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_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解释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9 0
  1.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2. 心经原文及译文
  3.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4.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5.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皈依lrc歌词

[ti:皈依]

[ar:剑三]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_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解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al:]

[by:剑三]

[00:00.85]原唱:皈依小能手马甲

[00:01.89]填词:雪落KA.U

[00:03.46]七秀:白鸦此去

[00:04.22]和尚:雅策君剪刀剧团

[00:05.21]老和尚:木成

[00:05.96]毛贼:李逍遥

[00:06.76]丈:阿根廷蚂蚁KA.U

[00:07.78]

[00:09.40]和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00:12.40]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00:16.45]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00:23.44]咚咚咚,小和尚,咚咚咚

[00:23.45]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

[00:30.22]咚 咚 七秀:小和尚

[00:31.72]我又来听你讲故事啦。小和尚,

[00:35.30]你开开门啊,小和尚,

[00:37.13]

[00:38.83]我们在旧树底下讲故事啊,小和尚,

[00:40.60]小和尚

[00:43.12]和尚:唉...

[00:46.58]和尚:呵~秀姑娘今日想听什么?

[00:50.20]七秀:嘻嘻,什么都行。

[00:51.83]

[00:55.58]和尚:从前有个老和尚,总是被贼光顾,

[01:00.26]他终于忍无可忍了。有一天,贼又来了,他就对贼说,

[01:06.76]请你把手从门缝里伸进来,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01:14.01]和尚:那贼听了高兴极了,就把手从门缝里伸了进去。

[01:18.04]谁知老和尚一把揪住他的手,捆在柱子上,

[01:22.89]然后用棍子痛打他,一边打还一边喊

[01:27.10]毛贼:哎哟!别打了~~~哎哟~~~~痛!哎哟!!住手!!哎哟~~

[01:27.11]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01:32.93]和尚:那贼痛极了,无奈跟着喊

[01:36.49]皈依佛!

[01:38.65]毛贼:皈依佛

[01:38.66]皈依法!

[01:41.20]哎哟~~皈依法!

[01:41.21]皈依僧!

[01:43.48]哎哟~~皈依僧!

[01:43.49]和尚:这便是佛经里著名的三皈依故事。

[01:47.91]

[01:48.13]七秀:你那是三皈依,我这却有四皈依,要不要听啊?

[01:53.27]和尚:何谓四皈依?

[01:56.20]呵呵 手伸过来。

[01:57.29]秋风落叶轻扬

[02:00.69]

[02:02.72]窗台上轻叩着两三声

[02:05.93]

[02:08.16]木鱼停顿又再次敲响

[02:11.48]

[02:13.54]合着她悄然而至的情长

[02:18.99]

[02:19.36]般若清音如风

[02:22.48]树下他讲佛偈(jie)一声声

[02:27.98]

[02:30.02]禅语无明还(huan)有世间情

[02:33.54]

[02:35.29]她唯愿伴他身旁

[02:39.08]

[02:41.72]佛说五蕴六毒是妄

[02:45.65]将因果都念作业障

[02:51.45]虔诚皈依 是痛后才懂的绝望

[03:01.41]

[03:03.07]在树下故事里

[03:06.25]

[03:08.37]她静静做着皈依的梦

[03:11.71]

[03:13.66]入了心底的是他声音

[03:17.29]

[03:19.00]还是未知的痴妄

[03:23.33]

[03:26.16]和尚:唉...

[03:29.00]方丈:徒儿....

[03:31.47]啊,师傅

[03:33.98]那女施主走了?

[03:35.92]和尚:师傅……徒儿同往常一样,与她说了佛理。她便回去了。

[03:40.61]方丈:哎...去诵经罢。

[03:43.30]和尚:是……

[03:46.12]方丈:哦米拖佛。

[03:47.69]

[03:48.09]和尚:喃无哦米佗佛喃无哦米佗佛

[03:50.42]喃无哦米佗佛喃无哦米佗佛

[03:53.88]七秀:皈依佛。

[03:54.86]和尚:呵,皈依佛。

[03:57.12]七秀:皈依法。

[03:58.37]和尚:皈依法。

[03:59.66]七秀:皈依僧。

[04:00.84]和尚:皈依僧。

[04:01.56]七秀:皈依 秀姑娘。

[04:05.48]和尚:皈-依...嗯?

[04:07.91]七秀:…说啊,皈依 秀姑娘。

[04:14.01]第四个皈依后

[04:16.96]

[04:19.09]沉默让树下的人感殇

[04:22.79]

[04:24.42]他紧握住掌心的滚烫

[04:28.17]

[04:29.91]斑驳着掩饰不了的凄凉

[04:35.23]

[04:35.46]时光悄然流淌

[04:39.30]

[04:40.80]是他无法言说的悲伤

[04:44.66]

[04:46.19]将这段葬入佛龛(kan)捆绑

[04:50.22]

[04:51.98]前尘留给了西窗

[04:55.73]

[04:57.94]佛说五蕴六毒是妄

[05:01.95]将因果都念作业障

[05:07.44]虔诚皈依 是痛后才懂的绝望

[05:18.47]

[05:19.17]暮色浅浅昏黄

[05:22.59]

[05:24.62]树下的他清醒着绝望

[05:28.28]

[05:29.95]只余空寂伴古佛青灯

[05:33.87]

[05:35.30]皈依那一段过往

[05:40.56]

[05:42.09]和尚:皈依...秀姑娘...

[05:45.81]----END---

不造您要的是不是这个(﹁"﹁)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是什么意思?

《心经》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

能够自由自在地观察自身佛性之奥秘的觉者,在运用大智慧深入研究生命是如何到达光辉彼岸的过程时,真实地看到,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

***们,从宏观角度看,色和空没有区别;从微观角度看,空与色也相同。空是色的分解,色是空的化合。尽管你反复透彻地去领受、深思、认知和识别,其结论仍然不变。***们,凡有形象和无具体形象的事物,其本质都具有空性和可变的特点,不参在生长灭亡、肮脏洁净、增多减少。

所以,空中没有色的实体,没有对色的思维意思。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要归于空;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也要归于空。

没有六根六尘的界限和其被认识的界限,心中没有不明白、不自觉和因不明白而烦恼的影子,知直到没有老死和老死的影子,没有累积恶因所造成的苦果,没有修炼道法而成就的品位。不运用智巧去获得什么,那是因为没有什么可以得到的缘故。

菩萨因为运用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的缘故,清净的心没有一丝挂念,没有挂怀和障碍就免除了恐惧害怕,便脱离了异想天开的梦幻杂念,最终觉悟得道而成正果。那些过去、现在、未来佛,依靠那到达彼岸的大智慧,荣获了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果位。

所以确认:到达彼岸的大智慧是修炼中最神圣的准则,是最光明的法器,是至高无上的真理,是无与伦比的规范。能真实而不虚妄地将全部苦难化解清除,所以要牢记“般若波罗蜜多”这句真言。既然如此,便号召众生:去吧,去吧!彼岸是归宿,为修我佛,赶快用行动去成就无上正觉吧。

心经原文及译文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一样的。

受想行识四蕴,虽然是心法,是无相相,但是和有相相的色法没有两样,同样是虚幻不实的,同样是真心所现。色蕴既破,受想行识四蕴也就随之而破了。

所谓一法破,法法皆破。由此可类推之: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故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是总法,举一反三。五蕴法如是,其它一切诸法也莫不如是,这就是这句***的意义。

***如有人问:“何谓色即是空?”我们回答:“投石打破沉潭月,窈窕杨柳慢摆风。”如若再问:“如何是空即是色?”我们对他说:“张长王矮李面赤,桃甜梅酸李子涩。”诸位听懂了吗?***如不懂,我们再来讨论一下上面所说的一百法。前面仅讲了一百法的数目,并未讲到一百法的内容,现在我们不妨再继续讨论一下。

《圆觉经》有详细的解释:

说:“幻身灭故,下面谈到心,幻身灭了,幻身灭故,幻心也灭,幻心灭故,幻尘也灭,幻尘灭故,幻灭也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圆觉经》是破幻显真,《心经》是即幻是真,虽然经的宗旨不同,但是义理相同,都是讲心法和色法一样空有不二的。

我们现前一念妄想生起之处,当下以智观察照见妄想没有自体,这就是真空。那么我们这个妄想怎么来的呢?也是我们清净本性的作用,也是我们清净本性所显现的。我们是即凡心而见佛心,转识成智,即凡心而见佛心,立刻把它照破。如果想要从妄心之外去寻求真如,你想从妄心以外去找,那上哪找去?从色法以外去找佛性,离开波你想去求水去,那哪有一处可求?怎么能够求得到呢?

由此可知,心理的现相和物质的现相是一样空有不二。我们把这句***详细地说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我们这个受,身体的感受,这个受是从哪里来的呢?也是我们的大圆满的觉性所显现到的,所反馈的。

就像水起了风,起了波浪一样,但是它的当下不二。大家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心和色法当下不二。因为二、三这些分别执着是我们凡夫都无明,我们的无明没有觉破,觉破了你就知道当下不二,不***方便,一定要明白。别人当骂我们的时候,我们知道当下不二,我清净本性的作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心经》原文译文如下: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译文:观音菩萨在深入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洞见到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五蕴)都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于是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对学生舍利子说:形相不异乎空间,空间不异乎形相,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也都是一样的。舍利子呀!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心经》全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佛教中极为重要的经典。此***只有一卷,共蕴含260字,出自于《大品般若经》的600卷中。

此***中,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句表明了修行者在深度修行时,洞见到构成人我的肉体、感受、思想、意志、心识等五种要素(五蕴)都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于是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对于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句话,可以解释为无论是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看,形和空都是相同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罢了。而受想行识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

《心经》表达的主要思想:

1、五蕴皆空:《心经》指出,世间万物都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而这五蕴都是因缘相依的生灭关系,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通过深入理解这一观念,人们可以超越对事物的执着和执著,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2、空即是色:《心经》强调,空不是一无所有,而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意味着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是空性的,而这种空性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虚无,而是一种无限的潜能和可能性。通过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可以超越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迷惑,洞察事物的真实本质。

3、无我无常:《心经》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无我无常的观念有助于人们摆脱对自我的执着和执著,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从而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追求内心的成长和提升。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

世间存在的(色)本来就与空不是异质的,作为存在之底蕴的空也与任何物质形式没有什么不同。那么,物质的本体就是空,空的现象就是物质。人的受、想、行、识也应该看作是这种“色”与“空”的统一。

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释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都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颜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干净,不增不减。

扩展资料

色,外在、表面、现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为空,外在为空。进一步解释,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

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时,去看本质看内容,从而不被表面与现象所迷惑所困扰,看人看本质,看问题看本质。心经的内涵与本质说的是哲学,即般若(智慧)。

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

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或有情众生)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

“色不异空”的意思是,一切有形的物质都是虚***的。佛教认为,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就是由各种条件凑到一块产生的,条件不存在了这个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空不异色”的意思是,虽然事物都是虚***的,但又确实存在着。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色和空是非一非异。我们既不能说事物是不存在的,又不能说事物是真实存在的。事物是虚***的存在,既虚***,又存在,这是中道。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是,佛教认为人是由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组成的,色指物质,也就是人的身体,受想行识则指人的一切感受、思维、行动与认识,也就是人的精神。既然物质是虚***的存在,那么一切精神现象也都是虚***的存在。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大乘佛教的重要义理。这是佛教的重要思想,色是指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和现象,而这些事物和现象是由因缘聚合产生;空是事物的本质,有从空中生。外在为空,表象为空,内在为本,实质为本。

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名句,其文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小乘以人为五蕴之***和合,无独立自存之实体,故说‘人无我';大乘不但认为人无我,且以为五蕴自身亦虚***不实,而说‘法无我'。所谓五蕴皆空,意谓不论物质现象(相当于色)或精神现象(受、想、行、识)均属因缘所生法,无固定不变之自性;若以其为实有自性,则是虚妄分别,故色之本质为空。' 法藏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中,曾就二乘对色空之二疑及菩萨的三疑,加以阐释。其次又建立色空相望之三义。即∶(1)相违义∶空中无色,色中无空,以空害色,以色害空。(2)不相碍义∶若此色为幻色,则不碍空;若此空为真空,则不妨色。(3)相作义∶此幻色之全体若非空,则不成幻色;真空之全体若非色,则不成真空。亦即依色即空而有色,依空即色而有空。然后法藏又约观行而释,谓观色即空,则为止行;观空即色为观行;而色空无二,一念顿现为止观俱行。 附∶印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讲记》(摘录) 佛明五蕴皆空,首拈色蕴为例。色与空的关系,本经用不异、即是四字来说明。不异即不离义,无差别义。色离于空,色即不成;空离于色,空亦不显。色空、空色二不相离,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人听了,以为空是没有,色是有,今虽说二不相离而实是各别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为除此种计执,所以佛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表示空色二不相离,而且相即。 佛法作如是说,有其特殊意义。印度的一分学者,以为涅盘与生死,烦恼与菩提,是不相同的两回事,离了生死才能证得涅盘,离了烦恼才能获得菩提。生死和烦恼是世间杂染法,涅盘、菩提是出世清净法,染净不同,何得相即?这种见地,是从他们的宗教体验而得来。宗教体验,世间的一般宗教,如耶、回、印度教等,也都有他们的体验,如上帝、真宰、梵我等。若说他们都是骗人的,决不尽然,他们确是从某种体验,适应环境文化而表现出来的。不过体验的境地,有浅深,有真伪。佛法的目的,在使人净除内心上的错误——烦恼,体验真理,得到解脱——涅盘。一分学者依佛所说去持戒修定净除烦恼,体验得‘超越'现象的,以此为涅盘。于是,以为世间和涅盘,是不同性质的。在修行的时候,对于世间法,也总是远离它,放身山林中去,不肯入世作度生的事业。这种偏于自了的超越境,是不究竟的,所以被斥为沈空滞寂者。真正的涅盘空寂,是要在宇宙万有中,不离宇宙万有而即是宇宙万有的。因此,修行也不同,即于世间利生事业中去体验真理,净化自己。古德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觉悟即在世间法而了达出世法,由此大乘能入世度生,悲智双运。有所得的小乘,体验到偏于‘超越'的,于是必然地走入厌离世间的道路。龙树菩萨在《智论》里,讲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时,即以《中论》生死涅盘无别去解说。大乘的体验,不妨说是‘内在'的。论到宗教的体验,有人以为这是一种神秘经验,既称为神秘的,此中境界就不是常人所能了解。因之,经验的是否正确,也无从确论。现见世间一般宗教,他们依所经验到而建立的神、本体等,各不相同,如耶教的上帝,印度教的梵我,所见不同,将何以定是非?依佛法,这是可判别的,一方面要能洗尽一切情见,不混入日常的计执;一方面要能贯彻现象而无所碍,真俗二谛无碍的中道,即保证了佛法的究竟无上。佛法是贯彻现象与本体,也是贯通宗教与哲学,甚至通得过科学的,所以有人说佛法是科学而哲学的宗教。 从理论上说,色(一切法也如此)是因果法,凡是依于因缘条件而有的,就必归于空。如把因果法看成是有实自性的,即不成其为因果了。因法的自性实有,即应法法本来如是,不应再藉因缘而后生起;若必仗因缘而能生起,那法的自性必不可得。由此,一切果法都是从因缘生。从因缘生,果法体性即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故佛说一切法毕竟空。反之,果法从因缘有,从果法的作用形态又不即是因缘,可从因缘条件有,虽有而非实有,故佛说一切法缘起有。可知色与空,是一事的不同说明∶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人于此不了解,以为空是没有,不能现起一切有?不知诸法若是不空,不空应自性有,即一切法不能生。这样,有应永远是有,无应永远是无。但诸法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