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弱胜强的意思_以弱胜强的前提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6 0
  1. 找成语意思与历史故事的成语解释10个!!!
  2. 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什么意思
  3. 以少胜多的胜是啥意思?
  4.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什么意思
  5. 以少胜多,胜是什么意思?
  6.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什么意思

进则成,退则积,强则隐,弱则显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前进时能够成功,在后退时能够积累经验,在强大时能够保持低调,在弱小时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价值。

1、进则成意味着在前进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就能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取得成功。这需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我们还需要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根据不同的情况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法,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2、退则积意味着在后退的过程中,我们能够积累经验和学习。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消极地面对失败和挫折,而是要在失败和挫折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基础。通过反思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以弱胜强的意思_以弱胜强的前提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强则隐意味着在强大时能够保持低调和谦虚。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隐藏自己的实力和能力,而是要在强大时保持谦逊和谨慎,避免因为骄傲自满而犯错。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

4、弱则显意味着在弱小时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价值。这并不是说我们应该抱怨自己的不足和缺陷,而是要在弱小时积极寻找机会和***,展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互助,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进则成,退则积,强则隐,弱则显这句话出自:

进则成,退则积,强则隐,弱则显这句话出自《道德经》。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著作的作者是老子,他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道德经》主要探讨了宇宙本源、万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毁灭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的道德、政治、文化等问题。这部著作中包含了许多深奥的哲学思想,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为而治等等。

在《道德经》中,老子认为,宇宙的本源是道,它是无形的、无名的、无限的,是一切事物的根源。老子认为,道是永恒不变的,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同时,老子也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探讨人类社会的问题时,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过于强求,要顺应自然、顺应规律,以自然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也主张柔弱胜刚强,即要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他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回归到自然的状态,不要过多的干预和强制,要尊重自然和生命的规律。

找成语意思与历史故事的成语解释10个!!!

1、以少胜多的胜释义:超过,占优势。

2、以少胜多,汉语成语,拼音是yǐ shǎo shèng duō,意思是用少量兵力战胜强大的敌人。出自《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

3、成语出处:邓爷爷《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怨之所攻.什么意思

闻鸡起舞

语出《晋书.祖逖传》: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后世之人誉有志报国,及时奋发,常用“闻鸡起舞”之成语。

枕戈待旦

语出《晋书.刘锟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戈:古代一种武器。旦:早晨。枕戈待旦,既头枕武器躺着,等待天亮。形容杀敌心切,一刻也不松懈。

先吾着鞭

语出《晋书.刘锟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着鞭耳。”着鞭:挥鞭催马。先吾着鞭,比喻他人比自己抢先一步,自己也要迎头赶上,争取后来居上。

多难兴邦

语出《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又见晋刘琨《劝进表》:“或多难以固邦国,或殷忧以启圣明。”兴:复兴,振兴。邦:国家。多难兴邦,指多灾多难的局面,往往可以激发人民励精图治,转危为安,使国家复兴强盛起来。刘琨曾以此意劝告晋元帝发奋图强,振兴国家。

无出其右

语出《史记.田叔列传》:“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无出其右,指没有能超过他的,形容人才出众,无人比得上。

车水马龙”这则成语是从马太后诏书中的话简化而来,它形容车马往来繁华热闹的场景。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东汉名将马援的小女儿马氏,由于父母早亡,年纪很小时就操办家中的事情,把家务料理得井然有序,亲朋们都称赞她是个能干的人。

十三岁那年,马氏被选进宫内。她先是侍候汉光武帝的皇后,很受宠爱。光武帝去世后,太子刘庄即位,就是汉明帝,马氏被封为贵人。由于她一直没有生育,便收养了贾氏的一个儿子,取名为刘旦。公元60年,由于皇太后对她非常宠爱,她被立为明帝的皇后。

马氏当了皇后,生活还是非常俭朴。她常穿粗布衣服,裙子也不镶边。一些嫔妃朝见她时,还以为她穿了特别好的料子制成的衣服。走到近前,才知道是极普通的衣料,从此对她更尊敬了。

马皇后知书识理,时常认真地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有一次,明帝故意把大臣的奏章给她看,并问她应如何处理,她看后当场提出中肯的意见。但她并不因此而干预朝政,此后再也不主动去谈论朝廷的事。

明帝死后,刘煌即位,这就是汉章帝。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章帝根据一些大臣的建议,打算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因此这件事没有办。 第二年夏天,发生了大旱灾。一些大臣又上奏说,今年所以大旱,是因为去年不封外戚的缘故。他们再次要求分封马氏舅父。马太后还是不同意,并且为此专门发了诏书,诏书上说:“凡是提出要对外戚封爵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都是要从中取得好处。天大旱跟封爵有什么关系?要记住前朝的教训,宠贵外戚会招来倾覆的大祸。先帝不让外戚担任重要的职务,防备的就是这个。今后,怎能再让马氏走老路呢?”诏书接着说:“马家的舅父,个个都很富贵。我身为太后,还是食不求甘,穿着简朴,左右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反躬自责,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zhuo)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候、请安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往来不绝,好像一条游龙,招摇得很。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衣眼绿色,领和袖雪白,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我当时竭力控制自己,没有责备他们。他们只知道自己享乐,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

伯乐相马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

千金买骨

“干金买骨”出自《战国策·燕策》。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宣王乘机派兵侵占了燕国的一些城池。燕昭王即位后,决心振兴燕国。因此,他广招贤士,虚心求教。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去拜访了一位很有才学的人——郭隗。在交谈中,郭对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国君,拿出了千两黄金让手下的人去买千里马。结果却花了五百两黄金给买回了一匹死马的骨头,国君一见,拍案大怒:“我是让你去买千里马,谁叫你买死马?”手下人说:“大王息怒,你想,连死马都肯花五百两黄金买来,这件事情传出去,还愁没有好千里马?”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郭隗讲完了这个故事,又接着说:“现在,大王如果真心求贤,就先从我郭隗开始吧!人们看到象我这样的人尚且能够得到您的任用,那么还愁比我郭隗富有才能的英雄豪杰不来投奔吗?”燕昭王听罢,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便为郭隗修筑了官邸,责成他动工建造黄金台。不久,乐毅、邹衍、剧辛等人,纷纷从周围的国家投奔燕昭王而来。没过几年功夫,燕国就强盛起来,把齐国打得大败。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千金买骨”这个成语,容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

※※※※※※※※※※※※※※※※※※

老 马 识 途

春秋时,齐桓公率兵汇同燕国和无终国军队征伐孤竹国,并在孤竹国附近击败了逃往孤竹国的山戎大王和孤竹国大将黄花。到了晚上,齐桓公扎营休息,半夜里黄花前来投诚,还拿着山戎大王的首级,并说孤竹国君答里呵已逃往沙漠,孤竹国的都城是一个空城。

第二天,齐桓公和燕庄公跟着黄花进了孤竹国都城,果然是一座空城。齐桓公让燕庄公留驻在这里,自己带兵让黄花带路到沙漠中去追答里呵。黄昏时分,他们来到一个地方地人叫它"迷谷",只见平沙一片,跟大海一样无边无际。大家都辨不清方向,齐桓公赶紧派人找黄花,可黄花早就没影了,齐桓公这才反应过来,是中了黄花的诡计。这时,齐国的大臣管仲说?quot;我听说北方有个'旱海',是个很险恶的地方,恐怕就是这儿,我们不能再走了。"挨了一夜,第二天天亮,仍然不知怎么走出去,人困马乏,随时都有饿死渴死的危险。这时,管仲猛然想起,狗和鸽子不管离家多远,也不会迷路,便对齐桓公说:"马也许认得路,不如挑几匹当地的老马,让他们在前头走,也许能走出去。"于是齐桓公便让人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面领路。这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还真领着大队人马走出了迷谷。齐桓公马上回兵孤竹国,杀掉了答里呵和黄花,灭了孤竹国。

骥 伏 盐 车

寓言故事:有匹上了年纪的好马,"服盐车而上太行",结果是"蹄申膝折","白汗交流",还是上不了山。伯乐看到后,给它卸下车辕哭,这匹马也"仰而鸣,声达于天"。见《战国策·楚策四》。后以"骥伏盐车"喻才能受到压制。明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争奈尘理,未逢鉴识,譬之剑沉丰狱,骥伏盐车。"

杀 马 毁 车

东汉南阳人冯良,年三十时,奉命去迎接督邮。他耻于做这工作,在路上毁车杀马,撕破衣帽,逃到犍为去从杜抚求学。妻子去找他,见路旁草中的死马败车和破衣服,认为已为虎狼盗贼所害,就为他发丧。过了十来年,他才学成回乡。见《后汉书·周燮传》。后用为藏身匿迹的典故。宋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恭有怀子由弟》诗二首之二:"杀马毁车从此逝,子来何处问行藏?"

以少胜多的胜是啥意思?

作者:[蜀汉] 诸葛亮

出处:《将苑》

全文: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或又取《诸葛亮文集》

“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人之所攻。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能柔能刚,其国弥光;能弱能强,其国弥彰;纯柔纯弱,其国必削;纯刚纯强,其国必亡。” 《诸葛亮文集》

译文

好的将帅应该具备的性格是刚强、刚烈,但不固执己见,温和、柔顺但不软弱无力,即通常听说的刚柔相济,才能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单纯一味的柔和、软弱,就会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减,以至失败;单纯一味的刚烈、刚强又会导致刚愎自用也注定要灭亡。所以,既不过柔,也不过刚,刚柔井济,才是最理想的性格特点,才是最佳的状态。

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什么意思

以少胜多的”胜“是:战胜的意思。

一、拼音:shèng、shēng

二、含义

读作[ shèng ]时

1、胜利(跟“负、败”相对):打~仗。取~。

2、打败(别人):以少~多。战~敌人。

3、比另一个优越(后面常带“于、过”等):事实~于雄辩。实际行动~过空洞的言辞。

4、优美的(景物、境界等):~景。~境。引人入~。

5、姓。

6、(旧读 shēng)能够承担或承受:~任。不~。

7、古代戴在头上的一种首饰:方~。

读作[ shēng ]时:肽的旧称。

三、组词:优胜?取胜?胜算?胜仗?形胜等。

四、笔画:撇、横折钩、横、横、撇、横、横、竖、横。

扩展资料:

组词解释

1、好胜:处处都想胜过别人

丁玲 《母亲》三:“寄宿生慢慢多了起来,寄宿生更比较勤奋,都是些好胜的姑娘。”

2、优胜:成绩优秀,胜过别人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比较旧时代的社会制度要优胜得多。”

3、取胜:取得胜利

水浒传》第一○五回:“倘贼人以精锐突至,我兵虽十倍于众,必不能取胜。”?

4、胜仗:打赢了的战役或战斗

茅盾 《子夜》十七:“ 老赵 是想学 拿破仑 ,打了一个胜仗,就提出外交公文来了。”?

5、胜负:胜败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九章:“只有你们,才是决定胜负的人,也是付出最大代价的人。”

以少胜多,胜是什么意思?

? 别被这些回答误解了,看了这些实在是没有学识并且毫无逻辑的回答,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做学术就要讲道理、摆事实,用科学严谨的客观证据说话,而不是用自己主观的感觉和感受说话,我们现在提倡依法治国,这正是法治社会形成的必要条件。主观的错误解释不仅误导了广大兵法的读者,而且会将错误的观念根植于读者心中。

? 我们先来解析一下“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句话。这句话其实是《孙子兵法》的精髓,结合这句话的上下原文就能很好地理解它。“无智名,无勇功”其实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指的就是:那些善于兵法、善于战斗的人,他们赢了以后往往不会有辉煌的战绩,以及赫赫有名的战功。

? 古时候打仗,往往看重的是一个名将的“名气”,比如关羽的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周瑜的火烧赤壁,战火连营。可是孙子却说,“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孙子兵法》错了吗?

我认为,这正是孙子异于常人的地方,普通人看到了一层,而孙子看到了第六层。孙子想要强调的是:胜者不是通过聪明的决策、勇武的功劳而取得胜利,而是靠处处谨慎,稳扎稳打的运营而取得胜利(智名:智谋的名声,勇功:勇武的功劳)。

接下来我们用几个实际案例,来说明这一道理。

? 项羽在没遇到韩信之前,威震天下,对手皆望风披靡。可是在遇到韩信后,却只能自刎于乌江。这样典型的案例说明,一个武将辉煌的战绩在于他没有遇到与其匹敌战力的强力对手,当他遇到足够战力(战斗力)的对手的时候,他往往无法创造出足够辉煌耀眼的战绩。而事实上,情况往往可能会更糟,可能会被打成平手甚至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因此历史上大胜的战役,往往都是一种“虐菜”,他们通过对抗实力比自己低许多的对手,才会有如此辉煌耀眼的战绩。

? 为什么虐菜才会有辉煌的战绩呢?

? 举个简单的例子,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汉尼拔战役,被无数军事书籍奉为经典,实则是一场全程在虐菜的战斗。在这场战役中,名将汉尼拔以五万,还是翻越了阿尔卑斯山的疲劳军队,打败了八万养精蓄锐的强大罗马步战军团。按照常理来说,以弱胜强,本就是一件功德显赫之事,然而汉尼拔更甚,他带的士兵实际上是孤军,孤军奋战,一军穿插于罗马国土之中。

但是汉尼拔打胜了,这是为什么呢?汉尼拔战役之所以可以以少胜多,这与罗马步战军团的几个低级指挥失误是分不开的。换言之,一边派的是水平稍逊的青铜级别的指挥官,而另一边,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王者级别指挥官。在汉尼拔战役中

罗马军队在没有进餐的情况下就匆忙出发,趟过冰冷的河水追击努米底亚骑兵。

? 在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下,罗马军队岂能不败?故辉煌的战绩,辉煌的智名和勇功来源于对手的失误,来源于优势非对称的虐菜。若罗马军团小心谨慎,严阵以待,谋而后动,轻易不出击,出击则快如雷霆,防御则密不透风。我们大胆设想,如果汉尼拔遇到了孙武,名将汉尼拔虽有十万之众,则能奈罗马军队何,且何来智名和勇功呢。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这是原文的上一句),“故举秋毫不为多力”(意思是举起很轻很轻的东西不能算力气大,原文的上上一句),“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原文上上上一句,意思是不用智力高的,用普通人都能随便想出的战略不是最最佳的战略)。原文上面三句都是在强调,古时候那些容易打赢的,辉煌大胜的仗,都是胜于容易打赢的对手的这一论点。如果互相都不放出弱点,两人都是高手,那么两人比拼又何来的智名和勇功呢?

试想,两个完全相同的你,智力武力水平都一样,两人互打的结果会是什么?结果自然是平局。所以真正高手打赢的仗可不是有多么多么的“优秀”,多么多么的亮眼。就像官渡之战,袁绍在被曹操烧掉粮食之前,死死地跟曹操对峙了几个月,曹操也很郁闷,都要撤退了,还好谋士荀彧强烈要求他留下来。如果袁绍不傻,不放出弱点,不给予曹操偷袭自己粮仓的机会,曹操还必须得跟他耗下去,就看谁先撑不住。所以真正是两个高手在过招,那么你很有可能,看到的是一场毫无乐趣的战斗。就像现在流行的一些电子竞技的职业比赛,打了三十多分钟,职业战队双方可能才十个不到的人头,然而三十分钟那些主播早已经二十几杀甚至推掉高地了。由此你应该能体会到孙子的这句,“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了。

? 不是善战者不想有智名和勇功,而是没有这种机会。真正善战的人,在现实中不单单可以虐菜,他们的善战应当于其匹敌名将时体现,故此情况,善战者根本没有机会甚至可能,创造智名和勇功,创造耀眼辉煌的战绩。

? 一栋高,有时候并不是因为这栋楼真的很高,而是因为它旁边的楼很矮。

? 依靠一次战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武将的水准,是愚夫的观点。事实上真正高手之间的对决,决定胜负之关键,是看谁的失误更少。

? ***的《孙子兵法》中已经详细地写到了。原文的下一句是“故其战胜不忒(忒是差错的意思,不忒即不犯错,这句话的意思是善战者通过缜密谋思,不犯错且不暴露自身的弱点而胜利的)。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战胜已经失败且暴露了弱点的人)。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者(先摆好自己的阵,准备充分、毫无弱点后再去寻找敌人的弱点),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是先缜密谋思,步步周全后再打仗,未出茅庐而定三分天下),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败兵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想,先干再说,在战斗中随机应变,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反正干就完事了)。”所以为什么开篇说这句话是整个《孙子兵法》的精髓,因为这句话直接揭示了兵法的一个本质,战争不是靠一时头脑发热,秀得头皮发麻的计谋取胜,而是依靠决策者通过缜密谋思、步步周全、稳扎稳打的运营取胜。

? 诺曼底如果不是美国人算准了天气,那么纵使他们有百万之师,又能如此顺利地成功登陆吗?因此,前期的充足准备和战前谋划是至关重要的,孙子说: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以有备而攻无备,故将有不战,战必胜矣。

? 《孙子兵法》的终极奥义,全书的主要内容,将要教会我们的是这个,而不是世俗们推崇备至,却又漏洞百出的《三十六计》。

? 有些人读《孙子兵法》是想要学习奇思谋略,而事实上《孙子兵法》至始至终教会我们的却是稳扎稳打。你看我们的先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将这些抽象的事物用文字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而且如果用我们当今科学的思维模式去研究,也一样可以融入到我们的科学体系框架。可是两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却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以及精力,才能将这些理论研究清楚,有时候仔细一想,细思极恐,我们现代人真的有比古代人聪明更多吗?

?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小生不才,在读于深圳大学法学院,初次撰文,请大家多多支持。我为我的学术负责,文章创作并修改于2019.9.29,并于2020.4.16日添加至2704字。

? 如果想要与我讨论学术问题,可以私信于我留言,谢谢大家的阅读。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什么意思

胜在这里是战胜的意思。

读音:yǐshǎoshèngduō

释义:以少量的精兵强将,战胜强大的敌人。

出处:***《我们有信心把中国的事情做得更好》:“抗日战争打了八年,抗美援朝打了三年,我们有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传统。”

古代四大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和巨鹿之战。

扩展资料:

淝水之战是东晋太元八年(前秦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今安徽瓦埠湖一带)击败前秦进攻的战争。

前秦在统一北方后,不断向南扩张,先后攻取东晋的梁、益两州及襄阳(今属中国中南部湖北省)、彭城(今中国东南部江苏省徐州)等地。前秦主苻坚为了灭亡东晋,统治全国,在前秦建元十九年七月调集90多万兵力,对晋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面对前秦军的进攻,东晋内部一致主张抵抗。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命荆州刺史(官职名)桓冲加强长江上游的防御,命令征讨大都督谢石、前锋都督谢玄等,率水陆军8万前往淮水一线抗击秦军,派龙骧将军胡彬率5000水军增援寿阳(今中国东南部安徽省寿县)。

开始东晋的军队开战不利,后来接受趁秦军尚未集中,迅速击败其的建议,改为变被动防卫为主动进攻的政策。兵力处于劣势的晋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接着水陆兼程,直逼淝水东岸。而秦军上下离心、将士厌战。晋军及时抢渡淝水猛攻。苻融临时整顿队伍,他的马突然倒地死了,于是军威大泄。晋军乘胜追击至青冈(今寿县西30里处),秦军大败。溃兵听到风声鹤鸣,就以为是晋兵追来,因而昼夜奔跑,饥寒交迫,死者十之七八,到了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苻坚中箭,逃往淮北一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以少胜多

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句话告诉大家,柔弱并不等于软弱,而是蕴含着强大的力量。在面对挑战时,人们应该像水一样,以柔克刚,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