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捐身_慷慨捐生易,从容赴死难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7 0
  1.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2. “自古忠臣出孝子”出自何书?
  3. 面对生死,史可法被俘自杀,文天祥甘愿被俘,你如何理解
  4. 传世名篇《别赋》原文及翻译,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却一直被低估
  5. 从容赴死难上一句是什么

译文: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适逢双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辞打动。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不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就职。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慷慨捐身_慷慨捐生易,从容赴死难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刚到元营时,陈辞不屈,意气激昂,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先在元人面前说我坏话,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

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以此有所作为啊!”

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全部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差不多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

不得已,我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荒草间行进,冒着露水住下,每天在淮河一带时时与元军相互遭遇。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叫天不灵,叫地不灵。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多次该当死;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死;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几乎彷徨而死。

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

天刚亮时,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

到海陵,往高沙,常担心无罪而死;经过海安、如皋,总计三百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几乎由于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

唉!死和生,不过是早晚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地涌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

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原文: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初至北营,抗词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此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州,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创作背景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正月,元军兵临临安城下,南宋满朝文武惊慌失措。文天祥挺身而出,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使元营谈判。在敌人面前,文天祥慷慨陈词,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说服敌方撤军。元军扣留了文天祥,并于二月九日押解北上。

二月二十九日夜,文天祥一行在镇江逃脱,历尽艰险,经真州等地到大通州,然后航海南下,先到温州,再转福州。他把患难之中所写的诗编成《指南录》,写有自序,每首诗前,多有小序,故该文称后序。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指南录后序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

伪郑单雄信,挺槊追秦王。伪汉张定边,直犯明祖航。?这是清代史学家的一首诗,虽然赵翼以王世充的郑、陈友谅的汉称为?伪?,但是却对他们阵营的第一悍将不吝溢美之词:?彼皆万人敌,瞋目莫敢当。?并且对他们明珠暗投表示惋惜:?使其事***,戮力鏖疆场。功岂后褒鄂,名应并徐常。?但是我们都知道,张定边并没有被朱元璋杀掉,而是以九十高龄善终,而单雄信却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于是有人提出质疑:朱元璋能够放过差点干掉自己的张定边,李世民为什么不能放过饶了自己一命的单雄信?

在探讨李世民的胸襟是否不如朱元璋宽广之前,咱们先来看看单雄信与张定边的共同之处:其一,都是本阵营第一悍将,这自不必说;其二,张定边在鄱阳湖之战中单舰冲阵,要不是常遇春暗放冷箭,朱元璋就悬了;单雄信也曾单枪匹马杀到李世民面前,要不是李勣出言制止,也就没有后来的唐太宗了;其三,张定边跟着自己的幼主陈理缴械,单雄信跟随主公王世充一起投降。唯一不同的地方,是朱元璋劝降不成,任由张定边飘然而去,而单雄信的主公王世充被赦免,而单雄信惨遭毒手。

这样看来,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朱元璋能放过张定边而李世民不赦免单雄信,所以李老二不如朱重八。但是我们可能冤枉了李世民:当时做主杀掉单雄信的,根本就不是李世民。按照规矩,李世民俘虏或招降了王世充集团全部骨干,是要交由当时的皇帝李渊处置的,这一点在《旧唐书卷六十七列传第十七》中有明确记载:?初平王世充,获其(李勣)故人单雄信,依例处死,勣表称其武艺绝伦,若收之于合死之中,必大感恩,堪为国家尽命,请以官爵赎之。高祖不许。?

这样看来,放过王世充,杀掉单雄信,完全是唐高祖李渊的决策,而且那个被李渊?赦免?的王世充,也被独孤修德以?报父仇?的名义杀掉了。这位独孤修德的曾祖父独孤信,同时也是唐高祖李渊的亲外公,所以独孤修德在?擅自?杀光王世充一家后,只是被短暂免职,后来就一路高升当了同州刺史、宗正卿(这是个要职)。

据记载隋唐时期好人好事的《隋唐嘉话》记载,单雄信临终对李勣遗言:?我固知汝不了此。?而到了给皇帝看的宋朝人编纂的官方正史《资治通鉴》里,却变成了?我固知汝不办事!?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曹操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被加了几个字,变成了?宁教我负天下人,毋教天下人负我?。

持单雄信?贪生怕死?之说的依据是《资治通鉴》中那句?我固知汝不办事!?这句话好像是埋怨李勣没有尽全力营救自己,显示了单雄信贪恋生命。但是这种说法又自相矛盾的地方,同样是《资治通鉴》的记载,当李勣以刀割股表示?无忘前誓?的时候,?雄信食之不疑?,说明这哥俩根本就没有芥蒂,单雄信依然珍视友情,如果说单雄信有所不舍,那也是舍不得兄弟情义。

第二种理解,则来自唐朝史官的《隋唐嘉话》:?我固知汝不了此。?这意思就是我早就知道你办不成这件事,因为我知道李家父子恨我入骨,你去说情一点用都没有,你已经尽力了,我一点怨言和遗憾都没有,你也别自责了。这正表示了单雄信看淡生死的坦然: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单雄信走得很欣慰,走得很坦然。

而第三种理解,则更能看出单雄信义薄云天处处为兄弟着想。单雄信明知道李家父子不会放过自己,但也没有阻止李勣去为自己求情,实际是想让兄弟的心里好过一点,让李勣又一个为兄弟出力的机会。李勣也真为单雄信尽了全力:?请以官爵赎之。?这就等于跟李渊说:?我的战功都不算了,我的管帽也不要了,只要你放过我的兄弟!?但也可能就是这句话激怒了李渊:?你能为兄弟两肋插刀放弃荣华富贵,我为什么不能为儿子报险些被杀之仇??单雄信安慰李勣?这件事儿本来就办不成?,并且吃掉了兄弟的肉,也是给了李勣一种?同生共死?的安慰,否则李勣将愧悔一生:如果不是当初我阻止你杀李世民,哪有后来王世充兵败,哪有你老兄被绑缚刑场?

关于单雄信有机会杀掉李世民而被李勣阻止这件事,各种史书即在基本一致:太宗围逼东都,雄信出军拒战,援枪而至,几及太宗,徐世勣呵止之,曰:?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太宗由是获免。单雄信当然不是因为李世民的秦王身份而?惶惧?,在得知自己逮住一条大鱼之后,他应该惊喜才对,他所惶惧的,是李勣来得不是时候,如果自己在李勣面前杀掉了李世民,那么追究起来,李勣可能在回到唐营之后也难逃一死。

从《旧唐书》这段惊险描述中我们还能发现一个问题:能在万马军中杀到神箭手李世民面前,让李世民束手待毙,说明单雄信这位?飞将?的武功和速度都是惊人的。如果在王世充兵败后选择自己突出重围,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在唐军中唯一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是瓦岗旧将秦琼秦叔宝。但是如果单雄信出手要杀李世民,秦琼可能会出手阻止,单雄信要突出重围隐入江湖,秦琼又怎么会出面阻拦?

所以单雄信在跟随王世充走上最后一段路的时候,已经抱定了必死之心,这才是真实的单通单雄信,而不是那个被官方正史抹黑,又被后人曲解的惜命将军:转换阵营在当时根本就无可厚非,换阵营次数比单雄信还多的魏征、李勣,似乎都成了名将名相,也没有人对他们的人品提出质疑。

“自古忠臣出孝子”出自何书?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其中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使人读来司马迁那卓绝千古的浩荡雄伟的气势仿佛就在眼前。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报任安书(节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报任安书(节选)原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用,而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是也。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抑郁而无谁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用,女为说己容。若仆大质已亏缺,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间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上雍,恐卒然不可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不报,幸勿过。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讬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祸莫僭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昔卫灵公与雍渠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爰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关于宦竖,莫不伤气,况伉慨之士乎!如今朝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豪隽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巖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累日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不以此时引维纲,尽思虑,今已亏形为埽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印首信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歪酒接殷勤之欢。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壹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彊胡,卬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徵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壹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此正少卿所亲见,仆行事岂不然邪?李陵既生降,聩其家声,而仆又茸以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

 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螘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穽槛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约之势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谓彊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乡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居室。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财。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彊弱,形也。审矣,曷足怪乎!且人不能蚤自财绳墨之外,已稍陵夷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亲戚,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今仆不幸,蚤失二亲,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耎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溺累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俶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讬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会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巖穴邪!故且从俗浮湛,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今虽欲雕瑑,曼辞以自解,无益,于俗不信,祗取辱耳。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尽意,故略陈固陋。谨再拜。

  报任安书(节选)翻译

 太史公司马迁在少卿面前再拜陈言。前些时候承蒙您屈尊赐信给我,教导我谨慎地待人接物,并尽力向皇帝推荐人才。信中情意诚挚恳切,好像是抱怨我没能遵从您的意见行事,反而把它当作世俗庸人的话。(其实)我是不敢这样做的。请允许我大略地陈述我的鄙陋之见。拖了很久没有回信,希望不要见责。

 我的先人没有建过功勋,没有皇帝颁赐的剖符丹书;只是掌管文献、历史、天文、历法的太史令,近似于卜官、巫祝之类,历来是被主上所戏弄,像乐师、优伶那样被豢养着,而为世人所看不起的。***使我认罪被杀,如同九牛失去一毛,同死去一只蝼蛄、蚂蚁有什么区别呢?而世人又不会把我和为坚持气节而死的人同样看待,只不过认为我智虑穷尽,罪大恶极,不能自脱于罪,终于走上死路而已。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平素自己所处的地位使人们有这样的看法。人总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不同啊。(作为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自身不受辱,其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其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辞而受辱,其次是屈身下跪受辱,其次是换上罪人的衣服而受辱,其次是戴上刑具、被杖责而受辱,其次是剃去头发、颈绕铁链而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截断肢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受腐刑,屈辱到了极点!《礼记》上说,“刑罚不能加到大夫身上。”这是说作为士人在节操上不可不勉励自己啊。

 猛虎在深山里,足以使百兽震恐,一旦关进笼子掉进陷坑,便摇着尾巴向人求食,(这是由于)长期地威慑它管制它而逐渐造成的。所以,有这样的士人,即使在地上画个圈作监牢,按情势也不愿进去;即使削个木头人当狱吏,按情理也不愿同他对答,(因为)他决计在受辱之前便***。如果(一个人)捆绑了手脚,戴上了刑具,***着肌肤,遭受鞭打,幽禁在牢狱里,在这时候,他见到狱吏就会叩头,看见牢卒就心惊胆战不敢喘气。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长期地威慑他管制他而逐渐造成的情态。(人)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要说自己没有受污辱,真可说是厚脸皮了,怎么还值得尊重呢!再说,西伯是西方诸侯之长,却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身受五刑而亡;淮阴侯被封为楚王,却在陈地戴上了刑具;彭越、张敖都是面向南方称王的人,却被捕入狱问罪;绛侯周勃灭掉叛乱的诸吕,权势超过春秋五霸,却被囚禁在请室之中;魏其侯是大将,却穿上赭色囚衣,戴上木枷、手铐和脚镣;季布剃去头发、颈绕铁链卖给朱家做奴隶;灌夫在居室之中受尽污辱。这些人都是身至王侯将相,名扬邻国,等到犯了罪法网加身,不能下定决心***,结果被囚禁在监狱之中,古今一样,哪里有不受屈辱的呢?

 由此说来,(人的)勇怯强弱都是形势所决定的。道理十分明白,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法律制裁之前自尽,因而志意逐渐衰退而颓丧,到了身受杖责的时候,才打算为名节而死,这岂不是太晚了吗!古人不轻易对大夫施刑的原因,大概就是由于这个缘故

 按人之常情,没有不贪生怕死、顾念父母妻子儿女的,至于为义理所激发而(赴死)的人就不是这样,这是由于有不得已的情况。现今我很不幸,父母早逝,又没有兄弟这样的亲人,孑然一身,孤立世上,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子女怎么样呢?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为节义而死,怯懦的人如果仰慕节义,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活下来,也略略懂得舍生就死的道理,何至于甘心陷入囹圄而受污辱呢!就连奴仆婢妾尚且能够***,何况我处在迫不得已的境地中呢?我之所以勉力忍受不露真情地苟活,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中而不辞世,是因为我遗憾的是我的志愿尚未完全实现,如果碌碌无为了结此生,我的文章著述便不能显扬于后世。

 古时候富足尊贵却湮没无闻的人,多得无法记数,唯有卓越特出的人才被后人称道。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六十四卦;仲尼一生受尽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出《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就写出《国语》;孙子被截去膝盖骨,编纂了《兵法》;吕不韦流放到蜀地,《吕览》流传于后世;韩非被囚在秦国,写出了《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他们内心的忧愤而作的。这些人都是心里有抑闷郁结之处,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才追述往事,而希望未来的人了解他们的抱负。至于左丘失明,孙膑断足,再也不可能被重用了,于是退隐著书,以此抒发内心的愤懑,期望文章能流传后世,使自己的心志得以表白。

 我这个人不谦逊,近年来借助于不高明的文辞,搜集天下散落失传的历史文献,大略地考证前人行事的史实,综合起来,说明事实的本末,考察其成功、失败、兴起、衰亡的规律,上从黄帝算起,下至于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用来探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而形成一家之言。起草还没有完成,恰恰遭逢李陵之祸。我痛惜全书没有完成,因此遭受极残酷的刑罚而没有怨恨的表示。如果我真能著成这部书,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能了解我的人,广泛流传于通都大邑,那末,我就偿还了受辱的债,即使被杀一万次,难道还有什么后悔吗!然而这些只可以同明白人谈,难于对世俗的人去讲啊。

 再说,我背负着因罪受刑的坏名声,在社会上不易与人居处,地位低下的人常常受到责难和讥评。我因言论而遭逢这场灾祸,更为邻居乡里所耻笑。以致玷辱了祖上,我又有什么脸面再上父母的坟墓前呢?即使延续到百世,耻辱只会越来越深。因此,肝肠寸断,痛苦不堪,在家就精神恍惚,若有所失,出门就不知自己要去何处。每当想起所遭受的耻辱,冷汗总是从背上流出沾湿了衣服。我只不过是一个宫闱之臣,难道还能自行引退隐居山中吗?所以(我只能)暂且随世俗而浮沉、与时势相俯仰地活下去,(借著书)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和矛盾。如今少卿竟教我推贤进士,恐怕和我个人的想法相违背吧?现在即使我想用推贤进士的行动、用美好的言辞来自我粉饰,也没有用,也不会取得世俗的信任,只是足以招致屈辱罢了。总而言之,人死了之后是非才能有定论。这封信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心意,只是大略地陈说我浅薄的见解。谨再拜。

报任安书(节选)赏析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自甘受辱、愿意接受宫刑,以及在宫刑以后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顽强活下去的。

 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到“难为俗人言也”,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第二层,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修辞手法的多样,丰富了感情表达的内涵。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八个迭句,实际隐含着八组对比,同时又两两对偶,与排比相结合,既表明了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现象的认识,又表明了以他们为榜样,矢志进取、成就伟业的坚强意志,气势雄浑,令人欲悲欲叹。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文章以过人的丰富、强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形成卓绝千古的浩荡雄伟的气势。其中所表现的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报任安书(节选)作者介绍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

 关于《报任安书》的创作时间,近代学者王国维、郑鹤声等人认为作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年)十一月,司马迁五十三岁。自王国维说法提出之后,司马迁的《年谱》信从这种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文选》、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山西大学等21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也都***用王国维的《报书》作于太始四年说法。此外,张惟骧认为《报任安书》作于征和三年(前90年)二月。

面对生死,史可法被俘***,文天祥甘愿被俘,你如何理解

自古忠臣多孝子出自于:?***规:百孝篇

***规

三言韵文(清朝秀才李毓秀所作)

《***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

一般的人听到“***”,会有错误的认知,觉得是小孩学的。其实这个“***”不是指小孩,圣贤人的学生都叫***。

其主要内容也是《论语》学而篇的解读。

其内容***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

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训蒙文》在成书之初受到清朝***大力推广而广泛流传,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规》。

《***规》在大陆的流行,归功于净空法师。

传世名篇《别赋》原文及翻译,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却一直被低估

很多时候,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

很多人热血上涌,英雄主义一爆发,说死也就死了

汪精卫还曾经“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呢

当年洪承畴被俘,也是要绝食,皇太极说你再想想,后来洪承畴看到庄妃白花花的胳膊,也就想明白了

文天祥被俘之后,想了半年,没想明白,忽必烈说那就杀了吧,文天祥说杀就杀吧,于是就被杀了

一直不太喜欢史可法,志大才疏,还是东林党那些腐儒做派

怪不得说,崖山之后,再无中华

从容赴死难上一句是什么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生公元444年,卒公元505年。祖父和父亲都在南朝宋任县令。江淹 6岁能诗。13岁丧父。家境贫寒,曾***薪养母。20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泰始二年(466),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刘景素对他很重视,待以布衣之礼,但由于江淹"少年尝倜傥不俗,或为世士所嫉"(《自序传》),因广陵令郭彦文一案,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他给刘景素上书陈情获释。此后,他曾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不久,又回到刘景素幕下,任主簿、参军等职。泰豫元年(472),宋明帝死后,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江淹于元徽二年(474)被贬为建安吴兴县(今福建浦城)令。这一时期他在仕途上很不得志,而在文学创作方面却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宋顺帝升明元年(477),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他为萧道成出谋划策并起草文书,大受重用。萧道成代宋自立,他被任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迁中书侍郎,齐武帝永明间,任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职。少帝萧昭业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明帝萧鸾时,又任宣城太守、秘书监诸职。梁武帝萧衍代齐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 江淹的作品包括诗、文和辞赋三部分。他的诗在南朝诗人中显得比较古奥遒劲,稍近,所以合称"江鲍",但从反映生活的广度说,则远不如鲍,笔力也见纤弱。江诗的特色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其中以《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仙阳亭》、《游黄蘖山》等首最具特色。如:"万壑共驰鹜,百谷争往来";"崩壁迭枕卧,崭石屡盘回"(《渡泉峤出诸山之顶》);"下视雄虹照,俯看彩霞明"(《仙阳亭》);"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游黄蘖山》)诸句,写人迹罕至的深山景色,造语险绝。他的《赤亭渚》、《步桐台》、《渡西塞望江上诸山》、《秋至怀归》等诗中,亦颇有佳句,写景清新而且传神。《望荆山》、《还故园》等写仕途失意,情调哀怨,也很为后人称道。 1、 文白对照 [原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踅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恍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巡曾楹而空掩,抚锦幕而虚凉。知离梦之踯躅,意别魂之飞扬。 [译文] 令人沮丧销魂的事情,只有离别了。况且秦、吴两国距离遥远,燕、宋两国相隔千里,别后再难相会。有时离别在春苔始生的早春,有时离别在秋风刚起的时节,更是景物牵动情意。因此外出远行的游子愁肠欲断,百感交集,分外凄凉悲戚。听到萧萧秋风,也觉得声响特别;望着无边春云,也感到颜色奇异。行船,船在水边停留不动;乘车,车在山侧缓慢前移。船儿徘徊,哪能前行;马儿悲叫,声声不息。覆置酒杯不用,谁有兴致拿它喝酒;横放琴瑟不弹,泪水浸湿了远行的车轼。留在家里的人,只有和愁而卧;心神不能安定,似乎有所遗失。日影下了墙壁,沉没了光彩;月亮爬上栏杆,飞洒一片清光。夜月中,只见红兰挂满了秋露,青楸覆盖着寒霜。环视高大的房屋,重门掩闭空荡荡;手抚锦绸的帷帐,人去物留心凄凉。料想远行的游子在梦中也徘徊不进,他们别家的灵魂也在往故乡飞扬。 [原文] 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惊驷马之仰秣,耸渊鱼之赤鳞。造分手而衔涕,感寂漠而伤神。 [译文] 所以,离别的感情虽然同是一种,而离别的事例却千差万别不尽相同。至于那种骑着备有银鞍的高头大马,坐着文绣车帷的华贵车乘,或者在长安的东都门外为行客设宴,或者在洛阳西北的金谷涧为游人饯行。琴奏羽声啊箫鼓齐鸣,美人的歌声啊叫人伤情;她们佩珠带玉的装饰啊在深秋的风光里尤其显得华丽,她们农罗着绮的穿戴啊在初春的景色中分外娇美鲜明。动听的歌声使正在吃饲料的马也仰起头来欣赏,叫潜藏在深潭中的鱼也浮上水面静听。然而到分手的时候也难免含泪,预感别后的寂寞不免伤神。 [原文] 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沥泣共诀,抆血相视。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方衔感于一剑,非买价于泉里。金石震而色变,骨肉悲而心死。 [译文] 又有侠客衔恩未报心中惭傀,他们是年轻的报德之士:聂政刺杀韩相侠累,豫让为智伯报仇雪耻,专诸刺杀吴王僚,荆轲入秦报燕太子的知遇。当他们告别父母,抛下妻子,离开邦国,远别故里,都是流着眼泪决别,擦着泪血互相凝视。他们驱赶出征的骏马义无反顾,目送他们的身影,只见马蹄卷起的尘土不时扬起,正是因为感恩才以一剑相拼,并非要换取声价而舍身于黄泉地里。武阳在秦廷闻钟鼓齐鸣而大惊失色,聂荌在韩地伏尸痛哭而悲伤至极。 [原文] 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镜朱尘之照烂,袭青气之烟煴。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 [译文] 有时边境发生战争,人们背着弓箭参军戍边。将去辽水,辽水没有尽头;将赴雁山,雁山直插云端。而家乡却多么美好,深闺内室和风送暖,田间小路草香弥漫。太阳升在空中光辉闪耀,露珠洒在地下色彩斑烂。阳光照射得尘埃光彩绚丽,大地袭来的气息春意盎然。在这大好春光中,攀挑折李啊忍受不了离悉别恨,送别爱子出征啊泪湿轻罗裙衫。 [原文] 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魂动,亲宾兮泪滋。可班荆兮赠恨,唯樽酒兮叙悲。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 [译文] 至于离别到绝远的国家去,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树木,与故乡告别;站在北边桥头,和亲人长辞。左右仆从啊,感情非常激动;亲朋戚友啊,泪水流个不停。铺荆在地而坐啊,以恨别诗篇相赠;唯有樽酒留饮啊,叙此别离的悲情。何况这别离又正值秋雁南飞的日子,白露降下的时令。怨而又怨啊,此去远山路曲曲弯弯;走了又走啊,迢迢长河岸哪有穷尽? [原文] 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君结绶兮千里,惜瑶草之徒芳。惭幽闺之琴瑟,晦高台之流黄。春宫閟此青苔色,秋帐含兹明月光。夏簟清兮昼不暮,冬釭凝兮夜何长!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 [译文] 又如丈夫住在淄水的西边,妻子住在黄河的北方。曾经是夫妻在晨光中同起梳洗,傍晚共坐一室燃起炉香。如今丈夫做官在千里之外,可怜妻子虚度青春时光。愧对闺中琴瑟,因别离而无心弹奏;懒上高台,致使帷幕长掩而暗淡昏黄。春天,庭院里只关闭着青苔的颜色;秋夜,罗帐中只含有明月的清光。夏日,辗转竹席啊白天难尽;冬夕,孤守银灯啊黑夜漫长。织成织锦曲啊眼泪已经流尽,制就回文诗啊顾影独自悲伤。 [原文] 傥有华阴上士,眼食还山。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驾鹤上汉,骖鸾腾天。蹔游万里,少别千年。惟世间兮重别,谢主人兮依然。 [译文] 或有在华阴山求仙的方土,服食丹药回到深山。法术已经奥妙却还继续修炼,道行已很高超但尚未得到真传。他们专心守着丹灶而不过问世事,为炼丹药正心定志坚。成仙即可驾鹤飞越河汉,得道便能乘鸾翱翔云天。瞬间一游就有行程万里,短暂一别已是人间千年。只是因为人间啊重视别离,辞别世人啊也难免无限依恋。 [原文]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硅,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译文] 此外还有"赠之以芍药"的诗句,和那"北方有佳人的歌唱,幽会桑中的卫国美女,相约上宫的陈国姑娘。当春草一片碧绿,春水清波荡漾,在南浦送别心爱的人儿,心情该是怎样的悲伤?至于秋露如珍珠,一弯秋月象珪玉一样,皎洁的明月晶莹的露霜,只觉光阴易逝春来秋往。心爱的人啊与您别离,徘徊不去的是思念的心肠。 [原文] 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虽渊云之墨妙,严乐之笔精,金闺之诸彦,兰台之群英,赋有凌云之称,辩有雕龙之声,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译文] 所以离别的种类不一样,离别的原因有千种。有离别就一定有哀怨;有哀怨就一定会充盈内心。离情别恨使人丧魂失魄,骨折心惊。即使王褒、扬雄辞赋绝妙,严安、徐乐文笔精美;即使金马门的才子,兰台中的群英;即使赋有"凌云"这样的称誉,辩有"雕龙"那样的名声,又有谁能描绘出短时分离的状貌,抒写出永久诀别的心情呢! 二、 赏析 文中,江淹对离别进行了七种分类,抓住不同类型的各自特点,在各异的场景中描摹了离别情绪的千差万别。 之一 富贵者之别,账饮东都、贵客群集、笙歌罗列,表现为盛宴游娱的场景,只在离别之际,才"感寂寞而伤神"。 之二 剑客侠士的诀别则带有凛然的义气,"衔感于一剑"、慷慨赴义、风云为之变色,表现出悲壮的气氛。 之三 征人之别,将边塞的辽远无极与家乡的绚丽风光对比,与家中的和乐温情对比,渲染出不忍之状。 之四 使者之别,"一赴绝国,讵相见期",突出了空间和时间的漫长,而亲朋因此"魂动"、"泪滋",显示出悲怨的情绪 之五 宦游之别,侧重写闺阁的寂寞和思妇无穷无尽的期盼。 之六 求道学仙则必需做出对人间的舍弃。 之七 恋人之别,以春情秋思表现了绵绵不绝的思念。 《别赋》通篇都贯穿着一个字——"别",通篇体现着一种感情——"凄凉",从开头到结尾,始终都沉浸在这一感情中,整片文章显得相当紧凑,涉及到了富贵之别、剑客之别、从军之别、赴绝国之别、夫妻之别、求仙得道之别、热恋男女之别,将种种离别之情集于一体,使文章感情相当集中,使离别之情更加突出。 文章开篇点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一点睛之笔为文章增色不少,也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一个"别"字将离别之苦,分别之痛发挥的淋漓尽致,作者也由此想到许多许多: 他想到了江山改易,国破家亡的那些帝王:"况秦、吴兮绝国,复燕、赵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他想到了花酒已酣,良宵将尽才子佳人:"至若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琴羽张兮箫鼓陈,燕、赵歌兮伤美人。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他想到了慷慨赴死,一去不回的悲壮侠士:"乃有剑客惭恩,少年报士,韩国赵厕,吴宫燕市。割慈忍爱,离邦去里";他想到了拜别父母妻儿,共赴国难的匹夫:"或乃边郡未和,负羽从军。辽水无极,雁山参云";他从苏武的坚韧,又想到了那些背井离乡,去国千里的志士:"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左右兮魄动,亲朋兮泪滋";他还想到了空守闺房,落寞怀春的少女:"又若君居淄右,妾家河阳。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他也想到了那些崇尚丹丸,妄想长生不老的道士之流:"傥有华阴上士,服食还仙。术既妙而犹学,道已寂而未传。守丹灶而不顾,炼金鼎而方坚";他更想到了富丽堂皇,幽闭无助的深宫:"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 文章结尾作者又写道——"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骸,心折骨惊",将整篇文章之"别"作了一个总结,使各种离别之行犹如再现,使各种离别之愁跃然纸上,为文章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江淹的《别赋》是一篇著名的抒情小赋。齐梁之际,赋摆脱传统板滞凝重的形式向抒情言志的小赋发展过渡,并用以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感受。这篇赋便以浓郁的抒情笔调,以环境烘托、情绪渲染、心理刻划等艺术方法,通过对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别离的描写,生动具体地反映出齐梁时代社会的侧影。结构上,首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定一篇之基调;中以"故别虽一绪,事乃万族"铺陈各种别离之情状写特定人物同中有异的别离之情;末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打破时空的方法归结,在以悲为美的艺术境界中,概括出人类别离的共有感情。 《别赋》的思想内容是通过对人世间各种离别的描写,刻画和概括了他们的"暂离之状"和"永诀之情",着意渲染了离别之苦,并进而把一切别离都归结为"怨",这在***、饱经离乱的南朝,可以说是人们普遍的体验和感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某种不满情绪。 《别赋》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和概括力。文章开头以"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这高度概括的语言总摄全篇,点明离别之苦,末段又以"有别必怨,有怨必盈"的论断总括全文,给人印象十分深刻。文章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了七种离别,各不相同,各具特色,而在每一种离别之中,它们又极具典型性,具有普遍意义,极能引起人们感情的共鸣。本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借环境的描写精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感受。不同的离别有不同的环境,作者都赋予景物强烈的主观感 *** 彩,造成不同的气氛,特别是恋人之别一段尤为精彩,情景交融,浓富诗意,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感受。本文语言富丽,整饬,多姿多彩,尤其是恋人之别一段,***用浓富诗意的白描手法,语言朴素自然,音调珠圆玉润,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委婉含蓄,言约意丰。 如果您对人文历史领域感兴趣,想了解更多的内容,欢迎点击下面的"了解更多" 链接,谢谢!

慷慨赴死易。

所谓慷慨、从容者,非以一身较迟速也。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但不容已,古今成败利钝有尽,而此不容已者,长留于天地之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是故知其不可而不为,即非从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