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不殆可以长久_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感悟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22 0
  1.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出处?
  2. 老子云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何为止
  3.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何为止,心安之所安即为止.是什么意思
  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释义
  5. 读经悟道看淡得失,适可而止---《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是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原文

其中"知止可以不殆",指知道事物的界限,便可以长久。 是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

在第四十四章也有提及:“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_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感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十二章为这个观点的铺垫和来源,但也有误解,认为既然知止可以长久,是否就代表停滞不前呢?

我认为这是一种曲解。从论道 和修身,事例三个方面解读如下:

1 论道:道无名,物有名。道无止,物有止。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

道隐无名,勉强称之为道。道无形,故无止。道是真理,规律和法则。 道养育万物,万物始制有名。所以名只是一个表象,是制出来的,也是变化的。 但变化是有边际的。

但有了名,就有对名的认知,有底线和规则。

道之在天下 ,犹川谷之于江海 。天下由于道才井然有序,长江河流有山川峻谷才能曲折蜿蜒。

可见,道指引我们有名知止,但也如江河一般,不能因为有山川就畏足不前,在界限内应该有所主张。

2 修身 : 见素抱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声色犬马总是带来灾难。修身养生者必须清心寡欲,功成身退才能保全。

然而即使重腹轻目如圣人,面对诱惑还是很少能自制。如何才能达到呢,老子给了一个很重要的提示:知。 如何知道事物的界限,除了观天地,还要行四方。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何尝不是因为水已历经恶而到至善呢。 所以第四十一章有: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 张良-知止不殆而勤于行

张良就是知止不殆而勤于行的最好的例子。张良跟刘邦一起打天下, 运筹帷幄,有勇有谋。可谓勤于行。刘邦多猜忌,所以张良晚年不问政事,专心修道,善始善终,可谓 知止。张良的目标是推翻暴秦,而非其他。面对权欲,物欲能坚守本心,从而避免了韩信之祸。也是后人值得回味的。

综上所述,知止不殆是很难达到的,唯一的路径是闻道,勤于行,乃有悟。

听山水万千,不如一舟泛之。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出处?

“辱”,耻辱、损失。

“故知足不辱”意思是,如果你知道满足,就不会被侮辱,不会遭受损失。

老子在这里是让我们知足什么呢?

老子不是说知道满足后就什么都不做了,该做的事还是要做,只是对于做事的结果,要能知足。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尽力把事情做好,如果事情没做到位,却想要一个很好的结果,往往会遭到耻辱和损失。忘记结果,踏实做事,事情做到位后 结果自然会来,这才是“知足不辱”。

如果你认为知足就是不做事,满足现状,那你永远都不会进步。老子不是一个消极的人,他不是让你不进步,而是告诉你不要太在意结果。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殆是死亡,你知道停止就不会死亡,可以长久地存在。

老子特别强调我们要把事做好,但是对做事带来的名利地位等结果,不要太在意,这叫“知止”。

“知止”才能“不殆”。老子认为人生有两件事,一件是虚,一件是实,虚其心,实其腹,心指欲望,腹指做事本身。

好好做事,一心向善,对那些名相“知止”,做什么都会越做越好,这叫“可以长久”。

老子云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何为止

知足不辱

解释: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疏广传》:“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示例:常言:“~。”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近义词:知止不辱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表示不要有贪心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何为止,心安之所安即为止.是什么意思

老何为止?心之所安即为止。

知止是不随、不要、够了。对痛苦和烦恼说够了,对财富和名望说够了,对安逸和欣悦说够了。

老子曰:“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德经第四十四章》)

译文老子说:“凡事适可而止,与世无争,就能得到百姓的爱戴,国家自然能长治久安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释义

《老子道德经》44章中讲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德与亡孰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因此,知道满足,就不会自取其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危殆;可以长生久视.

那么什么又是适可而止呢,能让人心安理得的时候就是止了。

读经悟道看淡得失,适可而止---《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老子告诫大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里的“知足不辱”实际上就是“知足而后不辱”, 大意是: 知道充足的不蒙羞的道理才不至于受辱; “知止不殆”实际上就是“知止而后不殆”,大意是:知道事物始末而后才能制定行动的***。“足”就是充足,“止”就是止境。

在老子的学说中,“知足”是指以具备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为满足,没有过分的贪欲。所谓知止是说满足之后便不再求取,知道适可而止,即不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的利益。老子认为有了知足知止,人才会有安宁的生活,这样不但内心坦然,没有什么干扰,而且不会遭受外来的祸害。

什么是“知足知止”?只有知识达到一定的止境才知道“知足知止”,无知者知道“知足知止”吗?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怎么可能知道适可而止?当你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见解,足够的认知水平,那么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对待名利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因此,“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就是说,罪过莫大于欲望膨胀,祸害莫大于不知道满足,凶险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纵。所以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才是永远的富足。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读经悟道这一章主要讲的是如何看待得与失,保持平常心,适可而止,方可长久。

得与失,从来都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时看似得到了,其实是失去了。

比如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饭,经常不愿埋单的人,不久之后,就会落单,没有人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了。而经常抢着买单的人,人气总是最旺的,朋友们一起玩耍都不会忘记他,他看似失去的金钱多一些,但他收获朋友的口碑是无价之宝,他得到的人气是财富之源,他在朋友心中确立的地位更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所以,愚蠢的人只知道索取,聪明的人懂得放弃,智慧的人善于共赢。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适可而止,进退自如,方为智慧。适可而止,在做人做事上,体现为做人有原则,做事有分寸。

做人有原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心中有底线,才能有担当和责任。尊重人,也被人尊重;不冒,也不被冒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做事有分寸,为而不争。尊重规律,不被眼前得失迷惑;善于取舍,保持一颗平常心;拿捏得当,恰到好处,追求共赢。

比如和朋友交往,懂得距离的重要性,亲密有间,不侵犯别人的隐私,不传播别人的八卦,不在背后议论别人。尊重朋友的空间自由,知道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不越界;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有包容心,不愈规,有底线,有红线。

广而论之,以当前最热的合伙人来说,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无疑是合伙人中的典范。总结一下他们的合伙人精神。

一是核心价值观一致,都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坚守者,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石。

二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端正心态,摆正位置,自我定位精准。巴菲特懂得查理芒格作为说“不”先生的价值,会认真倾听查理芒格说不的理由,作为完善自我思维的有效途径。而查理芒格尊重巴菲特的选择,相信巴菲特的判断,在公众场合,从来都是一句话“我没有什么可补充的”。双方互为最佳倾听者,自然也是最大受益者,共同开启了双赢模式。

三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两个人既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也有各自的小圈子,互相支持又互相独立。巴菲特善于与人沟通,深谙人性,所以巴菲特总是站在荧光灯下,不忘感恩查理芒格的贡献,而查理芒格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总是以背后默默的支持者为荣,心甘情愿地做巴菲特的铺路石。不越界,不愈规,保持舒适距离,亲密而有间。

善于取舍,懂得适可而止,会让你在人生和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当然,也会让人远离失败和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