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可度以临其民,进退可言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6 0
  1. 有关孝的文言文作文
  2. 子悦文言文
  3. 孝道文言文200百字
  4. 不孝子文言文
  5. 最早的孝经出自哪本书?
  6. 祭母文言文
  7. 关于孝德的文言文100字

词目

进退有度

发音

进退可度以临其民,进退可言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jìn tuì yǒu dù

释义

指前进后退动作均合法度。

引用

《汉书》卷二十七上·五行志 ...,亦相生者也。古者天子诸侯,宫庙大小高卑有制,后夫人媵妾多少 进退有度 ,九族亲疏长幼有序。孔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故禹卑... 《汉书》卷五十八·公孙弘卜式儿宽传 ...之原也。致利除害,兼爱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 进退有度 ,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涂,权轻重之数... 《后汉书》卷三十九·刘赵淳于江刘周赵列传 ...浩然之气,频历二司,举动得礼。以疾致仕,侧身里巷,处约思纯, 进退有度 ,百僚景式,海内归怀。往者孔光、师丹,近世邓彪、张酺,... 《宋史》卷一百三十七·乐志第九十·乐十二等 ... 归大次 教民稼穑,不令而行。 进退有度 ,琚瑀锵鸣。 言还熉幄,礼则告... 《元史》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三十七 ...导,行列整肃,无敢喧哗者。父老见而异之,曰:“是儿体貌不凡, 进退有度 ,他日必贵。”既长,叹曰:“士生于世,当立功名、书竹帛... 《礼记》曲礼上 ...貅。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进退有度 ,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 《礼记》经解 ...、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 进退有度 ,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九 列传二百七十六 ...僧格宗,击其尾。用其言颇效。永訚善谋,谋定而战,元俊谙地利, 进退有度 ,军中曹、宋齐名。不数月,悉复明正侵地,前后十馀捷。... 《前汉纪》前汉孝武皇帝纪二卷第十一 ...臣闻之。致利害。除爱憎。无私谓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谓之义。 进退有度 。尊卑有分。谓之礼。擅杀生之柄。通壅塞之路。谓之权。审... 《礼记正义》卷三 曲礼上第一 ...七星。缮,依注音劲,吉政反,陈直觐反。杓,敷招反,徐必遥反。 进退有度 ,度谓伐与步数。左右有局,各司其局。局,部分也。○分,... 《礼记正义》卷五十 经解第二十六 ...、《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 进退有度 ,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艺文类聚》卷十一 帝王部一 ...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 进退有度 ,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  《六... 《艺文类聚》卷七十四 巧艺部 ...,文表四教,是也,十一曰礼仪,以制其则,居上不骄,为下尽敬, 进退有度 可法,是也,十二曰观德,以考其行,定而后求,义而后取,... 《艺文类聚》卷九十九 祥瑞部下 ...:鸾鸟凤皇之佐,鸣中五音,肃肃雍雍,嘉则鸣舞,人君行步有容, 进退有度 ,祭祠有礼,亲疏有序,则至,一本曰:心识锺律,锺律调则... 《初学记》卷二十 政理部 ...疏荐刘恺曰:“伏见前司徒刘恺,频厉二司,举动得礼;以疾致仕, 进退有度 ,百寮景式,海内归怀。又,何法盛《晋中兴书》曰:桓温上...

有关孝的文言文作文

1. 善应孝母文言文的答案

赵善应孝母

原文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居饶之余干县。父善应,字彦远,官终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性纯孝,亲病,尝刺血和药以进。母畏雷,每闻雷则披衣走其所。尝寒夜远归,从者将扣门,遽止之曰:“无恐吾母。”露坐达明,门启而后入。家贫,诸弟未制衣不敢制,已制未服不敢服,一瓜果之微必相待共尝之。母丧,哭泣呕血,毁瘠骨立,终日俯首柩傍,闻雷犹起,侧立垂涕。既终丧,言及其亲,未尝不挥涕,生朝必哭于庙。父终肺疾,每膳不忍以诸肺为羞。母生岁值卯,谓卯兔神也,终其身不食兔。闻四水旱,辄忧形于色。江、淮警报至,为之流涕,不食累日;同僚会宴,善应怅然曰:“此宁诸君乐饮时耶!”众为失色而罢。故人之孤女,贫无所归,善应聘以为己子妇。有尝同僚者死不克葬,子佣食他所,善应驰往哭之,归其子而予之赀,使葬焉。道见病者必收恤之,躬为煮药。岁饥,旦夕率其家人辍食之半,以饲饥者。夏不去草,冬不破坏,惧百虫之游且蛰者失其所也。晋陵尤袤称之曰:“古君子也。”既卒,丞相陈俊卿题其墓碣曰:“宋笃行赵公彦远之墓。”(《宋史·卷三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一·赵汝愚传》)

译文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赵元佐的七世孙,居住在饶州余干县。赵汝愚的父亲赵善应,字彦远,官职至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他性格纯朴孝顺,父亲生病时,曾刺出自己的血和药给父亲吃。母亲害怕雷鸣,他每次听到雷声就披衣到母亲房间陪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他从远处回家,随从们将要扣门,赵善应于是阻止说:“不要吓着我母亲。”他露天坐在门外到天亮,门开后才进家。家里贫穷,几个弟弟没做新衣服他就不敢制新衣,弟弟们有新衣但未穿他也不敢穿,一个瓜果这样的小东西必定大家共同品尝。母亲死后,赵善应哭得吐血,身体瘦骨伶仃,终日伏在灵柩旁,一听到雷声就起来,侧立在灵柩旁流泪。丧事已经结束了,一讲到他的母亲,未曾不流泪的,母亲生日那天,他必定在庙中大哭一场。赵善应的父亲死于肺病,他每次吃饭不忍心以各种肺为食物。母亲的生辰正值卯时,视卯兔为神,赵善应终生不吃兔子。他听说四方水旱灾害,就会忧形于色。江淮地区传来敌人入侵的警报,他就为这流泪,数日不吃东西;同僚宴会,赵善应不悦地说:“这难道是各位、饮酒之时!”大家深感不妥而罢除了酒宴。故人的孤女,贫困无家可归,赵善应把她聘为自己的儿媳妇。有个曾与他是同僚的人死了家人无力埋葬,其子到另处受雇求食,赵善应跑去哭奠,并把他的儿子带回家又给他钱,让他葬父。赵善应在路上看见生病的人必定带回家救济,亲自为他煮药。遇到饥年,每天早晚带领全家人省下食物的一半,给饥饿的人吃。赵善应夏天不除去庭院的草,冬天不挖土,怕百虫游荡及蛰身者失去其所。晋陵尤袤称赞他:“是古代的君子。”赵善应死后,丞相陈俊卿在其墓碑上题字为“宋笃行赵公彦远之墓”。

2. 求关于孝道、忠诚的古文,十万火急

1.孝为百行首[唐] 王中书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我今述俚言,为汝效忠告.百骸未成人,十月怀母腹.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一旦见儿面,母喜命再续.一种诚求心,日夜勤抚鞠.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裀褥.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儿秽不嫌臭,儿病甘身赎.横簪与倒冠,不暇思沐浴.儿若能步履,举步虑颠覆.儿若能饮食,省口恣所欲.乳哺经三年,汗血耗千斛.劬劳辛苦尽,儿至十五六.性气渐刚强,行止难拘束.衣食父经营,礼义父教育.专望子成人,延师课诵读.慧敏恐疲劳,愚台忧碌碌.有过常掩护,有善先表暴.子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儿行十里程,亲心千里逐.儿长欲成婚,为访闺门淑.媒妁费金钱,钗钏捐布粟.一旦媳入门,孝思遂衰薄.父母面如土,妻子颜如玉.亲责反睁眸,妻詈不为辱.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慈鸟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孝竹体寒暑,慈枝顾本末.劝尔为人子,孝经须勤读.王祥卧寒冰,孟宗哭枯竹.蔡顺拾桑椹,贼为奉母粟.杨香拯父危,虎不敢肆毒.如何今世人,不效古风俗?何不思此身,形体谁养育?何不思此身,德性谁式谷?何不思此身,家业谁给足?父母即天地,罔极难报复.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及早悔前非,莫待天诛戮.万善孝为先,信奉添福禄.2.出师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3. 800字文言文关于尽孝的

李密尽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一讲学就忘记疲劳,并且以谯周为老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相比。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司空张华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而称霸

4. 关於孝顺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释 (有分加喔

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5. 跪求大神,求关于孝道、忠诚的古文,十万火急

1.孝为百行首

[唐] 王中书

孝为百行首,诗书不胜录。

富贵与贫贱,俱可追芳躅。

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

我今述俚言,为汝效忠告。

百骸未成人,十月怀母腹。

渴饮母之血,饥食母之肉。

儿身将欲生,母身如在狱。

惟恐生产时,身为鬼眷属。

一旦见儿面,母喜命再续。

一种诚求心,日夜勤抚鞠。

母卧湿簟席,儿眠干裀褥。

儿睡正安稳,母不敢伸缩。

儿秽不嫌臭,儿病甘身赎。

横簪与倒冠,不暇思沐浴。

儿若能步履,举步虑颠覆。

儿若能饮食,省口恣所欲。

乳哺经三年,汗血耗千斛。

劬劳辛苦尽,儿至十五六。

性气渐刚强,行止难拘束。

衣食父经营,礼义父教育。

专望子成人,延师课诵读。

慧敏恐疲劳,愚台忧碌碌。

有过常掩护,有善先表暴。

子出未归来,倚门继以烛。

儿行十里程,亲心千里逐。

儿长欲成婚,为访闺门淑。

媒妁费金钱,钗钏捐布粟。

一旦媳入门,孝思遂衰薄。

父母面如土,妻子颜如玉。

亲责反睁眸,妻詈不为辱。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畜。

慈鸟尚反哺,羔羊犹跪足。

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

孝竹体寒暑,慈枝顾本末。

劝尔为人子,孝经须勤读。

王祥卧寒冰,孟宗哭枯竹。

蔡顺拾桑椹,贼为奉母粟。

杨香拯父危,虎不敢肆毒。

如何今世人,不效古风俗?

何不思此身,形体谁养育?

何不思此身,德性谁式谷?

何不思此身,家业谁给足?

父母即天地,罔极难报复。

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及早悔前非,莫待天诛戮。

万善孝为先,信奉添福禄。

2.出师表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依、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复之言,则责攸之、依、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言。

6. 关于孝子的古文,谁帮我找找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7. 以百善孝为先的作文并结合古文

前几天我在***规的演讲比赛中有一段是写孝道的,以议论为主,希望可以在对你有所帮助。

作文主要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里边。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建议在这些实例上加些感想以及连贯的开头结尾。

相信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

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据首位。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在我们所学的《***规》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己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

在古代,汉文帝刘恒就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其母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人们誉为“文景之治”。

由此可见,行孝道不仅是为人子的义务与责任,更是我们炎黄子孙作为报答父母之恩所世代相传的美好品质。

但是同学们,生活中的我们,又是否做到了以孝为先呢?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为婆婆打好水洗脚。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为奶奶洗脚,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晃晃摇摇地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给你洗脚”。这场景确实很令人感动,同时也令人深省。回首过去,我们到底为父母都做过些什么?有的同学常常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不以此为然。

或是平日里往往不屑于与父母沟通,只在母亲节、父亲节这样的日子里送一束鲜花便草草了事,并不曾注重生活中的细小。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表现出我们是否真正有孝心的事。《***规》却早已以“入则孝”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应从小事,而非一时之念想。

文帝亲尝汤药、丁兰刻木事亲、王祥卧冰求鲤。对比我们的先祖,又有几个人能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汗颜呢?当今的我们,虽不必像郭巨为母埋儿,董永卖身葬父那样事亲,但至少也应不违父母意愿,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并且,我们更应该以自身的努力来回报父母,让他们分享我们的喜悦,为我们的成功感到自豪!

---------------------------------------------------------------------

8. 文言文《锅巴救命》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母好食

知道你加点字是哪几个,所以发了译文译文:吴郡人陈姓某人,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藏起来,回家的时候就赠送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聚集收敛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于是就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大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那时人们说这就是孝顺的好报.感悟1)孝敬父母,是做儿女的义务.(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并且持之以恒.(3)百善孝为先(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5)授人玫瑰,手有余香.(6)善有善报.感悟很多,请自行选择一点.启示:陈遗是晋朝的一个很小很小军官,但他的母亲很爱吃锅巴,于是他就把剩下的锅巴留着,这样一天一天地下来有好几麻袋.后来发生了战争,他们的军队打了败仗.他们没有粮食,饿得眼冒金星.陈遗突然想起那些锅巴.他们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几天后,他们便等到了援兵的到来.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从小养成爱惜粮食的习惯,要时时刻刻紧紧地记牢,无论在任何地方、环境,包括生活中也是要记牢.因为在必要的时候可能会帮你一把.还有就是告诉我们要孝顺,陈因为孝顺,得到老天照顾,报应他的孝顺,让他死里逃生,说明我们每个人都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毕竟父母养了我们多年,不可恩将仇报,只要不做坏事,终将会得到老天的照顾,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生活中,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百以孝为先.。

子悦文言文

1. 谁帮忙写个 关于孝的文言作文, 200字左右就好 拜托了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 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 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 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 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 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 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 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

2. 800字文言文关于尽孝的

李密尽孝原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翻译: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一讲学就忘记疲劳,并且以谯周为老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相比。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说:“臣以险衅……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司空张华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而称霸

3. 关于孝顺的文言文

原文: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①食铛②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③,恒④装一囊,每煮食,辄⑤伫录⑥焦饭,归以遗⑦母。后值⑧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⑨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⑩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⑾山泽,皆⑿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好::喜欢、爱好。②铛:铁锅。③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④恒:经常、常常。⑤辄:就。⑥伫录:贮藏。⑦遗:赠送。⑧值:时值。⑨未展:来不及。⑩于:在。⑾走:跑。⑿皆:都。

译文:吴郡人陈某,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某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正值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主簿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锅巴)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主薄靠锅巴活了下来。

4. 以百善孝为先的作文并结合古文

前几天我在***规的演讲比赛中有一段是写孝道的,以议论为主,希望可以在对你有所帮助。

作文主要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在里边。

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建议在这些实例上加些感想以及连贯的开头结尾。

相信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

有句古语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意思就是说,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占据首位。一个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那么又有谁愿意真心与之交往呢?在我们所学的《***规》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们做人必须要以孝敬父母为根本己任。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恭敬地聆听父母的训导等等。

在古代,汉文帝刘恒就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其母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人们誉为“文景之治”。

由此可见,行孝道不仅是为人子的义务与责任,更是我们炎黄子孙作为报答父母之恩所世代相传的美好品质。

但是同学们,生活中的我们,又是否做到了以孝为先呢?

相信大家都一定看过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孝顺的媳妇在忙碌了一天后,为婆婆打好水洗脚。年幼的孩子看见妈妈正为奶奶洗脚,自己也打好了洗脚水,晃晃摇摇地端到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也给你洗脚”。这场景确实很令人感动,同时也令人深省。回首过去,我们到底为父母都做过些什么?有的同学常常觉得父母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不以此为然。

或是平日里往往不屑于与父母沟通,只在母亲节、父亲节这样的日子里送一束鲜花便草草了事,并不曾注重生活中的细小。忽略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能表现出我们是否真正有孝心的事。《***规》却早已以“入则孝”告诉我们,孝敬父母应从小事,而非一时之念想。

文帝亲尝汤药、丁兰刻木事亲、王祥卧冰求鲤。对比我们的先祖,又有几个人能不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汗颜呢?当今的我们,虽不必像郭巨为母埋儿,董永卖身葬父那样事亲,但至少也应不违父母意愿,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并且,我们更应该以自身的努力来回报父母,让他们分享我们的喜悦,为我们的成功感到自豪!

---------------------------------------------------------------------

5. 求关于感恩父母的文言文作文,400字

感恩父母

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用十月怀胎,给予了我生命;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用辛勤汗水,哺育了我成长;感恩父母,感恩他们用深切教诲,教会了我做人。父母给予了我们的太多太多,我们这些作子女的却不知从何做起。也许,没事时为父母分担些家务,父母下班后为他们倒上一杯水,父母不舒服时为他们充一杯牛奶,父母劳累时为他们捶捶背,父母苦恼时为他们分忧解难,父母高兴时与他们分享快乐。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但在父母眼中却是十分自豪的。父母给我们的爱如此之多,而我们却只给父母做了一点,父母都已感到知足,所以,我们要用一生来感恩父母。

我刚出生时,只有在妈妈的怀中才能睡着。每天晚上,妈妈抱着我一动也不敢动地坐着,生怕将我吵醒。经过无数个黑夜,妈妈就在这一动也不动的姿势中扭伤了腰,落下了病根。如今,她只要弯腰时间一长,腰便疼痛万分。有一次,妈妈腰疼的话都说不出来,我心里特别难受,仿佛疼的不是妈妈,而是我。当我心痛得流下眼泪时,我想到了膏药。对!用膏药贴。我拿出自己平时舍不得用的零花钱,奔向了药店。妈妈贴上我买的膏药对我说:“真舒服呀!谢谢你,宝贝!” 我的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我明白,膏药的效果不可能那么快,那么好。妈妈是为了让我放心才这样说的这个“舒服”再一次让我感受到了母爱。

小时,我们家是温馨的,那时,我们的道没有灯,而全家人又有个习惯,晚上吃完饭后去散步。幼小的我到家门口已经累的气喘乎乎了,便大声一叫:“不走了!累死我也。”爸爸皱了皱眉头,突然把身子一蹲,我边轻易的爬了上去“耶!走咯!”以后每天我都会爬到爸爸那宽大的肩膀上去,爸爸也不抱怨什么,背起我爬上6楼。

我的爸爸妈妈不仅关心我还很勤劳,他们为了让我多读书,不管这么辛苦都不怕,我爸爸经常写文件,常加班、常开会,而且,有时在我们睡觉的时候还在写文件,让他不能好好睡觉。我妈妈更辛苦了,每天早晨六点多钟起床,又要卖菜、做早餐给我吃、然后煮好我午餐饭,她还要上班又不能迟到,晚上下班一回家就做饭给我们吃。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父母的距离也越来越近。茶余饭后,总是喜欢与父母聊天,有时谈我在学校的烦恼,有时谈我的成长经历,有时谈父母的创业的艰辛。我渐渐地明白做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父母工作的不容易。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中有一句词是:“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是啊,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老师给了我们无穷的知识;朋友给了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我们身边的一切给了我们和谐健康的成长空间。难道我们不该感谢这些吗?我们需要的不正是那颗感恩的心、我们所缺少的不正是那一腔感激之情吗

6. 自写以孝为话题的文言文

送你一篇我写的,说的是“不孝”。

《风水》

山阴兄弟张伯、张仲,早年相继与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庆。

前年丧妣,一应治丧事,其父一人自为之,兄弟似无闻无睹。今父新丧,伯仲各请道士设幽醮于庭。继而分以重金聘堪舆风水先生,争相卜地厚葬。两家所聘风水先生,各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斗法,一言东南有瑞气,当封侯;一言西南有祥云,当拜相。纷执不下。

出殡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东西相持,两众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负,委柩于路侧,伯仲亦于路口各设灵帐以醮。时甫交秋,三五日,尸腐生蛆虫,纷纷坠地,遐迩不堪奇臭,邻里深责之。况兄弟角力既久,颇感疲乏,有懈意。于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风水师,望再卜。二风水师囊满意得,经“合议”,共指今停棺处即“龙凤地”也。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坟既合,言有青烟氤氲而生。后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阀,博一品诰命。“龙凤地”名声得著,村夫争相竞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乱葬岗也。

某官,祖辈为农,家境贫寒,常不能全齐衣裤。其父为人精明,适逢联产承包,以养母猪售仔博小有,供某读至硕士,得以外地为官。然某不思父恩,屡过家门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视。某嫌母生相难堪,但逢有客,辄禁母行于内室。母与子妇偶言及某幼时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驱之。母归家白于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呜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丧,同行数车,皆风水师也。至家,某并无戚容,随风水师踏遍青山。后卜得一地,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虽某出金极昂,彼未尝动容。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当开价。”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数免言。”意在令某知难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签约乎?”曰:“然。”约既成,某即返城筹措,未久,谐矣。

翁既葬,某未及别母,偕众风水师绝尘而去。未久,媪得子妇电告:“速来。襁褓儿病危,妇已无能持之矣!盖因葬父所耗过巨,无可如何,官人监守自盗,月前‘不官’矣!”

蕲州周子衡,家殷实无忧。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无子。居之左近有兰若,屡进香布施,冀求一赐,然屡无应验,心有不忿。一日,得抽上签,喜,询诸老和尚。和尚释之曰:“好签!尔福禄财气占尽矣!”周曰:“何以无子嗣?”和尚曰:“有无嗣续,当知汝前缘债孽。前世人欠汝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还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讨之。为人子者,或还债,或讨债,因果轮回,生生不息。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无因便无果,何来子嗣?”

乱曰:“佛家论因果报应,堪舆求坟山贯气。观今世之人:得官得财者,不思官之所本,不忆财之所来,概曰祖坟冒烟也。然愤愤不平者,每言善恶有报,待时辰一到,一定要报。究其所以,两者皆妄也!为贪官者,迷风水之说,衷心祈祷好运长久;为庶民者,信报应之言,切齿静待贪官遭变。然,因果报应,尚有劝善之意;坟山贯气,实属无稽之谈。施仁得仁,施义得义,立身之本也。于不仁不义之徒,挞之笞之,方可树人间正气。”

7. 自写以孝为话题的文言文

送你一篇我写的,说的是“不孝”。

《风水》 山阴兄弟张伯、张仲,早年相继与父母析居,自此不相吊庆。 前年丧妣,一应治丧事,其父一人自为之,兄弟似无闻无睹。

今父新丧,伯仲各请道士设幽醮于庭。继而分以重金聘堪舆风水先生,争相卜地厚葬。

两家所聘风水先生,各为一方高士,早有杯葛,籍此相互斗法,一言东南有瑞气,当封侯;一言西南有祥云,当拜相。纷执不下。

出殡日,村人舁棺至南口,因东西相持,两众夥大打出手。舁夫久而不堪其负,委柩于路侧,伯仲亦于路口各设灵帐以醮。

时甫交秋,三五日,尸腐生蛆虫,纷纷坠地,遐迩不堪奇臭,邻里深责之。况兄弟角力既久,颇感疲乏,有懈意。

于是,伯、仲合筵,重金啖二风水师,望再卜。二风水师囊满意得,经“合议”,共指今停棺处即“龙凤地”也。

兄弟姑妄信之,就地葬。坟既合,言有青烟氤氲而生。

后伯得一子,官至二品;仲生一女,嫁世阀,博一品诰命。“龙凤地”名声得著,村夫争相竞为墓,日既久,大路口成乱葬岗也。

某官,祖辈为农,家境贫寒,常不能全齐衣裤。其父为人精明,适逢联产承包,以养母猪售仔博小有,供某读至硕士,得以外地为官。

然某不思父恩,屡过家门不入。某娶妻生子,其母往探视。

某嫌母生相难堪,但逢有客,辄禁母行于内室。母与子妇偶言及某幼时趣事,竟遭某毒打且驱之。

母归家白于翁,翁性躁,一病不起,呜呼!某得噩耗,竟千里奔丧,同行数车,皆风水师也。至家,某并无戚容,随风水师踏遍青山。

后卜得一地,为一茶林。茶林主人乃一富商,虽某出金极昂,彼未尝动容。

相持既久,某曰:“便如何,尊主当开价。”茶商以言激之曰:“非某数免言。”

意在令某知难而退也。某亦激之曰:“敢签约乎?”曰:“然。”

约既成,某即返城筹措,未久,谐矣。 翁既葬,某未及别母,偕众风水师绝尘而去。

未久,媪得子妇电告:“速来。襁褓儿病危,妇已无能持之矣!盖因葬父所耗过巨,无可如何,官人监守自盗,月前‘不官’矣!” 蕲州周子衡,家殷实无忧。

美中不足者,惟逾四十而无子。居之左近有兰若,屡进香布施,冀求一赐,然屡无应验,心有不忿。

一日,得抽上签,喜,询诸老和尚。和尚释之曰:“好签!尔福禄财气占尽矣!”周曰:“何以无子嗣?”和尚曰:“有无嗣续,当知汝前缘债孽。

前世人欠汝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还之;前世汝欠人者不得还,今世人为汝子以讨之。为人子者,或还债,或讨债,因果轮回,生生不息。

故汝前世不欠人,人亦不之欠,无因便无果,何来子嗣?” 乱曰:“佛家论因果报应,堪舆求坟山贯气。观今世之人:得官得财者,不思官之所本,不忆财之所来,概曰祖坟冒烟也。

然愤愤不平者,每言善恶有报,待时辰一到,一定要报。究其所以,两者皆妄也!为贪官者,迷风水之说,衷心祈祷好运长久;为庶民者,信报应之言,切齿静待贪官遭变。

然,因果报应,尚有劝善之意;坟山贯气,实属无稽之谈。施仁得仁,施义得义,立身之本也。

于不仁不义之徒,挞之笞之,方可树人间正气。”。

孝道文言文200百字

1. 子贡问时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译文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有人来到,问子贡:“你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

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一年到底应是几季?”

孔子答:“四季。”

子贡面露疑惑之色。孔子说:“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子贡立刻明白了。

2. 鲍宣字子都文言文答案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人。

好学,通晓经术,做过县乡啬夫、束州守丞。

后做都尉太守功曹,推荐孝廉时做了郎,因病离官,又做州从事。

大司马卫将军王商征召鲍宣,推荐做议郎,后来又因病离开。

哀帝初,大司空何武拜宣为西曹掾,很敬重他,推荐宣做谏大夫,调任豫州牧。

一年多,丞相司直郭钦向皇上进言说“:鲍宣措施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判决诉讼案件,考察条款超出六条之外。

外出巡视乘车不驾六马,而驾一马,只宿于乡间公舍,被众人非议。”鲍宣因犯错误被免官。

归家几个月,又被征召做谏大夫。

鲍宣每逢处在谏大夫的位置,常上书直言规劝,他的言辞质朴。

这时哀帝祖母傅太后打算与成帝母一起称尊号,给亲属封官爵,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何武、大司马傅喜开始坚持正义,违背傅太后的旨意,都被免官。

3. 孔子学琴文言文阅读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司马迁史记记载)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1〕,十日不进〔2〕.师襄子曰:"可以益〔3〕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4〕也."有间〔5〕,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6〕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7〕也."有间,有所穆然〔8〕深思焉,有所怡然〔9〕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10〕而黑,几然〔11〕而长,眼如望羊〔12〕,如王四国〔13〕,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14〕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15〕也."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 · 孔子世家》)2.2 注释 〔1〕鼓琴:弹琴."师襄子":卫国乐师. 〔2〕进:前进,此指不再学习新的曲子. 〔3〕益:加,增加,此意同"进". 〔4〕数:规律,这里指演奏的技巧. 〔5〕有间:过了一段时间. 〔6〕志:志趣,意旨. 〔7〕为人:作曲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8〕穆然:默然,沉静深思的样子. 〔9〕怡然:和悦的样子."怡",高远的样子. 〔10〕黯:深黑. 〔11〕几:通"颀",颀长. 〔12〕望羊:亦作"望洋",远视的样子. 〔13〕四国:四方,天 下. 〔14〕辟:通"避".辟席:即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座而起,表示敬意. 〔15〕《文王操》:周文王作的琴曲名.2.3 译文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学了十天仍没有学习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方法.”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会弹奏的技巧了,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曲子的意境.”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领会了曲子的意境,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孔子说:“我还不了解作者.”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孔子说:“我知道他是谁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光明亮远大,像个统治四方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的确是《文王操》.”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4. 子奇治县文言文满分阅读

原文: 子奇年十余,齐君使治阿(阿县).既而,君悔之,遣使追,适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同车者)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治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救济)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译文: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注解: 阿:地名,即今山东阿县 治:治理 反:通"返",返回 既而:后来,不久 遣:派 共载:同车 白首:老年人 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的议论,无实义 决之:决断政事 耕器:农具 仓:仓库 廪:仓库中的粮食 赈:救灾 私兵:私人武器

5. 关于孝子的古文,谁帮我找找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6. 太丘二子阅读答案的译文

译文:有位客人到太丘长陈寔家过夜,陈寔就让儿子元方和季方做饭待客,客人和陈寔在一起清谈时事,元方兄弟两人把火加入灶里,就一同放下煮饭的事情,都去偷听谈话。

煮饭时竟忘了放上箅子,结果让蒸的饭都落到了锅里。陈寔问他们:「饭为什麽没冒出蒸气呢?」元方和季方直挺挺地跪著说:「您和客人清谈,我们两人就一起去偷听,蒸饭时忘了放上箅子,现在饭煮成了粥。

」陈寔问:「你们可还记住一些所听的话吗?」兄弟两人回答说:「好像还记得。」於是兄弟俩一起述说,互相穿插补正,竟没漏掉大人们说的每一句话。

陈寔说:「既然这样,只吃稀饭也就行了,何必一定要乾饭呢!」。

不孝子文言文

1. 谁帮忙写个 关于孝的文言作文, 200字左右就好 拜托了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 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 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 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 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 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 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 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

2. 百善孝为先作文200字

我们都 *** 裸而来,没有谁天生富有,没有谁天生贫穷。人生旅途中,是攫取是放弃,是拒绝是接受,全在老人的指引,心灵的抉择。

有人医治老人,千金散尽;有人赡养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为先”;有人恪守“一闯孝义生死关”。有人选择善待老人,有人选择拒绝赡老。美与丑,善与恶,全在一念之间,遗臭万年还是流芳百世,系于一瞬。

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诉你,选择孝敬,不要让迷雾遮住双眼,让污垢蒙蔽心灵,为老人,为自己,捧一颗清纯、孝敬之心。

孝敬和判逆之间,介子推为母而死,选择光荣;李魁只身劈虎报母仇,选择德昭后世;香九龄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帮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个有价值的,无愧生命无愧社会的真正的人,人们也会赠与你回报。

风雨中求生的人,会奋不顾身挽救老人的性命;一个在沙漠里跋涉的人会毅然解下腰间最后一壶水给老人;但也有人把老人骑在身下,作威作福;有人由一个孝子蜕化成逆子;有人为省钱使老人变劳力;有人为分房分田,打老人,骂老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走错了方向啊!田地、房屋、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那么多干嘛呢?到头来,反而一无所有,甚至老人,甚至生命,即使痛悔,即使改过,又赚得了几把同情泪?也没有人再来帮助你。

雄鹰,就选择敬老;如果你是沙鸥,就懂得赡养;如果你是麻雀,就会自觉服侍长辈;如果你是一个人,就更应该懂得尊敬长辈,孝敬老人。

你,一个不愿失去人格,一个不甘平庸,不会腐蚀的你,就做个清纯无比的你,捧上如雪的孝心——干净、漂亮,抛开一切污秽,所有自私,学会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变为传统,世界将更美好。你会发现,自己很美,老人很美;你会知道,孝敬是满足,付出是快乐。选择孝敬老人吧!行动就是证明!

孝敬父母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终生都应该报答。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我们人类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儿女的必做的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一直具有这种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当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天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多注意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时,我坚持每天帮父母做一件家务,向父母说一句问候的话.当节***日时,我就和父母谈谈心,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因为我妈妈工作的原因,我并没有多少时间和她在一起。但是在父母过生日时,我都会为他们精心准备一份礼物,让他们开心。为了实现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在学校好好学习。当父母因工作繁忙时,我就自煮饭,做些家务活,以此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父母生病时,像他们关心我一样,我会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为他们端水送药,嘘寒问暖。当我和父母发生争吵时,我便会做出一些必要的让步,当自己做错事情或顶撞了父母后,我就会主动向他们承认错误道歉。时常会和父母在一起讲个笑话,说说我在学校的状况,让他们对我的学习放心。

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们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们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们的心疲倦了,需要一

3. 孝的作文200字左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

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

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

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

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

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

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

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

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4. 孝文化诗词、要原创、100

中国是一个有着“孝”文化悠久历史的国家,提倡百善孝为先,而且把这种文化提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不单单是做人的行为准则,小孝治家,大孝治国。

“孝”作为一种“道”,是中国三千年文明给我们的一个特别的传统。从“孝”的延伸,又诞生了一个同样是美德但是层次更高的“忠”。翻开古书,谈忠论孝比比皆是,忠臣孝子成为举国人民向往的英烈之士,与之相背的自然是奸臣逆子,成为千夫所指的豺狼之徒。

孝是什么?夫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也就是说,父亲死后,三年内守着和父亲在一起时候的言行,就是孝了。三年后呢?孔子他老人家没说,所以,后人简单地认为不管生前如何,三年守丧就是孝。古代官员的丁忧制度正是国家充分落实儒教治国方略的体现。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许多老人在世的时候冷清寂寞,贫病饥苦,一旦做古,棺头坟前却有着一大班数也数不过来的孝子贤孙,披麻带蓑,号得天昏地暗。

翻看二十四孝的典故,个个让人咋舌。不说高难度的郭巨埋儿、剜肉伺亲,单说卧冰求鲤,也要有与众不同的体魄,并且不能卧太厚的冰。否则,不仅化不了冰,搭上小命一条,又上不了孝经,岂不是两头不讨好?更别说让后母吃到鲤鱼了。这些故事都很玄乎,即便是现在,我认为把冰箱里的冻鱼找几条出来,在炎热的夏天让我用身体融化它,估计也是不大现实的事,除非实在高烧不退,已到了要用冰块来消毒的地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几千年前孔子就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大同社会,而今自高自大的我们认为什么都超越了先人的时候,我们却忘记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孝道”。

5. 写孝的二百字作文

篇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要做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

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脏,只有一具躯壳立于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更何谈顶天立地、闯出一番天地,在历史上,有许多关于孝的感人事迹,其中在24孝中,有一则是“闵子骞劝父感后母”。感人至深。

闵子骞是周朝时期的人。幼时丧母,父娶某姓女为继室。

闵子骞素性讲孝,对待继母像生母一样孝顺。后来继母接连生了两个儿子,于是对闵子骞开始憎恶起来。

总是在丈夫面前说子骞的坏话,挑拔子骞与父亲的关系。 冬天到了,天气十分寒冷。

后娘为两个亲生儿子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给子骞做的棉衣,内面铺的是一点也不暖和的芦花。芦花是水中生长的芦草,到处飞扬的那个轻飘飘的花,哪里能御寒呢?所以,子骞穿着觉得冷得很,好像没有穿衣一样。

而这位后母反而向丈夫说:“子骞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骄养了,故意称冷。”

一天,父亲要外出,子骞为父亲驾驶车马,一阵阵凛冽的寒风吹来,子骞冷得得战票不已,手冻得拿不稳马的缰绳,将缰绳掉到了地上,马将车子差点儿拉下了悬崖。父亲大怒,气得扬起马鞭,将子骞猛打。

子骞的棉衣被打破了,内面的芦花飞了出来。父亲这才明白了一切。

立即回家责骂后妻,要将狠毒的女人赶出家门,将这个心恶女人休掉。后妻像木头一样,呆呆地立着,羞愧得无话可说。

子骞跪在父亲面前,哭着劝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请不要赶走母亲。”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

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孝心无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们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篇二: 什么是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

母亲也经常对我讲一句话“不求成才,只求成人。”孝是做人的根本。

父母养育我们半辈子,只求我们孝顺他们三分之一的时间,难道这点要求我们都做不到吗? 我国古代人就十分孝顺。比如《三字经》中的黄香,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他十分悲伤。

可母亲已经活不过来了,于是,他决定把对母亲的思念以及爱全部都倾注到父亲身上。冬天的天气十分冷,晚上睡觉时,黄香就先躺在父亲的被中,等被窝热后才回到自己冷冰冰的被窝里。

我们现代人也不甘落后,就让我们看一看陈毅大元帅的故事吧!有一次,陈毅路过家乡时,回家看望已卧病在床,大小便失控,不能自理的母亲,他帮母亲洗了脏衣服并且做了一些家务事。作为大元帅的陈毅,他每天工作繁忙,日理万机都能抽空回家孝顺母亲,何况我们小学生呢!我们一定要向陈毅大元帅学习。

就拿我来说吧,我认为对长辈最大的孝顺就是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尽量让父母少操心,平时在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像上个星期天(母亲节)的时候,我就等母亲吃完饭,抢着洗了所有的碗筷后,给母亲捶了捶背。

我在母亲后面一下一下,十分认真地捶着,突然间,我发现母亲的后背有一些驼了,我不禁想起了母亲平日里不仅要辛苦地工作,而且回家还要做好多家务活,于是我捶的更加认真了,并在心中暗暗许诺:我以后要更加孝敬母亲。当然不只是对自己的家人,对所有的长辈都应该如此。

如在校,我们要听从老师的教导,在校外,我们也要孝敬长辈,我每个星期最少和爷爷、奶奶通一次电话,因为太远,要不然我每天都会去看他们。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远古时就有“礼仪之邦”之称。

可见,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绝不能丢掉老一代流传下来的良好品德,那就让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孝顺长辈吧!孝顺还有另外一种,那就是舍小家顾大家,历史上这样的人也很多,过去人说的忠孝难两全,实际忠是最大的孝,对我们小学生来讲,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好。孝顺的方式很多,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

那就让我们从我做起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吧! 篇三:有这样一个学生,在她生日前一天,她爸爸说要给她买一个蛋糕庆祝。但后来,爸爸因为工作繁忙,一时忘了买,那个女生就绝食一天表示反对。

她爸爸没办法,开车又到镇里,买了一个蛋糕给女儿。 由此,我觉得这个女生实在是太不孝顺了,父母含辛茹苦地把她养大,而到头来,却因为没买蛋糕这么点小事而进行绝食反抗。

她爸爸应该对她进行。

6. 关于现代‘孝’的故事,200字以内,100字以上

点击签到 >

推广

电脑版 | 客户端 | 联系我们 | 反馈 ?2015 Baidu

连续签到赢财富!

有关现代200孝之始的故事

知道网友 2014-11-16 分享

我来解答

宋朝浙江瑞安府永嘉县,有个姓陈名 侃字君和的人,因事亲至孝,名遍四 方。他奉侍双亲,温顺孝敬从来不让 父母心中有忧虑之念。偶遇父母有病 ,则衣不解带日夜陪床服侍亲自做汤 熬药。二老逝去后陈侃悲痛欲绝,真 正做到了事生尽力事死尽思的圣人垂 训。他的孝行被整个家族引为典范。 所以后代子孙***效法,尊老爱幼, 兄弟团结夫妇和睦妯娌相亲。以后陈 氏家族五代同堂传为佳话.宋皇树坊 旌表,赐额曰:‘孝门陈君,百姓则 称其为“陈孝门”。

后人有诗赞曰;

至孝事亲世颂扬,子孙代代仰遗 芳

同居五世人崇敬,感动枫宸诏表 彰

三、兄弟争孝

清朝时,长江口外的崇明岛上 有吴氏四兄弟 小时候因家境贫困父 母不得已把他们卖给富家为童仆,以 求一条生路。他们长大后,个个勤奋 节俭赎出卖身契回到家乡,合力盖起 房舍并各娶妻成家。这时,他们已理 解当日父母之苦心故争相供养父母, 以示不忘养育之恩。开始认定每家供 养一月。后来,贤惠孝顺的妯娌们认 为隔三个月才能轮到供养时间太长了 故改为每家供养一日。以后又改为自 老大起每人供养一餐.依次排下每隔 五天,全家四房老少合聚一起,共烹 佳肴,奉养父母。席上子孙、儿媳争 相端菜敬酒百般孝顺真是合家欢乐乐 陶陶,二位老人安享天年。福寿近百 岁无病而终。

诗云:父母育恩深似渊,不尤被 鬻孝犹虔。

弟兄争奉酒甘旨,纯孝妯娌浑归 贤。

四、劝姑孝祖

明朝时候,浙江绍兴山阴有一户 姓杨的人家,娶了一个童养媳名叫刘 兰姐,年仅十二岁,却很明事理对家 人十分恭敬殷勤她婆母王氏动不动就 冒犯长辈经常骂祖母‘老不死将其视 为‘包袱言辞十分粗野。

一天深夜,刘兰姐来到王氏的闺 房长跪不起,王氏大吃一惊问其缘故 刘兰姐答道:儿担忧婆母不敬太婆母 .日后媳妇将视为榜样待您老了,也 把您视为“包袱那时您会多么伤心啊 !太婆母长命百岁是我家的大幸,恳 求您三思而行呀王氏听后恍然大悟. 边流泪边叹气说.良言使我收益不浅 啊!于是痛改前非,对待祖母温柔恭 顺。而刘兰姐对待王氏亦是如此。真 是;

二六女儿明大义,看姑骂祖逆亲 意

入房跪劝悔前非示范儿孙行孝字 。

五、孝感继母

清朝人李应麟,居云南昆明从小 温顺善良。他的母亲不幸去世后便劝 父亲再娶。他用卖卜的收入来供养父 母。应麟对待继母虽然十分孝顺但是 继母却将他视为眼中钉,百般刁难, 常常对他施以棍棒。每当这时应麟总 是跪着,恭敬如初丝毫没有抗拒之意 。他的父亲却轻信继母谗言,将他逐 出了家门。应麟仍无怨言,每年父母 生日都准备好礼品回家祝贺。不久应 麟听说继母病了。急忙回家进行护理 ,并跑到三十里外的地方求医抓药不 管雨天晴天天天如此,直到继母病愈 同时应麟对待继母所生孩子格外亲和 终使继母悔恨不已是此母子关系改善 ,胜过亲生。后人赞曰;

不忧继母逐离乡,母病回家侍药 汤;

7. 二百字左右的亲情,孝道短文

古语道:百善孝为先。孝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孝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做儿女穿的、吃的、用的都是父母们辛辛苦苦挣来的。衣服上的每一根丝线都渗透着父母的汗水,都寄托着父母的祝福和期盼。

同学们,那我们要怎么报答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呢?

平时里,父母工作很忙,我们应该让父母少操心,努力学习,做个好学生,让父母少一份担心,多一份放心。

生活中,要关心老人,尊敬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他们的贴心人。

记得两个月前,我的小狗去世了。我无法排除内心的悲伤,但我却没有想到,爷爷比我更悲伤。国为一般都由爷爷来照顾。就在小狗去世那天,爷爷不知心里有多伤心、多痛苦,甚至还偷偷地哭泣。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安慰爷爷说:“爷爷,别伤心了!人生的路上会有许多挫折,您不能因为一个挫折而放弃!”爷爷经过我多次劝说,终于从悲伤中走了出来。

还有一次,奶奶生病了,爸爸妈妈又不在家。虽然我不会做饭菜,但是我毫不犹豫的炒起菜来,虽然味道不怎么样,但是奶奶高兴的竖起大拇指,夸我懂事。我能为奶奶做事真自豪!

“谁言寸草心,报的三春晖!”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孝心的存在,争做孝道好少年。

8. 关于孝顺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释(有分加喔

东汉陆绩,字公纪。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卧冰求鲤原文晋王祥,字休征。

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

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最早的孝经出自哪本书?

1. 写人不孝的文言文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孝也。

翻译如下:

世间俗语所讲的不孝,有五种情形:四肢懒惰,不顾父母的生活,这是不孝之一;喜欢喝酒,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不孝之二;贪图钱财,偏爱老婆孩子,不顾父母的生活,是不孝之三;放纵于寻欢作乐,使父母蒙受羞辱,是不孝之四;逞强好斗,危及父母,是不孝之五。

2. 关于孝子的古文,谁帮我找找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3. 《***孝子》文言文

原文:

孝子无姓名,人以其哑而孝也,谓之哑孝子,亦不悉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谓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哑,不能言;与人处,以手指画,若告语者,人或解或不解也。

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饥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则嬉戏拜舞母前,母欢娱如初,然后已。母无他子,只一哑孝子。见孝子哑,始亦悲伤,继而且安之;久之,且以为胜不哑子也。有食瓜者,见孝子立於侧,与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蹑其后,验之。信然,乃大骇服。

已而母死,乡人方议醵钱敛,孝子蹶然起,牵乡人衣,至一井边,数数指水中。众讶之,姑引绳下视,则得钱累累;凡母之衾若与夫埋葬之费皆具,不知钱之所自来也,或曰:「孝子日乞归,必投一钱於中,积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赐孝子也。」既葬母,即远游不归,人遂无有见之者。

译文:

(所说的这个)孝子没有姓名,人们因为他哑而且孝顺,(所以)叫他哑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昆明人因为他是孝子,(所以)说他是昆明人.(这个)孝子天生哑巴,不能说话.与人相处,(总是)用手指指画画来告诉别人,人们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顺,(他)有个母亲已经老了,饥饿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来推测母亲(的感受),不用母亲说明。家里没有吃的,乞讨别人吃剩的来养活自己。只要乞讨到(食物),必定捧着跪在母亲面前,等母亲吃。然后(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亲有次生病,(他)在母亲面前嬉戏跳舞,直到母亲高兴像原来(没生病时)一样,才停下来。母亲没有其他儿子,只有这个哑孝子。(她)看见孝子哑,开始时很悲伤,后来心安了。久了之后,(她)认为(儿子的哑)胜过(别人)不哑的儿子。有个人吃瓜,看见哑孝子在旁边站着,(于是)把多余的瓜给他吃。(哑孝子)拿着瓜离开。吃瓜的人曾经听说过哑孝子吃东西先必定先给母亲吃,(于是)悄悄地跟随哑孝子之后,查看。果然是这样。于是非常吃惊佩服

后来母亲死了,乡里人正要商量凑钱收敛安葬(他的母亲)。哑孝子突然跳起,扯着乡人的衣服到一个井边,频频指水中。众人都很惊讶,引一绳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钱很多(那两个繁体字不认得,姑且这么翻译)。母亲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费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钱为什么会自己来。有的人说:孝子每天乞讨回来,必定投一文钱到井中,积累很久了。有的人说:不是,这是上天赐给孝子的。埋葬了母亲以后,(哑孝子)远游不再回来,于是再也没有人看见他。

4. 哑孝子走进文言文)哑孝子的译文,从“崔长生”到“后不知孝子所知

崔长生,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他为“哑孝子”.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注释 1.性(至)孝 .至:到了极点,可翻译为非常 3.人(悯)之 悯:同情 4.父母(赖)以活 赖:依靠 5.乃(易)猪饲之 易:交换 6.父母先后(卒)卒:死 7.哭之(恸)恸:悲痛的样子 8.后不知孝子所(之)之:到 [哑孝子孝的体现] 1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来吃.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 2给父母准备棺材. 3父母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 4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

5. ***孝子 文言文翻译

(所说的这个)孝子没有姓名,人们因为他哑而且孝顺,(所以)叫他哑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昆明人因为他是孝子,(所以)说他是昆明人.(这个)孝子天生哑巴,不能说话.与人相处,(总是)用手指指画画来告诉别人,人们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顺,(他)有个母亲已经老了,饥饿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来推测母亲(的感受),不用母亲说明。家里没有吃的,乞讨别人吃剩的来养活自己。只要乞讨到(食物),必定捧着跪在母亲面前,等母亲吃。然后(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亲有次生病,(他)在母亲面前嬉戏跳舞,直到母亲高兴像原来(没生病时)一样,才停下来。母亲没有其他儿子,只有这个哑孝子。(她)看见孝子哑,开始时很悲伤,后来心安了。久了之后,(她)认为(儿子的哑)胜过(别人)不哑的儿子。有个人吃瓜,看见哑孝子在旁边站着,(于是)把多余的瓜给他吃。(哑孝子)拿着瓜离开。吃瓜的人曾经听说过哑孝子吃东西先必定先给母亲吃,(于是)悄悄地跟随哑孝子之后,查看。果然是这样。于是非常吃惊佩服。

后来母亲死了,乡里人正要商量凑钱收敛安葬(他的母亲)。哑孝子突然跳起,扯着乡人的衣服到一个井边,频频指水中。众人都很惊讶,引一绳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钱很多(那两个繁体字不认得,姑且这么翻译)。母亲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费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钱为什么会自己来。有的人说:孝子每天乞讨回来,必定投一文钱到井中,积累很久了。有的人说:不是,这是上天赐给孝子的。埋葬了母亲以后,(哑孝子)远游不再回来,于是再也没有人看见他

祭母文言文

孝经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学著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大雅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刑於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包。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包,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此卿大夫子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

资於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

治国者不敢侮於鳏寡,而况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况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

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於孝。教民礼顺,莫善於悌。移风易俗,莫善於乐。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谓之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室至而日见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顺可移於长。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内,而名立於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厝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关于孝德的文言文100字

1. 古代祭父母文文言文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乃去,舍市傍(就,于是)(2)及孟子长(等到)译文邹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 古代祭父母文文言文

注释:(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乃去,舍市傍(就,于是)(2)及孟子长(等到)译文邹孟轲的母亲,被称为孟母,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就定居在那里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3. 写一篇祭奠父母四字的文言文押韵的文言文

沁园春·悼念父亲(新声韵)噩耗突传,严父归天,不胜哀愁。

看阴云密布,动惊天地;苍松劲草,闻讯低头。雨罩青山,江河呜咽,子女亲朋涕泪流。

仰天啸,叹至亲长逝,父爱永休。 灵堂三尺幽幽,忆我父音容脑海留。

凭一双巧手,走南闯北;八面玲珑,出纳支收。孝敬双亲,教抚子女,和睦四邻必应求。

威望树,存亮节高风,千古传讴。 祭祀是古代的国家大事。

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祭祀。甲骨文中的“礼”字,指的就是“事神致福”的祭祀仪节。

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祭各种神物都有一套仪式。 中学课本的文言文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古代祭祀的词语,辑录如下:社稷:《说文解字》:“社,地主也。”

土地神。祭土地神的地方叫作“社”。

《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稷,《说文解字》:“五谷之长”,即五谷之神,社稷,就是土神和谷神。

封建统治者常祭社稷,祈求年丰。现在北京的中山公园,原是明朝建成的社稷坛,每年阴历二月、八月帝王都会在这里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

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都要先建立社稷坛。社稷,又是国家***的标志和代称。

如《陈涉世家》:“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芋老人传》:“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祭、祀:或单用,或连用,均指以供品祭天、祭神、祭祖,表示崇敬兼求保佑。

一般上供于神佛称“祭”,上供于祖先称“祀”。古时重祀祭,五礼中以“祭”为重。

国君不重视“祭”,就要受到讨伐。商汤征伐葛国,武王讨伐纣王,都提出这条罪状。

如《触龙说赵太后》:“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古时把人作为祭品,奉献给祖先和神灵称“人祭”。

人祭的处死,最常见的是杀头。如《史记?陈涉世家》中的“祭以尉首”即是。

斋戒:古人在祭祀、礼佛或举行典礼前,必先斋戒。即先沐浴净身,更衣,不喝酒,素食,独居静心静性等。

清身洁心以示虔诚。《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斋戒五日,说明礼节极隆重。蔺相如要求秦王“亦宜斋戒五日”,在于打掉秦人盛气凌人的气焰,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争取时间。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你舅舅今日斋戒去了。”奠、酹:《说文解字》中说“奠,置祭也。”

但“奠”和“祭”又有差别,祭从肉,奠从酒(多指以酒食祭祀死者)。如清朝袁枚的《祭妹文》:“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酹”,洒酒于地,表示祭奠或立誓。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里是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还有 *** 《菩萨蛮?黄鹤楼》中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牺牲:在古汉语中“牺”“牲”是两个单音词,都指祭祀的牲畜。古时宗庙祭礼牲口通常选用纯色的,称作“牺”。

祭祀用的牛、羊、猪称为“牲”。如《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句中的“玉帛”,指古代传神用的璧、琮和束帛。太牢、少牢:古人十分重视祭祀之礼,不同等级的人举行祭祀所用的祭品“牺牲”的数目很有讲究,有“太牢”和“少牢”之分。

“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礼记?王制》)“牢”是养牲畜的牢圈,引申为祭祀用的牛、羊、猪三牲。

一头牛、一只羊和一头猪称为“一牢”或“牢”。“太牢”指牛羊猪三牲齐备。

如《荆轲刺秦王》中:“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少牢”指祭祀时只用猪、羊二牲作祭品。

如《伶官传序》中:“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一少牢,指猪、羊各一;告庙,是向祖庙传神祷告。

祖:祭路神。古人出行先祭路神,祈求平安。

祭毕设宴送行叫“祖饯”,就是“饯行”的意思。《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封:筑土为坛祭天,叫作“封”。

《永遇乐?赤壁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汉代霍去病曾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故称“封狼居胥”。

”。

4. 去亲去世祭文言文

祭母文

先妣某氏,自XX之华而来吾族中,持勤克俭,相夫教子;温贤讷言于内,执重周顾于外。虽闲邻肆舍皆言其德也。

及吾降,家道因事而稍落。于是仆侍尽去,母亦尽其力而每使吾乐于其中。至总角之年,更延乡中名士就学,每至吾学有所得,欣欣然或有得色,母则曰:“偿闻古之大贤者学而愈知己之不足,尔尚弱冠而书多未尽读,何得也?”吾虽诤他语,意亦然其说。于是发志刻苦,终有小成。但思报母而延家奉养,母每托乡音难舍却之,竞不可得。及乃大疾,虽尽出资延医问药,奈何终年积劳,竟舍吾西去。其不悲乎!

呜呼!每偿闻有语云:树欲静而风难止,子思养而亲不在。此诚痛杀之语耶.尚有知,但得吾之意而乐于彼土,则余愿是也。

时阴云忽至,细雨何急。似天之悲吾之情切。独余自悲凄凄而无所从也,于是归矣。

时XX年(春夏秋冬等)

你的名字(可有,也可无)

5. 关于孝子的古文,谁帮我找找

○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天子章第二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诸侯章第三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卿大夫章第四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士章第五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圣治章第九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五刑章第十一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广至德章第十三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广扬名章第十四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感应章第十六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

1. 谁帮忙写个 关于孝的文言作文, 200字左右就好 拜托了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

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考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

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

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 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

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 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

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 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 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

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 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

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父子之道, 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 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

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 不争。居上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

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 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 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

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

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

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 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 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 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则子不可以不 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

2. 践行孝德礼仪作文100字

孝德,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道德,意思是:孝顺的一种道德。

旧的三字经里面有句话说得好:香九龄,能温席。这一小段说的意思是:有一个小孩9岁,家那边又穷又冷,小孩就在席子上睡暖和了,然后再给他的爸爸妈妈睡。

多么孝顺父母的孩子!他才9岁,而且重点是他没有受过什么良好的教育,我们自己想想,他为何如此孝顺?

那我们再听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外国的年轻男子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男孩,他们的家很穷,他们家是住在美国的最西边。

在那个小男孩16岁时,他去了美国的最东边工作,小男孩只要一有时间就回家看看。

转眼间,16岁的小男孩已经34岁了。

一天美国东南部地震了,他一边逃一边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爸,妈,我爱你们!”

但结果还是被压死了,从此渺无音讯。

就连外国人都是那么爱自己的父母,作为世界文明古都的中国人,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以孝德为先而文明于世的中国人,又是如何体现出自己国家的这一份文化的精粹呢?

从每一个人开始上幼儿园时,就教中国古语:“百善以孝为先。”

可是有多少人做到了?身为一个中国人,连外国人都不如,你,还有脸吗?

所以从现在起,你们挽回你们的过失还好,好好孝顺还活着的长辈,珍惜现在的时间,和长辈多聊聊,挽回过失起码可以让我们认识到我们的错误。因此,请你们珍惜自己现在和长辈们所读过的每分每秒,用心去陪伴他们度过人生中最后的时光,颐养天年,共享天伦之乐,要求的不是每天的嘘寒问暖,要求的不是每天都跟着形影不离,有时,一句真心的叮嘱,一个细致入微的动作,更能体现出我们对他们的在乎。

将孝德精神普遍弘扬,从我们做起。

3. 古代有关孝德的故事的作文吗200字左右

孝,乃中华之美德,我们是炎黄子孙,应当注重孝德。夜晚,星光璀璨,繁星点点,明月高悬,我在这皎洁的月光下,打开了电脑,在网上查阅24孝的故事。突然,我看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大孝子,他叫闵子骞,童年的时候就没了生母,他的继母疼爱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视闵子骞为眼中钉。有了好吃的,只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吃,闵子骞吃不着,有时甚至连饭也吃不饱,还常受继母虐待。然而,闵子骞却从没有向父亲提过这些事。

冬天,继母的两个亲生儿子穿上了厚厚的棉絮衣,而闵子骞穿的棉衣看上去也是厚厚的,里面却是芦花。

有一次,他的父亲坐着他们兄弟三人拉的车子外出办事。那天,寒风瑟瑟,冰冻三尺,闵子骞的棉衣不能御寒,冻得浑身发抖,面色灰白,嘴唇都变成青紫色。而他的两个弟弟因为拉车赶路,面色红润,脸上直冒热汗。闵子骞父亲看见他瑟瑟发抖,两个弟弟却满头大汗,就断定一定是闵子骞偷懒,不肯卖力拉车。于是,一怒之下就用鞭子***地抽打他。鞭子抽破了棉衣,芦花飞了出来。他的父亲拾起来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儿子在受冻啊!

“回家!哪儿也不去了!”父亲命令儿子调转车头往回走。一进门,父亲不顾后妻的磕头求饶,执意要将她休掉。

闵子骞一见,“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哀求父亲说:“母亲在家,就我一个人受寒,母亲要是走了,我们兄弟三人都要受冻,望父亲大人三思啊!父亲见儿子的话说得婉转而近情理,便无奈地打消了休妻的念头。继母见子骞以德报怨,既往不咎,很受感动,从此对三个儿子一样对待。子骞长大后,孝名闻于天下。

读了这个故事,我真的被闵子骞的孝心所感动,跟他比起来,我真的感到自愧不如。闵子骞真是大孝子,宽宏大量,蛇蝎心肠的后母对他恨之入骨,视他为眼中钉,终于,父亲要赶她走,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居>;;孝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要重视孝道,把这个美德发扬光大,传到世界各地,让大家都来学习闵子骞,做一个孝顺的人!

4. 搜几个关于孝的文言文

东汉陆绩,字公纪。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

卧冰求鲤

原文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译文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