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袅袅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写作手法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1 0
  1. 豆蔻梢头二月初是什么年龄
  2. 清平调·其二原文_翻译及赏析
  3.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是什么意思?
  4.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5. 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6. 问一首古诗的意思

赠别二首之一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七绝 类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袅袅婷婷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写作手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释

注解:

1、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评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文学艺术要不断求新,因陈袭旧是无出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贵独到。从这个角度看看杜牧《赠别》,也不能不承认他做诗的“天才”。

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哩!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豆蔻梢头二月初是什么年龄

运用了对仗和比喻的写作手法。

在这句诗中娉婷袅娜与豆蔻梢头相对,十三余与二月初相对,形成了对仗的结构。在这句诗中用豆蔻梢头二月初来比喻娉婷袅娜十三余的少女,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少女的美丽和青春活力。

清平调·其二原文_翻译及赏析

“豆蔻梢头二月初”是指十三、四岁的年龄。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这句诗出自唐代杜牧创作的七言绝句《赠别二首》。

《赠别二首·其一》原文如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是什么意思?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唐代·李白《清平调·其二》 清平调·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唐诗三百首 , 乐府女子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

鉴赏 这一首,写贵妃的受宠幸。首句写花受香露,衬托贵妃君王宠幸;二句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衬托贵妃之沐实惠;三、四句写赵飞燕堪称绝代佳人,却靠新妆专宠,衬托贵妃的天然国色。诗人用抑扬法,抑神女与飞燕,以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章,李白奉旨作了这章。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1310篇诗文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唐代·刘昚虚《阙题》

阙题

唐代 : 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唐诗三百首 , 春天 , 写景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代·杜牧《赠别二首》

赠别二首

唐代 :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诗三百首 , 离别 , 女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代·金昌绪《春怨 / 伊州歌》

春怨 / 伊州歌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唐诗三百首 , 闺怨怀人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是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的意思。

具体情况:

出自杜牧《赠别·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分别之作。

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

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

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比喻。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将十三四岁的少女比作豆蔻,所谓的豆蔻年华,也就是这个年纪的女孩子。用早春二月初树梢上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比喻十分新颖,又十分贴切,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问一首古诗的意思

娉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运用了作比较的手法;

作比较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扩展资料:

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层次清晰,一目了然。清晰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赠别·其一》 作者: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解:

1、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评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时,与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杜牧在三十多岁时“落魄扬州”,时作冶游,在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赠给一位少年,诗中的“十三余”明白无误地确定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春天的花卉很多,为什么杜牧独独选用豆蔻花入诗呢?在红白豆蔻诸色花中,以红豆蔻花为最美,花芯中央有两瓣相并,形似同心,清人有诗云:“结就同心芯,因标连理枝”,一向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其次是此花在未盛开时显得非常丰满,俗称“含胎花”,因而又被喻为少女的象征。“来时豆蔻初含芯,别后菖蒲又着花”,后来好些咏豆蔻的诗,大多含有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