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谋杜断什么意思百度一下,房谋杜断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0 0
  1. “房谋杜断”中,“房谋”是指 ;“杜断”是指  ...
  2. 房谋杜断是什么意思
  3. 房谋杜断的典故是什么
  4. 房谋杜断,意指房玄龄好谋无断?贞观前后他的表现为何判若两人

改名世民: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房谋杜断:《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一代楷模:李靖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受到的封赏也不少,应该急流勇退,早点解甲归田,免生后患。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访察民俗的机会,说自己的脚有毛病,奏请退休归家。

房谋杜断什么意思百度一下,房谋杜断指的是哪两位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唐太宗见他的奏书写得十分恳切,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中书侍郎牟岑少去传他的旨意说:“我看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论是愚人还是智者,都莫能自知。有些人没有什么才能,却硬是要占据官职;就是有了病。也勉强留着不肯辞官,李靖能识大体,实在可嘉。我如今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是成全你的志向,还想把你作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扩展资料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李世民

“房谋杜断”中,“房谋”是指 ;“杜断”是指 &nbsp...

房谋杜断

解释: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

近义词:天作之合

语法:联合式;作补语

房谋杜断是什么意思

房玄龄、杜如晦

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时期的著名贤士,其中被称为“房谋杜断”中的“房谋”是指房玄龄,“杜断”是指杜如晦,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房谋杜断的典故是什么

房谋杜断的意思是: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出处:《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近义词:天作之合。

造句:

1、看到被侵略者洗劫后的村庄,真使人房谋杜断,一股复仇的怒火不由得从我心底燃烧起来。

2、怪不得说房谋杜断,原来是多谋少断。

3、就是那个与老爷并称房谋杜断的房大人啊,前几天他还曾到过府里,少爷怎么会不记得了呢?

4、原来是房谋杜断的房大人,久仰久仰。

5、房玄龄和杜如晦被称为房谋杜断,都是贞观时期李世民的重要助手。

6、我的意思是李叔你以此书好好教导李申兄长,让他成为房谋杜断之类的人物。

7、尤其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杨侑心头巨震,最后一页就一个名字,同时也是杨侑在历史书上耳熟能详的名字——杜如晦,历史上房谋杜断,开创贞观之治。

8、在李世民左侧的是房玄龄,左房右杜,房谋杜断正是让天下胆寒的两大谋臣。

房谋杜断,意指房玄龄好谋无断?贞观前后他的表现为何判若两人

《新唐书·杜如晦传》:“如晦长于断,而玄龄善谋,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身边贤才良将无数,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其中的两员,这个成语说的正是他俩的故事。

房玄龄出身官宦之家,精通诗书文章,十八岁参加科考,考中进士。后李渊起兵反隋,房玄龄投靠李世民麾下,数次陪同出征,出谋划策。他的才智令李世民的父亲都十分赞赏,认为此人将来必可委以重任。后来,房玄龄参与策划“玄武门兵变”,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顺利登基。

房玄龄善于谋划,慧眼识才,深受唐太宗信任。相传李世民尚是秦王时,讨伐各地叛乱,每平定一方,其他将领都急着争抢、搜刮古玩珍品,只有房玄龄到处寻求有志之士,私下里与他们结交,邀请他们入秦王幕府做幕僚,共同为秦王效力。他为唐太宗招揽过无数贤才,甚至连杜如晦都是经房玄龄举荐,才得到唐太宗重用的呢!

杜如晦年少英才,机敏善断,与房玄龄同心同德,共同辅佐唐太宗开创唐朝盛世。唐太宗建立文学馆,杜如晦在馆中担任要职,位列文学馆十八学士之首,其才华可见一斑。杜如晦因病辞世时,年仅四十六岁,唐太宗为此痛哭不已。多年之后,唐太宗还是常常想起杜如晦,到了他忌日的这一天,总会派官员前往他家中慰问。

房玄龄和杜如晦同朝为相,房玄龄擅长出主意但有些优柔寡断,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却不善谋略。所以每次遇事,房玄龄总能给出许多解决方法,而杜如晦总能对这些主意加以分析,选择最合适的一个供唐太宗***用。

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两人相知相惜,齐心协力,共同辅佐帝王,因此人称“房谋杜断”,比喻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后世以两人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本文选自《中国老故事:成语故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9年4月,亲近母语编写)

从五帝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以清晰的历史朝代为脉络,精心遴选300余个成语;

100余幅生动精美的手绘插图;

5—8岁亲子共读,极佳的亲子共读读本;

8岁以上独立阅读,生字难字全部注音;

“亲近母语”团队精心编创,以优美、流畅的现代母语重述,以现代价值解读。

李世民手下的宰相,排在前两位的当属房玄龄和杜如晦。在房玄龄和杜如晦之间,又有“ 房谋杜断 ”之说,意思是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因此两人的合作,经常是房玄龄谋划,杜如晦在房玄龄谋划的基础上进行决断。

如此一来,“ 房谋杜断 ”对房玄龄的别样解释,似乎就是“ 好谋无断 ”,这使得房玄龄比较尴尬。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看不起袁绍的原因之一就是“ 好谋无断” (虽然《三国志》中并没有对袁绍这样的评价),可见“ 好谋无断 ”是贬义。

但其实房玄龄的“ 无断 ”和袁绍的“ 无断 ”有完全的不同。

房玄龄是山东临淄人,他的父亲是县令,他本人幼小聪明,“ 博览经史 ”。

历史 上的很多成大事之人,有一个几乎相同的特质,就是“ 博览经史 ”,因为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能找到人性和 历史 的发展规律,从而也才有应对的办法。房玄龄也不例外。

房玄龄未成年时,正值隋文帝当政,天下太平,国家实力日渐增长,人们都认为大隋朝会长治久安,国运长久,房玄龄却已经看出隋朝不会长久。

正因为房玄龄非同一般的预见性,因此他一直在做着隋朝灭亡,新朝兴起的准备,这样的准备促使房玄龄做的事就是寻找明主。

公元617年9月,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大军兵发长安。当李世民带大军进驻距离长安不远的渭北时,时任山西吕梁柳林县尉的房玄龄赶到李世民军帐投靠。李世民对房玄龄一见如故,将房玄龄引为谋主。

这一年房玄龄38岁,李世民不到20岁。

未成年时,房玄龄就看出隋朝不长久,因此他在隋朝的做官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期间没有任何值得书写的政绩,直到38岁跟了李世民后,房玄龄的表现就截然不同。

房玄龄跟了李世民之后就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李世民到哪儿他就到哪儿,“ 征伐未尝不从 ”,每次打了胜仗,将士们都抢着要金银财宝。房玄龄却是抢人才,只要看见勇略可用的将领,就和他们深交,并秘密沟通串联,告诉他们李世民才是他们效忠的主人,要他们对李世民树立起必死的忠诚

公元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阳灭了王世充。当时在王世充吏部任职的杜淹,是杜如晦的叔父,他准备投太子李建成麾下,结果被房玄龄拦住,将他带进了李世民麾下任兵曹参军。

从道理上讲,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最多是个王爷,房玄龄用不着这么用力。房玄龄如此用力,可见他早就有了推动李世民做皇帝的准备,房玄龄不是“ 无断 ”,非但不是“ 无断 ”,而是“ 早断”, 乃是 “深谋早断”。

还是公元621年,李世民秦王府的人多被调离京城到外面做官,这使得李世民非常忧虑。房玄龄说:“如果大王就做个秦王,这些走就走了,也无关紧要,可是如果大王要经营天下,杜如晦就不能走,他必须留下。”

此时距离玄武门事变还有5年,房玄龄已经在为李世民夺位做准备,可见他的“ 早断 ”非普通人所能及。

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到太子李建成家喝酒后,回来大口吐血。秦王府的人个个着急,却都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这时,房玄龄挺声而出,发出了石破天惊的雷霆之声。

房玄龄先对长孙无忌说:“我们和太子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存亡之机,就在今日,不若劝王行周公之事。”长孙无忌赞许点头:“我也想到了,就是不敢说,既然你说到这里了,我们一同去和秦王说。”长孙无忌先进去见了李世民,之后再出来招呼房玄龄进去。

房玄龄来到李世民的床前开门见山地说: “大王功盖天地,就应该继承大业,今日遇到的危险,就是上天的提示,大王不要再犹豫了,干吧。”

第三天,改变***乃至中华 历史 的玄武门***发生了。

李世民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杀太子李建成,之后自己做了皇太子。2个月后,李世民又登基成了***第二任皇帝,开始了他带领中华民族走向自汉朝以来又一个盛世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得以发动玄武门***,从其根本上说,决断和推动者就是房玄龄。

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龄进爵邢国公,后担任太子詹事,又担任尚书左仆射,封魏国公,监修《晋书》,成为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宰相之一。

可是,此时的房玄龄,就成了“ 多谋而无断 ”,他似乎只负责“ ”,而“ ”则需要右仆射杜如晦来做。

李世民即位前,房玄龄主动寻访人才并刻意拉拢至李世民麾下,可是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却再没有向李世民推荐过人才。为此李世民很不满意,他郑重地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你们身为宰相,职责就是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整天为琐碎事务纠缠,哪里有精力为我找人才?”李世民专门给辅佐两位宰相的官员们打招呼,有大事才找二位宰相,小事就不用找了。

可是,虽然李世民有此一说,房玄龄还是把精力用在处理政务上,在推荐人才方面几乎没有建树,远远不如杜如晦。

也就是在贞观初期,李世民发现每次和房玄龄谈事,房玄龄必说:“这个事情只能由杜如晦决断”,而杜如晦最后又总是用房玄龄的策略,于是就有了 “房谋杜断”。 可是,英明的李世民并不认为这是对房玄龄的褒奖。

因为在李世民心里,房玄龄不是这样的人。

渐渐地,房玄龄的为政也让李世民不满意。公元629年4月,李世民在群臣面前公开批评宰相的工作,他非常生气地说:“ 你们中书、门下、机要之司,应该负起责任来,做得好的要表扬,做得差的要惩罚,不能做老好人,我在你们的报告中看不到谁干得好谁干得差,如果这样,我们还要人才做什么?”

房玄龄唯有叩首道歉。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可是,李世民听说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们大多看不起李泰,他非常愤怒,对三品以上官员做了一通批评,他愤怒地说道:“隋文帝时期,他的几个儿子对一品以下的官员可以随便欺负,我虽然不会纵容儿子,但是也不能让大家看不起我的儿子。”

房玄龄的表现是“ 惶惧流汗拜谢 ”。唯有魏征正色道:“群臣没有一人敢轻视魏王,三品的都是朝廷公卿,也都是陛下应该按礼尊重的。而且魏王也不会像隋文帝的几个儿子一样对大臣们无理。”魏征一席话将李世民的怒火浇灭:“听了魏征的话,才知道自己理屈。”

如此的房玄龄,除了“ ”,确实无“ ”。

房玄龄又是一阵道歉,还是魏征挺身而出指责李世民:“我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要责怪房玄龄,房玄龄又道的什么谦?房玄龄身为宰相,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知道,对应该做的事,房玄龄应该帮助陛下完成,对不该做的事,他就应该制止陛下去做,他问北门修缮的事,问得理所当然,我不知陛下责骂他什么过错,他又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而道歉?”

魏征一席话说的李世民羞愧不已。对房玄龄来说,正确的事都无法坚持,当然就更无法做到“ ”。

但是,自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就一直 “好谋无断” 的房玄龄,在临终时却“ ”了一次。

公元648年6月,房玄龄病重,他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对自己的儿子们说:“ 当今天下平安无事,可是皇帝一心要东征,大臣们都不敢进谏,我如果不进谏,死了都脱不了责任。”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房玄龄终于对李世民做了抗表进谏,要求李世民立刻停止征伐辽东。

由此看来,平日的房玄龄,不是“ 无断 ”,而是“ 不断 ”。

房玄龄的能“ ”而“ 不断 ”,个中原因,和李世民的疑心有关。

玄武门事变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其实玄武门***并非光彩之事,这个***在李世民心里是一个隐痛,也是他的疑心之源。

玄武门***后, “论功行赏,以(房)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

这五大功臣中的四位,杜如晦在贞观四年就死了;侯君集两度担任宰相,在贞观十七年因参与太子承乾谋逆案被诛杀;尉迟敬德在贞观十三年时,突然被李世民质问谋反,逼得尉迟敬德脱下身上衣裳让李世民看身上的伤疤,被李世民放过后,不得不学道家修仙避祸;长孙无忌由于是李世民的大舅哥,还要辅佐太子,因此比较特殊,但是长孙无忌如此特殊的地位,在李世民面前也不敢提任何不同意见,只一味顺从。

玄武门***的五人中,房玄龄算是第一谋划和推动者,他本人又高居宰相之位,儿子房遗爱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女儿嫁给了李世民的弟弟韩王李元嘉。房玄龄对自己家门的极盛状况感到不安,他 “深畏满盈” ,以道家观点,“ ”之后则“ ”,因此,为了避祸,房玄龄早就不想做宰相,他几次要求解除职务,都被李世民拒绝。

房玄龄的表现,李世民看得很清楚。公元638年3月,李世民为庆祝孙子的生日,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在东宫摆生日宴,李世民在宴会上说: “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 并赐给房玄龄和魏征两人以佩刀。

李世民的意思是贞观以前房玄龄的功劳第一,贞观以后的功劳就要归魏征。

其实,魏征和房玄龄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魏征不是玄武门***的参与者,相反他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因此他和玄武门***的五大臣分属两个世界。而且魏征本人在朝中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也就不存在功高震主,受到猜疑的可能,自然可以畅所欲言。

因此,房玄龄并非“ 好谋无断” ,而是“ 不断 ”,原因就是为了避祸。正如长孙皇后生前对房玄龄的评价: “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 ,可见他的战战兢兢

虽然如此,房玄龄“ 明达政事,用法宽平,不以自己之长度人之短。” 仍然不失为一位千古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