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_鲁子敬力排众议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20 0
  1. 从"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我想到的
  2. 求!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中的精彩片段
  3.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四十三)
  4. 三国演义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的见解
  5. 揭秘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诸葛亮舌战群儒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是《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历史上只记载诸葛亮面见孙权,东吴主战派、主和派相争日盛。诸葛亮只是节使。

舌战群儒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有学问的人。东吴第一大谋士张昭首先发难。

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_鲁子敬力排众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说:听说刘备到你家里三趟,才把你请出山,以为有了你就如同鱼得了水,想夺取荆襄九郡做根据地。但荆襄已被曹操得到,你还有什么主意呢?

诸葛亮心里想,如果不先难倒张昭,就没办法说服孙权联刘抗曹了。诸葛亮说:刘备取荆襄这块地盘,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夺取同宗的基业,才被曹操捡了便宜。

现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图大计,等闲之辈哪懂得这个。国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论道,碰上事儿,却拿不出一个办法来,只能为天下人耻笑。

一番话,说得张昭哑口无言。之后,一个谋士问:曹操屯兵百万,将列千员,你说不怕,吹牛吧你。诸葛亮答:刘备退守夏口,是等待时机,而东吴兵精粮足。

还有长江天险可守,却都劝孙权降曹,丢人吧你。东吴的谋士一个接一个地向诸葛亮发难,先后有七人之多,都被诸葛亮反驳得有口难辩。

扩展资料:

背景:

舌战群儒是赤壁之战的前奏,当时吴国的文臣主张吴王向曹操投降,吴王虽不欲战但也不想降,诸葛亮是蜀国派去吴国说服吴王与蜀国联盟共同抗曹的人。

所以诸葛亮要舌战群儒第一为了想吴王表明联合的决心和好处,第二激起吴王不想投降的意愿。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较有实力的军阀大都被他消灭了。

惟独刘备和孙权还有发展壮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并这两股势力还比较难。于是曹操就派人拿着他的书信去东吴,想和孙权联手消灭刘备。

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降曹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刘抗曹。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

人物介绍: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

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南昌)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

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建安二年(1***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

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诸葛亮与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

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但也有一种说法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诸葛亮立法公开、执法公平,有异于同时代封建的法律思潮。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益州成都称帝建立蜀汉***。而益州旧为刘璋所统治,所以法令废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强,刘备统治集团的强力介入破坏了相当一部分人称霸西南的企图。

这种情况下蜀汉***作为客籍***面对着来自益州旧势力的阻挠。面对这种情况诸葛亮认为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而蜀汉是建立在律令长期废弛。

导致官民混乱君臣无道,紊乱了“纲纪”。他说“三纲不正,六纪不理,则大乱生矣”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六纪是指诸父有善,诸舅有义,族人有叙,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所以只有任法才能改变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局面只有威之以法。

才能改变蜀土人士,专权自态,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态势。与儒家“崇礼”治世的观点不同诸葛亮认为国家的治乱兴衰的根源在乎“法”。

因此,诸葛亮一再告诫、反复强调法在治理国家过程中的重要性“夫一人之身,百万之众,束肩敛息,重足俯听,莫敢仰视者,法制使然也。”

不仅如此,诸葛亮还进一步从反面强调了不以法治国的严重后果“若乃上无刑罚,下无礼义,虽有天下,富有四海

而不能自免者,莱纷之类也。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攘直之类也。故令不可轻,势不可通。”

百度百科-舌战群儒

从"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我想到的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

释义:力:竭力;排:排队;议:议论、意见。竭力排除各种意议论,使自己的意见占上风。

读音:li pai zhong yi

近义词:无可争辩 一手包办 一言为定

反义词:人云亦云 三心二意 心猿意马

例句:

1.力排众议把她招进来。

2.但八阿哥力排众议,决议立刻告诉皇上。

3.问题是,议会多数党领袖能否力排众议票通过这个救助一揽子***。

4.作为总理,吉拉德支持减少低收入家庭的纳税负担,最近还力排众议开始针对矿产行业的利润和环境污染开征新税。

5.***设确实如其所承诺的那样,希腊能够力排众议艰难推行改革,那么它将有望获得额外的、延期至2014年的850亿欧元的援助资金。

6.印度 *** 力排众议于近期上调了燃料价格以减少消耗 *** 补贴,这一举动鼓励了投资者。

7.通常对以公共工程作为经济 *** 物的反对论调聚焦于它们耗时太久:当你力排众议开始修建桥梁升级铁路的时候,衰退结束了, *** 也不再需要了。

8.安源煤矿活动最终在 *** 等人的力排众议下, *** 大获全胜。

9.本场比赛,巴西莱依旧力排众议坚持使用里克尔梅首发,他也很快为此尝到了甜头。

10.太守力排众议,决意上宝穴压服宝穴人开闸放水,却没能过宝穴人的辣椒关而败下阵来。

11.2000年,李迪力排众议,要求好事达旗下6400名保险代理人转变为独立承包人,公司不再为他们提供养老金和医疗***。

12.最后在陆教师力排众议下,学校既学日本话,又教授中文,这样既能够学习日本一些先进的文化为己所用,又能够不忘本人本民族的言语。

13.最终在陆教师力排众议下,黉舍既学日本话,又传授中文,如许既可以进修日本一些进步前辈的文明为己所用,又可以不忘本人本民族的言语。

求!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中的精彩片段

人生的路有多条,只要你去选择,都有各种可能的尝试。

其中“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有感。

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于:

刘备被曹操打败,即败当阳,走夏口之际,

曹操给孙吴去了一封书信,

要求孙吴称臣,不要掺和刘备的那档子事情。

“外事不决问张昭”的张昭等一帮谋士,极力劝说孙权投降,

美其名曰,是先投降,又以备时机再做行动,

但是鲁子敬以及周瑜、黄盖等一帮老臣武将们,要求战死沙场也不投降。

孙权的内心也是不愿意称臣的,因为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张昭等人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

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

孙权很清楚的知道,

荆州的刘琮为了保持自己的地盘和性命不得不投降,

结果之后5天都没到,就被害了。

而自己的实力远远强于刘琮,想必曹操会更加忌惮,那样还有活路么。

这个时候诸葛亮告别刘备,来到东吴联盟,

第一:他故意告诉孙权曹操的实力有多大,引起孙权的注意;

第二他又故意激怒周瑜,讲述曹操与曹植父子的铜雀台锁二乔的故事;

然后再讲述曹操的兵力虽多,但是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且北方的军队不适合水战,此时是冬天,胜算的可能性很大,来激励孙权抗曹的决心。

一帮老夫子围攻诸葛亮的时候,只见他不慌不乱的回答,

先把领头的张昭拿下,后面才能控制住局面,

而这么一大帮老臣都是有备而来,

那些理由和论据都提前练了很久,一个接一个,没有丝毫空隙留给诸葛亮。

诸葛亮的表述主要集中在:

陈述自己主公刘备的仁义所在;

自己志向的远大和能力的超群;

对方的投降派的嘴脸一一表述。

即赞扬了主人,肯定了自己,又贬低了对手,让对方哑口无言。

其实最主要的是孙吴的孙权他本身不想投降,所以才有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机会,否则孙权直接下命令,向曹军投降和解就好了,何必让诸葛亮来,封住这悠悠的儒士们的口舌。

因此刘备与孙权联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是利益的一致,唇亡齿寒;

如果刘备的力量被彻底消灭,孙权就是下一个刘备,下一个被消灭的对象;

而如果两家联合起来抗曹,即使不能笑到最后,至少还能延续一段时间,没有那么快被吃掉。

如果运气好的话,还有翻盘的可能。

鲁肃是个忠厚老实的人,因此才会被当做使臣和信使去和刘备一帮沟通。

在诸葛亮草船借箭中,鲁肃把诸葛亮的所有的表现都一一表述给周都督,

但是唯独对诸葛亮再三恳求他保密的要20艘小船,数百名军士,以及稻草人等等这些细节没有反馈给周都督。

如果鲁肃真的没有一点底线和信任,诸葛亮的草船借箭***,会不会被周瑜的暗中捣乱给搅局了呢。

在这一章节中,周瑜曾大怒的拍桌子,孙权也大怒的拍桌子(用宝剑砍去桌子的一角),这两人的情绪波动都很大,

周瑜是因为听到曹操觊觎自己的妻子和大姨子(大乔小乔两姐妹),士可杀不可辱,因此他大怒,具体表现拍桌子;

而孙权听到那帮老臣们还在叨叨的说投降吧,投降多好多好的时候,才抽出自己的龙泉宝剑砍掉桌角来立誓,绝对不投降的盟誓。

作为一个有骨气的人,都不会乖乖投降,更何况江东之地,经历了孙家三代父兄基业,怎可白白拱手让人。

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曹操有了后面的“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刘备和孙权双方合作之后,才有了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

周瑜这人,因为诸葛亮比他智谋更加高深,比他情绪更加稳定,就暗下杀心,这点不符合他这位风流倜傥的人物形象的。

他几次动了杀心,要去除这位比他更有能力的人,可是天下的谋士那么多,有才华的人更多,正所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他要做的是正视自己的能力,

允许自己失败,

允许自己技不如人,

允许自己向别人学习和请教。

要是这样,也不至于有诸葛亮一气周公瑾,二气周公瑾,三气周公瑾的典故。

一个能够掌控我们情绪的人,才是比我们更加高明的人,不管对方的三言两语也好,对方的出手行动也好,都不应该成为干扰我们情绪的理由。

因为真正能控制住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不要让别人成为我们情绪的主人。

读完这个章节,我还意识到,无论哪个团队,都有文臣武将不和睦的事情,

文臣谋士看不起武将们头脑简单,

佂杀疆场的武将们看不起文绉绉的/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

比如说黄盖老将与张昭等人的口舌之争;

关张二兄弟在博望坡之战前的惫懒,竟说出让孔明去打仗的话;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来磨合,来证明谋士有谋士的作用,武将有武将的不可替代,

让双方完美的配合,默契的配合,才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技能。

一个好的团队,必须有自己追求信奉的东西,比如说:仁德、信任、平等等。

有了这些,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才一视同仁,按标准来行事,一旦有凌驾于条例之上的负有特权的人或者事情的存在,就会击溃整个团队。

比如说:临死前还要喝蜜水的袁术;

华容道用伤兵残兵来填沟壑的曹操;

把小阿斗***摔向地面的刘备。

前两者将自己的生死安危看的至关重要,

后者把自己大将的性命,看的比自己的骨肉重要。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抓了一幅好牌却把牌打得稀巴烂。

每个人都不想和自私的人一个团队,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公平正义,受到限制和约束。

李二姐 写作于 2019-5-27 晚上11:00分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四十三)

孙权低头不语。须臾,权起更衣,鲁肃随于权后。权知肃意,乃执肃手而言曰:“卿欲如何?”肃曰:“恰才众人所言,深误将军。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权曰:“何以言之?”肃曰:“如肃等降操,当以肃还乡党,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众人之意,各自为己,不可听也。将军宜早定大计。”权叹曰:“诸人议论,大失孤望。子敬开说大计,正与吾见相同。此天以子敬赐我也!”

孔明

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

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

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

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

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

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

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

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

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

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

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

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

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

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前段鲁肃(鲁子敬)的话

后段诸葛亮的话

都是千古名段

三国演义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的见解

鲁肃、孔明辞了玄德、刘琦,登舟望柴桑郡来。及船到岸,肃请孔明于馆驿中暂歇,先自往见孙权。权正聚文武于堂上议事,并将曹操檄文示肃,略曰: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权曰:“未有定论。”张昭曰不如纳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孙权低头不语。

须臾,鲁肃随于权后,权乃执肃手而言,肃曰众人皆可降曹操,惟将军不可降曹操。到时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权叹难以抵敌,”肃曰引诸葛瑾之弟诸葛亮在此,主公可问虚实。权曰:“今日天晚,且未相见。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肃领命而去。

次日,肃至馆驿中见孔明,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馀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

? 于是孙权第一谋士张昭、虞翻、步骘、薛综、陆绩、严畯、汝南程德枢一一发难,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时座上张温、骆统二人又欲问难,忽黄盖自外而入,厉声言曰:“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并谓孔明曰:“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何不将金石之论为我主言之,乃与众人辩论也?”孔明曰:“诸君不知世务,互相问难,不容不答耳。”

? 于是黄盖与鲁肃引孔明入,至中门,正遇诸葛瑾,孔明施礼后入见权,孙权降阶而迎,优礼相待。施礼毕,赐孔明坐。众文武分两行而立。鲁肃立于孔明之侧,孔明致玄德之意毕,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激之便了。”

献茶已毕,孙权曰:“多闻鲁子敬谈足下之才,今幸得相见,敢求教益。”孔明称曹操马步水军约有一百馀万,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意图侵吞江东。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其不能,何不从众谋士之论,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未及答。

孔明又曰:“昔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又安能屈处人下乎?”

孙权听了勃然变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众皆哂笑而散,鲁肃责之,孔明仰面笑曰:“何如此不能容物耶!我自有破曹之计,彼不问我,我故不言。”肃入见权,曰:“有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言,主公何不求之?”权回嗔作喜曰:“原来孔明有良谋,故以言词激我。我一时浅见,几误大事。”便同鲁肃重复出堂,再请孔明叙话,邀入后堂,置酒相待。

数巡之后,权曰:“今数雄已灭,独豫州与孤尚存。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孔明曰:“豫州虽新败,然关云长犹率精兵万人,刘琦领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惫,近追豫州,轻骑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士民附操者,迫于势耳,非本心也。今将军诚能与豫州协力同心,破曹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则荆、吴之势强,而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惟将军裁之。”权大悦,令鲁肃将此意传谕文武官员,就送孔明于馆驿安歇。

? 知孙权欲兴兵,武将或有要战的,文官都是要降的,议论纷纷不一。

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曰:“汝何不记吾姐临终之语乎?”孙权如醉方醒,似梦初觉,想出这句话来。正是:追思***临终语,引得周郎立战功。

(备注:,文字整理于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

揭秘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武汉大学历史系唐长孺教授谈诸葛亮

一、有关诸葛亮评价问题

诸葛亮可以说是封建社会里边的一个完人。从当时一直到后来,从来没有人对诸葛亮有贬辞的。从陈寿写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后的《评》以及他《进〈诸葛亮集〉》的表,都对诸葛亮非常的推崇。在《评》上说诸葛亮的治蜀是“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他“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总之,说他“诚信公道,赏罚严明”。正是这样,首先他得到人民的爱戴。《评》上边说他“用法严峻”,但是人民是畏而爱之。他如此的权重,但是后主对他不疑。他的地位相当于汉献帝时的曹操跟曹魏中后期的司马懿,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中,但是后主一直信任他,对他是不疑的。在政治上历来对他非常推崇。陈寿《评》里说他“管、萧之亚匹矣”,是跟管仲、萧何差不多的人物。后来唐代杜甫的诗,说他“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都是对他极端地推崇。那么,有一个问题,就是陈寿的《评》里边有这么一句话,说他“盖应便将略,非其所长欤?”用一个疑问词,“非其所长欤?”在他的上书的表中也说他善长的是治国,但并没有贬低他的军事才能。上《进〈诸葛亮集〉》的表中,陈寿说他的军事才能,“长于治戎,短于应变”,他是擅长于治军,可是“短于应变”,即“出奇制胜”,是其所短。他“长于治戎”,这是裴注引《袁子》的话,袁准是晋朝人,说诸葛亮用兵的特点,一个是“安静”,第二就是“坚重”,他不崇尚出奇制胜。但陈寿是不是真的贬低他的军事才能呢?并非如此。他说诸葛亮“长于治戎”;他在传末还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曰:“天下奇才也”。司马懿赞赏的,当然是他的军事才能,说他是“天下奇才”。陈寿在诸葛亮死后还专门在传中写上这一句,在他的上书的表里边也说:“长于治戎,短于应变”,在下面又说,“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当时碰到的是司马懿,就意思是说只有司马懿才能抵抗他,所以说实际上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绝对没有贬低。只是说他从事政治跟军事二者之间,他尤其是政治更善长。在军事上来说,他在治军这方面见长,而不是出奇制胜。这个说法,我看还是正确的。

诸葛亮时,魏延曾建议出兵子午后,诸葛亮没有听他的话。这一点,后人是有点议论的:魏延这个***还是对的,诸葛亮是坐失良机了。但是诸葛亮自己曾经讲过,“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他一生谨慎,他的治兵也就是“安静”、“坚重”,不轻易冒险,正如兵法上所谓“先为不可胜,然后能够取胜”。他固然对魏作战没有取得“尺土”,但是除失去街亭外,他也没有遭到很大的挫败,也没有人能打败他;而且诸葛亮的治军之才,据历史记载,他的兵士跟居民相杂,就是说当时不仅蜀***民对他十分爱戴以外,就是在敌境,在“外国”的土地上,也得到百姓的支持。长安是曹魏的重镇,不会轻易就会攻取的。在这个时候孤军深入,屯兵于坚城之下,能够希望得胜吗?即使他真是能够取得了长安,H诸葛亮多次撤兵,都是因为运粮的困难而退兵,***若取得长安又如何守法?他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实际上是自负的。

诸葛亮自比管、乐。管仲跟乐毅从来没有人把他们联系在一起的,从来是管、晏,管仲跟晏婴,就是陈寿的评也说诸葛亮是“管、萧之流亚也”。这重点是政治方面,管仲跟萧何。乐毅跟管仲两个人是绝对不同的人物:管仲是政治家,他相齐桓公,清朝末年的俞曲园对此有一种解释,他说是针对汉室而言的。***如说汉室存在他,就当管仲来帮助割据的齐桓公那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来关崇王室,保持汉朝;***如说,汉朝灭亡了,他就当乐毅,帮助一个当时的州牧。管仲是一个政治家,乐毅是一个军事方面的人才。并不是出奇制胜的这种才能,而是治军严整,非常稳重的。在当时蜀国是一个弱国的形势之下,要幸险侥幸,实在是个危险的事。所以从这一点来讲,陈寿的评价是正确的:长于治戎,并不在于应变。

二、有关《隆中对》问题

当时的形势就是这样,当时刘备去访问他,“谘臣以当世之事”,就是问他当时的形势,当时的形势摆在那里的,曹操已经占领了北方,是不可与争的,兵多势重;孙吴据有江东,已历三世,也是不可与争的,只可为援而不可为敌。就是说,供给刘备可以回旋的余地只有荆州和益州,此外没有地方,当时的形势是摆在那里的,就是这样一个形势的,并不是诸葛亮由于他的什么能耐做到的情形,而事实上也只能如此,刘备能够占据的地方只有荆、益两州,此外,还有什么地方呢?诸葛亮作这样一个对策,后来是这样的发展,当时的形势本来就是如此。但是,把《隆中对》作为诸葛亮的文章,这其实是不对的,这是陈寿的文章,是刘备问诸葛亮,诸葛亮回答,怎么说是他写的文章呢?而且,这里边《隆中对》,当时刘备去访问他,不晓得谁跟他去的,是否当时也有人作了记录呢?这是我很可疑的,也许是后来史臣,而当时蜀国是没有史臣的,据说是如此。

三、有关孟获问题

孟获后来在蜀汉充当了御史中丞,当了朝丞。看来孟获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是有文化的,所以他当御史中丞,是文官。

四、对诸葛亮评价极高的原因

在明朝以后,跟《三国演义》有关,在此以前,诸葛亮就是符众生的。从三国时期开始人们都是对他赞赏的,他能抗御曹魏这样的大国,他的治蜀得到人民的爱戴,“劳而不怨”。从宋代以后,不仅从宋代以后,从东晋以后,其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正统的问题。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他就是把蜀汉作为正统。既然把蜀汉作为正统,那当然诸葛亮功劳就非常之大,他是维护了汉朝,一直到后来,司马光作《资治通鉴》还是以蜀汉为正统。

五、诸葛亮的经济措施

经济方面措施不多。当时诸葛亮有一句话,就是“民贫国虚,唯仰锦耳。”可见得巴蜀还是比较穷的,他靠锦官城在那里织锦外销,锦远销到曹魏,远销到吴国,这是他的财政方面一个很大的收益。提倡手工业,另外他也兴修水利,此外措施没有。

六、有关诸葛亮“北伐”问题

有人说(北伐)是以攻为守,他要守巴蜀,先进攻汉中,以攻为守。有人这样将,这样讲其实我看也不见得正确。因为诸葛亮出兵之前,曹魏并没有进攻蜀汉的意图,曹魏当时主要是对付吴,而不是对蜀,他的重兵当时都在淮南。他要对付孙吴。所以当秭归战后,刘备病死,这时曹丕没有乘机攻蜀,相反地去准备进攻吴国。他们始终把吴国作为大敌。所以当诸葛亮大军南征时,曹魏没有乘这个时候去进攻。等到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三郡响应,这时候曹魏大为震动,料想不到小小的蜀汉竟敢出兵,他自己并没有取蜀之意。说他以攻为守,应该先有曹魏取蜀之心,如是他揉取主动。但是曹魏并没有攻蜀的意图。他要逐步进攻,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但他绝不轻举妄动,他还是步步为营,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就这样。

诸葛亮应该说是我们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很重要的伟大的政治家。在他二十七、八岁时,刘备三顾茅庐去找他。然后,他就作了非常有名的《隆中对》。《隆中对》把当时中国国内的形势作了很细致深入的分析,指出了北方怎么样,南方怎么样,然后西方怎么样。跟刘备建议取荆州,取巴蜀,然后三分天下,跟曹操、孙吴抗争,这是很不简单的。当时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全国的局势作出这样细致深入的分析,而且最后历史的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按照诸葛亮所预见的情况发展下去,形成所谓三国鼎立的局面,从这点上讲,我觉得诸葛亮一个年青的知识分子、一个年青的政治家能做到这样英明的预见,最后形成三国这种政治局面是很了不起的。这是从政治上讲。

另外一方面,他到四川、云南执行民族政策。“七擒孟获”事是裴松之《三国志》注里边的,而陈寿《三国志》中并没有把这事记录下来。但是既然有这种传说,就说明有这种可能,也反映当时诸葛亮对待南中少数民族情况是***取一种什么样的政策,可以说是以心服人,不是以力服人,是以德服人。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跟少数民族搞好团结,长期和平共处下去,最后达到融合。他在四川立足,云南成为他很重要的后方,直到今天云南少数民族还对他非常崇拜,非常敬爱,这不是偶然的。虽然“七擒孟获”是个故事,正史里没有记载这件事情,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个传说,反映一定的事实,特别是从千百年来西南少数民族对诸葛亮崇拜的情况,可以想象到他在民族政策方面的伟大见解跟实践结果的情况。

另外从军事方面来讲,陈寿说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好像他不大能够打仗。蜀汉在战争方面不是太成功,当然有种种的原因,不能完全归罪于诸葛亮一个人,恐怕跟它的地理情况,跟他手下的人才等等各方面都有关系。但是有一点应该看到,就是他几次出祁山北伐,实际上我看是一种以攻为守的办法,他这样攻并不是真正一定想要打到长安,打到洛阳,但是出兵这种姿态,这种举动,就使得北方对他另眼看待,对他不放轻举妄动,这样就保住了西南四川云南一带地方,所以把诸葛亮北伐看作一种战略,利用这个办法来维护住这个***的立足点,维护他的地位,这样看也许更适合些。

诸葛亮给人的形象,现在一般都是从***,戏剧方面传达过来的。我觉得是不是还有一点应该考虑,就是诸葛亮是一个讲究法治的人。本传上讲他“循名责实”就是法家的态度,他“严刑峻法”,有功必赏,有过必罚,非常严格,老百姓都很怕他,但是同时也很敬爱他,我觉得这是诸葛亮的一个方面。是不是还有另一个方面应该考虑,就是他曾经讲过两句很有名的话,“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什么叫“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呢?我体会这是道家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一种思想,一种“淡泊” 、“宁静”的想法。所以诸葛亮这个人应该说他是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在安邦治国方面,是***取“严刑峻法”的办法。另外,他在为人方面有道家的一面。他的治家、人生观我觉得恐怕应该同时注意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的特怔。可惜诸葛亮的著作今天留下来的不多,有些是***的,不可靠的。我想,如果他要作诗,写文章的话,恐怕很可能会更多的流露一些道家的思想,而不是商鞅,韩非的那种想法。所以今后研究诸葛亮,我觉得还可以从这方面多下些功夫,研究研究他的心态,研究研究他的思想深处是不是有几种因素混合在一起的,而不仅仅是一个讲严刑峻法的人。当然现在我们老百姓心目中的诸葛亮就是羽扇纶中的那种形象,这当然是从***、戏剧里边来的,这说明***戏剧对于宣传历史人物,对于进行历史教育还是很有用的。

揭秘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演义第四十三回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来说舌战群儒的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奏,集团的百万雄师资金雄厚,欲与会猎江东。猎的是,实意在江东。是典型的创业家,刚刚得到诸葛亮,有了很好的团队,本应大有一番作为的。但是他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搞得无容身之地,连老婆都赔上了。要不是刘表的儿子刘琦收留他,还能暂时经营,否则恐怕早就宣布破产了。如今又被集团穷追猛打,刚刚创业的小企业芨芨可危。>曹操集团则破袁绍,收刘琮,据荆州,得襄阳,其势正旺,孰不可挡。>东吴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历经三代已具较大规模,孙权是一个守业型企业家。如今东吴被曹操——一个收购合并的财技高手要敌意收购。孙氏父子兄弟公司的手头资本有限没有很大的谈判空间。

而刘备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孙权合作对抗曹操的兼并。诸葛亮说: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但是因为孙氏集团的员工们各怀私心,大敌当前个个自顾,完全没有把孙权的利益当作一回事。所以诸葛亮与鲁肃一道与孙权谈判。>在孔明见孙权之前,鲁肃已经对孙权分析了形势,明确告诉孙权,如果你的公司被曹操吞并了的话,你以后就得给曹操打工,顶多是一个高级的打工仔而已,无甚作为。而你现在怎么说也是老板一个,有自己的生意。而一般管理人员就算到了曹操那里也能有一份像现在一样的工作,素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他们才对抗曹十分不积极。肃曰: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这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孙权。>为了增加胜算,孙权也知道要和刘备合作。为了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下诸葛亮的马威,孙权特地安排了孙氏集团的一班谈判人员和诸葛亮展开了一番交锋。诸葛亮舌战群儒由此拉开帷幕。一开始,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在谈判的势上尽占上风。张昭有意难为诸葛亮,尽挖诸葛亮的痛脚,把诸葛亮数落得一文不值。张昭是孙权的头号顾问,如果不驳倒他,诸葛亮此番难达目的。>但见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刘皇叔的万里志向焉是你张昭能明白了的?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顿时把整个谈判的势反转过来。然后诸葛亮逐一从刘备的资本上、把虞翻说的不能对;从有求于孙权而来的用意,把步骘说得默然无语;从君臣大义上把薛综说的满面羞惭,不能对答;从刘备个人的出身方面把陆绩说得语塞;从个人的学术宗派方面把严峻说得低头丧气而不能对;从学问上把程德枢说得不能对。

众谈判对手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诸葛亮一步一步的把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舌战群儒,大获全胜。后激得孙权誓不降曹,与刘备合作,在赤壁大败曹操。>

演义第四十三回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来说舌战群儒的故事:赤壁之战的前奏,集团的百万雄师资金雄厚,欲与会猎江东。猎的是,实意在江东。是典型的创业家,刚刚得到诸葛亮,有了很好的团队,本应大有一番作为的。但是他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搞得无容身之地,连老婆都赔上了。要不是刘表的儿子刘琦收留他,还能暂时经营,否则恐怕早就宣布破产了。如今又被集团穷追猛打,刚刚创业的小企业芨芨可危。

曹操集团则破袁绍,收刘琮,据荆州,得襄阳,其势正旺,孰不可挡。

东吴是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历经三代已具较大规模,孙权是一个守业型企业家。如今东吴被曹操——一个收购合并的财技高手要敌意收购。孙氏父子兄弟公司的手头资本有限没有很大的谈判空间。

而刘备唯一的出路就是和孙权合作对抗曹操的兼并。诸葛亮说: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但是因为孙氏集团的员工们各怀私心,大敌当前个个自顾,完全没有把孙权的利益当作一回事。所以诸葛亮与鲁肃一道与孙权谈判。

在孔明见孙权之前,鲁肃已经对孙权分析了形势,明确告诉孙权,如果你的公司被曹操吞并了的话,你以后就得给曹操打工,顶多是一个高级的打工仔而已,无甚作为。而你现在怎么说也是老板一个,有自己的生意。而一般管理人员就算到了曹操那里也能有一份像现在一样的工作,素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他们才对抗曹十分不积极。肃曰:将军降操,欲安所归乎?位不过封侯,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这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孙权。

为了增加胜算,孙权也知道要和刘备合作。为了增加自己的谈判筹码,下诸葛亮的马威,孙权特地安排了孙氏集团的一班谈判人员和诸葛亮展开了一番交锋。诸葛亮舌战群儒由此拉开帷幕。一开始,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在谈判的势上尽占上风。张昭有意难为诸葛亮,尽挖诸葛亮的痛脚,把诸葛亮数落得一文不值。张昭是孙权的头号顾问,如果不驳倒他,诸葛亮此番难达目的。

但见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刘皇叔的万里志向焉是你张昭能明白了的?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顿时把整个谈判的势反转过来。然后诸葛亮逐一从刘备的资本上、把虞翻说的不能对;从有求于孙权而来的用意,把步骘说得默然无语;从君臣大义上把薛综说的满面羞惭,不能对答;从刘备个人的出身方面把陆绩说得语塞;从个人的学术宗派方面把严峻说得低头丧气而不能对;从学问上把程德枢说得不能对。

众谈判对手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诸葛亮一步一步的把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舌战群儒,大获全胜。后激得孙权誓不降曹,与刘备合作,在赤壁大败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