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入无人之境前半句_犹入无人之地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0 0
  1. 孙融智答陈韪文言文
  2. 三国时期,如果不算吕布,张飞能完胜关羽吗?
  3. 杨文广怎么死
  4. 《三国演义》,这是讨论交流,说的好的,能引发我思路的,给分。复制引用的,请注明出处。
  5. 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及翻译
  6. 《芙蕖》的翻译及注释
  7. 杨贵妃是哪里人

曾国藩是近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无论是才华还是做事,堪称完美,被誉为“千古完人”。国、共两党之首蒋、毛同称“先生”,曾之著述常伴其枕。但“大清第一能臣”亲自挑选的女婿,却是一个不如一个,五个女儿除了最后的幺女不经他手自作主张“自由恋爱”结婚终于获得幸福而外,其余四个基本个个命运悲惨,这是怎么回事?

勤钝诚朴、一生自律的理学名臣曾国藩一生不仅忠君爱友,敬老惜弟,还笃信风水,希冀通过“山脉河流”之力,“让自然更迭运命”。

虽然他在给弟、子及父、祖的家书和友朋的书信中,多次标榜自己“不信风水”,说:“余生平不信鬼神怪异之说”,还推出不识字但“素有纲常”的祖父星冈公之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又“三不信”,即不信地仙(当地风水先生),不信僧巫,不信医药,但曾国藩的骨子里,却对“风水”一直关注有加,甚至热衷于是。

如入无人之境前半句_犹入无人之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祖父曾玉屏,号星冈,其人“早年放荡,高马轻裘,浪迹于世”,但后来“遭谴而醒,勤而敛家”,由此“家财渐丰”,但“不识字,乡绅以讼占基”,后“愤而高资聘塾,誓要后人亦文”。一个普通农民的思想转变,因由却是“不要吃人亏”,看似简单,但其能坚持不懈,造就了曾氏的不同寻常。

“文氓”祖父星冈公不但在为人处事上给早年曾国藩以重大影响,还在生前给曾氏家族谋定了一孔金船出峡地,并使之成为子孙后代不可更变的事实。

曾国藩曾祖父名叫曾竞希,也不过是个普通农民。在曾国藩5岁那年,曾竞希去世,日日夜夜希望曾氏出人头地的曾星冈,暗中费尽心机选中了这个阴宅。

从整体来看,曾竞希下葬的地方,很像一只鸡,坟葬在鸡头上。坟后面是一狭长的山地,似鸡的脖子。狭长的山地的背后,又是一长圆形的山丘,像鸡身;长圆形山丘的两边,有片两扇形山地,恰如鸡翅。鸡头前面是一条叫“犁头咀”的小河。河边有一片良田。曾竞希的墓在无意中形成了最顶级的风水——金鸡啄米。

不久后,曾家果然时来运转。曾竞希的孙子曾麟书,即曾国藩的父亲,是个43岁的老童生,参加了16次考试仍然不中。在祖父下葬后,他参加了第17次小考,总算文曲星附体,成为“大界曾氏”几百年来的第一个秀才。

曾竟希之子曾星冈阅历丰富,饱经世故,城府很深,葬父于大西冲水桐坨金船出峡地后,为谨慎起见,从此立下“三不信”家规。以防子孙听信庸师,迁动祖上风水。曾麟书“秀才”身份,难以满足曾星冈“光宗耀祖”之心愿,于是,长孙曾国藩被列入培养***。

一个家族之崛起,除去自身努力和天资聪慧之外,祖宗荫庇也尤为重要。而旧时此种“荫庇”,最大“法力”来源于去世先人的“保佑”。阴阳两界最直接的连接,就是墓葬。

墓葬地的好与坏,直接关乎着家族命运的盛与衰。死去的先人好像具有至高无上的力量,甚至这力量可以直接影响子孙后代的荣辱沉浮。

曾国藩是祖父星冈公看好的曾家“支撑门户”的不二人选,早年受星冈公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之下,“耐得烦吃得苦”,还守得住秘密,表面上奉行“三不信”,实则对自家风水有着高度的自信。

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大抵吉地乃造物所最閟惜,不容以丝毫诈力与于其间。世之因地脉而获福荫者,其先必系贫贱之家,无心得之,至富贵成名之后,有心谋地,则难于获福矣。……造物忌巧,有心谋之则不应也。”

道光二十六年(1846)九月十八日,曾国藩的祖母去世,他对祖母的坟地选址不满,致信祖父:“孙幸蒙祖父福佑,忝居士大夫之末,则祖母坟茔必须局面宏敞,其墓下拜扫之处须宽阔,其外须立诰封牌坊,又其外须立神道碑。木斗冲规模隘小,离河太近,无立牌坊及神道碑之地,是以孙不甚放心。意欲从容另寻一地,以图改葬,不求富贵吉祥,但求无水蚁无凶险,面前宏敞而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 次日,他又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大约亦是此时,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曾国荃等也希望祖母改葬,但曾星冈坚拒不允。曾国藩担心祖父身体受不得气和操劳,于是写信劝弟弟们还是尊重祖父意见,记载:“日前所开山向凶吉之说,亦未可尽信。山向之说,地理也;祖父有命而子孙从之,天理也。祖父之意已坚,而为子孙者乃拂违其意而改卜他处,则祖父一怒,肝气必郁,病势必加,是已大逆天理,虽得吉地,犹将变凶,而况未必吉乎?自今以后,不必再提改葬之说,或吉或凶,听天由命。”

距离曾国藩祖母葬下不到半年,有三件事让他开始”迷信“:一、祖父病痊愈;二、自己的顽疾癣疾好转;三、曾国藩官衔“骤升至二品”。

于是乎,曾国藩又给几位弟弟写信了,内述祖母坟地“风水之好可知,万万不可改葬。若再改葬,则谓之不祥,且大不孝矣。”

两年后,曾国藩对此更是深信不疑,记载原文:“自丙午冬葬祖妣大人于木兜(斗)冲之后,我家已添三男丁,我则升阁学,升侍郎,九弟则进学补廪,其地之吉,已有明效可验……木兜(斗)冲之地,予平日不以为然,而葬后乃吉祥如此,可见福人自葬福地,绝非可以人力参预其间。”

咸丰七年(1857)二月初四日,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去世,为了给长辈寻求理想“阴宅”,一年多时间里,他先后请过刘为章、杜茂才、许九霞等多位“地师”相地。

位极人臣的曾国藩一面高调说“不信风水”,但实际上半明半暗悉心调理家中去世先人坟墓,因为“只有去世之长辈,在天之灵方有佑护之神力”。曾氏素来顾及整个大家族,“家国俱荣,人臣之幸;朝廷不存,家族仍在”。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无论军饷、调度,曾国藩都可不顾一切“妄议”,明显倾向于自家兄弟,“为弟之前程,为族之盛荣。”

相信有曾祖阴宅“罩着”曾家后人,曾国藩还相信母亲江家祖父之葬地,亦是曾家发迹的缘由。

曾母老祖江氏原籍江西,迁到湘乡后,第十二世祖江嘉爵病故没有请风水先生相“阴宅”,葬于湘乡仙人山称为“仙女袒肤”之地。后据风水先生云:此仙乃处女,葬于此地的人家要“洗女”九代,即九代头胎女孩都不能活,否则于她出嫁的男家不利。

江嘉爵传至曾国藩外祖江沛霖,其间繁衍了二十八个男孩,没有一个女孩。曾国藩的母亲出生后,江沛霖将她偷偷地丢到床下,企图使她冻饿而死。可她命大,冻了大半夜仍然活着。江沛霖大惊道:“可怜可怜,罪过在我,你不该死!”遂将其抱回,起乳名为“怜妹子”。江家“洗女”六代,人说可能发男家,江氏嫁给曾麟书后,丈夫中了秀才,儿子官封一品,荣华已极。因此***认为,曾家的发迹靠的是江氏祖先葬的这块“仙女袒肤”地。

但这块“发儿害女”的江氏祖葬,却是曾家诸女命运多舛的“根源”。

江母嫁到曾家之时,上有两辈老人,下有未成年小叔子,曾父麟书长年读书为业,家中全靠江氏独力支撑。

曾国藩四弟四妹,曾母之苦,可想而知。

但曾母一世苦楚,未有任何回报,连逝后也只得儿子曾国藩一百一十八字纪念,

曾国藩是理学名臣,对五个女儿的教育上,和儿子们重学识教育的侧重不同,曾国藩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儿们是朝着贤妻良母的方向去培养的,他亲自为女儿们制订每天的“功课单”如下: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之类,食事;巳午刻,纺花或绩麻,衣事;中饭后,做针线刺绣之类,细工;酉刻,做男鞋、女鞋或缝衣,粗工。并且要亲自“验工”:食事每日验一次,衣事三天验一次,细工则五日验一次,粗工每月验一次,每月须做成男鞋一双。并说:“吾家男子于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妇女于衣食粗细缺一不可。

后来曾国藩为女择婿,亦是费尽心机。

总结起来,曾国藩的女婿们有如下几个共同特点:都是曾国藩的湖南好友或同僚的孩子;女婿们的父亲都是德才皆备的有识之士;女婿们都通过了曾国藩的面试,可谓知根知底。

曾国藩的长女曾纪静6岁那年,曾国藩给她订了一门娃娃亲,对方是翰林院编修太史袁芳瑛的儿子袁渝生。曾纪静嫁入袁家之后才发现,袁秉桢的恶劣行径还不止是嗜赌滥饮,在她进门之前,他就已经瞒着曾家未婚而先娶妾,这在当时的世家大族里简直是笑话和耻辱。

曾纪静在袁家冷漠和敌意中(曾国藩和袁渝生断绝翁婿关系),又无子嗣,抑郁而终,终年二十九岁;

曾国藩的次女曾纪耀18岁时嫁给曾国藩的养子陈远济,陈松生的生父陈源兖是曾国藩的至交,既是同乡,又同为戊戌科进士,同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两家一向交好,陈远济幼时父母双亡,相当于是曾国藩看着长大的。陈松生为人性格偏执急躁,曾纪耀终身未育,且身体素弱,同样“抑郁终身”,“无生人之欢”,病逝于三十九岁;

三女曾纪琛的命运更为不堪,她嫁的是湘军有名的战神罗泽南之子罗允吉,罗泽南为了回援被困战阵中的曾国藩,急攻武昌城不下战死,使得年幼的罗允吉早年丧父。

这位英雄之后,却“愚昧不谙事”、“褊浅”,又是父之小妾所生,“骄奢*逸”不可教。纪琛只得携夫去父处,望“父教夫成材”,与夫婿罗允吉在父两江总督署生育一男。刚两月,就因父曾国藩奉命北上剿捻,水陆诸军举炮送行,男婴被炮声惊吓而夭。后纪琛主动替夫婿张罗小妾,夫婿携小妾出外谋事而殁;

四女儿曾纪纯所嫁是郭嵩焘之子郭依永,这位女婿的人品、学识都很优秀,继承了他爹的优良品质,可惜身体不好,21岁就去世了。出于对好友的愧疚和对罗家的补偿,曾国藩给两家定下了亲事,这已经是曾国藩第三次因为女婿他爹的能力强人品好,以及和他交情好就把女儿嫁出去了,而事实证明,这次婚姻更加失败。

郭依永的母亲是郭嵩焘的小妾,为人刁钻刻薄,对曾纪纯充满敌意,曾纪芬称“(四姐)日食至粗之米,唯以菜菔为肴,月费一银亦吝而不与。其境遇艰苦可知矣”。后来曾纪纯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抚养长大,生活很是拮据,因为劳累过度,三十几岁就去世了。

曾家四女命运如此多舛,父亲曾国藩对“仙女袒肤”、“洗女”之事不是闻所未闻,对自己“歪打正着”的极悲后果也不是未可预料,在“人与天命”、“风水宝地难有万全之选”之间,只有选择“发男不发女”,或者等“洗九代”之后再图他议。

但任是女儿,也是流的自己身上血脉,曾国藩在眼看四个女儿婚姻屡遭不幸之后,终于再延请高级风水师,对江氏坟地作了调整。但这些后来属曾家绝密的字据全部销毁,外人看见的是曾国藩素来不喜的曾纪鸿三十四岁病逝、多才多艺能干倜傥的曾纪泽所育三子只有一子长大成人,并且无子嗣,只得过继纪鸿四子广铨的儿子昭揆为嗣。曾家一脉实由曾纪鸿继承。

曾国藩对自家风水调整之后,对外宣称自己再也不管最小的女儿之婚事。

说来也巧,幺女曾纪芬在24岁的“高龄”才嫁入聂家,在她婚前,父亲、母亲以及聂缉椝的父亲都过世了,小两口失去了父辈的荫庇,一切都靠自己奋斗,却过得前所未有的幸福。

聂缉椝历任浙江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安徽巡抚、浙江巡抚等要职,后来不做官的聂缉椝竟然开始经商、到洞庭湖区垦种,积累起雄厚的资本,1908年以三十二万两银子买下一家纺织公司,成为近代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家。其子聂其杰于1920年出任上海总商会会长,聂氏家族在上海工商界地位举足轻重。

聂缉椝的发展也很顺风顺水,最后当了巡抚。夫妻俩一直相敬如宾,日子很是甜蜜。

“料事如神”、“看人入骨”如曾国藩,尚且避不过风水束缚,命运如此叵测,“人定胜天”乎?

孙融智答陈韪文言文

熟知三国的朋友都知道,蜀国猛将辈出,五虎上将个个英雄无敌。而在五虎上将里面,小编认为实力最被人低估的就是黄忠黄汉升了,想当年长沙一役,正值关羽最巅峰的时期,而黄忠年老体迈,心高气傲的关羽只带五百校刀手就上前对阵,关羽出阵素来以为快刀著称,被关羽一刀砍下马的猛将绝不是少数,62岁的黄忠居然能跟关羽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而一手百步穿杨的箭法让关羽不得不承认老黄忠的实力,所有经常有不少人说到一条伪命题,***如巅峰期的黄忠跟关羽对阵,极有可能关羽会败下阵来,年轻的黄忠实力甚至可能跟吕布接近。如此老当益壮,实力强劲的猛将却也试过老马失蹄。在汉水一战,黄忠被曹操大军团团围住,要不是赵云前来搭救,老命就要搭在那了。那为何赵云入汉水如入无人之境,能够战平关羽的黄忠为何却无法突围呢?

首先分析赵云黄忠性格的差异

如果说,赵云在三国的总基调是勇,黄忠的属性就是刚。我的观点是,之所以赵云可以如入无人之境,而黄忠却只能被动防御,与他们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勇者,单枪匹马,虽千万人吾往矣。有赵子龙千里***孙瓒,仅以仁政二字而往。赵云独身一人荆州护主,七进七出,汉水之战一身是胆。

刚者,坚贞不屈,泰山崩于面前不变色。有黄汉升忠心护主,大战云长。汉中一出,阵斩妙才。汉水之战就是这一勇一刚与曹操大军鏖战于汉水一带。那么赵云在汉水之战如入无人之境,能战平关羽的黄忠无力突围,这究竟是何原因?以下依据相关资料做简要分析。

曹操攻灭张鲁,轻取南郑,却因后院起火,不得不以偏师镇守,却遭刘备倾蜀中之力攻拔。曹操亲率大军复仇,此为背景。可以看到,曹操乃是哀兵,虽言哀兵必胜,但此时显然,四处救火的曹操军队翻越秦岭而来,士气必然不会太高。这也为赵子龙的大放异彩买下了伏笔。

其次黄忠此战有勇无谋,赵云果敢精明。

随着曹操大军的到来,汉水之战正式拉开帷幕。先是黄忠得到情报,曹操大军屯粮于北米山下,于是便率领部队前往,这里也可看出,黄忠虽刚勇,却缺少心智。曹操正是靠着偷袭成功了乌巢粮仓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怎么会轻易把自己的粮仓暴露给别人?果然,黄忠一去未归,这时候,赵云的才智便开始展露了起来,他早与黄忠约定时间,加以防备不测

在黄忠迟迟未归后立马率一支小部队迅速救援,发现曹操大部队果断冲击敌阵,本来曹操军团已是激战一天,此时又见一将不顾一切奋勇杀来,又如何不怕?疲惫之师纵是精锐,也早已成惊弓之鸟。况且赵云可堪为十石大弓啊!赵云的勇,让他吓退了曹军,逼迫其不得不整顿后再次杀来。

赵云又冲入敌阵救下部将后后撤,安营扎寨,以侯曹军。若是黄忠指挥,必是与曹军死战不退,硬碰硬的打一架。而且绝计不会像赵云以天神下凡的姿态冲杀。毕竟,黄忠虽勇,已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战平关羽,是他个人武力高超,可这点匹夫之勇是远远不够的。赵云能够独当一面,冲阵往复,足以见得子龙乃大将之勇,可进可退,胜汉升多矣。

更重要的还在后面。待到曹操大军前来,赵云大摆空城计,震慑曹军,待其后退,又以弩箭射之,最后迅速冲杀,本来曹军远道而来,不断追击,士气已竭,现在突然又猛地挨了几斧子,又怎能不如苻坚般草木皆兵?!于是曹军一溃千里,死伤惨重。同时也有了这赵子龙施小计大败敌军的佳话,成了表现赵云才智的力证!怕是演义中的诸葛武侯空城计吓退司马仲达,就是根据这演绎的吧。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黄忠战平关羽不是靠侥幸,在大批敌军围困加上张郃徐晃联手一时半刻都没有把老黄忠怎样,双方还陷于一场死斗苦战,可见黄忠的强劲实力。而赵云赶到之后,黄忠在赵云的帮助下马上能突围而出,全身而退更显黄忠底蕴。

徐晃和张郃好歹是曹魏排名前十的猛将,老爷子你能跟他们从半夜杀到第二天中午,最后还跑了,你让他们脸往哪里放阿?

三国时期,如果不算吕布,张飞能完胜关羽吗?

1. 《徐儒子妙答》文言文翻译

不见你的问题,唯有奉上翻译结果,请你参考,有疑问再追问!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桂树等。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2.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节选)》文言文翻译

原文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

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 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 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已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相仿 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 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

既 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 行矣。世之儒者慨然悲伤,蒐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 之余,盖其为心、良亦欲以抚回以先王之道。

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 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 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乎有训 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 侈之以为丽。

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 径千蹊,莫知所适。

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戏谑跳踉,聘奇斗巧,献 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 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 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

间有 觉其空疏谬妄,支离牵滞,而卓然自奋,欲以见诸行事之实者,极其所 抵,亦不过为富强功利,五霸之事业而止。圣人之学曰远日晦,而功利 之习愈趋愈下。

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 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

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矜 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

其出而仕也, 理钱谷者则欲兼夫兵刑,典礼乐者又欲与于铨轴,处郡县则思藩臬之高, 居台谏则望宰执之要。故不能其事则不得以兼其官,不通其说则不可以 要其誉。

记诵之广,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行其恶也;闻见之 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饰其伪也。是以皋、夔、稷、契所 不能兼之事,而今之初学小生皆欲通其说,究其术。

其称名僭号,未尝 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 其私而满其欲也。呜呼,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 是之学术,宜其闻吾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枘凿;则其以良知为未 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呜呼!士生斯世,而 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 不亦劳苦而繁难乎?不亦拘滞而险艰乎?呜呼,可悲也已!所幸天理之 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 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

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 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于谁与望乎? 译文 自夏商周三代之后,王道衰落而霸道盛行。

孔子、孟子去世后,圣 学颠覆而邪说横行,教的人不肯再教圣学,学的人不肯再学圣学。行霸 道的人,窃得与先王相似的东西,借助外在的知识来满足私欲,天下的 人竞相模仿他们,圣人之道因此被丛生的荆棘阻塞了。

人与人之间彼此 效法,每天所关心的只是富强的技巧、倾诈的阴谋和攻伐的战略。只要 能够欺天骗人得到一时的好处,可以获取声名利益的方法,***都去追 逐。

比如管仲、商鞅、苏秦、张仪这种人,简直数不胜数。时间一长, 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掠夺,祸患无穷,人与禽兽夷狄几乎没有两样,霸 术再也行不通了。

此时,世上儒者感慨悲痛,他们搜寻从前圣王的典章 制度,在焚书的灰烬中拾掇修补,其意图正是要恢复先王仁道。但是, 距离圣学的时代太遥远,霸术的广泛流传已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即便 是贤慧之人,也不免深受霸术的薰陶。

如此,他们希望讲明修饰,以求 在现实生活中重新发扬光大,但所作的努力反而增加了霸道的势力范围。 相对来说,圣学的痕迹再也极难找到了。

于是,产生了训诂学,为了名 誉传播它;产生了记诵学,为了显示博学去谈论它;产生了词章学,为 了华丽去夸大它。如此沸沸扬扬,竞相在天下争斗打闹,不知有多少人! 面对万径千蹊,人们无所适从。

世上的学者,如同走进了百戏同演的剧 场,处处都是嬉戏跳跃、竞奇斗巧、争妍献笑之人,观者瞻前顾后,应 接不暇,致使耳聋眼昏,神情恍惚,成天在那里胡乱转悠,乐不知返。 他们仿佛精神失常,连自己的家竟也不知在哪。

其时,国之君也被这些 主张弄得神魂颠倒,他们终生从事无益的虚文,自己到底说什么也一无 所知。有时,虽有人觉得这些学问的荒谬怪诞、零乱呆滞而卓然奋起, 欲有所作为,但他所能达到的,只不过是为争取富强功利的霸业罢了。

圣人的学问,越来越晦暗;功利的习气,越来越严重。其间,虽也有人 推崇佛老,但佛老的观点始终不能消除人们的功利之心。

虽也有人曾综 合群儒的主张,但群儒的主张最终也不能破解人们的功利之见。功利的 毒汗,已深深渗透到人的心底骨髓积习成性,时至今日已达几千年之 久。

世人在知识上彼此炫耀、在权势上彼此倾轧、在利益上彼。

3. 文举辩驳陈韪 文言文翻译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

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

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

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

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

4. 求李翱《答朱载言书》原文

答朱载言书

某顿首。足下不以某卑贱无所可,乃陈词屈虑,先我以书,且曰:「余之艺及心,不能弃於时,将求知者。问谁可,则皆曰其李君乎。」告足下者过也,足下因而信之又过也。果若来陈,虽道德备具,犹不足辱厚命,况如某者,多病少学,其能以此堪足下所望博大而深宏者耶?虽然,盛意不可以不答,故敢略陈其所闻。

盖行己莫如恭,自责莫如厚,接众莫如宏,用心莫如直,进道莫如勇,受益莫如择友,好学莫如改过,此闻之於师者也。相人之术有三,迫之以利而审其邪正,设之以事而察其厚薄,问之以谋而观其智与不才,贤不肖分矣,此闻之於友者也。列天地,立君臣,亲父子,别夫妇,明长幼,浃朋友,《六经》之旨也。浩浩乎若江海,高乎若邱山,赫乎若日火,包乎若天地,掇章称咏,津润怪丽,《六经》之词也。创意造言,皆不相师。故其读《春秋》也,如未尝有《诗》也;其读《诗》也,如未尝有《易》也;其读《易》也,如未尝有《书》也;其读屈原、庄周也,如未尝有《六经》也。故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辩,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如山有恒、华、嵩、衡焉,其同者高也,其草木之荣,不必均也。如渎有淮、济、河、江焉,其同者出源到海也,其曲直浅深、色黄白,不必均也。如百品之杂焉,其同者饱於腹也,其味咸酸苦辛,不必均也。此因学而知者也,此创意之大归也。

天下之语文章,有六说焉:其尚异者,则曰文章辞句,奇险而已;其好理者,则曰文章叙意,苟通而已;其溺於时者,则曰文章必当对;其病於时者,则曰文章不当对;其爱难者,则曰文章宜深不当易;其爱易者,则曰文章宜通不当难。此皆情有所偏,滞而不流,未识文章之所主也。义不深不至於理,言不信不在於教劝,而词句怪丽者有之矣,《剧秦美新》、王褒《僮约》是也;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章不能工者有之矣,刘氏《人物表》、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古之人能极於工而已,不知其词之对与否、易与难也。《诗》曰:「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此非对也。又曰:「遘闵既多,受侮不少。」此非不对也。《书》曰:「朕┾谗说殄行,震惊朕师。」《诗》曰:「菀彼柔桑,其下侯旬,捋***其刘,瘼此下人。」此非易也。《书》曰:「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诗》曰:「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旋兮。」此非难也。学者不知其方,而称说云云,如前所陈者,非吾之敢闻也。《六经》之后,百家之言兴,老聃、列御寇、庄周、?冠、田穰苴、孙武、屈原、宋玉、孟子、吴起、商鞅、墨翟、鬼谷子、荀况、韩非、李斯、贾谊、枚乘、司马迁、相如、刘向、扬雄,皆足以自成一家之文,学者之所师归也。故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宜不能传也。文理义三者兼并,乃能独立於一时,而不泯灭於后代,能必传也。仲尼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享,犹犬羊之?享。」此之谓也。陆机曰:「怵他人之我先。」韩退之曰:「唯陈言之务去。」***令述笑哂之状曰「莞尔」,则《论语》言之矣;曰「哑哑」,则《易》言之矣;曰「粲然」,则谷梁子言之矣;曰「攸尔」,则班固言之矣;曰「冁然」,则左思言之矣。吾复言之,与前文何以异也?此造言之大归也。

吾所以不协於时而学古文者,悦古人之行也。悦古人之行者,爱古人之道也。故学其言,不可以不行其行;行其行,不可以不重其道;重其道,不可以不循其礼。古之人相接有等,轻重有仪,列於《经》《传》,皆可详引。如师之於门人则名之,於朋友则字而不名,称之於师,则虽朋友亦名之。子曰「吾与回言」,又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又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是师之名门人验也。夫子於郑兄事子产,於齐兄事晏婴平仲,《传》曰「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又曰「晏平仲善与人交」,子夏曰「言游过矣」,子张曰「子夏云何」,曾子曰「堂堂乎张也」,是朋友字而不名验也。子贡曰「赐也何敢望回」,又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游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是称於师虽朋友亦名验也。孟子曰:「天下之达尊三,德、爵、年,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足下之书曰「韦君词、杨君潜」,足下之德与二君未知先后也,而足下齿幼而位卑,而皆名之。《传》曰:「吾见其与先生并行,非求益者,欲速成也。」窃惧足下不思,乃陷於此。韦践之与翱书,亟叙足下之善,故敢尽辞,以复足下之厚意,计必不以为犯。某顿首。

5. 答毕仲举书 全文翻译

原文:轼启。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仆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恶在我,何与于物。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

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世人所作,举足动念,无非是业,不必刑杀无罪,取非其有,然后为冤业也。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翻译:

告别忽然十多年,愚昧倒下,不再自己比朋友,不能对朋友还这样记录,远曲手教,慰问很好,而且确实近来起居更好,感感欣慰。罗山一向号称好地方,不应该有瘴气,难道岁时嫁给你。既然没有什么伤亡,而有在齐国得到宠辱、遗忘得失的人,这是上天帮助你的。我已经把任意值前不使用长的所教以犯罪网,然而,祸福关键不可推避,最初不管巧拙的。黄州滨江带山,既适于的好,而生事百需要,也不难达到,早睡晚起床,又不知道怎么说祸福究竟在哪里呢?

偶然读到《战国策》,见处士颜毛毛虫的话“晚饭以当肉”,欣然而笑。如果毛毛虫的,可以说是巧在生活贫困的原因。豆类庄稼蔬菜汤,不同饥饿而吃,它的味道与八珍等;而过多的,鱼肉满前,惟恐其不拿走了。美和丑在我,这与在物。所述读佛经及合药救人两件事,认为闲居的赏赐都很丰厚。

就像过去也曾看,但黑暗堵塞不能通晓它妙,单独时取其粗浅评论把自己洗干净,如果农民的除草,随即离开旋生,虽然如果没有好处,但终究比不走了。如果世上的君子,所谓超然玄悟的人,我不知道啊。过去陈述古喜欢谈论禅,自以为到了,而鄙视我所说的话是浅陋。

我曾对述古,您所谈,好比喝酒吃龙肉啊,而我所学的,猪肉的,猪的与龙,就有机会了,但你整天说龙肉,不象我的吃猪肉是美而真饱的。不知道你所能在佛经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从生与死、超三辆,于是成佛吗?而且还与仆人随波逐流啊?学习佛老的,本期在安静而达,静似懒,达似乎放,学习的人不到他所期望,而先得到他们的相似,不做没有损害。

我常因此怀疑自己,所以也认为献。来信说在社会上得到安稳无病,粗衣吃饱饭,不制造冤业,是到你。反复这些话,感叹无穷。世人所作,举脚动念,无非是业,不必刑杀无罪,要不是他有,然后是冤业的。无法当面讨论,因为当一笑而已。

望***纳!

6. 答陈商书文言文及翻译

你好:

《答陈商书》原文如下:

愈白:辱惠书,语高而旨深,三四读尚不能通晓,茫然增愧赧;又不以其浅弊无过人知识,且喻以所守,幸甚!愈敢不吐情实?然自识其不足补吾子所须也。

齐王好竽,有求仕于齐者操瑟而往,立王之门三年不得人。叱曰:“吾瑟鼓之能使鬼神上下,吾鼓瑟合轩辕氏之律吕。”客骂之曰:“王好竽而子鼓瑟,虽工,如王不好何?”是所谓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也。今举进土于此世,求禄利行道于此世,而为文必使一世人不好,得无与操瑟立齐门者比欤?文虽工不利于求,求不得则怒且怨,不知君子必尔为不也故区区之心,每有来访者,皆有意于不肖者也。略不辞让,遂尽言之,惟吾子谅察。

译文为:

韩愈陈说:承蒙你赐书,语言高妙而意旨深奥,读了三四遍还没有读懂,惘然增加羞愧;你又否定了自己的浅陋无过人的智能和见识,并且以自己所坚守的作文之道相告,真是大幸!我怎敢不对你吐露真情?然而,我自己知道我的见解不能够满足你的需要。

当年齐湣王好听吹竽,有个想到齐国求官的人拿着瑟到齐国,在齐王的门口站了三年而不被邀请入内。他大声叱骂说:“我鼓瑟技艺高超,能使鬼神感动,我鼓瑟完全合于轩辕氏的乐律和音律。”有客人骂他说:“齐王好听吹竽,而你只会鼓瑟,即使你技艺高超,但齐王不喜欢,你有什么办法?”这就是所说的精于鼓瑟而不精通于求齐王之道。如今在这个社会上考进士,在这个社会上求利禄、求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在写文章方面却一定让全社会的人都不喜欢,岂不是和操瑟立于齐王之门以求仕的人一样吗?文章虽然写得精工,但不利于求仕,求官得不到就发怒,就怨恨,孰不知你一定要写这样艰涩之文是不对的!因此,凡有来访者,我本人的真挚情意,都倾向于文章之不至者。我一点也不谦让,于是就言无不尽了,希望你详察而见谅。

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7. 陈仲举礼贤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的言谈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世间的规范。

他为官上任,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任,就打听徐孺子在哪儿,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告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俯去。”他说:“周武王得到天下后,垫席都没坐暖,先去贤人商容的住处去表示敬意,我礼敬贤人,不先进官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陈仲举是积极投身于民间低层去礼贤的人 这是陈太守的不等闲处

8. 韩愈[答窦秀才书]全文翻译

答窦秀才书① 愈白:愈少驽怯②,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③。

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

是固学成而道益穷④,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喘喘焉无以冀朝夕⑤ 。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⑥。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

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

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⑦,足下亮之而已⑧。愈白。

9. 文言文 孔文举

译文:

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那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一起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亲戚关系。”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感到手足无措,忐忑不安。

解读: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

杨文广怎么死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三国演义里面对于武将的描写可以说是占用了大量篇幅,后世也有人评判武将这么说过: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可能其他人的评定都会惹人争议,但是对于吕布的评判,几乎是众口一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可以说在武将单论武艺能耐的话,吕布妥妥的第一,无人争议,其次恐怕就是关羽了,都知道关羽的能耐大无人能敌。那么如果说去掉吕布,谁能抵得过关羽关二爷呢?今天就来一起看看吧。

关羽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演义里面,关羽的描写是非常多的,关羽也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比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斩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等等事迹。而与关羽交战过的武将往往都是没有走过十几回合以上的。

强如许褚徐晃也是不敌关羽,这也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典韦跟关羽又没交过手。很难评定两人孰强孰弱。赵云的武艺在三国里面也是很强的存在,不过毕竟他们一早就是熟悉的,即使交手也是哥几个切磋切磋而已。所以这也不得而知。

张飞

但是从三国侧面描写中我们可以得知,张飞是比关羽更强一点的,当初关二爷与哥哥刘备走散在曹操帐下的时候,就曾对曹操这么说过:吾三弟张飞张翼德初入万军人中犹如无人之地。取敌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

可以想象一下,高傲如关羽抬举过谁?即使是自家兄弟赵云,关羽也没有这么评价过。可见张飞的勇猛是值得认可的。关羽是自愧不如的。所以如果说去掉吕布还有谁能战胜关羽,那就一定是张飞张翼德。诸位看官怎么认为的呢?

《三国演义》,这是讨论交流,说的好的,能引发我思路的,给分。***引用的,请注明出处。

杨文广是病死的。

杨文广是北宋并州太原人士,为北宋一朝名将,是杨业的孙子,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也属杨家将一系之人。

咸平二年,杨文广在一个武将世家出生,祖父杨业是北宋著名的抗辽将领,其父杨延昭更是辽国的死敌,让辽军闻风丧胆,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出生在这样一个武将家庭,杨文广自幼受到家庭熏陶,骑射功夫了得,军事谋略也十分擅长。后来凭借父辈余荫入朝为官,从此进入朝堂。

宋仁宗庆历三年,陕西农民起义爆发。由张海率领饥民起义军发展迅速,转战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影响极大。朝廷派军镇压,杨文广也在此次派军之中,推测可能是禁军一类的小官。班师回朝之后,因为在镇压起义中立下战功,凭军功升任殿直。

庆历四年,参知政事范仲淹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与杨文广交集,因为欣赏杨文广的军事才,因此将杨文广纳入麾下。不过在庆历五年,范仲淹罢相,而宋朝和西夏也成功议和,杨文广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宋仁宗皇佑四年,枢密副使狄青以荆湖南北路宣抚使、提举广南东、西路经制贼盗事的身份征讨盘据邕州的蛮族首领侬智高的叛乱。在选将之时,狄青看中杨文广,将杨文广调任广西钤辖,其后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虽然现今查询历史资料,并没有找到杨文广参战的痕迹,但是既然升官了,那么说明他还是立了功的。

宋英宗继位之后,朝廷评议各地将领,英宗言杨文广既是名将之后,又于国有功,因此将杨文广提为成州团练使,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后升任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

宋神宗熙宁元年,陕西经略使韩琦奏请修建城堡,朝廷准奏,于是韩琦便派当时是秦凤路副都总管的杨文广地方修筑筚篥城。修建城堡听起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却十分艰难。

这座城堡是用来抵御西夏军队入侵的,自然会遭到西夏军队的阻止。所以在修建城堡之时,经常会遇到西夏人来偷袭,并且将正在修建的城堡毁掉。为了成功修筑城堡,杨文广***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他一边扬言会在某地修建城堡,一边迅速前往筚篥,全面部署防务。等西夏军队到了他说的地方时,扑了个空,而宋军的城堡在这期间总算有了养子。因为修筑城堡有功,杨文广升任泾州知州、镇戎军知军,同时还获得了宋神宗的称赞。

熙宁三年,杨文广改任鄜州权知州,又任定州路副都总管,升侍卫步军都虞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兜兜转转,杨文广来到了他祖辈效命的地方。越到了一个王朝的末年,整个王朝的国力、军力、经济实力都会成倍的下降。所以在宋朝中前期还能抵抗北方草原民族,到了末期基本上原民族打秋风似的,入宋朝国境如入无人之地。

庆历二年之时,宋军屡屡被西夏军队打败,因此使得辽国也开始蠢蠢欲动,想要将宋朝国土咬一口下来。最开始还没有那么明显和猖狂,可等到熙宁七年的时候,已经是狮子大开口,张嘴就要宋朝国土。

宋仁宗急忙派人前去表示愿意增加岁币,才勉强压下了辽国的野心。朝廷的服软,无疑是对武将最大的打击。对外族的低头,更是军队所有战士的耻辱。杨文广一直心心念念,想要扬大宋郭威,呈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不过还没有等到批复,杨文广就在当年,也就是熙宁七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五岁。杨文广死后,朝廷追赠为同州观察使。

扩展资料:

杨文广民间传说

《收螟精》

相会北宋时,杨文广领兵到南蛮收妖。据说在甲子港收了鳄鱼精,在镇前收了水龟精,后来接到报告:说大南山螟精四出食水稻。于是,杨文广领兵来到大南山清剿。

螟精听说杨文广兵到,情知不妙,慌忙向大山沟里逃窜。可她这时肚里有孕,要生孩子了肚子痛得厉害。听着后面的追杀声,不知如何是好。突然,她看见路边的大树下有个货郎在歇脚乘凉,心生一计,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后生孕妇,跑到货郎面前求救:“请兄台想法救我母子两条生命,再生之恩,日后自当报答!”

货郎见这妇女苦苦哀求,起了怜悯之心。后面喊声紧逼,来不及问明情由,便叫孕妇藏进货郎担里,自己坐在一旁闭目养神。官兵追到货郎担前,问道:“可曾看见螟精经过?”货郎答非所问:“是不是一个女子?”

官兵道:“在哪儿?快说,她是螟精。”货郎听说是螟精,但又不大相信,于是吞吞吐吐,不肯说出。官兵急了,翻开货郎担进行搜查。可这会儿螟精已经分娩完毕,官兵一搜,她便舍下螟卵,拼命逃跑,逃到大南山峰时,正好碰上杨元帅,被活活生擒了。

螟精虽然死了,但产在货郎担稻草堆里的螟卵,孵化成虫,从此,这种螟虫专食水稻,不食其他作物。

百度百科 - 杨文广

孙子兵法《九地篇》原文及翻译

个人很喜欢的三国,喜欢历史。浅谈。

1.明朝是最封建的王朝,正统的思想深入人心,明朝为了消除元朝的外来奴化,强调正统,所以为了迎合王朝迎合人心种种改动可以理解。

其次作者身处微末,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不说是通天彻底之才也有上人之资。所以我姑且猜想有不见伯乐之感,于是对于那些起于微末终成大器的人有把自己的投入其中之意。

这是其社会和个人的意识,是不可抹去的,在无形中就会有影响。

我们再来说这几个人。

2。曹操————个人中国历史最喜欢的人物之一,言如有不妥,见谅。

曹操大才,人中龙虎。《演义》中却处处坏之。首先我们要肯定不是罗不知晓曹操,也不是纯喜好,从《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和政治以及人性的深入描写,所以罗不会从自我喜欢出发去写的(小看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无知且可悲)

再我看来如此处理有多个原因。

第一,在古代中下层,人们长期相信有是非和对错,且单一的认定,A是善人,那其所为全为善,所以为了让《演义》深入人心,塑造正反典型是必要的,所以我们看到董卓在前期“最坏”,而曹操还有义举,然董卓盛极之时曹操就开始"对不起天下人了",就是为下一个典型的布垫。

第二,我始终认为,把对手写的无知,是对主人公和书本的弱化,所以我们常常喜欢看的书是主人公从微末起来,在不断反抗中走向强大,同理,如果我们把曹操作为书的主线,那曹操可以还原,但《演义》必将无法风靡,无法想象当你看到曹操把一个小小刘备作为对手的始终抗争的对象时是怎样大骂作者无知的。

第三,曹操其人在中国古代史上确实另类,其人随性,但其之才确实惊天泣鬼,所以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有掌万人生死与鼓掌的权利的人,一个有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心胸的人,一个随性的人,当这些结合在一起时,那么他可以藐视一切了,,改法,无论对错,但却真的践踏了人们心中早有的道德标准,所以他是当之无愧的反面,是不得不写的“奸雄”。

对于曹操其实还有很多想写的,但和楼主的问题貌似无关了,就先写这些吧,如果对与这样的思路喜欢,拿再联系,我再写,没有就算了,打字累啊!!

谢谢楼主支持。哈哈!!

3。 对于刘备的处理其实和曹操是相对的。这里在补充2点

首先关于时代,我们要明白元朝不是清朝,不是中国的民族统一,不是中华民族的盛世,是中华民族最可悲的时代,南北朝和十六国还有分裂走向统一和华夏振兴的希望,可在元朝***年中没有,***如狗。所以你现在看不到强汉盛唐时华夏人的傲气,不是明朝不好,是元朝完全泯灭了一个民族的光辉。

或许有人觉得百年弹指间,不会如此,但我想说,完全不是这样,现在的人还有帝制的概念吗,有之乎者也吗,百年而已矣?

越是落魄越是对往昔的辉煌追惜,都是这样,于是这个刘氏正统,这个强汉的后裔太值得写了。、

其次为什么把刘备“改造”成这个样子,想来,罗写《演义》也不是给庙堂上的人写的,大概是给平民和落魄书生写的吧,刘备的流离和暴起更能迎合他们的心,眼泪和民心是这样的人物不可缺少的,可能作者在写作中,渐渐发现这些东西已经成了他不可缺失的个性体现,于是这种东西被强化了。

个人揣测。

3。诸葛亮,很不爽的人物,很敬佩的人物。

作者的处理是想在那个数不尽英雄人物的时代找个中后期的主线人物。这是剧情需要,操,备都要死去,但分流人物不能少。

其次,为什么是亮,我个人很认同易先生《品三国》对这一段的处理。你可以看一看。最后几集,具体忘了还有三顾茅庐的探讨,我也很受启发,你可以看看。

看了一下你的回复,你说“***不仅是为了流行风靡(那个时代经济观念、制度都还没现在这么发达)”但我想说一下,我本身学金融,有这样一个事实,越是经济不发达(萧条)的时期,文艺事业越是红火,这是结论,在明初,生产力水平极低,其次战火刚刚结束,所以正是评书这种民间基本流传方式最为好的发展时期。

就这样吧,累,有时间再写。

《芙蕖》的翻译及注释

 《孙子兵法》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我为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九地篇》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九地篇》

 作者:孙武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行军篇》翻译:

 孙子说:按用兵的规律,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纪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先占领对我有利,敌先占领对敌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敌我和 其它 诸侯国接壤的地区,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国并取得多数支援的,叫做衢地;深入敌境,越过许多敌人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道路难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入的道路狭隘,退出的道路迂远,敌人以少数兵力能击败我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则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不宜作战;在轻地不可停留;遇争地应先敌占领,如敌人已先占领,不可强攻;在交地,军队部署应互相连接,防敌阻绝;在衢地则应结交邻国;在重地则应夺取物资,就地补给;在妃地则应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则应巧设奇谋;在死地要迅猛奋战,死里求生。

 古时善于指挥打仗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无法相顾及,主力与小部队不能相依靠,官兵不能相救援,上下隔断,不能收拢,士卒溃散,不能聚集,即使聚集也很不整齐。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要坚持有利就行动,不利就停止的原则。试问:?如果敌军众多而且阵势齐整地向我进攻,该如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之处,这样,敌人就会被迫听任我的摆布了。?

 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凡是进入敌国作战的原则:深入敌境则军心专一,敌军无法胜我;在富饶地区夺取粮秣,使全军得到充足的给养;注意保养士卒的体力,勿使疲劳,提高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揣测我之企图。把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死也不会败退;既然士卒死都不怕,就会尽力作战了。士卒深陷危地,就无所畏惧;无路可走,军心就能稳固;拂人敌国,军心就不会涣散;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因此,这样的军队不待修整,都懂得戒备,不待筑励,都会竭尽全力战斗,不待约束,都能亲近相助,不待申令,都会信守纪律。禁止迷信,消除部队的疑虑,即使战死也不退避。我军士卒舍弃多余的财物,并不是厌恶财物;不怕牺牲生命,并不是他们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士卒们坐着的泪水沾湿了衣襟,躺着的则泪流面颊。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就会像专诸、曹刿那样的勇敢了。

 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部队像?率然?一样。所谓?率然?,乃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部,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可以。?吴国人与越国人虽然互相仇视,可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如遇大风,也能互相救援,犹如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因此,想用系住马匹、埋起车轮的办法来稳定军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全军齐心奋勇,在于组织指挥得法;要使强弱都能各尽其力,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提挚三军就像使用一人那样容易,这是由于把士卒置于不得已的境地而造成的。

 统率军队这种事情,要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毫无所知;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使人们不能识破;驻军常改变驻地,进军迂回绕道,使人们无法推断行动意图。将帅赋予军队任务,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有进无退。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击发弯机射出箭一样,使其一往直前。烧掉船只,砸烂军锅,表示必死决心;像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到底要到哪里去。聚集全军上卒,投置于危险的境地,使他们拚死奋战,这便是将军的责任。根据不同地区***取不同的行动方针,适应情况,伸缩进返,掌握士卒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将帅不能不认真考察和仔细研究的。

 深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士卒就越专心一致,进入得浅,士卒就容易逃散。离开本国,越过邻国进入敌国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衢地;进入敌境深的地区叫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轻地;后险前狭的地区叫围地;无处可走的地区叫死地。

 因此,在散地,我就要使军队专心一致;在轻地,我就要使部队相连接;遇争地,就要迅速前出到它的后面;逢交地,我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就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人重地,就要保证军队粮食的不断供应;经纪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

 士卒的心理状态,被包围就会协力抵御,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陷于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不了解列国诸侯计谋的,不能与它们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的,不能得地利。对于?九地?的利害,有一样不了解,就不能算是霸王的军队。霸王的军队,攻伐大国,可使其军民来不及动员、集聚;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可使其无法与别国结交。因此,不必争着和别的诸侯国结交,也不必在别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权势,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威力加之于敌,就可以拔取其城邑,毁灭其国家。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之众加同使唤一个人一样。驱使士卒执行任务,而不告诉他们意图;只告知他们有利的一面,而不告诉他们有什么危害。

 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保存,使士卒陷入死地然后才能得生。士卒陷于危险的境地,然后才能力争胜利。

 所以,指挥作战,在于***装顺从敌人意图,一旦有机可乘,便集中兵力指向敌人一点。这样,即使长驱千里,也可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能成大事的意思。

 因此,当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停止与敌国的使节往来,在庙堂上反复计议,研究决定作战大计。一旦发现敌人有隙可乘,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要夺取敌人最关紧要的地方,而不要同敌人约期交战。实施***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以求战争的胜利。所以,战争开始要像处女一样沉静,不露声色,使敌放松戒备,战争展开之后,要像脱兔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杨贵妃是哪里人

译文

芙蕖给人感觉似乎跟各种草本花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却没有本质茎,一年一个生长周期,这个性质与各种花是相同的。花谱上说:“生长在水域中的叫做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做旱莲。”那就不能说它不是草本了。我在夏季里,依靠它才能活命,这并不是故意向茂叔胡乱模仿,因袭古人早已有了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称人心意,它的长处不止一种,请让我来全面地说一说。

各种花当令的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或以后,就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芙蕖却不是这样:铜钱似的小荷叶露出水面的那一天,它就替人们装点绿波,等到它茎叶一长出水面,就又一天比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向上长,就一天比一天更好看。有风的时候,固然作出飘荡摇曳的娇态,没有风的时候,也呈现出苗条柔美的丰姿,这样,我在荷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到了无穷的悠闲情趣。等到苞蕾开成花,妩媚可爱的姿色就象要滴落下来,一批接着一批,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这在荷花是本职应做的事,在人却是应得的享受。待到花儿凋谢,它也可以向主人宣告自己的无罪了;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在莲蓬中结出莲子,莲蓬高高地挺立着,仍象没有开放的花,和翠绿的荷叶一同挺立着,不到深秋露水结成白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呈献完毕。这些都是讲它适合子眼睛观赏方面的事。

适合于鼻子的嗅觉的,那就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避暑,暑气就因它而消退,乘凉,凉气就随它而产生。

至于它适合人的口味的,那么莲子和藕都是一道列为盘中餐,使人的牙齿和嘴边都感到芳香的呀。

只有霜露季节中衰败的荷叶,零零落落使人感到不好受,似乎成了可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把它***摘下来收藏着,又可供一年中包裹东西之用。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于人们耳目的观赏,没有一丝一毫不具备着家常的用处。它有当五谷之用的实际,却没有五谷的名气;它兼有百花的长处,却摒弃了百花的短处,种植作物的利益,有比这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栽几株敷衍了事,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简析

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但他过分强调了芙蕖的观赏价值,甚至夸大它的种植之利在“五谷”之上。这是悖逆实际和事理的,表现出一种脱离劳动人民的封建文人的情趣,与劳动者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

文章主要说明“芙蕖之可人”。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安排结构和线索。它以“可人”二字为“意脉”,以芙蕖生长的时间(春、夏、秋,即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开之后)为“时脉”,以芙蕖生长的规律(叶、茎、花、蓬、藕)为“物脉”,将三脉理成三线,交织于文、中,缝合为一体,脉络清晰,条理井然,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文章中段主要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是全篇的中心,重点。而中段又以“可目”为“主脑”,“可鼻”、“可口”、“可用”为“陪宾”,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用语生动形象,精炼俏丽,活泼新颖。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一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这些偶句,遣词造句,十分优美,不落俗套,新鲜动人,不仅颇能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清雅流畅,富有韵味。终章发抒感慨,也使文章生情增色不少。

该文章转自译文

芙蕖给人感觉似乎跟各种草本花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却没有本质茎,一年一个生长周期,这个性质与各种花是相同的。花谱上说:“生长在水域中的叫做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做旱莲。”那就不能说它不是草本了。我在夏季里,依靠它才能活命,这并不是故意向茂叔胡乱模仿,因袭古人早已有了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称人心意,它的长处不止一种,请让我来全面地说一说。

各种花当令的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或以后,就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芙蕖却不是这样:铜钱似的小荷叶露出水面的那一天,它就替人们装点绿波,等到它茎叶一长出水面,就又一天比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向上长,就一天比一天更好看。有风的时候,固然作出飘荡摇曳的娇态,没有风的时候,也呈现出苗条柔美的丰姿,这样,我在荷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到了无穷的悠闲情趣。等到苞蕾开成花,妩媚可爱的姿色就象要滴落下来,一批接着一批,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这在荷花是本职应做的事,在人却是应得的享受。待到花儿凋谢,它也可以向主人宣告自己的无罪了;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在莲蓬中结出莲子,莲蓬高高地挺立着,仍象没有开放的花,和翠绿的荷叶一同挺立着,不到深秋露水结成白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呈献完毕。这些都是讲它适合子眼睛观赏方面的事。

适合于鼻子的嗅觉的,那就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避暑,暑气就因它而消退,乘凉,凉气就随它而产生。

至于它适合人的口味的,那么莲子和藕都是一道列为盘中餐,使人的牙齿和嘴边都感到芳香的呀。

只有霜露季节中衰败的荷叶,零零落落使人感到不好受,似乎成了可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把它***摘下来收藏着,又可供一年中包裹东西之用。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于人们耳目的观赏,没有一丝一毫不具备着家常的用处。它有当五谷之用的实际,却没有五谷的名气;它兼有百花的长处,却摒弃了百花的短处,种植作物的利益,有比这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栽几株敷衍了事,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简析

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但他过分强调了芙蕖的观赏价值,甚至夸大它的种植之利在“五谷”之上。这是悖逆实际和事理的,表现出一种脱离劳动人民的封建文人的情趣,与劳动者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

文章主要说明“芙蕖之可人”。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安排结构和线索。它以“可人”二字为“意脉”,以芙蕖生长的时间(春、夏、秋,即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开之后)为“时脉”,以芙蕖生长的规律(叶、茎、花、蓬、藕)为“物脉”,将三脉理成三线,交织于文、中,缝合为一体,脉络清晰,条理井然,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文章中段主要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是全篇的中心,重点。而中段又以“可目”为“主脑”,“可鼻”、“可口”、“可用”为“陪宾”,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用语生动形象,精炼俏丽,活泼新颖。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一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这些偶句,遣词造句,十分优美,不落俗套,新鲜动人,不仅颇能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清雅流畅,富有韵味。终章发抒感慨,也使文章生情增色不少。

注评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 草本:即草本植物,有草质茎的植物。诸:众,各种。然有根无树, 然:但是,可是。连词,表示转折。树:木本植物的总称,此指木质茎,即木质部发达,质地比较坚硬的茎。 一岁一生, 一年完成一个生活周期(***萌发、长出根茎、叶、开花、结实、植物体死亡)。岁,年。 其性同也。 其性:它的本性。同:指与草本诸花相同。○提出说明对象,从茎质、生活周期说明芙蕖与草本诸花性质相同。文章起笔从“稍异”宕开,收束于“性同”,曲折生动。 谱云: 谱:作示范或供寻检的图书、样本。如明代王象晋撰有《群芳谱》,但无下面所引之文。 “产于水者曰草芙蓉, 产:出产,生长。曰:叫做。草芙蓉:荷花的别名。清代汪灏等编《广群芳谱·花谱八》“荷为芙蕖花,一名水芙蓉”注引《杜诗》注:“产于陆者日木芙蓉,产于水者日草芙蓉。” 产于陆者日旱莲。” 旱莲:《辞海》释为“喜树”。按喜树为落叶乔木,通常栽培为绿化树、行道树。此处疑指“木芙蓉”,俗称为芙蓉花的。 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即“则不得谓非草本矣”,就不能说不是草本了。则:连词,就。○以引证带出结论,并以双重否定句式强调说明芙蕖应属于草本花。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 予:我,代词。倚此为命:意谓靠着有芙蕖才能活下去。倚,依赖。为命:当作命。李渔在《笠翁偶集》“种植部刀“草本类”中的《水仙》一文中说:“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蜡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为命”二字,见作者爱重芙蕖之情。 非故效颦(pín)于茂叔丽袭成说于前人也, 故:故意,有意。副词。效颦:《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瞎其里(在她的村子里作皱眉的样子),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西施,美女名矉。同“颦”,皱眉。捧心,用手按在心口上。后人称这个故事中的“丑人”为东施,把胡乱模仿,效果适得其反的行为称为“东施效颦”,也说“效颦”。效,模仿,师法。茂叔:北宋哲学家周敦颐(1017—1073)的字,名文《爱莲说》的作者。袭:相因、因袭。成说:已定的学说、著述。此处意谓已经形成的说法,早已有的说法,即指《爱莲说》中所说过的话。于:介词,从。前人:以前的人,古人。 以芙蕖之可人, 以:因为。可人,犹言可人意,适合人的心意,即称人心意。可,适合,动词。○“可人”二字,总括说明芙蕖之长处,统领全篇,为贯串全文的意脉。 其事不一而足, 不一而足: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后来意为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请备述之。 请:表敬副词,请让我。备:全,尽。述:说。之:指芙蕖可人的情况。代词。

说明芙蕖应属草本花,并揭露全文主旨,总述其可人之处不一面足。

群葩(pā)当令时, 葩:花。当令:正当(花开的)时令。○先宕开一笔,不直叙芙蕖而述群葩。 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盾过而不问之秋矣。 前此后此:指前于此后于此之时。此,指“花开之数日”。属:系,是。过而不问:经过它旁边也不理睬,意即无人过问。秋:时候。○群葩竞放,虽然美丽,但争艳之日甚短,只能赢得人们一时的观赏。极言群葩之平常,为突写芙蕖之不凡蓄势运气,陪垫一笔,跌宕有致。 芙蕖则不然: 则:却,连词。不然:不这样。然,代词。○笔锋一转,并在句后着一冒号,总冒领起下文。 自荷钱出水之日, 自:从,介词。荷钱:初生的小荷叶,其状如铜钱。 便为点缀(zhuì)绿波; 为:介词,为(人们),宾语省。点缀:衬托装饰。○绿波荡漾,加上荷钱着意装点,增光添色不少。“荷钱”一词,见荷叶初露出水面之状,用语颇为新颖,描摹极为形象,此处更着一“为”字,运用拟人手法将芙蕖写活了。上写荷钱之“可目”。 及其茎叶既生, 及:等到,介词。茎叶既生,此指茎叶长出水面以后。○由荷钱写到茎叶。 则又日高日上, 则:表承接,就。 日高日上: 一天比一天高,一天比一天向上。日,时间名词用作状语。 日上日妍(yán)。 妍:美。○顶真、层递并用,写其长势: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蓬蓬勃勃,生机盎然。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 飘摇:飘荡摇曳。 无风亦呈袅(niǎo)娜(nuó)之姿, 呈:呈现,显露。袅娜:本形容草木柔软细长,这里指姿态优美。既……亦……。两个副词前后呼应,表并列关系。○有风则摇曳生姿,无风则柔美动人。对偶与拟人兼用,不仅声调和谐动听,琅琅成诵,而且维妙维肖,摹尽其动态静态之独特风韵。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是:这样,代词。这里起关联上文的作用,表示推论。逸致:悠闲的情趣。○归结一笔,以实感写芙蕖在开花之前已饷人以无穷的情致逸趣,与群葩开花之前无人过问形成鲜明对比。上写芙蕖花开前之“可目”。 迨(dài)至菡(hàn)萏(dàn)成花, 迨:及,等到,介词。菡萏:即荷花。《尔雅·释草》:“荷,芙蕖……其华(花)菡萏。”此处指荷花的花苞。○由茎叶写到花。 娇姿欲滴, 娇姿:妩媚可爱的姿色。欲滴:充沛得快要掉落下来似的,此言美到了极点。○姿色娇艳明媚。着一“滴”字,见其浓艳之极。 后先相继,自夏徂(cú)秋, 徂:往,到。这里指一直开放到。○争妍斗艳,连续怒放,历时二季,花期颇长,与前文群葩“花开之数日”对比鲜明,与后文“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亦相呼应。 此则在花为分(fèn)内之辜, 分内之事:本职应做的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应得之资:应该得到的享受。资,资财,此处指获得的享受,是比喻用法。○花为人开,尽其本分,人皆爱花,赏心悦目。花似有情,物我无间,荷花与人,感情互通,写得别开生面,新人耳目。上写花开时之“可目”。 及花之既谢, 既:已经、副词。谢:凋落。 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亦:副词,也。告:宣告。于:介词,向。○承上小议,言荷花未开之前、盛开之时,已将自己的娇姿丽色奉献于人,故“可告无罪”。作者情思满溢,墨饱笔酣,直抒荷花心境,使所描之物,生动活脱,充满人性,读来令人遐思无限。拟人手法妙用于说明文中,委实罕见而别具匠心。 乃复蒂下生蓬, 乃:却,副词。复:又。蒂: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蓬:莲蓬。○由花写到蓬。 蓬中结实, ○运用顶真手法描述,显得分外简炼紧凑。 亭亭独立。 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犹似宋开之花, 犹:仍然,副词。 与翠叶并擎(qíng), 并:副词,一起。擎:向上举,此处指耸立。○描摹工巧,莲蓬与翠叶交相辉映,意趣横生。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白露为霜:白露变成了霜。语出《诗经·秦风·蒹(jiān)葭(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白露,深秋的露水。露水本无色,因凝霜呈白色,故称“白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白露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九月八日前后)以后,“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而:表顺承,就。能事不已: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能事,所能之事,能擅长之事。已,止。○言其本领和长处施展不已,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群葩开后无人过问亦成鲜明对比。上写芙蕖花谢后之“可目”。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目:适合于眼睛观赏,看着好。○点明“可目”二字,缘因上文所写,皆可人悦目之类。总括一笔,收结上文,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上为一层,详写芙蕖的可人之一:予人以可目之美。是本段及全文的重点。

可鼻, 适合鼻子的嗅觉,嗅着好。○首先点明“可鼻”,开启下文,叙述之法,与上层有所不同。 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fù), 异馥:异乎寻常的香味。馥,香气。避暑而暑为之退,暑为之退:暑气因为它而减退。之,指荷叶的清香与荷花的异馥。 纳凉而凉逐之生。 逐之生,跟着它产生。逐;跟随。○写芙蕖花叶予人以清香凉爽的感觉,令人情逸神飞。上为二层,略写芙蕖的可人之二:予人以可鼻之美。

至其可人之口者, 至:至于。其:它,指芙蕖。 则蓬实与藕(ǒu)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jiá)者也。 皆并列盘餐:都同时列入盘中餐。互芬齿颊:指莲实和藕一块使人的牙齿和嘴边感到芬芳。芬,使……芬,使动用法。颊,面颊,此处指嘴边。○盘中上品,味美可食,满口生香。上为三层,略写芙蕖的可人之三:莲、藕予人的可口之美。

只有霜中败叶, 败:衰败,枯萎。 零落难堪(kān), 零落:稀疏,不集中。亦作“零零落落”。难堪:难以忍受。 似成弃物矣; 弃物:抛弃不要的东西,犹言“废物”。○欲扬先抑,用一“似”字,已寓扬于抑中了。 乃摘而藏之, 乃:副词,表转折。然而,可是。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备:准备着供(使用);经年:长年,整年。○即使败叶,亦复有用。前后两句,一实一虚,波澜起伏,跌宕生姿。上为四层,略写芙蕖的可人之四:败叶予人的可用之处。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邑之观, 是:指示代词,承上起连接作用,可译为“这样看来”。也者:语气词连用,起强调主语的作用。耳目:偏义复词,此处专指目,耳无义。○紧扣“可人”二字,承上进行综合说明,先言其观赏价值,囊括前文“可目”、“可鼻”分说之内容。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家常之用:家居日常之所用。○次言其实用价值,包举前文“可口”、“可用”分说之内容。行文前后钩连,一一对应,环环相套,丝丝入扣,细针密线,结构谨严。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 五谷:古代对五谷有多种说法,最普通的一种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兼:兼有,同时具有。 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在前文综合的基础上,再与“五谷”、“百花”作一比较,从而推断出结论,揭示全文中心思想。上为五层,总结全段,点出题旨。

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诸方面分述芙蕖的可人之处,从而说明芙蕖的种植之利极大。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与首段“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遥相呼应,言作者对芙蕖之极重极爱。 无如酷好(hào)一生, 无如:无奈,用于转折句的开头,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如上文所愿。含有“可惜”的意味。酷好:极爱。酷,甚,极。 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半亩方塘:语出朱熹《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依托。此指芙蕖得到寄托。 仅凿斗大一池, 斗大:象量粮食的斗那样大。此处是极言其小。 植数茎以塞责, 茎:根,株。塞责:本谓抵塞罪责,弥补所任事的不足,此言对自己应负的责任敷衍了事。 又时病其漏, 病其漏:以水池向地下渗水为病。病……,以……为苦。 望天乞(qǐ)水以救之, 望天乞水:盼天下雨。乞水:求雨。 殆(dài)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jiān)其命者哉。 殆:大概。草菅其命:把它(芙蕖)的生命看得象野草一样,随便处置。此四字由成语“草菅人(民)命”衍化而来,因为这里说的是芙蕖,故把“人(民)”字改为“其”字。菅,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殆……哉”,表示不十分青定的语气。○慨叹自己酷好芙蕖而不能使之安身立命,善养其生。

写作者视芙蕖为“四命”之最,为酷爱芙蕖智不能得半亩方塘为之安身立命而不胜慨叹。

该文章转自[中学语文在线]:中文名称: 杨贵妃

又名: 杨玉环

性别: 女

民族: 汉族

生卒年: 719—756年

年代: 唐朝

职务: 贵妃

洲: 亚洲

国别: 中国

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

杨贵妃

韦湘秋

杨贵妃到底是哪里人?她的为人怎样?一千多年来,史论家见仁见智,还没有定论。这里,从历代的碑文诗词、史章典籍的记述,以及地方的名胜古迹,民间传唱等方面,加以一一考证论述,以就正干高明。

(一)关于籍贯的论订

一、唐代遗碑

记述杨贵妃事迹最早的是唐天宝四年四门助教许子真所写的《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据《元一统志》载:“杨妃容县碑记,在普宁县东一百二十步。”后为《永乐大典》所援引。碑文不长,现抄录如下:“杨妃,容州杨冲人也。离城一十里。小名玉娘,父维,母叶氏。维尝谓先人云:“葬其祖去此十里许,逢一术土,忘其姓名,云:‘此坟若高数尺,必出贵子;惜太低,生女亦贵’。妃母怀娠十二月始生,初诞时,满室馨香。胎衣如莲花,三日目不开。夜梦神以手拭其眼,次日目开。眸如点漆,抱出日下,目不瞬。肌白如玉,相貌绝伦。后军都督杨康见之,以财帛啖其父,求为女。妃家素窭,不得已与之。康有二子读书,妃三岁,日夜同坐,听其诵读。渐长,通《语》、《孟》,康夫妇惜如珠玉。时杨长史琰摄行帅事,闻之,左右令其母皆来。一见大奇,私谓厥妻曰:‘此女姿质异常,貌有贵相,吾二女远弗逮也。’遂给以金帛与康,求为女。康不从,乃胁取之。举家号泣送去。居无几何,长史秩满,携归长安,与二女同教。惟妃性昭慧,谙音律,明经史。后进入寿王宫。***二十四年,明皇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天宝间,册为贵妃。”(1)

然而,有许多说法却与此不同。《旧唐书·杨贵妃传》说:“玄宗杨贵妃,高祖令本,金州刺史。父玄琰,蜀州司户。妃早孤,养于叔父河南府士曹玄璬。”(2) 没有明确提出籍贯。《新唐书·杨贵妃传》说得较清楚: “玄宗贵妃杨氏,隋梁郡通守汪四世孙,徒籍蒲州 (即永济,今山西蒲坂),遂为永乐人。”(3) 《杨太真外传》则说是“弘农华阴人,后徙居蒲州永乐之独头村。”这里说到村,算是较具体的了。后来又说到:“其父元(玄)琰蜀州司户,贵妃生于蜀。”(4) 因此后来又有杨妃是四川人之说。而《旧唐书》和《新唐书》的《杨元(玄)琰传》则说杨元(玄)琰是虢州阌乡人,即现在的河南陕县人。此外,还有说杨贵妃是湖南醴陵人的。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种种的说法,究竟应以哪一种较为可靠呢?笔者认为应以许子真的碑记为最可靠。理由有四:一、碑文内容有根有据,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而且细节翔实。文中虽有某些***色彩,这正同史传上的许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事迹,多少附带有某些***甚至是迷信色彩一样,不足为怪。二、碑记是杨贵妃同时代的人所撰,是此历史的权威见证。其它一切杨妃籍贯的歧说,均远后于许子真的人所作,许子真是杨贵妃生活时代最有资格的发言人。三、这是一块确确凿凿的碑文,它有着一般书本文字所没有的特殊的文献价值。这总是先有其人其事并有其缘才能有其碑,唐当代的人对于一位贵妃,是不能随便以伪说勒石铭碑的。这是人们常识以内的事。四、许子真当时任四门助教,是有地位的学门教长。四门学唐代前原为大学,隶属于国子监,以传授儒家经典为职责。到了唐朝“始合于太学”,助教为三人。据柳宗元在《四门助教壁记》中说:“四门学之制,掌国之上士中士下士凡三等,侯伯子男凡四等,其子孙之为胄子者,及庶人之子为俊士者, 使执其业而居其次,就师儒之官而考证焉。”(5)因此,许子真是当时有颇高地位的人,撰这样的碑文是要负责的,决不会凭空捏造。

古例,生不立传,所以此碑应系作于杨妃死后。碑文体例,传后必加评赞,正文之后必勒作碑年月,此碑独无;其纪事至入宫封贵妃,亦无结束语,可见并非全文,其后必有缺佚。碑文说杨贵妃“进入寿王宫”,再“诏入内,号太真,大被宠遇。”是历史的正面记载。对杨妃入寿王邸后,成了寿王的妻子,玄宗父夺子妇,先令她出家当道士,号太真,到天宝间再册为贵妃这一**的丑行,碑文只隐约其词,没有挑明,这也是“为尊者讳”的缘故。

至于许子真碑记之外的各种杨妃籍贯的歧说,既有北方的山西、陕西、河南的分歧,又有南方的四川、湖南等地的涉及,内容简单,毫无细节。其依据,都是沿着杨玄琰的家族一脉相承来分说,不是随从“高祖令本”而出,就是跟着杨玄琰和杨玄璬的迁居与宦游而定,莫衷一是。那一家都没有说清楚杨贵妃的具体来历。更应指出的是,这些都是后人的编述,五代刘昀编旧《唐书》时,距杨妃之世已一百八十多年;宋太宗朝乐史作《杨太真外传》时,更已在杨妃既死二百八十多年之后。年代久远,材料间接,因而各自说法混乱,根本不能同当时许子真亲身经历的实录碑文相比。就是时距杨贵妃死后五十年白居易写的《长恨歌》,以及陈鸿写的《长恨歌传》,都没有明确肯定杨贵妃的籍贯。《长恨歌》只说“杨家有女初长成”,但没有谈到这个杨家女从何而来,生父是谁,家在何方。因此,我们不能作出贵妃是杨玄琰亲生女的结论。《长恨歌传》也只说“得弘农杨玄琰女子于寿邸”(6)。实际上这个弘农(今河南灵宝县)是唐代的一个郡, 是杨玄琰被封为弘农郡公时的爵邑,并不是他的故里,以此作为杨贵妃的籍贯是错误的。

二、后世的记载

许子真在碑记中所说的容州普宁县是什么地方呢?据《读史方舆与纪要》载:“普宁废县,今县治,唐初属容州,州盖治北流县。***中,升州为都督府。”(7)这里所说的县、府、州,均同碑记相符。这就是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地区容县。北流县与容县毗连,亦容州所治。

说杨贵妃是容县人的,并不单是许子真一家。从唐代到清代,不少文人学者加以撰述,许多史章典籍为之详加记载。自许子真碑记被作为历史文献载入元史乘类书《元一统志》与明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史乘类书《大明一统志》之后,在明代,还有曹学佺的《广西名胜志》,魏浚的《岭南琐记》,以及邝露的《赤雅》等书志,他们都有经过调查以后的发言权。曾学佺说:“杨山在县(容县)西云凌里,唐杨贵妃产于此。”(8)邝露还从他的家乡广东深入到容县去调查,在杨贵妃的出生地参观了杨妃井,并品尝了井水。在清代,有关记载也很多,有权威性的是康熙年间钦命编撰的大型丛书《古今图书集成》。书中明确肯定:“贵妃姓杨,容州云凌里人, 小名玉环。”(9)与此同时,浙江名学者曾任桂林通判的汪森,在《粤西丛载》里引用了《梧州府志》也证实杨贵妃是“容州云凌里人。”(10)汪森为了编写《粤西通载》(包括粤西文载、粤西诗载、粤西丛载,又称三载),曾经穷年累月,遍搜广西、浙江等地的文史资料,埋头研究,终于大功告成,是公认的研究广西问题的专家,有“广西通”之称。到嘉庆年间,学者董浩等更把《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收进了有影响的《全唐文》。(11)在决定收录之前,董浩曾数度与寓居北京的容县文士周耀昌面谈,得到证实后始行收录。对此,周耀昌在他的《玉峰漫笔》中说:“贵妃,亦妇人耳。嘉言懿行,书无著录,而为后世关注如此,迨亦悲其遇乎?”此外,出于广西的地方志如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广西通志》和《梧州府志》,以及《容县志》等等,记述杨贵妃是容县人的,就更多了。一个有争议的历史妇女人物,得到历代这么多的重要史章典籍的纪录和权威学者的关注考订,是不多见的,也绝不是偶然的。即使其中有人受到许子真碑记的影响,但如果碑记不可靠,权威的学者是绝不会盲从的。

三、历史的赋咏

不仅如此,历代还有许多骚人墨客,在他们的吟咏中确认杨贵妃系生于容县。明代诗人徐棻在《梧州怀古》七律中写得好:“王孙芳草自天涯,把酒凭高眺落霞。云冷玉环妃子宅,春残金谷美人家。丹砂寂寞送瑶岛,斑竹扶疏渺翠华。惟有苍梧城上月,年年清影照凄鸦。”(12)诗中的颔联,不仅描写了生在北流江(绣江)边的杨贵妃,而且旁及了生在南流江边的梁绿珠。我国四大美人中的两个都生在广西梧州府的辖区之内。据《广舆记》载:当时的梧州府管辖苍梧、容县和玉林、博白等十个县。(13)以此,可具见此诗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和幽深的内涵。明代进士出身的浙江诗人彭清,于永乐十六年任容县知县时,曾写有《容县八景诗》,汪森的《粤西诗载》收了四首,其中的《云凌斑竹》咏的就是杨妃故里民间传说的遗迹。诗云:“云凌竹,何斑斑?云是玉环幼时泪,挥洒点缀成斑斓。迩来千有百余载,犹自脍灸于人寰。天上丽质何颠倒?父母生兮不自保!定将遗迹说杨家,此事朦胧莫可考。至今杨山麓,苍翠交林木。凤不下兮鸾不凄,只作琅玗耀人目。”(14)诗人悲叹杨妃的幼年被卖:“天生丽质何颠倒?父母生兮不自保!”但又指出竹因杨妃洒泪成斑乃是无稽之谈:“定将遗迹说杨家,此事朦胧莫可考。”诗人说的完全正确,“云凌斑竹”无疑出于附会,但也表明了杨妃确系生于容县。因为其地要是没有杨家“天生佳丽”其人,没有“父母生兮不自保”其事,也就不会有“云凌斑竹”的传说。凡属于附会的传说,必先有所附,然后始能牵合成词。不是出于对杨妃这个本地人怀有感情,容县人大概是不会编出这个传说来的。主编《永乐大典》的解缙也写诗证实过杨贵妃出生于容县。他在《勾漏访古》中写道:“北流县下古铜州,平地山岩笼玉楼。谁为丹砂赴勾漏,人传青竹满罗浮。杨妃井塌风烟古,葛岭寺(应为葛令寺)荒草树秋。却忆故乡山更好,锦袍归去棹扁舟。”(15)解缙是受贬而到容州北流来的,他经容州时看到了已湮废的贵妃井,所以有此吟咏。现在这首诗还刻在北流县勾漏洞内。这个井是指杨贵妃故里井,在容县杨皮村饶家屋角石堆下,附近有黄皮果树,离溪边村道不远。后来由于风水先生说此井不利,村人每多口角;又谬说饮井水生美女会惹事生非,因而乡人用一大石坂把井口封盖住。

对于杨贵妃的籍贯,在诗歌中表达得最明确的,莫过于清雍正浙江诗人商盘的《杨妃井歌》了。诗曰:“范阳战鼓边尘起,雨湿梨花葬妃子。杨氏当年掌上珠,生长容州普宁里。戚晚消亡历劫沙,行人犹自访杨家。倾域丽质归宫禁,隔代遗踪汲井华……此井炎云瘴雾中,古波不动虾蟆伏。君不见、梁家鬻女珠盈斛,坠楼不惜埋金谷。一勺泉留双角山,萋萋蔓草含情绿。”(16)这首古体诗同样拿杨贵妃来与绿珠相比,说明古代诗人对我国这两个古代美人出生在南北流二江很感兴趣,而且对其惨遭不幸深表同情。此外前人从容县这一地方落墨为杨妃题咏尚多,在此就不能—一列举了。

四、古迹佐证

在杨贵妃的故乡容县,不但有许多诗文的记载,而且有名胜古迹可资考证。除了上述的杨妃井和云凌斑竹之外,还有梳妆台、杨妃山和杨妃庙等。梳妆台在容县城东门外唐代遗迹经略合真武阁附近,相传那是古代容州官暑所在。杨贵妃被杨康和杨玄琰递相买养以后,都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后人即名之曰梳妆台。可惜年代久远,加上天灾人祸,建筑物早已无踪了,但地基尚可辨认,人们的题咏尚在。清代容县诗人王维新唱道:“内殿春风扫十眉,名牵长史迹纷歧。绣江亭榭分明在,镜匣芙蓉惝怳疑。汨汨温泉无锦槛,萧萧斑竹有荒祠。书生吊古如亲见,忧化初承恩泽时。”(17)诗的第二、三、四句,乃系针对杨妃籍贯的歧说而发。说由于杨妃名义上为杨玄琰(长史)的女儿,遂至对她的踪迹(指出生地)产生了纷歧的说法。绣江旁边明明摆着她的遗迹,竟也使她的出身事迹成了疑案。诗的后半首还举出斑竹、杨妃庙两古迹为证,说使他这个本地人(书生)“吊古如亲见”,亲切之情,跃然纸上。清代江西诗人赵德湘在《容县杨妃梳妆楼》一诗的首联中,也说得很清楚:“群峰拔黛引游船,生长杨妃艳此邦。”(18)杨妃山在杨皮村附近的金牛岭上,又名狮子山。这就是碑记中杨贵妃父亲说过的那座坟山所在地。上面葬有杨贵妃的祖先,其坟叫“王母点兵”,名堂很别致。从这里可以看出,杨贵妃祖籍容县,也是无可置疑的。杨妃庙在杨皮树,保存时间最长。该庙又叫娘娘庙,规模相当可观,除了正殿还有附属廓屋,山前山后还有杨妃庙的园林地。庙的左右两厢,历代文人的题辞碑刻很多,其中一幅中间写着李白《清平调》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旁有一首意境绝俗,脍灸人口的联语:“莫道空山环佩寂,犹闻古井石泉香。”庙内还供有一块银牌,上面刻着杨贵妃的生卒年月。此外,庙内还保存有不同年代的石碑数幅,只因保管不得其法,碑文剥落甚多,殊为可惜。无疑地,这些古迹都自然而然成为杨贵妃出生于容县的佐证。1950年笔者在容县地委工作期间,曾听下乡到杨皮村工作的同志回来说过杨妃庙的情况。痛惜一场浩劫,现在听说已经荡然无存了!

我国历史上的四大美人,都有著名的同她们的出生地相关联的名胜古迹。如西施的故里浙江县有浣纱石、浣纱亭和西施谷;王昭君的湖北兴山县有昭君村、昭君井、望月楼、妃台山和梳妆台;绿珠的广西博白县有绿珠井、绿珠祠和绿珠江;而杨贵妃的故乡容县也有贵妃井、杨妃山、贵妃庙、梳妆台和云凌斑竹等。杨贵妃同王昭君一样,与其相关的名胜古迹都是最多的。这都是因人而设的景物,是因人而流传下来的古迹,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公认的佐证。“西子院遗石,贵妃生有村。香泉红泪在,曾照马嵬魂。”(19)清代湖南诗人周志勋的五绝,多少道出了这个古迹的参证价值。对此,民国初年广西诗论家梦秋,在《桂海百一诗话》中也有过肯定的论证。他在列举了绿珠、王昭君、西施和薛涛各在其家乡有其名字所冠的古迹之后,接着说:“容县有杨山、杨妃井,盖取美人出处为名。”(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