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圆矩方牌匾,方圆牌圆规生产于什么年代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1 0
  1. 北京地坛公园「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
  2. 办公室狭长好不好
  3. ‘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是什么意思?
  4. 老屋(原创散文)
  5. 佛山顺德清晖园好玩吗佛山梁园和顺德清晖园哪个好玩

全聚德***

全聚德,十几亿中国人都熟悉这个名字,在世界上也有相当知名度。可谁知道它的前身叫什么?它的创始人是谁?经历了怎样艰苦奋斗历程?

“德聚全”变成“全聚德”

规圆矩方牌匾,方圆牌圆规生产于什么年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834年,因家乡遭受水灾,年仅15岁的杨全仁从河北来到北京,在前门大街上,摆了一个卖生鸡生鸭的小摊。两条长凳,一块案板,便是他的全部家当。只有15岁的逃荒少年杨全仁,每天靠着卖鸡鸭的微薄收入,支撑着生活。每天太阳下山,杨全仁收工回家的路上,他都会路过当时京城里最大的一家烤鸭店——便宜坊。这个聪明又能吃苦的少年,在心里默默许下愿望:有朝一日能开一家自己的烤鸭店。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杨全仁等了30年。

1864年,45岁的杨全仁的手里有了足够的积蓄,便盘下了一家叫德聚全的干果店,把它变成了自己的烤鸭店。为了给他的烤鸭店起个好名字,杨全仁还请来了风水先生。风水先生看着店对他说,如果在新店上起一座楼,就会与旁边的井儿胡同构成八抬大轿的形状,杨全仁就可坐上八抬大轿,新店铺的生意也会越来越好。可是,要坐上“八抬大轿”,以杨全仁当时的财力来说,却只能是个梦想。他能做的,就是将德聚全倒过来,成为自己的字号,并请人写了牌匾。不知道为什么,从那时候起“德”下面就少了一横,直到今天都成为一个未解的谜团。

起初,全聚德的生意并不是太好。他也明白,若还想要在饭馆众多的前门外大街站住脚,成为像便宜坊那样的名店,除了要有丰富经营经验之外,还要有自己的特色。他不惜重金请来了曾经在宫里做过御用厨师的孙师傅。孙师傅一来,全聚德的生意果然立刻火了。因为他带来了与传统焖炉烤鸭完全不同的挂炉烤鸭技术。

全聚德的生意一天好过一天,此时的杨全仁又想起了那位风水先生的话,为了圆坐上八抬大轿的梦,杨全仁开始盖楼。为此他欠了不少债。可惜杨全仁还没看到那座二层小楼落成,在第一层刚刚建好后,1890年,杨全仁便离开了人世。

新掌柜发明抵用券

杨全仁死后,山东人李子明成了全聚德的新掌柜。此前他在另一家饭馆做账房先生。李子明刚刚刚上任,讨债的便纷纷找上门了。

为了对付这些讨债的,李子明已在之前派人用红纸包了些碎石充当银子,把沙土装进面粉袋冒充面粉。可这些办法,虽然暂时打发走了那些讨债的,但毕竟不能长久的应对,时间长了讨债的人们不仅会上门闹事,最怕是把全聚德的名声给搞坏了。可当时全聚德的资金确是捉襟见肘,情急之下,精明的李子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开始发行鸭票子抵充债务。

全聚德发行鸭票是在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特别是在兴建全聚德二层楼房的时候,为了筹措资金,更是大量发行鸭票子。1923年,全聚德停发鸭票子。由于社会动荡,岁月沧桑,可惜全聚德竟未能留下一张鸭票子。

全聚德的鸭票子,是用染成红色的宣纸印制的。鸭票呈长方形,上边切去两角,抬头印有“全聚德老炉铺鸭票”八字,票据内容为:取大烧鸭子两只,已付银若干,落款处签有全聚德的鲜红大印。

不久,北京城里人们逢年过节登门拜访时,便会互相赠送全聚德的鸭票子,这种鸭票子不仅代替了油乎乎的鸭子,又当做礼物一样送给亲朋好友,非常实惠(就像如今的超市券、交通卡)。自然,这种既方便又体面的鸭票子很快在北京城里流行起来。由于经营有方,三年之后,李子明便还清了老掌柜欠下的全部债务。

除了在经营上动脑筋外,李子明在管理上也别有一套。而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客源,他亲自到别的饭馆里去物色出色的堂头(相当于领班)。好的堂头,必须要求他记忆力特别好,来过一次就知道是什么身份,下次来就能马上反应过来,客人就会非常高兴,从此便成常客。不仅如此,为了让每一位顾客相信全聚德的货真价实,李子明还在顾客选鸭时专设一个卖手。卖手把活的鸭子拿给客人看并让客人亲自在鸭身上题字,说明鸭子所属。这样赢得了很多客人的赞赏。

对于店中同样来自山东的伙计们,李子明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每天早上六点,全聚德的伙计们便要起床,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他要求伙计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有规矩,不能坏了全聚德的形象。曾经有一个伙计,仅仅因为看了场低俗的花鼓戏,便被他开除,而对于那些染上毒瘾或抽大烟恶习的人,李子明更是毫不留情地请其走人。对店里其他老实的伙计们,他却通情达理。有要娶亲的伙计,李子明则会不惜走上很远的路,参加他们的婚礼,为他们庆贺,并且还会送上厚厚的红包。因此,深得人心。

从吴佩孚到张作霖

就在李子明准备大干一场时,1922年1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吴佩孚取得胜利。一时间,人们之间流传着商铺会被乱兵洗劫的各种消息,前门大街上的商铺老板各个忧心忡忡。

这一天,全聚德里来了一位军官,自称是吴佩孚部队的军需官。他对李子明说,吴大

北京地坛公园「地坛中医药养生文化园」

1—双溪口遗址[中村乡双溪口村北500米山坡上·新石器时代—春秋·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5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6米。1***8年5月发掘,出土夹砂红陶、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着黑陶、印纹硬陶等陶片。印纹陶纹饰有瓦纹、方格纹、曲折纹、席纹等。石器有单孔斧、三孔斧、锛、镞、网坠等。破坏严重。

2—鲤鱼山遗址[池淮镇池淮畈村南200米·新石器时代——战国·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总面积约1800平方米,年8月发掘,出土泥质红(灰)陶、夹砂陶、印纹陶纹饰有编织纹、回纹、弦纹、曲折纹和米字纹。石器有:有段锛、刀、镞、网坠等,还有陶网坠。破坏严重。

3—下界首瓷窑址[华埠镇下界首村东北300米·宋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2100平方米,堆积厚度不等。1982年2月发掘,生产器物主要有韩瓶,胎色灰青,釉层薄,色青绿。其次是碗,胎色红褐。窑床已毁。窑具仅见束腰形圆柱垫具和垫饼。

4—龙坦窑址[苏庄镇龙坦村东山坡上·元—清·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7500平方米,堆积厚度1-2米不等。主要有碗、盘、炉、盏等。多数是青花,其次是白釉、影青、褐釉等。碗、盘底部多有涩圈。青花纹饰主要为花草和文字。尚存窑床遗迹。窑具有匣钵、垫饼。(见《考古》1995年第8期。)

5—余公墓[黄谷乡阳光村内·明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占地21平方米,座南朝北,分拜坛和墓室两部分,都用青条石和石板砌成。拜坛半圆形,有墓碑1通,上刻“余公之墓”。墓室前筑四柱三间三楼石牌楼1座,上立牌匾有隆庆三年(1569)年号。保存良好。

6—双溪桥[城关镇小桥头村内·明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处古溪和马金溪的交叉处,故名。始建于宋政和年间,明嘉靖间李候文重建。三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古溪,长25米,宽4.5米,中孔拱跨11.5米,矢高6米,拱圈纵联砌置。桥墩迎水面做出分水见尖。桥面用石板铺砌。

7—敦睦堂[村头镇小溪边村·明—民国·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共有两进,中有天井,平面内呈凸字形,占地面积约204平方米。第一进大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0.50米,通进深10.9米。硬山顶,阴阳合瓦,前檐柱上有一组斗拱支托檐檩,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前廊后卷棚,八角形柱础,厅后隔板上方挂“孝友”匾一块,时“明万历丙午年”第二进民国时重建,面阔三间,通面阔9.1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有后廊。后金柱上有对联一幅“开国宗支繇夏禹,赐封衍派自康王”。

8—致福堂[塘坞乡高朱村张家·明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东朝西,现存一进。前原有四柱五楼挑檐牌楼式门楼,中有天井。该堂面阔七间,通面阔19.77米,通进深12.3米,总面积约243平方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前卷棚后双步,次、梢间皆五架穿斗式。硬山顶,阴阳合瓦,有屋面板。马头墙墙体用鹅卵石砌筑。平盘斗、雀替、牛腿及卷棚檩上雕刻精细,三架、五架梁及卷棚下曲梁两端皆用丁头拱承托。前檐金柱下为方形石柱础,四周雕刻神话传说故事,非常精美。明间檐下有“天宠嘉宾”匾,堂内悬挂有汪庆百书“致福堂”匾。三合土地面。

汪庆百,字元履,号生洲,芹阳镇(今城关镇)人。明万历三十八年(1603)进士。初授行人,天启初就职礼部。崇祯三年主纂《开化县志》,次年补太常寺少卿。崇祯十二年为南京工部尚书。

9—爱敬堂[霞山乡上田村内·明—清·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座东朝西,共三进,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面积约760平方米。正厅五间,通门阔17.8米,通进深8.3米,明、次间均为五架梁前卷棚后单步梁。月梁断面矩形略外弧,两端饰龙须纹线眉月状,并用丁头拱承托。柱础有八面形和鼓形两种,其下皆置覆盆。硬山顶并有封火墙。第三进民国建。“爱敬堂”匾额为明大学士商辂题。

10—永锡堂[霞山乡上田村内·明—清·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凸字形,座东朝西,共三进,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面积约690平方米。第一进戏台悬山顶,正厅面阔五间,通面阔18.3米,通进深9.6米。明、次间均为五架梁前卷棚后单步梁。明间月梁上雕刻人物故事和凤穿牡丹;两端用雕刻山水风景的雀替承托。以鼓形柱础为主,下置覆盆。硬山顶,阴阳合瓦。

11—大宗伯第[大溪边乡大溪边村·明—清·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正厅、楼房三进,占地1440平方米。正厅面阔九间,通面阔34.9米,通进深11.25米。明、次、梢间均为五架梁前后步梁。柱头卷杀,雀替雕刻简单。鼓形或质形柱础。硬山顶。

12—太和堂[黄谷乡方田村内·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纵长方形,座西朝东,共三进,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均五间。通面阔16.3米。四柱三间五楼牌楼式大门。第一进戏台两边有厢房。第二进通进深8.6米,明、次间两缝均为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明间额枋上挂“太和堂”匾。瓜楞形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第三进有楼,地面高出二进0.31米,屋面与二进同。

13—西来岩[城关镇玉屏公园内·清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光绪《开化县志》载:西来岩,县西山。原名锡赉庵,邑候吉祥创建。始建于乾隆四年(1739),建筑面积126平方米,面阔和进深各三间,通面阔12.8米,通进深7.3米。明间两缝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牛腿、月梁、雀替雕刻人物故事。后檐墙嵌“灵岩”碑刻,上有“乾隆四年”年号。此为改名“西来岩”之由。

14—詹氏坊[音坑乡杨家村口·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通高6.5米,明间宽2.3米,次间1.1米。唯明间有楼,正面有“德照彤管”石匾,背面有“乾隆四十五年”记年。次间两柱冲天。《开化县志》有记。

15—胡氏节孝坊[杨林镇川南村东200米·清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建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四柱三间五楼砖石牌楼。高约7.1米,明间阔2.65米,次间1.2米。主体结构为青石、砖雕构件组成。主楼面用斗拱支托,明间额枋有云状雕刻。明间枋上镌有“旌表已故儒士李廷禹之妻胡氏节孝坊”横写2行16字,并有“道光二十九年”年号。《开化县志》有记。

16—田畈钟楼[何田乡田畈村东南200米·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道光年间。座东朝西,平面近似正方形。面阔和进深各三间,通面阔6.6米,通进深6.75米。重檐攒尖顶,梁架不详,共有柱16根,鼓形柱础,下置方形石板。河卵石砌墙,东、西各有拱圈门。

17—杨氏节孝坊[音坑乡汶川口村内·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道光乙巳年(1845)。四柱三间三楼石牌楼。高约7米,明间阔2.45米,次间1.19米。正楼牌匾刻“敕建叶学杰之妻杨氏节孝坊”,并有“道光乙巳年冬月”年号。正脊两端设鸱吻。

18—敦伦堂[马金镇高韩村内·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平面呈纵长方形,尚存两进。第一进有歇山顶戏台。第二进五间,通面阔18.4米,通进深9.05米。明、次间两缝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月梁两端用雀替承托。牛腿雕刻龙、狮。瓜楞形或鼓形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

19—壕岭关[杨林镇壕岭村西1000米·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东北、西南走向,用粗石条砌成。前门砌成券顶,上有“壕岭关”楷书阳文石匾,边款楷书咸丰七年建及监工姓名等。后门用条石搭成梁式。关的横断面呈梯形,高3.8米,厚4.8米,残阔6.4米。该关与江西德兴交界,当时为军事防御工事。

20—银岭关[杨林镇下庄村西南1.5公里·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据传建于清乾隆年间。关用粗石条错缝砌成。高3.6米,厚6.41米,残阔4.1米。券顶门宽1.82米。与江西德兴交界,当时为军事防御工事。

21—思本堂[何田乡晴村·清咸丰八年(1858)·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尚存两进,门楼1966年重修。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2.7米,通进深9.7米。明间两缝五架前双步后单步梁,前后平身科置斗拱两攒,承托挑檐,两边有丁头重拱。各进悬挂匾额一块。石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

22—程氏节孝坊[张湾乡余田畈村内·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四柱三间五楼砖牌楼。明间阔4.2米,次间1.8米。用砖顺缝砌成,层层叠涩挑檐。楼面阴阳合瓦有瓦当。整座牌楼嵌满各种题材的砖雕,有人物、山水、鸟兽等。有“大清道光乙酉年”年款。

23—凌云寺[苏庄镇余村古田山上·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共两进,中设天井。建筑面积128平方米。第二进堂面阔三间,通面阔9.2米,通进深5.75米。穿斗式与抬梁混合梁架结构,明间两缝为五架前双步后单步梁,牛腿刻花草,方形石柱础。硬山顶。左右山墙上分别嵌有明万历、乾隆、嘉庆时碑刻。大门门楣上有“凌云寺”石匾并有“同治九年庚子孟秋”年号。

24—方永同公祠[苏庄镇唐头村内·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分戏台、厅、堂三进,总面积790平方米。戏台明间月梁上有斗拱两攒支托檐檩,牛腿刻人物故事。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6.9米,通进深11.35米。明间两缝为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鼓形或方形木质柱础。彻上露明造,硬山顶。

25—汪岭桥[中村乡茅岗村皇林·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横跨皇林溪。全长27米,宽5.5米,矢高8.9米。桥面用大河卵石铺筑。拱圈纵联砌置,其顶端的一侧嵌有“汪岭桥”石匾。是开化县最大的单孔石拱桥。

26—爱日堂[大溪边乡墩上、墩下村内·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三进。四柱三间五楼牌楼式大门,上有砖雕“宋名臣第”匾额,整个门楼嵌满各种题材砖雕。第一进戏台,天花上有彩画,檐柱牛腿均为人物故事。第二进面阔三间,通面阔13.1米,通进深11.85米。明间两缝为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金柱用雕花八角形石柱础,下置覆盆。硬山顶。第三进楼1964年重建。

27—余氏祠堂[苏庄镇余村内·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有戏台、厅、堂三进,中隔天井,天井两边为厢房。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8.95米,通进深8.5米。明、次间两缝皆为五架前卷棚,三架和五架梁均用雕花平盘斗拱支托童柱,牛腿雕狮子戏球。硬山顶。

28—永言堂[塘坞乡正大村内·清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南朝北,有戏台、大厅、后堂共三进。第一进戏台,罗锅式山墙,明、次间为五架抬梁式。第二进大厅五间,通面阔17.8米,通进深8.05米。明间两缝五架梁带前、后廊,三架梁两端饰云头。前檐柱牛腿上有装饰性斗拱。柱础有鼓形和方形两种。硬山顶有望板,彻上露明造。

29—姜家祠[苏庄镇苏庄村内·清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现存戏台、大厅两进,占地面积628平方米。第一进为歇山顶戏台,各构件雕刻精细。第二进五间,通面阔19.3米,通进深13.8米。明、次间两缝皆为五架梁带前、后廊。童柱与五架梁间均用雕花平盘斗拱支托,金柱均用木质瓜楞形柱础,下置覆盆。

30—华严古刹[华埠镇孔桥村孔埠桥南端·清代·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开化县志稿》载:华严禅院建造年月无考。清咸丰五年毁,光绪二十年顾文叔、应桂馨倡捐重建,座北朝南,有前厅、大雄宝殿、观音堂三进,占地面积720平方米。面阔均为三间,明间两柱上各有对联一幅。梁架结构较复杂,三架梁、五架梁、牛腿等均雕刻精细,有人物、动物造型。薄青砖砌墙,阴阳合瓦。硬山顶。1994年重修。

31—汪氏宗祠[马金镇霞田村内·清—民国·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共有戏台、大厅、后堂三进,占地面积760平方米。各进间有天井。戏台重檐歇山顶,有藻井,五架抬梁带前卷棚,正面明间曲梁上有民国六年记年。大厅五间,面阔18.2米,五架梁带前卷棚后单步,金柱下设八面形石柱础。砖砌墙,硬山顶。门面有鹿衔草等知恩图报之类故事的壁画。

32—启瑞堂[马金镇霞山一村内·清·第五批省文物保护单位]和汪氏宗祠合为一个省文物保护单位,包含在汪氏宗祠内。

33—继续堂[马金镇石柱村内·清·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共有戏台、厅、堂三进,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4.2米,通进深6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式,牛腿雕刻人物故事。第三进地面高出0.8米,梁架与二进同,雀替丁字形。整座建筑河卵石砌墙,三合土地面。

34—馀庆堂[齐溪镇岭里村·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北朝南,共有三进,进与进间有天井,占地面积329平方米。为公用性建筑。硬山顶,马头墙。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0.05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前双步。天井有条石及鹅卵石砌筑,砖石墙,鼓形石柱础和六面形木柱础。整座建筑雕刻简单。大门前有张瑞荣敬立“孝廉方正”方形石旗杆墩一对,上有“皇清宣统三年”年号。

张瑞荣,字玉叔,世居岭里。宣统辛亥以孝廉方正应北京保和殿殿试分选六部主事赠五品诰授奉政大夫。

35—鸣凤堂[齐溪镇余家村·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依次为戏台、大厅、后堂。第一进戏台藻井上有壁画,并有“乐韶舞”、“歌应南风”匾,整体结构完整。第二进面阔五间,通面阔10.75米。梢间山墙上有人物故事壁画。

36—攸叙堂[塘坞乡矿山村·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南朝东北。共有三进,进与进间有天井平面呈凸字形,占地面积约724平方米。为公用性建筑。第一进戏台,有楼。通面阔20.5米。第二进大厅,面阔三间,通面阔14米。明间两缝五架抬梁前卷棚。天井四周檐柱上都有牛腿,天井全部用青石板铺砌。整座建筑用砖错缝砌墙。青石条门框,砖叠檐门罩,门楣上墨书“勋贤世家”四个大字。

37—移睦堂[何田乡田畈村·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汪氏祠堂,位于何田乡田畈村·清代·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座西朝东,该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戏台、正厅、后厅三进,进与进间有天井。占地600多平方米。第一进戏台70年代重修,一、二进间两边回廊有楼且木雕刻精美,惜有损毁,第三进天花上设圆藻井三个。

38—钟楼[马金镇霞山二村内·民国·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明弘治年间始建,咸丰丁巳年(1857)毁,后几经修建。现建筑为民国年间重建,座南朝北,四方形三层木结构,面积108平方米。面阔、通进深各三间,通面阔、通进深均为10.4米。重檐歇山顶,内有天花,梁架不详,共用柱16根,天花上挂明万历铭文大钟一口。东、西山墙各嵌民国碑刻1通。

39—启敬堂[塘坞乡西庄村内·民国·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座西朝东。共有四进,分别是前厅、后厅、堂、楼。面阔都为三间,通面阔11.2米,占地面积约387平方米。硬山顶,有屋面板和搏风板。整座建筑雕刻精细,纹饰有婴戏、花鸟、狮子戏球、人物故事等。墙用青石块和黄泥砌筑,三合土地面。

40—***同春[林山乡田后村·民国·第四批县文物保护单位]由六姓氏合资建造之祠堂。共有两进,中有天井,总面积256平方米。第一进戏台,明间***用减柱方法,面阔五间,通面阔13米,明、次间作戏台,前檐柱被减。第二进地面高出一进0.35米,面阔三间,明间两缝七架抬梁带前后廊,次间七架穿斗式。前檐柱横断面为梅花形,整座建筑河卵石砌墙,石灰粉刷。三合土地面。

41—石像牲[城关镇高坑坞村石井东100米·宋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原墓地面积约315平方米,1958年前后被毁。现墓穴前尚存石翁仲2尊,高2.6米;石马、石羊、石狮各2尊,有轻微残损。据民国三十八年《开化县志稿》载:为宋吾满前之石人石马。吾满:宋三衢太守吾谓之次子。

42—狮山摩崖石刻[池淮镇芹源村狮山·宋—明代·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该石刻座东朝西,有字迹5处。其中“崇岗”两字最大,楷书阴刻,字径高0.6米,宽0.5米。竖刻落款年代:绍定壬辰年(1231),作者不详;另一处竖刻两行“福建按察副使方豪至嘉靖八年(1529)仲冬”,字径高0.16米,宽0.15米。其余作者、年代均不详。

43—十八洞摩崖石刻[菖蒲乡宋村十八洞内·明代·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据光绪《开化县志》载:“明正德丙子(1516)九月进士方豪告别先陇因游此,题名于石。”整幅石刻楷书阴刻,字径高约1米,宽0.7米,每字约为0.1米见方。现保存完好。方豪(1482—1528),字思道,号棠陵,棠陵村(今金村乡金路)人,官至福建提刑按察副使。

44—***浙皖特委旧址[何田乡柴家村·1936年·第四批省文物保护单位]1936年8月13日,“***开(化)婺(源)休(宁)中心县委”改为“***浙皖特委”,机关所在地设在何田乡柴家村福岭山。旧址为二层砖木结构,座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阴阳合瓦,硬山顶,马头墙。大门左侧门框上留有当年红军标语的落款“红军政宣”墨迹。

45—***开婺休中心县委旧址[长虹乡库坑村·1935年·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1935年中旬成立“***开婺休中心县委”,机关所在地设在库坑。后经县党史办多次考证确认,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闽浙赣省委”秘密机关曾在这里建立,时间1935年7月初至12月,历时半年。后转移到江西婺源县鄣公山。旧址为二层土木结构建筑,建筑座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悬山顶,黄泥墙。

46—烈士纪念碑[何田乡中学内·1967年·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1967年8月间,何田乡***和当地群众为纪念二战时期牺牲的七位红军战士而建。墓与碑用砖砌筑,外粉刷。碑身呈品字形,正中隶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阳文,两边各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诗句。

47—烈士墓[霞山乡***大院边·1951年·第二批县文物保护单位]该烈士墓座南朝北,位于205国道边的霞山乡***大院边的茶山间,由四座小墓呈一字形排列,用青石板、石条、鹅卵石砌筑。总阔5.65米,高3.30米。墓中分别葬着1949年—1951年间为革命光荣牺牲的10位烈士。墓碑分别由开化县人民***、马金区公所敬立。

48—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华埠镇孔埠大桥南山坡上·1938年·第三批县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七·七”事变,1938年立“抗敌阵亡将士纪念碑”并建“七七亭”。碑青石质,高1.75米,宽0.9米,厚0.055米,碑阴刻捐款人姓名及捐款数额。亭曾毁,1985年重建。该碑重新立于亭中。保存完好。

49—犀牛化石遗址[塘坞乡洪村西500米山洞内·更新世·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洞深约5米,宽2米,高2米。1982年在该洞内发现犀牛牙齿、上下颌骨、腿骨等部位的化石。经鉴定,距今至少一万年。化石现存浙江省自然博物馆。

50—西岩洞(崇文书院旧址)[大溪边乡阳坑口村后山·南宋—清·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光绪《开化县志》载:“西岩……少监程俱常隐此。同治间创建崇文书院于岩前。”

程俱,字致道(1077—1144),南宋进士,北源村(今长虹乡)人。著有《麟台故事》、《北山小集》等,均入《四库全书》。现崇文书院只剩残垣断壁。洞内留有石墩石桌,石桌上刻有大清光绪年号。

51—新四军整编旧址[华埠镇工商弄、城关镇政义坊弄·1938年·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2月中旬至4月上旬,新四军第一、二、三支队共七千余人,先后集中在开化县城和华埠镇进行整编。整编期间在华埠镇的后街、武官衙门口、华阳小学等一些显眼地段,书写了:“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抗日高于一切,一切服从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大字标语口号。根据实地调查,当年陈毅在华埠的住处(现华埠镇工商弄24号房子)尚存,墙外标语隐约可见。该建筑为清代三进徽式砖木结构楼房,有后花园。清砖黑瓦,有马头墙。总面积1081平方米,现分别为工商弄16、17、18、19、20、24号,现有四户人家居住。城关镇政义坊弄21号面积240平方米,其中公用面积146.23平方米,私房1户面积80平方米。

52—登云桥[大溪边乡阳坑村·1923年·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纵联砌置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桥长10.1米,宽5.5米,高4.55米,拱跨9.7米,。桥拱用方正粗石条砌成,桥面用石板铺砌,东端有引桥,有10多级石级,桥西头一廊房墙上有“德业流芳”碑记,时“中华民国二十一年”。桥拱顶端北侧嵌“登云桥为木结构建筑。”石匾一块。桥上有廊,阴阳合瓦,五架抬梁左右单步,脊檩上书“中华民国拾贰年岁次造”等字样。

53—华德堂[马金镇石柱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胡氏祠堂。共有二进,中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12平方米。第一进有戏台,牛腿、雀替有各类彩绘。天井构筑较精细。大门门罩用砖叠檐翘角,下有砖雕,门框砖砌,河卵石砌马头墙。

54—翕和堂[马金镇杨和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张氏祠堂。共有二进,中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45平方米。两进面阔都为五间。大门门罩用砖叠檐翘角,下有砖雕,门框砖砌。硬山顶,阴阳合瓦,有勾头滴水。据传从马金九里坑迁居于此,为五兄弟之一,建祠堂名“翕和堂”,义为和谐、和睦。

55—敦睦堂[马金镇举林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郑氏祠堂。共有三进,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48平方米。第一进面阔三间,有梅花和圆形柱。第二进面阔三间,屋面阴阳合瓦有屋面板。第三进有楼。

56—光启堂[马金镇排田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郑氏祠堂。共有三进,进与进之间有天井,占地面积约420平方米。为砖、石、木结构建筑。第一进戏台,歇山顶,牛腿雕刻精美。一、二进中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大门门罩用砖叠檐砌筑,两边各有一券顶小门。

57—裕昆堂 [马金镇岩潭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余氏祠堂。座东北朝西南,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第一进戏台,两边有楼。第二进大厅,明间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第三进有楼。整体建筑雕刻简单,鹅卵石砌墙为主。

58—孝思堂[塘坞乡洪村·民国·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汪氏祠堂。座东北朝西南,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大门前有廊,占地面积约607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第二进大厅,明间五架前卷棚后单步梁。第三进有楼。整体为砖木石结构建筑。

59—凤山堂[塘坞乡朱坞村·民国·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张氏祠堂。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占地面积约390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第二进大厅前卷棚额枋上雕刻龙凤,非常精美。第三进有楼,高出二进0.7米。中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大门上砖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

60—三治堂[音坑乡青山头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郑氏祠堂。座北朝南,四柱三间五楼牌坊式门楼,门面砖雕精美且保存完整,青石条门框。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占地面积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第二进大厅明间五架前双步后单步梁。1998年重修。据《郑氏宗谱》记载,该村郑氏唐武德年间由安徽歙县迁来,始迁祖为太常寺少卿郑元畴。

61—文昌阁[苏庄镇苏庄村·民国·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共一进,占地面积约72平方米。为砖木结构楼阁建筑。重檐歇山顶,阴阳合瓦有屋面板和搏风板。面阔、进深各三间,共用柱18根,牛腿、雀替有雕刻。

62—敦怡堂[村头镇小溪边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座北朝南,共有三进,各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占地面积约469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第二进大厅前金柱枋上雕刻八宝图案非常精美。第三进有楼。大门框用青石条构筑,有砖雕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其中有“萝蔓世家”四个大字,但破坏严重。

63—林氏节孝坊[桐村镇王畈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座东朝西,四柱五楼砖牌坊,明间阔2.38米,次间阔1.53米。整座牌坊用砖砌筑,唯最高楼上嵌“圣旨”石匾,明间门楣上嵌“旌表已故儒士苏必亮之妻林氏节孝坊”石匾,石匾右边书:“大清道光乙酉”、左边书:“继男正元建”。

64—詹氏祠堂[林山乡舜山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三进,一、二进间有天井,天井两边有走廊相连,廊有楼,占地面积约576平方米。第一进戏台。第二进大厅牛腿、平盘斗、雀替雕刻非常精美。第三进后重建。大门为四柱五楼翘角门楼,左右各有一小券门。

65—永祚堂[塘坞乡洪田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朱氏祠堂。共有三进,一、二进间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第一进戏台,歇山顶,单檐翘角。第二进木构件雕刻非常精美。

66—庆善堂[塘坞乡洪田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张氏祠堂。共有三进,依次为前厅、后厅、后堂,木构件雕刻简单。各进间有天井。占地面积约335平方米。第三进有楼。

67—集贤祠[长虹乡霞坞村·清·第五批县文物保护单位]共有三进,依次为戏台、厅、后堂,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四柱三间五楼牌坊式门楼,第一进戏台,一、二进间天井两边厢房有楼。

办公室狭长好不好

摘自: 书楼寻踪馆

北京地坛公园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

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

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是我国第一家以中医药 养生 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它位于地坛公园内,占地面积约2.5公顷。地坛又称方泽坛,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建于公元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也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建国后的1957年称为“地坛公园”,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4月19日将园内原有的牡丹园改造成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

园区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主要分区,配以五行、五色、五方的内涵,以水栖和陆路为经脉经络,将全园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生命形体。园内有各类树木3千多株,还有近百种中草药和可入药的植物。

主要景观依次为园林主门,精、气、神和合主题雕塑,心火区,肾水区,肝木区,悦和苑, 养生 长廊, 养生 坊,杏林问茶,药王孙思邈雕像,脾土区,运动 养生 广场,24节气地雕,肺金区,调息广场,足底反射步道等。

从正南门进入园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题的石雕壁画,用抽象的图案表达了“精、气、神”的“和合”。如果把园区看成一个人体,道路和水溪就是人体的经络,5个景区就是人体的5个主要脏腑。

按中医理论,心区位于园区的南边,整体色调以暖红为主。心区(火区)的主要景点有:致和廊、致和广场、涌泉、火焰雕塑。心区(火区)有一组长廊,名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之意,它是整体园区“和”理念的体现之一。廊上挂对联“秋风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别有天”,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联,既得景观之趣,又体现了岳老对中医的热爱。

心主神明,故设置致和休闲广场,以养心神;心为君主之官,要有规有矩,故其地面铺设圆中有方;铺以红砖,并养有金鱼,体现神明活跃之性。心主血脉,心区(火区)的中心设一块形似心脏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时,线刻铺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体现中医学火中有水,水火既济的阴阳平衡理念。

心在五行属火,故在此区塑以火焰雕塑,明艳的红色象征君主之火、阳明之火, 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意,生生不息。心区(火区)周围植以红色花系为主的植物,如红花刺槐、紫叶矮樱、碧桃、贴梗海棠,点缀黄花的连翘,冬去春来之际,在嫩绿的垂柳下,营造早春欣欣向荣的植物景观。

按中医理论,肝区位于园区的东边,以青绿色调为主。肝区(木区)的主体是一组曲屈的 养生 长廊,围合成一个草药圃,名为“悦和苑”,是 养生 知识宣传及室外草药展示之所。“悦和苑”匾挂于肝区月亮门之上,“养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悦”字,精神愉悦以使肝气得以疏泄。

“和”字紧扣“精、气、神”三宝和合的主题,并与园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观遥相呼应。

曲屈的 养生 长廊,源于“木曰曲直”与肝的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长廊展示以彩绘创作、浮雕及展板为主题,宣扬中医 养生 文化。

入“悦和苑”,映入眼帘的是长廊序,四字行文,押韵成趣。长廊序的左边是大型彩绘———时珍***药图。右侧是长廊入口,左右对联:“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体现了中医学顺养的 养生 原则。

长廊墙壁上有中医 养生 适宜技术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药枕、药浴等,以贴近大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中医药的保健技术。

沿长廊向北,依次还有彩绘壁画“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锦、木雕五禽戏、彩绘壁画“融合共进”、中医运动 养生 展板。

养生 坊门庭两边,挂“健行天地兼修内外七分养,康度春秋融贯古今百岁生”的对联。 养生 坊是集 养生 保健、互动演绎及售卖为一体的综合区域,给大众传达 养生 之道、 养生 之法和 养生 之源。

在 养生 坊,可邀约中医药专家介绍 养生 文化,设置若干中医传统 养生 体验项目,进行 养生 适宜技术体验及 养生 文化的实践。

“悦和苑”的另一个室内建筑是药房茶社,药房茶社命名为“杏林问茶”,它具有3个功能:一是展示中医药文化底蕴,整体空间装饰为古中医药房,装饰物件有:牌匾、药柜、宝阁、柜台及制***药工具、医疗器具、著作等。二是中医药人文演绎及 养生 常识展示,即进行人文表演,如:开方、抓药、制药过程等。三是通过茶文化让人们了解“以养御治”的 养生 理念。

“草药圃”草木丰茂,以应肝之升发,其色青绿,以应肝之主色。这里种植了40余种华北地区适宜生长的药用植物,主要有扁茎黄芪、落新妇、沙参、北柴胡、薄荷、北仓术、铁线莲、地黄、旋复花、防风、远志、芍药、华北耧斗菜、委陵菜、东北土当归等。

“草药圃”内立有木制如意葫芦,象征“福禄吉祥”、“ 健康 长寿”,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若心情舒畅,情志调达,则有利身体 健康 。

肾是人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按中医理论,肾区在整个园区的北边,道路铺设以暗黑色调为主。肾区(水区)设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营造出宁静惬意的 养生 环境。

瀑布之下,深潭之处,有“水中丹炉”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阴阳并济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开的,与肾与元阴元阳相符合。

药王制药的雕塑位于瀑布一侧,描绘了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读书制药的场景。孙思邈一生著作数十部,场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时手拿《大医精诚》长卷,体现其仁爱之心。旁边宣传牌展示了孙氏“ 养生 十三法”,即:发常梳、目常运、齿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头常摇、腰常摆、腹常揉、摄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脚常搓。

为对应黑色(深色),肾区(水区)周围以常绿植物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华山松、沙地柏等,山石周围也围绕着似自然生长的植物,有紫丁香、金银花、金银木、迎春、棣棠等,形成“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观效果。

按照中医理论,脾区(土区)位于整个园区的中心。脾和运动相关,所以这里设置了一个运动 养生 广场,作为群众运动健身的场所。

“时间 养生 ”是中医 养生 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脾区(土区)广场周围摆放了“二十四节气”的主题地雕。

并设立4个主要节气,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节气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 养生 知识。

20块圆形地雕刻制精细,值得驻足细赏。

除了节气名称,还辅以相应 养生 中药及疗效简介。

养生 广场的中心渐渐升高,在3个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的“水、云、火”纹,分别代表着“精、气、神”,欲表现“和合”的精髓。脾区(土区)周围以春天黄花的连翘、棣棠、黄刺玫和秋天黄叶的元宝枫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植物景观改造。

由脾区向西南进入肺区,即金区。按中医理论,肺区位于园区的西面,以白色调为主。肺是人的呼吸器官,肺区(金区)以林木为主,通过高大的侧柏林、银杏林及点缀的七叶树,营造安静的“呼吸吐纳”的 养生 环境。

林下开辟了动、静两个小广场。一是调息广场,适于练习静功,位于肺区(金区)的茂林之中,是一个相对闭合的 养生 活动空间。

按照五行理论,肺属金,肾属水,金生水,所以肺阴与肾阴相互滋生,称为金水相生,广场上以“金水相生”景石为中心,设置有6个调息打坐台,滴滴答答流水不断的景石给练习呼吸吐纳的人们提供了视觉焦点。二是导引广场,适宜导引运动。导引是指由意念引导动作,并配合呼吸对形体进行锻炼的运动。

草地中的金石雕塑是肺区的标志,肺在五行属金,金石以河北曲阳黄石料制成,石上镌刻金区的简要说明。

健身步道位于导引广场的边上,是按照中医足底***原理设置而成的。步道上铺有突起的卵圆形小石头,游客可赤脚行走其上,以***足底穴位和反射区,从而调节脏腑,强身健体。

由肺金区向东就回到了南入口广场,结束了一个短暂的人体 养生 之旅。在此过程中,还可以看到各个区域内的宣传栏、 养生 箴言及穴位的铺装,听到悠扬的五行音乐,处处精致,处处用心,让游客在游玩、 、休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了解和学习中医药 养生 文化知识。

中医药 养生 学博大精深,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大量中医哲学,但作为普通的游客并不能完全体会,所以在园中运用了宣传栏、铺装、说明牌等,重在渲染浓厚的 养生 氛围。

北京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作为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示范工程,是一次勇敢的创新和开拓,为北京乃至全国、全世界中医药 养生 文化的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 健康 花园”这一刚起步的专类公园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崭新的思路。

地坛中医药 养生 文化园的建成,借助地坛***园林的古老神韵,集中展示了中医 养生 保健的精华,不仅是弘扬中医文化的窗口,更是让市民了解中医,享受中医的良好场所。

‘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是什么意思?

办公室狭长好不好

办公室狭长好不好?办公室的风水是好还是坏,最主要的还是要看具体的装修风格以及朝向怎么样。好的装修和朝向可以让办公室的风水越来越好,可以财源滚滚。下面看看办公室狭长好不好。

办公室狭长好不好1

狭长的办公室风水好不好,主要还是看具体的装修的怎样,朝向怎么样。

完美的办公室布局应该是怎么样的?

1、北方。

这个方位象征着对事物安排,秩序的整理、目标的制定,有利于吸收知识,增长智力。秘书的工作就是负责整理文件、安排领导的日程以及信息的上传下达,因此将秘书的座位安排在这里十分合适。书柜和档案柜等都可以安放在这里,柜中的书和文件一定要按次序整齐排列,切忌散乱无序。

北方对应着八卦中的坎卦,象征水。这个方位可以摆放和水有关的吉祥物,如海龟、海景图等,适合的装修主色是黑色和海水蓝,装饰物的形状可以使平滑有机的图形或者层叠的事物。

2、东北方。

这个方位代表着商家的名称、Logo。倘若没有其他的禁忌,张贴有公司Logo、企业文化和产品介绍的陈列室、接待室、前台等都可以安排在这个位置。

东北方对应着八卦中的艮卦,象征山。这个方位适宜摆放以石头为材质的吉祥物,如祈福石、开运石等,代表大而重的意象的高山图或大而重的物体。适合的装修主色是棕色和咖啡色,装饰物的形状以矩形为宜。

3、东方。

这是太阳升起的地方,代表事业最初的`根基和项目规划。项目的最初方案往往是策划人员想出来的,因此这个方位是适合企划部门的有利方位。

东方对应着八卦中的震卦,象征雷。春雷一声,万物生长,东方又是象征生发的方位。在东方的墙壁上可以设置门或窗,以吸纳朝日初升的生气。这个方位适合有木制的物品、生长中的植物以及龙形吉祥物。适合的主色调是嫩绿。适合的形状有条纹、圆形、圆柱等。

4、东南方。

这个方位象征财政大权、现金周转和公司收益。这无疑是财务室的最佳选择。

东南方对应着八卦中的巽卦,象征风。适合这个方位的吉祥物有航行的帆船、飞机模型、财宝箱、挂钟等。适合的主色调是紫色。

5、南方。

这个方位五行属火,适宜生火和发热。像带有微波炉、饮水机的员工休息室,或者布满点线的电脑总机房等属火的部分可以安排在南方。南方又象征名声、信誉、市场分配,因此带有公司Logo的牌匾、公司所获荣誉的陈列也都可以安放在这里。这个地方还可以作为气氛热烈活跃的市场部的办公场地。

办公室狭长好不好2

一、狭长的办公室怎么布置的风水好?

不同的方位的办公室的布局也是不一样的哦,想要办公室的风水好,我们不同方位的布局也是有讲究的。

不论是在哪个场所都会有不同的气场存在,就那办公室来说,一般办公室按八个基本方位划分,则东面木气较旺,东南湿土较旺;南面火气较旺,西南燥土较旺;西面金气较旺,西北燥土较旺;北面水气较旺,东北湿土较旺;而中央属土,则中性土气较旺。

如果说你的朝向正好是和自己的五行相符的话在各方面都会比较顺利,但是如果你的朝向和自己的五行相冲就会变的和你坎坷,最好是根据自己喜用的五行来。这是与风水气场最为协调的坐法。

比如喜用水,则可坐南朝北;比如喜用火,则可坐北朝南;比如喜用木,则可坐西朝东;比如喜用金,则可坐东朝西;比如喜用燥土,则可坐东北朝西南,或坐东南朝西北;比如喜用湿土,则可坐西南朝东北,或坐西北朝东南。

二、办公室的座位直冲大门的风水好吗?

不好的哦。

办公室的座位直冲大门的风水是非常不好的,因为大门为整个办公室的气流和能量出入口,座位正对着大门,会被入门的气场冲到,容易影响一个人的潜意识、神精系统,造成脾气火爆或无端生病的情况。可以在门口立一座屏风或植物,作为化解之道。

老屋(原创散文)

“天上雷公,地下舅公”说明舅公权力的作用。民间到处都有“亲戚舅为大”的俗谚,甚至有“天上有天公,海里海龙王,地上母舅公”等比喻。

舅父,也称舅舅、舅公、舅翁,是母系家族中的兄弟辈人,亲族中称“娘家门上的人”是娘家的全权代表。全国各地家族之外有“舅公为大”的说法,在家族事务的仲裁中也赋予他很大的权力,是与亲族间分家析产和评断疑难棘手事务相关的。

由于舅父的姐妹出嫁后,所生子女在血缘上还有联系,当外甥之间有财产***或对其他一些重大事情出现分歧时,做为舅公可能较为公正地裁决。他们的干预往往能起很大作用。故舅父权在民间传统的家族和宗族关系中占一席重要地位。

扩展资料

舅权是舅父对外甥的特殊权力,是父权制代替母权制的中介环节。许多民族都留下了敬畏舅舅的谚语和习俗,舅舅的地位实质上是男性在母系社会中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当这种地位超越女性时,就形成了舅权。

在福建省民间,舅舅教训外甥被认为是天经地义之事。宁德谚云:“舅舅打外甥,没有一点事。”不过,舅父权大,多在行仪时体现。在平常,甥舅关系十分融洽的。逢年过节,舅舅往往要为外甥备好“压岁钱”,外甥也喜欢到舅家走动。

同安俗谚:“外甥吃母舅新派,没有也要吃到有。”永泰俚语:“外甥打舅舅,比谁拳头大。”从两个侧面反映日常生活中甥舅之间的亲昵和相对平等的关系。随着时代发展,观念改变,舅父权在民间的影响也将日益削弱。

百度百科-舅权

佛山顺德清晖园好玩吗佛山梁园和顺德清晖园哪个好玩

人到中年,身体开始走下坡路,最大的困扰便是睡眠不好,难睡易醒,而且梦多。很多时候都会梦到乡下的老家,而每次梦到老家,无一例外都是在儿时的那幢老屋里。虽然老屋经过以后的几次重建,和之前相比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但是梦境中的老屋却永远是儿时的那个样子:山脚下一幢长方形的土坯房,夯得紧实光滑的泥巴地面,经过常年累月的踩踏,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颜色。用石灰涂成的红白相间的外墙,因为时间久了,在雨水冲刷下,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脱落了。

从一扇杉木大门进来,是一个堂屋,墙面没有粉刷,***着的土砖之间填充着用谷糠和泥浆混合的粘合剂,砖块之间有很多不规则的缝隙。堂屋上面的横梁是一些排列整齐的粗壮的杉树,没有楼板,平时在横梁上放着一些木材、农具之类的东西。堂屋正面墙上有一个木制的小台子,上面有香炉、神龛和祖宗牌位,正中央还立着一块写有“天地国亲师”的长方形的牌匾。

一般过年过节和祖宗们的冥寿日或者各种神仙的生日时,大人们都会点上香烛,在神龛前摆一张方桌,桌上是各式各样的菜肴和点心。这种时候往往是我们小孩子的大日子,大人们在神龛前跪拜过后,门口的鞭炮便“噼噼***”地响了,我们便可以一窝蜂地冲向桌子争抢上面的东西。

堂屋左边是父母亲和我们兄妹三人的两个房间,一间作卧室、一间作客厅;右边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我们叫做小厅屋,一般是会客和家人用餐的地方。正对着门口的墙面上挂着大幅的毛***,画像旁边挂着一个用木匣装着的喇叭,一根当作地线的细细的铁丝贴着墙延伸到地面的泥地里。

那时候经常能从这个神奇的木匣子里听到时政新闻和一些音乐节目。每天早上,伴随着国歌、国际歌之类的歌声,我们从睡梦中朦朦胧胧醒来,洗涮吃饭,背着书包上学;傍晚时分,伴随着新闻节目,我们挎着装满猪草的竹筐,或者赶着嘎嘎乱叫的鸭群,从田间地头回到家里。有时还能够听到一些优美动听的歌曲,比如渔家姑娘在海边、边疆的泉水清又甜、蝴蝶泉边等等。

小厅屋的方桌上永远都有一个竹编的罩子,下面是上顿吃剩下的饭菜。我们放学回家的时候就趁大人不注意,偷偷地用手夹几片辣椒、黄瓜、茄子之类的往嘴里塞。

小厅屋左右两边分别是三个房间,左边第一间是两个姑姑们居住,左边第二间是曾祖父母居住,右边那间是祖父母和两个叔叔居住。随着姑姑们的出嫁,住房安排也有了一些调整,比如曾祖父母搬进了左边第一间,左边第二间变成了杂物间,在冬天又成了全家人烤火取暖的房间。

从最里面一扇门进去是厨房,一个长方形的土砖磊的灶台上有两个灶坑,一个是用煤的,一个是用柴火的。灶台中间靠近火源的地方嵌有两个生铁打造的水罐,基本上可以保证一家人的热水供应。从厨房的一扇门出去就到了外面的一个小院,小院里有一个两米见方的垃圾池;小院左边是厕所,从厕所进去是猪圈。

小院后面有一条土路直接通向后山,山上是绿油油的油茶树,油茶树之间是一小块一小块农民们见缝插针开垦的菜地,一年四季都不闲着。

从我记事时起,我们的大家庭一共有大小13口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亲、两个姑姑、两个叔叔、我和两个妹妹,威严的曾祖父理所当然是这个家庭的一家之主。

他的规矩极多,比如吃饭时不能说话,饭碗必须端在手里而不能放在桌上,掉落的饭粒都必须捡起来吃掉,晚上十点前必须睡觉,平时在家不能唱歌、不能高声说话……等等。他的家法也极严,我们基本上都领教过那根放牛用的茶树棍的抽打,甚至见过在他六十几岁的时候围着桌子追打比他还大两岁的曾祖母。

不过父亲告诉我们,年轻时的曾祖父并不是这样的,二胡、唢呐、笛子,他无所不通,他也经常见到曾祖父在家里吹拉弹唱的情形。另外,只上过一年小学的曾祖父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在自制的量米的竹升上刻着的“八合米”几个柳体大字,看起来大方得体,遒劲有力。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和因为什么原因,曾祖父的性情变得如此的不苟言笑甚至有点不近人情,这令年少的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父亲提出要在紧挨着我们的两个房间边上扩建一间堂屋、一间厨房和一间厕所;而且还提出了要从大家庭分出去的想法(这时我的两个姑姑已经出嫁了),他和曾祖父之间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一次冲突。

我们现在不知道他和曾祖父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唇枪舌战”,只知道曾祖父一怒之下将我们房间通往堂屋的那扇小门用码钉钉得死死的;而且在父亲的堂屋落成的时候,曾祖父拒不出席父亲举办的酒席。最后母亲端了几碟小菜和一碗面条送到他的房间,才算是缓解了一下这种局面。

曾祖父去世于1982年的秋天,那年我的中考失利,是曾祖父建议父亲让我复读的。我记得那时刚好是农田承包到户第一年,大家基本上能够吃饱饭了。晚稻收割的时候,卧床已久的曾祖父让人搬一把椅子坐在门口的台阶上,眯着眼睛看着远处血红的夕阳和田野上忙碌的农人们,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不久之后他就与世长辞了。

我们到现在也不知道他到底患的是什么病,只是看着他日渐消瘦,下腹部疼痛难忍,也吃不下东西,到最后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连翻身都很困难。但是自始至终我们都没有听到他喊一声疼,他那双细小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始终是那种倔强而威严的目光。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叔、我和两个妹妹相继外出求学、参加工作——大叔去了广州,我到了深圳,两个妹妹在县城——留在老家的就只剩下曾祖母、祖父母,父母亲和小叔了。后来小叔成家,父亲和他相继改建了房子,之前的老屋基本上全部推倒了,变成了两栋两层的红砖房。而老屋残存的一丝痕迹仅剩下之前祖父母的房间和一间厨房,分别变成了杂物房和烤火房。

再后来,我们各自成家立业,各自有了自己的下一代。此后的岁月,老屋逐渐成为了我们记忆深处的一些模糊的影子了;但是每年的春节,我们都会像候鸟一样从四面八方回到这个湘东的小山区,回到这个孕育了我们无数的梦想和憧憬的地方。

我们会像儿时一样聚在那个旧时的厨房改成的烤火房里,祖父一早就在放在地下的一口铁锅里烧起了大火,淡淡的青烟从屋顶的瓦缝中钻出去,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杉树和茶树燃烧所散发出的味道。

我们围坐在火塘边,身上渐渐暖和起来,路上奔波的寒冷和疲累一下子被阻挡在这个小小的房间之外。这一刻,外面的世界和我们似乎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们的眼里只有跳跃的火苗和围在火塘边一张张熟悉的面孔。

1996年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三次职业转换,初入新的行业时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使我一度有些心灰意冷。那一年我没有回家过年,可就在那年正月,我的曾祖母过世了。

那个料峭的寒冬,我一个人窝在深圳一个出租屋中,咬着被角无声地哭泣着,眼前不时浮现出曾祖母在阴暗潮湿的堂屋里织着草席和纺着棉花,或者将米饭嚼碎了喂给我吃的情景。

2008年,我的原生家庭迎来了人生最灰暗的时刻。那一年我的母亲罹患了脑瘤,5月份在湘雅医院做了手术,可是不到一个月突发脑积水,再次送到湘雅医院的时候,就再也没有醒过来了。

妈妈在世的时候,每到逢年过节,我们兄妹几个不管在哪里,都会携家带口回到老家,家的概念已经习惯地具化为妈妈精心制作的晚餐、亲友们的互相拜访、村民们的串门打牌、春节时炸响的烟花爆竹……可是现在,没有妈妈的家庭就如同断了线的珠子,再也串不到一起了。

2016年8月的一天,奶奶闲来无事,看到老屋门口路边的一株野草似乎挡了一点去路,便想把它***;结果草没有拔起来,自己却不小心磕到了旁边的一块石头上,当时就觉得胸骨部位一阵剧痛。回到家里,擦了活络油之类的药物,忍了几天,终于忍不住了,家人将她送到了县城医院。一拍片,胸骨几处骨折;快九十岁的人了,又做不了手术,只能是***取保守治疗,更多的是卧床静养。

国庆节的时候,我们全家人为爷爷奶奶举办了一场两个人共同的九十大寿生日宴会,寿宴就设在老屋门口的空地上,摆了满满当当的十几桌;而且还搭了一个临时舞台,请了一个演出团体。

一大早,大喇叭就开始播放一些喜庆的音乐,中午吃饭时,几个民间音乐人轮流上台献唱。吃完晚饭后的演出是整个寿宴的***部分,演出节目有唱歌、舞蹈、杂耍、魔术、相声等,俨然是一台小型的联欢晚会。

演出最后,家人将耳朵基本听不见的爷爷和坐着轮椅的奶奶抬到了舞台中央。主持人让他们坐在椅子上,我们这些后辈轮流跪着给他们拜寿。这时震耳欲聋的音乐声响起,一个接一个的礼花弹呼啸着冲上夜空,在半空中炸响,将附近的村庄瞬间照亮。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仰头观望的爷爷、奶奶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满足和自豪。

可是2017年的1月份,奶奶竟然溘然长逝了,这时离举办她和爷爷的生日寿宴不过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因为年纪大了,她的病情一直没有什么好转;反而因为伤口发炎导致疼痛加剧,连睡觉、吃饭都很困难,最后导致多脏器衰竭而去世。

下葬那天,天空下起了细雨,朱红色的棺材被一队”八抬“抬出来放在老屋门口的空地上——我们前不久还在这里为她和爷爷举办过生日寿宴——一群人忙碌着为它套上红红绿绿的棺套。一阵撕心裂肺的铜锣声后,出殡的队伍出发了,亲人的哭声、唢呐锣鼓声夹杂着西洋乐队的号鼓声,响彻了整个村庄。

奶奶走后,本来就耳背的爷爷变得更是少言寡语了,常常一个人在大门口一坐就是大半天。那只早年在鞭炮厂做工时炸伤的左眼只剩下一个翻着白肉的空空的眼窝,时不时会有一些泪水顺着眼眶流下来。他取下那副仅在右边镶着一片黑色镜片的眼镜,用袖口擦一擦,又戴上,将一口堵在喉咙的浓痰吐出;用那只看不真切的右眼使劲地盯着远处的房屋和远山,瘦削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良久,爷爷从中山装的上衣口袋中摸出一盒烟,摸索着掏出一支,点上,袅袅的轻烟从他深陷的腮窝边飘出,很快就被微风吹得杳无踪影了。

这一年十月份的最后一天,爷爷走了,终于和奶奶在一起了,于他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母亲去世后的第二年,我在县城为父亲买了一套安居房,房子离两个妹妹都不远。渐渐地我们便很少再回到曾经熟悉的老屋了,即便回去,最多也是在隔壁的小叔家坐一会,吃个饭,然后回到县城过夜。

再后来父亲找了一个老伴,是我们本村的一个老太太,我们称呼她“董姨”。因为要照顾正在上小学的两个孙女,父亲就住在了董姨家里。至多在逢年过节或者我们回到老家的时候,他们两个到老屋打扫一下卫生;随着年纪渐长,连打扫起来都很吃力,老屋便成了彻底的空置房屋。

而且更令人揪心的是,早几年前我们就发现二楼靠近外面院子的一堵墙上出现了七八公分左右的裂缝,从屋顶一直往下延伸了大概三四十公分。父亲解释是当年在建房子时没有将地基打到硬底导致的。我很担心这些裂缝的危险程度,父亲却不以为然,“都住了这么多年了,没事的。”

后来我咨询了一些专业人士,他们告诉我最好的方法是推倒重建,或者至少要做一下地基加固,加上重新装修,这得花不少钱。但是那些年已经有了两个小孩,还要还房贷,两边的老人还要供养,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做这些事,便将修复老屋的念头压了下来。

前几年一个在县城做餐饮生意的表弟在村里买了村民的一处旧居,将它推倒后重新建成了一幢一层的小别墅,落成典礼那天父亲也去了,回来后在电话里和我聊起这个话题,言语之间满是羡慕和感叹。

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加上长年抽烟,身体不是很好。我多次要他到深圳去长住,他一口回绝;偶尔去一趟,也是最多住几天就要要回老家。我在老家县城给他买的房子他也很少去住,大部分时间都待在乡下的董姨家里。我也知道,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老家的父亲就像一棵大树,他的根已经在这里扎了几十年,再也不可能作任何的挪移了。

2016年初,因为工作原因,我一个人来到武汉上班,回老家的机会便多了起来。2019年底的时候,本来***全家都回老家陪父亲过年,但是突发的***肺炎疫情将这一***彻底打乱了,结果只有我一个人在春节前从武汉回了一趟老家县城,在大妹家里和父亲待了两天。本来想和父亲一起回一趟乡下,但因为我刚从武汉回来,怕引起别人的不安,便放弃了,最终赶在大年三十下午坐高铁回到了深圳。

到深圳后不久我就被确诊了,在深圳市三医院住院治疗了十几天。那一段时间父亲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过来询问我的治疗进程,我要他和妹妹都注意观察自己的状态,有任何问题立马上医院,他总是云淡风轻地笑笑,“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无所谓了。”万幸的是,后来他们经过两次核酸检测,结果都是阴性,都没有被感染。

再次见到父亲是在2020年的7月份,那时我已经回到武汉一段时间了。我专门请了几天的公休***,带了妻子和儿子,驱车赶到董姨家里。这时父亲正坐在门口乘凉,看到我们回来,甚至激动得有点手舞足蹈起来。

第二天清晨,我带上祭品到老屋的后山上祭扫曾祖父母、祖父母和母亲的墓地。上山的水泥小路因为长时间没有人走过,全部被荆棘和茅草占满了,差点连路都没有认出来。走到墓地的时候,我的衣服已经被树丛中的露水打湿了,腿上也被荆棘挂了几道血痕。

祭扫完后,我走下山,来到老屋的门口,用钥匙打开大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水泥地面和桌子、椅子上都已经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我上到二楼,这里有三间房,分别是我们三兄妹的房间。一张母亲遗留下来的老式抽屉桌和一排老旧的沙发摆放在客厅的角落。我拉开抽屉,随意翻找着:里面有父亲在乡***上班时的账本,有一些杂七杂八的电线和螺帽之类的东西,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还有不知是谁上学时的课本和笔记本……

再看外墙上的裂缝,似乎越来越大了,让人怀疑随时有坍塌下来的可能;靠近屋檐的地方还有一些发黄的水渍,很明显是屋顶的瓦片松动后漏雨而导致的。

回到董姨家里后,我和父亲谈起老屋改造的事情,他的眼里似乎掠过一道光芒,但是很快又暗淡了下来。“算了,别在这里花什么冤枉钱了,不值当;再说了,你两个小孩都在读书,要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我默然。

这些年在网上看到不少自媒体作者拍摄的在乡下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将乡下老屋重建或者重新装修一下,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但是基本上都是那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气息。

于是我也在想,什么时候能够摆脱工作的羁绊,回到乡下老屋,安安静静过我的田园生活?但是转念一想,我们真的能够安心回来吗?先不说重建、装修和日常生活的经济压力,回来以后呢?生病、养老怎么办?能否适应逐渐陌生的周边环境?等到孩子们长大了、生儿育女以后,我们真的能够袖手旁观吗?……这些问题想多了,便觉得回归真的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老屋有关的人和事,甚至是一些琐碎的记忆,也会渐渐地消散不见,不知道会不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回去的时候,发现那里已经没有了任何和我们们有关的东西了?就像一株连根拔起的植物,任它在空气中慢慢地腐烂,最后渗入泥土之中,化为乌有。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一千多年前的那句喟叹,到现在才算是有点明白了它的深意。

2021年2月25日 武汉

清晖园博物馆是国家4A景区,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它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另外3座是指东莞的可园、佛山的梁园和番禺的余荫山房三座古典园林。它是典型的岭南园林风格,岭南园林的感觉和江浙地区的江南园林风格还是有所区别的,岭南园林多数位于市镇近便,占地都不大,花园设计的以精巧为主。清晖园_景点介绍如下:

一、前园

★启明居★

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内的“启明居”,是***同志年1月29日听取顺德领导汇报工作的旧址,是弘扬光荣革命传统、开展党员教育的宝贵财富和生动教材。年6月,“启明居”被佛山市委组织部命名为“佛山市党员教育基地”。

★八角壁裂池★

八角壁裂池座落在清晖园南面,整池用石块砌成,未用水泥、石灰边连接,但水流不向外漏,表现出工匠精湛的镶嵌工艺。池子里有八个陶器烧成的大红鲤鱼,围成一圈朝中心喷水,十分壮观。另外,八角壁裂池中的喷水龙,是七十年代制作的石湾陶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水的气息笼罩着整个池子,显出一幅幅水雾朦胧的景象,在酷暑中顿时添上一丝凉意,使人感到惬意,心情舒畅。

二、旧园

★碧溪草堂★

碧溪草堂建于清道光丙午年(1826年,是一座水磨青砖临水平方。门为月洞形,外方内圆,古建筑叫“圆光罩”。竹子寓意多子多孙,竹报平安之意。圆指永恒不息,无始无终。房间空间比较小,这和故宫皇帝住的房间相仿,原因是在古时候流传一种说法,房子小藏风聚气,人气越高令自己越长寿。

★归寄庐★

这里是清晖园的正北方,“归寄”是寄居园林的意思,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这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向往。而园内归寄庐为顺德探花李文田所题,含“辞官归故里”之意。李文田是清晖园第五代园主龙渚惠之老丈人。1859年,年仅25岁的李文田高中“探花”。他学问渊博,经史、兵法、天文、地理,生平嗜学不倦,是岭南一代书法家,金石、碑帖、书籍版本都有深入钻研。入仕后,历任各省乡试主考官、工部右侍郎等职,经他手高中进士的就有蒋元培、康有为。

★小蓬瀛★

小蓬瀛以矩廊连接,这种建筑是岭南园林的特点,因岭南亚热带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有短廊走廊等开放性的空间,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自然,形成自由、舒畅、开敞的特点。这种建筑在功能上起到隔热、遮阳、遮雨、防风等作用。“小蓬瀛”三个字大有学问,“小”是岭南庭院的特色,以小见大,一座***山就是连绵群领,一片小院就是无限风光,足见古人无限心思。小蓬瀛的“蓬”指蓬莱,“瀛”指瀛洲,古代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瀛洲、方丈,而此处独占两山,可见古人心思的宏大。牌匾出自清乾隆年间著名诗人、书法家宋湘手笔。宋湘的书法,在整个清代的广东是非常有名气的,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他还能用蔗渣、竹叶当笔,人称“蔗渣书”。

★竹苑★

这是一个特别舒朗,充满清新气息的长行庭院。清晖园常运用“园中有园”的设计,以圆门、花窗去借景藏景,园中园页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也是藏景的一种,多用于***园林中,颐和园仲的扬仁风、画中游、谐趣园,圆明园中的别有洞天等。也见于少数私家园林,竹苑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园中园的建造,使游人在宏大的园林中看到小巧精美的建筑,如一篇小品文,让人读出隽永意蕴,为园林增添一笔小趣味,竹苑正门对联写道:“风过有声留竹韵,明月无处不花香。”过门回望,上方塑有“紫苑”二字,两旁装饰有灰塑绿色芭蕉叶,叶上又有一副对联“时泛花香溢,日高叶影重”。岭南地区翠竹与芭蕉是常见植物,但也充满各种文化寓意,如竹子代表孙繁盛,所为“十万龙孙绕凤池”,更有竹报平安,风高亮节,而芭蕉因枝叶壮大又蓬勃昌盛,故可遮风避雨。

三、新园

★凤来峰★

凤来峰是清晖园的最高峰,借“凤城”取名为“凤来峰”,高12.8米,以宋代列为贡品的山东花石岗二千多吨筑就,是广东最大的花岗石山。造型夸张,气势雄伟。山间斜径盘饶,亭台峭然于峰,山洞钟乳倒挂。古榕凝势,飞瀑泻玉。

★矩廊★

矩廊是岭南园林的特点,用于连接各个建筑物,是岭南园林的特点。因岭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有了短廊走廊等开放性的空间,从封闭的室内环境中走向自然,让人感到自由、舒畅、开敞。这种建筑在功能上还启到隔热、遮阳、遮雨、防风等作用。

★留芬阁★

这就是园内最高的建筑物“留芬阁”。据说当年园主状元黄士俊于明代历任礼部、户部尚书。后明覆灭,黄士俊将旧的奏章和著作全部烧毁,蛰居楼上,不下地面,以示尽忠明室,不踏清朝土地。这种建筑物很适合广东地气潮湿的特点,但在古代只有富户人家才能有能力兴建。留芬阁分三层,首层窗上镶有至今仅存于世的六块清代“八仙图”余下的蓝片玻璃,具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

★金片玻璃★

走出水榭,沿着走廊,我们看到一个满洲窗,又名四季窗,因为可以通过不同的颜色,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另外,在沐英涧入口处上方有一套八块的金片玻璃,描绘清朝乾隆年间羊城八景的彩绘镂雕金漆玻璃。分别是“菠萝浴日”、“珠江夜月”、“景泰僧归”、“大通烟雨”、“金山古寺”、“白云晚望”、“蒲涧廉泉”、“石门返照”。

图虫创意ID:95372190932454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