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惟人自召,祸福之门惟人自召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8 0
  1. 祸福之门,惟人所召;
  2. 命有已作,相有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是什么意思
  3.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4.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道家的经典《太上感应篇》劈头第一句:“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真是千古名言,经典至极。诸君不信,可放下成见细心体悟之。另有一句:“夫心起于善,福虽未至,而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祸虽未至,而凶神已随之。”这些话在我年轻时是一律当做迷信而予以排斥的,现在看来,真为自己的轻薄无知而自惭形秽。

之所以不信,可能是因为太深奥了吧!而且那时候满脑子都是无神论,后来才知道,所谓神,原来还可代指自然规律,便觉恍然大悟。老人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得善,种恶得恶”,这就好理解得多。种地就是因果,种什么收什么。栽南瓜不能结豆角,栽茄子焉能长西瓜?再比上班就是因,拿工资就是果,随着你上班时间的长短,你的工资其实是同时也在一分一厘的增长。1+1就是因, 得2就是果。敲钟是因,钟响是果,而且敲与响是同时同步的,钟声就是对敲钟人的回报,这就是报应。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心一念,无不在因果之中,而且真的是如影随形,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一切皆有因果,因果无所不在。只不过因果关系错综复杂时,有些表现出来的现象让我们不好判断就生了疑惑而已,但是切不要因为一时搞不明白而轻下结论,认为因果是迷信是不可信的。

祸福惟人自召,祸福之门惟人自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亲口尝一尝。要想明白因果的真相,那就要深入的做一番观察和研究。其实很多职业诸如律师***专家学者等等无不是从事着研究因果的工作而已。

呵呵!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饶过谁?不相信上班拿工资、犯罪进监狱的人是可笑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只在来早与来迟。大家擦亮眼睛好好看看,那些***的***哪个不是因果教育的反面教材?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当作恶的砝码添加到足够大的时候,凶神才显露出他的本来面目。

说话间,一个电话打进来,来电显示告知该号码已被3000多人标记为,我笑了!这不是现世因果报应的最好教材吗?就像在电子探头底下作案一样,就像过街老鼠***喊打一样可笑。可叹世间多少不信因果的人,都在干着自以为很聪明的傻事。

反过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应该作为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件法宝、一个方向盘,紧紧抓住,不能放松。因为行善积德就是添加正能量的砝码,善神抱着善果正在跑道的终点迎接着你和我呢!我们所信奉的厚德载物其实就是建立在因果法则之上的重要概念之一。

正是:

因果***则,谁能颠覆之。

可怜众生迷,不肯深信实。

无知则无畏,言行多颠倒。

缺德自载祸,祸来后悔迟。

祸福之门,惟人所召;

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俗语,意思是无门:没有门径,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明·无名氏《四马投唐》四折:“想俺邢山公倚恃豪强,不听忠言,致令有今日之祸也。便好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信有之也呵!”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这是一句符合客观实际的处事箴言,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别人就是你行为态度的一面镜子,你是善意的,别人也会对你表示善意,你是恶意的,别人也会对你表示恶意。

“人性本恶,生而有(原)罪”不同,国人自古以来多持“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至于后来善恶殊途,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因此需要通过后天不断的教育学习,使人“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学好文言文的好处:

1、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2、学习文言文的作用还在于传承中华文化,让一种古老的文明传承下去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

3、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人遣词造句,炼字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文学修养。

4、好的文言文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有时候也能给于人鼓舞

5、学习文言文,能够藉先人的经验获得指引,与先人的智慧互相切磋,从先人的感叹中体验人生。

命有已作,相有心生,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是什么意思

意思: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

出自老子《春秋》,原文如下: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治理天下合乎“道”,就可以做到太平安定,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马驹子。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扩展资料:

现实意义:

在现实社会中,这句话旨在告诫党员干部要谨防贪欲之害,避免纵欲之险。党员干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把握住人生的底线,洁身自好,清廉自律,不能突破党纪法规的要求。要经常地反躬自省,坚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

而要做到这点,就应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学会知足常乐,不断提高自身的自觉性。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字面解释:命是自己造的 一切的现象是心念造成的 福和祸不是凭空产生 都是人自找的。

这是讲因果报应的句子,前两句的语调像是佛家的,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出自《太上感应篇》 你想详细了解就仔细读一下 《太上感应篇》 上面把善恶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 这句话意在说明我们是自己命运的书写者,而改造命运的办法也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扩展资料: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是在东汉的《太平经》中。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无上之上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

“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太上感应篇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意思是:人的祸福没有门路,完全是由自己招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人影紧跟着形体一样,绝不差错。

《太上感应篇》中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

善恶感应,不差分毫,如同人做一件善事,起初没有想到会有善报,但善报自然会来,做了一件恶事,起初也没想到恶报到来,但恶报自然会来。如同形与影,影子一步也不离形。如果能把报应二字反复思考,择善而从,自然就会避免恶报,得到善报。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经典,内容主要是劝人遵守道德规范,时刻止恶修善自利利他。本书特别强调承负法则,道经中系统的提出承负论的观点,是在东汉的《太平经》中。行善积德福庇子孙,作恶受罚殃及子孙。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这里“太上”是指太上老君,道门至尊之称也,“太上”是无上之上的意思,是华夏最尊贵的词语。

“感应篇”是太上劝人作善之书。由此动彼谓之感,由彼答此谓之应,应善恶感动天地,必有报应也。《太上感应篇》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章,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上至朝廷,下至民间,刊印传播者众多,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传统民族思想,树立了人在世上的正确形象,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扩展资料:

历史

《太上感应篇》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南宋时始获官方重视,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它以儒家现实的封建***准则,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言行,特别是有助于保证国家、社会、家庭的严谨秩序,故而博得历代统治者的重视。

同时,那些诚心修道者也推崇它,因为它不同于一味要求人们凝神思道,清心静虑的心灵修炼术,而是具体、现实地提出了行善得道的方式,这使得世俗道教从精神道教中分离出来,满足了人们渴望通过现实的生活方式也能到达得道成仙的人生境界的愿望。

百度百科-太上感应篇

有句古话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意思是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比如有些人突然遭遇祸患,这在外人看来好像很“突然”,其实只要深入了解情况就会发现,那是必然的。从信仰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没有足够深厚的德行和能力,仅仅凭投机取巧妄图走捷径谋划一件事,出问题正常,不出问题才奇怪。

有些人贪财好色,爱慕虚名,仕途看起来很顺,其实他是在不断地积累不好的“能量”,当有一天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人们才会看到他翻车的现象。其实,导致这个结果的因素早就开始产生了。所以,我们平时坚持做一些善行,这看似耽误挣钱的“工作”,其实是在校正自己的行为,从根本上避免许多灾祸的发生。

艾布·胡莱勒传述,穆圣说:“人类将要经历若干歉收的时代,到了那个时代,人们认为撒谎者诚实,诚实者撒谎;认为欺诈者忠诚,忠诚者欺诈。到了那个时代,‘鲁威比岱’掌握公众事务上的话语权。”有人问:“何谓‘鲁威比岱’?”穆圣回答道:“无知的庸碌之辈。”(马:111)今天,这些预言几乎都实现了。

生活中出现的祸患都是有原因的。一个人如果没有正信作为指导,没有以虔诚敬意的德行去修正自己的念头,那么生活中难免会出现妄为的举动,这些不当的举动都是在给自己前行的道路上埋雷,就看什么时候被引爆。仁慈主说:“你们所遭遇的灾难,都是由于你们的行为所致;他饶恕你们的许多罪过。”(42:30)

文/马石头,图/马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