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流合污的意义_同流合污的含义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0 0
  1. 妙舞问心浊世青莲什么意义
  2. 莲花象征着什么 莲花象征的意义
  3. 菊花象征着什么意义(菊花意象的几种寓意)
  4. 请教“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意义,考试题

《报刘一丈书》是宗臣的代表作。作者宗臣(1525--1560),字子相,号方城,江苏兴化县人。他幼年时就很聪明,嘉靖二十九年中进士,任过刑部主事、吏部考官等官职。为人性格耿介,不依附权贵。《报刘一丈书》正是宗臣为人的真实写照。

一写客见相公之难。先看下级求见时的丑恶姿态。

二写“客见相公”,请看权者召见时的卑鄙行径。

同流合污的意义_同流合污的含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写客见相公后的得意样子。

作者把正邪、洁污、直曲区分的经纬分明,表现了作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对污浊现实的反抗态度,这在当时政治黑暗,士大夫不顾廉耻的情况下,那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借用刘一丈来信所写“上下相孚,才德称位”八个字,大加发挥,通过具体的形象真实地尽情地描绘了“客”钻营拍马屁的丑态,并衬托了相公的*威虚***。写的夸张形象,穷形尽现。写自己处处和时尚作对比,并以反诘句明确表现自己,不能“上下相孚”,写的光明磊落,肝胆照人。这些现实弊端和自己的现实,在内容上是一邪一正,风格上是一谐一庄,恰当的反映了现实中的两种风气及作者的鲜明态度。

《报刘一丈书》有较高的思想性,它具有尖锐的现实针对性和强烈的批判性。作者敢冒政治的风险,以鲜明的立场和大无畏的精神把矛头指向严嵩,揭露官场中权者持骄纳贿,谒者拍马求宠的真实情态和丑恶本质,大胆反映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和现象,把明代官场的丑恶内幕以及罪恶,予以淋漓尽致地描写,揭示了当时是怎样社会现象。

我们说这书信不仅有揭露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文中所针对的虽然是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情、具体的社会现象,但是却启迪人们该如何对待不良社会风尚上做一些规律性的思考,什么样的思考呢?那就是启发我们要从品德和节操的高度去对待社会不良风气。在强大的恶劣社会风尚面前,要站稳脚步,坚守节操,保持品德的完美,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我们要相信是非曲直、功过,历史都会给予公允的评论。代表恶势力的严嵩,曾经是那么的不可一世,但终究身败名裂;而品德高洁的宗臣为后人所传颂,这些都具有规律性。因此我们说这篇文章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古为鉴,可知新蒂。

妙舞问心浊世青莲什么意义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得必有失,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自然,寓绚于素,韵味隽永,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辞赋如《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表现了返朴归真、高远脱俗的意境,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后人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誉。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

莲花象征着什么 莲花象征的意义

有利于人们在浑浊不清的黑暗的时代当中做一个不染污浊品格高尚的人。妙舞问心浊世青莲用以比喻为官清正,不与人同流合污,纵使是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洁身自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它的意义就是有利于人们在浑浊不清的黑暗的时代当中做一个不染污浊品格高尚的人。

菊花象征着什么意义(菊花意象的几种寓意)

1、莲花的象征意义:高洁、圣洁、清廉。

2、荷花历来被佛教尊为神圣净洁之花,并且极力宣传并倡导学习荷花的这种清白、圣洁的精神。除此之外,周敦颐在名篇《爱莲说》中也明确表达了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具有花中君子的美誉。

3、另外,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表明荷花具有天然之美。

4、荷花即青莲,青莲与“清廉”谐音,因此荷花也被用以比喻为官清正,不与人同流合污,这主要是指在仕途中。

请教“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意义,考试题

菊花是一种秋天开放的花,人们非常喜欢它,不只是因为它形状多种多样,色泽非常艳丽,而且是由于它在百花凋零的寒霜之中开放,不媚俗,不同世俗同流合污。

菊花是四君子之一,古往今来很多诗人都很推崇,他们种菊花,佩戴菊花,用诗歌吟咏菊花。菊花的意象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也很多,具体要看场合和语境。

第一,菊花象征着素质高雅,品德优良。 我们读《诗经》,读《楚辞》,就知道古人以香花美人比喻君子。诗人写花不是纯粹的咏物,往往诗歌里面都是有所寄托的。

例如屈原的《离骚》里就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早晚饮用木兰花上的露水和菊花的花瓣,并不是说诗人不食人间烟火,而是指诗人忧国忧民,以及人格品行的高洁。

你想这木兰花上的露水,那是天上降下来的,没有落地沾染上一点灰尘,它比山泉水还要纯净。菊花本来就清凉去热,又加上秋后寒霜浸染,那更是玉质琼香。可见屈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人格的高洁。

第二,象征着隐逸超脱,淡泊名利。 因为菊花不爱热闹,它不与百花在春天争艳,而是退却到秋天,在落木萧萧的气候中开放,馨香馥郁,不希求人知道,经受得住孤独与寂寞的考验。

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一个隐者,他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彭泽县令不做了,回到他的老家,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亲自参加体力劳动。

陶渊明回归到山水田园,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他的《饮酒》诗中“***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充分表现了这么一种脱离樊笼后悠然自得的状态。

古人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像伯夷叔齐,像东方朔等,都是隐逸的典范。他们达则兼济天下,时运不济则归隐山林,独善其身。当然也有像卢藏用这样走终南捷径的人。

第三,象征着锐意进取,坚贞不屈 。因为菊花虽然是开在万木萧疏的寒秋,但是它并没有畏惧,它迎难而上,精神抖擞,凌霜开放,表现了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

这种顽强的拼搏精神,我们在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歌里读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百花凋零的时候,菊花却威武地走来了。

苏东坡也在《冬景》诗中说,“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那些人们歌颂的荷花,到了冬天连遮风挡雨的叶子都枯萎了,而菊花还向着风霜伸出坚强的枝条。

第四,象征着一种坚守不弃,知恩图报。 大凡花朵过了鼎盛时期就会衰败坠落于地,就是鸟儿长大了也要离开原来的巢穴。而菊花就不是这样,它枯萎了也要紧紧地抱住枝条,不肯松手。

这就是一种坚守,是对故土故枝的感恩。朱淑真的《菊花》诗里就有,“宁可抱香枝头老,不求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那些枫叶,经霜变红以后,就离开树枝,在空中飘舞,展示那一瞬间的辉煌。

郑板桥也写过一首《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的这种坚守和菊花一样,都是一种正义和仁爱的体现。

第五,还象征着一种憔悴忧虑,悲伤愁苦 。因为菊花的形态,特别是它的花瓣一丝丝瘦长,在枯萎时更是软绵绵的,这就像人们在思虑憔悴时那种有气无力的情形。

习惯用菊花来比喻人的精神状态的要算李清照了。“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新婚后思念丈夫赵明诚,借酒消愁,说自己憔悴消瘦得像菊花一样。

其实,在特定的语境里,菊花还有很多象征意义的 。如表示 长久、长寿和永恒 等,人们常常将松菊鹤相提并论。白菊还有一种 追悼纪念 的意思。

古时候人们佩戴菊花,还 象征着浪漫无邪,豪放不羁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的诗中就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陶渊明簪菊更是习以为常,他”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他把滤酒的葛巾层绕在头上,再插满菊花,故意惹得旁人大笑。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不仅在铸币流通时代存在,在纸币流通中也有。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镍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比皆是。譬如说,平日乘公共汽车或地铁上下班,规矩排队者总是被挤得东倒西歪,几趟车也上不去,而不守次序的人倒常常能够捷足先登,争得座位或抢得时间。最后遵守秩序排队上车的人越来越少,车辆一来,众人都争先恐后,搞得每次乘车如同打仗,苦不堪言。再比如,在有些大锅饭盛行的单位,无论水平高低、努力与否、业绩如何,所获得的待遇和奖励没什么差别,于是,年纪轻、能力强、水平高的就都另谋高就去了,剩下的则是老弱残兵、平庸之辈,敷衍了事。这也是“劣币驱逐良币”。再有,官场上的***现象如同瘟疫一样蔓延,不***受贿损公肥私只能吃苦受穷。而且,在众人皆贪的时候,独善其身者常常被视为异己分子,无处容身,被迫同流合污,否则被排挤出局。最后廉吏越来越少,越来越无法生存。这还是劣币驱逐良币原则在起作用。

劣币驱逐良币的社会意义在于警醒人们,不能助长一些坏习气,让坏风气影响社会风尚。对一些不良的东西要及时控制、压制,以防它们壮大,以致社会风尚沦丧。劣币为什么能够驱逐良币,在于人们认知的存在不对称性。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也可以有效的限制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