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危上一句,成语***自危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1 0
  1. 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最怕的东西是什么?
  2. 此人收复外蒙,三句话废掉清朝,为何借日本五亿日元至今未还?
  3. 历史上的赵高是怎样的一个人?
  4. 盗窃乱贼而不作上一句
  5.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原文_翻译及赏析
  6. 广东“杜润琼投毒案”:农妇寺庙求签问卜后,疯狂毒杀18人,后来怎样?

意思是古人说: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出自:唐代韩愈《师说》

原文选段:

人人自危上一句,成语人人自危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扩展资料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

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

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

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

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最怕的东西是什么

句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翻译:所以人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作者: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西汉时期官员、学者、礼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后世称其为“小戴”。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大小戴”。著作有《礼记》,即《小戴礼记》传为圣编。

扩展资料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此人收复外蒙,三句话废掉清朝,为何借日本五亿日元至今未还?

六十五岁的老人我认为什么都不怕,到这个年龄人生离终结不远,一切顺其自然,活过一天算一天,活过一年算一年。

人过六十五已快到古稀之年,把一切看开,名利与我们无关,什么***厚禄,儿多女少也得过,什么亊情赶上只有一个无奈。

不管你年轻时是达官贵人,家财万贯,到头来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老天是公平的。

只不过条件好的活的好些,条件差的还得活,不要和人比钱多,不要和人比孑孙孝顺,活者就好。

人的一生不好活,年轻时奋斗过,自已心安理得,只讲付出,不计回报,该放还得放下,山中自有千年树,世上难见百岁人。

珍惜自已,少生病,少一份痛苦,珍惜身边的人,爱情,珍惜与你相濡以沬,相扶到老的人。

珍惜儿女亲情,多体凉他们,孩孑们也不容易,尽量不要给儿女们添麻烦,凡亊尽量亲力亲为,不要动不动就孝呀什么的,人心换人心。

不要怨天忧人,什么 社会 不公,***不好,儿女不孝,世态冷暖,都得放下,人之生死,自然规律,坦然面对才是。

老年人有五怕,听我说说大实话:

根据本人观察了解,六十五岁以上老人有五怕。

一怕失去另一伴,身边无人来陪伴。有病有灾没人管,孤独寂寞很无奈。

二怕得病去医院,来回折腾受不了。辛辛苦苦攒俩钱,一场大病全花完。

三怕养老金太少,养老院都去不了。请个保姆都困难,精打细算度残年。

四怕下雪道路滑,一不小心就跌倒。皮肉之伤是小事,就怕骨折受不了。

五怕出门过马路,来往车辆真不少。走走停停四处看,小心翼翼防意外。

***都有老来难,怕也没有什么用。

生老病死是规律,只能乐观去面对。

开心快乐每一天,活在当下心最安。

今年59岁 ,65岁还差几年 ,我认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怕的就是没有钱 ,有钱一切都好办 ,没钱寸步难行 。如果到了65岁以上 自己银行里没有存款 ,也没有退休工资 ,如果再加上子女不孝 ,估计会活的很悲惨 。大家是不是同意我这个观点 ?老来难啊!

65岁以上的老人 ,他们怕什么呢 ?大概可以分为两个类型 。

第一种类型 :有钱的或者是有养老金的 ,他们怕的是生活质量不好 。

有钱的或者是有养老金的65岁以上的老人 ,大多数都会住在城镇 ,因为他们不要担心没有钱用 ,那么他们会担心一些什么呢 ?或者说是最怕的是什么呢 ?结合我个人的感受试想一下 ,那么我应该最怕的应该是 :

第一 ,怕失去老伴 。少年夫妻老来伴 ,到了老年人以后 ,失去老伴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 ,那就会成为真正的“孤寡老人 ”。我们这一代人 ,思想比较保守 ,既然两个人在一起了 ,就希望能够白头到老 ,失去了老伴 ,即使自己儿孙满堂 ,即使自己的子女非常的孝顺 ,也代替不了老伴的作用 ,自己的身边有一个说话的人 。

第二 ,怕自己得病 。即使自己有钱医治,自己也要受痛苦 ,如果是得了不治之症 ,即使有再多的钱 ,也是无济于事 ,赵本山的小品里有句话说的好 :人最怕的就是人在天堂 ,钱在银行 。所以都希望自己到老有一个好的身体 ,但是有钱并不能买到好身体 ,与之相反粗茶淡饭的人身体会更好一些 ,所以在身体好坏方面钱不能决定一切 。最怕自己得病 ,久病床前无孝子 ,儿女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不会来天天照顾你 ,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有一个好身体才能拥有一切 。

第二种类型 :自己的银行没有存款 ,也没有退休工资 ,他们怕的是生存问题 。

虽然生活和生存只有一次之差 ,实质的生活中相差很大 ,有钱的人是考虑生活质量提高的问题 ,而没有钱的人是考虑以后怎么生存下去的问题 。一般的人都不存在生存问题 ,但是如果到老年了,又没有钱 ,没有养老金 ,再加上子女不孝 ,那么就会有生存的问题 。银行里没有存款也没有退休工资的人 ,他们怕的是什么呢 ?

第一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身体问题 。因为没有了好身体 ,就不能去劳动 ,收入就没有保障 ,没有了经济收入 ,生存的问题就会出现 ,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在农村的老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 ,不管他多少岁 ,都要下地劳动 ,是他们不想休息吗 ?还有的人说 难道他们没有养老金吗 ?其实他们不是不想休息 ,微薄的一点养老金根本顶不上什么用 ,每月100元的养老金 ,最多能买一袋米 ,其余的怎么办 ?所以没钱的老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身体 ,能够下地劳动赚钱 。

第二 ,他们怕子女不孝,害怕子女没钱 。为什么他们会有这种想法呢 ?如果自己的年龄老了,银行里也没有存款 ,也没有养老金 ,自己赚钱不够糊口的时候 ,就希望子女能给一点 ,给他们养老 ,养儿防老在他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 ,如果是自己有钱就不存在这个想法 。他们还希望子女能混得好 ,如果是他们的子女自己都没有钱 ,那么他们还拿什么给他们的父母养老呢 ?即使子女再孝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手里没有钱 ,再孝顺也是一句空话 ,大家说对不对呢 ?

怕的事很多了,人老了身体渐渐衰退了,做什么事都力不从心,要靠别人来帮忙完成,人们常说求人不如求己,人老了,有些事不求人还不行。

六十五岁这年龄,最怕身体不好,生病,口袋里没钱,那才是最大的悲哀,没钱疼死的感觉,其次就是没人照顾,风烛残年需要有人关爱,有人温暖,害怕孤独。

现实生活中孤寡老人,独居老人较多,虽说有 社会 关爱,但ta们还是渴望有家人陪伴安度余生。养儿防老不是没道理。国家养老体制逐步在完善,在完善过程中,离不开家庭养老模式,只有两者结合起来,老人才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人老是必然规律,我们尊重自然规律,怕也没用,该来则来,要有一个好的心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乐观的面对现实,保重身体, 健康 快乐过好每一天。

六十五岁,逾过了花甲,在往古稀蹒跚。

告别了热恋的岗位

告别了辛苦的工作

告别了熟悉的同事

告别了争先和恐后

告别了雄心和壮志

告别了晋级和加薪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乘着还有余晖,乘着还有余热,

或解甲归田,或叶落归根,或坚守老巢,或移驾儿女处。

退休后经过五年的修身养性,

远离了汗流浃背

远离了头昏脑胀

远离了精疲力尽

远离了辛勤耕耘

远离了日以继夜

远离了轰轰烈烈

远离了纷纷争争

远离了鼓角争鸣

远离了情重仇深

淡忘了在职时的热血沸腾

淡忘了在位时的叱咤风云

淡忘了在岗时的如履薄冰

一身轻松,淡看着烈日雪月、秋雨春风。

置身闹市,置身小巷,置身山村,置身桃花源,

游遍名山大川,尝尽各类特产,玩尽爱玩之物,以伏枥忘志为荣。

当好了保育员、保安员、***购员、炊事员、卫生员、享受着天伦之乐。

不经意间,对着穿衣镜端详:

里面多么熟悉的面孔,忽然变得不曾相识:

浓密的头发,竟像冬天树上的枯叶,稀稀拉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光滑的脸庞,竟像长满了皱纹的树皮,沟沟壑壑。“尘满面,鬓如霜”。

明亮的眼睛,竟像没有擦干净的玻璃,浑浊无光。

聪颖的耳朵,感觉窗外嘹亮的歌声越来越轻盈。“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洁白的牙齿,上上下下有好几颗不辞而别。

个子好像矮了两公分,

饭量好像少了两小碗,

瞌睡好像减了两小时,

步履好像慢了两节拍,

衣服好像大了两指头,

皮鞋好像重了两市斤,

老了,自然规律,不服不行!

六十五岁了,最怕什么?

怕身体有病,不能自理,拖累儿女,

怕身无分文,捉襟见肘,寸步难行,

怕失去老伴,孤立无助,寂寞难耐,

怕儿女不孝,不理不***,独守黄昏。

更怕国家不繁荣, 社会 不太平,遇到灾难,最倒霉的是年迈老人。

六十五了,最怕什么?

历经沧桑,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该聚聚,该散散,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起起,该玩玩,该游游,该乐乐。

人生只有一次,青春一旦逝去,就不 可能再来,而苏轼东坡却认为: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的青春虽然不可再现,但人可以老当益壮,可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往往使人焕发出 青春的光彩,即人生可以再少,就像溪水尚可以西流一样。

这两句振奋人心的议论,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要清醒的看到:六十五岁,还年轻呐:

比美国竞选总统的两位老人年轻二十岁;

在农村,还算半个劳动力,照常锄禾日当午,种瓜种豆;

在外国,有的在企业当老总,有的到处谋求职业,自食其力,有的还在相约花前月下和黄昏之后。

要顺其自然,要知足常乐。

要庆幸我们生在好国家,传承好传统,依靠好***,遇到好体制,享受到了好待遇:

手持三卡:

社保卡,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医保卡,有病早治,体质刚强;

公交卡,遨游城乡,赏心悦目。

庚子年初***肺炎肆虐全球,全世界老人首当其害,***自危,有些国家对六十五岁以上老人直接放弃治疗。

惟有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人为本,生命至上,无论男女老少,无论是六十五岁,七十五岁,八十五岁,九十五岁……只要患病,只要一息尚存,拼全力救死扶伤。

为我们是中国人自豪,

为我们是中国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骄傲。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敬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放心吧,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放下包袱,轻装前行,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正笑***的等着我们。

健 健康 康是我们的身体,

快快乐乐是我们的心情

嘻嘻哈哈是我们的朋友,

团团圆圆是我们的家庭,

扶扶搀搀是我们的老伴,

孝孝顺顺是我们的子孙,

安安定定是我们的 社会 ,

繁繁荣荣是我们的国家。

65岁已经进入人生的暮年,不论你多显年轻,多么精力旺盛,可是你的生理会经常提醒你,不再年轻,是时候考虑养老问题了。

现在城市的很多老人有足够的养老金,衣食无忧,身体允许,可以到处 旅游 ,尽情地享受生活。

但是,静下来想想,还是有忧虑的事,担心的事,最怕的事,每每提起都如鲠在喉 : 担心老了重病卧床,怕给儿女带来沉重的负担。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不是每一个老人都能像马克思一样在安乐椅上,永远地睡着了。有的让过了65岁,身体就出现病变,中风心脑血管病疾病,导致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我邻居韩教授67岁,打扫房间,登高一步踩空,锁骨骨折,现在卧床不起。儿子工作忙,无力分忧,请一中年妇女,每月4000元,供吃住,日夜照顾。幸亏韩老师退休费每月8000多元,不会出现赤字。但是,他躺在病床上心疼啊!人没有事事如意的,心疼也得认。

担心不如从现在做起,好好保养自己的身体。不要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舍不得消费。身体是最宝贵的,最值钱的不动产,家里所有大件都贬值,唯有身体价值连城。

如果你想开了,时时处处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科学 养生 ,吃得香,睡得实,玩得快,走得动,每天生活在快乐之中。估计你不会患大病,你也完全不必担惊受怕啊!

65岁以后,人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各种疾病慢慢开始出现,三高,腿疼,腰疼,身子没有过灵活了。其实这些并不可怕,最怕的是急病住院。如脑溢血,心梗,各种息肉,特别是癌症。花钱是个事,孩子们有工作不能光耽误,顾人还不放心。住院光受罪,想想就毛骨悚然。所以老人怕有急病。慢***没事,街上净药店,吃药养病是老年常识。老年人听大夫的话,尽量避免急***。不吸烟,少喝酒,穿厚衣,少吃饭,慢行走,少管事,处处谨慎小心,就能避免急病。

到了这个年纪,最怕的事儿很多,如,身体有病、口袋没钱、子女不孝......

若说最怕,我认为是 孤独

六十五岁,时间上看 ,应该很充足,特别是城里的退休老人,根本就没事干。可是,一个孤老头儿,有时间他连自己的饭都不想做,经常是饱一餐饿一顿的,三餐变两餐、两餐也是吃剩的;门也不想出,出远门,岁数不允许,怕出意外、出家门无事干;衣服都不想洗,为啥?没动力!

大把的空余时间就关在那住了若干年的房子里,还不孤独?!

从精神上看 ,生活没有了目标和追求,转移不了注意力。一人闲在家中,说话没人听,有苦无处诉。子女稀少,多数成家立业不在身边,见面难,见了面也没耐心听你倾诉心里话;跟着子女住也无济于事,不但不能解决孤独,弄不好还失去了自由,还是孤独!

从现实看 ,如果遇上自己头痛脑热的时候,想喝口水,水瓶是空的,有水也到不了自己手里;眼前才六十五岁,身体还算硬朗,想干什么身体还能动,可是,后面的路就不敢往下想了,恐怕是有钱也花不了。不但孤独还恐惧。

......

所以,人到六十五岁以后,最怕的是孤独。

但是,如果有老伴,特别是原配老伴就不孤独了。原配老伴与自己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即使平时也少不了争争吵吵,磕磕绊绊的时候,但她不会与自己离心离德,忠诚、可靠、贴心度比较高,早已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了。

有了老伴,哪怕钱少点,可以把日子过艰苦一点;心里有苦,可以说给老伴听听,也许会得到老伴的安慰或是主意;生活也有规律,哪怕是自己动手也有劲点;生病了,有人守在身边问寒问暖......

所以,珍惜原配老伴;即使原配因故不在了,也要尽快找老伴。

一孔之见。

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可怕的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六十五岁以上老人有什么可怕的?生老病死自然规律,谁也不可避免,无论什么年龄都应该勇敢的面对人生各个阶段出现的各种情况。

走过人生六十五个春秋的人,见得多了,看得惯了,想得通了,已经没有了过多的欲望和追求,一觉睡过去永不醒来又如何呢?

六十五岁以上老人,一般来说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更懂得人生的意义,遇事不会那么神经质,很注重节制自己的欲望,有了自己的习惯和规律,每天都过得很开心。

人生应该是这样:大度,洒脱,开朗,乐观!无论到什么年龄,都坦然面对生活,对一切艰难困苦无所畏惧。

在农村的话,六十五岁还正是“年富力强”之时,子女都在外面打工,家里的几亩责任田全靠俩老打理。如果这个时候身体跨了,下不了地、做不了农活,那就麻烦了。

在城里的话,或者是子女混得好,将父母接过来享清福。辛苦了几十年,如果这个时候身体不争气,那就太不值得了。或者是有退休金的老人,几十年忙忙碌碌,希望这个时候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抑或又出去游览,恰恰身体出故障,这当然难受。

确实,无论生活在城里还是乡下,六十五岁虽说算作老人,但其实还不老,还能做不少自己想做的事情。而***如这个年纪身体就不行了,心中的想法不就成了泡影!

不少人几十年奔波劳碌,生活无规律,吃喝不讲究,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不是这种问题就是那种问题。那怕家财万贯,也经不得几下折腾。

有的老人,早年为了子女“跳出农门”而不懈奋斗,后来又为子女买房买车结婚操劳,根本不顾自己日子过得如何。

等到子女将老人接到城里,希望老人过点好日子时,老人先是腿脚不利索了,再是双手也不听使唤了,然后是说话时舌头不灵活了……,一检查,说是“脑梗”“脑萎缩”,问题一股脑儿都来了!

这下好了,坐上了轮椅,从早到晚,吃喝拉撒,完全靠别人照顾。子女孝顺的话当然好过些,但久病床前无孝子啊!何况子女都有事业有家,天长日久怎么照顾得过来呢?

由此看来,一个人老了,最怕的是身体不争气,自己活动不自如。

人啊,不要为名利得失较劲,不要为地位高低攀比,不要为钱财多少生气!

人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多为别人快乐着想,多为家人幸福着想,多为自己 健康 着想!此外都是身外之物。

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在不知不觉中会到古稀之年。就是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也退休几年了,农村的老人在这个年龄去打工,说啥也是不会有人要的。我国延迟退休还在讨论中,年龄也定格在65岁,不得不承认完全进入老年了。这个年龄段的老人最怕什么呢? 提神认为不是养老,而是怕生病。

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入生命的“决定期”。脚根不稳,跌倒了有时会引起连带疾病的发生;特别是脑中风,一不小心会落下瘫痪。且不说看不起病,单是生活不能自理,受累受罪已经无法言表。养老只耍有一日三餐,不饿着肚子就行,怎么也会一天天的过去。生病了,苦不堪言,应该是65岁以上老人最害怕的事。

65岁以上的老人,要进行适当的锻炼,比如,做体操、散步,可以促进身体血液循环,提高免疫力;注意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习惯,每天至少睡眠6小时以上,能调节生理功能,稳定神经系统的平衡;保护脑部 健康 。只有这样,才能是自己处于 健康 的良性状态,延年益寿。

历史上的赵高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清末时期,中国社会又一次进入短暂的乱世,所以乱世出英雄,还真的就涌现出一批被历史铭记的人物,这其中,段祺瑞不得不算得上一位。

段祺瑞曾作为皖系的领袖和一段时期的北洋***最高统治者,为当时的中国做了很多好事情,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三造共和。

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他堪称第一大功臣。眼见清朝日益***,段祺瑞的决定逼宫,逼宫电文洋洋洒洒,到段府家人嘴里,就被归纳成了言简意赅的“三句话”:兵力单薄,粮草缺乏,清家皇上你快退位吧!

三句话交代一个大清朝,谁能做得到?只有段祺瑞!段府上下一提到这一点,无不心服口服。他的“三句话”比皇帝的圣旨还像圣旨,简直是一道催命符,京城中***自危,就连亲贵良弼也哀叹着说:“除共和外别无他路。”

一、段祺瑞联名北洋高级将领电促清廷退位,隆裕太后下诏清帝退位。而段祺瑞只说了三句话:兵力单薄,粮草缺乏,清家皇上快退位吧!可谓是极其精辟,比圣旨还有分量。

二、推翻袁世凯,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三、推翻张勋复辟王朝,17日正式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

当然,段祺瑞的贡献还远不止这些,收复外蒙与力排众议参与一战更是他战略上和对国际形势上高瞻远瞩的体现。

另外,由于当时日本***希望中国能够尽快有一人统一大局,还希望这个人是段祺瑞,便大量借钱给段祺瑞***,希望能够作为日本的傀儡。而对此段祺瑞也是顺水推舟,从1917年至1918年,仅从西原那里就一共经手了一亿四千五百万日元的对华借款,它们被统称为“西原借款”。

之后,加上其他的借款,总计约五亿日元。对此,段祺瑞的态度只有一个:“咱们对日本,也就是利用一时。这些借款,谁打算还他呀?到时候,一蹬腿完了。”

***乱贼而不作上一句

提起赵高,人们往往会很自然地想到“指鹿为马”的成语。 赵高从一名小小的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在秦王朝最后的几年统治中翻云覆雨,把秦朝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故陆贾叹曰:“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指秦朝灭亡)”而《战国策》的编者刘向更是直言不讳:“秦信同姓(即宗室,这里指赵高)以王,至其衰也,非易同姓也,而身死国亡。故王者之治天下在于行法,不在于信同姓。” [编辑本段]篡改遗诏 扶立庸主 赵高本是秦国某位国君之后,他的父亲是秦王的远房本家,因为犯罪, 电视剧《神话》中的赵高(张世饰)被施刑,其母受牵连沦为奴婢,赵高弟兄数人世世卑贱。秦始皇听说他身强力大,又精通法律,便提拔他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还让他教自己的少子胡亥判案断狱。由于赵高善于观言察色、逢迎献媚,因而很快就博得了秦始皇和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阿法,要按律处他***,秦始皇却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由此不难看出秦始皇对赵高的偏爱,可他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位在自己眼中“敏于事”的宠臣,日后会成为断送大秦江山的祸首。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年逾半百的始皇在第五次出巡的途中病倒了。虽然他一生都在寻求着长生不老的秘方且“恶言死”,但仍然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运作规律。随着病势一天天加重,秦始皇深知自己的大限已到,当务之急是赶快确定立储之事。他将二十几个儿子一一进行掂量,觉得胡亥虽然最得他的疼爱,但知子莫若父,此子昏庸无能,不成器;长子扶苏虽屡屡与自己政见不合,但为人“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再加上大将蒙恬的辅佐,无疑会是一位贤能的君王。况且,依照嫡长子继承制也应该传位于他。当下始皇不再犹豫,召来兼管着皇帝符玺和发布命令诸事的赵高,让他代拟一道诏书给长子扶苏。时扶苏正监军在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始皇命他将军事托付给蒙恬,赶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已确认了他继承者的身份。诏书封好后,始皇吩咐赵高火速派使者发出,岂料老奸巨猾的赵高***意允诺着,暗中却扣压了遗诏。 原来,这赵高在秦国高层任事多年,早已谙熟了宫廷权力之争的残酷。他明白,一旦扶苏当上了皇帝,自己必定会受到冷落和排挤,所以,这道遗诏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唯有扶立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胡亥,才有可能保证自己日后的地位。于是,一个恶毒的***在赵高的脑海中逐步形成了。 七月丙寅,秦始皇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平台)。丞相李斯鉴于皇上死于宫外而太子又未确立,害怕天下人知道真相后大乱起来,也担心秦始皇的诸多儿子纷纷起来争夺皇位,于是封锁了消息,将棺材置于韫辕车(古代可以卧的车,有窗户,闭之则温,开之则凉,后也用作丧车)内,队伍所经之处,进献食物、百官奏事一切如故。因此当时除了随行的胡亥、赵高和五六名宠幸之臣知晓始皇已逝外,其余的人均被蒙在鼓里。 一天傍晚,车队停下住宿。赵高觉得时机已到,便带着扣压的遗诏来见胡亥,劝他取而代之:“而今大权全掌握在你我和丞相手中,希望公子早作打算。”胡亥早就梦想有朝一日能够登上皇帝的宝座,只是碍于忠孝仁义而不敢轻举妄动。现在听赵高一番贴心之语,蓄蕴已久的野心不禁蠢蠢欲动起来,但仍还有些犹豫,叹息道:“父皇病逝的消息还没有诏示天下,怎么好就去麻烦丞相呢?”赵高早已摸透了他的心思,胸有成竹地说:“公子不必再瞻前顾后,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事没有丞相的支持不行,臣愿替公子去与丞相谋划。”胡亥正求之不得,立即答应了。 李斯是秦朝开国元老之一。他跟随始皇多年,协助始皇统一天下,治理国家,因而在朝中享有很高的声望。赵高看出:只有争取到李斯,篡位之事才有可能成功。为此,他颇费了一番心计。赵高了解到李斯本出身布衣,正是因为不堪卑贱穷困才效命于秦始皇,而今虽然位居三公,享尽荣华富贵,但依然时时为自己的未来担忧,唯恐有一天眼前的一切会化为泡影。于是,他决定抓住李斯这个性格弱点发动进攻。 赵高径直找到李斯,有恃无恐地对他坦言:“皇上驾崩一事,外人无从知道,给大公子扶苏的诏书及符玺也在我那里,定谁为太子,全在丞相与高一句话,丞相看着办吧!” 李斯大惊,听出了他想篡诏改立的意图。当下断然拒绝,义正辞严地说,“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你怎么说得出口!斯本来出身低微,幸得皇上提拔,才有今日的显贵。皇上现今将天下存亡安危托付给你我,怎么能够辜负他呢!” 赵高是何等奸滑之人,见正面游说无效,便一转话锋,问道:“丞相,依你之见,在才能、功绩、谋略、取信天下以及扶苏的信任程度这几方面,你与蒙恬将军谁强呢?”这句话正触到李斯的痛处,他沉默半晌,黯然地说:“不及也。”赵高装出十分关切的样子,进一步试探道:“丞相是个聪明人,其中的厉害关系恐怕比高看得更清楚。大公子一旦即位,丞相之职必定落人蒙恬之手,到时候,你还能得善终吗?胡亥公子慈仁敦厚,实乃立嗣的最佳人选,希望丞相仔细度量度量。” 李斯此刻已心乱如麻,他太懂得失宠之臣是什么滋味了!而且,这也是他最害怕见到的。“万念私为首”,李斯当然也不例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向赵高妥协,仰天长叹一声,滴下泪来:“遭遇乱世,也只能以保身为重了!”赵高知计已成,欣喜若狂,马上与李斯合谋,***托始皇之命,立胡亥为太子;又另外炮制一份诏书送往上郡,以“不忠不孝”的罪名赐扶苏与蒙恬自裁。 扶苏接到诏书后,如晴天霹雳,肝胆俱裂。他失声大哭着,转身回到帐中就要拔剑***。蒙恬与始皇素日相交甚厚,对这份意外的诏书产生了怀疑,劝阻道:“陛下而今出巡在外,又没有立定太子,诸公子必定都虎视眈眈,暗含窥伺之心。他委任你我监军守边,足见信任之深。今天忽然派使者送来赐死命令,怎知不是有诈?不如提出恳请,弄清楚再死不迟。”那使者早就受了赵高胡亥等人的指使,只在一旁不断地催促。扶苏一向仁孝,哪里还去想是真是***,悲伤地说:“君要臣死,父要子亡,还有什么好请求的呢?”言罢挥剑***。蒙恬不肯不明不白地就死,使者便将他囚禁在阳周(今陕西子长县北),兵权移交给副将王离,又安排李斯的亲信为护军,这才回去复命。胡亥听说扶苏已死,心中大石落地,就有释放蒙恬的念头。此时正好遇上蒙毅替始皇祭祀名山大川归来,赵高本对他积怨已久,同时也担心日后蒙氏重新掌握大权,不如索性一网打尽。于是对胡亥进谗言:“先帝本来早就想选贤立太子,就是因为蒙毅屡次阻止才没有实行。这种不忠惑主的人,不如杀之,永绝后患。”胡亥信以为真,就派人把蒙毅拘留在代地(今河北蔚县东北)。 赵高见障碍已除,建议胡亥赶快回去继承皇位。由于气候炎热,始皇的尸体己开始腐烂,一阵阵恶臭从车中传出。为掩人耳目,赵高便命人买来大批鲍鱼将臭味盖住,一行人浩浩荡荡回到了咸阳,这才发丧,公告天下,不久举行了空前隆重的葬礼。太子胡亥称帝,是为秦二世。赵***被封郎中令,成为了胡亥最亲信的决策者。从此以后,这对暴君奸臣便在一起制造出了一幕又一幕令人发指的惨剧。貌似强大的秦王朝,也由此分崩离析。 [编辑本段]残害忠良 排除异己 胡亥登上皇位不久,就开始追求起穷奢极欲的生活来。为了显示皇帝的威仪,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的春天,他就仿效始皇的排场沿着东线出巡,一直到达海边。又南下会稽,最后由辽东返回。此外,他还大修阿房宫,征召5万名精壮之士屯卫咸阳,并收集天下奇花异草、珍禽奇兽供自己玩乐,以致于“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但他毕竟清楚自己这个皇帝当得不够光彩,因此仍时时忧心忡忡。一天,他向赵高感叹:“朕既然已君临天下,如果能在有生之年享尽人间欢乐,实现自己所有的心愿,那该是多么惬意啊!”赵高何尝没有这样的隐忧,立嗣一事,全是他一手策划,纸终究包不住火,倘若机密泄露,自己便会死无葬身之地。今日见二世亦如此,乘机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陛下所虑极是!沙丘之谋,诸公子和大臣们都在怀疑,这些人难保不怀有二心。臣每每想到这些,就战战兢兢,恐有不测。心腹大患不除,陛下又怎能安乐一世呢!” 胡亥连连点头称是,急急地问:“卿有何高见,但说无妨。” 赵高略一思忖,目露凶光,面显杀机:“陛下唯有严刑峻法,将有罪之人连坐诛族,对心怀不满的大臣及诸公子逐一打击,同时提拔陛下的心腹,安排要职。这样一来,才可保您高枕无忧,肆志宠乐矣!”胡亥对赵高早已深信不疑,立刻***纳了他的意见,将生杀大权一并交付给他。一时间,咸阳城内腥风血雨,魂号鬼哭,惨无人道的***拉开了序幕。 赵高第一个开刀的就是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在始皇生前颇受重用,屡建奇功,在朝中也权高位尊,因此是赵高平生最忌之人。他“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胡亥的叔父知道了赵高欲杀蒙氏兄弟,赶忙进宫劝阻二世,认为诛杀忠臣乃亡国之举。无奈,利令智昏的胡亥根本听不进去,以“先帝欲立太子而蒙毅阻拦,实属危害社稷之举”的罪名,迫蒙毅***。随即赵高又遣使阳周追逼蒙恬,蒙恬悲愤难当,大声疾呼:“我何罪之有,无过而死乎?”遂吞药自尽。可怜一代名将战无敌手,没有捐躯疆场,却惨死于卑劣的小人之手。 除掉蒙氏兄弟后,赵高的心病去了一半,便将谋杀的矛头转向了秦王室。据史书记载,赵高一次就在咸阳杀掉了胡亥的12个兄弟,将10名公主碾死于杜邮(今陕西咸阳市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被囚在内宫,赐死前,皆痛哭流涕,仰天大叫:“吾无罪”惨不及言。另一公子高,见众手足都死于非命,知道赵高不会放过自己,便想逃亡,却又怕连累亲族,遂提出为父皇殉葬的要求。赵高就向胡亥报告说:“现在众人整天提心吊胆,自顾不暇,已经毫无犯上作乱之心。”胡亥大悦,对他深表欣赏。接着,赵高又排挤掉不少敢于直言进谏的官员,安插了大批亲信。他的兄弟赵成,封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当上了咸阳县令。为了堵塞群议,防止二世与其他人接触,进一步把他控制于股掌间,赵高又编造谎言说:“天子之所以尊贵,就在于要随时保持自己的威仪,使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陛下年纪还轻,如果在众臣面前不经意地暴露了弱点,恐为天下人耻笑。故陛下不如居内朝处理政事,由微臣等人一旁辅佐。这样,***都会称颂皇上的圣明。”昏庸无知的胡亥乐得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于是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决断之权大部落到了赵高的手中。随着权力的扩大,赵高的野心也不断地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只做一名郎中令,而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因此,除掉李斯在他的心目中显得日益迫切了。 当时的秦朝已是危机四伏,自秦始皇以来的暴政到了胡亥之世更加变本加厉。“税民深者为明吏”,“***众者为忠臣”。沉重的徭役赋税和残酷的苛政刑法,使人民苦不堪言;六国的旧贵族们也日夜谋划着复辟江山。各种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点燃了反秦的熊熊烈火。农民领袖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揭竿而起;旧贵族的势力也很活跃,他们纷纷招兵买马,企图利用农民力量达到复辟目的;秦朝的小官吏如刘邦等人,由于不满秦的统治,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虽然他们心怀各异,但由于眼前利益一致,因此很快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所向披靡,极大地震撼着秦室的根基。 李斯面对危局,心急如焚,屡次想进见二世,二世只是不许。赵高见此情形,***意问李斯:“现在关东反叛的盗贼如此嚣张,但皇上仍然声色犬马,毫不关心。我本想劝阻一番,无奈位卑言微。丞相乃先帝重臣,说话有份量,为何不进谏呢?”李斯苦笑摇头:“我何尝没有想过。只是现在陛下常居深宫,很难见到,我找不到机会啊。”赵高见李斯已上钩,心下窃喜,表面却不动声色:“只要丞相肯进言,卑职一定留心,瞅到皇上有空闲,立即来禀报。”李斯自是感激不尽。 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当然就十分反感别人在他玩兴正浓的时候来打扰。于是,每当看到胡亥歌舞狂欢,与众姬妾厮混时,赵高就派人通知李斯:“皇上正闲着,可以奏事。”李斯赶忙去求见,一连几次,都是如此。二世非常恼怒,破口大骂:“李斯这老贼,竟敢拿朕寻开心!我闲着的时候他不奏事,偏我宴饮正酣之时再三扫我兴致。难道是看朕年轻,瞧不起朕吗?” 赵高在一旁,立即应声说:“哎呀!如果丞相真这么想,那就糟了!沙丘之谋,丞相也是参与者。现在,陛下做了皇帝,他却没捞到多少好处,必定怀恨在心。大概他是想让陛下实行分封,立他为王呢!”赵高见胡亥的脸色越来越青,压低了嗓门,轻轻叹道:“另外,还有一事,陛下不问,臣还不敢直言相告。”胡亥见他欲言又止,立时引起了警惕,厉声问:“莫非又与李斯有关?”赵高拜了两拜,接着说:“丞相的长子李由现任三川郡守,造反闹事的贼子陈胜等人与丞相本是同乡。正是因为这层关系,所以盗贼们经过三川的时候,李由也不组织攻击,致使事端越闹越大。臣还听说李由与陈贼有过书信往来,由于还没有得到真凭实据,才不敢贸然奏知圣上。”胡亥正在气头上,闻之雷霆***,立刻就要审办李斯,并当即派人去调查李由通盗一事。李斯知道后,才恍悟自己中了赵高的圈套。他上书给二世,一面申诉自己的冤屈,一面指出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提醒二世当心。 然而此时的胡亥,早就被赵高完全迷惑,视其为股肱心腹,尽忠贤臣。他将李斯的申诉书交给赵高过目,嘱其小心。赵高佯作悲伤,凄凄惨惨地说:“丞相父子谋逆之心已久,所担心的就臣一人。臣死不足惜,只是担心陛下的安危。”这几句“赤胆忠心”之言,使胡亥大为感动。他安慰赵高道:“爱卿不必挂心,有朕在,谁敢动你。”自此赵高更加肆无忌惮。 过了几日,李斯邀同将军冯劫和右丞相冯去疾联名上奏二世,建议暂停阿房宫的工程,减少边区戍守和转输,以缓解民愤。二世对李斯本就有怒气,这下一触即发。他咆哮道:“这些都是先帝开创的功业,必须继续从事!如今我才即位两年,就蜂盗并起,完全是因为你们镇压不力所致,却想罢先帝之所为。你们身为两朝重臣,上无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还有何资格占着丞相、将军的位子!”说罢,下令将他们交付司法官审办。 冯去疾、冯劫非常痛心,为了不受羞辱,不久便在狱中含恨***。胡亥派赵高审讯李斯父子谋反的案件,包藏祸心的赵高马上露出了魔王般的本性。他天天严刑逼供,直打得李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李斯实在受不住,只得招了***供。他之所以不***,是因为自思有雄辩之才,又是秦王朝的有功之臣;而且,自己也的确没有谋反,说不定通过上书二世就会赦免他。可是天真的李斯哪里知道,进谏之路已完全为赵高一党把持,申诉书全落人了赵高手中。恣意妄为的赵高轻蔑地将书撕个粉碎:“囚犯还有资格上书!”为了堵住李斯曲嘴。他派自己的亲信扮成御史(监察官)、谒者(官名,为国君掌管传达)、侍中(官名,秦时设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轮番提审。若李斯以实情相对,则施行拷打,直到李斯坚持***供不再改口为止。后来二世真的派人来审讯他,李斯以为还是和以前一样,就仍以***口供对之。胡亥看到口供后,以为李斯真想谋反,对赵高感恩戴德:“如果不是爱卿,朕几乎被丞相出卖了!”等到调查“李由通盗”的使者到三川时,李由已为项梁带领的起义军所杀。赵高见死无对证,便又欺骗二世说已将其就地正法。 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李斯的罪名终于被赵高罗织而成,再也无法改变了。奔赴腰斩刑场的李斯,悔恨交加却为时晚矣。当年沙丘之谋,他如果不贪求一时私利,又何至于落得今日的下场呢?胡亥的昏庸,赵高的阴毒,都是他始料不及的。这位功过参半的丞相;临死前已敏锐地嗅到了秦必亡的气息:“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麋鹿游于朝也。”大秦的气数,在胡亥与赵高的统治下,已丧失殆尽。

记得***纳啊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原文_翻译及赏析

***乱贼而不作上一句:是故谋闭而不兴

1、出自两汉礼记的《大道之行也》

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文章思想

(1)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2)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3)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广东“杜润琼***案”:农妇寺庙求签问卜后,疯狂毒杀18人,后来怎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明代·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唢呐 一作:锁呐; 声价 一作: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国中古诗咏物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如乱糟糟的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

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水流干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译文二

喇叭锁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

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能到哪里去分真和***?

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主旨 表面上引用喇叭和唢呐,实际上借物抒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情绪。 赏析

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这是喇叭最突出的特征,一“小”一“大”的对比中,也流露出作者的爱憎之情。一个“腔”字,道出了喇叭和宦官的共同特征,把那些贪官污吏的丑恶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小令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通篇咏喇叭咏得真切,咏得让人信服。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 *** 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创作背景

这支曲作于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宦官当权,在交通要道运河上,他们往来频繁,每到一处就耀武扬威,鱼肉百姓。诗人王磐家住运河边的高邮县,目睹宦官的种种恶行,写了这支《朝天子》,借咏喇叭,揭露宦官的罪行。

赏析二

这首散曲作于明代武宗正德年间,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宦官装腔作势地丑恶面目,同时也揭露了他们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据蒋一葵《尧山堂外记》中载:“正德间阉寺当权,往来河下无虚日,每到辄吹号头,齐征夫,民不堪命,西楼乃作《咏喇叭》以嘲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磐作这首散曲的用意。

从写作上看,这首散曲可分为三层。前六句状物,其中“曲儿小”二句抓住“喇叭”,“唢呐”的特征,通过“曲儿”的“小”和“腔儿”的“大”的对比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儿”本来很小,很细,但是声音经过“腔儿”的放大,就能传扬四方。这里借“曲儿小,腔儿大”来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态,讽刺宦官貌合神投。宦官原属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帝王的宠信大摆威风。他们一出皇宫,就狐***虎威,装腔作势,气焰嚣张,先前的唯唯诺诺,奴颜婢膝烟消云散,前后判若两人。“ 曲儿小,腔儿大”最能表现宦官的 *** 情态,极富讽刺性。“官船”一句抓住“乱如麻”的特点,“乱”表现了宦官酷吏 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丑恶面目。他们在河中横冲直撞,为非作歹,如入无人之境;“如麻”极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骄横野蛮的情态。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全仗你抬身价”一句指的是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态。“你”表面上是指“喇叭”,“唢呐”;实际上是直戳封建最高统治者,藏而不露,含而不显。宦官如此放肆,正因为有最高统治者做他们的靠山。这里作者对当权者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对宦官剥削人民欺压百姓进行了无情的揭露。进一步说明社会风气的***。

中间三句从听觉方面分别就“军”和“民”两个方面剖析了宦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愁”是这一层的中心。“军”为何而愁?原来,明代中叶,***,宦官当权,他们不仅是皇帝的侍从,也是皇帝的耳目和鹰犬。因此宦官在封建统治集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惯于搬弄是非,颠倒黑白。所以,军官士兵一听说宦官要来,都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地恭维捧场,深怕万一有什么闪失, 被他们抓住把柄,遭到迫害。“民”为何而愁?原因不外乎这几种:抽丁,征税,纳捐。这些宦官“手把文书口称敕”(白居易《卖炭翁》),以王命自居,以势压人,同时表面上又装出堂而皇之,名正言顺的样子,手段阴险而毒辣。“哪里”一句依前两句而来,宦官的危害使人民闻风而“惊”,闻声而“怕”。这样,地痞流氓有机可乘,以***乱真,冒名顶替,趁火打劫。这一句是前两句的延伸和总结。作者猛烈地抨击了宦官专权的罪恶,他们把整个社会搞得乌烟瘴气,使得***自危。揭露有力,批判深刻。

如果说上面一层,作者是从整个社会这一角度来反映宦官的罪恶,那么,最后三句是从宦官对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来着笔的。

“吹翻了这家”是近指,“吹伤了那家”是远指,远近结合,可见范围之大,危害之大。“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这一句从危害的程度来说。“水尽鹅飞”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这里是借“水尽鹅飞”比喻民财全部被搜刮干净,人民为了缴粮纳税,已经倾家荡产,粮无粟粒,钱无分文。其次,这儿的“水尽鹅飞”跟”竭泽而渔“是同意语,作者严整地警告统治者,你们这样做,只能进一步加重人民的负担,激起人民的反抗,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苦果。这一层作者从广和深两方面分析了宦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讽刺了宦官在运河沿岸装腔作势,,鱼肉百姓的罪恶行径,传达了人民对宦官的恨。

王磬的《朝天子?咏喇叭》托物言志,反映深刻。在结构上,全面围绕“吹”字来组织文字,言“吹”之状,写“吹”之果,绘统治者爪牙“吹”之形,吐人民民众对“吹”之恨。层层推进,有条不紊。以“乐”声来抒“愤”情,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封建统治者与百姓的对立,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写法上,运用夸张和讽刺的手法将喇叭与宦官相联系,“性发于此而义归于彼”,把所咏的物于所讽的人关合的相当巧妙,使人读后非常痛快。这首散曲取材精当,比拟恰当,很富有讽刺性,像这样针对当权者嬉笑怒骂的作品,在曲坛上是比较少见的。

王磐(约1470年~1530年)称为南曲之冠。明代散曲作家、画家,亦通医学。字鸿渐,江苏高邮人。少时薄科举,不应试,一生没有作过官,尽情放纵于山水诗画之间,筑楼于城西,终日与文人雅士歌吹吟咏,因自号“西楼”。所作散曲,题材广泛。正德间,宦官当权,船到高邮,辄吹喇叭,骚扰民间,作《朝天子·咏喇叭》一首以讽。著有《王西楼乐府》、《王西楼先生乐府》、《野菜谱》、《西楼律诗》。

王磐

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 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关河无限清愁,不堪临鉴。 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 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愁与西风应有约,年年同赴清秋。 泪滴千千万万行,更使人、愁肠断。 到家应是,童稚牵衣,笑我华颠。 非怀北归兴,何用胜羁愁。 愁云淡淡雨潇潇。暮暮复朝朝。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晚唐时期,皇帝痴迷于得道成仙,成天求签问卜,不务政事,李商隐才作诗讽喻。如今封建王朝早已覆灭,但有些文化糟粕还是流传了下来,求签问卜就是其中一个。

随着文化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遇到事情只讲究科学,对求签之类的做法嗤之以鼻。然而很多读书少的人,脑子中存在着封建迷信思想。

尤其是有些农村妇女,家人生了病,不去医院,反而到处求神拜佛,指望“神灵”治病。因为这样的做法,很多病人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甚至丢了性命。

笔者老家有一位新娘子,刚结婚就生病了,县医院治疗无效后,婆家人不是带着她去大医院,反而到处求神拜佛。

最终有个“大仙”指点道,新娘子身上“不干净”,需要用柳木条将“脏东西”打出来。

愚昧无知的丈夫,听信了“大仙”的话,用柳木条狠抽新娘子,结果没控制好力度,将新娘子活活打死。因为愚昧迷信,发生这样的悲剧,实在可悲可叹。

广东高要曾有一位农村妇女,在寺庙求签后,自认为得到了“指点”,为了消灾解难,疯狂***,导致163人中毒,18人被毒杀,死亡的猪、鸡、鱼等,更是数以千计。

这个农妇到底求了一个什么签,使其变得如此心狠手辣?她又是如何***,造成如此大的伤害的呢?

自1995年6月起,广东省高要市金利镇,有多名村民相继突发怪病去世。至于死亡原因,当地医院也没有个确切说法。有传言道这是种怪病,能人传人,一时之间,金利镇***自危。

8月14日,一对母子在街边散步时,突发疾病去世,让人们再次陷入慌乱之中。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让村民们有点失去理智了。

他们认为这个怪病,都是因为利星公司引起的。这个公司是冶炼金矿的,自从在金利镇开工生产后,没过多久麦苗就枯萎了,大片的鱼苗死亡,继而又不断有人死亡。

所以村民们一致认为利星公司污染了环境,是引发怪病的“罪魁祸首”。为此村干部带领着村民们,就要将利星公司公司砸了。

利星公司的人也是有苦说不出,只能解释道:人死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还没结果呢,不一定是我们造成的。

然而死者的家属根本不听这一套,拿着农具就要上前拼命。好在警察及时赶到,才避免了***。

虽然警察暂时稳住了局面,但金利镇数千名村民,集体***要求关闭金矿。这个利星公司公司是镇上花费大力气招商请来的,指望它带动当地经济呢,如今才开业没多久就遇到这事。

无论如何,查清怪病原因,才知道应该怎么办。可是办案人员在第一步就遇到了阻碍,因为死者家属根本不同意解剖。

没过几天,金利镇又发生了几起死亡***,这让村民的恐惧达到了极点,不少家庭开始投亲靠友,逃离了金利镇。

为了稳住金利镇的情况,专案组一方面解释村民死亡和利星公司无关,一方面大范围走访调查,尤其是水***的问题。

8月27日,一处鱼塘出现了大量非正常死亡,办案人员来到现场后,在附近搜出了不少“毒鼠强”的瓶子。为此有人分析到,无论是鱼还是人,都是毒死的,也就是有人蓄意***。

可是有人反对道:如果***的话,凶手是怎么做到,如此大规模***的。而且如果是“毒鼠强”***,那毒性非常强,中毒的人死亡很快,可是那些死者并非立即死亡。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吃一样的饭,为何有的人中毒,有的人却没有事?

一时之间,专案组也没有头绪,只能加强金利镇的巡逻,搜查可疑人员。然而这并没有遏制人畜死亡的现象,广东作为改革开放前线,发生这样的事,对经济影响非常大,所以必须赶紧破案。

9月16日,金利镇要麦村一个男童又突发怪病去世。奇怪的是,男童和母亲都吃了从粥店买来的粥,母亲却毫发无伤,男童却“暴病而亡”。

当专案组来到男童家后,想要解剖尸体,查明死亡真因。然而这位母亲因为自己没事,认为孩子是因利星公司污染死亡的,所以坚决不同意解剖。

虽然不能解剖,省里来的专家,看过男童表征后,初步可以推断为中毒,这也给专案组指明了方向。

可是办案人员***集的那些化验材料,因为时间过长和检测手段有限等原因,根本查不出什么。最终只在一只鸡的胃部,检查出了少量氟乙酰胺,可这并不能证明什么。

可怕的是,突发怪病的人依然在逐渐增加。

要想彻底查清原因,必须说服死者家属同意解剖。到了10月,眼看死亡的人越来越多,当地宗族有威望的人,决定和专案组合作,终于说服了死者家属。

10月17日,专案组从六名死者身上取下化验材料,紧急送往最权威的鉴定中心,主检专家是大名鼎鼎的封世珍。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难检测,封世珍和同事终于得出了结果,金利镇这次如此大规模人畜死亡***,主要是由氟乙酰胺和氟乙酸钠造成的,而这种物质主要来自老鼠药。

专案组确定这是一起***案后,自然有了明确的破案方向。经过不断调查,终于在一个服务员那得到关键线索。饭店服务员说道,早晨的时候,她亲眼看到一个妇女向壶中放东西。

经过专案组检测,壶中含有大量氟乙酰胺。那名妇女有着重大作案嫌疑,经过不断排查,终于在12月11日,将真凶捉拿归案,她就是金利镇农妇杜润琼。

当杜润琼被捕后,她对***一事供认不讳。而且杜润琼被抓后 ,一直很平静,甚至有些委屈和无辜。经过审讯,办案人员终于知道了,杜润琼如此平静的原因了。

杜润琼只有小学文化,平时没事就喜欢去寺庙求签拜佛。***前,杜润琼求了两个签,第一个上面写着“忽掉正当朝上后,这般佳景乐无殃”,第二个则是“让国江山守阳光”。

本来寺庙有人解签,可是杜润琼回到家后,自己一直在琢磨这两个签。结果她这个小学水平文化的脑子,得到了自己的理解。

第一句“忽掉正当朝上后,这般佳景乐无殃”,杜润琼认为“这是指点她除掉社会上的坏人,只有如此做才能不遭殃”。第二句“让国江山守阳光”,杜润琼解到“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把江山让出去,自己在家只能守着阳光,遗臭万年”。

最终杜润琼决定***除掉那些坏人,让自己避免灾祸。为此杜润琼说服了19岁的儿子,帮她一起干“大事”。自6月起,母子俩就开始到处***,有时放在鱼塘,有时抹在蔬菜上,有时则把拌了药的米到处乱撒。

由于母子俩一般都晚上***,所以一直没被抓住。随着***越来越多,杜润琼也越来越疯狂,开始在村民厨房或者饭店直接***,最终也因此暴露了行踪。

杜润琼疯狂***五个多月,造成163人中毒,其中18人死亡,另外还有243头猪、3100只鸡、300多条鱼等牲畜中毒死亡。

1995年12月26日,杜润琼和儿子汤友华因***被判处***。

然而杜润琼对此结果表示不满,她认为自己视为了躲灾避难,并不是蓄意***,所以上诉请求轻判。

最终省高院维持原判,1996年1月8日,杜润琼和汤友华被执行***。

直到临死之前,杜润琼依然执迷不悟,不得不让人感叹,愚昧迷信的力量,有时能让人疯狂。即使是现在,仍然有很多人痴迷于迷信,科学文化的普及,真的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