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借刀人故事文字,三十六计借刀人故事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21 0
  1. 读《三十六计》学为人处事——借刀
  2. 三十六计之借刀-请举例
  3. 三十六计之借刀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
  4. 三十六计中借刀的故事270字。
  5. 三十六计中的第03计 "借刀"的由来?
  6. 三国三十六计:借刀

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

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三十六计借刀人故事文字,三十六计借刀人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②《损》:出自《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孚,信用。元,大。贞,正。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又有《象》损卦:“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按语

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

解析

古按语举了几则战例:春秋时期,郑桓公袭击郐国之前,先打听了郐国有哪些有本领的文臣武将,开列名单,宣布打下郐国,将分别给他们封官爵,把郐国的土地送给他们。并煞有介事地在城处设祭坛,把名单埋于坛下,对天盟誓。郐国国君一听到这个消息,怒不可遏,责怪臣于叛变,把名单上的贤臣良将全部杀了。结果当然是郑国轻而易举灭了郐国。三国时诸葛亮献计刘备,联络孙权,用吴国兵力在赤壁大破曹兵。还有,蜀将关羽围困魏地樊城、襄阳,曹操惊慌,想迁都避开关羽的威胁。司马懿和蒋济力劝曹操说刘备,孙权表面上是亲戚,骨子里是疏远的。关羽得意,孙权肯定不愿意。可以派人劝孙权攻击关羽的后方,并答应把江南地方分给孙权。曹操用了他们的计谋,关羽终于兵败麦城。

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政治权术。用在军事上,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探源

借刀,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此计是根据《周易》六十四卦中《损》卦推演而得。”曰:损下益上,其通上行。”此卦认为,“损、益”,不可截然划分,二者相辅相成,充满辩证思想。此计谓借人之力攻击我方之敌,我方虽不可避免有小的损失,但可稳操胜券,大大得利。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于是子贡游说齐相田常。田常当时蓄谋篡位,急欲铲除异己。子贡以“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的道理,劝他莫让异己在攻弱鲁中轻易主动,扩大势力,而应攻打吴国,借强国之手铲除异己。田常心动,但因齐国已作好攻鲁的部署,转而攻吴怕师出无名。子贡说:“这事好办。我马上去劝说吴国救鲁伐齐,这不是就有了攻吴的理由了吗?”田常高兴地同意了。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齐。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不就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了吗?”子贡马不停蹄,又说服赵国,派兵随吴伐齐,解决了吴王的后顾之忧。子贡游说三国,达到了预期目标,他又想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伏鲁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十万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及几员大将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子贡充分利用齐、吴、越、晋四国的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故事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

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借刀”,是借他人之手或他人之力来铲除异已或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是广义的,也是狭义的。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借刀的故事不胜枚举。

借刀者,不需自己赤膊上阵,不需消耗自己的实力,更不会招致凶手的罪名,真可谓绝顶聪明。在历史和现实中,不仅阴险小人借刀,即使是心怀坦荡的君子,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借刀。因此,无论是绝顶聪明的曹操与韦孝宽,还是聪明绝顶的雄才王充与诸葛亮,借刀之计都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借刀,恐怕会与世长存,正人君子,即使不学会使用它,也得学会识破它,防范它,更不能莫名其妙地被人当刀使!

借刀在现代经商赚钱中也经常用到,目的是:

借用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谈判高手总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条件;借用社会力量(社会公众舆论等)给对方施加压力;借助法律条文或财经制度规定等驳斥对方的无理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借助他人之言,与对方进一步讨价还价,实现谈判成功的最终目的。

读《三十六计》学为人处事——借刀

西汉末年也是天下大乱之时,汉室王朝内部分崩窝析。在混乱中刘秀曾以招晦之计,渡过难关。也用借刀之智,除去心头之患,又不落坏名声。 刘秀与他的哥哥在昆阳一战之后名声大噪。刘秀告诉哥哥,可能要出现预测不到的坏事。当时诸位将领都想独占鳖头而得不到,必然对刘秀兄弟不满。而刘兄不以为然。果不出刘秀所料,不久,昏君刘玄就在朱缩和李铁的策划下杀了刘秀的哥哥。当时驻守在文城的刘秀一听哥哥被害,犹如万箭穿心,然而自己力量单弱,无法与皇帝刘玄抗争,只用韧晦之计,也不为兄长披麻带孝,竞被刘玄封为萧王。但不久就与刘玄决裂,领兵向长安进军。当时洛阳是通往长安的军事要地,刘玄派李铁去防守,以抵挡刘秀西进。 刘秀手下有一名将军叫冯异,劝李铁归降刘秀。李铁很矛盾,他虽然看出刘玄成不了大事,却也因参与刘秀的哥哥,怕刘秀不容他,即给冯异回信,意思是让冯异保证他归顺后有生命保证,有高宫厚禄。尔后,冯异在攻打洛阳各县时,李铁果然是按兵不动,不与冯异交战。 冯异把李铁的情况如实地向刘秀作了汇报,请刘秀接受李铁归顺。 刘秀十分了解李铁的为人,知道他反复无常,不能使用,但如果拒之门外,对于自己也不利,因想出一条借刀之计。给冯异回信中,只是提醒冯异:“李铁诡计多端,一般人难以辨识,大家还是坚守阵地为好,提防李铁搞阴谋诡计。”事后,刘秀将此信内容故意公开,众人议论纷纷。 不久,刘玄手下的另一员大将得知了信的内容,知道李铁心怀二意,就派人将李铁杀了。 洛阳驻军失去了主将,军心大乱,许多人投降了刘秀。后来,大家才知道刘秀的用意,他借刘玄之手,除去自己的心头之患,又不用承担杀死降将的恶名。

三十六计之借刀-请举例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

敌人的动力已明确,盟友的方针左右摇摆不定,诱导盟友消灭敌人,自己不费人力物力财力,这是根据《损》卦推演出来的。

借刀,听上去阴森森的词语,实际上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尽量单纯化,没必要有如此重的心机和城府。

然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想我们要避免成为那把“刀”,在做出一项决策之前,是不是应该考虑一下,有没有被别人利用。***设一时不明,做出损人又不利己的事,只能让亲者痛,仇者快。

三十六计之借刀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吗?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祢正平裸衣骂贼吉太医下毒遭刑”。

曹操招安张绣之后,听纳贾诩的建议,打算找一位有文名的人去招安刘表。孔融荐出祢衡。谁知祢衡恃才自傲,将曹操的手下贬损一番。当时张辽在一旁,抽剑要杀祢衡。曹操制止说:“我正缺少一个鼓吏,早晚朝贺享宴,可令你担任这个职责。”祢衡不推辞,应声而去。张辽说:“此人出言不逊,为何不杀了他?”曹操说:“此人素有虚名,远近皆知,今天杀了他,天下人必然说我不能容人。他自以为有能耐,所以令他为鼓吏来羞辱他。”

第二天,曹操大宴宾客,令鼓吏击鼓。祢衡一身旧衣而入,击《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深沉辽远,如金石之声。座上人听着,莫不慷慨流涕。左右人喝道:“为何不更衣?”祢衡当着他们的面脱下旧衣服,而立,赤身尽露,客人皆掩面。祢衡慢慢穿上裤子,脸色不变。曹操叱道:“庙堂之上,为何这般无礼?”祢衡说:“欺君罔上才叫无礼。我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而已。”曹操说:“你清白,那谁污浊呢?”祢衡道:“你不识贤愚,眼浊;不读诗书,口浊;不纳忠言,耳浊;不通古今,身浊;不容诸侯,腹浊;常怀篡逆之意,心浊。我是天下名士,你把我用着鼓吏,这像阳货轻贱孔子。”曹操指着祢衡说:“令你去荆州做说客,如果刘表来降,就封你做公卿。”祢衡不肯去,曹操便命备三匹马,令二人挟持着他而去。并教文武官员在东门外为之置酒送行。

荀告诉大家:“如果祢衡来,诸位都不要起身。”祢衡到,下马入见,众人皆端坐。祢衡放声大哭。荀问:“为什么哭呢?”祢衡说:“走在死柩之中,怎能不哭?”众人皆说:“我们是死尸,你就是无头的狂鬼。”祢衡说:“我是汉朝的臣子,不作曹操之党羽,怎么没有脑袋?”众人要杀祢衡。荀急忙制止,说:“他不过是鼠雀之辈,用不着沾污我们的刀。”祢衡说:“我是鼠雀,可还有性;而你们只能叫做***。”众人恨恨而散。

祢衡到荆州,见刘表之后,表面上颂扬刘表的功德,可实际上尽是讥讽。刘表不高兴,叫他去见黄祖。有人问刘表:“称衡戏谑主公,为何不杀了他?”刘表说:“祢衡多次羞辱曹操,曹操不杀他,是因为怕因此失去人望,所以叫他当说使到我这里来,要借我的手杀他,使我蒙受害贤的恶名。我如今让他去见黄祖,让曹操知道我刘表有见识。”众人皆说好。

祢衡至黄祖处,共饮,皆醉。黄祖问祢衡:“你在许都有什么人?”祢衡说:“大儿孔融,小儿杨修。除此二人,别无人物。”黄祖说:“我像什么呢?”祢衡说:“你像庙中的神,虽然受祭祀,遗憾的是不灵验!”黄祖大怒,说:“你把我比成是土木制作的偶像了!”于是杀了祢衡。祢衡至死骂不绝口。曹操得知祢衡受害,笑着说:“腐儒舌剑,反***了!”

[评析]

曹操老谋深算,决不是黄祖一类的莽汉和蠢人。他要既杀祢衡,又不担害贤之名,不让自己招贤纳士的大计因之受半点损害。经过几番唇枪舌剑的交锋,曹操知道祢衡这种人肯定会被达官显贵所嫉恨,所以他便派祢衡出使刘表,企图以刘表无谋无量杀死祢衡,使自己毫无损失地解除心头之恨。刘表竟然识破了曹操的如意算盘,竟然也容忍了祢衡的讥讽,但他令祢衡去见黄祖,将祢衡放到黄祖的刀下。不过曹操也没有失算,不管将祢衡转置谁的刀下杀戮,都应该说没有出曹操的谋算。并且,刘表这个“二传”更有利于曹操,它似乎淡化了曹操的谋算,似乎减轻了曹操祢衡的罪责。

三十六计中借刀的故事270字。

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

典故:三国孔明病故,魏延就对孔明的安排不满,与马岱起兵攻打杨仪,杨仪看了孔明的锦囊妙计,就叫魏延叫“谁敢杀我”,魏延高呼,马岱在后杀死魏延,这是孔明生前安排的。

三十六计中的第03计 "借刀"的由来?

努尔哈赤父子亲率十数万满兵,声势浩大,锐不可挡,进犯明朝,志在必得。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亲自率部攻打宁远,以十三万之众围攻宁远守兵万余人。十三比一,力量悬殊。宁远守将袁崇焕,身先士卒,奋勇抗敌,击退满兵三次大规模进攻。明军的奋勇抵抗,力挫骄横的满兵。袁崇焕乘满军气馁之时,开城反攻,追杀数十里,击伤努尔哈赤,满军惨败。怒尔哈赤遭此败绩,身体负伤,攻占明朝的壮志难酬,羞愧愤懑而死。皇太极继位,第二年,又率师攻打辽定。袁崇焕早有准备,皇太极又兵败而回。

又经过几年的准备,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崇祯三年,他为避开袁崇焕守地,由内蒙越长城,攻山海关的后方,气势汹汹,长驱而入。袁崇焕闻报,立即率部入京勤王,日夜兼程,比满兵早三天抵达京城的广渠门外,作好迎敌准备。满兵刚到,即遭迎头痛击,满兵先锋巴添狼狈而逃。

皇太极视袁崇焕为从未有过的劲敌,又忌又恨又害怕,袁成了他的心病。皇太极为了除掉袁崇焕,绞尽脑汁,定下借刀之计,他深知崇祯帝猜忌心特重,难以容人。于是秘密派人用重金贿赂明廷的宦官,向崇祯告密,说袁崇焕已和满州订下密约,故此满兵才有可能深入内地。崇祯勃然大怒,将袁崇焕下狱问罪,并不顾将士吏民的请求,将袁崇焕斩首。皇太极借崇祯之刀,除掉心腹之患,从此肆无忌惮,再也没有遇到哀崇焕这样的劲敌了。

借刀”,是借他人之手或他人之力来铲除异已或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是广义的,也是狭义的。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借刀的故事不胜枚举。

借刀者,不需自己赤膊上阵,不需消耗自己的实力,更不会招致凶手的罪名,真可谓绝顶聪明。在历史和现实中,不仅阴险小人借刀,即使是心怀坦荡的君子,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借刀。因此,无论是绝顶聪明的曹操与韦孝宽,还是聪明绝顶的雄才王充与诸葛亮,借刀之计都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借刀,恐怕会与世长存,正人君子,即使不学会使用它,也得学会识破它,防范它,更不能莫名其妙地被人当刀使!

借刀在现代经商赚钱中也经常用到,目的是:

借用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切谈判高手总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与条件;借用社会力量(社会公众舆论等)给对方施加压力;借助法律条文或财经制度规定等驳斥对方的无理要求,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借助他人之言,与对方进一步讨价还价,实现谈判成功的最终目的。

三国三十六计:借刀

三十六计之3:借刀

借刀计

〔计名由来〕

本计内容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次可见,而“借刀”一语,则见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这所谓借刀,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计何如?”一语中。这出戏是写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任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平息西夏人赵元昊,企图借西夏人的刀范仲淹的故事。

本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利用矛盾,借敌方内部的力量,或者是盟友的力量,削弱或消灭敌对势力。而其关键所在,则是善于捕捉和利用敌方的矛盾,包括敌方内部的矛盾以及敌方与盟友的矛盾,想方设法使这些矛盾扩大、激化,直至引起敌方自相争斗,或者是引起敌方与盟友的争斗,以达到削弱或消灭敌方实力的目的。因此,在军事上,此计的运用是与使用间谍相联系的。

〔兵法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大致译文〕

敌人已经明确,盟友定态度尚在犹豫之中,这时应极力设法诱使盟友去攻打敌人,而无需自己出力。这是从《损卦》卦意定逻辑推演出来的。

注:《损》卦中有“损上益下”、“损阳益阴”语句。

〔古今战例〕

1、周瑜计除蔡瑁、张允二将。

2、张伯仑和达拉第的绥靖政策。

〔精要点评〕

借刀,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地策略。当敌方动向已明,就千方百计诱导态度暧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击敌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损失。借刀,巧在一个借字,但借刀必须有条件,或陈明利害,或须以重利。现代商战中,有些人为谋取私利刻意制造他人但过失,以图掩饰自己过错但例子也屡见不鲜,其所用策略也可称之为借刀。

个人观点〕

生活中,无主观的“”动机,而取渔翁之利,是我所喜欢的;军事策略中当借刀也可以接受,但是,故意借助原有矛盾或无中生有制造矛盾并加以利用来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是令人极端厌恶的。不过,在中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代代有蓄意借刀之人,有些人还被代代传诵;不少志虑忠纯、心底善良之人却被称作“傻子”,这也许是我们民族的劣根性之所在吧。我特别讨厌一些领导所推崇的管理信条:高明的领导总是挑动群众斗群众!其目的就是借刀,坐山观虎斗,以取得“制衡”之效,可鄙的伎俩!

面对有意借刀之人,最有效的方法一是直接戳穿其险恶目的,二是***擦亮眼睛,不给别人当枪用,三是修养个人品性,留乐善好施之心而去利己损人之意,诚如是,则***圣贤、天下大同矣。

三国三十六计:胜战第三计 借刀

总诀: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大意是说:当敌方已经很明确,但是友方态度不明的时候,可***取引友杀敌的策略。一方面不用损耗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友方态度明朗化,成为自己坚实可靠的盟友。借刀之计巧妙利用矛盾多方的态势转换,造成有利于自己的局面,在战略决策层面,得到许多谋略家的亲睐。以《损》推演,指《易经》中六十四卦《损》卦推演,损下益上,损友军和敌方,得益的是自己。

经典战例:

春秋末期,齐简公派国书为大将,兴兵伐鲁。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形势危急。孔子的***子贡分析形势,认为唯吴国可与齐国抗衡,可借吴国兵力挫败齐国军队。子贡赶到吴国,对吴王夫差说:“如果齐国攻下鲁国,势力强大,必将伐吴。大王不如先下手为强,联鲁攻齐,吴国将可抗衡强晋,成就霸业”。子贡游说吴国成功以后,他考虑到吴国战胜齐国之后,定会趁机要挟鲁国,鲁国不能真正解危。于是他愉偷跑到晋国,向晋定公陈述利害关系:吴国伐齐成功,必定转而攻晋,争霸中原。劝晋国加紧备战,以防吴国进犯。

公元前484年, 吴王夫差亲自挂帅,率精兵攻打齐国,鲁国立即派兵助战。齐军中吴军诱敌之计,陷于重围,齐师大败,主帅图书死于乱军之中。齐国只得请罪求和。夫差大获全胜之后,骄狂自傲,立即移师攻打晋国。晋国因早有准备,击退吴军。

子贡充分利用矛盾,巧妙周旋,借吴国之“刀”,击败齐国;借晋国之“刀”,灭了吴国的威风。鲁国损失微小,却能从危难中得以解脱。

这是典型的借刀之计,齐国要攻打鲁国,可谓“敌已明”,而友军在哪里?正所谓“友未定”。这时候子贡充分利用了矛盾多方,引吴击齐,既解除了齐国攻打鲁国的危险,又让吴国表明了态度,成为自己的友军。而自己损失可谓非常小。后来,许多人把借别人的手除掉异己的计谋也叫做“借刀”,三国当中,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

三国战例: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本身就是一个计谋迭出的战役,但是赤壁战略的发动,却深合借刀之计的本意。刘备当阳新败,形势岌岌可危,敌人非常明确,就是步步紧逼的曹操,而东吴是敌是友还不清楚。此时,诸葛亮运用了借刀之计,说动东吴抗曹。事见《三国志.吴主传》:备进住夏口,使诸葛亮诣权,权遣同瑜、程普等行。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仪,意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近,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

这是三国时期借刀之计运用最成功的一次。赤壁一战,曹操大损,而刘备大大受益,原因就在于引友杀敌,不自出力。

弥衡之死

弥衡裸衣骂曹,大家都非常清楚,曹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时孔融在坐,恐操杀衡,乃从容进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足发明王之梦。”操指衡而言曰:“令汝往荆州为使。如刘表来降,便用汝作公卿。”衡不肯往。操教备马三匹,令二人扶挟而行;却教手下文武,整酒于东门外送之。后来韩嵩问起曹操,弥衡出使荆州,您怎么不问结果。曹操说:“祢衡辱吾太甚,故借刘表手杀之,何必再问?”曹操明明白白的用了借刀之计。

当然,刘表也不傻。表曰:“祢衡数辱曹操,操不杀者,恐失人望;故令作使于我,欲借我手杀之,使我受害贤之名也。吾今遣去见黄祖,使曹操知我有识。”众皆称善。刘表不傻,总有傻的。过不了多久,人报黄祖斩了祢衡,表问其故,对曰:黄祖与祢衡共饮,皆醉。祖问衡曰:‘君在许都有何人物?’衡曰:‘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除此二人,别无人物。’祖曰:‘似我何如?’衡曰:‘汝似庙中之神,虽受祭祀,恨无灵验!’祖大怒曰:“汝以我为土木偶人耶!’遂斩之。事见《三国演义》二十三回。

许攸之死

曹操奸猾,许攸之死算来也算中了阿瞒的借刀之计。事见《三国演义》三十三回,却说曹操统领众将入冀州城,将入城门,许攸纵马近前,以鞭指城门而呼操曰:“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操大笑。这个大笑,让我想起一个旧时听过的故事。说有一顽劣小童,爬在树上以石子掷路上行人。一挑担老者过树下乘凉,被小童掷,老者仰望而笑曰:掷得好。小童心甚得意,后一赳赳武夫过树下,小童仍掷之,武夫大怒,揪下树痛揍一顿。

曹操不杀许攸,反而大笑,乃是鼓励小童耳。赳赳武夫就是许褚,一日,许褚走马入东门,正迎许攸,攸唤褚曰:“汝等无我,安能出入此门乎?”褚怒曰:“吾等千生万死,身冒血战,夺得城池,汝安敢夸口!”攸骂曰:“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说“许攸如此无礼,某杀之矣。”操曰:“子远与吾旧交,故相戏耳,何故杀之!”深责许褚,令厚葬许攸。曹操借许褚之手杀了许攸,还要做滥好人,真是奸的可以啊。

有人说关羽之死是诸葛亮借刀,此事我宁可信其无。说司马懿向曹操献围魏救赵之计,有借刀的意思在里面,还可以说得过去,诸葛亮借刀杀关羽好像大有不通。当初诸葛亮协助刘备初得汉中,正是两面夹击曹操的好机会,诸葛亮岂可为了一己私利自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