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辞害意,以文害辞以辞害志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8 0
  1.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什么意思
  2. 《孟子》卷9万章章句上诗解4辞以达意孝养天下
  3. 古文翻译
  4. 以辞害意的“以”怎样解释?
  5. 关于文道方面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6. 如何理解《孟子》 中的"以意逆志

小题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小题2:与品德高尚的人(或优秀人物)为友。(1分)可上溯历史,以古人为知音。(1分)不仅要诵读古人的诗书,还要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即知人论世。(1分)

以辞害意,以文害辞以辞害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小题1:

试题分析:选段一:“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孟子强调对诗歌的理解,不能只从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从全诗的基本思想出发,去去领会字句的含义。因此选段一的文学批评的重要法是以意逆志。

选段二:“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必须了解作者的为人;而要了解作者的为人,又必须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因此我们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时,总要先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这种方法,就叫“知人论世”,现在“知人论世”已成为人们习用的成语。因此选段二的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是知人论世。

点评: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必须做出客观周全的判断,不可以偏概全,不可主次颠倒,不可主观臆断。文本的主要观点是隐藏在文本***用的材料之中的,基本倾向是隐含在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的,对文本材料的解读、对作者材料处理与评议的分析是我们获取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认识的必由之路。离开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准确判断,就失去了对其进行“负责任”的评价的基础。

小题2:

试题分析:孟了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乡里人和乡里人交朋友,国中人和国中人交朋友,更广泛的范围,则和天下的人交朋友,也就是朋友遍天下了吧。如果朋友遍天下还嫌不足,那就有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了。当然,也只有神交而已。这种神交,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要正确理解他们的诗和他们的书,就应当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问题了。因此孟子认为:与品德高尚的人(或优秀人物)为友。

点评:阅读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这是答题的关键。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什么意思

这是孟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一个重***展,(还有一个是知人论世)

<万章>上篇中,孟子针对<诗经小雅北山>的错误理解,指出要全面确切地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以意逆志.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具体意义是说读诗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的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而应当"一意逆志',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这就要'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了.

《孟子》卷9万章章句上诗解4辞以达意孝养天下

意思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以意逆志”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万章上》。

原文:故说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信斯也,是周无遗民也。

译文: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知人论世”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万章下》。

原文: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译文:孟子对万章说:“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古代的优秀人物。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扩展资料

“知人论世”的主张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事实上,直到今天,无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远,多新奇,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上,大学讲台上,以及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批评实践中,依然在主要使用着的,还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

所谓“时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绍”、“中心思想”、“主题”等等,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无一不是“知人论世”或“以意逆志”的产物。由此足以见出孟子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发生的。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一起著书。

《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百度百科--以意逆志

百度百科--知人论世

古文翻译

《 孟 子》卷 9万章 章句 上 诗解 4 辞以达意 孝 养天下

题文诗:

孟子 之 曰 : 尧老舜摄 . 尧典 有 曰 : 二十八载 ,

尧 乃徂落 , 天下 百姓 , 如丧考妣 , 三年四海 ,

遏密八音 . 孔子 有 曰 : 天无二日 , 民无二王 .

舜为天子 , 又帅天下 , 诸侯为尧 , 三年 之 丧 ,

是二天子 . 咸丘蒙曰 : 舜不臣尧 , 既得闻命 .

诗 经有 云 : 普天之下 , 莫非王土 ; 率土之滨 ,

莫非王臣 . 舜为天子 , 敢问瞽瞍 , 非臣如何 ?

曰是诗也 , 非是之谓 ; 劳于王事 , 而 舜 不得 ,

养父母也 . 曰此 者也, 莫非王事 , 我独贤劳 .

说诗不以 , 文害辞不 , 以辞害志 . 以意逆志 ,

是为得之 . 文以表情,辞以达意. 如以 其 辞 ,

云汉诗曰 : 周余黎民 , 靡有孑遗 . 信斯言也 ,

周无遗民 . 孝子之至 , 莫大尊亲 ; 尊亲之至 ,

其 莫大乎 , 以天下养 . 为天子父 , 尊之至也 ;

以天下养 , 养之至也 . 诗 经有 曰 : 永言孝思 ,

孝思维则 . 此之谓也 . 尚 书 有 曰 : 祗见瞽瞍 ,

夔夔齐栗 , 瞽瞍允若 . 是为父 而, 不得而子 . ?

原文 ? 咸丘蒙1问曰:“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2。孔子曰:‘于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3!’不识此语诚然乎哉?” ? 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4:‘二十有八载,放勋乃徂落5,百姓如丧考妣6,三年,四海遏密八音7。’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

译文

咸丘蒙问道:“俗话说:‘道德最高的人,君主不能够把他当臣子,父亲不能够把他当儿子。’舜面朝南方站在天子位置,帝尧率领诸侯面向北方去朝拜他,舜的父亲瞽瞍也面向北方去朝拜他。舜看见了瞽瞍,容貌局促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真岌岌可危呀!’不晓得这话可不可信?”

孟子答道:“不。这不是君子的话,而是齐东野人的话。不过是尧老了时,让舜摄政罢了。《尧典》上说过:‘过了二十八年,放勋才逝世。群臣好像死了父母一样,服丧三年,天下一切音乐都停止。’孔子说过:‘天上没有两个太阳,百姓没有两个天子。’***若舜已在尧死前做了天子,又率领天下诸侯为尧服丧三年,这便是两个天子并列了。”?

注释?(1)咸丘蒙:孟子***。(2)有蹙:“有”无实义;蹙,音cù,不安的样子。?(3)天下殆哉,岌岌乎:为“天下岌岌乎殆哉”的倒装。(4)《尧典》曰:以下所引数句实为今《尚书·舜典》文。(5)放勋乃徂落:放勋,尧的名;徂(cú)落,死。(6)考妣:父母。(7)四海遏密八音:遏,止;密,同“谧”,安静;八音,指八种质料——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所做的乐器。

原文

? 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2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3,不以辞害志。以意逆4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5’。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6:‘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书》曰:‘祗载见瞽瞍,夔夔齐栗,瞽瞍亦允若7。’是为父不得而子也 . ” ?

译文咸丘蒙说:“舜不以尧为臣,这事我已经受教了。《诗经》说过:‘普天之下,无不是天子的土地;四境之内,无不是天子的臣民。’舜既做了天子,请问瞽瞍却不是臣民,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北山》这首诗,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而是说作者勤劳国事以致不能够奉养父母。他说:‘这些事没一件不是天子之事啊,为什么就我一人这么辛劳呢?’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字面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如拘于词句,那《云汉》诗说过,‘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存留’。相信了这一句话,便是周朝没有留下一个人了。孝子行为的极致,没有什么超过尊敬双亲的;尊敬双亲的极致,没有什么超过以天下来奉养父母的。瞽瞍做了天子的父亲,可说是尊贵到极致了;舜以天下来奉养他,可说是奉养的极致了。?《诗经》又说:‘永远地讲究孝道,孝道便是准则。’也正是这个意思。《书经》又说:‘舜小心恭敬来见瞽瞍,战战兢兢的样子,瞽瞍于是也真的恭顺了。’这难道是‘父亲不能够把他当儿子’吗?”?

注释?(1)《诗》云:所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北山》。(2)贤劳:多劳。?(3)以文害辞:文,字;辞,词句,语句。(4)逆:揣测。(5)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两句见《诗经·大雅·云汉》;黎民,即老百姓。(6)《诗》曰:诗句引自《诗经·大雅·下武》。(7)“祗载”至“允若”:当为《尚书》逸篇中文;祗,音zhī,敬;载,事;夔(kuí)夔齐(同“斋”)栗,恭敬谨慎的样子;允,信,真的;若,顺。

以辞害意的“以”怎样解释?

无暴其志的“暴” (pù)显露,暴露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以矣的“放心” 放出去的心

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的“则”和“有快” “则”于是,“快”是讲肆意的快,即放纵性情。

徒与不众的“徒” 徒重,门徒

结威反文? 节威反文(节威反文) 节减威强,复用文理。《荀子·强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然则奈何,曰:‘节威反文。案用夫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焉。’”

明分使群? “明分使群”说是荀子提出的。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群”,‘是由于有“分”,“分”是“群”的基础。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 亡,读为无。把什么都没有当成什么都有了,把空虚的什么都没做当成已经做得很多很多。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拿

文:文字

害:妨害,妨碍

辞:文辞,辞意

以文害辞:指拘于文字而误解整个语句的意义。

逆:揣测

之:语气助词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

是率天下而路也的“率”?

率:率领,率导

路:通“露”,败坏

关于文道方面有哪些经典的中华句典?

成语以辞害义

发音yǐ cí hài yì

解释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近义词以词害义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曲解别人的意思。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万章上》:“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事例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也。 ★南朝·宋·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因为得意思。

如何理解《孟子》 中的"以意逆志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出自宋代苏轼《孙莘老求墨妙亭诗》。玉环:杨玉环,唐玄宗的妃子。飞燕: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意思是:杨玉环、赵飞燕,一个丰盈、一个纤瘦,各有其美,谁敢说她们不漂亮呢?比喻书法艺术不必偏重瘦硬。

解人不为法缚,不死句下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高序》。解人:精通文辞的人。意思是:精通文辞意趣的人不会受章法所局限,不会被词句卡死。

诗质要如铜墙铁壁,气要如天风海涛出自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意思是:诗的内容质地要像铜墙铁壁般厚实,而诗的气势要像天风海涛一样磅礴。

字删而意缺,则短乏而非核;辞敷而言重,则芜秽而非瞻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熔裁》。核:精练。敷:扩充。瞻:丰富。意思是:字句删掉了,却让意思残缺了,是短缺,不是精练;词句扩充了,但却使得语句重复,是繁杂,不是丰富。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出自宋代杨万里《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意思是:关上门在屋里冥思苦想不是写诗的办法,只有到外面多旅行,就自然能够有好诗。说明创作要多深入到生活当中。

句工只在一字之间出自明代钱秉镫《田间文集·陈官仪诗说》。意思是:一个字就能决定句子的精妙与否。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出自元代郝经《陵川集·原古录序》。意思是:没有文章的宣传,义理就不能发扬光大;但如果文章离开了义理,也就不称其为文章了。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出自汉代何休《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劳者:指劳动者。事:从事,这里指艰苦的劳动。意思是:饥饿的人用歌来表达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劳动的人用歌来表达他们劳累的心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出自《论语·阳货》。诗:指《诗经》。兴:《诗经》六义之一,即因事寄兴。观: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群:合群。怨:通“蕴”,蕴藏,蓄积。意思是:《诗经》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观察能力,增强团结,积累知识。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出自《孟子·万章上》。文:文字。害:妨害。辞:词句。志:思想,主旨。意思是:不因为个别的文字而妨害对词句的理解,不因为某些词句而曲解文章的本意。

文章以意为主,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出自金代王若虚《滹南遗老集·诗话上》。役:服务。意思是:文章应该以思想内容为主旨,而词句只是为主旨服务的。让文章的主旨突出,文辞稍有简洁,那么词句就会听从主旨的支配。

心哀而歌不乐,心乐而哭不哀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意思是:如果心里哀伤,就是唱歌也表现不出欢乐的样子;如果心里高兴,就是哭泣也表现不出哀伤的样子。说明“情发乎中而必见于外”的道理。

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出自晋代陆机《文赋》。韫:同“蕴”,蕴藏。意思是:石头里面蕴藏着美玉,整座山都有光辉;水里面含有珍宝,连河流都更加妩媚。用来比喻文章中精彩的词句可以让整篇文章生辉。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言:语言。文:文***。行:流传。意思是:语言没有文***,就难以流传久远。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出自宋代欧阳修《六一诗话》。意思是:描绘难以描绘的情景,要写得生动得如同在眼前一样;蕴涵的旨趣要深远,要表现为弦外之音。

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出自宋代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意思是:在画竹子之前,心中一定要先构成要画的竹子。成语“胸有成竹”即由此而来。

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能通圆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意思是:诗歌有同定的体裁,但思想却没有固定的规矩。随个人的性情来适应,很难有能将各种体裁都做得好的。

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出自《关雎序》。意思是: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蕴藏在心里就是心志,将它形成语言文字,就是诗。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出自宋代苏轼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天工:自然形成,比喻技艺高超。意思是:作诗与作画的要求和规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都需要有自然的工巧和清新的风格。

谈欢则字与笑并,论戚则声共泣偕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夸饰》。戚:哀愁。意思是:说到欢乐,字字句句都带着欢笑;谈到悲伤,字里行间都带着哭泣。说明文章的语言和内容应是一致的。

辞必高然后为奇,意必深然后为工出自唐代孙樵《与友人论文书》。工:巧妙、细致。意思是:写文章一样要言辞高妙,语出不俗,这样才能称得上新奇;文章的思想主旨一定要深远辽广,这样才能称得上工巧。说明写文章一定要言辞美好、意义深远。

文以纪实,浮文所在必删;言当从心,巧言由来当禁出自《太平天国革命军通告·戒浮文巧言谕》。浮文:华丽多余的文字。巧言:不切实际的言辞。意思是:文章是用来表述真实情况的,一切华丽多余的文字都应删除;话语应当是发自内心的,所有不切实际的言辞都应被禁止。

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出自《颜氏家训·文章》。意思是:写文章应遵从“三易”的原则:一是内容要明白清楚,二是要没有生僻难认的字,三是读起来要朗朗上口。

和氏之璧,不饰以五***出自《韩非子·解老》。和氏之璧:相传是楚国人卞和进献给楚王的宝玉。***:同“彩”。意思是:和氏之璧本身就有着自然之美,用不着各种颜色来加以装饰。比喻文章也应保持清新自然之美。

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出自晋代左思《三都赋》。意思是:美化一样东西,贵在能按照它本来的面貌,而不加以夸大;赞赏一件事情,也应按照事情的实际情况,不做任何虚构。说明文章应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尊重事实,不要刻意文饰,过分美化。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出自宋代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行:指写文章。意思是:写文章该写的就尽情地写下去,不该写的就收笔不写。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出自唐代李白诗《经乱离后天恩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芙蓉:指荷花。意思是:文章应该像出水芙蓉一般清新、自然,毫无雕饰做作。

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气骨多出自宋代陆游诗《读近人诗》。气骨:指文章的精神和内容。意思是:在词句上过分雕琢本来就是文章的一大弊病,刻意追求奇险尤其会损害文章的精神和内容。

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出自《颜氏家训·勉学》。博士:指学识渊博的人。意思是:有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想买驴,结果写了三页纸也没有出现一个“驴”字。现常用来讽刺文章文辞繁冗、不得要领、苍白空洞。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出自唐代贾岛诗《题诗后》。二句:是指《送无可上人》中“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意思是:写两句诗用了三年的时间,一声长吟不禁流下两行热泪。表现了作者对创作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刻苦精神。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唐代杜甫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耽:迷恋,嗜好。意思是:我为人性情古怪,偏好题诗作句,如果诗句不能打动人心,我至死也不肯罢休。表现了作者对创作严肃认真的态度。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出自唐代卢延让诗《苦吟》。意思是:为了用妥一个字,要反复吟诵,连胡须都捻断了好几根。极写作者冥思苦想、斟词酌句之艰苦情态。

诗不改不工出自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意思是:文章不经过反复的修改,就不能完善。

炼句炉槌岂可无?句成未必尽缘渠出自宋代杨万里诗《晚寒题水仙花并潮山》。槌:也作“捶”,即锤炼。意思是:写文章炉炼锤锻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怎么能够缺少呢?但仅靠这些,还不一定能写出出色的作品来。

新篇日日成,不是爱声名,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出自唐代白居易诗《诗解》。意思是:每天都有新作写成,这不是为了名声。将旧时的诗句拿来不断地进行修改润色,还不妨可以借此愉悦性情。说明创作要勤于修改。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出自唐代杜甫诗《偶题》。得:写得好。失:写得不好。寸心:指作者自己的心。意思是:著书立说是流传千古的大事,写得好与不好,只有作者自己的心里清楚。

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出自清代沈德潜《说诗啐语》。襟袍:胸怀抱负。斯:那么,就。意思是:有了最远大的抱负,最渊博的知识,才能写出第一流的诗文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出自唐代杨巨源诗《城东早春》。上林:指上林苑,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代指京城长安。意思是:若是等到上林苑繁花似锦的时候再去看花,那时一出门到处都挤满了看花的人,也就没有什么清新之致了。比喻写诗作文要有敏锐的感觉,善于最先撷取好的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出自宋代朱熹诗《观书有感》。那:同“哪”。意思是:若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这是因为水的源头是长流不断的活水。用来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出自宋代陆游诗《示子遹》。意思是:如果你真的想学诗的话,就要在作诗之外多下工夫。说明诗人应多观察生活,参加实践。

作文勉强为,荆棘塞喉齿。乃兴勃发处,烟云拂满纸出自清代郑板桥诗《赠胡天游弟》。乃:如果。烟云:比喻文章。意思是:写不出来时勉强为之,就好比在喉咙里塞上了荆棘一样。如果是在兴致勃发的时候写,文章就会如行云流水,跃然纸上。

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辩骚》。酌:考虑,***取。华:指华丽的辞藻。坠:失掉。实:果实。意思是:***择奇伟的内容而不失掉其真实的精髓,赏鉴花朵但不弄掉它的果实。比喻学习古代作品应注意保持其真切纯正的东西,而不是只注重内容奇巧和辞藻华丽。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出自金代元好问诗《论诗三十首》。意思是:文章如果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并且是发自内心的,那么自然就会传神生动,而闭门苦思,即使搜肠刮肚也不能写得真实贴切。

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练字》。意思是:善于作文的人,即使写上万篇,其才思还有富余,但却为用上一个恰当的字,常常感到难。

登临自有江山助,岂是心中不得平出自宋代洪适诗《此韵蔡瞻明登巾山》。登:登山。临:临水。江山:指自然景物。意思是:登上高山或者面临大海,大自然的秀丽景色都会促使你的文思涌动,怎么能说只有在心境愁苦、百般抑郁的时候才能写成文章呢?说明外界的客观事物对创作有着推动作用。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翻空:联想。意思是:写作时,文思凭空想象,意蕴容易奇特,但要用具体切实的语言表达出来,却常常难以运用的巧妙。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操:掌握,演奏。器:这里指剑。意思是:演奏了上千个曲子以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剑以后才能识别宝剑。比喻要评论别人的作品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学修养,只有自己读得多了,才有能力评论。

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出自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意思是:别人轻易就说出来的,我就少说;别人不易说出来的,我能用简洁明了的话轻松地说出来,这样的诗就避免了俗套。说明创作应独辟蹊径,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云雷绕膝生出自清代袁枚诗《谒岳王墓十五绝句》。横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意思是:为文作诗不必非要依照古法,只要独具匠心,就按照自己的风格和想法来写,自然会有雷电云雨绕膝而生。说明写文章不要拘泥于古法,要敢于打破常规和传统。

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出自北齐魏收《魏书·祖莹传》。机杼:织布用的机器,比喻文章的构思命意。风骨:风格。意思是:写文章必须别出心裁,有自己独创的新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语“自出机杼”即由此而来。

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出自金代王若虚诗《评东坡山谷四绝》。衣钵:法衣和钵,这里喻指前人的风格。意思是:文章贵在能独创新体,标新立异,一味地沿袭前人的风格怎么能算是真正的创作呢?

文章最忌百家衣出自宋代陆游诗《次韵和杨伯子主簿见赠》。意思是:写文章最忌讳的就是东拼西凑,而没有自己的独创。

文章最忌随人后出自宋代黄庭坚诗《赠谢敬王博谕》。意思是:写文章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一味模仿,而写不出自己的风格。

我手写我口,古意岂能牵出自清代黄遵宪诗《杂感》。意思是:我写文章,是用我自己的手写我口中想说的话,前人的语意观点怎么能拘束我呢?

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出自金代元好问诗《论诗》。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手握自己的凌云大笔纵横挥洒,如果只是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那就实在太可怜了。说明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绝不能只是一味地仿效别人。

学诗须透脱,信手自孤高出自宋代杨万里诗《和李天麟二首》。意思是:学习古人的诗作,不能被其束缚,做到不囿于俗见,不因袭他人,自然会富于独创。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出自唐代杨巨源诗《城东早春》。新春:初春。半:大半。意思是:诗人最偏爱早春清新的景色,绿柳才刚刚发芽,透着微微的**,大多半还没有长匀呢。说明诗人对美更加敏感,更加善于发现新事物,勾画新境界。

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出自宋代戴复古诗《论诗十绝》。意思是:写诗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切忌跟在别人身后模仿因袭。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出自唐代刘禹锡诗《杨柳枝九首》。前朝曲:指过去的曲子。意思是:请你不要弹奏那些以前的曲子了,还是听听新编成的《杨柳枝》吧。

惟陈言务去出自唐代韩愈《答李翊书》。惟:助词,无实际意义。务:一定,务必。意思是:一定要将文章中那些陈词滥调的东西删除掉。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出自宋代黄庭坚诗《以右军书数种赠丘十四》。意思是:没有自己的见解,只知道跟着别人跑,那么永远都是落在别人后面,只有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达到真正的高境界。

孟子针对咸丘蒙对《诗·小雅·北山》的误解而提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以意逆志”这一学说的提出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后世文论的发展意义重大。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针对其学生对《诗经》中具体作品的错误理解提出的:咸丘蒙曰:“舜之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嫂之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为得之.’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失,《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难看出孟子是在反对当时人们对《诗经》中具体语句不***思索的错用与滥用。孟子所处的时代《诗经》已经在实际生活中广为传颂,尤其在上层贵族阶层以及知识分子士人阶层中,《诗经》中的语句常常被用来“雅化”自己的言谈以及作为其“赋诗言志”的工具。基于这些功利性的目的,《诗经》中的许多语句常常被人们断章取义,或是只取其字面意思,或是根据使用者自身的目的进行歪解,从而渐渐远离了其本义。正是基于这种现象,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这种正确解读《诗经》中具体诗句的方法。来源:青年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