缮甲治兵的治是什么意思_缮甲兵的兵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8 0
  1. 戎缮的成语戎缮的成语是什么
  2. 有没有缮兵治甲这个词
  3. 甲的成语有哪些
  4. 四字成语治
  5. 世说新语陆贾无为翻译
  6. 第二个甲第四个兵打成语
  7. 描写战争中战士的词语
  8.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文言释义?

一兵一卒:士兵

短兵相接:兵器

兵荒马乱:士兵

缮甲治兵的治是什么意思_缮甲兵的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纸上谈兵:用兵,谋略

兵贵神速:用兵

兵不厌诈:用兵

--------

个人看法,不对请指正。

戎缮的成语戎缮的成语是什么

浚缮的成语有:惮赫千里,电光朝露,缮甲治兵。

浚缮的成语有:岛瘦郊寒,惮赫千里,担惊受怕。2:注音是、ㄐㄨㄣ_ㄕㄢ_。3:拼音是、jùnshàn。4:结构是、浚(左右结构)缮(左右结构)。

浚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疏浚修缮。

二、引证解释

⒈疏浚修缮。引《后汉书·班固传上》:“时京师_起宫室,_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

三、网络解释

浚缮jùnshànㄐㄩㄣ_ㄕㄢ_浚缮疏浚修缮。《后汉书·班固传上》:“时京师_起宫室,_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

关于浚缮的词语

词不达意点金乏术电光朝露缮甲治兵岛瘦郊寒惮赫千里缮甲厉兵堤溃蚁孔大含细入整甲缮兵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浚缮的详细信息

有没有缮兵治甲这个词

戎缮的成语有:戎马匡_,戎马仓皇,诘戎治兵。

戎缮的成语有:投笔从戎,戎马仓皇,缮甲治兵。2:注音是、ㄖㄨㄥ_ㄕㄢ_。3:拼音是、róngshàn。4:结构是、戎(半包围结构)缮(左右结构)。

戎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指备战与修缮宫室之事。

二、引证解释

⒈指备战与修缮宫室之事。引《魏书·世宗宣武帝纪》:“戎缮兼兴,未遑儒教。”

三、网络解释

戎缮戎缮,读作róngshàn,汉语词语,是指备战与修缮宫室之事。

关于戎缮的词语

缮甲厉兵诘戎治兵元戎启行投笔从戎缮甲治兵启羞兴戎戎马之地戎马仓皇戎马关山不为戎首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戎缮的详细信息

甲的成语有哪些

名称缮甲治兵

拼音shàn jiǎ zhì bīng

解释比喻作军事准备。亦作“缮甲厉兵”。

出处《诗·郑风·叔于田序》:“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

示例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今陛下天赐勇智,意在富强,即位以来,缮甲治兵,伺候邻国。”

词条标签:

成语词语词汇典故文学S开头成语文化语言

四字成语治

以“甲”字开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甲冠天下

甲冠:第一。称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

甲第连云

甲第:原指封侯者的住宅,后泛指贵显的宅第。连云:形容高耸入云。形容宅第的高大。形容富豪显贵的住宅非常之多。

甲第连天

甲第:富豪显贵的宅第。形容富豪显贵的住宅非常之多。

“甲”字在第二位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铸甲销戈

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整甲缮兵

整顿甲胄,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

张甲李乙

犹言张三李四。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橐甲束兵

指脱去铠甲,收起兵器。同“櫜甲束兵”。

缮甲治兵

缮甲:修治铠甲。比喻作军事准备。亦作“缮甲厉兵”。

弃甲曳兵

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弃甲投戈

指放下武器。表示投降。

弃甲负弩

丢弃铠甲,背起。形容战败。

弃甲丢盔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弃甲倒戈

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片甲无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同“片甲不存”。

片甲不留

一片铠甲都没留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片甲不回

一个士兵也没回来。形容全军覆没。

片甲不还

形容全军覆没。同“片甲不回”。

片甲不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牢甲利兵

犹坚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卷甲衔枚

指行军时轻装疾进,保持肃静,以利奇袭。

卷甲韬戈

卷起铠甲,收起武器。指停止战斗。

卷甲束兵

卷起铠甲,收起兵器。

卷甲倍道

卷起铠甲,急速前进。

解甲休士

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指不再战斗。

解甲休兵

指不再战斗。同“解甲休士”。

解甲投戈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解甲归田

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解甲倒戈

指敌方战士归顺,转向攻击

坚甲利刃

形容精锐的部队。同“坚甲利兵”。

坚甲利兵

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坚甲厉兵

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积甲山齐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

积甲如山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同“积甲山齐”。

擐甲执兵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擐甲挥戈

擐:穿上。甲:铠甲。戈:武器。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形容全副武装,英勇顽强。亦作“擐甲操戈”、“擐甲持戈”。

花甲之年

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差。

世说新语陆贾无为翻译

1. 关于治的四字词语

治的四字词语 :

大禹治水

励精图治、

治病救人、

治丝益棼、

无为而治、

正理平治、

治乱安危、

目治手营、

垂裳而治、

明于治乱、

结绳而治、

百治百效、

卧而治之、

卧以治之、

治谱家传、

不治之症、

齐家治国、

治乱持危、

诘戎治兵、

宵旰图治、

唐虞之治、

鸣琴而治、

门外之治、

缮甲治兵、

平治天下、

治阿之宰、

民安国治、

一治一乱、

反治其身、

善治善能

2. 带有治的四字成语

安邦治国 使国家安定太平。

不治之症 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

长治久安 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反治其身 治:整治;身:身体;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别人的方法所治服。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就用那个人对付别人的办法返回来对付那个人自己。

诘戎治兵 指整治军事。

结绳而治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久安长治 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

励精图治 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鸣琴而治 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平治天下 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齐家治国 整治家庭和治理国家。

文治武功 比喻政治与军事。

无为而治 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修齐治平 泛指***哲学和政治理论。

正理平治 指合乎正道的礼法规范,使社会安定有秩序。

治病救人 治好病把人挽救过来。比喻帮助犯错误的人改正错误。

治国安民 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国家,安定人民。

3. 什么治什么草四字成语

没有这种成语

目治手营

亲眼观察,亲手试验。

百治百效

暂无释义

不治之症

医治不好的病。也比喻无法挽救的祸患。

反治其身

治:整治;身:身体;其身:自身。反而整治自身。指自己反被自己整治的别人的方法所治服。

平治天下

平:平定;天下:指全中国。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文治武力

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

文治武功

比喻政治与军事。

善治善能

形容处理政事善于疏理,遇事善于变通。

长治久安

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

4. 4个字以上的成语

5字成语周瑜打黄盖 中看不中吃 有奶便是娘 一饭三遗矢 一肚子坏水 舍命陪君子 舍命不舍财 人老心不老 牵着鼻子走 碰一鼻子灰 藕断丝不断 空手套白狼 鸡肥不下蛋 顾头不顾脚 费力不讨好 翻脸不认人 二卵弃干城 儿大不由爷 儿大不由娘 恶事传千里 恶人先告状 床头捉刀人 报喜不报忧 ***不露相 真金不怕火 渊源有自来 郁郁不得志 有天没日头 油干灯草尽 依葫芦画瓢 依本画葫芦 一渊不两蛟 一饭三吐哺 一鞭一条痕 一百二十行 养虎自遗患 养虎自贻灾 朽木不可雕 像煞有介事 物以希为贵 梧桐一叶落 吾家千里驹 无用武之地 无所施其技 无所施其伎 无所错手足 无容身之地 无巧不成话 无立锥之地 铁棒磨成针 替古人耽忧 替古人担忧 桃李遍天下 摊书拥百城 摊书傲百城 他乡遇故知 损人不利己 司马牛之叹 事无三不成 事急无君子 事后诸葛亮 始愿不及此 时势造英雄 十八层地狱 十八般武艺 十八般兵器 胜读十年书 射人先射马 山高皇帝远 三夫成市虎 瑞雪兆丰年 人心隔肚皮 人生面不熟 人不可貌相 热锅上蝼蚁 清水无大鱼 求马于唐市 轻尘栖弱草 千里寄鹅毛 骑上扬州鹤 骑牛读汉书 骑驴吟灞上 骑驴风雪中 骑鹤望扬州 骑鹤上扬州 骑鹤上维扬 骑曹不记马 骐骥困盐车 皮笑肉不笑 女大不中留 鲇鱼缘竹竿 鲇鱼上竹竿 难于上青天 盲人骑瞎马 瞒上不瞒下 马上得天下 两雄不并立 快刀斩乱丝 开口见喉咙 疾风彰劲草 后浪催前浪 黑漆皮灯笼 河东狮子吼 狗咬吕洞宾 高义薄云天 富贵逼人来 防祸于未然 法不传六耳 东风射马耳 大眼望小眼 吹胡子瞪眼 山陬海筮? 板板六十四 四海皆兄弟 右传之八章 有鼻子有眼 银样蜡枪头 一言以蔽之 一物降一物 一鼻孔出气 一报还一报 熏莸不同器 无毒不丈夫 塔尖上功德 岁寒知松柏 送佛送到西 司马昭之心 水火不兼容 树倒猢狲散 世上无难事 热锅上蚂蚁 求马于唐肆 明鼓而攻之 鹿死不择荫 礼轻人意重 礼轻情意重 攫金不见人 紧行无好步 尖担两头脱 如律令 后来者居上 行行出状元 观今宜鉴古 瓜皮搭李树 蜉蝣撼大树 防患于未然 此风不可长 吃硬不吃软 吃软不吃硬 吃力不讨好 不知者不罪 不幸而言中 冰炭不同炉 卑卑不足道 饱暖生*欲 邦以民为本 东西南北人 东西南北客 自食其恶果 图穷匕首见 谈笑有鸿儒 着三不着两 嘴尖舌头快 临时抱佛脚 自以为得计 知子莫若父 坐山观虎斗 毡袜裹脚靴 欲速则不达 针尖对麦芒 照葫芦画瓢 欲得而甘心 依样画葫芦 银样镴枪头 一棍子打死 一锤子买卖 一碗水端平 一字长蛇阵 一身而二任 疑心生暗鬼 一身都是胆 眼不见为净 一退六二五 一举手之劳 一问三不知 一棒一条痕 一去不复返 学而时习之 学而优则仕 言语妙天下 惺惺惜惺惺 心之官则思 哑子吃黄连 薰莸不同器 小鹿触心头 无盐不解淡 无可无不可 无风不起浪 小巫见大巫 五月粜新谷 6字成语张家长李家短 先小人后君子 上气不接下气 摸着石头过河 满口之乎者也 扶不起的阿斗 二者必取其一 二者必居其一 耳闻不如眼见 吹胡子瞪眼睛 吃人不吐骨头 不食人间烟火 八竿子打不着 矮子里拔将军 以天下为己任 一十八层地狱 一十八般武艺 一十八般兵器 一代不如一代 喜怒不形于色 无所不尽其极 未可同日而语 为五斗米折腰 听见风就是雨 天无绝人之路 天时地利人和 天机不可泄露 天机不可泄漏 损有余补不足 是非自有公论 士为知己者死 士可杀不可辱 生米做成熟饭 神不知鬼不晓 三句不离本行 入宝山而空回 请将不如激将 千闻不如一见 牛头不对马面 驴头不对马嘴 拉大旗作虎皮 看人下菜碟儿 救寒莫如重裘 捷雷不及掩耳 江水不犯河水 家丑不可外谈 疾霆不暇掩目 疾雷不暇掩耳 疾雷不及塞耳 吉人自有天相 河水不犯井水 狗猪不食其余 高不辏低不就 敢怨而不敢言 翻手云覆手雨 发昏章第十一 二者不可得兼 存十一于千百 此一时彼一时 一山不藏二虎 拨云雾见青天 百动不如一静 风牛马不相及 再实之根必伤 远水不救近火 远水不解近渴 有志不在年高 有一搭没一搭 有眼不识泰山 有过之无不及 一步一个脚印 五十步笑百步 危急存亡之秋 天有不测风云 死无葬身之地 神不知鬼不觉 三折肱为良医 强不知以为知 流言止于智者 老虎头上搔痒 皇皇不可终日 化腐朽为神奇 耳闻不如面见 大开方便之门 传闻不如亲见 出污泥而不染 成败在此一举 拆东墙补西墙 不知老之将至 表壮不如理壮 拔赵帜立赤帜 高不凑低不就 掷地作金石声 真金不怕火炼 远亲不如近邻 英雄所见略同 一床锦被遮盖 一蟹不如一蟹 一块石头落地 有志者事竟成 一客不烦二主 烟不出火不进 行不得也哥哥 一尺水十丈波 一动不如一静 迅雷不及掩耳 闻名不如见面 下乔木入幽谷 无所不用其极 乌头白马生角 万变不离其宗 泰山不让土壤 太岁头上动土 万夫不当之勇 送佛送到西天 水至清则无鱼 手无缚鸡之力 事实胜于雄辩 死马当活马医 生米煮成熟饭 使功不如使过 如入无人之境 三寸不烂之舌 杀鸡焉用牛刀 三月不知肉味 三拳不敌四手 伸手不见五指 求人不如求己 热锅上的蚂蚁 ***得而诛之 如堕五里雾中 前言不搭后语 破题儿第一遭 牛头不对马嘴 起死人肉白骨 贫无立锥之地 稂不稂莠不莠 明人不做暗事 驴唇不对马嘴 菱角磨作鸡头 老死不相往来 立于不败之地 可望而不可即 九鼎不足为重 口惠而实不至 井水不犯河水 九牛二虎之力 岌岌不可终日 江海不逆小流 家丑不可外扬 疾雷不及。

第二个甲第四个兵打成语

〔一〕黄震曰:“无为言舜、周。”戴彦升曰:“无为篇言始皇暴兵极刑骄奢之患,而折以虞舜、周公之治。此二篇(案包举前辅政篇)着秦所以失也。”唐晏曰:“此篇义在身修而后国治,乃仁义之所主也。”器案:论语卫灵公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集解:“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邢疏曰:“帝王之道,贵在无为清静,而民化之。然后之王者,以罕能及,故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所以无为者,以其任官得人。夫舜何必有为哉?但恭敬己身,正南面向明而已。”此篇即阐发无为而不为之旨,汉初清静无为之治,盖陆氏为之导夫先路矣。

道莫大于无为〔一〕,行莫大于谨敬〔二〕。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三〕,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四〕,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五〕,然而天下大治〔六〕。周公制作礼乐〔七〕,郊天地〔八〕,望山川〔九〕,师旅〔一0〕不设,刑格〔一一〕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一二〕。故无为者乃有为也〔一三〕。

〔一〕宋翔凤曰:“‘道’上本有‘夫’字,依治要删。”

〔二〕丘琼山曰:“二句一篇冒头。”李为霖云翔曰:“‘无为’‘谨敬’二句,是一篇根本,以虞舜、周公、秦始皇设出有为无为榜样耳。”

〔三〕宋翔凤曰:“‘舜’上本有‘虞’字,又无‘也’字,依治要改。”

〔四〕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郑注:“南风,长养之风也,以言父母之长养己,其辞未闻也。”正义:“案:圣证论引尸子及家语难郑玄云:‘昔者,舜弹五弦之琴,其辞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郑云其辞未闻,失其义也。’今案:马昭云:‘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又尸子杂说,不可取证正经,故言未闻也。’”器案:韩诗外传四、乐府诗集五七引杨雄琴清音、风俗通义声音篇引尚书,俱言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与陆氏之说合。尸子文见治要引绰子篇。

〔五〕宋翔凤曰:“本作‘忧民之心’,依治要改。”器案:此盖避唐讳改。唐晏曰:“按此引舜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云‘漠若无忧民之心’,则又与家语、尸子所载‘解愠’‘阜财’者不同。家语、尸子本不可据,可据者惟此与乐记耳。”

〔六〕宋翔凤曰:“‘而’字‘大’字,依治要增。”

〔七〕礼记明堂位:“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正义:“书传云:‘周公将制礼作乐,***三年而不能作。将大作,恐天下莫我知也;将小作,则为人子不能扬父之功烈德泽。然后营洛邑以期天下之心、于是四方民大和会。周公曰:示之以力役,旦犹至,而况导之以礼乐乎!’”

〔八〕诗鲁颂閟宫:“皇皇后帝,皇祖后稷。”郑笺:“‘皇皇后帝’,谓天也。成王以周公功大,命鲁郊天,亦配之以君祖后稷。”

〔九〕书舜典:“望于山川。”孔氏传:“***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史记五帝本纪用尚书文,正义:“望者,遥望而祭山川也。”

〔一0〕诗小雅鱼藻黍苗:“我师我旅。”郑笺:“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正义:“五百人为旅,五旅为师,夏官序文。”

〔一一〕格,犹今言阁置。史记梁孝王世家:“太后议格。”索隐:“服虔曰:‘格谓格阁不行。’”

〔一二〕张玄起曰:“看此,舜与周公微有优劣。”唐晏曰:“按越裳之重译来朝,首见此书,史记、韩诗、说苑在此后。”器案:后汉书南蛮传:“交趾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六年,制礼作乐,天下和平。越裳氏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成王以归周公,公曰:‘德不加焉,则君子不飨其质;政不施焉,则君子不臣其人。吾何以获此赐也?’其使请曰:‘吾受命吾国之黄■,曰:久矣,天之无烈风雷雨,意者,中国有圣人乎?有则曷往朝之。’周公乃归之于王。”注云:“事见尚书大传。”案:文选应吉甫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越裳重译。”注:“尚书大传曰:‘成王之时,越裳重译而来朝,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恐使之不通,故重三译而朝也。’郑玄曰:‘欲其转相晓也。”寻韩诗外传五、白虎通封禅篇、说苑辨物篇俱载此事,盖皆本尚书大传为说也。

〔一三〕宋翔凤曰:“本作‘故无为也乃无为也’,下有校语曰:‘有误。’兹依治要改。”今案:别解作“故无为也,乃有为也”。唐晏曰:“按此以舜与周公并称无为,足以解论语‘无为’之义。盖无为者治定功成,不扰民之谓也。”器案: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正义曰:“各守其分,故易行也。”(又见汉书司马迁传)寻老子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又四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然则儒道两家俱主张无为而治也。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家:“宋子十八篇。”本注:“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寻荀子正论篇称子宋子,则荀卿与黄老学者有所接触,而陆贾亦传荀子之学者,则其主张无为而治,其渊源固有自也。

秦始皇〔一〕设刑罚〔二〕,为车裂〔三〕之诛,以歛奸邪〔四〕,筑长城于戎境〔五〕,以备胡、越〔六〕,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七〕横行,以服外国〔八〕,蒙恬讨乱于外〔九〕,李斯〔一0〕治法于内,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一一〕,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一二〕。秦非不欲治也〔一三〕,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一四〕。

〔一〕宋翔凤曰:“本有‘帝’字,依治要删。”

〔二〕宋翔凤曰:“‘刑罚’二字,依治要增。”

〔三〕器案:墨子亲士篇:“吴起之裂,其事也。”淮南子缪称篇:“吴起刻削而车裂。”韩非子和氏篇:“商君车裂于秦。”史记商君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则车裂之刑不始于始皇,且不限于秦也。

〔四〕宋翔凤曰:“四字治要无。”

〔五〕宋翔凤曰:“‘于戎境’三字治要无。”

〔六〕淮南子人间篇:“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挽车而饷之。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汉书晁错传:“错复言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曰:‘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扬、越,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说秦备胡、越事,以淮南子为最详,然备越不言筑长城。窃疑秦统一天下后,即修楚之方城以备越,一如修筑燕、齐、魏、韩、赵、中山之长城以备胡也。方城一名长城。汉书地理志八上:“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水经潕水注引荆州记:“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至瀙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王曰:‘所求于晋者,不至顿刃接兵,而况于攻城围邑乎?愿魏以聚大梁之下,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则方城之外不南,淮、泗之间不东,商、于、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江南、泗上,不足以待越矣。’”正义:“括地志云:‘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适华夏,号为方城。’”此俱楚之方城一名长城之证。水经汝水注所谓“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是也。盖方城者,要害之地,昔者强楚之所以备秦者,亦犹全秦之所以待越也。世之言长城者,多未及陆氏、淮南之文,时因此而申言之。

〔七〕“帅”,唐本作“师”,云:“一本作‘帅’。”

〔八〕宋翔凤曰:“十六字治要无。”

〔九〕蒙恬,史记有传。

〔一0〕李斯,史记有传。

〔一一〕宋翔凤曰:“治要作‘事愈烦,下愈乱,法愈众,奸愈纵’。按说文无‘愈’字,此本作‘逾’为正。又‘天’字当是‘而’字之误。”陈金生曰:“李本作‘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上句‘天’为‘而’字之误,但下句不误。”

〔一二〕宋翔凤曰:“九字治要无。”

〔一三〕宋翔凤曰:“本作‘不欲为治’,依治要改。”

〔一四〕宋翔凤曰:“本作‘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依治要改。”茅鹿门曰:“铺叙秦事,痛快。”唐晏曰:“按:此所谓‘着秦之所以亡’也。”

是以君子尚宽舒以?其身,行身中和〔一〕以致疏远〔二〕;民畏其威而从其化,怀其德而归其境,美其治而不敢违其政。民不罚而畏〔三〕,不赏而劝〔四〕,渐渍〔五〕于道德,而被服〔六〕于中和之所致也〔七〕。

〔一〕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二〕宋翔凤曰:“本作‘尚宽舒以苞身,行中和以统远’,依治要改。”吴鼎汉曰:“以下就君身上说,规讽当时,语温而意恳。”

〔三〕宋翔凤曰:“(‘畏’下)本有‘罪’字,依治要改。”

〔四〕宋翔凤曰:“(‘劝’)本作‘欢悦’二字。”案:天一阁本作“劝悦”,“劝”字不误。

〔五〕史记礼书:“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荀子劝学篇杨注:“渐,渍也,染也。”

〔六〕宋翔凤据治要删“服”字,今所不从。上注引礼书文,以“渐渍”、“被服”对文,用法与陆氏同。淮南子要略篇:“被服法则而与之终身。”史记五宗世家:“被服造次必于儒者。”集解:“汉名臣奏,杜业奏曰:‘被服造次,必于仁义。’”索隐:“被服造次,按小颜云:‘被服言常居处于其中也。造次谓所向所行皆法于儒者。’”案:索隐所引师古之说,见汉书河间献王传注,通鉴胡三省注云:“颜注非也。被服者,言以儒术衣被其身。”三国志魏书文纪注:“含气有生之类,靡不被服清风,沐浴玄德。”

〔七〕宋翔凤曰:“本作‘被服于中和之所致也’,无‘而’字,并依治要改。”唐晏曰:“此即所谓‘着汉之所以得’。”

夫法令所以诛暴也〔一〕,故曾、闵之孝,夷、齐之廉〔二〕,此宁畏法教而为之者哉〔三〕?故〔四〕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五〕,何者〔六〕?化使其然也〔七〕。故近河之地湿〔八〕,而近山之木长者〔九〕,以类相及也。高山出云〔一0〕,丘阜生气〔一一〕,四渎东流,百川无西行者,小象大而少从多也〔一二〕。

〔一〕宋翔凤曰:“本作‘夫法令者,所以诛恶,非所以劝善’,依治要改。”案:品节“夫”误“大”。苏紫溪曰:“法令不如教化,韩非未有。”案:盐铁论刑德篇:“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

〔二〕孟子万章下:“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战国策秦策下:“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

〔三〕宋翔凤曰:“本作‘岂畏死而为之哉?教化之所致也’,依治要改。”唐晏曰:“按曾、闵之孝,夷、齐之廉,盖出于性,而以为教化之所致,正荀卿化性起伪之说。”

〔四〕宋翔凤曰:“‘故’下本有‘曰’字。”

〔五〕论衡率性篇:“传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盖即本此。汉书王莽传上:“莽乃上奏曰:‘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之时,比屋可封。’”太平御览七七引袁子正论:“尧、舜之人,比屋可封,非尽善也,犹在防之水,非不流也。”寻文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比屋可封。”注:“尚书大传曰:“周民比屋可封。”则又以为周之民也。

〔六〕宋翔凤曰:“本无‘何’字,依治要校。”

〔七〕宋翔凤曰:“本作‘教化使然也’,并依治要校。”

〔八〕“湿”,李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意林、汇函、品节、拔萃作“湿”,古通,后不复出。

〔九〕宋翔凤曰:“本作‘近山之土燥’,无‘而’字,依治要校。”案:意林作“近山之木长”。

〔一0〕宋翔凤曰:“本作‘故山川出云雨’,依治要改。”唐晏曰:“意林无‘川’、‘雨’二字。”案:周易系辞上:“变化见矣。”韩康伯注:“山泽通气,而云行雨施,故变化见矣。”礼记孔子闲居:“山川出云。”正义曰:“此譬其事,由如天将降时雨,山川先为之出云。”

〔一一〕宋翔凤曰:“‘气’上本缺一字,治要不缺。”唐晏曰:“意林‘丘’上有‘而’。”

〔一二〕宋翔凤曰:“本作‘百川无不从,小者从大,少者从多’,依治要改。又按:意林引此云:‘近河之地湿,近山之木长,山出云而丘阜生气,四渎东流,而百川无西。’文与治要大同,知治要可据也。”唐晏曰:“‘无不从’,意林作‘无西’。”

夫王者之都〔一〕,南面之君,乃百〔二〕姓之所取法则者也,〔三〕举措〔四〕动作,不可以失法度〔五〕。昔者,周襄王不能事后母,出居于郑〔六〕,而下多叛其亲。秦始皇〔七〕骄奢靡丽,好作高台榭,广宫室〔八〕,则天下豪富制屋宅者,莫不仿之,设〔九〕房闼,备厩库,缮雕琢刻画之好,博玄黄琦玮之色,以乱制度〔一0〕。齐桓公好妇人之色,妻姑姊妹,而国中多*于骨肉〔一一〕。楚平王奢侈纵恣〔一二〕,不能制下,检〔一三〕民以德,增驾百马而行,欲令天下人饶〔一四〕财富利,明不可及,于是楚国逾奢,君臣无别〔一五〕。故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也〔一六〕。王者尚武于朝,则农夫缮甲兵〔一七〕于田〔一八〕。故君子之御下也〔一九〕,民奢应之以俭〔二0〕,骄*者统之以理〔二一〕;未有上仁而下贼〔二二〕,让行而争路者也〔二三〕。故孔子曰〔二四〕:“移风易俗〔二五〕。”岂家令人视之哉?〔二六〕亦取之于身而已矣〔二七〕。

〔一〕宋翔凤曰:“治要无此四字。”

〔二〕“乃”,各本无。“百”,李本、子汇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汇函、品节、拔萃作“臣”。

〔三〕宋翔凤曰:“本无‘乃’字,无‘则者也’三字,‘法’下缺二字,依治要校。别本‘法’下有‘是以’二字,不缺。”

〔四〕“举措”上,汇函、拔萃、别解有“虽一”二字。

〔五〕宋翔凤曰:“本作‘不可失法则也’,依治要改。”王凤洲曰:“此言舜与周公无为而天下治,秦人法烦而天人乱;总论为治当尚宽舒,以舜与周公为法,以秦为鉴耳。”李为霖曰:“宽舒是帝王御民根本,中和是圣人极诣,为帝王者必臻此方称明圣,云阳不啻三致意焉,得王道之精者也。至‘渐渍于道德’一句,又授之以方耳。”

〔六〕公羊传僖公二十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郑。王者无外,此其言出,何?不能乎母也。”何休注:“不能事母,罪莫大于不孝,故绝之言出也。下无废上之义,得绝之者,明母得废之,臣下得从母命。”徐彦疏:“正以襄王之母,于今仍在,亦非继母,与左氏异也。郑氏发墨守云:‘圣人制法,必因其事,非虚之。孟子曰: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今襄王实不能孝道,称惠后之心,今其宠专于子,失教而乱作,出居于郑,自绝于周,故孔子因其自绝而书之。公羊以母得废之,则左氏已死矣是也。襄王正是惠后所生,非继母。’又云:‘失教而乱作,自绝于周,从左氏。’郑氏杂用三家,不苟从一。”

〔七〕“皇”,李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作“王”。

〔八〕宋翔凤本“宫”误“言”。史记秦始皇本纪:“于是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闲,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发北山石椁,乃写蜀、荆地材,皆至。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

〔九〕“设”,天一阁本、唐本作“諟”,未可从。

〔一0〕黄澍曰:“汉高帝使贾着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故篇中于始皇事痛切及之,以讽汉也。”唐晏曰:“周襄王出居于郑,下多叛其亲,此亦春秋旧说,而今不可考。若始皇之作高台榭,而天下仿之,此则陆生所目睹。”

〔一一〕唐晏曰:“马氏骕云:‘齐桓公中主也,妻姑姊妹,**之大者,何至为之?汉书云:襄公*乱,姑姊妹不嫁,于是民闲长女不嫁,名为巫儿,为家主祠。然则是襄公事耳。’”器案:汉书地理志下:始桓公公兄襄公*乱,姑姊妹不嫁,于是令国中民家长女不得嫁,名曰巫儿,为家主祠,嫁者不利其家。民至今以为俗。”绎史引其文不具,故详录之。然古书亦有以此事属之桓公者。管子小匡篇:“桓公谓管仲曰:‘寡人有污行,不幸好色,姑姊妹有未嫁者。’”荀子仲尼篇:“齐桓,五伯之盛者也,……内行则姑姊妹之不嫁者七人。”论衡书虚篇:“传书言:‘齐桓公妻姑姊妹七人。’”公羊传庄公二十年何休注:“齐侯亦*诸姑姊妹,不嫁者七人。”徐彦疏云:“晏子春秋文。案彼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先君桓公*,女公子不嫁者九人,而得为贤君何?’”既管子等书有此事,而齐桓又有好内之名(见史记齐太公世家),陆生乃传荀子之学者,其沿用此说,何足怪者。

〔一二〕绎史卷一三六引此作楚襄王事,此马氏肊改,不可从。

〔一三〕后汉书周黄徐姜申屠传序:“骠骑执法以检下。”注:“检犹察也。”

〔一四〕宋翔凤曰:“‘饶’,抄本、子汇本并作‘馁’。”案:李本、两京本、天一阁本亦作“馁”。

〔一五〕唐晏曰:“按:楚平王驾百马,不见他书;或者即子南、观起事也。”器案:文选西京赋:“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李善注引陆贾新语曰:“楚平王增驾,百马同行。”则张平子赋即据新语为言也。陈金生曰:“子南、观起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当楚康王之九年,非楚平王时事,唐说非是。”

〔一六〕史记淮阴侯传:“发使使燕,燕从风而靡。”楚辞东方朔七谏:“世从俗而变化兮,随风靡而成行。”后汉书冯异传:“百姓风靡。”案:风靡,犹言风偃也。文选任彦升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上之化下,风偃草从。”注:“论语曰:‘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注引论语者,颜渊篇文也。

〔一七〕左传隐公元年:“缮甲兵。”缮谓缮治,诗郑风叔于田序:“缮甲治兵。”

〔一八〕宋翔凤曰:“‘农’上本缺一字,治要作‘则’,子汇本同。又‘兵’字亦依治要增。”案:唐本有“则”字。

〔一九〕宋翔凤曰:“‘子’字‘也’字,依治要增。”

〔二0〕宋翔凤曰:“本作‘民奢侈者则应之以俭’,依治要改。”

〔二一〕宋翔凤曰:“‘者’下,本有‘则’字,依治要删。”

〔二二〕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

〔二三〕宋翔凤曰:“本作‘未有上仁而下残,上义而下争者也’。”

〔二四〕宋翔凤曰:“本无‘故’字。”

〔二五〕唐晏曰:“按:‘移风易俗’句,出孝经而不明言之。”今案:孝经广要道章文也,礼记乐记亦有其文。

〔二六〕宋翔凤曰:“本作‘岂家至之哉’。”

〔二七〕宋翔凤曰:“‘亦取’二字,本作‘先’字,并依治要改。”

描写战争中战士的词语

按甲寝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按甲休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擐甲执兵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坚甲利兵 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弃甲曳兵 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案甲休兵 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

被甲持兵 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被甲执兵 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兵:兵器。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

坚甲厉兵 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

解甲休兵 指不再战斗。同“解甲休士”。

卷甲束兵 卷起铠甲,收起兵器。

牢甲利兵 犹坚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

缮甲治兵 缮甲:修治铠甲。比喻作军事准备。亦作“缮甲厉兵”。

橐甲束兵 指脱去铠甲,收起兵器。同“櫜甲束兵”。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整甲缮兵 整顿甲胄,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文言释义?

1.描写革命战士的词语

坚贞不屈,勇于斗争,顽强拼搏,敢做敢为,意志坚强,默默奉献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战无不胜 临危不惧 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 勇冠三军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大智大勇 仰不愧天 力挽狂澜 光明磊落 化险为夷 大显身手 大显神通 大获全胜 义无反顾 久经沙场 谈笑自若 身先士卒 身经百战 智勇双全 闻鸡起舞 勇往直前 视死如归 单枪匹马 所向披靡 坚贞不屈一马当先 一身正气 万夫不当 无所畏惧 气冲牛斗 气冲霄汉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百炼成钢 碧血丹心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鼎立天下 顶天立地 身先士卒 所向披靡 所向无敌 赴汤蹈火一马当先 一身正气 万夫不当 无所畏惧 气冲牛斗 气冲霄汉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2.描写战争的词语和句子

好词:战鼓雷鸣

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

白刃相接

枪林弹雨

金鼓连天

势如破竹

腥风血雨

硝烟弥漫

赤膊上阵

硝烟滚滚

战炮轰鸣

短兵相接

枪林弹雨

硝烟弥漫

战鼓雷鸣

千军万马

浩浩荡荡

白刃相接

枪林弹雨

金鼓连天

势如破竹

腥风血雨

硝烟弥漫

生死肉搏

战鼓雷鸣

天昏地暗

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

烽火连天

气势磅礴

危机四伏

1、他踢踢脚边的尸体向左右望去,左边的兄弟右臂上插着一支箭,却用不熟练的左手死命地砍着,面目狰狞;右边的兄弟杀红了眼,大声的吼叫,嘴角甚至流出血来。

2、战士们一个个冲上去,挥舞着大刀浴血奋战,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就替上去,一个战士浑身划得稀烂,在倒下去的一刻,还高喊口号,悲壮极了!

3、只见那一剑刺过去,便是飞沙走石、昏天地暗,再看那前方依然是刀光剑影、风石火球!眼见时鲜血染红了战袍,耳听见战鼓鸣鸣、呐喊声声,那沉闷的鼓点正是在后方家人盼战士归来的心啊!怎么?刀剑声在耳边远去……鲜血的颜色在眼前模糊,都死了!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这是何等惨绝人寰啊!放眼望去,已是尸横遍野!地平线消失在尸体之后!恐惧攫紧了人们的心脏,战士死了吗?未然……

3.描写战士的成语

解甲归田 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轻装上阵 原指战士穿着轻装作战,现在比喻放下思想包袱投入工作。

金戈铁甲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金戈铁骑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解甲倒戈 指敌方战士归顺,转向攻击。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残兵败将 战败了的部队。

冲锋陷阵 陷:攻破,深入。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

4.描写战士的成语

解甲归田 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金戈铁马 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轻装上阵 原指战士穿着轻装作战,现在比喻放下思想包袱投入工作. 金戈铁甲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金戈铁骑 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解甲倒戈 指敌方战士归顺,转向攻击. 背城一战 背:背向.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背水一战 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兵强马壮 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残兵败将 战败了的部队. 冲锋陷阵 陷:攻破,深入.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

5.描写战争时人的动作词语,二十到三十个

1、战士们攻城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在脑海回荡。

2、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四十九天,最终成为二战的转折点

3、中国抗日官兵在国际反***战线的配合下,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

4、战争,从来都不会使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悦,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5、前线的战士们枪林弹雨中穿行,到如今,哪怕仅仅是凭吊着古战场,仍然感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气氛

6、关公战秦琼是场势钧力敌惊心动魄的对决。这场战斗惊心动魄,极端惨烈。

7、飞机盘旋,炮火轰鸣,这场面真是惊心动魄。

8、他们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对攻战,盟军一浪浪的攻势余波未尽,德军又如飓风般狂卷而至。

9、战争,从来都不会使正常而富有正义的人们感到舒心愉悦,只会使他们在惊心动魄之余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10、硝烟袅袅战场上,朱德带领战士们与敌人激烈抗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地震撼我的心灵。

11、惊心动魄后的小村庄没有了往日的安详和宁静,取而代之的是满目的疮痍和毫无生气的哀号。

12、战争留下的是鲜血、是落寞、是毁于一旦的家园、更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13、二战时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经历了惊心动魄的四十九天,()最终成为二战的转折点3中国抗日官兵在国际反***战线的配合下,与侵华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

14、列宁格勒的小女孩丹娘?萨维契夫,一个小学生。她原本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可是战争来了,她成了一个长着忧郁的大眼睛、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变得枯黄的战争儿童。她天天写日记,从不间断,慢慢地、执拗地记着***的罪恶。

15、战争是无情的。不论在哪个地方,都会使人们惊心动魄。

16、战士们一个个冲上去,挥舞着大刀浴血奋战,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就替上去,一个战士浑身划得稀烂,在倒下去的一刻,还高喊口号,悲壮极了!

17、阴风列列,黄沙卷起烧焦的旗帜,在漫漫的沙石里,冒烟的木头发出阵阵让人恶心的臭味。几具还没有完全被沙石掩埋的尸体上空盘旋着几只秃鹫,尸体上好几个箭头还在,那断了的长枪却依然握在尸体的手里。远处,撕杀呐喊声不绝于耳,或许明天早上又将多几万具尸体。阴风开始怒嚎,似乎要唤醒死去的灵魂。

18、战场上尸首遍野,让人看的惊心动魄,胆战心惊。

19、最后一个敌人在血泊里倒下,战争胜利了,满目疮痍的战场上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只是那命悬一线的惊心动魄始终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

6.关于战争的军事成语

咽喉要地:一种军事地理形势。

指军事上像咽喉一样十分要害的地方。武艺超群:武艺:武术上的本领。

也指军事、战斗的本领。形容武艺高强,超出一般人。

乘虚迭出:虚:空虚、弱点。迭:屡次。

指军事上向对方没有设防或兵力薄弱的地方进攻。出奇用诈:奇:出人意外;诈:欺骗。

指军事上使用奇兵和设置陷井以奇制敌的办法。避强打弱:军事用语。

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多鱼之漏:指泄漏军事机密。

劳师袭远: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悉帅敝赋: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

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敝,谦词,指不精良。

各个击破:各个:逐个;击:攻。军事术语。

指利用优势兵力将被分割开的敌军一部分一部分消灭。有时也比喻将问题逐个解决。

围城打援:军事术语,进攻的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部队歼灭敌人的援军。羊碑犹泣:晋朝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长达十年,死后,州人为之罢市巷泣,其部属为其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

比喻对死者的怀念。和平共处:彼此不发生军事冲突而共存。

乘敌不虞:虞:料想。军事上指乘敌人懈怠,***取某种敌人预料不到的行动。

兴文偃武:偃:停息。振兴文化经济,停息军事武备。

情巧万端:情巧:真伪。形容军事上真真******的计谋奇策,变化多端。

带甲百万:带甲:披着铠甲的士兵。形容士卒众多,装备充足,军事力量强盛。

北门之寄:指负军事重任。雄兵百万:数以百万的英勇的军队。

形容军事强大,兵多将广,英勇善战。密勿之地:密勿:机密。

旧指接近皇帝,处理军事机密的处所。也指十分重要、机密的地方。

功狗功人:功狗:比喻立功的战将;功人:比喻立功的军事指挥官。用来比喻立功的将士。

诘戎治兵:指整治军事。秉旄仗钺:秉、仗:拿着;旄:古代军旗的一种;钺:古兵器,象斧。

手执指挥全军的旗帜和受命出征的黄钺。比喻掌握着军事大权。

缮甲厉兵:比喻作军事准备。同“缮甲治兵”。

决策千里:决定千里外战役的胜利,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虚虚实实:******真真,以***乱真。

指军事上讲究策略,善于迷惑对方。也指文艺作品中虚写、实写并用,表现方法耐人思索回味。

抵掌谈兵:抵掌:击掌;兵:军事。拍着手谈军事。

形容毫无拘束地畅谈军事。情见力屈:情:真实情况;见:通“现”,暴露。

指在军事上情况暴露而又处在劣势的地位。聚米为山:东汉马援堆米成山,以代地形模型,给皇帝分析军事形势、进军***,讲得十分明了。

指形象地陈述军事形势,险要的地形。突然袭击:指军事上出其不意地攻击。

诉诸武力: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

指用战争来解决冲突。铁腕人物:用意志或性格的力量或军事手段进行领导或控制的人。

悉索薄赋: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

薄,谦词,指不精良。坐运筹策:指坐在连连帐内策划军事方略。

文治武功:比喻政治与军事。泥封函谷:泥:泥丸;封:守住。

用一个小泥丸就可以守住函谷关。比喻能利用险要地势,坚守住军事要地。

壁垒森严:壁垒:古代军营四周的围墙;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

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文才武略:武略:军事方面的才能。

既有文学才能,又有军事才能。形容文武兼备。

胸中甲兵:甲兵:披甲的士兵。比喻人具有军事才能。

行兵如神:指挥兵马克敌制胜,如同神人。形容具有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

以夷伐夷: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避强击弱:军事用语。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

亡矢遗镞:损失箭和箭头。比喻军事上的细微损失。

善甲厉兵:缮甲:修治铠甲。指做军事准备。

以实为虚:虚:空;实:满。军事上迷惑对方,使其难辨虚实、真伪的一种战术。

按甲休兵: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文经武略:经世的文才和军事谋略。军令如山:军事命令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旧时形容军队中上级发布的命令,下级必须执行,不得违抗。北门之管:用以喻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寓兵于农:寓:寄寓,包含。指给农民以一定军事训练,平时务农,战时参战。

或指军队屯垦。戎马之地:戎马:战马,指军事。

指军事要地。缮甲治兵:缮甲:修治铠甲。

比喻作军事准备。亦作“缮甲厉兵”。

画沙聚米:在沙上画地图,聚米为山谷,指画军事形势,运筹决策。避强击惰:军事用语。

在运动战中避开敌人的精锐部队而专拣疲弱的打。以虚为实:虚:空;实:满。

军事上迷惑对方,使其难辨虚实、真伪的一种战术。别径奇道:别径:小道。

旧指军事上不被敌人发现的奇径小道。要害之地:要害:人体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军事上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地方。

多比喻军事战略要地。亦作“要害之处。

意思是: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

注释:

1、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

2、缮甲兵:修整作战用的甲衣和兵器。缮,修理。甲,铠甲。兵,兵器。

3、具卒乘(shènɡ):准备步兵和兵车。具,准备。卒,步兵。乘,四匹马拉的战车。

4、袭:偷袭。行军不用钟鼓。本是贬义,后逐渐转为中性词。

5、夫人将启之:武姜将要为共叔段作内应。夫人,指武姜。启之,给段开城门,即作内应。启,为动用法。

出自春秋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公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君权位而进行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全文语言生动简洁,人物形象饱满,情节丰富曲折,是一篇极富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了互相兼并的战争,各国内部统治者之间争夺权势的斗争也加剧起来。

为了争夺王位,骨肉至亲成为殊死仇敌。隐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百度百科-郑伯克段于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