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顺而转的出处和历史背景_随顺而转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6 0
  1. 随顺众生真的就那么难吗?
  2. 心随境转,心也跟着生灭
  3. 努力的成语 努力的成语有什么
  4. 昨天看佛学的东西,觉得使得自己心态好了很多,放下一些,但同时感觉自己消极了,觉得人早晚是死
  5. 随风的随怎么组词
  6. 不识众生心,如何恒顺众生?
  7. 佛法开示众生要“包容”,那如果对“恶人”的包容却成了“姑息养奸”,甚至造成更多、更大的灾难呢?
  8. 宛转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修行要养德,修心性?

其一,善近于道。也就是说,行善可以让自己与修行所追求的真理接近。反之,恶则远道,作恶,让自己与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远。这就是为什么修行要求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其二,这是因果律所决定的。因果律是自然规律,不为人的意志所转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行善,则在修行中多有善缘出现,有助于修行,而作恶则会导致在修行中违缘重重,无***常修行。

随顺而转的出处和历史背景_随顺而转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三,德行好,心安神清,易于入静,易于进入禅定,即所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如果多作恶,心凶气浮,难以生定发慧。

随顺众生真的就那么难吗?

转[zhuǎn] 的组词:

1、转让

[zhuǎn ràng]?

把自己的东西或应享有的权利让给别人:~房屋。技术~。

2、逆转

[nì zhuǎn]?

向相反的向或坏的方面转变;倒转:局势~。自然规律不可~。

3、转租

[zhuǎn zū]?

承租人经出租人同意,将其承租物租给第三人。未经出租人同意擅自转租的,出租人可以解除租赁合同。

4、转场

[zhuǎn chǎng]?

转换场地。转换牧场。《新华月报》1***3年第6期:“宽阔的通道上,为转场的牧民搬家和给牲畜供应草料的汽车、拖拉机、马车,熙来攘往,络绎不绝。”李瑛《果子沟山路上》诗:“为牲畜转场,探路筑桥,羊群随后就到。”

转[zhuàn]的组词:

1、转椅

[zhuàn yǐ]?

一种坐着的部分能够转动的椅子。

2、转速

[zhuàn sù]?

转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动的圈数。通常用每分钟或每秒钟转动的圈数来表示

3、转门

[zhuàn mén]?

门扇能旋转的门,由几扇门扇装在中间的一个转轴上构成。

4、自转

[zì zhuàn]?

天体绕着自己的轴心而转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昼夜;月亮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农历一个月。

转[zhuǎi] 的组词:

1、转文

[zhuǎi wén]?

“转文”zhuǎn∥wén的又音。

2、飞沙转石

[fēi shā zhuǎi shí]?

飞:使飞扬;转:滚动。沙土飞扬,石块滚动。

心随境转,心也跟着生灭

如今我觉悟到,不能随顺众生,是因为我们不明理,一个字——迷。乐净认为佛之所以怜悯众生,并不是因为我们苦,苦只是果,究其根源在于迷,无明,没有智慧。俗话说,痛则不通嘛,如果我们彻底明了随顺众生的好处,不随顺的坏处,道理搞通了,事上就好办了。换句话说,随顺众生就是顺其自然。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身处自然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很多道理。比如说杨树柳树到了秋天树叶会落,这是规律使然,它们不会因为我们大喊大叫就能使叶子不落下来。而对于有的树种来说,常年不落叶,像松树柏树,它们同样不会因为我们捶胸顿足就能落叶。树和树是不同的,人和人也是不同的。我们非要强求众生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这就是不尊重自然发展规律。那么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是什么呢?即使我们发心是为对他人好,如果智慧不够,一定要干涉、阻止、攀缘,结果对于他人来说不但没有任何改变,反而引起反感、怨恨。老百姓讲,强扭的瓜不甜,只能是自寻烦恼,自食苦果,自取灭亡,害人害己。让众生顺己,确实难。怎么个难法?就像让这个世间河水倒流,天翻地覆,日月颠倒。可能吗?我有我的自然,你有你的自然,他有他的自然,这个自然是包罗万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轨迹,思考角度,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相上果地之所以不同,源于因地的不同。果地的不平等,源于因地的不平等。想一下阿弥陀佛为什么要为我们众生发48大愿?可以说佛没有为自己的愿,佛的愿望就是帮助一切众生圆满地实现各自的理想和愿望。众生的心念不同愿望不同,然而佛都满愿。不会因为你的愿望很低级,只是想吃香的喝辣的,佛就瞧不起你,不满足你,佛永远都不会。佛会像父母一样一直守护着我们,看着我们一点点长大成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失时机地教化和培养,就是为了接引我们走入佛门转迷为悟。在吃了一次又一次苦之后,于是我们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佛起心动念都是为众生,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想替佛接引众生,那么我们也要时刻把众生的需要放在首位,随顺着他们各种贪嗔痴的习气,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满愿。众生有得到实惠的机会,正是成全我们布施供养的机会。因为我们也是这样走过来的,也是在自己的自私自利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对于佛法不断升起信心,一点点放下贪嗔痴,而转为觉正净。佛也是这样随顺着我而救度着我。佛恒顺众生是为我们佛***表法,告诉我们如何去恒顺他人。众生的心念的在变,佛救度的方法随之而变,然而佛利益众生无私无我的心是不变的。我们念佛成佛就是为了解脱自己,进而更好的解脱他人,他们成就了,就等于我们成就了,他们欢喜了,佛就欢喜。对于我们来说,当下就从放下自己的执着分别随顺众生做起吧!

努力的成语 努力的成语有什么

随着我们佛法修学时间的增长,我们整个修学的功夫也应该要相对地提升。

我们刚开始都是在心外求法的。我们的心都是在依靠外境来帮助我们的善根,刚开始都是心有所住。当然一个初学者这样的修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你要能够保证你临终的正念不受外境的干扰,要让你的佛法的善根、念佛的善根增长广大,你就必须要提升你的修学的功力。

首先第一件事你要做的就是强迫你自己,把心带回家,这个心不要在外面乱跑。你在外面乱跑,有时候晴天的时候你还不错,要刮风下雨你就完了,你做不了主的。所以你应该劝你的心,回到你的家,把心带回家,这第一件要做的事情。生灭心,为什么心会变成生灭呢?你的心跟境在一起,心随境转。境是生灭,心也跟着生灭。心本来没有生灭,你随境而转,当然变成生灭。

所以你应该把心带回到不生灭的现前一念心性,然后生起空***中三观。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这个东西。第一件要做的事——从***入空,不要马上在因缘上去做事情。遇到任何事情告诉你自己,你本来是没有这个东西的。从空观当中先强迫自己把所有的人事先放下,然后再告诉你,好,那本来没有这个东西,那由过去的因缘现在出现了,开始修***观。

那***观怎么修呢?就是注意你心中的念头的相状。你好好地看你的相状。也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当中,你要改变你自己,第一件事情先了解你自己。你都不知道你怎么回事,你怎么改变呢?

我们的生命是由三块结合而成——过去、现在,你肯定会有一个未来,你肯定会有一个未来。而现在的我是由过去很多很多很多过去的我累积而成的,那么这个生命都已经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相状、它的生命的相貌都结束了,但是留下很很多多的痕迹,留下很多的善恶的功能。

这些功能在人事接触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相状出来——善良的相状、邪恶的相状、出离的相状、大悲菩提心的相状。那么如是相性体力作这种潜在的功能,跟遇境逢缘的造作,到因这块,跟现在的你都没有关系,不能怪现在的你。好的话,也不能赞叹现在的你,因为跟你没有关系。

那么到了缘的时候,就是你今生面对这个相状出现的时候,你该怎么办?你面对你心中的善恶相状,你有两种选择

第一个随顺它,跟着你过去的脚步走,你过去喜欢做什么你还做什么,这第一个选择。那么这种情况你的生命大概就定型了,就定型了。你对你心中的相状***取随顺的心态。

第二个,你***取对治,既然这个相状我本来就没有的,换句话说,我可以改变它,它没有实体。我们***借种种的方便来调整它,所以我们常说,祸福由因,改变在缘。我们今生要无条件地接受过去,但是你今生还是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因为这个相状虽然很多,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它们都不是本来有的,它们都没有实体。

还好,它们没有实体。所以当我们选择对治的时候,你的生命就改变了,就是缘。

昨天看佛学的东西,觉得使得自己心态好了很多,放下一些,但同时感觉自己消极了,觉得人早晚是死

1、铁杵磨针:铁杵:铁棍。铁棍子磨成绣花针。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2、孳孳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逆着水流的方向行船,如不努力推进,则会随水流后退。比喻学习或做事须克服困难,奋勉向前。

4、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

5、力争上游:上游:河的上流,比喻先进的地位。努力奋斗,争取先进再先进。

6、牧豕听经:一面放猪,一面听讲。比喻求学努力。

7、听天由命:由:听从,随顺。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8、九转丹成:转:循环变华。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9、芝草无根:比喻人的成就,没有任何帮助,出于自己的努力。

10、协力同心: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随风的随怎么组词

佛教的积极精神(尢智表居士著)

现在通用的积极与消极两个名词,其意义至为含糊,亦犹东西并无定位。但就一般的意义来说,所谓积极者,大概是指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等等而言,所谓消极者,是指懒惰、畏缩、后退、知足等等而言。普通人对佛教的感想,总以为是消极的、厌世的,因为他们看到僧众的僻居山林不事生产,和居士们的不常在热闹场中进出,其实这完全是他们错误的判断。佛教本来是纯理智的宗教,所以佛***的头脑极端的冷静,为了要彻底解决宇宙人生之谜,不得不拣个僻静的地方去用功,不得不放弃生产,但实际上他们是占据著生产的重要地位,不在政治教育家之下。至于热闹场所,倘为名利享乐,当然不去,但如为***众生,则亦何尝不去?惟其因为贪欲心淡,不肯专为自己打算,亦不求虚名,所以外表上是消极的,而对于种种恶事则确乎是绝对消极的。世人之所谓积极者,曰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而求其所以积极之原动力何在,无他,名利而已。为名利故,鸡鸣而起,不可谓不努力;为名利故,与环境奋斗,不可谓不勇敢;为名利故,绝恐落后,不可谓不前进;为名利故,得陇望蜀,永不满足。佛***因无此原动力,故对此等事,当然只能表现其懒惰、畏缩、后退、知足等等的消极态度了。然佛***亦自有其原动力在。他们为求一切众生绝对平等,为求一切众生绝对自由,为求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求一切众生智慧具足,为求一切众生圆满正觉,虽于大千世界遍舍身命,亦所不惜,千生万劫,永不退转,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即涅槃),这样的精神,才是真正的努力,勇敢,前进,不满足;才是真正的积极!

(一)自由的追求

佛教的积极进取,一言以蔽之,曰追求自由。世人所求的自由,不外乎身体、居住、营业、***、言论、新闻、出版、信仰、思想等自由,后经罗斯福总统加了一条不虞匮乏的自由,给自由放大了范围。但在佛教的立场看来,这些自由的范围太小了,标准太低了,要求太没有勇气了。我有一个故事,正好做个比喻,有一乞丐梦想做皇帝,人家问他:‘你做了皇帝,该怎么样享福?’他说:‘我做了皇帝,但求天天跷起了脚,把大饼油条吃个痛快。’说也可怜,世间人都同这乞丐一般的穷昏了心,要他开口讨债,也不敢望天讨呀!可是佛***的胆量大了,心也狠了,他要求的自由,索性把范围标准一脚踢开。他说他要求自由,要从身上做起。他身上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种功用,他要求这六种功用能绝对的自由发挥,不受任何束缚、任何障碍。先从眼睛起,他问眼啃为什么只能看到电磁波中一短段的光带,而不能看到紫色以外、红色以内的光波,以及热波无线电波?为什么只能看到网膜上的倒影,而不能直接见到光波?为什么不能见各个星球上的山川人物?为什么不能见电子核、宇宙线、磁力线?为什么不能见过去和未来的事情?为什么不能见一切众生之所见?为什么不能离一切对象而别有所见?他要求解除这种种障碍而获得见的绝对自由。次问耳朵为什么不能听到周率在二十以下、二万以上的声波?为什么不能听全世界以至全宇宙一切众生的语言音声?为什么不能听分子的振动声?为什么不能听几千年前人的语言?为什么不能摆脱声波而别有所闻?他也要求获得闻声的绝对自由。次问鼻为什么不能摆脱时间空间的束缚,闻到古今中外一切香味?为什么不能闻到他鼻子本身的味道?为什么不能用各种周率的正弦曲线来表示各种香臭的差别种类?他也要求获得闻香的绝对自由。次问舌为什么一定要和物质接触后才能尝味?为什么不能自尝其舌为苦为甜?为什么不能说一切动物的语言?为什么不能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普告众生?为什么不得以一音演说,使一切众生随类得解?他也要求获得尝味和言论的绝对自由。次问身体为什么不能摆脱地心吸力***太虚,往来星球间?为什么不能随意变化,或大或小,大至遍满虚空,小至跑进原子核内,乱其组织?为什么不能把整个太阳系抛入***?为什么不能***取炼钢炉内的铁汁?为什么不能感觉无量众生身所受的痛痒?为什么不能把十方世界一口吞尽?他也要求获得身体各部分的绝对自由。次问心意为什么不能了知十方三世一切事物的变化及一切众生的心理?为什么不能不受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种痛苦?为什么不能想像四度以上空间的情况?为什么一切物质不能随心变现?为什么不能离一切对象而别有想念?他也要求获得心意的绝对自由。你若说他的要求是无理的要求,我便问你有什么理由不能要求?你不要以为大饼油条以外无美味。所谓鹏飞万里,其志岂燕雀之所能知?这种勇于求知,不满现状之积极精神,惟佛教有之。

(二)伟大的愿望

上列种种自由,如没有得到的理由,当然不可强求,如果理论上可以得到,但实际上没有得到的方法,也只能望洋兴叹。但按佛教教义,此种自由乃***本具,不从外得,只因妄想执著,迷失本性,遂起种种烦恼,如春蚕之作茧自缚,无由摆脱,枉受诸苦;如能依教修行,断尽烦恼惑业,则本性朗然,原无缠缚。故知绝对自由有可得之理,亦有可得之道,如有人对此能生信心,能发大愿,能切实去做,不怕难,不退却,自然有获得的一天。

故佛教对于已生信心者,教发大愿,然后能行。信心是航行的罗盘,使有定向,不致迷乱;愿力是原动机,能生动力,方能使行者前进不停。故凡佛***必须发左列的四宏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

从此四宏誓愿中可以看出佛***的积极精神,远在其他宗***之上。一、佛***的信佛修行不为自己谋利益,不想自己生天堂享福,是要救度一切众生,连动物天神都在内,使其离苦得乐,永断烦恼。二、努力求知宇宙人生的真理,求得无上正等正觉。三、明知众生无边,烦恼无尽,法门无量,佛道无上,而并不畏难退缩。以这样大雄无畏的精神,而称之为消极,则我不知积极二字将作何解?

一切菩萨各有其殊胜超特的愿力,兹就佛教中宣传最广的三种大愿,略为叙述,以介绍于读者。一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二是法藏比丘(即现在的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三是文殊菩萨所说的一百四十一愿。兹摘录普贤十大愿中的恒顺众生一愿如左: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表示普贤菩萨对众生服务的伟大而积极的精神。世间只知为社会服务为人群服务,对象甚小;我们应该效法普贤,扩大服务的对象以至于无限。世间只知对于与我有关的集团服务,有亲疏之分;普贤则是以平等心饶益众生,不分冤亲。世间宗教只知崇奉教主,普贤则以承事众生为承事如来,以供养众生为供养如来。世间只知尽此一世服务人群,普贤则以无穷长久的时间服务众生,永无疲厌。佛教之绝非厌世,观此益信。

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也是极伟大的,他发愿要造成一个极乐国土,国内的物质文明可以说是发达到极点,国内的人民个个生得端庄美丽,而且个个都获上述的种种自由,个个都站在绝对平等的地位。他当初向世自在王佛发此愿时,佛保证他如此大愿一定成就,对法藏说:‘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后来法藏比丘果然全部修满这样的大愿,成佛号阿弥陀佛。现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已成为佛教中宣传最广的标语,虽穷乡僻壤的妇孺,亦无不知之。

华严经净行品文殊菩萨所说一百四十一愿,亦颇有深意。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每作一事即发一愿,每一愿都是‘当愿众生’,而不说‘愿我怎么’。这说明佛教的人生观,是处处为人著想,事事愿人家好,把我也看成众生之一,所以不从我的立场来看,正合著上文所讲平等客观的道理。从上三种伟大的愿望,可以窥见佛教的大雄大力大慈悲,决非世界上任何宗教家、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所能摹拟其万一!

六、佛教的入世应用

佛教中有两个名词,一是‘出世’,一是‘了生死’,往往为人误解,作为佛教厌世主义的根据。著者不得不于此辩正。所谓‘世’者,即是时间,故说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所谓‘出世’者,即是超出时间的束缚。时间从何而有?曰:从念念生灭而有。念头转得多就觉得时间长,念头生得少,时间就觉得短,例如等待人时,念念不断希望他到来,等不到十分钟就觉得似乎过了半小时。又如清闲无念,默默***的时候,时间就觉得过去快了。若无念头的生灭,即无时间的短长,故能离生灭幻相者,即不受时间束缚。所以‘出世’,并非厌世避世之谓。所以佛经说:‘不离世间法,常行出世道。’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根本就不离世间,今云入世者,乃指参加社会事业而言,非真有出入也。又所谓‘生死’者,即生灭之谓;‘了生死’者,乃指了脱生灭的妄念,生灭的幻相。有借此讥佛教畏死逃生者,皆因不达此义,遂生曲解。佛教本是切合人生实用之学,有理论,有应用,与科学同,不似一般宗教之有小用而无理论,亦不似哲学之有理论而无实用。今请言佛教的入世应用,作为本文的结束。

(一)服务的真诠

‘服务’二字在宗教中谓之度众生,观于四宏誓愿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及普贤菩萨的恒顺众生愿,证明佛教乃是无条件积极为人类服务的宗教。佛教何以如此积极的为人服务,乃是因为一切众生本来平等一体,度人即是自度,救人即是救己,绝无分别,故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因为人我是一体,虽为人服务,不存服务想。佛教非但不作服务想,反而作报恩想,认一切众生皆是恩人。或曰:以父母师长为恩人则可,以一切众生皆为恩人则未免太过。我则曰:这是事实,并非故作惊世骇俗之说。我们只要把每人食衣住行所需要的物质来检讨一下,就足以证明此说之不谬。例如我们穿的有布的、绸的、毛织的,各种衣著,是裁缝剪裁缝成的,衣料是绸布店里买的,绸布店的来源是向布厂绸厂毛织厂分别批进的,布的原料是纱厂供给的,纱的原料是种棉的农夫种出来的,绸的原料是丝厂供给的,丝是育蚕的人供给的,蚕的食料是种桑的人种的,毛织品的原料是牧羊人剪下来的。这还是从直接的系统说,已是牵连了一大批农工商各界的人,若再把间接助成的人来讲,例如农产品的运输需要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以及旧式的舟车骡马等交通工具,这许多工具必得有维持管理的人,工具的补充又需要各种工厂的合作。等农产品运送到纱厂丝厂毛织厂里,又需要经过机器的制造,这些机器是由工程师设计制造和使用的。工程师是要从工科大学里栽培出来的,他们的学识是各种学科的教师教的。一切工商业和教育机关是需要政治的扶助,和军队的保护的。单这样一讲,不知又劳动了多少人。这许多人中包括了农工商学军政各界,真是地无分东西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幼,都为了我一个人的衣著而劳动而合作。衣著一项已是如此,食住行三项和精神上所需要的东西,更是多至不可胜举。要是彻底的讲,可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直接的或间接的帮助我,我能不感谢他们的恩德么?虽然我已付出相当的代价,但是有许多东西是无价的,譬如我花了几元钱买了一本书,这书中的智识对我的价值,就不是金钱可以代表的。何况我赚来的钱,也许有一部分是凭著机会凑巧,并没有费多少心力得来的,也许是非分的,非义的,用贪诈方法取得的。纵然我取得的是正当的钱,换取物质的代价也很正确,但这许多人万一不和我合作时,我又将如何?他们肯和我合作,就是他们对我的恩,有了钱买不到东西,这种不合作的痛苦经验,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受过的。由此我们知道,我们享受的东西,不是造物主或天神所赐,我们用不著感谢造物主或天神,我们应当感谢全世界的每个人。所以我们要学净行品的一百四十一愿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事事要为全人类求福,万不能向一个不平等因——造物主或天神祈求自己的福报。我们要努力去干正当的职业。和有利人群的事业,以报答全人类的恩,这才是我们服务社会的真诠。

(二)真实的责任

大家都知道,服务社会第一要有责任心,但什么叫做责任心?这是说一个人对某一人或某一集团办某件事,担任某种任务,要尽心尽力去做,***使做的不好,就要受对方的责罚,为了免受责罚,不得不好好的做,这样的用心就叫做责任心。我们分析以后,就知道这责任心的动机是如此,和牛马怕主人鞭打而努力的心理,没有多大分别。有人说:‘不,这是怕自己良心的责罚,并不是怕人家责罚。’我说:‘你的良心就是骗你的东西,上文已经说过,也许会责你不去做恶。***使良心真会责罚你,你又成了什么东西?难道你肚子里有两个心,一良一黑不成?’现在社会上那一个不说自己有良心、有责任心,可是大多数不负责任,专拣恶的事去做,这是什么道理?佛教就根本不这样说,佛经里也没有这样不完善的名词。但如能依照佛教的教义来做事,却真能绝对的负责。今为随顺世俗,姑名之曰真实的责任心。这个心是从平等心、慈悲心、报恩心、明因果心和合而生。所以若依佛教来做事的时候,对上司不看作能责罚者,对下属不看作所责罚者,无恐惧心,无傲慢心,这就是平等心。下属有所要求,上司必令满意,有所困难,必为解除,这就是慈悲心。上司指示我工作方针,下属帮我办事,皆我恩人,此恩必报,这就是报恩心。作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因果历历,如影随形。我若***,违犯盗戒;我若偷懒,犯放逸戒;我若暴躁,即犯嗔戒;我若失礼,即犯慢戒;犯则受报,不爽亳厘,这就是明因果心。合此四种心去做事,会不负责任吗?这就叫真实的责任心。若不明佛理,则对上必谄,对下必骄;上有所命,诿责于下,下有所请,诿过于上;于我有利,则逢迎惟恐不足,与我有怨,则报复惟恐不力,但辨利害,罔知报恩;名利权位,眼前真实,因果报应,全属欺人。如此等人,滔滔皆是,不知人为责罚尚可巧避,因果律则无可破坏,结果还不是害人自害罢了。

(三)正确的判断力

世间能办事的人,必须才德两全,方能成就伟大事业。以上所讲只是一个‘德’字,至‘才’字则包括学问技术及智慧。智慧即是平常所讲的判断力。学问技术之不足,尚可借助于人,惟判断力则为主事人所必需。这种判断力的养成,必先明白事理,懂得世故人情,方才能判断得正确。但所谓明白事理,谈何容易,世俗上讲的事理,在佛教的眼光看,往往不是真的事理。如此明白了佛教的教理,再来看事,方能得其真理。因为佛教是崇尚客观的,任何事都不从自己的立场看,常常以众生心为心,深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所以对于任何事物以及世故人情,无不洞若观火。明白了对象以后,再下判断,自然不会不正确了。世人所以不能明达事理者,因为深著我执,不知不觉的被烦恼惑业所蔽,心有挂碍,遂起恐怖颠倒,以这样的心去分别事物,当然不能得其真相。譬如军官临阵,军中起了一点谣言,他就顾虑到自己的身命,和他的妻子财产,自然会胆怯起来,他对这个谣言,宁信其真,不信其***,你说这样的军人还能判断正确么?现在眼见有很多人为了被贪嗔痴慢所蔽,丧失了判断力,向著***的路上走。所以我敢说惟有真正明白佛教教理的人,才有正确的判断力。有正确的判断力,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四)坚忍的毅力

办理世间一切事业,都需要毅力,才能渡过种种难关,不折不挠,以底于成。若一遇挫折,便尔气沮意丧,则虽小必败,何况大事。此种毅力是从学识修养中得来,有学识才有胆气,有修养才有忍耐,合此二者始有坚忍的毅力,足以任重致远。因毅力从学养中出,故不同于刚愎,刚愎自用者,必其学养有所不足,学不足则见理不明,养不足则桀傲不驯。世间有误以刚为毅力者,明明不合事理,偏要去做,做错则一错到底,至死不悟。其实真有毅力者,决不如此。

佛教不曰毅力而曰忍。忍的意义更为圆满。不但逢到逆境要忍耐,使意志不被动摇,就是逢到顺境,如受人颂扬恭敬等,也要忍住,不起好名心,要看得像恭维别人一样,直到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不能动的境界,这才是修养功夫到家了。佛教中对忍字分析得很细,有各种的忍,如戒忍、定忍、无相忍、无生忍等,名相繁剧,兹不缕述。菩萨修六波罗蜜,以忍辱为第三波罗蜜,以此对治我慢。可见佛教对于忍的功夫看得极端重要。我们既是凡夫,我执未除,自然有我慢,往往才学越好,慢见愈深。不信,请留心任何会议席上,为某案发生争辩时,辩才越好的人,越不服输,对方如果也不示弱,往往会动起火来,把争辩题目移到了私人身上。有佛教修养的人便决不如此,纵然到了为法忘身的关头,也要自己观照,不使慢见增长,更不能发嗔心,去攻击别人。有了忍力,才能度过种种难关,度过名利关,不被欲念牵引,然后所办的事业能顺利的发展。

(五)诚恳的态度

从佛***的拈香礼佛五体投地的仪态上,可以看出他的至诚恳切心。再看到寺院里僧众的上殿念诵,听到了钟磬鱼鼓的音乐使人不由得不感到庄严肃穆的空气。再看到斋堂里的规矩,和讲经***上的秩序,可说在中国社会一团糟的环境里,找不到第二个例外来。中国人的不守法,不守秩序,在任何***,任何公共场所,都表演著包括著,已是不可掩饰的事实。惟有佛教界的礼仪,可以让外国人参观而无愧。同样的中国人而行动上有这样的差别,真不能不惊叹佛教感化教育的伟大而有效了。所以宋朝的大儒二程夫子参观了寺院仪规以后,出而叹曰:‘三代礼乐,尽于此矣!’我记得在某次会议席上,一位主管官说:‘任何团体的伙食总是办不好,饭厅上总有问题,惟有寺院里的和尚,从来没有听说闹过饭厅的。’这要归功于佛教的戒律。依照戒律不要说一举一动都有规矩,就是起心动念也不能稍涉邪私,一有过失,就要在佛前至诚忏悔。儒教讲诚敬,军队讲纪律,都没有像佛教这样周密而严格。儒家讲五常是抽象的,使人不易实行,佛教的五戒是具体的,界说分明,教人容易做。但论事实却是一般无二,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佛教重事实,亦重理论,使人做了,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佛教的一举一动,一事一物,都有理论的根据,都说得出为什么来,那里有一点迷信的成分在里面?

佛***的至诚恳切的态度,若仔细分析,实由四种佛理的成分和合而成,一是信心,二是直心,三是柔和心,四是恭敬心。一、所谓信心者,就是信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故能对人不爱不恶,不羡不嫌,不妒不憎,不谄不骄。二、所谓直心者,与人论事,全凭事实,不诳、不曲、不杂偏见、邪见、私见。三、所谓柔和心者,常观对方有何所需,有何所疑,有何恐惧,我当助其不足,解其疑虑,安其身心,出柔和语,使其欢喜。四、所谓恭敬心者,视对方为恩人,为善知识,为父母兄姊,故应恭敬,非为自己利益。由有此四故,发之于外,则为诚恳的态度。以此态度对人,则亦发生四种效果:一、得人信任,二、使人亲近。三、令人欢喜,四、受人礼敬。人能以此态度从政,则无推诿拖延,谄上凌下之习;以此经商,则无诈取巧夺,垄断剥削之弊;以此治家,则和气致祥;以此交友,则水融。总之,以此态度处事接物,自然所谋必成,所求必得。任何集团机关,如有多数人持此态度,则自然秩序井然、法纪严明,必成为一坚强有能的机构。孔子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儒者对于诚意工夫,极端注重,认为‘至诚可以感天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言其效用如此。佛教则修持种种法门,无不先以至诚,即为人说法,亦必诚恳,否则说法皆成戏论。说者听者皆无实益。

不识众生心,如何恒顺众生?

随字组词:

任随、偏随、肩随、和随、苟随、距随、随斜、随换、随包、随意、随辈、随倡、随肩、随宦、随奉、随着、随事、随岚、随驾、随方、随和、随时、随波、随踵、自随、逶随、微随、随感、随璞、随牙、随地、随丁、随处、依随、遭随、尾随、随兴、随疑、随笔、随兕、随照、随顺、随任、随宜、随后、随军、天随、随车、随坐、随俗、随口、随分、随迎、随身、随次、随流、随命、随唱、随仇、随直、随属、随人、随趁、并随、常随、参随、倡随、弹随、从随、根随、诡随、随手、随常、随势、随驸、长随、随龙、随行、随心、随缘、随访、随从、随化、随喜、随葬、随荫、随衙、随脚、随即、随例、随员、随伴、随班、随序、随扈、随珠、听随、随同、随鸾、随陆、随封、随计、随夷、随侍、随便、随管、随遇、悦随、雉随、追随、迎随、围随、委随、相随、陪随、亲随、莎随、唱随、卞随、奔随、编随、跟随、紧随、季随、附随、规随、伴随、班随、顺随、随堤、随阳、随逮、随牒、随风、随蓝、随园、随邪、随折、随机、随步、随逐、随在、随大溜、随风柁、随车雨、不随和、鬼随邪、续随子、随缘乐、随车瑞、随年杖、随想曲、随民户、随身灯、随阳雁、随州市、天随子、随份子、随大流、随想录、随手簿、随溜儿、刘随州、男唱女随、情随事迁、情随境变、起令随合、千随百顺、飘茵随溷、灵雨随车、澜倒波随、践墨随敌、管仲随马、各随其好、随侯之珠、随俗沉浮、随河打淌、随文析义、随珠和璧、随踵而至、随地随时、随高就低、随高逐低、随俗雅化、随人作计、随波逐流、随乡入乡、随帮唱影、随世沉浮、随风逐浪、随人俯仰、随俗浮沈、随机应变、随乡入俗、随意一瞥、随声吠影、随风倒舵、随事制宜、随时制宜、随声是非、枉直随形、蝇随骥尾、衔尾相随、响答影随、修短随化、萧规曹随、言出祸随、执鞭随蹬、逐影随波、随机信号、随波逐尘、随寓而安、随寓随安、随物应机、随风转舵、随世沈浮、随者唱喁、随身衣服、随口乱说、随珠弹雀、随鸡逐狗、随文释义、随风而靡、随性适分、随时施宜、随波逐浪、随手拈来、顺时随俗、随才器使、傍柳随花、百纵千随、百依百随、百衣百随、百顺千随、俯仰随俗、飞蓬随风、捣虚敌随、丹漆随梦、齿过肩随、彩凤随鸦、***凤随鸦、实至名随、比肩随踵、随园诗话、随方就圆、随方逐圆、随车甘雨、随缘乐助、随口胡诌、随机变量、随声趋和、随近逐便、随物赋形、随心所欲、随珠荆玉、随类相从、随俗为变、随波漂流、羽觞随波、走乡随乡、安分随时、执鞭随镫、逐浪随波、行随事迁、形影相随、言出法随、言发祸随、意到笔随、随驴把马、随机而变、随机***、天随人原、天随人愿、随圆就方、随语生解、容斋随笔、入乡随俗、如影随形、起令随令、飘茵随混、你倡我随、两雁随车、甘分随时、甘雨随车、夫唱妇随、夫倡妇随、俯仰随人、丰杀随时、不随以止、不随溜儿、蜂蝶随香、箕引裘随、嫁狗随狗、傍花随柳、随车致雨、适俗随时、水性随邪、随行逐队、随车夏雨、随遇而安、随行就市、随俗浮沉、随风倒柳、随时度势、随声附和、随声逐响、随时变化、随俗沈浮、随随便便、随时随地、随葫芦打汤、土鼠随金虎、长随带驮子、射极跟随器、缘缘堂随笔

佛法开示众生要“包容”,那如果对“恶人”的包容却成了“姑息养奸”,甚至造成更多、更大的灾难呢?

师兄 法安~

众生本有如来种---真如佛性,与众生虚妄五阴身心和合运作,后学举例来说:

譬如师兄正在打字时,你的真如佛心很清楚的知道你的心所思所想,而且还配合你从无间断,可是他从来不领受一切境界,你知道打字,他不知道打字,你知道打字的内涵,他不知道打字的内涵,可是没有他,你也不能打字;可是他却不会打字。

因此,纵然众生正在杀生时,真如佛心依旧配合众生,恒顺众生,他从来没有意见,他才是最慈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行菩萨道,增长智慧断除烦恼,他不会因此开心快乐喜悦,你若是造作恶业,他还是没意见,不会生气,不会愤怒,从来不分别取舍,一直恒顺著你。

这就是真如佛心的真如性,真实不动,如如随缘。

而且不仅如此,你造作的一切,全部由他收藏,他对於造作善恶、污染、清净***的收藏,可是超级伶俐,可是却不分别,完全如实收藏。

他本来就离四相,他从来不反观自我存在,不知道自我存在,只是随众生心而生万法,所以无我相;他无形无色无相,不论昆虫畜牲、地狱饿鬼、天人阿修罗,都是等同一相----真实平等相,因此无人相,也无众生相;他本来无生,未来也不灭坏,所以无时间寿命可说,因此无寿者相。

如果主你能够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亲见这个不可见的真如法相,能够证知自身本有的如来佛心,而一切众生也都本来具足此心,那你就真的知道,什麼是恒顺众生了,什麼才是真的了众生心了。

而当你亲证以后,也无妨自己的五阴身心分别思维观察,以语言文字为人演说此第一义无相无言语无形无色无声之法。

宛转的意思是什么

佛门里面常说,“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又说,“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

有人理解为是佛法的矛盾,但实质是佛法的宏大圆融,无所不包,无不含摄。

其中关键在于智慧。

幸福人生讲座-如何做一个真正如法的好人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三十五集) 2004/11/29 海口市孝廉国学启蒙中心 档名:52-115-35 比方说「非慈之慈」,看起来很慈悲,对人和和气气,在《论语》里面讲乡愿,「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就是乡愿这种人,左丘明先生觉得对他觉得很可耻,孔夫子对他也觉得不认同。「乡愿」是指所有乡里面的每个人都看他很顺眼,连坏人都看他很顺眼,孔夫子说这不好,这会让人是非不分。看到坏人坏的行为,他也视若无睹,把这个社会的是非善恶都混淆了,看到每个人都不得罪,「你好,你好」,这样反而是「德之贼」,让人无法判断善恶了。所以应该面对恶人也要能够正直的去指责规劝,这个才是读书人的气概。所以这个是「非慈之慈」。你对每个人都很仁慈,让这些恶人,甚至於我们的孩子,因为你的慈,反而做很多坏事,而你都没有去制止,我们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当你的宽容已经让人家有机可乘了,那你这个宽容也是没有智慧了,所以非慈之慈。

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1).随顺变化。《庄子·天下》:“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 成玄英 疏:“宛转,变化也。复能打拍刑戮,而随顺时代,故能与物变化而不固执之者也。”《文子·守无》:“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害,不足以患心。”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明人押字之式》:“故京师有卖花字者,随人意欲,必有宛转藏顿。”

(2).回旋;盘曲;蜿蜒曲折。《楚辞·刘向<九叹·逢纷>》:“揄扬涤荡漂流陨往触崟石兮,龙邛脟圈缭戾宛转阻相薄兮。” 王逸 注:“言水得风则龙邛缭戾与险阻相薄,不得顺其流性也。” 明 袁凯 《杨白花》诗:“杨白花,飞入深宫里,宛转房栊间,谁能复禁尔?”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及入其中,则重垣复阁,宛转交通。” 冯至 《十四行诗》:“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也有一条条宛转的小路。”

(3).谓含蓄曲折;委婉。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范 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 唐 刘禹锡 《<竹枝词>序》:“其卒章激讦如 吴 声,虽伧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 淇 濮 之艳。” 清 冯班 《钝吟杂录·读古浅说》:“凡人作文字,下笔须有轻重,论贤人君子,虽欲纠正其谬误,词宜宛转。若言小人奸贼,不妨直骂。” 鲁迅 《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有时说些宛转的话,是姑且客气客气的,何尝想借此免于下地狱。”

(4).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宋 陈恕可 《齐天乐·蝉》词:“琴丝宛转,弄几曲新声,几番凄惋。” 明 刘易 《吴姬年十五》诗:“当筵歌宛转,闲坐弄参差。”《霓裳续谱·黄昏后倚阑干》:“把玉笛《梅花》悠扬宛转,一声声吹断深更。” 周立波 《卜春秀》:“今年春天里的一天,歌喉宛转的阳雀子开始啼叫了。”

(5).谓缠绵多情,依依动人。 唐 元稹 《莺莺传》:“天将晓, 红娘 促去, 崔氏 娇啼宛转, 红娘 又捧之而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养成一个***女,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 清 葆光子 《物妖志·赤蛇》:“公初不纳,后见丰姿艳冶,宛转依人,不能定情,遂与共枕。”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虽然也有着几分父亲的木讷,而五岁的年纪, 彬彬 已很会宛转作态了。”

(6).谓使身体或物翻来覆去,不断转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融羊牛脂,灌於蒲台中,宛转於板上,桵令圆平。” 宋 苏轼 《与吴秀才书》:“留示珠玉,正快如九鼎之珍,徒咀嚼一脔,宛转而不忍下咽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忽舌烂至喉,饮食言语皆不能,宛转数日而死。” 朱自清 《羊群》:“不幸的羊儿宛转钢刀下!羊儿宛转,狼们享乐。”

(7).辗转。指经过许多人的手或许多地方。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下:“ 圣俞 在时,家甚贫,余或至其家,饮酒甚醇,非常人家所有。问其所得,云皇亲家有好学者,宛转致之。” 明 张煌言 《罗子木诗序》:“ 罗生 流离沧溟,宛转岛屿间,欲出奇计以救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修鳞》:“ 梅 或偶供廪给,必力辞不受;即强而后可,亦必宛转报复。”

(8).指周折。《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翰林道:‘我见师父藏头露尾不肯直说出来,所以也做哑装呆,取笑一回。却又一件,这是家姑从幼许我的,何必今日又要师父多这些宛转?’”《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 安老爷 ]自从见了 邓九公 ,费了无限的调停,无限的宛转,才得到了 青云峰 见着了这位隐姓埋名昨是今非的 十三妹 。”

(9).犹通融或斡旋。 宋 张九成 《横浦语录》:“一士夫以改官,少一二纸举状,再三恳求宛转当路,其意甚切。因谓之曰:‘某平生不能为人宛转。’”《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县宰道:‘此纤芥之事,不必介怀,下官自当宛转。’”《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如今又见他这番深心厚意,宛转成全,又是欢忻,又是感激。”

(10).谓光阴流逝。 南朝 宋 《拟行路难》诗之一:“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唐 李德裕 《鸳鸯篇》诗:“春光兮宛转,嬉游兮未反。” 明 张居正 《元夕行》:“年光宛转不相待,过眼繁华空自爱。”

(11).缠弓的绳。《尔雅·释器》“有缘者谓之弓” 晋 郭璞 注:“缘者,缴缠之,即今宛转也。” 郝懿行 义疏:“宛转,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