氏

兄诱弟不恭,兄长在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敦孝悌 严教诲

睦宗族 修祠墓

重丧祭 谨嫁娶

尚勤俭 崇礼让

这8条"祖训"的精神,从根本上说,就在于维系宗族关系,以求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

2王氏

三槐世第,及至于今,

英才辈出,卓尔不群。

孝悌为先,忠信为本,

惟耕惟读,恩泽子孙。

不奢不侈,颗粒成廪,

婚丧从俭,持家以勤。

嫁女择媳,勿尚重聘,

德行善,不惟俗伦。

自强自立,处事以忍,

广结贤良,不谋非分。

当差有事,尊上宽仁,

努力进取,友朋谨慎。

勿以诱善,祸及自身,

勿以亲恶,招惹公忿。

酗酒无度,伤其身心,

聚众 赌搏 ,财帛散尽。

贪婪飘荡,荒废 青春

胡作非为,辱没先人。

恋衙投宦,必爱人民,

忌才害贤,毒族害群。

耸人告讼,不如兽禽,

利令智乱,灾难必临。

祖灵在天,察尔甚真,

阴诛阳谴,追究必深。

祖灵阴佑,和顺永存,

后裔繁昌,福寿盈门。

一荣一辱,天地一新,

世德世业,纠察昭昏。

一谦受益,一满招损,

神灵有鉴,莫辱斯文。

阴受其殃,阳恶是因,

安贫乐道,其心也欣。

焚毁朝夕,何堪明晨,

纨绔堕落,愧对乡邻。

不肖为贤,浪子如金,

振兴美族,直上青云。

秉公惩戒,繁荣后昆,

恭愿后裔,永传家珍。

百世不竭,积厚且纯,

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3 张氏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

完粮息讼,营生业言。

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

宜尽诚敬,慎婚姻言。

娶媳嫁女,咸宜配择。

严内外言,治内治外。

不可易位,敦孝悌言。

事事亲敬,敦宗睦族。

笃教学言,养不废教。

作养人才,厚风俗言。

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

协力同心,严杂禁言。

奸盗,占欺谋吞。

4刘姓

族诗

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 立纲 常;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

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刘氏祖训诗

此诗为广传公(刘广传,刘氏147世祖)生下十四子以后,鼓励儿子要向外发展,不要儿女情长痴恋家中。广传作诗一首,以激励儿孙,并作日后认宗的依据。这首后来被刘氏奉为族诗。

三祖遗训

汉高祖刘邦遗训

根据《史记》和《汉书》所载,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与一班大臣谈论起能够在“楚汉相争”中战胜项羽、脱颖而出的原因时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汉光武帝刘秀遗训

刘秀继承和发扬了刘邦的传统,广纳天下之士,广听天下之言,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创建东汉百年基业。刘秀是一位聪明而踏实的忠厚之君,勤于治政,严于律己,反对夸夸其谈的奢华之风和好高骛远的言行。刘秀给后裔子孙留下一段训诫: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故曰:广文地者荒,务文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

刘秀这段话告诫子孙:反对好高骛远,反对见利忘德,反对贪人财物。一味好高骛远者眼高手低,眼前的事情不屑一顾,徒有一番不切实际的空想,到头来只是“劳而无功”;见利忘德者做事情不择手段,将为人的道义都抛掉,到头来只会遭人唾弃;贪人财物者即使东西拿到了,也无法心安理得,君子爱财但应取之有道。

蜀汉昭烈帝刘备遗训

刘备是三国时期难得的仁义之君,曹操和孙权在征战中经常屠城滥杀,但刘备始终仁德为先、爱民如子,从不妄***戮,深得百姓爱戴。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正是刘备的仁义之举让他能在三国初期曹操、袁绍的强大势力中间周旋而不灭,使他东奔西走投靠他人而处处备受欢迎。刘备之***得了关羽、张飞的生死追随,赢得了诸葛卧龙的鞠躬尽瘁。因此他在临终遗言中将这一信条摆在了首位来告诫太子: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善,可以服人!

历代刘氏宗谱都记载了刘备的这一条遗训。他所确立的是非善恶取舍和个人行为标准,已经普遍为刘姓及整个中华民族所接受。

上述"三祖遗训",("三帝遗训"),在国内外刘氏族姓中广泛流传,赢得了广大刘姓宗族的认同,已成为整个刘姓宗族的共同族训。

5 陈氏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

仰绎斯旨,更加推祥,曰诸裔孙,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藏。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

贻羞祖宗,得罪彼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气,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我心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脉,泯厥界疆,汝归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6 黄氏

黄姓四十八字祖训

官不忘民,民不忘本。

贫不失志,富不忘贫。

堂正诚实,廉洁清贫。

勤劳俭朴,诸事严谨。

孝敬父母,善待他人。

自强不息,造福子孙。

黄氏勉后词

务敦孝弟,务存忠信;

务习礼仪,务尚廉耻;

务睦宗族,务和邻里;

务读诗书,务勤耕种;

务亲君子,务重有德;

务厚亲朋,务笃故旧;

务慎言行,务襟交游;

务守王法,务畏官刑;

务尊高年,务怜孤寡;

务崇节俭,务严教训。

黄氏戒后词

毋图清闲,毋喜游荡;

毋好,毋贪酒色;

毋炫几长,毋形人短;

毋依财势,毋疾贫穷;

毋称人恶,毋谈人妇;

毋尚斗勇,毋恃豪强;

毋近小人,毋狎匪类;

毋为唆讼,毋忤尊长;

毋逞私智,毋夸异能;

毋见小利,毋念旧恶。

7 杨氏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8 赵氏

1、敦孝悌

孝悌者,百行之原也。孩提知爱本诸良能,稍长知敬原于善,何以狃于习俗,顿失初心。为子弟者不知孝,当体父母生我之恩情,不知悌,当思长上待我之友爱,诚能服劳竭力,奉养无违隅坐徐行,恭让而不懈,则一门之内,和顺雍容,孝悌敦,而人伦斯重矣。

2、睦宗族

自古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异姓尚敦亲睦,矧同族之入而漠不之顾耶。务使视如一体,疴痒相关,庆吊必互相往来,缓急必互为通义。鳏寡孤独,必为之哀矜;困苦颠连,必为之照顾。能与祖宗济一日子孙,即能与祖宗免一日忧虑。若乃各顾身家,视同宗如秦越,甚则每因小事,辄起纷争,则怨积日深,其不视如仇敌者几希矣。书日:“以亲九族。”尚其念之。

3、力本业

士农工商,均有常业,所贵恒心自励而各勤乃业耳。盖人有一定之胜境,不拘所肆何业,即随在可自致,立收其效。若乃既居于此,又慕乎彼,则此心一纵,遂不免怠忽其业矣,无何身人他歧,依然故我。业精于勤,荒于嬉。事虽勤于始,尤贵励乎终。皇天不负苦心人,尚须自勉之。

4、慎交游

交接之际,不可不慎。正人入室,所讲者好话,所行者画龙点睛事。则子弟之所见所闻,即不得引入邪僻。不然,习俗移人,贤者不免,况子弟之庸愚者众乎。语云:学好千日不足,学歹一时有余。丽泽求益,尚慎旃哉。

5、和兄弟

兄弟之间,原称手足,言人之有兄弟,即一身之有手与足,断不得隔膜相视者也。何今之人见识浅狭,或因兄弟弱于我,或因食口多于我,加以妇言唆拨,遂日思析箸而各烟。甚至每因小事,入室操戈,同气参商。外人因而构害,拆篱放犬之弊可胜道哉。昔有张公艺九代同居,江州陈氏七百口共食,均是人也,何弗思之。

6、训子弟

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凡子弟无论智愚贤否,均当以读书为上。即或赋质不齐,亦须为之谋成,立慎择术,以为久远计。断不可溺于姑息,听其放浪形骸。盖入惟年幼,每令人怜,偶有过失,恒以无知恕之。不知中人之性,成败无常,若不预加防微,则骄奢*逸,鲜有不为俗所染者。其至寡廉没耻,无所不为,不大贻祖父羞哉。须知水随器为方圆,***形为曲直。有父兄之责者,可不慎与?又,教子读书,须趁光阴,不可太迟。世人常谓,太幼则无知,俟其稍长读一年算一年。不知既长,则外旷多端,虽读而终难刻骨。无怪乎三四年庸师之教,念一转而尽归乌有矣。惟其幼则嗜俗未萌,心无旁鹜,际引一片之灵机,加以严师之提命,启其颖悟,收其放心,则成童之年,自可判其优劣之性。曾思十二岁之庠,人岂一二年工课哉?顽子切勿诿以家道艰难,遂渐往荒误子弟而不教也。凡我族人,共体此意。

7、尚勤俭

勤俭乃居家之本。勤者财之来,俭者财之蓄。常见好闲之辈,似乎惰气天成,稍盈余,即喜丰而好胜。不思一时侈欲转囊空,悔何及哉。故不勤不得以成家,即不俭亦不可以守家也。冠婚丧祭,称家有无,衣食人情,随分自适。与其奢隋而终嗟不足,何若勤俭而常欣有余,为祖宗惜往日之勤劳,为子孙计将来之生业。语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又日:有钱不可使尽。愿后人其敬听之。

8、戒争讼

居家戒争讼。凡是非之来,退一步,让三分,自然少事。盖以汝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隗悔之心。若乃因微逞忿,忘身及亲不顾,颂家尽产与人斗讼,则是鹬蚌相持,渔翁获利。纵令侥幸得胜,而家资受累矣。于是,所用不足,势必称贷,宿债莫偿,势必鬻产。此讼之所以终凶也。圣语云:小不忍,则乱大谋。其试思之。

9、遵法律

朝廷定律例,以惩愚顽。凡酗酒,奸*强盗,及一切不法之事,示谕煌煌,极为严肃。倘自蹈非僻,不畏三尺之条,一经发觉,身陷囹圄。爰书不宥,乡论不齿,上辱父母,下累妻孥,终何益哉。纵不明法律之严,亦当知身命为重,与其追悔于事后,何若远虑于事前。

10、禁非为

人生斯世须趋正道,始为正人。乃有一等丑类,学习法打,包抢包牵,外逞豪强,心怀狡诈,每每恃能挟制,藉径刁唆,坏名分而不辞,犯王章而不顾。此等败行,大辱宗亲。凡我族人,均宜惕戒,毋游手好闲,而失本业;毋博弈饮酒,以废居诸;毋身陷不法,以身罹于刑章;毋肆态胡行,而见憎于乡党。修其身,安其分,勤其业,不居然秩秩之佳子弟哉。

家训十则,言疏而意切,词短而情深,所愿与我族人常以履簿临深而共相规戒者也。夫齐家之道,端在修身;而招尤之机,悉缘放辟。与其临时而始悔前非,何弗怀刑而预为警惕。则诲尔谆谆者,不得听之藐藐也。若乃视家训为具文,以自行为天性,诚恐习焉不察,自以为是,而背议者纷纷矣。其亦知家人犯法,罪归家长之说乎?贤人正士为乡党模范者,族与知家人犯法,罪归家长之说乎?贤人正士为乡党模范者,族与增荣;匪僻凶残为乡党憎恶者,族亦抱辱。爰于既训之后 ,复申规戒之词,小则传房族以责悛,大则出公庭而惩凶究。凡我族人,各宜惕励。

9 周氏

乾坤光大,繁荣兴隆;

勋业光辉,照耀祖宗;

智谋高强,超群达众;

邦国丰富,勤也元玄。

寄语族人

小就者,耕读工商,衣食暖饱,永享小康太平日;

大成者,立说封疆,造福社会,将作大木柱长天。

此条摘录《周氏宗谱三修纪实(代序)》先聪公撰写

咸丰九年周氏族谱诗

其一

忠厚相延一脉真,帝王之胄列为民。

百年礼乐衣冠肃,四祭趋跄姐豆新。

丕显丕承思世德,学诗学礼有传人。

光前裕后无他术,正路两条读与耕。

其二

绵延瓜瓞偏沧洲,数典勿忘燕翼谋。

八百载前忠厚积,三千年后子孙稠。

诗书自昔家声远,耕凿於今世泽流。

但愿一堂无失序,同敦友爱绍箕裘

10 吴氏

忠君亲上以报国恩;孝亲敬长以笃人伦;

尊祖敬宗以遡源本;教子训弟以守典型;

兄友弟恭以重手足;夫义妇顺以正家道;

敬老慈幼以睦宗族;尊师重道以培书香;

崇正黜邪以端学术;持廉立节以敦品行;

力耕勤织以趋本务;作工行商以正事业

致敬尽诚以奉祭祀;急公奉上以完钱粮;

安分守己以保身家;忍忿思难以释怨仇;

周贫恤乏以厚族谊;好义行善以绵世德。

积善馀庆,不善馀殃。用期後嗣,俾炽而昌。

因垂家训,教以义方。凡我子孙,不愆不忘。

——《南岑吴氏宗谱》

祖诫

毋为臣不忠;毋为子不孝;毋莅官不敬;毋战阵无勇;

毋临丧不哀;毋祭祀不诚;毋兄弟操戈;毋夫妇反目;

毋尊卑罔序;毋族党失和;毋师长不尊;毋朋友不信;

毋国课不急;毋官长不敬;毋诵读不勤;毋农桑不力;

毋滥用不节;毋为富不仁;毋僭礼越分;毋失节亡名;

毋异姓为後;毋以妾为妻;毋子弟是纵;毋婢仆是宠;

毋帷薄不修;毋闺门不谨;毋犯伦败俗;毋奸*伤化;

毋流入差役;毋甘为盗贼;毋破家;毋斗狠忘身;

毋崇信邪教;毋学习拳棒;毋陷良诬善;毋党恶比匪;

毋为非生事;毋扛唆健讼;毋凌虐贫贱;毋谄媚富贵。

我既垂训,复为立诫,凡四十条,诚以天道福善祸*理不或爽。书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凡尔子孙,慎之凛之。

11范氏

范氏家训十则

一、 耕读:田必力耕,书必勤读,不耕不读,不如犬畜。

二、 教子:家有子弟,教之成人,若任游荡,必害终身。

三、 安分:为人在世,各安本分,利己损人,终必无用。

四、 贸易:公平交易,童叟莫欺,奸媒巧诈,害己损人。

五、 交接:与人交接,务必正人,此须茶酒,切莫吝惜。

六、 嫁娶:男婚女配,为理之常,慎择贤否,门户相当。

七、 慎真:父母丧亡,早宜思量,不称有无,尽孝尽忠。

八、 追元:祖宗虽然,祭祀必诚,清明冬至,不是闲临。

九、 修身:严以待己,恕以待人,花街柳巷,谨步莫临。

十、 谨训:家训至此,句句格言,子孙恪守,世代相传。

家戒十条

一、 不孝不悌:孝弟有百行之原,族中子弟,倘有不顾父母,不敬尊长,悖理 *** 者,乃属缺德丧天良,合族宜严责。

二、 不公不法:秉公守法,乃世人所钦仰,有偏私为己、倚势凌人者,合族宜惩责。

三、 游手好闲:力作工商,乃养生之道,游手好闲,实为盗之源,倘有私窃家物,勾引外贼,为家为人之害者,合族尤宜惩究。

四、 恣情嫖赌::正业乃生人之务,恣情嫖赌,品既不端,家亦日削,为子弟者,宜知所儆。

五、 拖欠国税:钱粮宜早完纳,务必年清月结,倘若拖欠国法难容,合族子弟应戒之。

六、 结盟拜会:聚众乃例禁森严,结盟拜会,国法难容,族中子弟切切牢记。

七、 酗酒打架:酒饮过度,得罪亲朋,纠众打架,祸由此生,族中子弟理当切戒。

八、 倡优棣卒:勤劳者贵,不劳者贱,凡我族人,应宜常记。

九、 结交坏人:凡人交结,慎择正人,品德恶劣,不与为伍,族中子弟时时牢记。

十、 灭伦犯众:族中子叔宜尊长守法,灭伦犯众***耻之,族中子弟应宜常记。

12高氏

生命有限,学海无涯。学生智,智生识,识生断。读千卷书,行万里路,阅无数人。学习终身事,不可惰寸功;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得宠虑辱,居安思危; *** 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责人之心责己,爱己之心爱人。忍得一时气,可免百日忧;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善恶关头须谨慎,失足难回百年身。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人生在世,诚信为本。宁可认错,不可说谎,欺人即欺天,骗人即骗己;嘴不馋,耳不偏,心不邪,手不长,腿不懒。立上等品,享下等福。

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满招损,谦受益。图虚名,招实祸;坚持运动,百病难踫。笑口常开,青春永在。清洁健康,心情舒畅;家族和睦则子孙绵延,上下同心则其利断金。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敬尊长,和乡邻,明礼让,莫为非,笃根本,去浮化。不求黄金屋,但求儿孙贤。

人之最贵,贵在功丰而不傲;行之最难,难在步阔而不止。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全员积蓄正能量,家族续写新华章。

13胡氏

戒忤逆

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无论父母以及伯叔及堂从伯叔母敢干焉,即一切无服尊长。其有犯者,律以无敢慢人之道,亦不孝也。则如其服与罪之轻重而责之,或尊长有不是处,亦只宜向公理论,不得擅自殴辱以取戾。

戒奸*

盖尝读奔奔疆疆之词,而窃叹召伯之烝室、姜之*为已甚也,夫为鹑鹊之微犹知有别,奈何以人而不如鸟乎?我族清白传家,素嫺礼教,其有蹈此者是家门之蠹也,不论服之轻重,有无男女,悉令自尽,违者送官处死,奴仆犯主亦如之。若妇有外通逃走者,获即焚溺;其有实迹而未获者,出之;或其夫溺爱苟容,则逐之,不许入祠。风闻讹误者不究。

戒窃盗

《宝玉大弓麟经》特书其盗越人于货,《尚书》重志其憝,则夫窃盗者,固王法之所大禁也。族中有不肖子弟,或习为穿璧越墙、探囊胠箧以及持挺揭竿而悯不畏死者,即令自尽。并责其父兄,不许入祠。窝藏者即以其父兄之罪罪之,其有狗情回护者责之。若窃六畜五谷以及木植器皿等物,则计其赃之多寡而追还之,仍责之以戒其后。

之徒始以贪心欲缠通天之带,继以报志并脱集翠之裘,卒也,一掷百万,孤注莫还,势迫力穷,流为匪类,又不但牧猪奴戏为足贻讥子陶公也。我族严禁,更设缉赌人延村缉访,责以四十,罚以四金,唯所愿焉。其窝赌与知情不举者亦减其罪之半以罪之。

戒嫖荡

从来纵欲者未有不破家亡身者也。尝见少年子弟交结*朋狎友,往来妓家娼室,羡池畔之鸳鸯。或忘技术爱花间之蛱蝶竞老柔乡,其后家有空囊身沾蛊疾,而当年青蛾皓齿之人曾未有过而问焉者,则何益矣。又况人之无良,乡党丑之,敢不耻乎?

戒侠党

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二者皆讥,而侠之为害也更甚。以余所闻朱家郭解之流,其廉洁退让固有足称者至若豪暴之徒,宗疆比周,大则植党为奸,或萌畔乱;小则结朋作祟,任肆侵凌。强则硬作主张,遂酿数年之讼;弱则暗加唆使,致搆两造之争。种种恶迹不可胜数。此固有关门户事,而不容不痛惩也。昔马伏波之诫其兄、子曰:“效季梁不得限为天下轻薄子”。呜呼,可不戒与?

戒酗酒

天著酒星地列酒郡,酒之由来尚矣,顾酒以陶情而已弗容过也。迩来纵酒者或终朝沉湎,号呼乱笾豆之文,且竟曰酕醄荒亡失事机之会罚以童羖何以应与?昔范鲁公之诗曰:“戒尔勿嗜酒,狂药非隹味,有以也夫。”

戒演戏

优孟衣冠祗堪快意,其实无益於人也,而世乃乐此不悛,不惟以有用之财委以无用之地,亦且荒废时事,耗损精神,或乘隙而便穿窬之计,或候间而开 *** 之媒,害不胜言。至若舞灯装会,亦戏类也,概弗擅兴。

戒游惰

昔陶侃为广州刺史,辄朝运百甓於斋外,暮运於斋内,诚谓优逸之不堪事也。夫侃犹如此,又况幺麽不及乎?侃而顾可惰其四肢,与今族中子弟生涯大抵非读即耕,而勤则颇多,惰者亦不少矣。讬会友以娱情。半以笑谈销白日,何蓬年以藉口,或悬耒稆度青春,其究也芹荒乎,泮菜满乎田,谁之咎也。

戒溺女

女子之生秉坤顺以配乾健者也,近世育男而溺女,岂女独非属毛而离裹耶?且父母生之,父母杀之,将天地好生之谓,何其伤之也,夫一蛰一蠕古人当不忍杀,而况其为己之所生,与犯者议处。

14林氏

凡林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尊幼有序。礼义廉耻,兼修四维,士农工商,各守一业。气必正,心必厚,事必公,用必俭,学必勤,动必端,言必堇。事君必忠吁,居官必廉慎,乡里必和平。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毋富而骄,毋贫而滥,毋信妇言伤骨肉,毋言人过长薄风,毋忌嫉贤能,伤人害物,毋出入公府,营私召怨,毋奸盗谲诈,饮博斗讼,毋满盈不戒,妙微不谨,毋坏名丧节,灾己辱先。善者嘉之,贫难、死丧、疾病周恤之,不善者劝诲之不改,与众弃之,不许入祠。以共绵诗礼仁厚之泽,敬之,戒之毋忽。

15郑氏

和颜悦,与人善;

助他人,无所求;

换位思,仁无忧。

学无止,悟人生;

古今,莫嫌多;

心有术,智无惑。

遇难事,不退缩;

迎难上,志不渝;

奈我何,勇无惧。

不虚***,得多助;

童不骗,叟无欺;

信做人,诚第一。

羊跪乳,鸦哺恩;

难报答,养育人;

论百善,孝双亲。

做人要:得意莫忘形,失意莫失德!

十五大姓氏祖训,受益良多!

许以熟知,先以真知

子孙(3)子弟(1)宗族(1)

兄弟间误会的故事

胞兄的网络解释是:胞兄胞兄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同胞兄弟。

胞兄的网络解释是:胞兄胞兄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同胞兄弟。词性是:名词。结构是:胞(左右结构)兄(上下结构)。拼音是:bāoxiōng。注音是:ㄅㄠㄒㄩㄥ。

胞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胞兄bāoxiōng。(1)嫡亲哥哥。

二、国语词典

同父母所生的哥哥。如:「胞兄今年刚退伍,目前在报社服务。」

关于胞兄的诗句

全不念一母同胞兄弟仨

关于胞兄的成语

兄死弟及民胞物与孔方兄同胞共气难弟难兄兄弟怡怡谢家兄弟兄友弟恭兄弟阋于墙称兄道弟

关于胞兄的词语

友于兄弟同胞共气谢家兄弟兄友弟恭你兄我弟孔方兄称兄道弟酒肉弟兄兄终弟及道弟称兄

关于胞兄的造句

1、警方为引诱绑匪现身,乃乔装司机搭载其胞兄前往交赎,并在“绑匪”第三次要求丢包的电话里,称车子开过头,赎金已从高架桥丢置桥下。

2、挨肩儿解释同胞兄弟姊妹排行相邻,年岁相差不大。

3、希望会使人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一对同胞兄弟。

4、但愿会使你年青,由于但愿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5、所谓“民胞物与”之爱,就是指普天大众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宇宙万物皆是我的同伴。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胞兄的详细信息

李世民玄武门事变,杀兄弑父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1. 兄弟朋友之间发生误会的故事

我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我宿舍一哥们回 族,我们是学历史的,古代史教材,有一课讲到元朝有一位回 族***,我随口说了一句,这个时候回 族就有这么牛的人了,我还没说下一句,他就急了,不停的说,说累了,我没说话,之后上课,课间我郑重写了一封信,给他说了一下刚才没说完的话。因为现在的历史认为回 族作为一个民族单位产生于宋元时期,我的意思是,一个刚刚诞生的民族就会出现这么牛的人,是赞叹,他却认为是怀疑,是认为不应该,后来就什么事也没有了,说到底大家都明白对方是什么样的人。

2. 兄弟情谊的故事

兄弟相爱撼山河

——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

作者:(***)张文亮

内容简介

近代法制史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解读盛行欧洲几千年的奴隶制度如何终被废除。

如果近代法制史像是一出舞台剧,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废除奴隶制度这一幕,无疑是剧中的 *** 。这是一本报道战争的传记,这场战争虽然没有人流血牺牲,但同样激烈而残酷,这场战争是在议会里进行的。八个国会议员,八个***徒,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政党、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背景,却为了打倒奴隶制度而结合在一起。他们以法律的专业、理性的思索、人道的精神、信仰的力量,在排山倒海的反对、咒骂、威胁、***、利诱和压力之中,经过50年漫长的日子,不改初衷,不***用暴民运动,而以忍耐、和平的立法程序,成功地断开层层绑捆黑奴的法律枷锁,帮助成千上万的黑奴获得了自由,终止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奴隶制度。

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终由被误解到成为普世公认的19世纪议会政治里的良知楷模。书中人物展现出的公义与良知的政治家风范,前赴后继的忍耐不屈精神,犹如暮鼓晨钟,震人心弦。

作者简介

张文亮,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著有《南丁格尔与近代护理》、《电学之父——法拉第的故事》、《科学***的求学、恋爱与理念》、《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等20多本脍炙人口的书。

编辑推荐

近代法制史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解读盛行欧洲几千年的奴隶制度如何终被废除。

如果近代法制史像是一出舞台剧,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废除奴隶制度这一幕,无疑是剧中的 *** 。这是一本报道战争的传记,这场战争虽然没有人流血牺牲,但同样激烈而残酷,这场战争是在议会里进行的。八个国会议员,八个***徒,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政党、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背景,却为了打倒奴隶制度而结合在一起。他们以法律的专业、理性的思索、人道的精神、信仰的力量,在排山倒海的反对、咒骂、威胁、***、利诱和压力之中,经过50年漫长的日子,不改初衷,不***用暴民运动,而以忍耐、和平的立法程序,成功地断开层层绑捆黑奴的法律枷锁,帮助成千上万的黑奴获得了自由,终止了欧洲大陆几千年的奴隶制度。

威伯福斯与克拉朋联盟终由被误解到成为普世公认的19世纪议会政治里的良知楷模。书中人物展现出的公义与良知的政治家风范,前赴后继的忍耐不屈精神,犹如暮鼓晨钟,震人心弦。

3. 信义兄弟的简单故事

信义兄弟——孙水林复、制孙东林。“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20年来,他们不曾欠过工人一分钱,不论家里出了多大的事,他们,都不曾违背过诺言。这,使我感动。 孙水林、孙东林兄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人。 2010年2月9日(农历腊月廿六),在京、津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驾车带着妻子、三个儿女和26万元现金从天津出发,准备赶回老家过年,同时给先期回汉的农民工们发放工钱。次日凌晨行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路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遇难。 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顾不上安慰年迈的父母,在腊月二十九将工钱送到60多名农民工手中。由于哥哥的账单多已找不到,孙东林让农民工们凭着良心报领工钱,还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信守承诺,被人们誉为“信义兄弟”。

4. 兄弟之间的谦让故事

孔融抄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5. 历史上兄弟之间因为争夺钱财而反目成仇的例子

周作人与鲁迅决裂,发生在一九二三年七月十八日。这一年,鲁迅43岁,周作人是38岁。七月三日,二人同去东安市场。七月十四日,鲁迅日记:“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寥寥数字,透露这个大家庭发生异常事。鲁迅性格得理不饶人,且喜絮絮责人,独对此事一生缄默。周作人同日日记,没有记载。

周氏兄弟本来是按着中国传统习俗,住在一个大院子里,由周作人的日本媳妇全权打理家务。兄弟两人本是在一个锅里吃饭,但七月十四日鲁迅开始在自己的房间里吃饭,这一天肯定有事情发生。七月十八日,周作人给其兄写一短信,十九日上午面交鲁迅。此信全文如下:

鲁迅先生: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七月十八日,作人。

鲁迅从冷漠无语的作人手里接过决裂信,态度消极,默然接受,而不强辩,与跟人笔斗那种不依不饶痛骂缠搅的态度迥异。五天前,他已独自就餐。这个大家庭已濒崩解。他囚于书房,蔫萎了。五天来,他一篇小文没写。他性格锱铢必较、有仇必报、决不宽容,常常强词夺理,却对此事缄默。也许,这五天的尴尬、羞辱、默饮苦酒的无奈,成为此后对他人、对社会疯狂发泄和无情报复的内心驱力之一。迁怒他人和社会,是他对个人耻辱和失败感的补偿方式。

七月廿六日,即收到周作人信一周后,四十三岁的鲁迅去西四砖塔胡同看房。八月二日,他携妻子朱安,离开住了四年的八道湾大院,搬入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小院。这是鲁迅对周作人信***取的唯一应对办法,即“走为上计”。他思前想后,以为这是息事宁人、摆脱尴尬窘境的唯一选择。

周作人晚年说:“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我很自幸能够不俗,对于鲁迅研究供给了两种资料,也可以说对得起他的了”。(《回想录》“不辩解说〈下〉”)。

关于周作人鲁迅弟兄决裂事,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经济”或“金钱”说,一种是“听信谗言”或“弟兄误会”说。这些说法都回避决裂的真实原因。

许广平《鲁迅回忆录》“所谓兄弟”一文,持经济说和金钱说。这观点来自鲁迅自辩。鲁迅对她说:“在八道湾的时候,我的薪水,全行交给二太太(周作人之妇,日本人,名叫信子),连周作人的在内,每月约有六百元,然而大小病都要请日本医生来,过日子又不节约,所以总是不够用,要四处向朋友借。有时借到手连忙持回家,就看见医生的汽车从家里开出来了。”“我用黄包车运来,怎敌得过用汽车带走的呢?”

此言令人纳闷,一则与周作人决裂信所言事,风马牛不相及;再则若纯属经济和金钱问题,很简单,以“亲兄弟、明算帐”态度,分开过就是了;又则,鲁迅的说法夸张,如果信子挥霍,有病总请日本医生(鲁迅生病也看日本医生),那么作人和信子出于经济考虑也不会跟鲁迅决裂,那不是把摇钱树赶走了么?

许广平曾引述鲁迅的自辩,鲁迅说,你们说我有许多不是,在日本时,我为你们而回国做事帮助你们,这总算不错了吧?实际上承认“不是”,想将功折罪,拿以前他对周作人夫妇的经济帮助和现在的“不是”相抵。

周作人自日本回国后,鲁迅对信子全家仍有接济,鲁迅日记有按月给东京羽太家寄款记载。这又引出谴责信子为人不好,对不起鲁迅之说法,也增强了关于兄弟决裂出于周作人听信妻子谗言一说。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谈此事,对信子***取片面指责态度,说她“有歇斯台里性”,对鲁迅“外貌恭顺,内怀忮忌”,亦指责周作人“心地糊涂,轻听妇人之言,不加体察”。但对决裂的真实原因,许寿裳亦讳莫如深。

郁达夫和川岛谈及此事,涉及周作人信子一方与鲁迅决裂的理由。一九三九年,郁达夫发表《回忆鲁迅》一文,触及弟兄决裂的原因和性质:“周作人氏的那位日本夫人,甚至说鲁迅对她有失敬之处。”

一九七五年,当年住在八道湾的章川岛(章廷谦)对鲁迅博物馆工作人员说:“鲁迅后来和周作人吵架了。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周作人老婆造谣说鲁迅调戏她。周作人老婆对我还说过:鲁迅在他们的卧室窗下听窗。”

一九二三年的那一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所有人的记述中都没有提起。中国当代两大名人因何反目自然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6. 求一篇感人至深的小故事,题材为兄弟之间的感情

他出生的那年,***生育抓得正严,村里有生二胎的人家,不是要躲到外地就是被罚款。只有他,是光明正大生下来的老二,并非家中有权有势,而是因为他的哥哥,先天性脑疾,俗话说,就是弱智。

1

母亲扬着手里一根小竹竿,对哥哥说,永远不许碰弟弟,记住没?因为担心他会伤害弟弟,父母更不许他进他们的房间,即使是吃饭,也让他单独在自己的小屋里吃。他经常偷偷蹲在父母的房门外向屋里望去,看到弟弟时,就笑得口水顺着嘴角流了出来。

其实他很小的时候,也曾被深深疼爱过,只是当年龄相仿的孩子已经学会说话走路时,他却目光呆滞,讲不出一个字来。检查出是脑疾后,爷爷奶奶把怨气撒到母亲身上,母亲便把委屈强加给了他,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挨上一顿打。

有时,母亲在院子里抱着弟弟晒太阳。他小心翼翼地靠近,兴奋地想摸摸弟弟的脸蛋,母亲像逃避瘟疫一样抱着弟弟闪到一边,大声呵斥他,不许碰弟弟,你想把病传染给弟弟吗?

一次,父母不在,他远远地看着姑姑怀里的弟弟,还是傻傻地笑,流着口水。姑姑心一酸,向他招手,说,来,摸摸弟弟的手。他却迅速地躲开,口齿不清,断断续续地说,不……不摸,传……传染……

那天姑姑哭了。他伸手为姑姑擦眼泪,依旧在笑。

2

弟弟慢慢长大,已经牙牙学语,有几次,弟弟伸着胳膊,蹒跚着向他走过来,他兴奋得手舞足蹈,只是母亲总会慌忙跑过来,把弟弟抱开。

看着别的孩子手里拿着冰棒,他抿唇,感到炎热而口渴。那些孩子说,你学狗在地上爬,就把冰棒给你。他学了,可他们并没有把冰棒给他,而是笑得前仰后合。

一向动作迟缓的他猛地从地上爬起来,像疯了一样劈手就抢,那些孩子都吓呆了。他拿着冰棒高高低低地向家跑去,一路上,冰棒不断融化,待他跑回家时,就只剩下可怜的一点了。弟弟正在院子里玩,他趁着母亲没注意,把冰棒举到弟弟面前,说,吃,吃,弟吃。

母亲只看着他拿着一根小木棍向弟弟比画,冲过来一把将他推开。他摔倒在地,仅剩的冰棒杆也掉在了地上,他痴痴地看了一会儿,哇的一声哭了。

弟弟学会叫人了,可是从没人教他叫哥。他多希望,他能像所有的哥哥一样,被弟弟叫一声哥。为此,每当弟弟在院子里玩时,他就会在三米外的地方,吃力地大声喊,哥,哥。他想让弟弟听到,让弟弟学会叫他哥。一天,他继续喊着哥,哥时,母亲嚷他,一边玩去。这时,弟弟突然抬起头看着他,竟然清晰地叫了一声哥。

他从来没有如此激动过,拍着巴掌跳起来,忽然跑过去,用力抱住弟弟,眼泪和口水一起流到弟弟身上。

3

他是自小被别人喊着“傻子他弟”长大的,他对这个称谓憎恶至极。所以他看着总是对着他傻笑的哥哥,心中充满厌恶。

一次他又因为“傻子他弟”这个称呼和别人厮打了起来,他被那个同学压在身下,忽然对方的身体轻飘飘地离开了他,是哥哥。

他从未见过哥哥使过这么大的力气,把那个男孩横空举起,摔在地上。男孩顿时在地上滚着喊疼。他害怕了,惹祸了,父亲一定会揍他的。那一刻他恨透了母亲,为什么生一个傻子给他当哥哥。他用力推了哥哥一把,气愤地吼,谁让你多管闲事,你这个傻子。哥哥被推得抵到树上,傻呆呆地看着他。

那天,父亲让他和哥哥并排跪在地上,竹竿无情地落下来时,哥哥趴在了他的身上。忍痛颤抖着说,打,打我。

没几天,城里的亲戚带来了没见过的糖果,母亲分给他八块,留给哥哥三块,这样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他理所当然地接受。次日清晨,哥哥在窗外敲着玻璃对他傻笑,踮着脚把一只手伸过来,脏兮兮的掌心里是两块糖。他愣了愣,没有接。哥哥再次伸手时,已变成三块糖。是哥哥仅有的三块糖,他含糊地说,吃,弟吃。

不知为什么,这次他突然不想要,哥哥着急得跺着脚说不出话来,干脆把糖纸剥开,往他嘴里塞。

当他吃下糖时,他清晰地看到哥哥眼里,流出了泪水。

4

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父母乐得合不拢嘴,哥哥也高兴得又蹦又跳。其实哥哥并不明白什么是大学,但是他知道,弟弟给家里争了气,现在再也没有人叫他傻子,而是叫他“君旺他哥”。

他离开家的前一天晚上,哥哥还是不肯进他的屋子,而是在窗外给他一个花布包,他打开,竟是几套新衣服。都是几年前姑姑给他们哥俩做的,或者是城里姨妈送的。

原来,这么多年,哥哥一直都没有穿过新衣服。可是,他以及父母,却从未注意过。此刻,他才发现,哥哥穿在身上的衣服磨破了边,裤子短得吊在腿上,滑稽得像个小丑。他鼻子微微发酸,这么多年,除了儿时的厌恶,和长大后的忽视外,他还给过哥哥什么呢?

哥哥还是多年前傻笑的模样,只是眼里多了几分期待,他知道那期待是什么。尽管哥哥不知道他在不断地长高,不知道衣服的款式也旧得他无法穿出门。但他还是***装收下了衣服,高兴地在身上比量,问,哥,好看不?哥哥很用力地点头,笑的时候嘴巴咧得很大。

他在纸上写了两个字,“兄弟”。他指着“兄”字对哥哥说,这个字读兄,兄就是哥哥,又指着“弟”字,这个字读弟,弟弟就是我。 “兄弟”的意思就是先有哥哥,才有弟弟,没有你,就没有我。

那天,他反复地教,哥哥就是坚持读那两个字为“弟兄”,间断却很坚决地读,弟,兄。走出哥哥房门时,他哭了,哥哥那是在告诉他,哥哥心中,弟弟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弟,就没有兄。

5

对一个农村孩子而言,大学生活显得分外精彩,他几乎忘记了还有个患脑疾的哥哥。

那次母亲在邮局给他打电话时,哥哥同去。母亲絮叨地说了很多后,末了,母亲说,跟你哥也说几句吧。哥哥接过电话后,许久许久没有声音,又是母亲接过来,说,挂了吧,你哥哭了,他在胸口比画着,意思是他想你。

他本想让母亲再把电话给哥哥,他想告诉哥哥,等他回去,教他写字,给他带只有城里才有的糖果和点心,可是,他张了张嘴,却应了句,那就挂了吧。因为他看到寝室同学好奇的目光,他不想让他们知道,他有一个傻哥哥。

暑***,他买了糖果和点心,路上,他塞了一块糖在嘴里,忽然想起儿时,哥哥强行塞进他嘴里的糖,喉头发紧,糖在嘴里,泛着微微的苦涩。

第一次,他回到家就找哥哥,满院子地喊,哥,哥,我回来了,看我给你带什么了。只是,他再也没找到那个只会对着他傻笑的哥哥,那个年近三十了还穿着吊腿裤子的哥哥。父亲老泪纵横,艰难地告诉他,一个月前,你哥下河去救溺水的孩子,他自己也不会游泳啊,把孩子推上来,他就没能上来……父亲蹲在地上失声痛哭着说,我们欠那孩子的太多了!

他一个人坐在河边,对哥哥的记忆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地闪现着。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纸,上边写着“兄弟”,那是他的字;下边是歪歪扭扭不容易辨认的两个字,只有他能看得出,是哥哥写的——弟兄。

7. 自己和亲兄弟之间发生过什么感人的故事

过年的时候。爸妈说要买衣服。可是没有很多钱,然后哥哥就没有要衣服。然后后来一直捡垃圾赚钱,为的就是给自己买一个新本子。

8. 求关于亲兄弟之间感动人心的故事

《路遥文集》的〈平凡世界〉里的孙少平孙少安兄弟感情很写实也很感人,或莫言文集!

9. 兄弟姐妹间有哪些特别现实的有意思的小故事

兄弟姐妹在一起相处

有很多现实的故事

并且每天都在发生的

所以说

你可以根据身边发生的事

写小故事

只要语言表达通顺

中心思想扣题

就会做到很好的

10. 古代兄弟分岐的故事

<<魏收.吐谷浑传>>

吐谷浑的首领阿豺有二十个儿子。一天,阿豺对他们说:内“你们每人给我拿一支箭来。”他容把拿来的箭一一折断,扔在地下. 隔了一会儿,阿豺又对他的同母弟弟慕利延说:“你拿一支箭把它折断。”慕延利毫不费力地折断了。阿豺又说:“你再取十九支箭来把他们一起折断。”慕延利竭尽全力,怎么也折不断。 阿豺意味深长地说:“你们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单独一支容易折断,聚集成众就难以摧毁了。只要你们同心协力,我们的江山就可以巩固。”

后人用“阿豺折箭”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 阿豺折箭 阿豺有儿子二十个。一天,阿豺对儿子们说:“你们各给我一枝箭来。”阿豺叫他胞弟慕利延:“你取十九枝箭一同折断。”慕利延无法折断。阿豺又说:“你取一枝箭来折断。”慕利延折了一枝箭。阿豺对儿子们说:“你们知道吗?单箭易折,可要是许多箭合在一起,要想弄断它们就难了。

兰陵王高长恭和宇文邕的介绍

玄武门之变确有其事,李世民杀了自己兄长和弟弟,但却没有弑父之举,只是将李渊逼下了皇位。兄弟阅墙父子反目是***常有之事,李世民虽为千古圣君,但是杀弟弑兄却是不可辩驳的,而且李世民还纳了李元吉的王后为妃,这些在旧唐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皇帝宝座是每个皇子都追逐的位置,但宝座却只有一个,在李唐平定天下过程中,李世民带兵一统天下,有不可磨灭的功勋,李渊还单独给他建了一个天策府,曾允诺过他日将禅位与李世民,但古代讲究嫡长子继承制,李世民还有个胞兄李建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他是第一顺位继承人,但是皇帝宝座诱人啊,谁都想去争一争,于是就有了兄弟反目之举。

李唐建国后,朝堂上分为两拨人,一拨人支持李建成,秦琼、尉迟恭这批旧将支持李世民,一个有朝堂话语权,一个有军事实力,两人开始了明争暗夺,一次李世民赴宴故意中毒,李渊召见李建成问罪,李世民买通玄武门守将,埋伏兵于上,围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玄武门之变都是在特殊情况下的无奈之举,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争夺皇位的路上没有兄弟之情,但夺嫡的残酷性并不能改变他圣君的事实,李世民即位之后,励精图治,重用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创造了贞观盛世。

然而李世民也开了一个不好的先河,在他之后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纷纷造反,就连高阳公主和房遗爱也有参与,之后的唐王朝杀兄逼父退位之事屡见不鲜,可以说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生中唯一的污点。

历史上的兰陵王高长恭到底是怎样得人?究竟有没有那首“兰陵王入阵曲”?

高长恭(541~573),一名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大丞相高欢之孙,封为兰陵王。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 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 ,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性格特点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 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麾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B>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B>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 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B>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事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最后悲惨的命运 </B>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朝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之。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威名太重,最好在家养病,别干预政事了。”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 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肃,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0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B>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汉化鲜卑人,小字弥罗突,公元560—578在位。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曾用年号:保定(561-565);天和(566—572三月);建德(572年三月-578年三月);宣政(578年)。谥号武帝;庙号高祖;陵墓孝陵。武成二年(560),权臣宇文护毒死明帝宇文毓,护立时为大司空、鲁国公的宇文邕为帝。仍掌朝政。天和七年(572),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始亲自处理国务。 建德二年,宇文邕确决三教先后,以儒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门、道士并还俗,为历史上三武灭佛之一。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开始向 宇文邕国家纳税服役。 建德四年,他独与齐王宇文宪等少数人策划,力排众议,决定伐齐并亲自统军围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因病还师。次年又率大军伐齐,几路并进,攻克平阳(今山西临汾)。围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时军事失利,自己仅得免。其后听从宇文忻“死中求生,败中取胜”的建议,终于攻克晋阳。六年,入邺,灭北齐。从此拥有了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宇文邕生活俭朴,诸事希求超越古人,对宇文护及北齐所修过于华丽的宫殿一律焚毁,对下严酷少恩,但果断明决,耐劳苦,征伐时躬亲行阵,得士卒死力。 齐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为厮役的杂户,周境有从东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虏的良人没为奴婢,他都赦免良人。突厥强盛,目北齐、北周为在南两儿。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为后,灭齐之后,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军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其长子宇文赟即位。不久赟让位于子宇文阐。又两三年,杨坚受禅,建立隋朝。

宋文帝与弟义恭书

您好:兰陵武王高肃(公元?年-573年,生年历史无记载,541年属推测),南北朝北齐王室,一名孝瓘,字长恭,文襄帝四子也。累迁并州刺史。突厥入晋阳,长恭尽力击之。邙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后为太尉。与段韶讨柏谷,又攻定阳。韶病,长恭总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 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初在瀛州,行参军阳士深表列其赃,免官。及讨定阳,士深在军,恐祸及。长恭闻之曰 :“吾本无此意 。”乃求小失,杖士深二十以安之。尝入朝而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无所谴罚,武成赏其功,命贾护为买妾二十人,唯受其一。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一、扑朔迷离的身世  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四、最后悲惨的命运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

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齐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兰陵王,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3岁,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  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id="id6">胞兄的造句胞兄的造句是什么

刘义恭,南朝宋武帝刘裕的第五子,宋文帝的弟弟。

义恭自幼聪颖,容颜俊美,在兄弟七人中最受父王刘裕宠爱,常被带在身边。义恭渐恃宠而娇,性奢,又心意不定,嗜好常转。文帝亦宠爱他,义恭位高权重,文帝甚忧之,写信告诫他,寄予厚望。字里行间,兄弟之情溢于言表。

文帝告诫恭:天下时事十分艰难,家事,国事关系重大,虽然说是继承并保住已有的基业,实际上却并不容易。国家的兴隆更替、安定危?都在我们身上,怎么可以不感到王业艰难而寻求治国之道,从而对自己肩负的重任感到惶恐不安呢!

你的性情急躁偏激,心中想什么,就不顾一切的去做;有时你的心里并没有某些愿望,只是受外界的引诱而产生欲望,这是最容易招致祸端的,你应当时常提醒自己,尽力克制。卫青对待士大夫礼貌谦恭,对小人也有恩惠;西门豹性情刚直急躁,常佩戴熟皮带,董安于性情宽容,做事缓慢,常佩带弓弦,他们都是为了警示自己,以此来矫正自己的性情,因此他们的美名一起得到了后世的传颂。关羽、张飞却不是这样,他们二人的性格都任性偏激,各趋极端。你待己处事,要深刻体会古人的行为,以此作为自己的借鉴啊!

倘若有一天朝中发生不测,我的儿子年纪还小,身为司徒的刘义康必定要担负起周公的责任,你也不可不尽到恭敬***的道义。到那时,国家的安危就都取决于你们二人了。

你每月的私人开支不能超过三十万,倘若还能再节省些,那就更好了,荆州的府舍,我大概了解了一些,估计还不用重新改建,去追求什么新异。凡是讯案断狱,大多要当时裁决,很难事先就考虑周全,这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在审讯时,你一定要虚心听取各方面的陈述,千万要谨慎,不可以把自己的喜怒强加于人。平时做事,能选择好的并且坚持下去,自己就会获得好的声誉。千万不可以一意孤行,以此来炫耀自己的独断和英明啊!

名分一定要慎重珍惜,不可以随便赏给别人;对亲近的人封赐爵位,更应当慎重考虑定夺。我对于身边的人,虽然很少有特别的恩惠,但是如果听到外边有人议论我,我也并不认为他们说的不对。

凭权势欺凌别人,别人就不会信服;用威望统辖别人,别人就不会满意,这是非常明显的事。

声色犬马,嬉戏游乐都不能过分。饮酒、******,这一切都不要去做。日常用品、衣服饮食,都应当有节制。至于新奇的服饰和器物,不应鼓励制作。

你还应该多接见府中的官员。召见的次数少了,就会彼此不亲近;彼此不亲近,就没有办法知道官员们的感情;不了解他们的感情,又从哪里知道民间的具体情况呢!

义恭常对身边人赏赐过度,臣下只要得宠,一日甚至能取得一两百万钱,恭丰?丰厚还常常不够开支,文帝每年还得从国库中拿出一千万钱送与他。

文帝在百忙中,以兄长身份把义恭生活、工作、国事、家事、为人处事各个方面详细嘱咐个遍,让后人读起来都受益非浅。令人遗憾的是,义恭把文帝的金口玉言视为耳旁风而不闻不问。

胞兄的造句有:警方为引诱绑匪现身,乃乔装司机搭载其胞兄前往交赎,并在“绑匪”第三次要求丢包的电话里,称车子开过头,赎金已从高架桥丢置桥下。但愿会使你年青,由于但愿和青春是同胞兄弟。

胞兄的造句有:他玛就孤孤单单地住在他胞兄押沙龙家里。但愿会使你年青,由于但愿和青春是同胞兄弟。词性是:名词。拼音是:bāoxiōng。注音是:ㄅㄠㄒㄩㄥ。结构是:胞(左右结构)兄(上下结构)。

胞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胞兄bāoxiōng。(1)嫡亲哥哥。

二、国语词典

同父母所生的哥哥。如:「胞兄今年刚退伍,目前在报社服务。」

三、网络解释

胞兄胞兄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同胞兄弟。

关于胞兄的诗句

全不念一母同胞兄弟仨

关于胞兄的成语

兄弟阋于墙孔方兄兄弟怡怡同胞共气兄友弟恭谢家兄弟兄死弟及民胞物与难弟难兄称兄道弟

关于胞兄的词语

孔方兄兄死弟及你兄我弟民胞物与称兄道弟友于兄弟酒肉弟兄谢家兄弟道弟称兄兄终弟及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胞兄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