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亡纳叛与建国立号:北宋西部民族地区_招亡纳叛与建国立号:北宋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新动向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1 0
  1. 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 建立者(名族) 时间 都城 著名皇帝、大臣、重要大事、亡国之君、灭亡时间、历史故事
  2. 北宋和南宋是怎么回事

北宋时期,龙山东西部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这个国家的开始到结束独立后,它成为北宋西北的重要地区之一。农业、畜牧业、商业、手工业等。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丰富的自然***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甘肃美国经济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区域经济特征。屯石天边是中国封建统治者治理和开发西北的主要措施之一。从北宋开始到结束,统治者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一直在西北地区定居和耕种田地。龙山东西成为北宋重要的屯田地区之一。一是北宋崛起,即与辽、定祖对抗。为了加强边防的军事部署,防止辽夏王朝的不断侵扰,自宋朝淳始,利用何承矩对付北方的屯田,利用剥削的优势限制北方的入侵。后来,在西北两岸陆续修筑了荒地。当北侧指河北路时,这一带农耕的主要目的是阻止辽兵南下的骚扰。西北侧指的是河东、陕西二路与西夏相邻的地区,这里天然修筑了屯田,防止西夏的进攻。随着宋与西夏矛盾的发展演变,其军事斗争日趋激烈。毗邻西夏的陕西西路军事地位日益重要,驻军数量与日俱增。在秦丰、靖远、欢庆、燕丝路一带的陕西边境,驻扎着20多万中央皇军,此外还有大量的志愿军、弓箭手、范兵。颜、魏、青州、郡等五州大军处于前沿,粮草长期短缺,大量军马停泊在,粮草支出巨大。很多军队需要巨额军费。正如张在他的纪念册中所说,看到西方的东西来了,就要做好准备,全世界都要被他们劳动,每百税的税率也要增加几倍。沉重的军费开支成为陕西边境乃至全国人民的沉重负担。北宋前期,边境地区主要靠内地补给。自北宋中期以来,内地已无法供应边防所需的全部军需。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管仲美国的粮食产量是有限的,而对军用粮食的需求是过度的,所以它的土地生产力可以我不能忍受;第二,运输困难。陕西美国边境各州都有山的危险,道路被封锁。内陆的粮食运到边疆,百姓受运输之苦。面对庞大的军费开支,宋***千方百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如从南方调运粮食,动用国库中的钱,让商人把玉米输到边境,留用陕西、四川的税收和黄金、丝绸,增加陕西酒类以助边境,铸造大笔资金以助军费开支,以解决这一问题。尽管宋朝的统治者尽力***取各种措施,尽管士兵的一些问题军饷和漕运都解决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显然,解决陕西边境军费的根本途径是***用历代统治者的传统方法,下令驻军屯田,或者养民屯田,耕种农田。因此,宋朝统治者非常重视西北地区的屯田,因为屯田不仅可以巩固边防,减少多余的开支,还可以部分解决士兵、军饷和漕运的困难。在军务未尽、兵员不能完全减少的情况下,

甘川荒地。龙川,又名龙感川,位于六盘山外,具***置,据卷武经总要前集载有18年:六盘山村至瓦亭北20里为40里,至威州70里;四十英里的西林深村和七十英里的石门范洁;东南一百二十里至益州;它它离东北方的城镇有一百英里,而且它这是南方的一个好地方。因为地处姚崇,内为渭州之围,外为秦陇晋之带,土地肥沃,人口繁盛,当地成熟户以闲田失业。在威州开垦农田。北宋时潍州属庆丰道管辖。宋英宗治平初,知止的王肃耕在潍西南开荒,积粟十年。他还利用当地番部捐赠的土地招募弓箭手,并修建了八座城堡居住。通常,他耕地,警察聚集。因为王肃治军有方,士气高涨,不能对此我无能为力。荆,原五州屯田。清二年十月,安抚王,请于禁、田购买弓箭手。宋仁宗同意执行这项***。周琴荒原。英宗治平初年,得知周琴的李申平平定了吐蕃医药世家的***后,得到良田500顷,招募弓箭手屯田。黑田荒地。黑谷在周琴,是在大中祥符二年十二月。有个枢密直树,知道周琴李渊黑谷有很多闲田,于是宋***招募了300多户村户,有三户,计900多人,屯田守边。牟口荒地。英宗第四年统治时期,钦州清季樊川部愿献土地,陕西傅玄使郭逵在清季川南牟谷口筑堡,招募弓箭手屯田,以助周琴、德顺,断贼之路入侵。从宗申熙宁元年到钦宗靖康元年的59年间,北宋中后期的屯田兴盛。这一阶段的前期是宋神宗和哲宗朝的政治改革和革新时期。这一时期的后期,是哲宗和惠宗时期。从绍圣到大关,宋***继续与吐蕃、西夏作战,不断扩大疆域,新开辟的疆域从现在的甘肃南部的西河、洮河、岷一带进一步扩大到现在的青海东部一带,定都之地。赵旭在甘肃的主要垦荒网络是在宗申和哲宗时期进行的。惠宗时期,甘肃的垦荒规模不如中期大。甘肃屯田主要分布在陇右和陇东地区,构成了北宋的边防体系。1.陇右渭河上游围垦。渭城至周琴一带,地处渭水上游,沿河五六百里,还有数千亩未开垦的良田。因为没有钱买这个,所以可以我赚不到钱。西第三年的二月宁在选田方面发挥了最好的作用。地量一公顷,花了3000左右,收益不少于300石。千顷田三万,收石三十万。要求***拨款推进治理,在这里播种,成立市场交换公司,让商人们受益,以便利用他们的赢款治理田地,节约土地。宋朝***发函给庆丰路管理处,借封三万元,委托王绍养民耕种。经调查,这里已开垦耕地4000多公顷。利川荒地。在周琴的毕力川,有大量的闲置土地。西宁元年七月,陕西宋***要求韩琦招募弓箭手在这里开荒,宋***照办了。府城荒地。付强是

定西村即西市,即西市;小生村建于元丰四年,元七年废弃,绍圣三年改建为堡,即小生谷堡;榆木和茶堡的位置不详,所以推断这四个村落就是今天兰州榆中县的新土堡村。河路荒地。西河道辖、贺、陶、闵、军。这个地区大约有15,000公顷土地,其中十分之一被认为是公共土地。中年亩收一石,公地得十五万。差三分之一的水肥能拿十万。由于这里开荒的优势,熙宁七年正月,王中正从土场招募弓箭手到西河路。熙宁九年正月,宋***派太常主簿王到西河路,与郑敏贤商议实施屯田开垦事宜。元丰元年十月,宋***以西河四州军标拨官田,并在附近各城选良田二十顷作营田。国家荒地。贺州屯田主要有三次。西第七年三月宁,招募汉弓箭手在河州城附近开荒,范弓箭手在山坡上开荒。民赠地一顷,范官二顷,大范官三顷。汉弓箭手仍招为甲首,与范官同管钩。熙宁九年,河州宪淦司要求将河州未征召的弓箭手100公顷作为荒地,宋***同意了其建议。元丰元年九月,吐蕃郎家和鬼驴家要求在河州或南川村附近,向宋***无偿划拨二十顷土地,供弓箭手耕种***。因此,这两个社区的600多人在这个地区定居。桃溪荒地。熙宁九年正月,宋***派洮水以西地区的弓箭手在库吉耕种土地,使各州军队派兵耕种,官设牛、农具,各有一阵。让堡寨的使臣和巡路监将他们培养成收入官。国家荒地。元二年三月,解州汉番户捐地五百二十顷,宋***招募弓箭手播种,各赠二顷。周敏川、利川、绿川、沭阳寨荒地。四川、利川、绿川都在周敏,蜀阳村在童渊军。宋元丰二年二月,在这四个寨子里,仿照官庄,招募永济卒二百人进行种植。2.陇东土地复垦与龙山土地复垦。今天甘肃的龙山,也是北宋时期的屯田地区之一。元丰四年,在威州龙山一带的四川平原有四千多顷坡地,靖远道行政署在上面奏乐,可招弓箭手二千多人,或拒之,乞其地为官。宋******纳了它的建议,允许靖远、庆丰、欢庆和西河的弓箭手按照西河的老办法换装。他们还是拿着自己的老田地,耕种了两年,然后又招了一个弓箭手。宋哲宗八年,殿前副都督刘昌佐知潍州时,盖龙山一万零九百九十顷,招弓箭手五千二百六十一人屯田,哲宗颁圣旨嘉奖。青州荒地。崇宁年间,钱被称为青州。他上任后,修建安边城和归德堡,占地数千亩,纵耕细作,岁时赚粟数十万。在威州开垦农田。惠宗政和末,王恩智知潍州时,有23000顷隐地,被弓箭手分成31个单位,为的是省饷。三。大量土地对土地复垦的影响和作用

招亡纳叛与建国立号:北宋西部民族地区_招亡纳叛与建国立号:北宋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新动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关系越来越普遍,具有中世纪转让给农民、充当徭役特征的垦荒和土地管理成为当时大土地所有制的附庸和补充,并因其管理模式的影响而必然衰落。受生产关系变化的影响,宋代整体垦荒效果不明显,但在甘肃有一定的影响和作用。首先是开垦荒地,生产粮食,减轻军需负担。宋夏对峙的百年间,边境冲突不断,土地荒芜,百姓失业,物资匮乏。但是,甘肃的垦荒种田显示了其优越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北宋***通过开荒种田,开发利用了大量的荒地,殿前副都督刘昌佐指挥靖远路龙山占地1990公顷,威远城至周琴沿河五六百里良田成为开荒区。一个驻扎在营地的士兵的费用可以给三个驻扎在战车上的士兵。甘肃广泛分布的垦荒种田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节约了一部分粮食,减少了一部分国家军费,搞活了甘肃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生产。二是加强了北宋西北边防。大量屯田兵以边寨为家,屯田兵往往带着家眷,分到一到两顷土地,还可以免除徭役、雇佣、调动、转业等各种负担。因为给了他们土地,可以享受优惠政策,所以他们眷恋土地,保护老弱牛羊,打击盗贼。这些士兵搬了家,注意土地和土地,了解地形,他们的父母和妻子坚守着。比起东方那些不喜土地和土地,不学地形,没有乡愁的人,他们的成就是远远落后的。他们拼死拼活,天下为边,远比东移工程驻军有效。荒原上大量士兵、平民和弓箭手的存在加强了甘使甘肃成为北宋抵御西夏的西北边防屏障。三是减轻口粮运输负担。士兵的运输军饷在北宋是一个难题,西北边境的军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卷卷149清历四年五月申报,知各专利田条件差:自西事,边仙尚患运。为了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他设置了军车从城市和周放运送粮食到兖州。两年之内,900多名士兵死亡并逃离。这条路叫做地狱。如今茶多,治安部队远,人又能如何?虽然田说的是一路拖延的情况,但靖远、庆丰、等其他道路同样是浪费。由于实施了土地开垦和耕作,这种情况有所改善。话说:当我看着今天在美国的边境村庄,弓箭手和当地士兵可以守卫它们。因依穆设营教课,士兵羡慕,渴望官职。人们乐于努力,大众可以从中获利,所以他们会失去生命,他们可以休息很长时间。贾昌超也说可以减少驻军,节省补给。这说明边境开荒种田的实施,降低了军粮运输的难度。由于开荒耕作的增加,边区的粮食起到了一定的防止奸商囤积、平抑粮价的作用。

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 建立者(名族) 时间 都城 著名皇帝、大臣、重要大事、亡国之君、灭亡时间、历史故事

就像袁腾飞说的:宋朝是个很可爱的朝代,宋朝做武官 是没前途的。 宋朝军事能力软弱的原因十分复杂。军队的战斗力是很多因素的合力,而在各次具体的战争和战役中,各种因素的作用又是变化多端的。前面介绍宋军的种种弱点和弊病,如招刺太滥,拣选不实,训练很差,军法的废弛,军政的腐朽,军纪的败坏,官员对军士的役使和刻剥,军队的赢利性经营,对骑兵建设的轻视,实行以文制武,兵权的分散,如此等等,都是宋朝积弱的重要原因。这里就宋朝军事指挥等方面的缺陷,以及宋军的某些战术优点,作一些评述。

(一)将从中御

宋朝消极地接受唐末和五代军事***的教训,着意提倡重文轻武,以文制武,对将帅的防范和清忌,成了恪守不渝的赵宋家规,不敢委以全权,授以重兵,而是通过各种制度和办法,削弱将帅的指挥权限,这当然也是宋朝积弱的重要原因。

按宋时的通信条件,与前方遥隔千里的皇帝和宰执大臣,要干预将帅的军事指挥,甚至指挥将帅作战,自然是荒唐的事。然而宋朝皇帝和宰执大臣,却往往违背古代的军事常识,实行“将从中御”(《长编》卷30端拱二年正月)。

宋太祖是宋朝各代皇帝中唯一的天才军事家。他命将出师,只在临行前作简要的指示和告诫,故王禹僻称他“所用之将专而不疑”(《长编》卷42至道三年十二月甲寅)。实行将从中御,即以皇帝和某些大臣的方略和谋划,错误地箝制和剥夺前方将帅的机动指挥,乃始于宋太宗。宋太宗自诩“少习弓马,屡与贼交锋,贼应弦而踣者甚众”(《长编》卷29端拱元年二月庚子)。他在青年时代可能是个武艺精通的勇士,至于其用兵行师的才略,却实在不高明。尽管对辽战争接二连三地失败,宋太宗仍以军事天才自命,直到在位晚年,他还大言不惭地说:“朕每出兵攻伐,意颇精密,将兵之人丁宁谕之,不听者多至败事。”一批文臣立即奉承说:“陛下料敌制胜,天之所授,固非臣下所测度也。将帅倘能上遵成算,则何往而不克矣。”(《宋会要》兵14之13)然而诿过于将臣,终究不能证实皇帝的圣算真是如何高妙莫测,因为在事实上,“将兵之人”恰好是“上遵成算”,才“多至败事”。

宋太宗运筹于深宫之中,而致败于千里之外,即使在当时已非秘密,故甚至连一些不知兵的文臣也提出非议。除张洎反对“将中从御”外,田锡说:“况今委任将帅,而每事欲从中降诏,授以方略,或赐与阵图,依从则有未合宜,专断则是违上旨,以此制胜,未见其长。”他建议让将帅“因机设变,观衅制宜”,即拥有机动的指挥权(《咸平集》卷1《上太宗答诏论边事》)。王禹僻也认为,“兵势患在不合,将臣患在无权”,是一大失策(《历代名臣奏议》卷322)。王安石与宋神宗讨论前代用兵,说:“太宗为傅潜奏,防秋在近,亦未知兵将所在。诏付两卷文字,云兵数尽在其中,候贼如此即开某卷,如彼即开某卷。若御将如此,即惟王超、傅潜乃肯为将。稍有材略,必不肯于此时为将,坐待败衄也。”他对当时“上下极为灭裂”的状况,深表感慨(《长编》卷248熙宁六年十一月戊午)。

阵无非是军队的战斗队列,作战之时,当然需要根据敌情、地形等等实际情况布阵。故岳飞对宗泽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宋史》卷365《岳飞传》)实为宋代的兵家格言。然而在宋太宗和宋真宗时,不顾实际情况,预先设计阵图之风,却盛极一时。

宋太宗预授将帅的锦囊妙计,往往就是阵图。“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贵臣督视”(《武夷新集》卷10李继隆墓志铭),不容有任何变通的余地。太平兴国四年(***9)的满城之战,宋太宗派一批将领带兵八万,迎击辽军,预先“赐阵图,分为八阵,俾以从事”(《宋史》卷271 《赵延进传》)。

将领崔翰等依图布阵,赵延进发现“我师星布,其势悬绝”,主张改变阵形,“合而击之”。崔翰等依然不敢“擅改诏旨”,后因赵延进,李继隆等人表示愿承担罪责,才“分为二阵”,一举破敌(《长编》卷20十月庚午)。应当指出,赵延进是宋太宗的连襟,故他敢于独当其责,而有恃无恐。由于预授阵图有害而无利,文臣田锡提出异议,他对宋太宗说:“既得将帅,请委任责成,不必降之以阵图,不须授之以方略。”(《咸平集》卷1《上太宗答诏论边事》)朱台符也对宋真宗说:“阃外之事,将军裁之,所以克敌而致胜也,近代动相牵制,不许便宜,兵以奇胜,而节制以阵图,事惟变适,而指踪以宣命,勇敢无所奋,知谋无所施,是以动而奔北也。”(《长编》卷44咸平二年闰三月庚寅)但是,军事的失利,正确的反对意见,并未使宋太宗和宋真宗改弦易辙。宋太宗曾亲自告诫傅潜说:“布阵乃兵家***,非常情所究,小人有轻议者,甚非所宜。”(《长编》卷40至道二年九月己卯)在雍熙三年(986)

北伐大败之余,宋太宗还召见一批将领,其中包括败将潘美,“出御制平戎万全阵图”,“亲授以进退攻击之略”(《长编》卷28雍熙四年五月庚寅)。一些庸将也欢迎皇帝预授策略和阵图,正如王安石所说,如王超、傅潜之流,并不害怕“败衄”,他们只求不承担覆军和丧师的罪责即可。王超曾向宋真宗进献“二图,其一置资粮在军中,布兵周防,贼无以钞略,其一遇贼即变而为方阵,阵形之外,分列游兵,持劲弩,贼至则易聚而并力”(《长编》卷50咸平四年闰十二月甲午)。宋真宗亲征时,还“内出阵图二,一行一止,付殿前都指挥使高琼等”(《长编》卷58景德元年十一月乙亥)。宋仁宗时对西夏作战,仍以“内臣监兵”,“以阵图授诸将”(《宋史》卷311《晏殊传》)。王德用对皇帝说:“咸平、景德中,赐诸将阵图,人皆死守战法,缓急不相救,以至于屡败。诚愿不以阵图赐诸将,使得应变出奇,自立异效。”(《宋史》卷278《王德用传》)被宋仁宗所***纳,赐阵图的风气才有所改变。

然而不赐阵图,并不意味着将从中御的取消。自宋太宗以后的各代皇帝,都是些长期优养深宫,懵然不知兵的人物,也时常实行程度不同的“将从中御”。宋神宗“每当用兵,或终夜不寝”,“手札处画,号令诸将,丁宁详密,授以成算,虽千里外,上自节制”(《长编》卷353元丰八年三月戊戌),结果却招致灵州和永乐两次大败。宋哲宗时,吕陶说:“暴师千里之外,而日有禀听于朝廷,敌人在境,而一兵不敢辄发,则乘机决胜,安所望乎?”(《历代名臣奏议》卷 221)这也反映了宋神宗和宋哲宗时,朝廷不适当地干预前方军事的部分情况。当然也有委以全权的事例,如宋徽宗宠用宦官童贯,听任他主持对西夏,对辽和对金的军事,胡作非为,招致了北宋的覆亡。

南宋初,宋高宗也通过由宰执大臣草拟,自己亲笔书写的手诏,指挥前线军事。如刘锜步兵在顺昌府遭受兀术主力骑兵围攻,处于若要弃城退遁,必被迫歼的险境,秦桧为宋高宗起草的御札,却令他“择利班师”(《要录》卷136绍兴十年六月乙卯)。岳飞就是因十二道金字牌递到的手诏,而被迫班师的。宋孝宗即位之初,轻率地下令西线的吴璘撤兵,“于是弃德顺军,仓卒引退,金乘其后,正兵三万,得还者仅七千人,偏裨将佐所存无几”,川陕的宋军精锐主力遭受歼灭性的打击,宋孝宗本人也追悔莫及(《要录》卷200绍兴三十二年十二月)。

北宋的将从中御,主要体现了皇权对将权的防范和筘制;而南宋大约有一半时间是由秦桧、韩侂胄、史弥远和贾似道四个权臣掌政,故又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相权对将权的贬抑和束缚。南末后期,贾似道忌恨勇将高达,他宁肯听任襄阳和樊城的失陷,而不愿派高达率兵救援。由于贾似道专断军国大计,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在中国封建时代,因宫廷和庙堂的错误决策,而招致军事失败的事例,自然不限于赵宋一代;但赵宋在这方面又显然达到了十分突出、十分严重的地步,成为宋朝积弱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象宋太宗那样,简直把前方将帅变成了由他牵线的木偶,这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二)消极防御

宋朝还没有战略,战术、积极防御、消极防御等等现代军事辞汇,事实上也从未制订过明确的一贯的战略方针。然而依据军事史的史实,则宋朝的传统战略,仍然大致可用“消极防御”四字加以概括。消极防御也和将从中御一样,事实上是对武夫疑忌和提防的产物,具体表现为习惯于分兵防守,不愿集中兵力,特别是让有才能的良将统一指挥,主动歼击敌军。

消极防御大体也只能追溯到末太宗时。因为宋太祖亲自部署或指挥的重大战役,都是进攻战,而且除了亲征北汉失败以外,又都是成功的战役,当时并不存在消极防御的问题。自宋太宗亲征幽州,高粱河之战大败后,面对辽军的不断进攻,消极防御的战略便逐渐形成了。宋廷不是设法如何集中军力,聚歼进攻的辽军,而只是开挖塘泊,兴置稻田,以阻遏辽朝骑兵的奔冲,“不以城邑小大,咸浚隍筑垒,分师而守”。

待到辽骑“长驱深入,咸婴城自固,莫敢出战”,使敌军“出入燕、赵,若践无人之境”。在不少战役中,“常以一邑之众,当戎人一国之师,既众寡不作,亦败亡相继”。对于这种错误的军事指挥,连一些文臣也相继提出批评,张洎说,“兵聚则功成,兵分则祸集”,“胜败之道,其理昭然”(《长编》卷30端拱二二年正月)。王禹傅也指出“兵势患在不合”(《历代名臣奏议》卷322)。可是无论宋太宗和宋真宗,都害怕一员大将独掌重兵,而宁肯分兵。甚至象雍熙三年(986)的二次伐辽,也兵分三路,并完全由身居开封的宋太宗决定三军进止,结果自然大败亏输。

西夏国土小,人口少,财力不足,本来完全不足以与北宋抗衡。正如王安石所说:“今陕西一路,即户口可敌一夏国,以四夏国之众,当一夏国,又以天下财力助之,其势欲扫除,亦宜甚易,然终不能使夏国畏服。”(《长编》卷232熙宁五年四月丙寅)这也是实行消极防御的后果。宋仁宗时,“陕西四路之兵总数几三十万”,本可与西夏一决雌雄,可是宋廷却分兵四路,分命四个文臣主持军务,不相统一。“四路自来只为城寨太多,分却兵势,每路正兵不下七、八万人,及守城寨之外,不过三万人”。西夏方面却是“忽尔点集,并攻一路”,“动号十余万人”。一方面是集中的骑兵,另一方面却是分散的步兵,“彼常以十战一,我常以一战十”。由于宋廷笨拙的军事部署,使宋军在战略上的优势,变成了在战役上的劣势。“官军以分地自守,既不能独御贼锋,又不能并力掩杀”,连战而连负。 [关于宋夏战争中宋方的指挥缺点,可见《长编》卷132庆历元年六月己亥,卷149庆历四年五月壬戌朔,《历代名臣奏议》卷324范仲淹奏,《范文正公奏议》卷下《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故欧阳修一针见血地指出:“军无统制,分散支离,分多为寡,兵法所忌,此所谓不善用兵者,虽多而愈少,故常战而常败也。”(《欧阳文忠公全集》卷46《准诏言事上书》)

宋辽自澶渊之盟后,保持了一百二十年休兵的状态,而宋夏之间却时战时和,停停打打。对西夏的战争,宋仁宗时是屡战屡败,宋神宗时是败多胜少,失败的基本原因都在于分兵。宋哲宗和宋徽宗时,由于摸熟了西夏军的脾性,在战略和战术上稍有改进,即使宋军的素质并无什么变化,也存在种种弱点,却能居于胜势,使西夏败而求饶。

在南、北宋之交,金军击破***的宋军,势如摧枯拉朽,自不待言。但后来由于抗金将士的努力,宋军军士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超过金军。如刘锜指挥的顺昌之战,岳家军进行的郾城和颍昌之战,都能以少破众,便是明证。但宋军终于不能战胜全军,除了宋高宗和秦桧决意降金求和之外,宋军不能集中兵力,统一指挥,而各支宋军又不能协同作战,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弱点。宋高宗并非不懂“兵家之事,势合则雄”的道理(《金佗粹编》卷1高宗御札),他曾一度心血来潮,破例地委任岳飞节制除韩世忠和张俊以外的各军。然而经张浚和秦桧劝说之后,又旋即收回成命。他害怕岳飞兵多势雄,立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而宁愿兵分势弱,牺牲军事胜利。

从当时具体的战役看,绍兴六年(1136)春季韩世忠攻淮阳军,秋季岳飞突击伊洛,都是孤军独进,而吴玠、张俊、刘光世等军却按兵不动。绍兴十年 (1140),岳家军孤军深入,进逼开封***之时,张俊却从毫州撤兵,刘锜也在顺昌驻守不进。绍兴十一年(1141),金军主力突入淮西,宋廷临时调动张俊、杨沂中、刘锜、韩世忠和岳飞五支大军应战。忌功害能的张俊在柘皋战胜后,急忙通报岳飞,说金军已退,前途乏粮,制止他进兵。不料金***攻濠州,并在攻破州城后,以逸待劳,分别击败前来救援的张俊、韩世忠等军,待到岳飞率兵赶来,又退遁淮北。这些都是各军互不协同,影响战局的实例。相形之下,金军能够集中兵力,统一指挥,这无疑是一个战略上的优势。

宋孝宗即位之初,集结大军北伐,却分命李显忠和邵宏渊两将指挥。结果在两将不和,战事不利的情势下,“大军十三万,一夕奔溃”(《藏一话腴》外编卷上),使南宋丧失了继续与金军周旋的能力。这同样也是指挥不统一的恶果。南宋前期和中期,先后分成包括三衙在内的十三支屯驻大兵,分屯长江沿岸和四川,守内虚外,也同样体现了消极防御的方针。

南宋后期抵抗蒙古军,也人体***取分兵守城的战略。吴潜曾批评当时的防御说,“不知兵而好分”,“不能择要地而聚大兵,不过千人,或三百,或五百,蜂屯蚁列,皆不成军,欲使沿淮沿汉千里之地,寸寸而得守乎”(《许国公奏议》卷1《应诏上封事条陈国家大体治道要务凡九事》)。上官涣也说:“嘉定以来,州县往往增筑城壁,自谓备御密于先朝,而不知备多力分,反贻后患。”(《咸淳遗事》卷下)

由于传统战略的影响,再加上步兵为主的兵种构成,宋军往往行动迟缓,战法呆板,将领大多不善于组织大规模的进攻战役,少有远程奔袭,机动作战,出奇制胜的战例。分兵的结果,是处处被动挨打,却仍不愿集中兵力,统一指挥。这也是自宋太宗以来“兵威不振”(《长编》卷42至道三年十二月甲寅)的重要原因。

(三)议和苟安的传统国策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这已是马列主义的常识。一个时代的政治和军事总是互相发生影响的。宋朝政治对军事的影响是很多方面的,前面介绍军中的各种积弊,很多即是***政治的产物,而赵宋议和苟安的传统国策,也严重地损伤了军事能力。

张方平说:“自古以来论边事者,莫不以和戎为利,征戍为害。”(《乐全集》卷20《请因郊里肆赦招怀西贼札子》)“和戎为利”,这反映了赵宋历代多数统治者的主张。

议和苟安的传统国策,也不应当追溯到宋太祖时,大致上可说是萌生于宋太宗时,确立于宋真宗寸。宋太祖虽然花了很多心血,实行对内防范,但并不打算对辽议和苟安。宋太宗比较“外忧”和“内患”的轻重时,曾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长编》卷32淳化二年八月丁亥)他这种防内重于防外的方针,为赵宋以后的历代皇帝所继承。尽管宋太宗本人有高梁河战败中箭的大辱,但经历几番交锋,已经倦于兵事,故不时提倡“清静致治之道”,说什么要“修德以怀远”(《长编》卷34淳化四年十一月甲寅朔)。当时未与辽达成和议,仅仅是因为求和不成之故。

宋真宗不敢冒与辽军决战的风险,才订立澶渊之盟。在历史上,不乏以和议争取时间,重整军备,以利再战的事例;而宋朝统治者与此不同,其处理和战的基本程序是始而被迫应战,战而后和,和而后安,根本没有与强敌重新角逐的盘算。富弼说:“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议和之后,武备皆废,以边臣用心者谓之引惹生事,以揞绅虑患者谓之迂阔背时,大率忌人谈兵,幸时无事,谓虏不敢背约,谓边不必预防,谓世常安,谓兵永息,恬然自处,都不为忧。” (《历代名臣奏议》卷327)这段评论活画了澶渊之盟后以和为安,文恬武嬉的状态。但是按照封建专制的惯例,他不能诿过于君父,而只好归罪于臣子。不但对辽,后来宋朝处理对西夏和金的关系,也往往依照战而后和,和而后安的格式行事。

宋高宗被金军一再追逐,仓惶奔命,流离颠沛,求和而不可得,因为当时金朝自认为可以吞灭南宋。待到金朝愿意媾和,实因宋朝的军力已增长到足以抗衡的地步。其时南宋即使对金保持一种不战不和,武装对峙的状态,也完全可以存活下去。但宋高宗出于防内的需要,宁愿接受极其屈辱和苛刻的和议条款,向杀父之仇称臣下跪,以求偏安东南。绍兴和议后二十年间,在宋高宗、秦桧之流***和废黜抗金将领,摧残军心士气之余,也必然是“将帅养骄,军士惰敝”(《会编》卷 228)。完颜亮侵宋战争的史实表明,尽管宋朝在战前已有一段时间被迫重整战备,而宋军素质仍比二十年前大为退化。淮南战场的宋军主力打得一败涂地,连众望所归,倚若长城的名将刘锜,也声誉扫地。南末只是依仗长江天堑和水军,才得以挡住完颜亮的兵锋。甚至当金军内讧,完颜亮被杀,整师北撤之际,宋军都不敢稍作拦击或尾袭。宋高宗在庆幸之余,又故态复萌,准备恢复和议,继续苟安。

宋朝军事史表明,在议和苟安的传统国策指导和影响下,和议往往招致军备废弛,军力减弱。当然也有相反的情形,如隆兴和议后,宋孝宗、虞允文等曾刻意整军经武,但因整个官僚军事机构的腐化,成效并不显著;而随着宋光宗即位后的政治混乱,本来就不显著的成效又很快化为乌有。

北宋和南宋是怎么回事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创立:隋文帝建国后,综合汉魏、两晋和南北朝的中央职官的设置,设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

完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原因: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相权被逐步分解的结果。两汉以来,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到隋唐时,独相制发展为群相制。

(职能:

①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②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

③尚书省(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六部之首)

B、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

C、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

D、兵部: 主管军政

E、刑部:主管刑法

F、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地位:①三省:中央最高***机构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机构

特点:

①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②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大多品级较低。

作用:

①对中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对皇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对后世: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都沿袭这种制度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背景:

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

②隋唐时期,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地主阶级中吸引人才参与***,巩固统治。

③中小地主经济实力的壮大,封建小农经济也有长足的进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可以通过科举获得相应的地位,科举制就是这种封建经济在上层建筑的体现。

含义:科:考试科目;举:选拔人才 目的:笼络读书人,巩固封建王朝

形成: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完善:唐承隋制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年间): 任用***主持考试(提高地位)

作用:积极: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A、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

B、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②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③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消极:

①是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

②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加强思想控制,特别到明清时期更是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③考试内容不合理,在社会上形成重文重艺而轻技轻工的风气,忽视实用性学问。

④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于做官,而荒于探究自然,限制了科学发明和创见,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中国的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⑤ 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租庸调制

(1)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的背景:北魏实行租调制

(2)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

①背景:沿用北魏实行租调制

②内容:

A、租调数量比北周轻

B、农民服役时间短

C、以庸代役制度开始部分实行“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3)唐朝的租庸调制:

①改革的指导思想: 轻徭薄赋

②原因:

A、唐吸取隋亡的教训;

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

C、因此,整顿田制和赋役制度,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③内容:

A、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丁税”)

B、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户税)

C、庸: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形成了完整的租、庸、调制(代役税) 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

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的作用:

A、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且保证了生产时间,垦田数增加。

B、增加了***的收入,使国家富强起来。

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其有更多时间投入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巩固了府兵制。

两税法

产生背景:天宝年间,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目的:直接:解决财政危机,增加***收入 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时间: 780年

人物: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

主要内容:

①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特点:

① 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② 简化了税目

③ 征税时间较固定

作用:

①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宋朝

宋立国之后,当政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建立怎样的政治架构才能克服自秦以降各朝各代的弊端。以科举制建立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既打破门阀托大的政治格局,又很好地解决官僚世袭制的弊端。虽然自隋代就开始了科举制度,但这一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还是建立在宋代,准入条件的降低,选拔人数的增加,科举制度作为国家开科取士的手段实施,使宋代很快进入了士大夫时代。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使文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地方官员的主要责任是牧民,守土之责由中央任命专职的军事长官去处理,二者皆由中央调遣,互不统属。这就彻底革除唐季以来军阀割据的政治传统,也彻底消除了五代朝代频繁更替的政治基础。由于宋代皇帝 都比较好地执行太祖的祖训,大臣和言官都敢于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当面和皇帝争执,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使得宋代的大臣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取文臣治国,兵权集中于中央,使宋朝的中央***拥有比过去朝代更大、更有效的权力。权力实际上更集中。其次,由于宋廷***取更宽松、更开明的政治手腕,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要大。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宋朝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工艺上的繁荣与先进。

宋朝的工商业政策及工商业的发展:宋代和其它主要王朝不同的是,宋代并不过分强调以农为本,宋代的商贸都十分发达。有宋一代,由于边境问题一直不断,岁币一直是朝廷一项经常性支出。庞大的军队和官僚系统也需要国家有足够的收入才能负担。在国土面积较汉唐减少的情况下,支出却大幅增加。增加国家的财源显得十分重要。显然,依靠土地收入肯定有限,土地税赋过重不能养民,国家岁入过低又不能支撑***。发展贸易,是朝廷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北宋的贸易十分发达,到了南宋,贸易对于国家的经济地位显得更重要,甚至可以说,南宋是靠贸易立国的。贸易的发展带动商业繁荣,商业繁荣又拉动手工业与规模工业的发展。宋朝时期,我国的治金、***矿、陶瓷工业已经十分发达。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南宋时的军器所工匠竟达七八千人,厂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因为工商需要先进的技术,所以在宋代中国的四***明中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北宋时期,钢产量已经超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产量(美国学者郝若贝教授(Robert Hartwall)根据宋代兵器制作、铁钱铸造和制造农具等方面的消耗情况,推算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的铁产量大致在7.5-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2.5-5倍,整个欧洲各国(包括俄罗斯欧洲部分)到18世纪铁产量大致在14-18万吨之间,因此宋代中国的铁产量基本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首都开封已经是一百多万人的大都市(这种规模就是在今天也是了不起的),百姓做饭烧的是煤而不是柴草(宋代的煤产量无疑是居世界第一,而且开***技术非常先进)。由此可见当时的工业水平和普通人的生活水准。宋朝国家财政收入主体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逐步迈进。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的“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由于工商业的高度繁荣,促使国家***用纸币----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正式由***出面设立交子务,随着纸币发行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这种便利的货币。西方最早的纸币是1661年斯德哥尔摩银行发行的,但这家银行很快倒闭。至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正式使用纸币,比中国晚了700年左右)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商业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在宋代,商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数量

的大量增加。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许商人经商,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尤其是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城市人口都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商业更是异常发达,据一些学者统计,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在城市周围和乡村的交通要道逐渐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集市。这种集市在岭南称为“墟市”,北方称为“草市。”这些集市又被总称为坊场,它们遍布全国各地,形成星罗棋布的交换网络,所有这些都表明,宋代商业活动空前活跃。与此同时,宋代的海外贸易也是空前繁荣,根据周去非《岭外代答》等资料记载,与宋朝保持通商贸易的国家达到50多个,因而宋代海外贸易范围较前代大大扩大。当时中国的商船不仅坚实耐用,而且船体庞大,据《梦梁录》记载,宋代大的海商所用的船可以容纳500-600人。更重要的是,出海的商人掌握了全世界最为先进的航海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从而使海外贸易得到了巨***展。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客观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与工艺,因此,宋代中国技术方面显著领先世界也就不足为奇了。四***明中的三***明都成熟和开始于宋代,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经济高度发展与繁荣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

元朝

元朝的行政管理体制,设置有中书省,此外还有枢密院、御史台、司农司、宣政院、将作院、通政院及五卫亲军等。其中,中书省总领政务及百官,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防务与作战,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专门监察官吏***与渎职事宜。

元朝仿效***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即今天的省级区划制度,计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等11个行省(河北与山东西部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行省制度是自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展,是中国行政管理制度的一次巨大革命,对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元朝在经济上奉行开放的政策,积极鼓励并参与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而陆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无疑是元朝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元朝继承与发扬两宋开放沿海与沿江的政策,并且较之有大幅度的提升,例如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在口岸城市设立专门管理商业船运及贸易的行政机构。元朝口岸极其繁华,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均远远超过两宋时期。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考证,当时的刺桐港(今福建泉州)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世界两大港口之一。至今屹立在泉州沿海的六胜塔,就是当年引导航船进出的灯塔遗迹。当时的刺桐港港口里船舶相连无边无尽,巨宗货物堆积如山。

在元朝开放的经济政策鼓舞之下,***、波斯与印度等地的香料、药材等物质大批舶至中国,以至“来华商贾不绝于途”;而中国著名的丝绸、瓷器亦大批漂洋渡海,甚至远赴欧洲。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赵匡胤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因皇室姓赵,故也称作赵宋, 又因五德终始说,宋朝为火德,故又别称"火宋"、"炎宋",尊称为大宋。宋朝定都开封,称为东京。 后逐步统一中国,由于疆域相对南宋而言到达黄河以北,所以被后世称之为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东京,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登基继承皇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赵构成为南宋第一位皇帝。绍兴八年(1138年),以临安府(今浙江杭州)为行都,称为行在。

扩展资料:

北宋皇帝:

1、宋太祖 赵匡胤(960年—***6年)?

2、宋太宗 赵匡义(***6年—9***年)?

3、宋真宗 赵恒 (9***年—1022年)?

4、宋仁宗 赵祯 (1022年—1063年)?

5、宋英宗 赵曙 (1063年—1067年)

6、宋神宗 赵顼 (1067年—1085年)?

7、宋哲宗 赵煦 (1085年—1100年)?

8、宋徽宗 赵佶 (1100年—1125年)?

9、宋钦宗 赵桓 (1125年—1127年)?

南宋皇帝:

1、宋高宗 赵构 (1127年—1162年)?

2、宋孝宗 赵昚 (1162年—1189年)?

3、宋光宗 赵敦 (1189年—1194年)?

4、宋宁宗 赵扩 (1194年—1224年)?

5、宋理宗 赵昀 (1224年—1264年)?

6、宋度宗 赵禥 (1264年—1274年)?

7、宋恭帝 赵隰 (1274年—1276年)?

8、宋端宗 赵是 (1276年—1278年)?

9、宋幼主 赵昺 (1278年—1279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宋朝 (中国历史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