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堂拜母为什么不是拜父,升堂子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1 0
  1. 为什么古代有结拜兄弟现在没有?
  2. 带母是什么成语
  3. 周瑜简介周瑜的家族与家庭

贤妻良母、恩逾慈母、孟母三迁、母仪之德 、寸草春晖。

1、贤妻良母 [xián qī liáng mǔ]

释义: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亲

升堂拜母为什么不是拜父,升堂子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鲁迅《坟·寡妇主义》:“在女子教育,则那里候最时行,常常听到嚷着的,是贤母良妻主义。”

2、恩逾慈母[ēn yú cí mǔ]

释义:?比慈爱的母亲给予的恩情还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出处:唐·韩愈《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陛下恩逾慈母。”?

3、孟母三迁[mèng mǔ sān qiān]

释义: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4、母仪之德[mǔ yí zhī dé ]

释义:作为母亲的典范,母亲的品德

出处:三国·魏·曹操《立立卞王后策》:“夫人卞氏,抚养诸子,有母仪之德。”

5、寸草春晖[cùn cǎo chūn huī]

释义:比喻父母的恩情沉重,难以报答。

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什么古代有结拜兄弟现在没有

中华在线词典:

从父 :

cónɡ fù

1.父亲的兄弟。即伯父或叔父。

从父兄 :

cónɡ fù xiōnɡ

1.即从兄。

从父姊妹 :

cónɡ fù zǐ mèi

1.伯叔父之女。即堂姐妹。

再从父 :

zài cónɡ fù

1.父亲的堂兄弟。

从兄 :

cónɡ xiōnɡ

1.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

带母是什么成语

中国男人为朋交友到一定的境界,往往会***取这样一种形式来标注,即结拜为“金兰兄弟”。“金兰”一词出自《周易.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把“金兰兄弟”又叫做“把兄弟”、“盟兄弟”、“干哥们儿”,而结拜的过程就叫做“拜把子”。《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结拜”:“因为情感好或有共同目的而相约为兄弟姐妹。”看来结拜的目的大体有两个:一是感情好,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山涛三人,只见了第一面,便“契如金兰”;二是有共同目的,“桃园三结义”是最好的典范,刘关张结拜时就说“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他们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这个诺言。

周瑜简介周瑜的家族与家庭

带母是什么成语 :

贤妻良母、孟母三迁、恩同父母、曾母投杼、哀哀父母、严母扫墓、母仪之德、顽父嚚母、

母以子贵、漂母进饭、思妇病母、水母目虾、母慈子孝、陵母伏剑、升堂拜母、衣食父母、

谷父蚕母、漂母之惠、重生父母、恩逾慈母、召父杜母、木公金母、指心恋母、父母恩勤、

父母之邦、再生父母、母难之日、贤母良妻、不忘母训、子母相权、为民父母、

失败为成功之母、儿行千里母担忧

周瑜简介周瑜的家族与家庭

 周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关于其家族和家庭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周瑜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根据《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父异,洛阳令。”并参考《后汉书》卷四五《周荣传》:

 周荣字平孙,庐江舒人也。肃宗时,举明经,辟司徒袁安府。安数与论议,甚器之。及安举奏窦景及与窦宪争立北单于事,皆荣所具草。……自郾令擢为尚书令。出为颍川太守,坐法,当下狱,和帝思荣忠节,左转共令。岁余,复以为山阳太守。所历郡县,皆见称纪。以老病乞身,卒于家,诏特赐钱二十万,除子男兴为郎中。

 可知周瑜的家族非常显赫,从章帝晚年周荣开始步入政坛,到东汉后期周景、周忠皆任太尉,长达百余年而不衰。

 周荣就是周瑜的高祖父,也是正史记载周瑜家族能够追溯的最早先人。从周景乃周瑜的从祖父看,周瑜的祖父和周景是从兄弟,即堂兄弟。《尔雅》卷四《释亲》:“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弟。”故周瑜的曾祖父与周景之父即周兴乃亲兄弟也。史载周兴被赞誉为“孝友之行,著于闺门”,按照“兄友弟恭”的说法,亦表明了周兴还有弟弟。故周兴实际是周瑜的伯曾祖父,而周荣则至少应有长子周兴和周瑜的曾祖父两个儿子。明人解缙曾经臆断:

 世皆曰乌东系出公瑾,而不知公瑾何以有后于乌东。彼不知读史者指公瑾为都乡侯,有以公瑾为汉周景从孙,以忠为太尉,以异为洛阳令,则又读史《三国志》误之也。瑜实景孙,而陈寿以为从孙,忠非太尉而曰太尉,洛阳令晖也而以为异,且晖、异遇害 董卓 而陈寿亦不知,故曰寿误之也。

 但无论是从《后汉书》的记载看,还是从《三国志》的史料来源看,此说均不足为凭。

 周兴乃是史书所记载周瑜家族的第二代。他在周荣去世后被和帝“除为郎中”,在安帝时因尚书***的推荐被拜为尚书郎。《后汉书》卷四五《周荣传》:

 兴少有名誉,永宁中,尚书***上书荐兴曰:“臣伏惟古者帝王有所号令,言必弘雅,辞必温丽,垂于后世,列于典经。……臣窃见光禄郎周兴,孝友之行,著于闺门,清厉之志,闻于州里。蕴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属文著辞,有可观***。尚书出纳帝命,为王喉舌。臣等既愚,而诸郎多文俗吏,鲜有雅才,每为诏文,宣示内外,转相求请,或以不能而专己自由,辞多鄙固。兴抱奇怀能,随辈栖迟,诚可叹惜。”诏乃拜兴为尚书郎。卒。兴子景。

 虽然尚书郎的官职不大,仅为四百石,但它处于东汉的权力中枢,还是颇受世人看重的。从现有史料来看,周兴最有影响的事迹,就是和同事张衡一起讨论并建议改革历法。他们主张***用《九道法》,曾引起公卿百官的大讨论。而周兴的弟弟——周瑜的曾祖父,则没有留下记载。

 周荣的家境应比较殷实,并接受过良好的私学教育,这从他被“举明经”的记载可得到证实。而能够被司徒袁安所辟,则说明其名声已经传到了京城。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周兴亦“少有名誉”,周景“少以廉能见称,以明学察孝廉”。因此,和东汉许多显赫的大家族皆标榜“儒宗”一样,“通经入仕”也成了周氏家族的特色。仅就周兴而言,***便赞誉他“蕴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李贤注云:“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曰《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曰《五典》也。”)。而在担任刺史、郡守和进入朝廷后,更通过大量举荐人才并打击宦官势力来扩大其个人和家族的影响。周景就是一例。

 景字仲飨。辟大将军梁冀府,稍迁豫州刺史、河内太守。好贤爱士,其拔才荐善,常恐不及。每至岁时,延请举吏入上后堂,与共宴会,如此数四,乃遣之。赠送什物,无不充备。既而选其父兄子弟,事相优异。常称曰:“臣子同贯,若之何不厚!”先是司徒韩演在河内,志在无私,举吏当行,一辞而已,恩亦不及其家。曰:“我举若可矣,岂可令积一门!”故当时论者议此二人。

 后为豫州刺史,辟汝南陈蕃为别驾,颍川李膺、荀绲、杜密、沛国朱寓为从事,皆天下英俊之士也。

 桥玄字公祖,梁国睢阳人也。……祖父基,广陵太守。父肃,东莱太守。玄少为县功曹。时豫州刺史周景行部到梁国,玄谒景,因伏地言陈相羊昌罪恶,乞为部陈从事,穷案其奸。景壮玄意,署而遣之。

 陈翔字子麟,汝南邵陵人也。祖父珍,司隶校尉。……察孝廉,太尉周景辟举高第,拜侍御史。

 景后征入为将作大匠。及梁冀诛,景以故吏免官禁锢。朝廷以景素著忠正,顷之,复引拜尚书令迁太仆、卫尉。六年,代刘宠为司空。是时宦官任人及子弟充塞列位。景初视事,与太尉杨秉举奏诸奸猾,自将军牧守以下,免者五十余人。遂连及中常侍防东侯览、东武阳侯具瑗,皆坐黜。朝廷莫不称之。视事二年,以地震策免。岁余,复代陈蕃为太尉。建宁元年薨。以豫议定策立灵帝,追封安阳乡侯。[14]

 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周氏会逐渐成为一个全国瞩目的显赫家族。

 此外,根据《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周瑜的父亲即周异和周尚乃是从(堂)兄弟,二者的父亲为亲兄弟,因而周瑜的曾祖父亦至少应有两个儿子。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周瑜的父亲、堂伯(叔)做过地位较高的洛阳令、丹杨太守,但和其再从兄弟即远堂或疏堂兄弟周崇、周忠相比,却显然要大为逊色。《后汉书》卷四五《周荣传》:

 (周景)长子崇嗣(安阳乡侯),至甘陵相。

 中子忠,少历列位,累迁大司农。忠子晖,前为洛阳令,去官归。兄弟好宾客,雄江淮间,出入从车常百余乘。及帝崩,晖闻京师不安,来候忠, 董卓 闻而恶之,使兵劫杀其兄弟。忠後代皇甫嵩为太尉,录尚书事,以灾异免。复为卫尉,从献帝东归洛阳。

 这大致说明了史书为什么没有记载周瑜祖父、伯(叔)祖父和曾祖父的原因,也暗示了周荣长孙及其少弟等支系被失载的缘由。他们很可能都未曾仕宦。

 再从家庭来看,周瑜的父亲应死得较早。根据前揭《周瑜传》记载,周异曾做过洛阳令,但时间估计不长。因为到周瑜长成少年时,他和母亲都显然住在老家舒县,而且也没有关于周异的任何记载。例如:

 (孙)坚为朱所表,为佐军,留家著寿春。(孙)策年十余岁,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有周瑜者,与策同岁,亦英达夙成,闻策声闻,自舒来造焉。便推结分好,义同断金,劝策徙居舒,策从之。

 初,孙坚兴义兵讨 董卓 ,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此即证明了少年周瑜的成长应基本都在舒县。且很有可能,正是由于父亲的去世,年仅“十余岁”的周瑜才能够自作主张地去寿春访友。否则的话,周瑜要“推道南大宅以舍策”也应该先向父亲请示,“拜母”[18]的时候也更应该“拜父”,可见此前周异当已经过世。

 根据《周瑜传》,周瑜还至少有一个哥哥。“瑜兄子峻,亦以瑜元功为偏将军,领吏士千人。峻卒,全琮表峻子护为将。”但这个哥哥既没有做官的记载,也似乎没有和周瑜一家住在一起,或者虽住在一起,但地位较低,并没有发言权,因而他和周瑜很可能不是一母所生。

 至于周瑜的婚姻情况,今天只知道周瑜曾娶过小乔。如《周瑜传》说:是岁,建安三年也。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注引《江表传》亦云:“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亦足为欢。’”但必须强调,这个小乔并非周瑜的正妻或夫人。首先,孙策和周瑜娶大小乔时年龄都已24岁,作为军阀和将军,他们的身边不可能没有女人。据《三国志》记载,孙策有一子三女,即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次,大乔和小乔实际都是被强抢的民女,她们都仅仅是孙策和周瑜众多妻妾中的一员。可以说,她们的婚姻与汉光武帝刘秀强娶阴丽华如出一辙。《后汉书》卷一上《皇后纪上》:

 光烈阴皇后讳丽华,南阳新野人。初,光武适新野,闻后美,心悦之。后至长安,见执金吾车骑甚盛,因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更始元年六月,遂纳后于宛当成里,时年十九。

 第三,孙策和周瑜迎娶二乔,《周瑜传》用的都是“纳”字,而“纳”的意思通常就是纳妾。事实也正是如此。以孙策为例,他娶的大乔就根本没有被视之为妻。在详细记载孙策和吴国嫔妃的《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卷五《吴书·妃嫔传》中,实际都没有一字提到过大乔,更不用说称妻或夫人了。在《周瑜传》和其他史书中,也没有关于小乔家庭地位的记载。故无论大乔,还是小乔,她们在结婚后都不可能是正妻或夫人,而只能是妾。

 关于周瑜的子女,《周瑜传》记载有二子一女。“瑜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男循尚公主,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后以罪徙庐陵郡。”从这段史料来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与小乔有关,也无从查证这二子一女的生母是谁(孙策有一子三女,其生母亦无从查证)。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在周瑜的婚内性生活中,绝不仅仅是小乔一人。

 研究周瑜的家族和家庭,不难发现一条杰出人才的规律:一个世代显赫大家族的延续,往往要比普通的单一家庭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验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尽管在这些大家族里也不免会出现纨绔子弟,甚至低能儿和败家子,但只要时运到来,无论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其中都可能出现真正的英雄。所谓“周郎”,就是无数鲜活事例中的一个。

 附:周瑜家族世系图

 说明:周崇为周景“长子”,周忠为“中子”,则周景还应有“少子”,故至少应为兄弟三人——他们都是周瑜的再从父。又,周忠有子周晖兄弟,和周瑜是三从兄弟,即族兄弟,后皆为 董卓 所杀。而周尚则为周瑜从父。从年龄和身份来看,如果不存在生殖疾病问题,周崇、周尚和周晖兄弟等也应该是有儿女的,惟史书阕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