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_若隐什么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7 0
  1.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2.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作品的介绍
  3. 圣教序逐句译文
  4. 王羲之圣教序有长、临、与这个三个字吗?
  5. 西游记第100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的小话本怎么写

作 者:江吟,许洪流译

出 版 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80735361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_若隐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版时间:2007-05-01

版 次:1

页 数:188

装 帧:精装

开 本:8开

所属分类:图书>艺术>鉴赏收藏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深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华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及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往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

清崇恩珍藏墨皇本,几乎每页都有题跋。帖后还有30页崇恩题跋和何绍基题跋4页,足见崇恩对这本《圣教序》的珍爱。该藏本现藏天津博物馆,保留了原拓本的风貌。

翻开怀仁和尚《集王羲之圣教序》(墨皇本),从第二页开始,拓本一侧写着许多密密麻麻的跋语。这是谁写的?内容是什么?

经查,作者是崇恩。崇恩供职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先后任山东巡抚、内阁学士等,为道、咸朝重臣。他官至二品,政治上无多建树,对书法文物却极有兴趣。工书法,收藏旧拓碑帖极富。是清代中晚期著名的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在崇恩的藏品中,最为得意的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宋拓本,他有七种之多。崇恩对“墨皇本”最为珍爱,摩挲多年,题跋累累。他在任山东巡抚时,坐事免,授驻藏帮办大臣。赴***任职时,随身携带此册,途径山西、陕西、四川,接待他的官员纷纷借观这本宋拓摹本。他把沿途所见所闻,也记录在帖后的题跋中。

崇恩在《圣教序》(墨皇本)上所写的跋语,不但对“墨皇本”给予高度评价,而且对这本宋拓墨宝的特点也有精确评价,对我们初学者认识和把握《圣教序》“墨皇本”会有所帮助。那么,崇恩的跋语到底都写了些什么呢?

第一,对《圣教序》(墨皇本)给以高度评价。跋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天下法书名碑第一,吾家宋拓墨宝第一。意思在天下书法名碑中,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为第一;《圣教序》历代摹本众多,我所具有的宋拓本“墨皇本”为第一。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可以说是笔笔神似、字字形肖,几无二致,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都认为王羲之的真迹多赖此以传。清代杨宾谓唐代集王书者有十八家,怀仁《圣教》为第一。《圣教序》宋拓本有多种版本,光是崇恩一人就收藏有七种之多。经其鉴别,“墨皇本”第一,“空山堂本”第二,“宝严本”第三。所以他对“墨皇本”最为珍爱。

第二,“墨皇本”的妙处全在腴润。他说,越精彩中越古厚,越生动中越浑论。“墨皇本”看去不觉其肥,而他宋本更未有肥于此拓者。此其所以足宝也。他还进一步解释到,“集书家难生动,而石刻者贵腴润。”因为碑版槌拓既久,字画瘦细,日形枯滞,笔意神***存者几何?

第三,《圣教序》笔笔出于右军,字字出于右军,且章法井然,一似出于右军。他批评病之者谓其“结构无别体,偏旁多***借”是因为“盖集书不得不尔”,此语看似为怀仁曲袒,实则未识良工苦心。他反问,《圣教序》全碑有一笔一画是自造者不,有一波一桀不类者不?后人集书于所无之字,随手造做,全不相类。因此他认为此册真乃“无上神品,无上至宝。”“右军真迹只馀此碑”,圣教书法为百代楷模。

第四,临《圣教序》须注意看其用笔之方。他提出,凡学行书当以《兰亭序》、《圣教序》为宗,学真书当以唐虞世南所书《孔子庙堂碑》和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为宗。《圣教序》须看其用笔之方,《醴泉铭》须看其用笔之圆。所谓方与圆,以神不以迹,在气不在力。他推崇明人孙月峰评价:此碑点画皆如鸟惊石坠,笔笔无不藏筋蕴铁。鸟惊石坠,藏筋蕴铁,正是用笔之方最好注解。比如第四页,“佛道”二字,他评价起笔二画有石筋,市贾以此辩真赝。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唐代的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石,凡二石,两块碑石分别镶嵌在大雁塔底层南门门洞两侧的两个砖龛之中,两碑碑额、碑文书写方向互相左右对称,两碑共1463字。上碑为序碑,全称《***三藏圣教序》,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西侧砖龛内,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碑文21行,行42字,由右而左写刻;下碑为序记碑,全称《***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位于塔底层南面券门东侧砖龛内,唐高宗李治撰文,碑文20行,行40字,由左而右写刻。

《雁塔圣教序》***分页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原文:        

太宗文皇帝制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闲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别本有作「雪」者)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零露方得泫其华;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

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译文]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流传到***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而流传着慈爱。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著特征都清晰可见。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于是先辈说的有道理的话得以长久地传播,也才能在广阔的大地上引导众生度过苦难。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正教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精华统一归属到一起;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他超出“六空”,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比。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扩大佛学古代的***典籍;取掉虚***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他凭着对佛祖的诚心,视付出的辛苦为小事,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他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他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中,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的国土上。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入天堂。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比如桂花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天上的雨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花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桂花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莲花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却不能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希望这部《***三藏圣教》经得以流传广布,象日月一样,永放光芒;将这种福址久远地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发扬广大。

王羲之圣教序书法作品的介绍

王羲之圣教序原文及译文如下,由于太过繁长,分成五段进行分享:

原文(1):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徽,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犹迷。

释文(1):大家都知道天地是有形状的,包含而传承着生命;交替四季是无形的,隐藏着寒暑来往而使万物生长。所以对于天地的认识,即使平凡而愚笨的人也都知晓;但对于阴阳的认识,就是贤能而智慧的人也少知其规律。天地包容阴阳容易被人认识,是因天地有形;阴阳存于天地难辨是因其无形。由此可知:亲眼目睹事物的形状,即使愚笨的人也不疑惑;看不到事物的形状,聪慧的人有时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原文(2):旷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不疑惑者哉.?

释文(2):况且佛法推崇的内容都是虚幻的,但却深邃隐秘,让人们进入不生不灭之门,广泛救助众多生灵,犹如法典统治治理者天下。更无法比拟的是具有产生和遏制事物的神奇力量。大到宇宙,小到极其细微的事物。无生无死,历经千年万载而不感到古旧;时有时无,承载着无数福祉而直到今日。佛法深藏着庄重和神奇,遵从佛法才知道其深不可测,法力无边;佛法孕育着深邃和宁静,推崇佛道才知其源头难测,源源流长。因此那些平庸无知、无才无能、浅俗不堪的人,面对佛法,能不感到疑惑吗。

原文(3):然则大教初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弛而成化;当常现常,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释文(3):然而佛教产生兴起在古印度。却像明亮的梦一样在***流传,照耀着东方而传布仁爱。很久以前天地初开时,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今世界,人们仰慕品德,懂得遵循礼仪。等到昏暗模糊的意识到正本清源时,法度跨越时空发生了变化。早先佛祖光辉容颜被另外的色彩遮盖,佛光照不到三千大千世界;今朝她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他身上的三十二个特征都清晰可见。于是精妙的语言广泛流传,在生离死别的路上拯救所有的生灵。先辈们说的有道理的话久远传播引导众生走上修行度过苦难的十个阶位。然而真教一般都难以流传,不能按照统一的意旨归属到一起,而邪僻的学问却容易让人遵从,于是邪正教派之间产生纷争,交错杂乱。空宗派和有宗派产生各自观点,有时沿袭旧俗而产生纷争。于是大成佛教和小成佛教学说就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兴衰中交替流传。

原文(4):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孔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精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文;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静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扙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域,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飧风;鹿箢鷲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释文(4):玄奘法师是习修佛法的领袖,自幼忠于真理原则且聪慧过人。很早对“色、非、性”三空就有较深的理解和领悟;长大后具有了良好的思想境界,具备了包容之心和“音响忍、柔顺忍、不退忍、无生法忍”四忍的品行。大自然的盛况美景,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晶莹剔透的露珠,也比不上他的明朗润泽。所以他智慧过人,精神清透,超脱凡俗,赫然卓立,自古以来无人和他相提并论。他专心致志地提高自己的造诣,悲怜正统佛学的衰退,对佛教深感忧虑,对佛教精深理论的错误深感叹惜。因此下决心对佛学分析梳理,对古典***典籍发扬光大,去伪存真,为后人学习佛法创造条件。他极其向往大乘佛教传说佛所居住的世界,到达古印度等138个国家。中间他战胜许多困难险阻,向古印度前进,拄着拐杖独自远行。早晨冒着漫天飞雪,有时迷失了方向;傍晚刮起滚滚风沙,有时辨不清目标。就这样走过了无数穷山恶水,透过弥散的烟雾,看到他行进的身影;经历了许多寒冬酷暑,细数行进的脚印,见证他留下的深深足迹。他重事业,轻劳苦,心胸豁达,周游列国十七年,经历了所有佛道国家,以寻求正果。他走过传说中释迦牟尼涅槃的沙罗双树园,在有八种水的浴池中沐浴,细细咀嚼体会一路的艰辛和佛法的高妙。在释迦牟尼成佛后最初说法和最初修道的鹿野苑、灵鹫山,瞻仰非凡的佛教文化,接受圣贤人物的至理名言,聆听戒贤法师的言传身教,探寻其神妙的途径,精通深奥的学问,教化众生成佛及体味牛乳五味的学说,迅速的汇集于内心深处。他对佛教道教的知识理论,讲起来滔滔不绝。

原文(5):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灾之干焰,共拨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释文(5):于是从所到国度取得佛经著作共657部,译文在***传播,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导引着慈仁的云朵,从西方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像及时雨一样在***洒落。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老百姓又得到了幸福。熄灭屋内熊熊燃烧的烈火,让人们不会迷失方向;使昏暗无光的波浪变得明亮平静,一起驶向幸福的彼岸。让人们懂得作恶必将坠入苦海,行善必定升入天堂。为什么有升有落,就取决人的所作所为。比如桂花生在高高的山岭,才能得到晶莹剔透的雨露滋润;莲花出自清澈的绿波,飞扬的尘土不能玷污它的叶子。并非莲花本性洁净、桂花生来贞洁,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所处的条件就高,卑贱的东西不能走近他;由于有所依附,则污秽的东西不能玷污他。花草树木是没有生命的,却能凭借条件成就美好,况且人类有思想意识,却不能凭借条件去寻求幸福。希望这部佛经得以传布广播,像日月一样永远散发着光辉;使这福祉长久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且至高无上。

圣教序逐句译文

 圣教序是我国唐太宗创作出来的文学代表作品,他这部作品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后来,由沙门怀仁集王羲之书法字体制作成碑帖。那么,关于王羲之圣教序这部作品,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圣教序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圣教序的介绍

 《圣教序》全名《***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玄奘法师在印度求法十七年后,携梵本佛典到长安,太宗见之甚喜。当年三月,玄奘奉命居弘福寺,并从事译经。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宗亲自为之撰序,皇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作记,此序和记,与太宗御敕、皇太子笺答、玄奘所译心经,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唐内府所藏王羲之书迹及民间王字遗墨中集字,历时二十余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刻成此碑,全称为[***三藏圣教序]。碑高九尺四寸六分,宽四尺二寸四分,行书三十行,每行八十三至八十八字不等,惜今已断裂。现存西安碑林。

 怀仁是长安弘福寺僧,能文工书,受诸寺委托,借内府王羲之书迹,煞费苦心,历时二十四年,集摹而成此碑。遂使?逸少真迹,咸萃其中?。碑文选自王书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怀、将、风、朗、是、崇、幽、托、为、揽、时、集等字皆取自《兰亭序》。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

 当然这种集字的做法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如重复的字较少变化,偏旁拼合的字结体缺少呼应。自此碑以后,效集王羲之书或其他大书法家书的字集为碑刻者不断出现,如僧大雅集《兴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译金刚经》等均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圣教序》最为成功。

 传世宋拓有墨皇本,现藏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藏陕西博物馆;1***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圣教序》的行书碑文的特点

 《圣教序》,全称为《***三藏圣教序》。怀仁收集王羲之的行书而成。建于唐朝672年12月,全文30行,每行字数为83?88个,现今收藏在西安碑林。《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各国求取佛经,回国后翻译三藏要籍而写的。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怀仁是长安弘福寺的僧人,受到了各个寺庙的委托,借内府王羲之的书迹,历时24年,集摹而成此 碑。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微克肖,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 的境界。传世的宋拓有墨皇本,现今收藏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明代刘正宗藏本,现今收藏在陕西博物馆;1***2年在西安碑林石缝间发现了整幅宋拓本;其他还有郭尚先藏本等。

《***三藏圣教序》原文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像显可徵。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抆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征意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耶正于焉。纷纠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谐时而隆替。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抒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途闻失地。骛砂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弘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意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津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今坠之端。惟人所托。壁未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田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翼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闻。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辄(足属)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生减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履之者莫测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开法纲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苑。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禾辱)达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性德凝寂。麋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巖。栖息三禅。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独步迦维。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远涉恒河。终期满字。频登雪岭。更获半珠。问道法还。十有七载。备通释典。利物为心。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闇而恒明。自非久值胜缘。何以显扬斯旨。所谓法相常住。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性不聪敏。内典诸文。殊未观览。所作论序。鄙拙尤繁。忽见来书。褒扬赞述。抚躬自省。惭悚交并。劳师等远臻。深以为愧。

王羲之圣教序有长、临、与这个三个字吗?

圣教序译文如下:

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智慧的人也极少有研究透它的变化规律的。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像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但是天地包容着阴阳变化而容易懂的原因,是因为天地有形状,阴阳变化在天地之间而难研究透的原因,是因为阴阳变化是没有形状的。

故知像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智犹迷。

所以天地的形象显露在外并能得到验证,即使愚蠢的人也会明白,而阴阳的变化隐藏了起来没有人能看得见,即使是聪明人仍会迷惑不解。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况且佛道推崇虚空~它驾乘着隐秘来操纵着超脱一切的境界,也主张广泛救济众多生灵,用佛教的理论来治理天下。佛法一旦施发神威就没有上限,克制神奇的力量也没有下限。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佛道从大处说它遍布宇宙,从小处说又能收拢一丝一毫。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因为佛道主张不生不灭~超脱一切~所以虽历经久远而永不衰落。它有时隐藏,有时显露,以多种多样的形式传送着无数的幸福直到如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

佛道中寓含的神妙的道理和高深的***,即使遵循它也没有谁知道它的边际的,佛法的流传,深邃而静远,即使推崇它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流传到东汉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而传布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

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佛的语言还没完全传播开而教化的方式已经完成。当佛教深入人心,恒显于世,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世道更替,度发生了变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佛陀金色之相;不用镜子而观照三千大千世界。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佛像不用任何凭借即能显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丽象:美好的形象。开图:展示描绘。空端:无有凭借。,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从三途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佛陀遗留的经说长久地传播,引导众生按十地修行。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

然而真正的佛教难以追溯,所以不能统一到根本归属。

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纠。

而邪僻的不正当的学问却容易使人依从,于是邪正之间就在教义上交错杂乱。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有了各自的观点,有时沿袭着旧俗便产生了争执。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于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学说~就暂时沿着时间的流逝而在或兴或衰中交替流传。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有个叫玄奘的法师~是法门的领袖人物。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他从小就很聪明~心怀忠诚~早就能明白"三空"的教义,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长大后他的神情、性格又和佛教的要求很是投合,他总是坚持包括"四忍"境界的佛门修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即使是松林涧的清风、湖水中的朗月,也比不上他的清丽华美,即使是仙饮的晨露、明亮的珍珠,岂能和他的明朗润泽相比,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所以他智慧超群~没有牵挂~精神清透~并不显露,超脱六尘~不同于常人~多少年来没有人可以和相提并论。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扩大佛学古代的***典籍,取掉虚***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万里征途上行进,他拄着拐杖独自远行。

积雪晨飞,途闲失地;

途中艰险无以计数~早晨的漫天飞雪~行进途中有时找不到栖身之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傍晚的滚滚风沙~遮天蔽月难辨方向。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在万里山川之上~有着他排开险阻、拨开迷雾前进的身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在多少个严寒酷暑的季节里,留下他踩霜宿雨而前进的脚印。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诚心愿望为重,千难万苦的辛劳为轻,期望着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他游遍了西域各国,历时一十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他历经了所有经过的地方,探询追寻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

他经双林、到八水,体会到了佛教圣地的高贵风尚,

鹿苑鹫峰,瞻奇仰异。

去鹿苑、登鹫峰~瞻仰了佛祖生活过的奇珍异途。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在先贤圣人那里接受了深奥的学问。探寻到幽深神妙的途径~精通了深奥的学问。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对于“一乘”“五律”的佛学教说,他很快就牢记在心。对“八藏”“三箧”的佛学理论,他讲起来就象波涛流水,滔滔不绝。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于是玄奘从所经过的大小国家中,总共搜集吸取了三藏主要著作,一共六百五十七部,翻译成汉文后在中原传布,从此这宏大的功业得以宣扬。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慈仁的云朵,从西地缓缓飘来,功德无量的佛法象及时雨一样遍洒在***的国土上。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残缺不全的佛教教义终于恢复完整,在苦难中生活的百姓又得到了幸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熄灭了火屋里燃烧的熊熊烈火,,解救众苍生于水深火热之中,,从此不再迷失方向,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佛光普照,驱散了昏暗,照耀着众生到达超脱生死的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因此懂得了做恶必将因果报应而坠入苦海,行善也必定会凭着佛缘而升华。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为什么会有升有坠,那就只有看人的所作所为。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禄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比如桂树生长在高高的山岭上~云露才能够滋润它的花朵,莲花出自清澈的湖水~飞扬的尘土就不会玷污它的叶子。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这并不是说莲花原本洁净,桂树原本贞洁,的确是因为它们所依附的条件本来就高,所以那些卑贱的东西不能伤害到它,所依附的本来就很洁净,所以那些肮脏的东西就玷污不了它。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花草树木没有知觉,尚且能凭借好的条件成就善事,更何况人类有血有肉有思维,何不凭借好的条件去寻求幸福: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希望这部佛经得以传布广播,像日月一样永远散发着光辉;使这福祉长久布撒人间,与天地共存且至高无上。

《圣教序》的由来:

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到达印度。在他取经回归长安时,举国为之震动,太宗对玄奘艰苦取经伟大精神感动,并谓“胜朝盛事”,对于他在佛学方面的成就,也极端推崇,于是在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长安弘福寺中,专门翻译梵经。并为其翻译的《瑜伽师地论》赐予序文,这便是《圣教序》的由来。

《圣教序》成文以后,为了永垂后世,昭示天下,乃筹备将其刻于碑石流传,又因为太宗皇帝深爱羲之书法,故大家认为这篇碑文,非书圣王羲之书法“不足贵”,然羲之乃晋人,不可再起而书之,于是请弘福寺沙门怀仁担任集字拼文工作。释怀仁原是一名擅长王羲之书法的僧人,据说他还是王羲之的后裔,怀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书法拼就《圣教序》全文。太宗为了方便怀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许将宫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迹供给钩摹缀集。

《圣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记和玄奘本人所译的《心经》三个部分,怀仁经过了长达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凑、苦心经营,终成此碑。足见《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广***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是从王氏书迹中经过挑选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可称最佳典范。

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集字圣教序》问世后,宋、明、清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的确,这一碑刻充分地表现出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精美典雅和灵动多姿。此碑功德无量,直至今日仍是我们学习书法不可多得的珍贵碑帖。

西游记第100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的小话本怎么写

全文出现4次长,

第一次: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第二次: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第三次: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第四次:以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传智灯之长焰,皎幽?而恒明。

出现三次与:

第一次: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第二次:晨钟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苑。排空宝盖,按(别本有作「接」者)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华而合彩;

第三次: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临没有出现

且不言他四众脱身,随金刚驾风而起。却说陈家庄救生寺内多人,天晓起来,

仍治果肴来献,至楼下,不见了唐僧。这个也来问,那个也来寻,俱慌慌张张,莫

知所措,叫苦连天的道:“清清把个活佛放去了!”一会家无计,将办来的品物,俱

抬在楼上祭祀烧纸。以后每年四大祭,二十四小祭。还有那告病的,保安的,求亲

许愿,求财求子的,无时无日,不来烧香祭赛。真个是金炉不断千年火,玉盏常明

万载灯。不题。

却说八大金刚使第二阵香风,把他四众,不一日,送至东土,渐渐望见长安。

原来那太宗自贞观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送唐僧出城,至十六年,即差工部官在西安

关外起建了望经楼接经。太宗年年亲至其地。

恰好那一日出驾复到楼上,忽见正西方满天瑞霭,阵阵香风,金刚停在空中叫

道:“圣僧,此间乃长安城了。我们不好下去,这里人伶俐,恐泄漏吾像。孙大圣

三位也不消去,汝自去传了经与汝主,即便回来。我在霄汉中等你,与你一同缴旨。”

大圣道:“尊者之言虽当,但吾师如何挑得经担,如何牵得这马,须得我等同去一

送。烦你在空少等,谅不敢误。”金刚道:“前日观音菩萨启过如来,往来只在八

日,方完藏数。今已经四日有余,只怕八戒贪图富贵,误了期限。”八戒笑道:“师

父成佛,我也望成佛,岂有贪图之理!泼大粗人,都在此等我,待交了经,就来与你

回向也!”呆子挑着担,沙僧牵着马,行者领着圣僧,都按下云头,落于望经楼边。

太宗同多官一齐见了,即下楼相迎道:“御弟来也?”唐僧即倒身下拜。太宗

搀起,又问:“此三者何人?”唐僧道:“是途中收的徒弟。”太宗大喜,即命侍

官:“将朕御车马扣背,请御弟上马,同朕回朝。”唐僧谢了恩,骑上马。大圣轮

金箍棒紧随。八戒、沙僧俱扶马挑担,随驾后共入长安。真个是:

当年清宴乐升平,文武安然显俊英。

水陆场中僧演法,金銮殿上主差卿。

关文敕赐唐三藏,经卷原因配五行。

苦炼凶魔种种灭,功成今喜上朝京。

唐僧四众,随驾入朝。满城中无一不知是取经人来了。却说那长安唐僧旧住的

洪福寺大小僧人,看见几株松树一颗颗头俱向东,惊讶道:“怪哉,怪哉!今夜未曾

刮风,如何这树头都扭过来了?”内有三藏的旧徒道:“快拿衣服来!取经的老师父

来了!”众僧问道:“你何以知之?”旧徒曰:“当年师父去时,曾有言道:‘我

去之后,或三五年,或六七年,但看松树枝头若是东向,我即回矣。’我师父佛口

圣言,故此知之。”急披衣而出。至西街时,早已有人传播说:“取经的人适才方

到,万岁爷爷接入城来了。”众僧听说,又急急跑来,却就遇着。一见大驾,不敢

近前,随后跟至朝门之外。

唐僧下马,同众进朝。唐僧将龙马与经担,同行者、八戒、沙僧,站在玉阶之

下。太宗传宣:“御弟上殿。”赐坐。唐僧又谢恩坐了,教把经卷抬来。行者等取

出,近侍官传上。太宗又问:“多少经数?怎生取来?”三藏道:“臣僧到了灵山,

参见佛祖,蒙差阿傩、伽叶二尊者先引至珍楼内赐斋,次到宝阁内传经。那尊者需

索人事,因未曾备得,不曾送他,他遂以经与了。当谢佛祖之恩,东行,忽被妖风

抢了经去。幸小徒有些神通赶夺,却俱抛掷散漫。因展看,皆是无字空本。臣等着

惊,复去拜告恳求。佛祖道:‘此经成就之时,有比丘圣僧将下山与舍卫国赵长者

家看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止讨了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意思

还嫌卖贱了,后来子孙没钱使用。’我等知二尊者需索人事,佛祖明知,只得将钦

赐紫金钵盂送他,方传了有字真经。此经有三十五部。各部中检了几卷传来,共计

五千零四十八卷。此数盖合一藏也。”

太宗更喜,教:“光禄寺设宴开东阁酬谢。”忽见他三徒立在阶下,容貌异常,

便问:“高徒果外国人耶?”长老俯伏道:“大徒弟姓孙,法名悟空,臣又呼他为

孙行者。他出身原是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因五百年前大闹天宫,被

佛祖困压在西番两界山石匣之内,蒙观音菩萨劝善,情愿皈依,是臣到彼救出,甚

亏此徒保护。二徒弟姓猪,法名悟能,臣又呼他为猪八戒。他出身原是福陵山云栈

洞人氏。因在乌斯藏高老庄上作怪,即蒙菩萨劝善,亏行者收之。一路上挑担有力,

涉水有功。三徒弟姓沙,法名悟净,臣又呼他为沙和尚。他出身原是流沙河作怪者,

也蒙菩萨劝善,秉教沙门。那匹马不是主公所赐者。”太宗道:“相同,如何

不是?”三藏道:“臣到蛇盘山鹰愁涧涉水,原马被此马吞之,亏行者请菩萨问此

马来历,原是西海龙王之子,因有罪,也蒙菩萨救解,教他与臣作脚力。当时变作

原马,相同。幸亏他登山越岭,跋涉崎岖。去时骑坐,来时驮经,亦甚赖其力

也。”太宗闻言,称赞不已。又问:“远涉西方,端的路程多少?”三藏道:“总

记菩萨之言,有十万八千里之远。途中未曾记数。只知经过了一十四遍寒暑。日日

山,日日岭。遇林不小,遇水宽洪。还经几座国王,俱有照验印信。”叫:“徒弟,

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

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

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

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早有当驾官请宴,即下殿携手而行。又问:“高徒能礼貌乎?”三藏道:“小

徒俱是山村旷野之妖身,未谙中华圣朝之礼数。万望主公赦罪。”太宗笑道:“不

罪他,不罪他。都同请东阁赴宴去也。”三藏又谢了恩,招呼他三众,都到阁内观

看。果是中华大国,比寻常不同。你看那:

门悬彩绣,地衬红毡。异香馥郁,奇品新鲜。琥珀杯,琉璃盏,镶金点翠;黄

金盘,白玉碗,嵌锦花缠。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

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

煮莱菔,芥末拌瓜丝。几盘素品还犹可,数种奇稀果夺魁。核桃柿饼,龙眼荔枝。

宣州茧栗山东枣,江南银杏兔头梨。榛松莲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齐。橄榄林檎,

苹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杨梅。无般不备,无件不齐。还有些蒸酥蜜食兼嘉馔,

更有那美酒香茶与异奇。说不尽百味珍馐真上品,果然是中华大国异西夷。

师徒四众与文武多官,俱侍列左右。太宗皇帝仍正坐当中。歌舞吹弹,整齐严肃

遂尽乐一日。正是:

君王嘉会赛唐虞,取得真经福有余。

千古流传千古盛,佛光普照帝王居。

当日天晚,谢恩宴散。太宗回宫,多官回宅。唐僧等归于洪福寺,只见寺僧磕

头迎接。方进山门,众僧报道:“师父,这树头儿今早俱忽然向东。我们记得师父

之言,遂出城来接。果然到了!”长老喜之不胜,遂入方丈。此时八戒也不嚷茶饭,

也不弄喧头。行者、沙僧,个个稳重。只因道果完成,自然安静。当晚睡了。

次早,太宗升朝,对群臣言曰:“朕思御弟之功,至深至大,无以为酬。一夜

无寐,口占几句俚谈,权表谢意。但未曾写出。”叫:“中书官来,朕念与你,你

一一写之。”其文云: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地,庸

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天地包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显可征,虽愚不惑;形潜莫睹,在

智犹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

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亘古;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莫测其源。故知蠢蠢凡

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域而流慈。古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当常见常隐之世,民仰德而

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移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

之相。于是微言广被,拯禽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佛有经,能分大

小之乘;更有法,传讹邪正之术。我僧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慎敏,早

悟三空之功;长契神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

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使千古而传芳。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思欲分条振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

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法游西域。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积雪晨飞,途间失地;

惊沙夕起,空外迷天。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步;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

劳轻,求深欲达。周游西宇,十有四年。穷历异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

风;鹿苑鹫峰,瞻奇仰异。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妙门,精穷奥业。

三乘六律之道,驰骤于心田;一藏百箧之文,波涛于海口。爰自所历之国无涯,求

取之经有数。总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译布中华,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

东陲。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金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升坠之端,惟人自作。譬之桂生高岭,云露

方得泫其花;莲出绿波,飞尘不能染其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

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矧乎人

伦有识,不缘庆而成庆?方冀真经传布,并日月而无穷;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也

欤!

写毕,即召圣僧。此时长老已在朝门外候谢。闻宣急入,行俯伏之礼。太宗传请上

殿,将文字递与长老。览遍,复下谢恩,奏道:“主公文辞高古,理趣渊微。但不

知是何名目。”太宗道:“朕夜口占,答谢御弟之意,名曰‘圣教序’。不知好否。”

长老叩头,称谢不已。太宗又曰:

“朕才愧?璋,言惭金石。至于内典,尤所未闻。口占叙文,诚为鄙拙。秽翰

墨于金简,标瓦砾于珠林。循躬省虑,腼面恧心。甚不足称,虚劳致谢。”

当时多官齐贺,顶礼圣教御文,遍传内外。太宗道:“御弟将真经演诵一番,

何如?”长老道:“主公,若演真经,须寻佛地。宝殿非可诵之处。”太宗甚喜。

即问当驾官:“长安城寺,有那座寺院洁净?”班中闪上大学士萧?奏道:“城中

有一雁塔寺,洁净。”太宗即令多官:“把真经各虔捧几卷,同朕到雁塔寺,请御

弟谈经去来。”多官遂各各捧着,随太宗驾幸寺中,搭起高台,铺设齐整。长老仍

命:“八戒、沙僧,牵龙马,理行囊;行者在我左右。”又向太宗道:“主公欲将

真经传流天下,须当誊录副本,方可布散。原本还当珍藏,不可轻亵。”太宗又笑

道:“御弟之言,甚当,甚当!”随召翰林院及中书科各官誊***经。又建一寺,

在城之东,名曰誊黄寺。

长老捧几卷登台,方欲讽诵,忽闻得香风缭绕,半空中有八大金刚现身高叫道:

“诵经的,放下经卷,跟我回西去也。”这底下行者三人,连白马,平地而起。长

老亦将经卷丢下,也从台上起于九霄,相随腾空而去。慌得那太宗与多官望空下拜。

这正是:

圣僧努力取经编,西宇周流十四年。

苦历程途遭患难,多经山水受?。

功完八九还加九,行满三千及大千。

大觉妙文回上国,至今东土永留传。

太宗与多官拜毕,即选高僧,就于雁塔寺里,修建水陆大会,看诵《大藏真经》,

超脱幽冥孽鬼,普施善庆。将誊录过***,传布天下不题。

却说八大金刚,驾香风,引着长老四众,连马五口,复转灵山。连去连来,适

在八日之内。此时灵山诸神,都在佛前听讲。八金刚引他师徒进去,对如来道:“弟

子前奉金旨,驾送圣僧等,已到唐国,将经交纳,今特缴旨。”遂叫唐僧等近前受

职。

如来道:“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慢

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今喜皈依,秉我迦持,又乘吾教,取去真经,

甚有功果,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汝因大闹天宫,吾以甚深法

力,压在五行山下,幸天灾满足,归于释教;且喜汝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

功,全终全始,加升大职正果,汝为斗战胜佛。猪悟能,汝本天河水神,天蓬元帅。

为汝蟠桃会上酗酒戏了仙娥,贬汝下界投胎,身如畜类。幸汝记爱人身,在福陵山

云栈洞造孽,喜归大教,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未泯。因汝挑

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八戒口中嚷道:“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

做个净坛使者?”如来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

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沙悟净,汝

本是卷帘大将,先因蟠桃会上打碎玻璃盏,贬汝下界,汝落于流沙河,伤生吃人造

孽,幸皈吾教,诚敬迦持,保护圣僧,登山牵马有功,加升大职正果,为金身罗汉。”

又叫那白马:“汝本是西洋大海广晋龙王之子。因汝违逆父命,犯了不孝之罪,幸

得皈身皈法,皈我沙门,每日家亏你驮负圣僧来西,又亏你驮负圣经去东,亦有功

者,加升汝职正果,为八部天龙。”

长老四众,俱各叩头谢恩。马亦谢恩讫。仍命揭谛引了马下灵山后崖,化龙池

边,将马推入池中。须臾间,那马打个展身,即退了毛皮,换了头角,浑身上长起

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飞出化龙池,盘绕在山门里擎天华

表柱上。诸佛赞扬如来的***。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

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勒我?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

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

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你试摸摸看。”行者举

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此时旃檀佛、斗战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俱正果了本

位。天龙马亦自归真。有诗为证,诗曰:

一体真如转落尘,合和四相复修身。

五行论色空还寂,百怪虚名总莫论。

正果旃檀皈大觉,完成品职脱沉沦

经传天下恩光阔,五圣高居不二门。

五圣果位之时,诸众佛祖、菩萨、圣僧、罗汉、揭谛、比丘、优婆夷塞、各山

各洞的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蓝、土地,一切得道的师仙,始初俱来听讲,

至此各归方位。你看那:

灵鹫峰头聚霞彩,极乐世界集祥云。金龙稳卧,玉虎安然。乌兔任随来往,龟

蛇凭汝盘旋。丹凤青鸾情爽爽,玄猿白鹿意怡怡。八节奇花,四时仙果。乔松古桧,

翠柏修篁。五色

梅时开时结,万年桃时熟时新。千果千花争秀,一天瑞霭纷纭。

大众合掌皈依。都念:

“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未来现

在佛。南无清净喜佛。南无毗卢尸佛。南无宝幢王佛。南无弥勒尊佛。南无阿弥陀

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接引归真佛。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

佛。南无精进喜佛。南无宝月光佛。南无现无愚佛。南无婆留那佛。南无那罗延佛。

南无功德华佛。南无才功德佛。南无善游步佛。南无旃檀光佛。南无摩尼幢佛。南

无慧炬照佛。南无海德光明佛。南无大慈光佛。南无慈力王佛。南无贤善首佛。南

无广庄严佛。南无金华光佛。南无才光明佛。南无智慧胜佛。南无世静光佛。南无

日月光佛。南无日月珠光佛。南无慧幢胜王佛。南无妙音声佛。南无常光幢佛。南

无观世灯佛。南无法胜王佛。南无须弥光佛。南无大慧力王佛。南无金海光佛。南

无大通光佛。南无才光佛。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菩萨。南

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文殊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南无莲池海

会佛菩萨。南无西天极乐诸菩萨。南无三千揭谛大菩萨。南无五百阿罗大菩萨。南

无比丘夷塞尼菩萨。南无无边无量法菩萨。南无金刚大士圣菩萨。南无净坛使者菩

萨。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身。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