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典故主人公_病入膏肓典故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8 0
  1. 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是不是来自于扁鹊治病这个故事?
  2. 病入膏肓 的内容与主旨
  3. 病入膏肓、什么意思
  4. 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是谁
  5. 病入膏肓什么意思

病入膏肓 :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典故: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病入膏肓典故主人公_病入膏肓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不过这只是一个传说!现在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痨病”在古代确实是一个不好治的病,如果有人得了,病死率会很高,首先从医理上来说,自古有“外科不治癣,内科不治喘”的说法,意思就是肺系的疾病不好治,“痨病”或者现在说的肺结核也是属于肺系的疾病,而且是其中比较难治的。再加上这种病消耗性很大,古代一般的家庭能给病人的营养也跟不上,就更加重了这种病的难治程度。所以到了一定的程度,确实可以算作病入膏肓。现在如果有这种病的话,会被报上去的,因为属于传染病,因此即使中医接手也必须上报,然后会到专业的结核病防治所进行治疗。用上专门治结核的药应该很快会好的,现代不能所作什么很难治的疾病了。

癌这个词在中医出现的很晚,宋朝才有这么称呼的,最早指的是外科的疾病,一些体表肿物,后来才有基本对等于现代医学所说癌症的意思。但是中医很早就有近似于现代癌症的一些症状的描述,通常会被叫做症瘕积聚,还有叫做瘤的,其他的称呼也有,但是没有这些多。

第三个问题,既然你都说了他是神棍了,当然你对这种说法应该嗤之以鼻了吧。古代中医确实有“死,不治”的说法,而且很多。说一个大家小学都学过的吧。

相信读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吧。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

这个例子就是病入膏肓的真实版了,到了这个地步,以当时的水平(扁鹊是被当做神医的)是无法可医了。

你说的张机写过《伤寒论》,里面有一句话“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虽然他被后世遵为医圣,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他也无可奈何

人不可能对什么事情都有办法处理的,有的时候医学能做的只是让病人减少痛苦,以现在的水平,有很多的疾病我们是无能为力的……

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是不是来自于扁鹊治病这个故事?

成语“病入膏肓”最早出自先秦时期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典故原文:

晋侯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

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病入膏肓 的内容与主旨

“病入膏肓”成语不是来自于扁鹊治病。

这个词语出自: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其中膏肓:古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形容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病入膏肓”,是一句颇有名气的成语,也是传统中医学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这个真实的历史故事,不仅具有医学上的典范式教育意义,同时对因果关系的揭示和对生命真相的感悟都颇有教益。

扩展资料:

病入膏肓的成语典故: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医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六月丙午这天,晋景公想尝新麦,派甸人献上新麦,由庖人烹调。这时景公把桑田的巫人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发胀起来,走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当天早晨梦见背着晋景公升天,到了下午,他(果真)背着景公出厕所,于是就把他作了殉葬人。

百度百科-病入膏肓 (汉语成语)

病入膏肓、什么意思

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典故〗成公病重,打算去聘请医术高明的人来给自己治病。医生还没到来之前,成公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两个人在自己的肚子里谈话。一个说:“成公这回请的人,医术十分高明。那个医生来了,用药会伤害我们。这回怎么逃哇?”另一个说:“不用怕!我们呆在肓之上,膏之下,那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医生也拿我们没办法。”第二天,医生到了。详细地望闻问切之后,叹道:“这个病,我的医术无能为力。因为病根在肓之上,膏之下,我的药力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医生说罢,面带惭愧之色。

成公听后说:“这是良医呀,所诊之病情,与我昨夜所梦,完全吻合。虽不能治,我也要赠之厚礼而送归。”后人遂用“病入膏肓”来形容病情严重,无药可医的程度。

**********

扁鹊见蔡桓公》节选自《韩非子·喻老》."喻老",意思是用比喻来说明老子的观点.作者叙述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本意是说明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即***克服困难,要着手于它还容易的时候,做大事业,要着手于它细微的时候)这一观点的.

它说明一切祸患在开始发生时都是极其细微的,难于觉察的,如果不注意防范,必将产生由量到质的变化,以致最终酿成大害;同时也提醒我们,要避免祸患,必须见微而知著,及早加以提防.桓侯之病正经历了这样一个由隐匿向显著发展的过程.它由腠理而至肌肤,由肌肤而至肠胃,一时虽未造成彻骨之痛,但病情却仍在不间断地逐步发展,以致由肠胃而至骨髓,发生了根本的转化,终于使桓侯陷入了无可挽回的绝境.此外,桓侯的悲惨结局还告诉我们,认真听取意见,尤其是听取有远见卓识的意见,是十分重要的;而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则是取祸之由.试想桓侯若是听取了扁鹊的建议,即使在病入肠胃之时,也还有救治的余地,决不至于丧命.正由于他拒绝了扁鹊的正确建议,才惹下了致死之祸,使扁鹊这样的名医也回天乏术了.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者是大不相同的

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是谁

病入膏肓,读音bìng rù gāo huāng,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膏肓:古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

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注意:“肓”不能写作“盲”;不能读作máng。

扩展资料

病入膏肓的典故

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所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

译文:

晋景公病重 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

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百度百科——病入膏肓

病入膏肓什么意思

病入膏肓的主人公是晋景公。病入膏肓,读音bìng rù gāo huāng,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病情特别严重,无法医治,也比喻事态严重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病入膏肓典故

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缓给晋景公诊病。医缓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个好医生,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到了,不能治了。"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六月丙午这天,晋景公想尝新麦,派甸人献上新麦,由庖人烹调。这时景公把桑田的巫人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发胀起来,走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当天早晨梦见背着晋景公升天,到了下午,他(果真)背着景公出厕所,于是就把他作了殉葬人。

晋景公

晋景公(?—前581年),姬姓,名獳,一名据,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六代君主(公元前599年—前581年在位),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于公元前599年继其父晋成公在位。

晋景公在晚年将国都由绛迁往新田(今山西侯马),并改称新绛。之後又发兵消除专政的赵氏家族,取得了公室对卿族的第一次胜利。公元前581年去世,在位共计十九年,之後由其子晋厉公继位。

病入膏肓指病重难治。

“病入膏肓”这个成语,它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晋景公患了病,太医经过诊断,对景公说:“病入膏肓,药物已无济于事,无法治了。”后来景公不治而亡。

药王孙思邈后来评论时说:“时人拙,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疾难谴,若能用心方便,求得灸之,无疾不愈矣。”孙思邈所指的“此穴”就是膏肓穴。

药王孙思邈的意思是:这些人医术低,只要找到膏盲穴,并灸它,任何病都会好!“膏肓能主治虚羸瘦损、五劳七伤及梦失精、上气咳逆、痰火发狂、健忘、胎前产后等,百病无所不疗”。

历代医家多认为:膏肓穴有补益虚损、养肺调心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肺气虚弱所致的咳嗽、气喘、骨蒸盗汗、肺痨等病症;心气不足、心火上扰所致的癫狂、健忘、遗精等病症;各种原因所致的羸瘦虚损。

膏肓这个穴位比较隐蔽,针不方便扎进去,手也难以按到,想要活动膏肓,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艾灸和自我锻炼。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在句子中用作谓语、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