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毁誉不足计,毁誉不一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2 0
  1. 守规矩的文言文
  2. 汉纪十 起著雍滩,尽柔兆执徐,凡九年(4)
  3. 求伯夷颂原文
  4. “醉来身外穷通小,老去人间毁誉轻。扪虱雄豪空自许,屠龙工巧竟何成。”化用了哪四个典故?
  5.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6. 初一文言文选自《后汉书》二

第一个字是不的成语 :

不由自主、

不知所措、

是以毁誉不足计,毁誉不一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速之客、

不劳而获、

不可思议、

不辞劳苦、

不辞而别、

不紧不慢、

不耻下问、

不三不四、

不折不扣、

不怀好意、

不慌不忙、

不***思索、

不言而喻、

不动声色、

不落窠臼、

不解之缘、

不拘一格、

不甘落后、

不在话下、

不同凡响、

不堪设想、

不能自已、

不可名状、

不屑一顾、

不可开交、

不可磨灭、

不屑置辩、

不省人事、

不得而知、

不足为训、

不卑不亢、

不计其数、

不辱使命、

不辨菽麦、

不胫而走、

不羁之才、

不可估量、

不即不离、

不容置喙、

不远万里、

不翼而飞、

不共戴天、

不吝赐教、

不孚众望

不足齿数、

不拘小节、

不祥之兆、

不骄不躁、

不瘟不火、

不郎不秀、

不寒而栗、

不刊之论

不遗余力、

不辨真伪、

不管不顾

不能登大雅之堂、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冷不热、

不出所料

不分胜负、

不欢而散、

不堪一击、

不分彼此、

不知死活、

不可同日而语、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偏不倚、

不以为耻、

不了了之、

不干不净、

不切实际、

不知天高地厚、

不敢造次、

不甘寂寞、

不敢苟同、

不足为虑、

不露声色、

不可一世、

不打自招、

不仁不义、

不能自拔、

不择手段、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不负众望、

不厌其烦、

不可多得、

不堪入目、

不得已而为之、

不敢问津、

不得善终、

不依不饶、

不识抬举、

不胜枚举、

不声不响、

不求甚解、

不见棺材不落泪、

不费吹灰之力、

不打不相识、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明不白、

不分青红皂白、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不知去向、

不敢高攀、

不可收拾、

不能赞一词、

不由分说、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成体统、

不识时务、

不堪回首、

不近人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知所云、

不知不觉、

不甘示弱、

不足挂齿、

不识大体、

不情之请、

不可告人、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伦不类、

不登大雅之堂、

不分伯仲、

不堪入耳、

不怕官,只怕管、

不足为外人道、

不足为奇、

不懂装懂、

不顾一切、

不可理喻、

不学无术、

不知好歹、

不攻自破、

不合时宜、

不知者不罪、

不义之财、

不白之冤、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见天日、

不以为然、

不二法门、

不知所从、

不磷不缁、

不言不语、

不伤脾胃、

不痴不聋、

不测之险、

不拘形迹、

不宣而战、

不蔽风雨、

不哼不哈、

不一其人、

不期然而然、

不药而愈、

不足与谋、

不拘禁忌、

不惜工本、

不愧下学、

不拔之策、

不便之处、

不悱不发、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不可***、

不得已而用之、

不安本分、

不轻然诺、

不啻天地、

不轨不物、

不得其所、

不虚此行、

不因人热、

不忘母训、

不堪重负、

不期而遇、

不忍卒读、

不皦不昧、

不赀之禄、

不避强御、

不分轩轾、

不通世务、

不自由,毋宁死、

不见舆薪、

不因不由、

不法古不修今、

不卜可知、

不弃草昧、

不知寝食、

不蔓不枝、

不留余地、

不通文墨、

不赞一词、

不疾不徐、

不扶而直、

不食烟火、

不务正业、

不知自爱、

不丰不杀、

不以介怀、

不以为奇、

不可端倪、

不为戎首、

不二之老、

不达大体、

不修边幅、

不直一文、

不敢旁骛、

不随以止、

不知肉味、

不知凡几、

不同流俗、

不虞冻馁、

不公不法、

不明真相、

不足为据、

不出户,知天下、

不事城府、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

不露锋芒、

不徇颜面、

不足介意、

不足为道、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不劳而食、

不以词害意、

不器之器、

不知头脑、

不登大雅、

不避子卯、

不得其死、

不变之法、

不令而信、

不可计数、

不讳之门、

不祧之祖、

不足为凭、

不测之忧、

不知其详、

不食周粟、

不擒二毛、

不如稊稗、

不绝如缕、

不羁之民、

不畏、

不次之迁、

不腆之仪、

不明事理、

不失时机、

不露圭角、

不***雕琢、

不世之略、

不相上下、

不离不弃、

不知所终、

不落俗套、

不虞之变、

不堪言状、

不知权变、

不测之诛、

不凉不酸、

不可置否、

不奈之何、

不舍昼夜、

不步人脚、

不相问闻、

不愧不怍、

不攻自拔、

不战而溃、

不矜不伐、

不打不成相识、

不赀之损、

不敢自专、

不让之责、

不乏其人、

不遑暇食、

不相伯仲、

不胜杯杓、

不毁之制、

不僧不俗、

不畏强权、

不明不暗、

不雌不雄、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不堪卒读、

不识泰山、

不虞之患、

不赀之躯、

不可教训、

不如归去、

不伏烧埋、

不易之分、

不容乐观、

不可匹敌、

不肯一世、

不知轻重、

不竭之府、

不设城府、

不绝于耳、

不幸而言中、

不根之论、

不如一鹗、

不识不知、

不禁不由、

不仁起富、

不到乌江心不死、

不知大体、

不此之图、

不置褒贬、

不德而功、

不扶自直、

不赀之器、

不衫不履、

不到乌江不尽头、

不知薡蕫、

不了而了、

不见圭角、

不做不休、

不解风情、

不知利害、

不虞之事、

不露辞色、

不当人子、

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不訾诟耻、

不生不灭、

不敢后人、

不世之仇、

不可厚非、

不失圭撮、

不存不济、

不惜血本、

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迁之庙、

不无裨益、

不讳之朝、

不相违背、

不分轻重、

不羞当面、

不敢掠美、

不自满***、

不知老之将至、

不栉进士、

不见棺材不下泪、

不知就里、

不徐不疾、

不著见效、

不误农时、

不死不生、

不惑之年、

不可揆度、

不徇私情、

不食人间烟火、

不今不古、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吃烟火食、

不情之誉

不得其门而入、

不达时务、

不敢告劳、

不肖子孙、

不知纪极、

不通水火、

不猧不魀、

不耻相师、

不堪其忧、

不足为意、

不待蓍蔡、

不阴不阳、

不择生冷、

不舞之鹤、

不明是非、

不无小补、

不辨龙蛇、

不饮盗泉、

不成一事、

不知丁董、

不耻最后、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易一字、

不易之道、

不知自量、

不知甘苦、

不倾之地、

不时之需、

不易之地、

不测之罪、

不可动摇、

不食马肝、

不拘于时、

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不可究诘、

不立文字、

不遗巨细、

不分皂白、

不顾大局、

不食之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不失风度、

不避艰险、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不折不挠、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正之风、

不顾前后、

不宁唯是、

不讳之变、

不甘雌伏、

不可避免、

不上不下、

不识丁董、

不劣方头、

不避斧钺、

不一而足、

不亦乐乎、

不苟言笑、

不安于室、

不曾序过、

不当不正、

不遗寸长、

不枉此行、

不生不死、

不进则退、

不及之法、

不忮不求、

不吐不快、

不以辞害志、

不费之惠、

不成三瓦、

不忘沟壑、

不知悔改、

不恤人言、

不着边际、

不得要领、

不痛不痒、

不事声张、

不分胜败、

不忙不暴、

不亦善夫、

不愤不启、

不可辩驳、

不臣之心、

不饥不寒、

不可企及、

不主故常、

不胜其任、

不明所以、

不揣冒昧

不可胜言、

不知深浅、

不咸不淡、

不测之智、

不能赞一辞、

不废江河、

不差累黍、

不厌其详、

不可小觑、

不期修古、

不壹而三、

不才之事、

不经世故、

不按君臣、

不为已甚、

不问三七二十一、

不测之渊、

不善言辞、

不矜不盈、

不问青红皂白、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文不武、

不安小成、

不尴不尬、

不计前嫌、

不可造次、

不待蓍龟、

不记前仇、

不法常可、

不露斤斧、

不过尔尔、

不识局面、

不分上下、

不急之务、

不夷不惠、

不毒不发、

不惮强御、

不胜其苦、

不近道理、

不忘久要、

不讳之路、

不拔之柱、

不存之地、

不觉技痒、

不甚了了、

不拘绳墨、

不终之药、

不祥之征、

不知所为、

不着疼热、

不得不尔、

不失旧物、

不求闻达、

不竞南风、

不龟手药、

不腆之酒、

不足为法、

不偢不倸、

不啻云泥、

不仁之器、

不惭屋漏、

不闻不问、

不得违误、

不知进退、

不看金面看佛面、

不餍人望、

不知其子视其父、

不厌求详、

不屑教诲、

不伶不俐、

不存芥蒂、

不念僧面念佛面、

不见兔子不撒鹰、

不日不月、

不晓世务、

不愠不火、

不间不界、

不相为谋、

不逢不若、

不分畛域、

不平则鸣、

不容小觑、

不虞之隙、

不登高山、

不茶不饭、

不言自明、

不矜细行、

不啻天渊、

不吝珠玉、

不务空名、

不吐不茹、

不绝如线、

不了不当、

不知颠倒、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不足为怪、

不解之仇、

不遑启处、

不管一二、

不足为患、

不遗尺寸

不入虎穴、

不可逾越、

不弃故旧、

不教之教、

不教而诛、

不遑多让、

不可捉摸、

不复堪命、

不适时宜、

不世之材、

不可移易、

不辞辛劳、

不宾之士

不得人心、

不恶而严、

不识东家、

不稼不穑、

不可偏废、

不见经传、

不如意事常八九、

不私其利、

不改其乐、

不越雷池、

不稂不莠、

不念旧恶、

不可轻犯、

不乏先例、

不可胜书、

不屑毁誉、

不逞之徒、

不可终日、

不言而信、

不可向迩、

不祥之木、

不失黍絫、

不置可否、

不欺暗室、

不齿于人、

不违农时、

不瞅不睬、

不可缺少、

不堪造就、

不破不立、

不尽其忠、

不可或缺、

不谋同辞、

不知高低、

不贪为宝、

不以为意、

不思进取、

不愧屋漏。

守规矩的文言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纯一不杂 纯:纯粹;一:单一;杂:驳杂,不纯洁。形容纯粹、单一,没有杂质。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对于人或事不从全面看,只是抓住一点就攻击。多指有偏见的批评。

划一不二 指按照定价卖出,不打折扣。形容做事刻板。

缺一不可 少一样也不行。

阙一不可 两种以上因素中,缺少哪一种也不行。

说一不二 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形容说话算数。

无一不备 指样样齐全。

无一不知 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

一笔不苟 不苟:不苟且。连一笔都不马虎。

一病不起 得病后就再也起不了床。比喻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

一不扭众 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一不压众,百不随一 少数敌不过多数。

一不做,二不休 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

一尘不到 形容清净纯洁。

一尘不染 原指佛***修行时,排除物欲,保持心地洁净。现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一尘不缁 犹一尘不染。泛指丝毫不受坏习惯,坏风气的影响。也用来形容非常清洁、干净。

一成不变 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

一成不易 一经形成,不再改变。同“一成不变”。

一代不如一代 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一代比一代差。

一跌不振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同“一蹶不振”。

一丁不识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一定不移 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同“一定不易”。

一定不易 易:改变。原指一定下来就不变更,后形容事理正确,不可改变。

一动不如一静 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一个巴掌拍不响 比喻事情不会是单方面引起的。

一谷不登 指歉收。同“一谷不升”。

一谷不升 指歉收。

一毫不差 指完全相同,没有一点差异。

一毫不苟 指十分认真,一丝不苟。

一毫不染 指一尘不染。

一虎不河 原指空手搏虎,徒步渡河,比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比喻不顾一切。

一脚不移 借喻坚定不移。

一介不苟 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同“一介不取”。

一介不取 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一蹶不兴 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同“一蹶不振”。

一蹶不振 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一客不烦二主 一位客人不用劳烦两位主人接待。比喻一件事情由一个人全部承担,不用找别人帮忙。

一孔不达 指一窍不通。

一毛不拔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原指杨朱的极端为我主义。后形容为人非常吝啬自私。

一暝不视 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

一瞑不视 瞑:闭眼。闭上眼睛,不再睁开。指死亡。也指逃避现实。也可形容不怕牺牲。

一钱不落虚空地 比喻丝毫不浪费。

一钱不名 指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

一钱不值 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一窍不通 窍:洞,指心窍。没有一窍是贯通的。比喻一点儿也不懂。

一去不复返 一去就不再回来了。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指满堂之上,一人不乐,众皆为之不欢。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一山不藏二虎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

一事不知 比喻知识尚有欠缺。同“一物不知”。

一丝不苟 苟:苟且,马虎。指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

*** 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后指人。

一丝不紊 一点儿也不乱。形容极有条理。

一文不名 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非常贫困。

一文不值 指毫无价值。

一问三不知 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一卧不起 指一生病就没有好转。

一物不知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一蟹不如一蟹 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

一言不发 一句话也不说。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

一渊不两蛟 比喻两雄不能并立。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原指下棋时关键的一步棋走得不当,整盘棋就输了。比喻某一个对全局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处理不当,结果导致整个失败。

一字不苟 苟:马虎,随便。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一字不易 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百不当一 当:抵挡。一百个抵挡不住一个。

百不获一 一百个里面也得不到一个。形容人或物的难得或所得极少。

百不失一 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指难得的好人或好东西。

百不一存 一百个里面没有留下一个。表示丧失殆尽。

百不一贷 犹言无一宽免。

百不一遇 一百次中遇不到一次。形容极其难得。

百动不如一静 指多动不如静待有效。

百闻不如一见 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百星不如一月 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表里不一 表面与内在不一样。

不拔一毛 比喻非常吝啬。同“一毛不拔”。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羊肉没吃上,反倒沾了一身羊膻气。比喻干了某事没捞到好处,反坏了名声惹来了麻烦。

不敢越雷池一步 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

不顾一切 什么都不顾。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不管一二 不论是非情由,不顾后果。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不拘一格 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不堪一击 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不可一世 一世:一时。认为当代的人都不行。形容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不名一格 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不名一钱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不名一文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不能赞一词 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不能赞一辞 赞:赞助;赞一辞:添一句话。提不出一点意见。形容文章非常完美。

不染一尘 形容清高廉洁。同“一尘不染”。

不识一丁 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不屑一顾 不屑:不值得,不愿意;顾:看。认为不值得一看。形容极端轻视。

不一而足 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不以一眚掩大德 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

不易一字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不赞一词 一句话也不说。

不直一钱 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

不直一文 鄙视之词,犹言毫无价值。比喻无能或品格卑下。

不值一驳 不值得批驳。

不值一顾 顾:看。不值得一看。形容瞧不起某事物。

不值一钱 比喻毫无价值。

不值一哂 哂:微笑。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

不值一笑 不值得一笑。比喻毫无价值。也表示对某种事物或行为的轻蔑和讥笑。同“不值一哂”。

参差不一 形容不整齐或不一致。同“参差不齐”。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纷纷不一 各不相同。纷纷:多而杂乱。

毁誉不一 毁誉:诋毁和称赞;不一:不一样,不一致。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说法不一。

良莠不一 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比喻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难以区分。同“良莠不齐”。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千闻不如一见 指听得再多还不如亲见更为可靠。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比喻众愚不如一贤。

十不当一 十个不抵一个。谓人虽多但不顶用。

万不失一 形容绝对不会出差错。同“万无一失”。

心口不一 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形容人的虚伪、诡诈。

言行不一 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

一不压众,百不随一 少数敌不过多数。

一代不如一代 代:父子相继为一代。一代比一代差。

一动不如一静 没有把握或无益的事,还是不做为好。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一蟹不如一蟹 比喻一个不如一个,越来越差。

政令不一 发出的命令不统一。形容军务或政务混乱。

鸷鸟累百,不如一鹗 犹言诸侯百人不如天子一人。

汉纪十 起著雍滩,尽柔兆执徐,凡九年(4)

1. 古文中有关遵守规则的话

1、《孟子·离娄章句上》——战国孟子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译文: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管子·法法》——春秋管仲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译文:国家有要求的一定要做到,国家要禁止的一定要杜绝,国家颁布的法令一定要实行。

3、《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春秋老子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4、《韩非子·诡练》 ——战国韩非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译文:确立法令的目的是为了废止私行,法令得以贯彻,私行就必被废止。

5、《韩非子·问辩》——战国韩非

言无二贵,法不两适。

译文:除了国君的命令,没有第二尊贵的言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6、《商君书·画策》——战国商鞅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译文:圣明的君主不看重仁义而重视法度,制定法律一定要严明,颁布的法令一定要执行,这样就可以了。

2. 强调规矩制度的重要性的文言文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原文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 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经》 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圣 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 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 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朝不 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 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兴,丧无日矣。《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 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 敬,吾君不能谓之贼。”(《孟子·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圆规和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 旷样好的审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 舜的学说,如果不实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现在有些诸侯, 虽然有仁爱的心和仁爱的名声,但老百姓却受不到他的恩泽,不 能成为后世效法的楷模,这是因为他没有实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 缘故。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办法,好办 法不能够自己实行起来。《诗经》说:‘不要偏高啊不要遗忘,一 切遵循原来的规章。’遵循前代圣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是从来 没有过的。圣人既用尽了目力,又用圆规、曲尺、水准、绳墨等 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那些东西便用之不尽了;圣 人既用尽了听力,又用六律来校正五音,各种音阶也就运用无穷 了;圣人既用尽了脑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爱之德便 覆盖于天下了。所以说,筑高台一定要凭借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凭借山沟沼泽;如果执政不凭借前代圣王的办法,能够说是明智 吗?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应该居于统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占 据了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恶行败德传播给老百姓。在上的没 有道德规范,在下的人没有法规制度;朝廷不信道义,工匠不信 尺度,官吏触犯义理,百姓触犯刑律。如此下去,国家还能生存 就真是太侥幸了。所以说,城墙不坚固,武器不充足,这不是国 家的灾难;田野没开辟,物资不富裕,这不是国家的祸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没有礼义,在下位的人没有教育,违法乱纪的人越来 越多,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诗经》说:‘上天正在降骚乱,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啰嗦。侍奉君主不讲忠义,行 为进退不讲礼仪,说话便诋毁前代圣王之道,这就是拖沓啰嗦。所 以说,用高标准来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坏主意就叫做‘敬’,认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贼’。”

3. 有哪些关于法制的古文

臣非非难言孔,所以难言者:言顺比滑泽,洋洋纚々然,则见以为华而不实;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则见以为掘而不伦;多言繁称,连类比物,则见以为虚而无用;总微说约,径省而不饰,则见以为刿而不辩;激急亲近,探知人情,则见以为谮为不让;闳大广博,妙远不测,则见以为夸而无用;家计小谈,以具数言,则见以为陋;言而近世,辞不悖逆,则见以为贪生而谀上;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捷敏辩给,繁于文***,则见以为史;殊释文学,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时称诗书,道法往古,则见以为诵。

此臣非之所以难言而重患也。 故度量虽正,未必听也;义理虽全,未必用也。

大王以此不信,而小者以为毁訾诽谤,大者患祸灾害死亡及其身。故子胥善谋而吴戮之,仲尼善说而匡围之,管夷吾实贤而鲁囚之。

故此三大夫岂不贤哉?而三君不明也。上古有汤,至圣也:伊尹,至智也。

夫至智说至圣,然且七十说而不受,身执鼎俎为包宰,昵近习亲,而汤乃仅知其贤而用之。故曰:以至智说至圣,未必至而见受,伊尹说汤是也;以智说愚必不听,文王说纣是也。

故文王说纣而纣囚之;翼候炙;鬼候腊,比干剖心;梅伯酸;夷吾束缚;而曹羁奔陈;伯里子道乞;传说转鬻;孙子膑脚于魏;吴起收泣于岸门,痛西河之为秦,卒枝解于楚;公叔痤言国器反为悖,公孙鞅奔秦;关龙逢斩;苌弘分胣;尹子罕于棘;司马子期死而浮于江;田明辜射;宓子贱、西门豹不斗而死人手;董安于死而陈于市;宰予不免于田常;范雎折协于魏。此十数人者,皆世之仁贤忠良有道术之士也,不幸而遇悖乱暗惑之主而死。

然则虽贤圣不能逃死亡避戮辱者何也?则愚者难说也,故君子难言也。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愿大王熟察之也。

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赠,臣因而毁之。

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今人臣之所誉者,人主之所是也,此之谓同取;人臣之所毁者,人主之所非也,此之谓同舍。

夫取舍合而相与逆者,未尝闻也。此人臣之所以取信幸之道也。

夫奸臣得乘信幸之势以毁誉进退群臣者,人主非有术数以御之也,非参验以审之也,必将以曩之合己信今之言,此幸臣之所以得欺主成私者也。故主必蔽于上,而臣必重于下矣,此之谓擅主之臣。

国有擅主之臣,则群下不得尽其智力以陈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致其功矣。何以明之?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

今为臣尽力以致功,竭智以***者,其身困而家贫,父子罹其害;为奸利以弊人主,行财货以事贵重之臣者,身尊家富,父子被其泽:人焉能去安利之道而就危害之处哉?治国若此其过也,而上欲下之无奸,吏之奉法,其不可得亦明矣。故左右知贞信之不可以得安利也,必曰:“我以忠信事上,积功劳而求安,是犹盲而欲知黑白之情,必不几矣。

若以道化行正理,不趋富贵,事上而求安,是犹聋而欲审清浊之声也,愈不几矣。二者不可以得安,我安能无相比周,蔽主上,为奸私以适重人哉?”此必不顾人主之义矣。

其百官之吏亦知方正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以清廉事上而求安,若无规矩而欲为方圆也,必不几矣;若以守法不朋党治官而求安,是犹以足搔顶也,愈不几也!二者不可以得安,能无废法行私以适重人哉?”此必不顾君上之法矣。故以私为重人者众,而以法事君者少矣。

是以主孤於上而臣成党於下,此田成之所以杀简公者也。 夫有术者之为人臣也,得效度数之言,上明主法,下困奸臣,以尊主安国者也。

是以度数之言得效于前,则赏罚必用於后矣。人主诚明於圣人之术,而不苟於世欲之言,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是以左右近习之臣,知伪诈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去奸私之行,尽力竭智以事主,而乃以相与比周,妄毁誉以求安,是犹负千钧之重,陷于不测之渊而求生也,必不几矣。”百官之吏,亦知为奸利之不可以得安也,必曰:“我不以清廉方正奉法,乃以***之心枉法以取私利,是犹上高陵之颠堕峻裕谷之下而求生,必不几矣。”

安危之道若此其明也,左右安能以虚言惑主,而百官安敢以贪渔下?是以臣得陈其忠而不弊,下得守其职而不怨。此管仲之所以治齐,而商君之所以强秦也。

从是观之,则圣人之治国也,固有使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之以爱为我也。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

夫君臣非有骨肉之亲,正直之道可以得利,则臣尽力以事主;正直之道不可以得安,则臣行私以干上。明主知之,故设利害之道以示天下而已矣。

夫是以人主虽不口教百官,不目索奸邪,而国已治矣。人主者,非目若离娄乃为明也,非耳若师旷乃为聪也。

不任其数,而待目以为明,所见都少矣,非不弊之术也。不因其势,而待耳以为聪,所闻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

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也?暗乱之道废而聪明之势兴也。

故善任势者国安,不知因其势者国危。古秦之俗,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

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

4. 文言文 奉公守法

解释:奉:奉行;公:公务。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示例:我们每个人都要~,决不能做违法乱纪的事。

近义词:克己奉公、谦洁奉公

反义词:贪赃枉法、***公济私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地,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的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胜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继而转怒为喜,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了他一个掌管整个赵国税收的官。赵奢上任后,没有仗着权势欺压百姓,仍然公正、无私的处理一切事务。后来,赵奢又被赵王任命为大将,为赵国建立了很多战功

望***纳- -!

5. 推荐几首带“规矩”两个字的古诗或古文

1,《观怀素草书歌》唐代:贯休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

师不谭经不说禅, 筋力唯于草书朽。颠狂却恐是神仙,有神助兮人莫及。

铁石画兮墨须入,金尊竹叶数斗馀。半斜半倾山衲湿, 醉来把笔狞如虎。

粉壁素屏不问主,乱拏乱抹无规矩。 罗刹石上坐伍子胥,蒯通八字立对汉高祖。

势崩腾兮不可止,天机暗转锋铓里。闪电光边霹雳飞, 古柏身中龙死。

骇人心兮目眓瞁,顿人足兮神辟易。 乍如沙场大战后,断枪橛箭皆狼藉。

又似深山朽石上, 古病松枝挂铁锡。月兔笔,天灶墨,斜凿黄金侧锉玉, 珊瑚枝长大束束。

天马骄狞不可勒,东却西,南又北, 倒又起,断复续。忽如鄂公喝住单雄信, 秦王肩上bf著枣木槊。

怀素师,怀素师, 若不是星辰降瑞,即必是河岳孕灵。固宜须冷笑逸少, 争得不心醉伯英。

天台古杉一千尺,崖崩劁折何峥嵘。 或细微,仙衣半拆金线垂。

或妍媚,桃花半红公子醉。 我恐山为墨兮磨海水,天与笔兮书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

常恨与师不相识,一见此书空叹息。伊昔张渭任华叶季良, 数子赠歌岂虚饰,所不足者浑未曾道著其神力。

石桥被烧烧,良玉土不蚀,锥画沙兮印印泥。 世人世人争得测,知师雄名在世间,明月清风有何极。

2,《元和圣德诗》唐代:韩愈皇帝即阼,物无违拒。曰旸而旸,曰雨而雨。

维是元年, 有盗在夏。欲覆其州,以踵近武。

皇帝曰嘻,岂不在我。 负鄙为艰,纵则不可。

出师征之,其众十旅。军其城下, 告以福祸。

腹败枝披,不敢保聚。掷首陴外,降幡夜竖。

疆外之险,莫过蜀土。韦皋去镇,刘辟守后。

血人于牙, 不肯吐口。开库啖士,曰随所取。

汝张汝弓,汝鼓汝鼓。 汝为表书,求我帅汝。

事始上闻,在列咸怒。皇帝曰然, 嗟远士女。

苟附而安,则且付与。读命于庭,出节少府。

朝发京师,夕至其部。辟喜谓党,汝振而伍。

蜀可全有, 此不当受。万牛脔炙,万瓮行酒。

以锦缠股,以红帕首。 有恇其凶,有饵其诱。

其出穰穰,队以万数。遂劫东川, 遂据城阻。

皇帝曰嗟,其又可许。爰命崇文,分卒禁御。

有安其驱,无暴我野。日行三十,徐壁其右。

辟党聚谋, 鹿头是守。崇文奉诏,进退规矩。

战不贪杀,擒不滥数。 四方节度,整兵顿马。

上章请讨,俟命起坐。皇帝曰嘻, 无汝烦苦。

荆并洎梁,在国门户。出师三千,各选尔丑。

四军齐作,殷其如阜。或拔其角,或脱其距。

长驱洋洋, 无有龃龉。八月壬午,辟弃城走。

载妻与妾,包裹稚乳。 是日崇文,入处其宇。

分散逐捕,搜原剔薮。辟穷见窘, 无地自处。

俯视大江,不见洲渚。遂自颠倒,若杵投臼。

取之江中,枷脰械手。妇女累累,啼哭拜叩。

来献阙下, 以告庙社。周示城市,咸使观睹。

解脱挛索,夹以砧斧。 婉婉弱子,赤立伛偻。

牵头曳足,先断腰膂。次及其徒, 体骸撑拄。

末乃取辟,骇汗如写。挥刀纷纭,争刌脍脯。

优赏将吏,扶珪缀组。帛堆其家,粟塞其庾。

哀怜阵没, 廪给孤寡。赠官封墓,周匝宏溥。

经战伐地,宽免租簿。 施令酬功,急疾如火。

天地中间,莫不顺序。幽恒青魏, 东尽海浦。

南至徐蔡,区外杂虏。怛威赧德,踧踖蹈舞。

掉弃兵革,私习簋簠。来请来觐,十百其耦。

皇帝曰吁, 伯父叔舅。各安尔位,训厥甿亩。

正月元日,初见宗祖。 躬执百礼,登降拜俯。

荐于新宫,视瞻梁梠.戚见容色, 泪落入俎。侍祠之臣,助我恻楚。

乃以上辛,于郊用牡。 除于国南,鳞笋毛簴。

庐幕周施,开揭磊砢.兽盾腾拏, 圆坛帖妥。天兵四罗,旗常婀娜

驾龙十二,鱼鱼雅雅。 宵升于丘,奠璧献斝。

众乐惊作,轰豗融冶。紫焰嘘呵, 高灵下堕。

群星从坐,错落侈哆。日君月妃,焕赫婐vi. 渎鬼濛鸿,岳祗嶪峨。

饫沃膻芗,产祥降嘏。凤凰应奏, 舒翼自拊。

赤麟黄龙,逶陀结纠。卿士庶人,黄童白叟。

踊跃欢呀,失喜噎欧。乾清坤夷,境落褰举。

帝车回来, 日正当午。幸丹凤门,大赦天下。

涤濯刬磢,磨灭瑕垢。 续功臣嗣,拔贤任耇.孩养无告,仁滂施厚。

皇帝神圣, 通达今古。听聪视明,一似尧禹。

生知法式,动得理所。 天锡皇帝,为天下主。

并包畜养,无异细钜。亿载万年, 敢有违者?皇帝俭勤,盥濯陶瓦。

斥遣浮华,好此绨纻。 敕戒四方,侈则有咎。

天锡皇帝,多麦与黍。无召水旱, 耗于雀鼠。

亿载万年,有富无窭。皇帝正直,别白善否。

擅命而狂,既翦既去。尽逐群奸,靡有遗侣。

天锡皇帝, 厖臣硕辅。博问遐观,以置左右。

亿载万年,无敢余侮。 皇帝大孝,慈祥悌友。

怡怡愉愉,奉太皇后。浃于族亲, 濡及九有。

天锡皇帝,与天齐寿。登兹太平,无怠永久。

亿载万年,为父为母。博士臣愈,职是训诂。

作为歌诗, 以配吉甫。3,《古意》唐代:陈羽十三学绣罗衣裳,自怜红袖闻馨香。

人言此是嫁时服, 含笑不刺双鸳鸯。郎年十九髭未生,拜官天下闻郎名。

车马骈阗贺门馆,自然不失为公卿。是时妾家犹未贫, 兄弟出入双车轮。

繁华全盛两相敌,与郎年少为婚姻。 郎家居近御沟水,豪门客尽蹑珠履。

雕盘酒器常不干, 晓入中厨妾先起。姑嫜严肃有规矩,小姑娇憨意难取。

朝参暮拜白玉堂,绣衣著尽黄金缕。妾貌渐衰郎渐薄, 时时强笑意索寞。

知郎本来无岁寒,几回掩泪看花落。 妾年四十丝满头,郎年五。

求伯夷颂原文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馀虽骨肉,无尺地之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上从之。春,正月,诏曰:"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于是藩国始分,而子毕侯矣。

 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馀人。遣卫青、李息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馀万,走白羊、楼烦王,遂取河南地。诏封青为长平侯,青校尉苏建、张次公皆有功,封建为平陵侯,次公为岸头侯。主父偃言:"河南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上下公卿议,皆言不便。上竟用偃计,立朔方郡,使苏建兴十馀万人筑朔方城,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转漕甚远,自山东咸被其劳,费数十百巨万,府库并虚;汉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予胡。

 三月,乙亥晦,日有食之。

 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主父偃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桀,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从之,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轵人郭解,关东大侠也,亦在徙中。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解,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卒徙解家。解平生睚眦甚众,上闻之,下吏捕治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

 班固曰:古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自卿大夫以至于庶人,各有等差,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周室既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桓、文之后,大夫世权,陪臣执命。陵夷至于战国,合从连衡,繇是列国公子,魏人信陵,赵有平原,齐有孟尝,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而赵相虞卿,弃国捐君,以周穷交魏齐之厄;信陵无忌,窃符矫命,戮将专师,以赴平原之急;皆以取重诸侯,显名天下,扼腕而游谈者,以四豪为称首。于是背公死党之议成,守职奉上之义废矣。及至汉兴,禁网疏阔,未知匡改也。是故代相陈豨从车千乘,而吴濞、淮南皆招客以千数。外戚大臣魏其、武安之属竞逐于京师,布衣游侠剧孟、郭解之徒驰骛于阎闾、权行州域。力折公侯,众庶荣其名迹,觊而慕之。虽其陷于刑辟,自与杀身成名,若季路、仇牧,死而不悔。故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非明王在上,示之以好恶,齐之以礼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古之正法:五伯,三王之罪人也;而六国,五伯之罪人也。夫四豪者,又六国之罪人也。况于郭解之伦,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惜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荀悦论曰: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者,谓之游侠;饰辩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者,谓之游说;色取仁以合时好,连党类,立虚誉以为权利者,谓之***。此三者,乱之所由生也;伤道害德,败法惑世,先王之所慎也。国有四民,各修其业。不由四民之业者,谓之奸民。奸民不生,王道乃成。

 凡此三游之作,生于季世,周、秦之末尤甚焉。上不明,下不正,制度不立,纲纪驰废;以毁誉为荣辱,不核其真;以爱憎为利害,不论其实;以喜怒为赏罚,不察其理。上下相冒,万事乖错,是以言论者计薄厚而吐辞,选举者度亲疏而举笔,善恶谬于众声,功罪乱于王法。然则利不可以义求,害不可以道避也。是以君子犯礼,小人犯法,奔走驰骋,越职僣度,饰华废实,竞趣时利。简父兄之尊而崇宾客之礼,薄骨肉之恩而笃朋友之爱,忘修身之道而求众人之誉,割衣食之业以供飨宴之好,苞苴盈于门庭,聘问交于道路,书记繁于公文,私务众于官事,于是流俗成而正道坏矣。是以圣王在上,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善恶要于功罪而不*于毁誉,听其言而责其事,举其名而指其实。故实不应其声者谓之虚,情不覆其貌者谓之伪,毁誉失其真者谓之诬,言事失其类者谓之罔。虚伪之行不得设,诬罔之辞不得行,有罪恶者无侥幸,无罪过者不忧惧,请谒无所行,货赂无所用,息华文,去浮辞,禁伪辩,绝*智,放百家之纷乱,壹圣人之至道,养之以仁惠,文之以礼乐,则风俗定而大化成矣。

 燕王定国与父康王姬奸,夺弟妻为姬,杀肥如令郢人。郢人兄弟上书告之,主父偃从中发其事。公卿请诛定国,上许之。定国***,国除。

 齐厉王次昌亦与其姊纪翁主通。主父偃欲纳其女于齐王,齐纪太后不许。偃因言于上曰:"齐临菑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殷富,巨于长安,非天子亲弟、爱子,不得王此。今齐王于亲属益疏,又闻其姊乱,请治之!"于是帝拜偃为齐相,且正其事。偃至齐,急治王后宫宦者,辞及王;王惧,饮药***。偃少时游齐及燕、赵,及贵,连败燕、齐。赵王彭祖惧,上书告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上闻,大怒,以为偃劫其王令***,乃征下吏治。偃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上欲勿诛,公孙弘曰:"齐王***,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

 张欧免,上欲以蓼侯孔臧为御史大夫。臧辞曰:"臣世以经学为业,乞为太常,典臣家业,与从弟侍中安国纲纪古训,使永垂来嗣。"上乃以臧为太常,其礼赐如三公。

 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一二六年

 冬,匈奴军臣单于死,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攻破军臣单于太子于单,于单亡降汉。

 以公孙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通西南夷,东置苍海,北筑朔方之郡。公孙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愿罢之。天子使朱买臣等难以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罢西南夷、苍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春,罢苍海郡。

 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廷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与小吏无差,诚饰诈,欲以钓名,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

 三月,赦天下。

 夏,四月,丙子,封匈奴太子于单为涉安侯,数月而卒。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冒顿攻破之。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馀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郎应募,出陇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馀岁。骞得间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馀,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馀。会伊稚斜逐于单,匈奴国内乱,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上拜骞为太中大夫,甘父为奉使君。骞初行时百馀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匈奴数万骑入塞,杀代郡太守恭,及略千馀人。

 六月,庚午,皇太后崩。

 秋,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专力城朔方。

 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

 是岁,中大夫张汤为廷尉。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时上方乡文学,汤阳浮慕,事董仲舒、公孙弘等。以千乘儿宽为奏谳掾,以古法义决疑狱。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与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上由是悦之。汤于故人子弟调护之尤厚;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是以汤虽文深、意忌、不专平,然得此声誉。汲黯数质责汤于上前曰:"公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何空取高皇帝约束纷更之为!而公以此无种矣。"黯时与汤论议,汤辩常在文深小苛;黯伉厉守高,不能屈,忿发,骂曰:"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一二五年

 冬,上行幸甘泉。

 夏,匈奴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

“醉来身外穷通小,老去人间毁誉轻。扪虱雄豪空自许,屠龙工巧竟何成。”化用了哪四个典故?

《伯夷颂》注释集评

李道英

伯夷颂(1)

士之特立独行(2),适于义而已(3)。不顾人之是非(4),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5)。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6),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7)。昭乎日月不足为明(8),崒乎泰山不足为高(9),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10)。当殷之亡,周之兴(11),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12)。武王、周公,圣也(13),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14),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15)。殷既灭矣,天下宗周(16),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17)。繇是而言(18),夫岂有求而为哉(19)?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20);一凡人沮之(21),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22)。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23),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24)。

注释

(1)本文选自《冒黎先生集》卷十二。伯夷:姓罗,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是其谥号。相传为孤竹(古国名,其地约在今河北省卢龙一带)君之子。《庄子·盗跖》:“伯夷叔齐弧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庄子·让王》:“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二人互让,均不愿继承王位而出逃,归于西伯(周文王)。文王死,武王起兵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武王灭殷,周统一中国,伯夷、叔齐耻为周民,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韩愈生活在各种矛盾都非常尖锐的中唐时期,官场黑暗,不少人明哲保身,与世俯仰,韩愈对此十分不满,于是写《伯夷颂》。本文的主要意图在赞颂伯夷“不顾人之是非”的“特立独行”精神,赞颂伯夷“信道笃而自知明”,并严厉批评当世之士以世俗之是非为是非的处世态度。文中一方面说周公和武王是圣人,为“万世之标准”,一方面大力宣扬伯夷反对武王伐纣是“穷无地、亘万世而不顾者”,并且还说,若无伯夷、叔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这也是十分大胆的言论。此文为韩愈有所为而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特立独行”既是韩愈对伯夷的称颂,也是韩愈终生立身行事的重要原则,表现了韩愈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2)特立独行:有独立见解和操守而不随波逐流。《礼记·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3)适:适合。义:宜,适宜。《论语·公冶长》:“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述而》:“闻义不能从,闻善不能改,我之忧也。”这里的“义”,指儒家所宣扬的“仁义”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4)不顾:不考虑,不顾忌。人之是非:别人认为自己的立言行事是对与不对。(5)信道笃:对儒道深信不疑。笃:笃厚,真诚,纯一。自知明: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十分清楚。(6)力行:尽力而行。不惑:不受蛊惑,不迷乱,即能归持自己的见解或行为。(7)穷:尽。穷天下:穷尽于天地之间。亘:音gèn,通“互”,接连。亘万世:即终万世,穷万世之意。这两句,前句指空间,后句指时间,意谓伯夷是天地之间、从古至今以至万世中唯一的“不顾人非”的“豪杰之士”。(8)昭:光,明亮。这句意谓日明都不及他明亮。指其德行昭著,光胜日月。(9)崒:音zú,险峻。《说文》:“崒,危高也。”这句意谓,泰山也不及其高峻。(10)巍:高大。容:容纳。这句意谓,其形象之高大,天地间也容纳不下。(11)殷之衰:殷之衰亡。周之兴:周韩兴盛。这两句是说,当殷纣王失德,周武王兴兵伐纣之时。(12)微子:殷纣王之同母庶兄。《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裴骃《集解》:“孔安国曰:‘微,畿内国名。’子,爵也。为纣卿士。”据《吕氏春秋》云,其母生微子时尚为殷帝乙之妾,及为妃而生纣。祭器:祭祀用的礼器,古人重祭祀,故常把祭器作为传国重器。去之:离开殷纣王。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纣王立,不明,*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周文王修德兴周,微子惧周灭殷,又谏,纣仍不听,微子知纣终不可谏,乃逃亡。“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滕行而其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13)周公:名旦,文王之子,武王子弟,后佐成王。圣:无事不通曰圣,此谓“圣人”,即人格品德最高的人。(14)从:跟从,追随,意似欠佳。一本作“率”,率领,意较佳。另本作“与”,亦可。攻之:讨伐殷(纣王)。(15)以为不可:认为武王、周公不应该伐纣。(16)宗:宗主,这里用作动词。天下宗周:天下之人都以周为自己的宗主,即:都承认周的统治权。(17)耻食周粟: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设兮,我安适归矣?于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18)繇:通“由”。繇是而言:从这一点来说。(19)岂有求而为哉:难道伯夷是有什么个人打算而这样做的吗?(20)一凡人誉之:凡人一誉之,即凡是有人一称誉他。有余:此指才多德高,韩愈《争臣论》:“夫天授人以圣贤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21)沮:音jǔ,败坏,毁坏。(22)彼:指伯夷。自是:自以为是,自信。这两句意谓,伯夷不是圣人,而能如此自以为是。(23)微:无,没有。微二子:若无此二子(指伯夷及耳弟叔齐)。(24)乱臣贼子:历代封建统治者把他们内部起来反对朝廷的人称为乱臣贼子。迹:踪迹。接迹:踪迹相接,亦即接踵而至之意。集评

唐顺之曰:“昌黎此文,分明从《孟子》中脱出来,人都不觉。”(《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昌黎文钞》卷十)王安石曰:“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数十,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世而死邪?如果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独太公哉!”(《临川先生文集》卷三十六《伯夷》)茅坤曰:“昔人称太史公传酷吏、刺客等文,各肖其人,今以此文颂伯夷亦尔,然不如史迁本传。荆川曰:‘昌黎此文,分明自《孟子》中脱出来。’”(唐宋八大家文钞·韩昌黎文钞》)沈德潜曰:“夷齐何待称扬?颂夷齐,为千古臣道立坊也。用意全于掉尾见之。武王伐纣,所以救天下也;夷齐耻食周粟,所以存臣道也。二者并行不悖。乃王介甫驳夷齐无饿死事,谓与太公同有伐纣之心,是将使乱臣贼子,公然以伐暴为词,而贾充褚渊辈俱得借口矣。君子立言,何如此颠倒耶?”(《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卷一)蔡世远曰:“激昂峻拔,读之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古文雅正》评论卷四)刘开曰:“韩子所以推崇伯夷者,美矣至矣,蔑以加矣。然彼非无为言之也,伯夷当商、周革命之际,独显斥其非,且以一死存万世君臣之义,固其立行之高。亦所见之能决也。夫圣贤之事何常,亦决于义而已矣。贾子曰:贪夫殉财,烈士殉名。故士之有志者,无得失之见易,无毁誉之见难;不惑于流俗之是非也易,不动于君子之臧否也难。伯夷行一己之安,且以众圣人之行为耻,而近世之托志希古者,乃为一凡人之毁誉所夺,此退之所以慨乎其言之也,且退之亦尝负当世之谤矣。夫不为天下所共非者,必不能成一人之是。当退之卓起波靡中,为众人所不能为,犯天下之不韪,其所谓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虽颂伯夷,倘亦有自任之意乎?且彼排二家于千载之下,挽颓波于八代之余,百折九死,不易其志,是诚举世非之而不惑者矣,故其论古于伯夷有深契云。”(《孟涂文集》卷一《书韩退之伯夷颂后》)曾国藩曰:“举世非之而不惑,此乃退之平生制行作文宗旨。此自况之文也。”(《求阙斋读书录》卷八《韩昌黎集》)林纾曰:“唯《伯夷》一颂,大致与史公同工而异曲,史公传伯夷,患己之无传,故思及孔子表彰伯夷,伤知己之无人也。昌黎颂伯夷,信己之必传,故语及豪杰,不因毁誉而易操。曰‘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见得伯夷不是凡人,敢为人之不能为,而名仍存于天壤。而己身自问,亦特立独行者,千秋之名,及身己定,特借伯夷以发挥耳。盖公不遇于贞元之朝,故有论而泄其愤。不知者谓为专指伯夷而言,夫伯夷之名孰则弗知,宁待颂者!读昌黎文,当在于此等处着眼,方知古人之文,非无为而作也。”(《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马通伯曰:“用笔全在空际取势,如水之一气奔注,中间却有无数回波,盘旋而后下。后幅换意换笔,语语令人不测,此最是古人行文秘密之处。”(《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钱基博曰:“《伯夷颂》,论体而颂意,其实乃补太史公《伯夷列传》后一篇赞耳。《原毁》以慨世道,为是非之公言之也;《伯夷颂》则以自况,为斯道之重言之也。《原毁》赋,而《伯夷颂》则比意;其文破空而来,寓提折于排宕,亦学《孟子》以开苏氏,苏轼策论多仿之。”(《韩愈志》)***曰:“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别了,司徒雷登》)(《八大家古文选注集评》李道英)

荣枯鉴原文及译文

1、“穷通”出自战国庄周《庄子·让王》:“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於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译文:古时候得道的人,穷困时也快乐, 通达时也快乐。他们所乐的不是穷困和通达,只要与道德同在,那么穷困与通达只不过像寒暑风雨的循序变化罢了。

2、“毁誉”出自战国庄周《庄子·德充符》:“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译文:生与死、贫与富、贤达与卑微、受人贬损与追捧、乃至饥饿冷暖,世事万物的变化,都是有命运的安排

3、“扪虱”出自唐代房玄龄《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译文:东晋大将桓温兵进关中时,王猛去谒见,一面侃侃谈天下事,一面在扪虱,旁若无人。

4、“屠龙”出自战国庄周《庄子·列御冠》“朱坪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散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译文:有一个叫朱泙漫的人,他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技巧,散尽了千金的家产,学了三年,满师之后却发现,没有可以用到这种技巧的地方。

出自宋代陆游的《即事》。

原文:

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携琴剑锦官行。醉来身外穷通小,老去人间毁誉轻。

扪虱豪雄空自许,屠龙工巧竞何成。雅闻氓山多区芋,聊试寒炉玉糁羹。

译文:

偏安的朝廷并不出兵,我想要仗剑辞南郑,援琴入锦官,无所谓个人命运的困厄和通达,也不把他人对自己的毁谤和赞誉放在心上。自许为扪虱而谈的王猛,自比刘宋的檀道济,自认为胸中有“屠龙”之法的良策。看到岷山下的山芋,那一锅鲜美的玉糁羹又怎能坚定内心的隐逸情怀呢。

扩展资料

这首绵州《即事》淋漓尽致地宣泄出陆游胸中的忧愤。

南宋乾道八年九月九日,驻守在南郑(汉中)力主抗金的四川宣抚使王炎,被孝宗皇帝招回临安(杭州)。十月,当奉命赴三泉(陕西宁强)、利州(广元)、葭萌(昭化东五十里),阆中视察战备的陆游回到南郑时,新近授少保、封雍国公的左丞相虞允文接任四川宣抚使。

十一月二日,陆游携同刚到南郑不久的家眷,冒着萧瑟的寒风,经葭萌、剑门,南下成都。困惑中的陆游,一路走走停停,十二月中旬方在一个雪日从绵州(绵阳市)沿官道向罗江行进。过了罗江鹿头山,将是广袤的成都平原。离罗江越近,陆游的心事就越沉重,如火如茶的南郑生活不断地在他脑海中闪现。

乾道八年二月,陆游受四川宣抚使王炎的招请,单骑从夔州(重庆奉节)通判任上出发,取道邻水、广安、南充、利州,于三月十七日抵达设置在南郑的四川宣抚使司以左承议部,(从七品)职充任干办公事。

在南郑期间,陆游“闻鸡起舞”,斗志昂扬,他过渭水、出散关、探敌情,积极为王炎“陈进取之策”,参与制定收复沦陷区的作战方案。

一次出巡,他仗剑毙虎,“血溅貂裘殷”,英勇事迹遍传军中。九月,临安对西部防线军政官员进行调整,收复沦陷区的行动***随之搁浅。一心向往前线杀敌的陆游,“今朝突梦破,”不得不“跋马临漾水”。

赴官成都途中,陆游寡言少语,情绪十分低落,每至驿站,必向驿卒索酒消愁。在绵州至罗江的道上,他作了这首《即事》诗。

德阳晚报--陆***吟罗江(上)

初一文言文选自《后汉书》二

圆通 卷一

原文善恶有名,智者不拘也;天理有常,明者不弃也

译文善和恶各自有其内涵,有智慧的人绝对不会因此被束缚;天下事物变化都有自然规律,聪明的人不会去违背。

原文道之靡通,易者无虞也

译文道理的阻碍与通畅,顺应变化的人根本也不关心这些。

原文惜名者伤其名,惜身者全其身;名利无咎,逐之非罪,过乃人也

译文珍惜名誉的人反而最容易损害他的名誉,爱惜自己身体的人得以保全他的身体;名誉和利益本身并没有坏处,追逐这些也不能算是什么罪过,有过错的是因为人获得后目的不同。

原文君子非贵,小人非贱,贵贱莫以名世;君子无得,小人无失,得失无由心也

译文君子不会自认为尊贵,小人不会自认为***,尊贵或低贱这些虚名不足以称道于世;君子不一定能得到,小人也不一定会失去,得到和失去跟思想境界其实毫无关系。

原文名者皆虚,利者惑人,人所难拒哉

译文名誉都是虚的,利益能诱惑人,但都是人难以抗拒的。

原文荣或为君子,枯必为小人;君子无及,小人乃众,众不可敌矣

译文荣华富贵的人有可能会成为(道德高尚的)君子;身败落魄的人必定是小人;能达到君子标准的人没有多少,成为小人可能有很多,不要与很多人成为仇敌。

原文名可易事难易也,心可易命难易也,人不患君子,何患小人焉?

译文名誉可以导致行事时是困难的或简单的,思想境界可以导致命运是困难的或容易的,一般人不会加害于君子,为什么会去加害于小人呢?

闻达 卷二

原文仕不计善恶,迁无论奸小;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译文为官不是以善恶作为标准,升迁不用谈论其忠奸的大小;能取悦上层领导的人可能荣华富贵,处处为下层百姓着想的人则困难重重。

原文君子悦下,上不惑名;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译文君子使下层百姓喜悦,上层领导不会因此怀疑他的名誉;小人喜欢取悦上层领导,对下层百姓的邪恶不会惩罚。

原文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直而无媚,上疑也;媚而无直,下弃也

译文下层百姓以正直为品德高尚,上层领导常以谄媚、顺应当做忠诚;正直的人不懂得去阿谀奉承,上层领导就会怀疑其忠诚;阿谀奉承的人无法保持正直的品质,下层百姓就会抛弃他。

原文上疑祸本,下弃毁誉,荣者皆有小人之谓,盖固本而舍末也

译文上层领导的怀疑是灾祸的根由,下层百姓的遗弃会毁坏名誉,荣华富贵的人都难免被称呼为小人,就是因为要巩固实际利益而舍去好的名誉。

原文富贵有常,其道乃实;福祸非命,其道乃察

译文富裕与尊贵的产生是有普遍的规律,它的方法就是以实际需要为主;灾祸与福禄并非是命中注定的,它的关键是否有观察和判断的能力。

原文实不为虚名所羁,察不以奸行为耻;无羁***,荣之义也

译文以实际需要为主就不会受虚名所束缚,观察判断不以奸诈的行为作为耻辱的标准;既没有羁绊又没有耻辱,这是能够荣华富贵的内在含义。

原文求名者莫仕,位非名也;求官者莫名,德非荣也

译文想追求名誉的人就不要去当官,好职位不可能有好名声;想升官的人就不要考虑名誉,道德高尚不可能会荣华富贵(矛与盾的关系)。

原文君子言心,小人攻心,其道不同,其效自异哉

译文君子谈论的是思想境界,小人攻击的是思想境界,人格操守和价值取向的定位不同,结果当然不一样。

解厄 卷三

原文无忧则患烈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

译文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则祸患会很强烈的。为国家操劳的人有可能失去身家性命,为自己操劳的人有可能安身立命。

原文祸之人拒,然亦人纳;祸之人怨,然亦人遇

译文灾祸是每个人都不想要的,然而有些灾祸是自找的;灾祸是每个人都讨厌,然而每个人都难免碰上。

原文君子非恶,患事无休;小人不贤,余庆弗绝

译文君子不会去做坏事,但祸患却接连不断;小人不贤能,快快乐乐的生活却不会停止。

原文上不离心,非小人难为;下不结怨,非君子勿论

译文让上层领导对自己完全放心,不做小人就很难做到;但与下层百姓不结怨恨,不是君子就不用谈论。

原文祸于上,无辩自罪者全;祸于下,争而罪人者免

译文上层领导有麻烦时,不用辩护自己承担罪责的人才可以保全;下层百姓出了事故可能会追究责任时,抢先把责任推给别人的人可以免去责任。

原文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小人利交,其利人助也

译文君子不爱拉帮结伙,遇到灾祸而愿意帮助的人非常少。小人善于结交朋友,获取利益时则不乏尽全力帮助的人。

原文道义失之无惩,祸无解处必困,君子莫能改之,小人或可谅矣

译文道和义缺失却没有什么惩罚,遇到灾祸时没有解决的方法就必然受困,君子却没有能力改变,而有的小人却可能被谅解。

交结 卷四

原文智不拒贤,明不远恶,善恶咸用也

译文真正智慧的人不会拒绝贤能的人,明白事理的人不会疏远坏人,善与恶两种人都要用。

原文顺则为友,逆则为敌,敌友常易也

译文顺应自己的人作为朋友,反对自己的人当成敌人,朋友和敌人都是常常互相转化的。(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

原文贵以识人者贵,贱以养奸者贱;贵不自贵,贱不自贱,贵贱易焉

译文以尊重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人尊贵,以轻贱的心态去估息邪恶的人***;尊贵的人不知自己应尊贵,贫贱的人不愿自己被轻视,贵和贱就可能互相转换了。

原文贵不,贱不贵人,贵贱久焉

译文尊贵的人不会轻视别人,潦倒的人学不会尊重别人,贵和贱的身份有可能一直延续下去。

文人冀人愚而自明,示人以愚,其谋乃大;人忌人明而自愚,智无潜藏,其害无止

译文有的人总希望别人愚蠢而自己聪明,展示在众人面前是很愚笨的,这样的人具有非同小可的谋略;有的人忌妒别人聪明而自己愚蠢,才智也没有能力深深隐藏,这样的人将祸患无穷。

原文明不接愚,愚者勿长其明;智不结怨,仇者无惧其智

译文聪明的人不会接触愚蠢的人,与愚蠢的人接触不会使自己变得更聪明;有智慧的人不会轻易跟别人结下怨恨,结仇的人不会因为你有智慧就怕你。

原文君子仁交,惟忧仁不尽善。小人阴结,惟患阴不制的。君子弗胜小人,殆于此也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用仁义去交往,只是忧虑自己的仁义达不到尽善尽美。小人喜欢耍阴谋诡计去交往,只是担心阴谋诡计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君子没办法胜过小人,吃亏的原因就在于这个。

节仪 卷五

原文外君子而内小人者,真小人也;外小人而内君子者,真君子也

译文对外表现出如君子般仁义道德而内心则是耍阴谋诡计的小人的想法,这是真正的小人;对外表现出如小人般有心计而内心却如君子般高风亮节的人,才配称为真君子。

原文德高者不矜,义重者轻害

译文道德高尚的人不居功自傲、炫耀自己。重仁义的人忽视了因此可能面对的伤害。

原文人慕君子,行则小人,君子难为也;人怨小人,实则忘义,小人无羁也;难为获寡,无羁利丰,是以人皆小人也

译文有的人仰慕君子(的道德高尚),行为处事时却按小人的方式,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有的人口口声声说憎恶小人,实际行为处事时忘记了以仁义为准则,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君子是没办法这么做且获利很少,小人这样做没有任何的阻碍且获利丰厚,因此众人都想成为小人。

原文位高节低,人贱义薄

译文社会地位越高则气节越低(保住地位),有的人越贫贱则越顾不上道义(要生存)。

原文君子不堪辱其志,小人不堪坏其身;君子避于乱也,小人达于朝堂

译文君子最不能忍受污辱他的意志,小人最不能忍受是损坏他的身体;君子在乱世中避开隐居,小人却因此在朝廷中弄权。

原文节不抵金,人困难为君子;义不抵命,势危难拒小人

译文气节抵挡不住金钱,人贫困时难以成为君子;

原文不畏人言,惟计利害,此非节义之道,然生之道焉

译文不害怕别人的言论,只顾计算利益与伤害的多少。这并非是具备气节和道义的途径,然而却是能够生存的途径。

明鉴 卷六

原文福不察非福,祸不预必祸;福祸先知,事尽济耳

译文福运到来不能够察觉就不算是福气,灾祸来临前不预防就肯定成为祸害;福与祸能先预测知道,任何事情都可以平安处理完。

原文施小信而大诈逞,窥小处而大谋定

译文施加极小的诚信则大阴谋可以得逞,多注意细节则大决策就能谋划决定。

原文事不可绝,言不能尽,至亲亦戒也

译文行事不可以做到绝境(要留后路),言语不能完全说明白,即使对至亲好友也要戒备。

原文佯惧实忍,外恭内忌,奸人亦惑也

译文***装畏惧而实际要忍受着,对外表现恭敬而内心在忌恨着,既使是奸邪的人也会被迷惑。

原文知戒近福,惑人远祸,俟(si)变则存矣

译文知道戒惧谨慎的人接近了福运,能够迷惑别人的人就能够远离祸患,随时应对事物的改变则能长久生存下去。

原文私人惟用,其利致远;天恩难测,惟财可恃

译文交往的人必须是对你有用的,这样可以使利益长久;上天的恩赐难以预测,只有属于自己的钱财可以依仗(不要指望别人,只能依靠自己)。

原文以奸治奸,奸灭自安;伏恶勿善,其患不生

译文用奸诈的手段去整治奸恶的人,恶人被消灭后自己就能安居乐业;惩治邪恶不能用太善良的方式,这样祸患就不会再滋生了。

原文计非金者莫施,人非智者弗谋,愚者当戒哉

译文计策并非万全之策的就不要去施行,人并非有聪明才智的则不要去耍阴谋诡计,不是特别聪明的人应当要戒备呀。

谤言 卷七

原文人微不诤,才庸不荐

译文职位低贱的人不要告诫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没有才能的人不要推荐他。

原文攻其人忌,人难容也

译文攻击他最被众人忌恨的缺点,(缺点暴露)众人就难以容忍他了。

原文陷其窘地人自污,谤之易也;善其仇者人莫识,谤之奇也;究其末事人未察,谤之实也;设其恶言人弗辩,谤之成也

译文使他陷入窘迫的处境则众人自然会污陷他,这是毁谤人最简单的办法;好好善待那些跟他有仇的人而别人不知道跟你有关系,(诽谤他的言论就会无缘无故的出现)这应当是毁谤人的奇招;找出他干过的不为人知的各种小事(抓住他的把柄),这是毁谤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到处散播他的真***无法分辨的种种坏话,这是毁谤人直接成功的办法。

原文谤而不辩,其事自明,人恶稍减也;谤而强辩,其事反浊,人怨益增也

译文遇到诽谤而不去辨解(选择沉默),事实真相慢慢自己就清楚了,别人的厌恶或许能稍微减少一些;如果遇到诽谤强行争辩,这件事只能是越描越黑,结果是别人的怨恨和厌恶越来越多。

原文失之上者,下必毁之;失之下者,上必疑之

译文失去了上层领导信任的人,下层百姓就可能抵毁他;失去下层百姓信任的人,上层领导必定会怀疑他。

原文***天责人掩私,***民言事见信,人者尽惑焉

译文***借领导的意见打压别人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借众人对事物的议论来获取信任,这样做事谁都会被你蒙蔽。

示伪 卷八

原文无伪则无真也。真不忌伪,伪不代真,忌其莫辩

译文没有虚***则也没有真实。真实的并不怕虚***的,虚***的不能代表真实的,害怕的是真真******掺合在一起无法区分清楚。

原文伪不足自祸,真无忌人恶

译文伪造得不足以以***乱真就会给自己惹祸;真诚得无所顾忌也会让别人讨厌。

原文顺其上者,伪非过焉;逆其上者,真亦罪焉

译文顺应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即使是***装的也不会有什么过错;悖逆自己的上层领导的意思行事,尽管真诚也会得罪。

原文求忌直也,曲之乃得;拒忌明也,婉之无失

译文提要求时最忌讳直截了当,含蓄的提出比较容易达到目的;拒绝别人最忌讳明白得说,委婉的拒绝不会有失误。

原文忠主仁也,君子仁不弃旧;仁主行也,小人行弗怀恩

译文忠于自己的领导是有仁义的,君子如果仁义就不会放弃自己以前的领导;在行动中对以前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尊敬,小人行动中不可能心怀感恩。

原文君子困不惑人,小人达则背主,伪之故,非困达也

译文君子尽管陷入困境也不会以迷惑别人(达到目的),小人显达之后就会背弃曾帮助过他的人,这是做人虚伪的原因,跟在困境或显达没有关系。

原文俗礼,不拘者非伪;事恶,守诺者非信。物异而情易矣

译文虚礼俗套,不去遵循的人并非是虚伪。明知道坏事情,还信守诺言的人并非有诚信。事物不同而处理情况也应改变。

降心 卷九

原文以智治人,智穷人背也;伏人慑心,其志无改矣。

译文以智力整治众人,智力用尽的时候而众人就会背弃你;收伏人必须慑服他们的内心,使他们的志向(臣服)不会改变。

原文上宠者弗明贵,上怨者休暗结。

译文被上层宠信的人不会感觉比别人明智和尊贵;被上层埋怨的人停止暗中结党营私

原文术不显则功成,谋暗用则致胜。

译文不显现出的权谋手段则容易成功,谋略暗中使用则可出奇制胜。

原文君子制于亲,亲为质自从也;小人畏于烈,奸恒施自败也。

译文君子受制于珍爱亲情,以亲情作为要挟自然会曲从的;小人害怕于比他们更厉害的,以奸诈的方法不断施加自然能制服的。

原文理不直言,谏非善辩,无嫌乃及焉。情非彰示,事不昭显,顺变乃就焉。

译文道理不用直接讲清,劝谏并非要善于争辨,没有忌恨波及就达到目的了;为人处事的态度并非宣传才会显示出,处事的行动并非公布才会表现出,只要能顺应形势的变化就能达到目的。

原文仁堪诛君子,义不灭小人,仁义戒滥也;恩莫弃贤者,威亦施奸恶,恩威戒偏也。

译文仁爱能够拖累君子,道义却不能使小人有所收敛,仁和义都切勿滥施(必须掌握分寸);施恩别忘了不在乎名利的人,惩罚更要施加奸邪可恶的小人,恩和威切勿只对一方施加(应并重)。

揣知 卷十

原文察者知人,善思者知心;知人不惧,知心堪御

译文善于观察的人能够了解别人,善于思索的人能够理解别人的真实想法;了解了别人才能无所畏惧,理解别人的内心真实想法才有能力进行提防。

原文知不示人,示人者祸也;密而测之,人忌处解矣

译文真正有智慧不要展示给别人(懂得藏才隐智),展示出来的人会给自己带来祸患;隐密的去试测,人们的忌恨会慢慢消除。

原文君子惑于微,不惑于大;小人虑于近,不虑于远

译文君子在小事上可能装糊涂,但大事上绝对不糊涂的;小人一般只考虑眼前的利益,不考虑未来的发展。

原文设疑而惑,真伪可鉴焉;附贵而缘,殃祸可避焉

译文设置疑难而进行试探他们的反应,真诚和虚伪就可以鉴别了;依附有前途的人并与之结缘(牢固关系),烦恼和祸患就可以避开了。

原文结左右以观情,无不知也;置险难以绝念,无不破哉

译文总结各方面的信息用以观察事态的发展,就没有不知道的事情;时时如同身处险境和困难中用以断绝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1. 文言文阅读,选自《后汉书·张法腾冯度杨列传》

张宗字诸君,南阳鲁阳人也。王莽时,为县阳泉乡佐。会莽败,义兵起,宗乃率阳泉民三四百人起兵略地,西至长安,更始以宗为偏将军。宗见更始政乱,因将家属客安邑。

及大司徒邓禹西征,定河东,定诣禹自归。禹闻宗素多权谋,乃表为偏将军。禹军到BF51邑,赤眉大众且至,禹以BF51邑不足守,欲引师进就坚城,而众人多畏贼追,惮为后拒。禹乃书诸将名于竹简,署其前后,乱著笥中,令各探之。宗独不肯探,曰:“死生有命,张宗岂辞难就逸乎!”禹叹息谓曰:“将军有亲弱在营,奈何不顾?”宗曰:“愚闻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宗今拥兵数千,以承大威,何遽其必败乎!”遂留为后拒。诸营既引兵,宗方勒厉军士,坚垒壁,以死当之。禹到前县,议曰:“以张将军之众,当百万之师,犹以小雪投沸汤,虽欲戮力,其势不全也。”乃遣步骑二千人反还迎宗。宗引兵始发,而赤眉卒至,宗与战,却之,乃得归营,于是诸将服其勇。及还到长安,宗夜将锐士入城袭赤眉,中矛贯胛,又转攻诸营保,为流矢所激,皆几至于死。

及邓禹征还,光武以宗为京辅都尉,将突骑与征西大将军冯异共击关中诸营保,破之,还河南都尉。建武六年,都尉官省,拜太中大夫。八年,颍川桑中盗贼群起,宗将兵击定之。后青、冀盗贼屯聚山泽,宗以谒者督诸郡兵讨平之。十六年,琅邪、北海盗贼复起,宗督二郡兵讨之,乃设方略,明购赏,皆悉破散,于是沛、楚、东海、临淮群贼惧其威武,相捕斩者数千人,青、徐震栗。后迁琅邪相,其政好严猛,敢杀伐。永平二年,卒于官。

法雄字文强,扶风CD37人也,齐襄王法章之后。秦灭齐,子孙不敢称田姓,故以法为氏。宣帝时,徙三辅,世为二千石。雄初仕郡功曹,辟太傅张禹府,举雄高第,除平氏长。善政事,好发E74E奸伏,盗贼稀发,吏人畏爱之。南阳太守鲍得上其理状,迁宛陵令。

永初三年,海贼张伯路等三千余人,冠赤帻,服绛衣,自称“将军”,寇滨海九郡,杀二千石令长。初,遣侍御史庞雄督州郡兵击之,伯路等乞降,寻复屯聚。明年,伯路复与平原刘文河等三百余人称“使者”,攻厌次城,杀长吏,转入高唐,烧官寺,出系囚,渠帅皆称“将军”,共朝谒伯路。伯路冠五梁冠,佩印绶,党众浸盛。乃遣御史中丞王宗持节发幽、冀诸郡兵,合数万人,乃征雄为青州刺史,与王宗并力讨之。连战破贼,斩首溺死者数百人,余皆奔走,收器械财物甚众。会赦诏到,贼犹以军甲未解,不敢归降。于是王宗召刺史太守共议,皆以为当遂击之。雄曰:“不然,兵,凶器;战,危事。勇不可恃,胜不可必。贼若乘船浮海,深入远岛,攻之未易也。及有赦令,可且罢兵,以慰诱其心,势必解散,然后图之,可不战而定也。”宗善其言,即罢兵。贼闻大喜,乃还所略人。而东莱郡兵独未解甲,贼复惊恐,遁走辽东,止海岛上。五年春,乏食,复抄东莱间,雄率郡兵击破之,贼逃还辽东,辽东人李久等共斩平之,于是州界清静。

雄每行部,录囚徒,察颜色,多得情伪,长吏不奉法者皆解印绶去。

在州四年,迁南郡太守,断狱省少,户口益增。郡滨带江沔,又有云梦薮泽,永初中,多虎狼之暴,前大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走。太守虽不德,敢忘斯义。记到,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狱安。在郡数岁,岁常丰稔。元初中卒官。

2. 初一作业本第五单元单元复习的文言文《后汉书 王充传》

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元称。王充年少是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喜欢博览群书但是不死记章句。家里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集市上的书店,阅读那里所卖的书,看一边就能够背诵,于是精通了百家之言。后来回到乡里,住在家里教书。会稽郡征聘他为功曹(官职名),因为多次和上级争论,和上级不合而辞职离开。

王充擅长辩论,开始的花好像很诡异,最后却又实在的结论。他认为庸俗的读书人做学问,大多都失去儒家了本质,于是闭门思考,谢绝一切庆贺、吊丧等礼节,窗户、墙壁都放着刀和笔。写作了《论衡》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解释万物的异同,纠正了当时人们疑惑的地方。

刺史(官职名)董勤征聘他为从事(官职名),改任治中(官职名),自己辞职回家。他的朋友同郡人谢夷吾上书推荐王充有才学,汉肃宗特地下诏派遣公车(朝廷征聘贤人特定的车马)去征聘他,因为得病没有去。当时年近七十,体力和脑里都衰弱了,于是写作了《养性书》十六篇,倡导节制欲望,守住原神。永元(汉和帝年号)年间,病死在家中.

3. 范滂绝命后汉书范滂绝命选自《后汉书》1.帮我翻译整篇文2.范滂是个

[参考译文]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范滂所弹劾上奏的那些贪官污吏,都是人们议论纷纷的对象.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多人.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范滂回答说:“我所劾奏的人,***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是不会玷污上奏的文书的.只是近来因为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所以先劾奏那些急迫的,那些还没有调查清楚的.再重新检查核对.我听说农夫除去田里的野草,农作物一定长得又好又茂盛;忠臣除却朝廷里的*人,国家的政治就会因此清明.如果我的话有不一致的地方,我甘愿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尚书不能驳难他.范滂看到当时世道艰难,知道自己的意愿不能实现,于是辞职而去.太守宗资先前已经听说了范滂的名声,请求他暂任功曹,委任他政事.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地整治他痛恶的人和事,那些行为违背孝悌之道,不遵循仁义的人,他都把他们扫除出去,不与他们共事.公开荐举有品德的人,剔除坏人.所以郡中才能一般的人没有不怨恨他的.于是指责范滂所任用的人,认为他们是范滂的党羽.后来牢修诬告说现在有人互相勾引,结成朋党,范滂因此而被关在黄门北寺的监狱里.监狱里的狱吏将要对他们加以拷打盘问,范滂因为被关在一起的人很多疾病缠身,于是请求首先上刑床.就与同郡的袁忠争着首先受刑.范滂后来事情过去后南归,才从京师出发,汝南、南阳的士大夫数千辆车来迎接他.同时被关在监狱里的同乡人殷陶、黄穆也被释放一起回来,都伺奉在范滂身边.范滂回头对殷陶等人说:“现在你们跟随在我身边,是加重我的灾祸.”于是就回到乡里.建宁二年,大范围的诛杀党人.诏令下达,紧急逮捕范滂等人.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抱着诏书,关闭传舍的房门,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到后,说:“这一定是因为我!”于是自己立即到监狱里去.县令郭揖大惊失色,自解官印,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说:“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在这里呢?”范滂说:“我死了,这祸也就过去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而牵累您,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他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对母亲说:“仲博对您孝敬,足以供养您,我到黄泉去,这样生死都得所.只是希望您割弃不能忍受的情,不要增加伤感悲伤.”母亲说:“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回头对他的儿子说:“我想让你去做恶,但是恶是不能做.想让你为善,但是我没有做恶.(为善却得到现在的下场)”行路的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范滂就义时年三十三岁.范滂是东汉时人,曾任汝南太守属官,因参与反对豪强和宦官的斗争而遭受迫害,被逮时,觉得对不起母亲;但其母深明大义,说:“你现在能够与大名鼎鼎的党人李膺、杜密齐名,死又有什么遗恨的?!既然有了美好的名声,再要求长寿,怎么可能同时兼得呢?”由于有了母亲的谅解和支持,范滂义无反顾地与祸国殃民的宦官集团作斗争,最后死于狱中.综合来说他是个有气节,有正义感且很有孝心的人。

4. 选自后汉书苏章传的文言文公私分明

1、原文:

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也。八世祖建,武帝时为右将军。祖父纯,字桓公,有高名,性强切而持毁誉,士友咸惮之,至乃相谓曰:“见苏桓公,患其教责人,不见,又思之。”三辅号为“大人”。

永平中,为奉车都尉窦固军,出击北匈奴、车师有功,封中陵乡侯,官至南阳太守。斋碌檬章少博学,能属文。安帝时,举贤良方正,对策高第,为议郎。数陈得失,其言甚直。出为武原令,时岁饥,辄开仓廪,活三千余户。顺帝时,迁冀州刺史。

故人为清河太守,章行部案其奸臧。乃请太守,为设酒肴,陈平生之好甚次。太守喜曰:“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章曰:“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私恩也;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公法也。”遂举正其罪。州境知章无私,望风畏肃。换为并州刺史,以推折权豪,忤旨,坐免。隐身乡里,不交当世。后征为河南尹,不就。时天下日敝,民多悲苦,论者举章有干国才,朝廷不能复用,卒于家。——《后汉书·苏章传》

2、译文:

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人。他的八代祖上是苏建,武帝在位时担任右将军,他的祖父叫苏纯,字恒公,有很大的名声,性格倔强急性子而且不怕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就是当面提意见),士子和友人都很忌惮他,见面后都互相说:“见苏桓公,害怕他教诲责备人,见不到他,却又思念他。”京城周围的人都称他为“大人”。

永平年间,在窦固的军队担任奉车都尉,随军攻打北匈奴、车师有功,受封为中陵乡侯,后来做官到南阳太守。苏章从小就十分博学,善于写作。安帝在位的时候,朝廷荐举贤良方正有学识的人,苏章应对得当,策论高妙,得以任用,(就是选拔年轻干部)担任议郎这一职务。在皇帝面前几次议论政策得失,发表的言论切中时弊,群臣都认为他十分正直。不久外放作了武原县令,当年是灾年,苏章立刻打开官仓赈灾,救活了三千多户人。顺帝在位的时候,苏章升职担任了冀州刺史。苏章有老朋友在其属下担任了清河太守,苏章接受任务查证老友的***问题 。 后其得知苏章为其上司,便设宴相请。席间清河太守陈述了二人平生的情谊,并说:“人皆有一天,我独有二天”(意即苏章为其保护伞)。苏章称:“今日我与你故人叙旧,是私人关系;明日我是冀州刺史办案,要依法办公事。”第二日公堂之上遂将老友拿下,依律治罪。于是冀州境内都知道苏章是个刚正无私的人,纷纷对其敬畏。后来苏章异地交换做并州刺史,上折得罪了当地权贵,因为违反了皇帝的旨意当即被罢免。苏章隐居在乡间,不与官场来往。后来又被朝廷征召为河南尹,不肯前去就职。当时,天下日益动荡,人民多有疾苦,有评论的人向朝廷举荐苏章有治国之才,然而朝廷始终没有任用他,苏章最后在家乡去世。

5. 初一文言文

童趣 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论语》十则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山市 蒲松龄 奂(huàn )山山市,邑(yì)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yuán)睥(pì)睨(nì),连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mǎng)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shǔ),楼愈高,则明愈小;数(shǔ)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yú)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suì)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世说新语》两则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寓言》四则中的后两则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