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灭怎么读音_翦除凶逆的翦除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7 0
  1. 凶恶的四字成语。
  2. 崇祯治乱是什么典故?
  3. 《旧唐书》卷九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4. 凶猾的引证解释凶猾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5. 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6. 逆民的引证解释 逆民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声罪致讨:宣布罪状,并加讨伐。自讨苦吃:讨:招惹。自己找苦吃。自讨没趣:做事不得当,反使自己难堪窘迫。沿波讨源:沿波:顺着水流;讨源:探索源头。循着水流寻找源头。原比喻作文时由次要的写到主要的,最后点出主题。后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沿流讨源:犹沿波讨源。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讨恶翦暴:征讨和剪除凶恶残暴的势力。讨类知原:指通过类比而探知渊源。讨流溯源:指深究事物的源流本末。讨是寻非:惹是生非,故意挑剔。通风讨信:犹言通风报信。把对立双中一方的机密暗中告诉另一方。擒奸讨暴:暴:豪强。指捕捉奸人,讨伐。南征北讨:形容转战南北,经历过多次战斗。瞒天讨价:瞒天:漫天,指无限度;讨价:指卖东西的人要价钱。没有限度的要高价。两面讨好:在两派之间摇摆或保持中间立场以讨好双方的人费力不讨好:指白费功夫,没有取得成效,相反带来坏的影响。东讨西伐: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同“东征西讨”。东讨西征: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同“东征西讨”。吃力不讨好:讨:求得。费了好大力气,也得不到称赞。形容事情棘手难办,或工作方法笨拙,不对头。诛暴讨逆:诛:讨伐。讨伐凶暴、叛逆之人。讨价还价:讨:索取。买卖东西,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也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东征西讨:指四面出兵征战讨伐。

凶恶的四字成语。

昏_的引证解释是:阴暗的飞尘。比喻。《宋书·礼志三》:“江夏王义恭表曰:‘亲翦凶逆,躬清昏_。’”。

昏_的引证解释是:阴暗的飞尘。比喻。《宋书·礼志三》:“江夏王义恭表曰:‘亲翦凶逆,躬清昏_。’”。拼音是:hūnài。结构是:昏(上下结构)_(左右结构)。

翦灭怎么读音_翦除凶逆的翦除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昏_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阴暗的飞尘。比喻。

二、网络解释

昏_昏_是汉语词汇,读音是hūnài,指阴暗的飞尘。

关于昏_的成语

昏昏噩噩头昏目晕晨昏定省头昏脑眩昏昏浩浩黑地昏天昏昏欲睡昏头昏脑昏昏默默昏天暗地

关于昏_的词语

晨昏定省昏迷不省头昏目晕黑地昏天头昏脑眩昏天暗地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昏_的详细信息

崇祯治乱是什么典故?

跋扈恣睢 指专横,为所欲为

出处:参见“跋扈自恣”。

豹头环眼 形容人的面目威严凶狠。

出处: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我也不信,我豹头环眼,倒拿不住一目的夏侯惇。”

暴戾恣睢 暴戾:凶恶、残暴;恣睢:任意做坏事。形容凶残横暴,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暴戾恣雎,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

暴虐无道 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出处:《晋书·桓彝传》:“遂肆意酒色,暴虐无道,多所残害。”

残暴不仁 凶狠毒辣,一点也没有同情、怜悯之心。

出处:《三国志·魏志·董卓传》:“卓性残不仁,遂以严刑胁应。”

惨无人道 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出处: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五十二回:“将妃、主等人,一一剖心致祭,惨无人道。”

惨无人理 犹言惨无人道。指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出处: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告各友邦书》:“严弄峻制,惨无人理。任法吏之妄为,丝毫不加限制,人命呼吸,悬于法官之意旨。”

豺狼成性 象豺狼一样凶恶残暴成了习性。形容为人残暴。

出处:唐·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氏檄》:“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豺狼虎豹 泛指危害人畜的各种猛兽。也比喻凶残的恶人。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八回:“实在可怕的是豺狼虎豹。天晚了,倘若出来个把,我们就坏了。”

豺狼野心 比喻坏人的狠毒用心。

出处:汉·陈琳《为袁绍檄豫州》:“而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

刬恶锄奸 铲除凶恶奸邪之人。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他污佛地,我救苦下云端,刬恶锄奸。”

剗恶锄奸 铲除凶恶奸邪之人。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他污佛地,我救苦下云端,剗恶锄奸。”

鸱目虎吻 鸱:鹞鹰,一种猛禽;吻:嘴唇边。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出处:《汉书·王莽传中》:“莽所谓鸱目虎吻,豺狼之声者也。”

党豺为虐 党:结成团伙;豺:一种凶恶的野兽,常比喻凶残的人。虐:残暴。与凶残的人结成团伙做残害人的勾当。

出处:明·马中锡《中山狼传》:“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性贪而狠,党豺为虐,君能除之,固当窥左足以效微劳,又肯讳之而不言哉?”

雕心鹰爪 比喻心肠残忍,手段毒辣。

出处:元·无名氏《千里独行》第三折:“他待使些雕心鹰爪,安排下龙韬虎略。”

毒泷恶雾 恶劣的云雨雾气。比喻暴虐凶残的黑暗势力。

出处:郑泽《登楼叹》诗:“毒泷恶雾纷相乘,令我望望心惺惺。”

毒魔狠怪 凶恶残忍的妖魔鬼怪。

出处:《西游记》第九七回:“大哥是个了得的。向者那般毒魔狠怪,也能收服,怕这几个毛贼?”

*** 独夫:暴虐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民贼:残害人民的坏家伙。指对国家人民有严重罪行的、残暴的统治者。

出处:《尚书·泰誓下》:“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佛口蛇心 佛的嘴巴,蛇的心肠。比喻话虽说得好听,心肠却极狠毒。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诸佛出世,打劫,祖师西来,吹风放火,古今善知识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笼槛。”

宫邻金虎 指小人在位,接近帝王,贪婪如金之坚,凶恶如虎之猛。

出处:汉·应劭《汉官仪》:“不制之臣,相与比周,比周者宫邻金虎。宫邻金虎,言小人在位,比周相进,与君为邻。”

钩爪锯牙 指鸟兽尖曲、锋利的爪、牙。比喻人的凶恶残暴。也比喻武装军队。

出处:《淮南子·本经训》:“凤皇不下,句爪、居牙、戴角、出距之兽于是鸷矣。”

狗肺狼心 形容心肠象狼和凶恶狠毒。同“狼心狗肺”。

出处:昆曲《十五贯》第二场:“谋财害命拐女人,狗肺狼心!”

狗行狼心 比喻行为凶狠,心肠毒辣。

出处:元·白朴《恼煞人》套曲:“恨冯魁,趋恩夺爱,狗行狼心,全然不怕天折挫。”

鼓吻奋爪 犹言张牙舞爪。形容猛兽凶恶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恶。

出处:明·马中锡《中山狼传》:“言下狼复鼓吻奋爪以向先生。”

鬼怕恶人 比喻凶恶的人惧怕更凶恶者。

出处:旧题宋·苏轼《艾子杂说》:“王曰‘前人已不住矣,又安敢祸之?’艾子曰:‘真是鬼怕恶人也。’”

豪横跋扈 跋扈:专横暴戾。横行凶暴,为非作歹,专横暴虐。

好勇斗狠 狠:暴戾,凶恶,残忍。爱逞威风,喜欢斗欧。形容人凶强好斗。

出处:《孟子·离娄下》:“好勇斗很,以危其父母,一不孝也。”

何其毒也 也:文言助语,置于词尾,与“何”相配合,构成反诘语气。多么狠毒呀!。

狠心辣手 残忍的心肠,毒辣的手段。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待信来,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

虎党狐侪 比喻凶恶狡黠之辈。

出处: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谁曾见这锦囊诗袋,却遮藏的虎党狐侪,只您这眉前眼后谁瞒过。道不的露尾藏头,怎撒乖,没处安排。”

饥鹰饿虎 比喻凶残贪婪。

出处:《魏书·宗室晖传》:“侍中卢昶,亦蒙恩眄,故时人号曰:‘饿虎将军,饥鹰侍中。’”

极恶穷凶 指极端凶恶。

出处:《陈书·废帝纪》:“逆贼华皎,极恶穷凶,遂树立萧岿,谋危社稷。”

降妖捉怪 原指有法术的人可以降伏妖精,捉拿鬼怪。后比喻以强大的力量战胜凶恶的敌人。

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马神仙骑龙升天》:“闻说叶天师惯会降妖捉怪,明日便张天师吃鬼迷也。”

锯牙钩爪 比喻人的凶恶残暴。也比喻武装军队。同“钩爪锯牙”。

狼猛蜂毒 形容人凶狠毒辣。

狼心狗肺 形容心肠象狼和凶恶狠毒。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那知这贼子恁般狼心狗肺,负恩忘义。”

狼眼鼠眉 形容人相貌凶恶。

狼子野心 狼子:狼崽子。狼崽子虽幼,却有凶恶的本性。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

出处:《左传·宣公四年》:“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楞眉横眼 形容蛮横凶恶的样子。

出处:梁斌《红旗谱》:“一个士兵走过来,楞眉横眼地说:‘滚开吧!’”

驴心狗肺 比喻人心凶狠恶毒。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何故苦苦贪私,思量独吃自疴……不知驴心狗肺怎么生的。”

马面牛头 比喻各种各样凶恶的人。

出处:《西湖二集·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没慈心的马面牛头,两股叉,两条鞭,恶恶***。”

面目狰狞 狰狞:面目凶恶。形容面目凶狠可怕。亦作“面貌狰狞”、“狰狞面目”。

灭绝人性 完全丧失人所具有的理性。形容极端残忍,象野兽一样。

磨牙凿齿 咬牙切齿。形容凶狠的样子。

欺善怕恶 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出处:明·杨柔胜《玉环记·韦皋别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无端多凶恶,我每反被相辱没,欺善怕恶,欺善怕恶。”

青面獠牙 青面:脸上泛着青色;獠牙:露在外面的长牙。旧时神怪故事中形容凶神恶鬼的面貌。现形容人面貌极其凶恶。

出处:明·张岱《水浒牌序》:“吴道子画地狱变相,青面獠牙,尽化作一团清气。”

穷凶极恶 穷:极端。形容极端残暴凶恶。

出处:《汉书·王莽传赞》:“穷他极恶,流毒诸夏。”

人心丧尽 指不得人心到极点。

如狼似虎 象狼和虎一样凶狠。比喻非常凶暴残忍。

出处:《尉缭子·武议》:“一人之兵,如狼似虎,如风如雨,如雷如霆,震震冥冥,天下皆惊。”

丧尽天良 丧:丧失;天良:良心。没有一点良心。形容恶毒到了极点。

出处:清·钱泳《履园丛话·臆论·利己》:“今人既富贵骄奢矣,而又丧尽天良。”

丧天害理 做事凶狠残忍,全无道德。

丧心病狂 丧失理智,象发了疯一样。形容言行昏乱而荒谬,或残忍可恶到了极点。

出处:《宋史·范如圭传》:“公不丧心病狂,奈何为此?必遗臭万世矣。”

杀气腾腾 杀气:凶恶的气势;腾腾:气势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要的凶狠气势。

出处:元·无名氏《气英布》第四折:“杀气腾腾蔽远空,一声传语似金钟,两家赌战分成败,只在来人启口中。”

伤天害理 伤、害:损害;天:天道;理:***。形容做事凶恶残忍,丧尽天良。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吕无病》:“堂上公以我为天下之龌龊教官,勒索伤天害理之钱,以吮人痈痔者耶?”

蛇蝎为心 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形容心肠狠毒。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蛇蝎心肠 蝎:一种蜘蛛类的毒虫。形容心肠狠毒。

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便是蛇蝎心肠,不似恁般毒害。”

嗜杀成性 嗜:爱好。好成了习性。形容极端凶残。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孰能一之?’对曰:‘不嗜者能一之。’”

兽心人面 面貌虽是人,心却如野兽。形容人凶恶残暴。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四:“时台中谓之语曰:侯知一不伏致仕,张琮自请起复……皆非名教中人,并是王化外物。兽心人面,不其然乎!”

讨恶翦暴 征讨和剪除凶恶残暴的势力。

为鬼为蜮 蜮:传说中能含沙喷射人影,而使人致病的动物,比喻阴险毒辣的人。指象鬼蜮一样阴险狠毒,在暗地里害人的人。

出处:《诗经·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则不可得。”

无毛大虫 没有毛的老虎。比喻光从表面不易看破的凶恶之物。

舞爪张牙 原形容猛兽的凶相,后常用来比喻猖狂凶恶的样子。

心狠手毒 犹言心狠手辣。心肠凶狠,手段毒辣。

心狠手辣 心肠凶狠,手段毒辣。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那小娘子听了,欲待不信,又见十五贯钱堆在面前;欲待信来,他平白与我没半句言语,大娘子又过得好,怎么便下得这等狠心辣手。”

心辣手狠 心肠凶狠,手段毒辣。同“心狠手辣”。

出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九章:“可旺今年才二十二岁,但心辣手狠,超过他的义父。”

凶神恶煞 原指凶恶的神。后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

出处:元·无名氏《桃花女》第三折:“又犯着金神七煞上路,又犯着太岁,遭这般凶神恶煞,必然板僵身死了也。”

凶相毕露 毕:完全。凶恶的面目完全暴露了出来。

出处:柯岩《追赶太阳的人》:“吴丙治向他征收税款时,他~地威胁:'谁有钱给你,小心你的脑袋吧!'”

一蛇两头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出处: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鹰视虎步 象鹰那样看东西,象老虎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吾观喜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杀之性,不可亲也。”

鹰视狼步 象鹰那样看东西,象狼那样走路。形容为人阴险狠毒。

出处: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

迎新送旧 旧指欢送卸任的官吏,迎接新来接替的官吏。后泛指送走旧的,凶恶新的。

出处:《汉书·王嘉传》:“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鸢肩豺目 耸肩似鹰,目凶如豺。形容人相貌阴险凶恶。

出处:《后汉书·梁冀传》:“为人鸢肩豺目。”

张牙舞爪 张:张开;舞:挥舞。形容猛兽凶恶可怕。也比喻猖狂凶恶。

出处:《敦煌变文集·孔子项托相问书》附录二《新编小儿难孔子》:“鱼生三日游于江湖,龙生三日张牙舞爪。”

狰狞面目 形容凶恶的相貌。

龇牙咧嘴 龇:露齿。张着嘴巴,露出牙齿。形容凶狠或疼痛难忍的样子。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回:“即咨牙咧嘴道:‘不好吃!不好吃!’”

龇牙裂嘴 露出牙,张开嘴。形容凶狠难看的样子。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七回:“杨雄、石秀都跟出前厅来看时,只见杜兴下了马,入得庄门,见他模样,气得紫涨了面皮,龇牙露嘴,半晌说不的话。”

恶虎不食子 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伤害亲近者。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山僧失口曰:‘恶习虎不食子。’”

不见血 不露一点痕迹。形容害人的手段非常阴险毒辣。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五:“那李林甫混名叫做李猫儿,平昔不知坏了多少大臣,乃是不见血的刽子手。”

不眨眼 时眼睛都不眨一下。形容极其凶狠残暴。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一:“问:‘如何是大善知识?’师曰:‘不眨眼。’”

《旧唐书》卷九十八 列传第四十八

明末政治***,积弊难匡,权阉魏忠贤与客氏狼狈为奸,残害臣民,荼毒天下。熹宗至死不能察其,终生为之蒙蔽。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病笃,召见阁、部、科、道官员于乾清官,宣谕魏忠贤、王体乾都是老实听命、对皇室忠贞不渝之人,可以与之共商大事。“内阁黄立极等对曰:‘皇帝任贤勿贰,诸臣不敢仰体!’上悦”。熹宗又下一道遗诏说:“以皇五弟信王由检嗣皇帝位。”时魏忠贤势力猖炽,中外危傈。熹宗召信王入宫,对群臣说:“吾弟当为尧舜之君。”信王惶恐不敢当,只说:“陛下为此言,臣应万死。”信王出,熹宗死于乾清宫,年23岁。魏忠贤亲迎信王入大内,朱由检万分惶恐,在袖中自带食物入宫,不敢用御膳,深惧食中。时大臣亦不得见信王。朱由检是夜燃烛独坐。久之,见一太监持剑过门,信王取剑观赏,留于几上,允以有赏。旋又有值更者击梆而过,信王出门慰劳,问左右欲给酒食,何出?侍者以宜问光禄寺。传旨取给之,欢声如雷。次日,即皇帝位于中极殿,受百官朝拜,不准庆贺,是为庄烈帝。

朱由检即位之初,颇思有所振作,素知魏忠贤专权误国,蓄意除之。先是,杨所修、杨雏垣弹劾崔呈秀,诚探朱由检是否能辨奸邪。崇祯帝览奏,令崔呈秀归里守制。接着,贾继春上疏弹劾崔呈秀,给事中许可征揭露崔呈秀子崔铎***,非法中举做官。经吏部核实后,罢崔呈秀官。又浙江巡抚潘汝祯为魏忠贤建祠作俑,被削籍。因崔呈秀案件事多涉魏忠贤,所以崇祯帝将魏忠贤调离大内,安置于凤阳。

先是,魏忠贤奸党颂其功德,请建生祠者络绎于道。此时杨邦宪上疏披露此事,朱由检刚刚继位,读此疏时,边读边笑。魏忠贤预感崇祯帝深恶此事,急忙辩解,硬说疏中颇有夸张不实之辞,朱由检权且作罢。后主事钱元憋又上疏揭露说:魏忠贤构党株连,阴养死士,陈兵自卫。员外史躬盛、主事陆澄源也都交章论其罪恶。嘉兴贡生钱嘉征,列魏忠贤十大罪状。其中,“掩边功:辽左用兵以来,堕名城、杀大将,而冒侯封伯。伤民财:郡县请祠遍天下,一祠所费不下五万金。敲骨剥髓,孰非国家之脂膏!亵名器:崔呈秀之子铎,目不识丁,贤书(因魏忠贤致书考官示意)遂登前列”。读后令人发指。于是朱由检召见魏忠贤,使内侍宣读十大罪状疏,忠贤震恐丧魄,以重宝赂信王府太监徐应元求解难。徐应元曾是魏忠贤的赌友,朱由检得知此事,痛斥徐应元,立即下令收捕魏忠贤。诏谕说:“逆恶魏忠贤,擅窃国柄,诬陷忠良,罪当死,姑从轻发凤阳。乃不思自惩,素蓄亡命之徒,环拥随护,势若叛然,令锦衣卫逮治。”魏忠贤接旨从凤阳上路后,走到阜城,忽闻皇帝下谕逮治,知无生路,即与死党李朝钦一起自缢身亡。崔呈秀在家,听说魏忠贤已死,于是排列姬妾,罗列珍宝,呼酒痛饮,一杯毕则碎一杯,饮后自缢而亡。熹宗乳母客氏亦被处死,其家属无少长皆被诛。人皆以为这是客氏一家过去荼毒天下臣民的报应。

初,魏忠贤用事,外廷文武大臣阿附魏忠贤者,有“五虎”、“五彪”之目。“五虎”是文臣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仇文焕五人,他们主要是给魏忠贤出谋划策的。“五彪”是武官许显纯、田尔耕、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五人,他们主要是主管杀戮的。所以在诏书***别标明这文武十人名姓。此外还有周应秋、曹钦程等号为“十狗”,又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不可胜数。总之,朱由检即位之日,也正是魏忠贤势力极为嚣张之时,然而崇祯帝能不动声色,惩办元凶,尽诛党羽,旁无一人相助,能做到“神明自运,宗社再安”。史书谓“崇祯始政,天下翕然称之”。在诛杀魏忠贤翦除阉党的同时,还罢苏、杭织造。并诏谕天下说;“封疆多事,征输重繁,朕甚悯焉。不忍以衣服组绣之工,重困一方民。其俟东西底定之日,方行开造,以称朕敬天恤民至意。”

南京御史刘汉建议尊崇儒学,整顿吏治,慎加名号,重农节用。朱由检同意此议。下旨:吏部对现任官员严加清汰,正式编制之外的官员,要严加荐选,宁缺勿滥。文臣不是正卿,武臣不是勋爵,总兵不是实有战功之人,不得妄加保、傅之衔。朱由检在便殿批阅奏章,闻到一股香气,心意扰乱,他很怀疑,出外散步片刻才安定下来。他询问内官此为何香?内官回答说:这是内宫发春之香,两朝都照此点燃。崇祯帝怒斥内官,让他们立即毁掉,不准再燃。同时还长叹说:“皇考、皇兄皆为此误也。”

崇祯元年(1628)正月,禁止宫中穿文绣华丽衣饰,妇女不准戴金冠等。这是听了御史梁天奇的谏议后,崇祯帝作出的决定。敕命司礼监典卖魏忠贤田宅。有人请求将魏忠贤宅院加赐功臣。崇祯帝说:“俟东西底定,留赐策以待功臣。”并榜示其宅第为“策勋府”。户部给事中黄承昊上疏说:太祖时,边饷银只有四十九万三千八十八两,神宗时就增到二百八十五万五千九百余两,熹宗时已达三百五十三万七千七百余两。其他京支杂项,万历年间岁收不过三十四万一千六百余两,而近年来竟增到六十八万二千五百余两。今户部开支共五百余万两,而岁入不过三百二十三万两,亏空近二百万两。这样边兵无法不荒疏,而农官也无法不愁怨。请求敕令各边都抚,清查历年增饷用度。至于京支杂项,也要切令各衙门自加严汰。还建议西北边塞,应督责当地官府开垦荒田,以定军饷。

户部给事中韩一良上言:以前皇上召大臣于平台,有“文臣不爱钱”之语,然而今天世上哪一个地方可以不用钱呢?又有哪一个官员不爱钱呢?韩一良认为,当时的官员,县官是行贿的首恶,各部给事是纳贿之魁。而当今说起蠹民之罪,没有一个不归罪于郡守县令的。然而守令的薪俸又多不到位,又怎能养廉呢?他说,自己上任不到两个月就辞退赂金500两。他说自己交友很少,还有贿赂者,其余官员贪赃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他建议严惩纳贿贪赃者,首恶重办,使所有官员视钱为污,惧钱如祸,这样文官不爱钱的风气才能树立。崇祯帝认为韩一良的建议很好,特将中外大臣召集于平台,让韩一良宣读他的建议,并予以褒奖,当即提升他做右佥都御史。

崇祯元年(1628)七月,宁远兵变。当时四川、湖广兵驻宁远的人,因为缺饷四个月,哗变。其于13营也都响应,变兵将巡抚毕自肃、总兵官朱梅、通判张世荣、推官苏涵淳捆绑于谯楼上。兵备副使郭广刚刚到任,收集了两万金颁发给部众,士兵仍不满足,于是又向商民借了钱共足5万两。士兵怨恨稍平,释放所缚官员。毕自肃引罪自缢。崇祯帝遣袁崇焕前去调解。袁崇焕八月抵山海关,与郭广商议,先诱首恶张正朝、张思顺,让他们先抓15人斩于市。再斩中军谋士吴国琦,杖责参将彭簪古,贬黜都司左良玉等人。然后让张正朝、张思顺为前锋戴罪立功。张世荣、苏涵淳以贪虐而引发兵变,也予以贬斥。只有都司程大乐所辖一个营没有附和哗变,特予以褒奖。于是宁远兵变始靖。十月,锦州又发生兵变,袁崇焕请增军饷。崇祯帝召廷臣议,阁臣求允发增饷。崇祯责成户部尚书毕自严全权办理。礼部尚书周延儒说:“关门昔防敌,今且防兵。宁远哗饷之,锦州哗复饷之,各边且效尤。”帝曰:“‘卿谓何如?’延儒曰:‘事迫不得不发,但需求经久之策。’帝颔之,降旨责群臣。居数日,复召问,延儒曰:‘饷莫如粟,山海关粟不缺,缺银耳。何故哗,哗必有隐情。安知非骄弁捕煽,以胁崇焕邪?’帝方疑边将要挟,闻延儒言大悦,由此属意延儒”。崇祯此时暗问周延儒,并听信奸臣之言,对有功边臣,始生狐疑猜度之心,为后来冤杀袁崇焕种下夙因。

崇祯二年(1629)四月,山陕大饥,起义发生,朝臣捐俸助饷。崇祯帝认为诸臣捐俸助饷是兴利除弊,国家受益必多。顺天府尹刘宗周说:陛下励精图治,召廷臣于文华殿,亲理细务,朝令文考,急欲太平盛世速来。然而急功近利,就要见小利而慕近功。他说:朝廷汲汲所求者,边事也。然而“竭天下之力以养饥军,而军愈骄,聚天下之军以冀一战,而战无日,此计之左者矣”。边塞防守,情况复杂,应从长计议,不应急求数年之效,这样必会引发相反效果。他又举例说:“今日所规规于小利者,理财也。民力已竭,司农告匮,而一时所讲求者皆聚敛之术,水旱灾伤,一切不问。有司以掊克为循吏,而抚字之政绝;大吏以催科为殿最,而黜陟之法亡,赤子无宁岁矣。顷者严赃吏之诛,自执政以下坐重典者十余人,可谓得救时之权。然贪风不尽息者,由于道之未尽善,而功利之见不泯也。”崇祯帝不久又复故大学士张居正荫,赐故都督戚继光表忠祠堂。

八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史堇,阴谋兴大狱为魏忠贤及逆党报仇。就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定袁崇焕罪名。还牵连到过去首辅钱龙锡,认为杀毛文龙,是钱龙锡首倡。史擎说:“袁崇焕离京时,以重金数万贿赂钱龙锡,钱龙锡巧为营干,转祸于毛文龙,置国法于不顾。”崇祯览奏后大怒,敕命刑部官五日内查明此案,案情查明后上报。崇祯帝召诸臣于平台,认为袁崇焕谋叛,当处以极典。群臣认为,斩帅虽钱龙锡开端,但有“处置慎重”等语,本意不在专杀;至于议和之事,首倡于袁崇焕,钱龙锡并未批准。然而军国大计,两臣私下商议就去执行,不上疏请示,造成恶果,罪责难逃。“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刘宗周于十月“事稍定,乃上疏曰:‘己巳之变,误国者袁崇焕一人。小人竞修门户之怨。异己者,概坐以崇焕党,日造蜚语,次第去之。自此小人进而君子退。中官用事而外廷浸疏。文法日繁,欺罔日甚,朝廷日堕,边防日坏,今日之祸,实已巳以来酿成之也。”’可见崇祯自错杀袁崇焕后,对朝廷危害极大,奸臣竞进,朝政日暗,明王朝危亡之势已难挽回

刑科给事中吴执御说:理财加派不得已而用之,这种事怎可逾年而不废止?他认为,捐募和搜刮,两者很难取法。崇祯帝则认为,加派是向富人加派,连累不了穷人,捐募是凭人们的正义感,至于搜刮固然会滋养奸邪,但如果得到循吏,依法行事,难道还会给百姓带来不利吗?这时崇祯帝已经露出刚愎自用,不纳嘉言的本性。是年(1631),浙江海盗扰害沿海,湖广民变后树帜与朝廷对抗。宣大兵饷需数十万,责成两广解纳,实际只纳银七千两远不及酬,崇祯帝责其***。山、陕饥民起事,见官兵即散,官兵退则又聚。崇祯帝认为,“寇”也是朝廷子民,可抚就抚。广西靖江王府,因争继位内哄。四川乡绅褒挟御史事发生。云南、贵州亦生民变。朝廷面临多事之秋,吴执御上疏说:现在朝廷每年收入四百万两,今天又加到七百万两,但仍缺额一百六十万两,朝廷仍觉粮饷不裕。吴执御认为,加派则害民,不加派则害兵。过去宁远、锦州兵变,袁崇焕集数百万金消解,耗费浩大。他认为沿边各城邑,应令吏部选补贤能,用本地钱粮训练本地土著,这个办法一实行,粮饷可以不取偿于司农,兵不借助于戍卒,当属方便可行之策。崇祯帝认为,钱粮留截本地,国税将从何而出?不听。不久,吏科给事颜继祖又谏减催科事,严遭斥责。此后,吏部考选官员,先看税粮能否完足,不问如何抚民。朝廷选官又专于催科。这一切都导致了明朝法制的明显变化。

崇祯帝于多事之秋,惟思急功近利,不思纳谏革弊,摧旧立新。山西提学佥事袁继咸上言曰:“养凤欲鸣,养鹰欲击。今鸣而箝其舌,击而绁其羽,朝廷之于言官,何异于此!使言官括囊无咎,而大臣终无一人议其后,大臣所甚利,忠臣所深忧,臣所为太息也!且皇上所乐听者谠言,而天下误以攻弹贵近为天子所厌闻,其势将披靡不止。”崇祯帝认为袁继咸是越职言事,痛加斥责。这时崇祯帝益加刚愎自用,不纳忠言,再也不像初登极嘁那样谦恭谨慎了。

崇祯后期,边关战事日紧,山陕农民起义日炽,全国灾荒频仍。在危难之中,崇祯帝还要经常游猎,性格也变得喜怒无常,苛责直言忠鲠之士,亲信重用佞俸之臣。为应付后金进攻,加强蓟辽边防,加派辽饷;为镇压农民起义,加派剿饷;为操练士马,再加派练饷。三饷负担已超过农民—之半,再加上其它京用杂项催征,百姓苦不堪言。荒年饥岁则人相食。以致朝野臣民均斥崇祯帝为暴主昏君!终于在内外交困之下,陷大明王朝于覆亡之地。

崇祯十五年(1642)十一月,左都御史刘宗周上言六事:一、建道揆,他认为京城是首善之地,先臣冯从吾曾建“首善书院”,请求迅速恢复,以表明朝廷致治之本;二、贞法守,太祖读《老子》,深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之理,立即焚毁锦衣刑具,要求一切诉讼,听法司决断,不必下锦衣,今应恢复此事;三、崇国体,大臣三品以上获罪应该让九卿、科、道会审后,交付刑法部门,依法收系,不可滥系无辜。即使在刑戮之时,也不能忘记礼遇之意;四、清伏奸,凡是朝廷收到匿名文书,请求立即毁掉;五、惩官邪,京城士大夫与地方官员交际愈多,奸巧愈深,要求臣属听到消息后,就马上弹劾告发。再遇中外官勾结之事,皇上要严断;六、饬吏治,他认为当今吏治***,如催科火耗、词讼赎锾,已成定例。至于营升谢荐,贿赂之风就更加厉害。请求严惩贪赃枉法,以清吏治。不难看出,刘宗周所言六事,活生生勾勒出崇祯末年明朝官场***,弊端丛生、风教败坏的黑暗政治概貌。崇祯帝对这六条建议虽深感痛切,但已无力回天。

崇祯帝统治晚期举措失当之处更多。如不顾天下灾荒频仍,催科捐税,加派三饷日甚一日,把全国人民推入苦难深渊;为加强防边和镇压各地起义,督饬巡抚、总兵奋力剿讨,也不顾条件如何,敌我形势是否许可,凡边将失事败阵者,非系即杀,从不与廷臣商讨。因此很多镇将遭敌围袭,只能战死疆场,以报效朝廷,致使名将越来越少。尤甚者,偏信中官,总以中官镇抚、监督各要害,以致边将镇卒难以独立运作,手脚被缚。如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明朝覆亡在即,清兵与李自成起义军都逼近京师,崇祯帝仍“遣内臣高起潜、杜勋等十人监视诸边及近畿要害”。关键时刻京城守备至关重要,崇祯帝竟令“太监王承恩督察城守”。然而太监并不完全忠心于崇祯帝,如李自成兵至宣府时,“太监杜勋降”。当李自成兵临居庸关时,崇祯帝又遣他认为可靠的唐通“偕内臣杜之秩守居庸关”。不料,起义军一到,“唐通、杜之秩降于自成”。李自成入居庸关。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一向宠信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应在京城守卫战中大显身手。不料,李自成军刚到,未及交手,“京师京营兵溃”。这时,只能把崇祯帝逼上煤山与王承恩同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京城面临危急时,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准。当李自成起义军兵临居庸关时,李建泰亦请南迁,崇祯帝却“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既无充足准备,又根本不具备必胜条件,不思***取灵活变通之计,死守京城。自己不思转机,又不肯放权于皇太子,那么京城的文武重臣、皇亲国眷就只能随这个糊涂皇帝一起殉葬了。在国家危亡,迫在眉睫之时,崇祯帝的措置之误,更是难以令人理解到崇祯帝缢死煤山前,在御书衣襟中还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崇祯帝自信自用如此,至死不觉己非,将一切罪过都推给诸臣,其刚愎自用则可想而知!但,他毕竟不能算是个荒*暴君。史论说:崇祯帝“端居深念,旰食宵衣,不迩声色,不殖货利,而驯致败亡,儿与暴君昏主同失而均贬”,其主要原因是“化导鲜术,贪浊之风成于下,股肱乏材,孤立之形见于上”。倒还颇有些功过分明的两点论味道。比起崇祯帝的怨天尤人来要高明得多;《明史》的评论说:“崇祯帝虽每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但十分可惜的是他“用匪其人,益以债事。乃复信任宦官,布列要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这样的评论似乎更近乎公允。因此讲述崇祯帝,宜应区别前后两期,前期诛灭权阉,不近声色,不殖货利,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大有中兴气象,因此“天下翕然称是”。但到了后期,刚愎自信,不纳忠言,用匪其人,以至于达到“举措失当,制置乖方”的程度,最后落得个国破身死、求告无门的悲剧下场,也就不足为怪了。

凶猾的引证解释凶猾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魏知古 卢怀慎(子奂) 源乾曜(从孙光裕 光裕子洧) 李元纮 杜暹 韩休 裴耀卿(孙佶)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也。性方直,早有才名。弱冠举进士,累授著作郎,兼修国史。长安中,历迁凤阁舍人、卫尉少卿。时睿宗居藩,兼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擢拜吏部侍郎,仍并依旧兼修国史,寻进位银青光禄大夫。明年,丁母忧去职,服阕授晋州刺史。睿宗即位,以故吏召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景云二年,迁右散骑常侍。睿宗女金仙、玉真二公主入道,有制各造一观,虽属季夏盛暑,尚营作不止。知古上疏谏曰:

 臣闻《谷梁传》曰:"古之君人者,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力则功筑罕,人勤于财则贡赋少,人勤于食则百事废。"《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礼》曰:"季夏之月,树木方盛,无有斩伐,不可兴土功以妨农。"又曰:"季夏行冬令,则风寒不时。"《语》曰:"修己以安百姓。"此皆兴化立理之教,为政养人之本。今陛下为公主造观,将树功德以祈福祐。但两观之地,皆百姓之宅,卒然迫逼,令其转移,扶老携幼,投窜无所,发剔椽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摇摇,众口籍籍。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且国有简册,君举必记,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是以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如是,则君之所举,可不慎欤!微臣备位谏诤,兼秉史笔,书而不法,后嗣何观?臣愚必以为不可。伏愿俯顺人欲,仰稽天意,降德音,下明策,速罢功役,收之桑榆。疏奏不纳。

 顷之,又进谏曰:"臣闻人以君为天,君以人为本。人安则政理,本固则邦宁。自陛下翦除凶逆,君临宝位,苍生颙颙,以为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甚一日,府库空虚,人力凋弊,造作不息,官员日增。今诸司试及员外、检校等官,仅至二千余人,太府之布帛以殚,太仓之米粟难给。又金仙、玉真等观造作,咸非急务,臣先奏请停,竟仍未止。今岁前水后旱,五谷不熟,若至来春,必甚饥馑。陛下为人父母,欲何方以赈恤?疗饥拯溺,须及其时。又突厥为患,其来自久,本无礼仪,焉有诚信。今虽遣使,来请结婚,豺狼之心,首鼠何定。弱则卑顺,强则骄逆。属草衰月满,弓劲马肥,乘中国饥虚,在和亲际会,倘或窥犯亭障,国家何以防之?臣所论者,事甚急切,伏愿特垂详察。"睿宗嘉其切直,寻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玄宗在春宫,又令兼左庶子。未几,迁户部尚书,余如故。明年,擢拜侍中。

 先天元年冬,从上畋猎于渭川,因献诗讽曰:"尝闻夏太康,五弟训禽荒。我后来冬狩,三驱盛礼张。顺时鹰隼击,讲事武功扬。奔走未及去,翾飞岂暇翔。非熊从渭水,瑞雀想陈仓。此欲诚难纵,兹游不可常。子云陈《羽猎》,僖伯谏渔棠。得失鉴齐、楚,仁恩念禹、汤。邕熙谅在宥,亭毒匪多伤。《辛甲》今为史,《虞箴》遂孔彰。"手制褒之曰:"夫诗者,志之所以,写其心怀,实可讽谕君主。是故扬雄陈《羽猎》,马卿赋《上林》,爰自《风》、《雅》,率由兹道。予顷向温泉,观省风俗,时因暇景,掩渭而畋,方开一面之罗,式展三驱之礼,躬亲校猎,聊以从禽。岂意卿有箴规,辅予不逮,自非款诚夙著,其孰能继于此耶?今赐卿物五十段,用申劝奖。"

 二年,累封梁国公。窦怀贞等将谋逆也,知古独密奏其事。及怀贞诛,赐实封二百户、物五百段。仍以前赏犹薄,又手敕曰:"魏知古去年十月已前,屡申启沃,每竭忠诚,奸臣有谋,预奏其兆。事君之节,良有可嘉,可更赐实封一百户。"其年冬,令往东都知吏部尚书事,深以为称职,手制曰:"卿以宰臣,往知大选,官人之委,情寄尤切。遂能端本革弊,忘私徇公,正色而行,厝心不挠。镜已澈则妍媸必鉴,衡已举则轻重罔违。朕远闻之,益用嘉叹。今赐卿衣裳一副,以示所怀。"

 ***元年,官名改易,改为黄门监。二年,还京,上屡有顾问,恩意甚厚,寻改紫微令。姚崇深忌惮之,阴加谗毁,乃除工部尚书,罢知政事。三年卒,时年六十九。御史大夫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之遗直,子产古之遗爱,能兼之者,其在魏公。"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知古初为黄门侍郎,表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璟、前右内率府骑曹参军柳泽。及知吏部尚书事,又擢用密县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咸累居清要,时论以为有知人之鉴。文集七卷。

 卢怀慎,滑州灵昌人。其先家于范阳,为山东著姓。祖悊,为灵昌令,因徙焉。怀慎少清谨,举进士,历监察御史、吏部员外郎。景龙中,迁右御史台中丞,上疏以陈时政得失。今略载其三篇。

 其一曰:

 臣闻孔子曰:"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又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故《书》云"三载考绩",校其功也。昔子产相郑,更法令,布刑书,一年而人歌之曰:"取我田畴而伍之,取我衣冠而褚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二年而人又歌之曰:"我有子弟,子产教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终有遗爱,流芳史策。子产,贤者也,其为政尚累年而化成,况其常材乎。

 臣窃见比来州牧、上佐及两畿县令,下车布政,罕终四考。在任多者一二年,少者三五月,遽即迁除,不论课最。或有历时未改,便倾耳而听,企踵而望,争求冒进,不顾廉耻。亦何暇为陛下宣风布化,求瘼恤人哉!礼义未能兴行,风俗未能齐一,户口所以流散,仓库所以空虚,百姓凋弊,日更滋甚,职为此也。何则?人知吏之不久,则不从其教;吏知迁之不遥,又不尽其力,偷安爵禄,但养资望。陛下虽勤劳之怀,宵衣旰食,然侥幸路启,上下相蒙,共为苟且而已,宁尽至公乎?此国之病也。昔贾谊所谓蹠盭之病,乃小小者耳。此弊久而不革,臣恐为膏肓,虽和、缓不能疗,岂蹠盭而已哉!

 汉宣帝综核名实,兴理致化。黄霸,良二千石也,就增秩赐金,以旌其能,而不迁于颍川,前代之美政也。又古之为吏者长子孙,仓氏、瘐氏,即其后也。《书》云:"事不师古,以克永代,匪说攸闻。"臣望请诸州都督、刺史、上佐及两畿县令等,在任未经四考已上,不许迁除。察其课效尤异者,或锡以车裘,或就加禄秩,或降使临问,并玺书慰勉。若公卿有阙,则擢以劝能。其政绩无闻及犯贪暴者,免归田里。以明圣朝赏罚之信,则万方之人,一变于道矣。致此之美,革彼之弊,易于反掌,陛下何惜而不行哉!

 其二曰:

 臣闻《尚书》云:"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此省官之义也。又云:"官不必备,惟其才。"又云:"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此为官择人之义也。臣窃见京诸司员外官,所在委积,多者数余十倍,近古以来未之有也。官不必备,此则有余,人代天工,多不厘务。广有除拜,无所裨益,俸禄之费,岁巨亿万,空竭府藏而已,岂致理之基哉!方今仓库空虚,百姓凋弊,河、渭漕挽,西给京师,公私损耗,不可胜纪。况边隅未静,兵革犹兴,节用爱人,正在今日,增官广费,岂曰其时?倘水旱成灾,租税减入,水衡无贯朽之蓄,京瘐阙流衍之储。或疆场外守,兵车远出;或收茂无岁,赈救在辰。此军国之急务也,陛下将何以济之乎?《书》云:"无轻人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又云:"不见是图。"此皆慎微之深旨也。

收之桑榆什么意思?

凶猾的引证解释是:⒈凶顽狡诈。亦指凶顽狡诈的人。引《晋书·苻坚载记下》:“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资治通鉴·唐玄宗先天元年》:“韦庶人弑逆,人心不服,诛之易耳。太平公主,武后之子,凶猾无比,大臣多为之用。”凶恶狡猾。明唐顺之《叙广右战功》:“而韦扶_者,马平四都_贼,弩中知府膊者也,_猾甚。”。

凶猾的引证解释是:⒈凶顽狡诈。亦指凶顽狡诈的人。引《晋书·苻坚载记下》:“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资治通鉴·唐玄宗先天元年》:“韦庶人弑逆,人心不服,诛之易耳。太平公主,武后之子,凶猾无比,大臣多为之用。”凶恶狡猾。明唐顺之《叙广右战功》:“而韦扶_者,马平四都_贼,弩中知府膊者也,_猾甚。”。拼音是:xiōnghuá。注音是:ㄒㄩㄥㄏㄨㄚ_。结构是:凶(半包围结构)猾(左右结构)。

凶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凶顽狡诈。2.凶恶狡猾。

二、网络解释

凶猾凶猾,读作xiōnghuá,汉语词语,是指凶顽狡诈。

关于凶猾的成语

穷凶极逆神奸巨猾多凶少吉老奸巨猾恣凶稔恶齿牙之猾凶年饥岁齿牙为猾揣奸把猾

关于凶猾的词语

凶年饥岁吉凶祸福贪吏猾胥穷凶极逆揣奸把猾多凶少吉齿牙之猾深奸巨猾老奸巨猾神奸巨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凶猾的详细信息

逆民的引证解释 逆民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词目

收之桑榆

发音

shōu zhī sāng yú

释义

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引用

《后汉演义》第十二回 掘园陵*寇逞凶 张挞伐降王服罪 ...眉破平,士卒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玺书既下,光武帝复亲率... 《清史演义》第五十二回 关提督粤中殉难 奕将军城下乞盟 ...敌收险之计。此奏很是。这奏一上,总道廷旨允从,失之东隅,还可 收之桑榆 ,谁知道光帝偏偏不依,真正气数。竟下旨严斥道: ... 《清史演义》第六十三回 那拉氏初次承恩 圆明园四春争宠 ...一顿。谁知后来的***厚禄,都是这三百两银子的报酬。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也是吴县官运气。兰儿曾语妹道:“他日吾姊妹两人,有一... 《后汉书》卷十七·冯岑贾列传 ...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方论功赏,以答大勋”时,赤眉虽降,众寇犹盛:延... 《梁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三十一·谢举等 ...,惟子贡更也之譬,少戢言于众口,微自救于竹帛,所谓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如此,令明主闻知,尚有冀也。仆东皋鄙人,入穴幸无衔窭... 《南史》卷三十·列传第二十 ...惟子贡更也之譬;少戢言于众口,微自救于竹帛,所谓’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如此,令明主闻知,尚有冀也。仆东皋鄙人,入穴幸无衔... 《旧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四十八·魏知古等 ...以为不可。伏愿俯顺人欲,仰稽天意,降德音,下明策,速罢功役, 收之桑榆 。 疏奏不纳。...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九·列传第九十九·于休烈等 ...病,抑亦成朕之躬。免朕获不子之名,皆卿之力也。敢不闻义而徙, 收之桑榆 ,奉以始终,期无失坠。古之遗直,何以加焉!"...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五十一·魏知古等 ...册,君举必记,言动之微,可不慎欤!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 收之桑榆 ,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 《宋史》卷四百一十四·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群小,悉召在野之君子,相与改弦易辙,戮力王事,庶几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矣。如其视失而不知救,视非而不知革,薰莸同器,驽骥同枥... 《辽史》卷八十四·列传第十四 ...,偏裨之将如沙与抹只,既因休哥、斜轸类见其功,所谓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若萧干、海里拒察割之招,讨古告海思之变,则不止有战功... 《十七史百将传》卷三 ...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方论功赏,以答大勋。”异自以久在外,不自安,上书思慕...

逆民的引证解释是:⒈叛逆不顺的百姓。引《云笈七_》卷四:“罢除伪主,退翦逆民。”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太公孔子》:“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鲁迅《华盖集·这回是“多数”的把戏》:“从表面上看起来,满人的话,倒还算顺理成章,不过也只能骗顺民,不能骗遗民和逆民,因为他们知道此中的底细。”。

逆民的引证解释是:⒈叛逆不顺的百姓。引《云笈七_》卷四:“罢除伪主,退翦逆民。”明冯梦龙《智囊补·上智·太公孔子》:“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鲁迅《华盖集·这回是“多数”的把戏》:“从表面上看起来,满人的话,倒还算顺理成章,不过也只能骗顺民,不能骗遗民和逆民,因为他们知道此中的底细。”。 结构是:逆(半包围结构)民(独体结构)。 注音是:ㄋ一_ㄇ一ㄣ_。 拼音是:nì mín。

逆民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叛逆不顺的百姓。

二、网络解释

逆民逆民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nìmín,是指叛逆不顺的百姓。

关于逆民的成语

逆耳良言民膏民脂民脂民膏

关于逆民的词语

莫逆交以意逆志诛凶殄逆诛暴讨逆谋逆不轨忠言逆耳批逆鳞逆天无道逆天行事逆理违天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逆民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