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其可也,替其否也_献可替否,明时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1 0
  1. 《明史·王守仁传》文言文翻译
  2. 长孙皇后文言文
  3. 《明史·职官一》记载:明代内阁的职权为“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其中
  4. 明史?翟銮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明史?翟銮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5. 董和字幼宰的原文和翻译
  6.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内阁又有着怎样的实力和地位呢?

导语: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对于文言文翻译,很多同学觉得比较难以琢磨。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明史翟銮传文言文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献其可也,替其否也_献可替否,明时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译文

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几经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群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服事。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不合乎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翟銮替生母守丧回家。服丧期满,很长时间内不被召用。夏言主持政务,翟銮和他商量召用自己。正好皇帝即将南巡,担心边塞有警情,商议派重臣巡视,夏言等就借机推荐翟銮担任行边使。嘉靖二十一年,夏言罢官,翟銮担任首辅。进身少傅、谨身殿。严嵩刚入阁,翟銮因资历地位在严嵩之上,权力却远远不如严嵩,但严嵩终究憎恶他,容不下他。恰逢翟銮的儿子汝俭、汝孝一同考中二十三年进士,严嵩就嘱咐给事中弹劾其营私舞弊。皇帝大怒,交给吏部、都察院审查。翟銮上书辩解,用自己在西苑值勤为自己开脱。皇帝更加生气,勒令翟銮父子罢官为民,把主考官和乡试主考官关入钦犯监狱,并且杖责六十,剥夺官职。翟銮当初辅政时有廉洁的名声,中间守丧居家时到了贫困不能自给的程度。当他以行边使身份起用后,各边镇的文武将官都全副装束到郊外迎接,常常怕不合翟銮心意,馈赠的财物不可计量。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装了千辆车(的财物),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又受他儿子的牵累,最终一蹶不振。过了三年死去,终年七十岁。

延伸阅读文言文翻译方法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不必翻译。

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崤之战》)

译文:夏天四月十三日,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获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凯旋。

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

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一:大阉之乱,晋绅(古代大臣上朝讲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例二: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应,赢粮而景(通影,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过秦论》)

例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典故,译为想要建立像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改写法。即将文言文中习惯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

例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县学)。

又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等,就得按现在的说法翻译,官吏刚到任任职告老离职还乡

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例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崤之战》)

调序法。即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译成非倒装句。

例一: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例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译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凝缩法。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明史·王守仁传》文言文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君所说的适宜的事情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臣子来告诉您它不正确的地方来成就它适宜的地方。您所说的不适应的事情如果有适宜的地方,我告诉您它适宜的地方来去掉它不正确的地方。

此句出自晏子对齐侯问,晏子对齐侯问是出自《左传》,由左丘明写的编年体***。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扩展资料:

《左传》的原文摘录:

1,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庄公通焉。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2,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日:“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3,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4,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百度百科-左传

长孙皇后文言文

导语:对于文言文,我们可以多多练习。以下是我整理的《明史·王守仁传》文言文翻译,供各位参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明史·王守仁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兵部尚书王琼素奇守仁才。十一年八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当是时,南中盗贼蜂起。守仁至,亲率锐卒屯上杭。佯退师,出不意捣之,连破四十余寨,俘斩七千有奇。疏言权轻,无以令将士,请给旗牌,提督军务,得便宜从事。明年七月进兵大庾。凡破巢八十有四,俘斩六千有奇。还至赣州,议讨浰头贼,独仲容未下。横水破,仲容始遣弟仲安来归,而严为战守备。守仁岁首大张灯乐,仲容信且疑。守仁赐以节物,诱入谢。仲容率九十三人营教场,而自以数人入谒。守仁呵之曰:“若皆吾民,屯于外,疑我乎?”悉引入祥符宫,厚饮食之。贼大喜过望,益自安。守仁留仲容观灯乐。正月三日大享,伏甲士于门,诸贼入,以次悉擒戮之。余贼奔九连山。山横亘数百里,陡绝不可攻。乃简壮士七百人衣贼衣,奔崖下,贼招之上。官军进攻,内外***,擒斩无遗。当是时,谗邪构煽,祸变叵测,微守仁,东南事几殆。世宗深知之。甫即位,趣召入朝受封。而大学士杨廷和与王琼不相能。守仁前后平贼,率归功琼,廷和不喜,大臣亦多忌其功,因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已,论功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时已丁父忧,屡疏辞爵,乞录诸臣功,咸报寝。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 王守仁传》)

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进。只是更喜欢谈论兵法,而且擅长射箭。兵部尚书王琼一直认为守仁的才华不同寻常。十一年八月擢拔他做右佥都御史,到南州、赣州一带做巡抚。当时,南州盗贼蜂拥而起。守仁到了以后,亲自率领精锐的士兵驻扎在上杭。***装退兵,出其不意,直捣敌巢,连续攻下四十多座敌营,俘虏、斩获七千多敌人。守仁上疏说手中权轻,不能用来命令将士,请求赐予军旗牌令,提调监督军中事务,以便能方便做事。第二年七月进兵大庾。一共攻破敌巢八十四座,俘获、斩首六千多人。回到赣州,商议征讨浰头盗贼,只有仲容没被攻下。横水被攻破以后仲容才派弟弟仲安来归降,却(偷偷地)紧密备战。守仁在年初广泛地张灯奏乐,仲容将信将疑。守仁赐给他们节日礼物,引诱他们入城拜谢。仲容率领九十三人在教场安营,自己带领几个人入城拜谒。守仁呵斥他们说:“你们都是我管辖的百姓,聚集在外面,难道是怀疑我吗?”把他们一起引入祥符宫,好好地用酒食招待他们。盗贼喜出望外,更加放心。守仁请仲容留下观赏灯乐。正月三日举行合祀先王的祭礼,守仁在城门口埋伏了披甲士兵,盗贼入门,就一一擒获并杀了他们。其他的盗贼逃跑到九连山。山横亘几百里,陡峭绝立,无法攻克。于是就挑选了七百个壮士穿上强盗的衣服,跑到山崖下,强盗招呼他们上去。官军进攻,里应外合攻击,捉拿斩首没有遗漏。当时,奸邪的坏人在朝中构陷忠良、煽风点火,灾祸变化难以预料,没有守仁的话,东南平贼之事就很危险了。世宗深知此事。刚刚即位,就立刻召守仁入朝受封。大学士杨廷和王琼不和,守仁铲平盗贼,都把功劳归于王琼,廷和不高兴,大臣也有很多嫉妒他的功劳。因此就让守仁做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去任职,请求回家探亲。不久,论功行赏,封特进光禄大夫,岁禄一千石。当时他已经遭遇父丧,屡次上疏辞去爵位,请求记录其他诸位大臣的功劳,这些请求都没有回复。守仁病得很重,上疏祈求告老还乡,不等皇命下达,终究归去。走到南安死去,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聪明。十七岁拜谒上饶娄谅,和他谈论朱熹格物致知之学的大意。游览九华山回来,在阳明洞中筑室,几年都没有什么收获。贬谪到龙场的时候,穷荒之地无书可读,每天复习以前所学,忽然悟到格物致知之学,应该从内心而非外物去寻求,叹息说,道就在这里。学者一致听从他,世间于是有“阳明学”。

《明史·翟銮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櫜鞬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译文

翟銮,字仲鸣,考中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年间,他几经迁升,做了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天,朝廷推举阁臣,世宗有意用张孚敬,(群臣)不赞同。就命令再一次推举,才提及翟銮。侍从宦官大多称赞翟銮,皇帝于是越级任用他。杨一清认为翟銮名望低,请求任用吴一鹏、罗钦顺。世宗不答应,命令翟銮入值文渊阁。翟銮刚入内阁时,杨一清辅佐政事,不久孚敬与桂萼入阁,翟銮都小心服事。孚敬、桂萼都用世宗赐给他们的银章密封上书奏事,唯独翟銮无所进言。皇帝责问翟銮,翟銮就叩头谢罪说:“陛下圣明,我要顺从还来不及,(哪里)有什么建议呢。”世宗心里很喜欢他。杨一清、桂萼、孚敬先后被罢官,翟銮留下独自执掌政事两个月。后来李时入阁,位居翟銮之上,翟銮也没有不高兴。世宗多次召李时和翟銮进见,世宗曾问他们:“都察院拟定抄没谷大用的.家产,合适吗?”李时说:“拟定的结论不合乎法律。”翟銮说:“按照法律,抄家的罪行只有三条:谋反、叛逆和奸党罢了。不合乎法律规定,怎么能取信于天下呢?”皇帝说:“谷大用扰乱先朝政事,正合奸党这一条?”翟銮说:“陛下就是上天,春天让万物萌生,秋天让万物凋零,有什么不可以的呢?”世宗最终从重拟罪。翟銮替生母守丧回家。服丧期满,很长时间内不被召用。夏言主持政务,翟銮和他商量召用自己。正好皇帝即将南巡,担心边塞有警情,商议派重臣巡视,夏言等就借机推荐翟銮担任行边使。嘉靖二十一年,夏言罢官,翟銮担任首辅。进身少傅、谨身殿。严嵩刚入阁,翟銮因资历地位在严嵩之上,权力却远远不如严嵩,但严嵩终究憎恶他,容不下他。恰逢翟銮的儿子汝俭、汝孝一同考中二十三年进士,严嵩就嘱咐给事中弹劾其营私舞弊。皇帝大怒,交给吏部、都察院审查。翟銮上书辩解,用自己在西苑值勤为自己开脱。皇帝更加生气,勒令翟銮父子罢官为民,把主考官和乡试主考官关入钦犯监狱,并且杖责六十,剥夺官职。翟銮当初辅政时有廉洁的名声,中间守丧居家时到了贫困不能自给的程度。当他以行边使身份起用后,各边镇的文武将官都全副装束到郊外迎接,常常怕不合翟銮心意,馈赠的财物不可计量。事毕之后,翟銮归来时装了千辆车(的财物),用这些财物赠送权贵,得以再次执掌政事,他的声誉立刻就衰落了。又受他儿子的牵累,最终一蹶不振。过了三年死去,终年七十岁。

《明史·职官一》记载:明代内阁的职权为“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其中

1. 文言文《长孙皇后》翻译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①,禅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曰:“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道,庶获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哀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

注:①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言劝善规过,诤言直谏。

长孙皇后仁义孝敬,生活俭朴,喜欢读书,经常和太宗随意谈论历史,乘机劝善规过,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有时太宗无故迁怒于宫女,皇后也佯装恼怒,请求亲自讯问,于是下令将宫女捆绑拘押起来,等到太宗怒气平息了,才慢慢地为其申辩,从此后宫之中,没有出现滥刑枉杀的事情。徽章公主幼年丧母,皇后将她收养,慈爱胜过亲生。妃殡以下有病,皇后都亲自探视,减少自己的药物饮食费用,资助他们治疗。宫中没有人不爱戴皇后。皇后教育各位皇子,常常把谦虚节俭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对皇后说,东宫的器物用具比较少,请求皇后奏请皇上增加一些。皇后不允许,说:“身为太子,(应该)担忧德行不立,声名不好,为什么担忧没有器物用具呢?”

太宗身患疾病,一年多不愈,皇后在床前侍候,昼夜不肯离开。经常将毒药系在衣带上,说:“皇上如有不测,我也不能一个人活下去。”皇后一向有气喘病,前一年跟从太宗巡幸九成宫。柴绍等人深夜密告有紧急变故,太宗身穿甲胃走出宫阁询问事由,皇后抱病紧随其后,身边的侍臣劝阻皇后,她说:“皇上已然震惊,我内心又怎么能安定下来。”,从此病情加重。太子对皇后说:“药物都用过了,而病不见好,我请求奏明皇上大赦天下***并度俗人出家,也许能够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庇佑。”皇后说:“死生有命,并不是人的智力所能转移。如果行善积德便有福祉,那么我并没做恶事;如果不是这样,胡乱求福又有什么好处呢?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不能多次发布。道教、佛教乃异端邪说,祸国殃民,都是皇上平素不做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如果一定要照你说的去做,我还不如立刻死去!”太子不敢上奏,只是私下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玄龄禀明太宗,太宗十分悲痛,想为皇后而大赦天下,皇后坚决制止了他。

2. 文言文 长孙皇后 翻译

您好!

贞观八年,跟随太宗巡幸九成宫,感染疾病危险疲乏。太子承乾进入服侍,悄悄地启奏皇后说:“医药全都用尽了,您的身体却不病好。请允许我启奏陛下赦免囚徒,度人入道,希望蒙受福祉的帮助。”皇后说,“生死有命运,不是人的力量所加的。如果修福可以延长寿命,我从来不做恶;***如行善没有效果,有什么福可求?赦免是国家的大事。佛道是指示不同地方的宗教罢了,不是政体没有弊端,又是皇上所不信的。怎么用我一个夫人就使天下的法度混乱?”承乾不敢奏明陛下,把这件事告诉左仆射房玄龄,玄龄把这件事让陛下知道,太宗和侍奉左右的臣子没有谁不抽噎。朝廷上的大臣全都请求减缓赦免,太宗听从了。皇后知道了这件事,坚持规劝,太宗于是就停止了这件事。

皇后病情将要加重时,和太宗辞别,那时玄龄因为被谴责而回家,皇后因此说:“玄龄奉事陛下最长时间,小心谨慎,出人意料的谋划和秘密的计策,全都预先知道,竟然没有一句话泄露,不是有大的缘故,希望您不要舍弃他。妾的本宗,侥幸有缘与陛下结为姻亲,既然不是因为有道德的行为,就容易遭逢危险的时候。想要保全他们使他们永久,千万不要安排他们权要的职位。只要让他们以外戚的身份遵奉朝廷谒见,就是他们的***了。妾活着既然没有对当时有益,现在死了也不能厚葬。而且葬就是藏,不想让人看见。自古圣贤的人,都崇尚节俭薄葬。只有无道的乱世,才大起山陵,劳动耗费天下人,被有见识的人嘲笑。只请求依靠山来埋葬我,不用起坟,不用棺材,所必需的器物服饰,都用木瓦,节俭送终,这就是您不忘了我了。”贞观十年六月二十一日,皇后在立政殿过世,那时年龄三十六岁。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1.A 2.D 3.C 4.B 5.见译文 参考译文: 唐太宗贞观八年,长孙皇后随太宗巡幸九成宫,得了重病,太子李承乾入宫侍奉,私下对皇后说:“药物全用过了,您的病情仍未见好转,请奏请皇上释放囚犯,并使人出家为僧道,希望能得到上天降福保佑。”

皇后说:“生死是命中注定的,不是人力所能改变。如果行善修福可以延长寿命,那么我平生没有做过坏事;如果做善事仍不能延长寿命,那又什么福可求呢?释放囚犯是国家大事,使人出家为僧人道士,则是保存异域的宗教教义,这样做不仅败坏朝政,而且又是皇上不喜欢做的,怎能因为我一个妇人而乱了国家的法典呢?”李承乾不敢上奏,就把这件事告诉左仆射房玄龄,房玄龄禀告唐太宗,太宗和侍臣无不叹息。

朝廷众臣都请求大赦天下,太宗准了奏。皇后听到了极力争辩,太宗才放弃这一决定。

长孙皇后病危,与太宗诀别。当时房玄龄因有过错被免职回家,皇后坚持说:“房玄龄追随陛下的时间最长,平日小心谨慎,陛下的奇谋秘计,玄龄都参与谋划,竟不曾泄漏一句,如果没有重大的缘故,希望陛下不要罢免他。

另外我同宗族的人有幸因为姻亲的缘故做了官,他们既不是凭德行被选拔的,就容易遭遇危难,如果要长久平安,千万不要让他们担任要职,只要以外戚身份按时入朝请安,就很荣幸了。臣妾在生时对国家已没有什么贡献,现在死了就不要多费钱财。

况且,‘葬’就是‘藏’的意思,就是想使人看不见。自古以来的圣贤,都实行节俭薄殓,只有无道之世,才大肆营建高大的陵墓,劳民伤财,被有识之士耻笑。

我死后只求皇上将我靠山埋葬了,不必修建坟墓,不必多用多层的棺木,陪葬所需要的器物,都用木头和陶瓦制作,节俭薄殓为我送终,就是陛下不忘臣妾了。”唐太宗贞观十年六月己卯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病逝,享年三十六岁。

4. 求文言文《长孙皇后》译文

原文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①,禅益弘多。

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

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

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

太子言于后曰:“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道,庶获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

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哀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

注:①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言劝善规过,诤言直谏。 译文、、、长孙皇后仁义孝敬,生活俭朴,喜欢读书,经常和太宗随意谈论历史,乘机劝善规过,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

有时太宗无故迁怒于宫女,皇后也佯装恼怒,请求亲自讯问,于是下令将宫女捆绑拘押起来,等到太宗怒气平息了,才慢慢地为其申辩,从此后宫之中,没有出现滥刑枉杀的事情。徽章公主幼年丧母,皇后将她收养,慈爱胜过亲生。

妃殡以下有病,皇后都亲自探视,减少自己的药物饮食费用,资助他们治疗。宫中没有人不爱戴皇后。

皇后教育各位皇子,常常把谦虚节俭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对皇后说,东宫的器物用具比较少,请求皇后奏请皇上增加一些。

皇后不允许,说:“身为太子,(应该)担忧德行不立,声名不好,为什么担忧没有器物用具呢?” 太宗身患疾病,一年多不愈,皇后在床前侍候,昼夜不肯离开。经常将毒药系在衣带上,说:“皇上如有不测,我也不能一个人活下去。”

皇后一向有气喘病,前一年跟从太宗巡幸九成宫。柴绍等人深夜密告有紧急变故,太宗身穿甲胃走出宫阁询问事由,皇后抱病紧随其后,身边的侍臣劝阻皇后,她说:“皇上已然震惊,我内心又怎么能安定下来。”

从此病情加重。太子对皇后说:“药物都用过了,而病不见好,我请求奏明皇上大赦天下***并度俗人出家,也许能够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庇佑。”

皇后说:“死生有命,并不是人的智力所能转移。如果行善积德便有福祉,那么我并没做恶事;如果不是这样,胡乱求福又有什么好处呢?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不能多次发布。

道教、佛教乃异端邪说,祸国殃民,都是皇上平素不做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如果一定要照你说的去做,我还不如立刻死去!”太子不敢上奏,只是私下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玄龄禀明太宗,太宗十分悲痛,想为皇后而大赦天下,皇后坚决制止了他。

5. 求魏征正面上谏唐太宗的文言文与分析要正面上谏,不是婉转的

谏太宗十思疏 〔唐〕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1〕固:使……稳固.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26〕百司:百官.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国家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至尊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奢侈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百姓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每年三次的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

6. 长孙皇后文言文阅读理解

长孙皇后仁义孝敬,生活俭朴,喜欢读书,经常和太宗随意谈论历史,乘机劝善规过,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有时太宗无故迁怒于宫女,皇后也佯装恼怒,请求亲自讯问,于是下令将宫女捆绑拘押起来,等到太宗怒气平息了,才慢慢地为其申辩,从此后宫之中,没有出现滥刑枉杀的事情。徽章公主幼年丧母,皇后将她收养,慈爱胜过亲生。妃殡以下有病,皇后都亲自探视,减少自己的药物饮食费用,资助他们治疗。宫中没有人不爱戴皇后。皇后教育各位皇子,常常把谦虚节俭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对皇后说,东宫的器物用具比较少,请求皇后奏请皇上增加一些。皇后不允许,说:“身为太子,(应该)担忧德行不立,声名不好,为什么担忧没有器物用具呢?”

太宗身患疾病,一年多不愈,皇后在床前侍候,昼夜不肯离开。经常将毒药系在衣带上,说:“皇上如有不测,我也不能一个人活下去。”皇后一向有气喘病,前一年跟从太宗巡幸九成宫。柴绍等人深夜密告有紧急变故,太宗身穿甲胃走出宫阁询问事由,皇后抱病紧随其后,身边的侍臣劝阻皇后,她说:“皇上已然震惊,我内心又怎么能安定下来。”,从此病情加重。太子对皇后说:“药物都用过了,而病不见好,我请求奏明皇上大赦天下***并度俗人出家,也许能够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庇佑。”皇后说:“死生有命,并不是人的智力所能转移。如果行善积德便有福祉,那么我并没做恶事;如果不是这样,胡乱求福又有什么好处呢?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不能多次发布。道教、佛教乃异端邪说,祸国殃民,都是皇上平素不做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如果一定要照你说的去做,我还不如立刻死去!”太子不敢上奏,只是私下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玄龄禀明太宗,太宗十分悲痛,想为皇后而大赦天下,皇后坚决制止了他。

明史?翟銮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明史?翟銮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明朝内阁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机构,没有决策权。所以答案选C。

董和字幼宰的原文和翻译

? 翟銮,字仲鸣,举弘治十八年进士。嘉靖中,累迁礼部右侍郎。六年春,廷推阁臣。帝意在张孚敬,弗与。命再推,乃及銮。中贵人多誉銮者,帝遂逾次用之。杨一清以銮望轻,请用吴一鹏、罗钦顺。帝不许,命銮入直文渊阁。銮初入阁,一清辅政,既而孚敬与桂萼入,銮皆谨事之。孚敬、萼皆以所赐银章密封言事,銮独无所言。诘之,则顿首谢曰:“陛下明圣,臣将顺不暇,何献替①之有。”帝心爱之。一清、萼、孚敬先后罢,銮留独秉政者两月。其后李时入,位居銮上,銮亦无所怫。帝数召时、銮入见,尝问:“都察院拟籍谷大用资产,当乎?”时曰:“所拟不中律。”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帝曰:“大用乱政先朝,正奸党也。”銮曰:“陛下,即天也。春生秋杀,何所不可。”帝卒从重拟。丁生母忧归。服阕,久不召。夏言居zf,銮与谋召己。会帝将南巡,虑塞上有警,议遣重臣巡视,言等因荐銮充行边使。二十一年,言罢,銮为首辅,进少傅、谨身殿。严嵩初入,銮以资地居其上,权远出嵩下,而嵩终恶銮,不能容。会銮子汝俭、汝孝同举二十三年进士,嵩遂属给事中劾其有弊。帝怒,下吏部、都察院。銮疏辨,引西苑入直自解。帝益怒,勒銮父子为民,而下主考及乡试主考诏狱,并杖六十,褫其官。銮初辅政,有修洁声。中持服家居,至困顿不能自给。其用行边起也,诸边文武大吏俱郊迎,恒恐不得当銮意,馈遗不赀。事竣,归装千辆,用以遗贵近,得再柄政,声誉顿衰。又为其子所累,讫不复振。逾三年卒,年七十。 (节选自《明史·翟銮传》)

 [注]①献替,即献可替否,给君主提出建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遂逾次用之 逾:按照。

 B.銮皆谨事之 事:服事。

 C.銮留独秉政者两月 秉:执掌。

 D.所拟不中律 中:符合。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B.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C.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D.銮曰/按律/籍没止三条/谋反叛逆及奸党耳/不合/三尺法何以信天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翟銮受人赞誉,得到皇帝的重用。廷推阁臣时,皇帝意在张孚敬,但群臣不赞成,皇帝要求再次推荐,翟銮得以被任用,后入直文渊阁。

 B.翟銮为人谦抑,对皇帝多有顺从。李时后入阁,地位却高过他,他没有不满;查抄谷大用资产一事,他始终赞同皇帝看法,认为可以重惩。

 C.翟銮地位虽高,仍遭到严嵩打击。他作首辅大臣时,两个儿子一同考中进士,严嵩指使别人借此弹劾他营私舞弊,以致他们父子被勒为民。

 D.翟銮有修洁声,但未能始终如一。他在居家守丧时,贫困到了不能自给的地步;被起用为行边使后,接受文武官员的馈赠多得无法计数。

明朝的内阁制度是如何运行的?内阁又有着怎样的实力和地位呢?

原文: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益州牧刘璋以为牛鞞、江原长,成都令。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

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防遏逾僭,为之轨制,所在皆移风变善,畏而不犯。然县界豪强惮和严法,说璋转和为巴东属国都尉,吏民老弱相携乞留和者数千人,璋听留二年,还迁益州太守,其清约如前。与蛮夷从事,务推诚心,南土爱而信之。

先主定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事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献可替否,共为欢交。自和居官食禄,外牧殊域,内干机衡,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

白话释义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他的祖上本是巴郡江州人。汉朝末年,董和率领家族西迁,益州牧刘璋任他为牛革卑、江原县县长、成都县县令。

蜀地物产丰富,当时风气盛行奢侈,经商之家,穿戴如同王侯,饮食玉液琼浆,婚娶丧葬之事,几乎倾尽家财来铺张办理。

董和以自身节俭为大家做出表率,粗衣素食,防止衣食住行有超越自家社会身份之处,处处以符合礼制为行为准则,于是当地奢侈之风大为改变,大家都存畏惧而不敢冒犯。于是县里一些豪强因害怕董和的严法,鼓动刘璋调董和为巴东属国都尉。

想不到县中吏员和民众扶老携幼挽留董和者数达几千人,刘璋只好让董和再留任二年,然后转升为益州太守,他在太守任上仍与过去一样清约节俭。他与周围少数民族打交道时,总是以诚心相待,故此深受南方少数民族的信任和爱戴。

刘备平定蜀地后,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出谋划策,共事欢洽交情深厚。自董和居官食禄以来,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在内参与军国大事,二十余年,临终时家中竟无值一石粮食的私财。

此文出自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诸葛亮担任丞相时,告诫部下说:“参加国家的工作,就要集中众人的智慧和忠心。如果计较区区小事,就会难以相互通报信息,给各项工作带来损失。能够互通情报,如同丢弃破鞋而获得珠玉。

然而人心苦于不能除尽这些小事,只有徐元直(徐庶)处理此类问题不糊涂。再是董幼宰(董和)在朝中任职七年,遇上不顺之事不周之处,哪怕往返十次也来启告。

如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幼宰那样勤恳职事,忠于国家,那么我的过失就会少多了!”又说:“过去我与崔州平(崔钧)初交,常常听到他对我的得失发出评论;后来与徐元直相交,总是受到他的启发诱导。

之前与董幼宰共事,他总是言无不尽;后来与胡伟度(胡济)在一起,常常听到他进谏之言。我虽然资性鄙陋执拗,不能完全***纳他们的意见,但与这四个人始终友好相处,这也足以证明他们不怀疑直言的益处。”诸葛亮就是如此地深切怀念着董和。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刘备平定益州后,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与军师将军诸葛亮共同主持管理左将军、大司马府的事务,他们出谋划策,共事欢洽交情深厚。

自从董和居官食禄以来,对外治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在内参与军国大事,二十多年,临终时家中竟然没有一石粮食的私财。

明太祖朱元璋对于朝廷制度最大的改革就是废除了将近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但是却不经意的弄出了一个比丞相制度还要厉害的内阁制度。那么大明的内阁制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他的运作法则又是如何呢?

首先来了解一下明朝朝廷究竟是做如何运营:全国的各省,府,州,县把各地的奏章上送到通政使司汇总,经过此处汇总之后,再由司礼监的太监呈递给皇帝参阅,皇帝参阅过后,在由司礼监送至内阁,由内阁的阁臣在奏疏上批出处理意见,在送至皇帝处,由皇帝划勾,交由六科校对。

《明使.职官志》就曾经记载过对于内阁的职权

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

起初,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处,很多旨意和批注都是由内阁大臣完成,并没有实际的权利。但是随着明朝后来的皇帝越来越不愿意加班,甚至到最后连八小时工作都不愿意了,内阁大臣就变得越来越权高位重,那么我们下面就来说说内阁,在真实明朝政治体系中地位和实力。

先来谈谈内阁大臣的第一个功能“献”。

比如说,国内发生了一件事情,皇帝对于此事有疑惑,就会咨询内阁大臣。大臣将对于此事的看法以及对策上奏或者谏言,就被叫做“献”。如果皇上***纳了这位内阁大臣的意见,就被叫做“献可”,要是皇帝不***纳,就被叫做“替否”。

在这里,要首先说下,朱元璋设立内阁的本初,是为了负责给自己整理文件公文。但是朱元璋本***力欲望强烈,且依靠自己夜以继日的工作,才没有将权力旁落到内阁身上。

然而他的后代子孙,养尊处优,养在深闺处,自然而然无法像朱元璋一样能吃苦。所以慢慢的,也就从“秘书处”***到了“备顾问”的职责。

可以这样说,内阁在逐渐演化成一个皇帝的“智囊团”。比如说明朝的很多对外战争,以及对内的平叛都是由内阁大学士指挥和制定相应的战略战策。

特别是万历三大征,这三场战役的获胜,不能不说是内阁的在背后辛苦的付出,又是调集钱粮,又是从国内征集士兵,要不然如果只依靠那个三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恐怕结果就很难说了。

内阁大臣的第二个功能“为帝王师”。

在明朝,内阁大臣是有义务和责任向皇帝和太子讲授儒家经典以及治国之术。因为如果你要能进入内阁,就必须是科举考试能进入一甲,进入翰林院,可以说都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都是国家内最高学者。

比如说,内阁首辅高拱,就做过隆武皇帝的讲师,张居正就做过万历的老师,孙承宗也做过天启皇帝的老师。可以这样说,明朝的皇帝出于对自己老师的感情,也使得内阁这个行政机构逐渐成为凌驾于六部之上的一种存在(因为在明朝的编制上,内阁只是一个皇帝的秘书处)

内阁大臣的第三个功能“票拟批答”

说到票拟,这个可以说是明朝内阁中内阁首辅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最为重要的凭借,因为票拟,是使得内阁大臣拥有了可以否定皇帝皇权的能力,这种权力的能量甚至超越了中国历代王朝大臣的权力。

朱元璋本来将千年的宰相制度消灭,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但是恐怕朱元璋自己都没有想到,消除了丞相制度,却来了一个比丞相制度更为可怕的内阁制度。

这点道理,就像人类的疾病一样,每次人类消灭一个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就会出现另一种巨大的威胁人类安全的疾病出现。

比如先前,像水痘和瘟疫一直威胁了人类将近千年,像鼠疫就曾经带给欧洲将近两千万人的死亡,美洲的印第安人也是因为被西班牙人所带来的水痘因此永远衰落,但是这些疾病被人类攻克后,又出现了艾滋和埃博拉。

因此,可以看出,很多事情,不是人能控制的,哪怕是贵为天子也无法改变的。拟票就是内阁的大臣,以天子的名义草拟文书,以及从六部和各司送上来的奏章以及公文请示。在草拟之前,内阁首辅大臣首先会将所有的内阁大臣集中在内阁商谈好问题的解决办法。

然后再和皇帝共同讨论,研究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再由内阁草拟成文字,下达到六部各部门执行。所以说,明朝的内阁就几乎是唐宋时期,中书省,门下省,以及翰林院的综合机构。

这样方便的操作,就使得明朝的皇帝成为了中国历史皇帝中给人感觉最为慵懒的主要原因。毕竟,人的行为,都是制度的产物。在这样的制度下,明朝出现了武宗,嘉靖,万历,天启,光宗这样的皇帝也就不奇怪。

明朝六部和各司都是直接向皇帝负责,中间没有宰相,而皇帝的政令和批复都是由内阁大臣草拟以及批复。

更为重要的是,内阁同时也是大明皇帝的智囊团,再加上明朝皇帝一个比一个慵懒,因此明朝皇帝的权力和意志经常就被内阁大臣压制住。

那么票拟制度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所有的奏疏先全部送至内阁,内阁大臣阅览所有的奏疏后,写出内容大概,既“引黄”

二:阁臣用小票写出奏疏的应对方案,这就是票拟。

三:随后大臣会将“引黄”‘和“票拟”贴在奏折上,皇帝会在大臣“票拟”的奏章上用红笔“批朱”。在明朝的中后期,因为明朝皇帝越来越懒,很多时候,这最后的朱批都由皇帝交给秉笔太监来“批红”,皇帝只要语音就可以了。

了解明史的人,现在知道万历时期的张居正为啥权力那么大了吧,他自己票拟,再交给当时他的好战友兼好兄弟的秉笔太监冯宝“批红”。几乎是无缝隙直接对接,自己写的奏折,自己给“票拟”再自己“批红”,玩的是一身劲。

张居正也正是因为由此套路,才可以在言官众多的大明朝廷中,一意孤行的实行自己的改革措施,才将差点被嘉靖搞休克的大明朝又奇迹般的中兴起来。

四:如果,皇帝不同意内阁大臣的意见,就会有两种办法处理,一个是把奏章重新返还给内阁,让其重新“改票”。另一个是内心很纠结,自己也不知道改如何处理,但是感觉大臣给的意见不满意,就会将暂时留下来,暂不处理,叫做“留中”

票拟权,本来是内阁大臣集体拟票,再交给皇帝。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拟票的权力也逐渐到了首辅手里。史书记载:

“居首者秉笔,地望与次相悬绝矣”

票拟权的绝对垄断,使得票拟权力成为了首辅的个人“特权”,就连次辅都没有权力。

五:封驳权

明朝的内阁几乎是所有当时读书人的终极梦想,首先权力很大就不用说了,这其中还有一阁超级厉害的地方,就是内阁在拟票的权力之外,还有一个更为厉害的权力“封驳权”。

说白了,就是皇帝下达的指令,如果内阁经过探讨后,觉得不适合,或者有违民意,就可以将次御令封上交还给皇上。

万历时期,因为太子的问题,使得大明的朝廷官不聊天,万历皇帝终于扛不住大臣的疯狂攻击之后,终于熬不住,下令封皇长子为太子。

但是这个指令刚下,万历就后悔了,想撤回这个指令,但是此事的内阁首辅沈一贯就封驳了这个上谕。这里要说明一下,虽然内阁首辅有这样的权利,但是这个技能不到万不得已,首辅是不会使用这样的办法的。

毕竟,这样做的代价,有可能会让首辅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搭上自己的生命。封建社会,皇帝是拥有生杀大权的,内阁首辅这样做,很有可能会将自己送进大牢甚至到菜市场。

内阁大臣除了以上的职权外,还有其它的职责。

内阁大臣除了是大明王朝中读书人的佼佼者之外,在军事上突出表现,也是让人不觉惊叹。像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中的总指挥就是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化龙,还有崇祯年间抵抗满清入侵的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以及镇压流民的大学士杨嗣昌

由于内阁的成员,依据明朝祖制的话,只能是五品。为了提高内阁的地位,这些内阁大臣都可以***其它的职务,比如太子太傅,太师,太傅,以及三公之位。

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存在,最为厉害的组合是内阁首辅***太傅,再***吏部尚书。这一下子,就是基本上是无敌的存在,行***和人事权都在自己身上。由此可想这是多么厉害。

明朝的内阁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把一些懂得治理的人,弄到一起,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这又就是,明朝的皇帝比清朝的皇帝差那么多,其寿命还比清朝好要长的原因。

之所以明朝会灭,其中有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崇祯太勤奋了,一个养在深闺的人,什么都不懂,又没有见识过民间的疾苦,但是却在哪里都瞎指挥,十七年的时间,就换了五十多个首辅。不懂的皇帝指挥懂的大臣,最后大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