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宠纳侮具体分析,无启宠纳侮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5 0
  1. 《尚书》之《商书·说命中》
  2. 说命的引文对读
  3. 亵侮的意思亵侮的意思是什么
  4. 武丁的历史介绍
  5. 侵侮的意思侵侮的意思是什么
  6. 启殡的引证解释启殡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7. 《策林》
  8. 欺侮的词性欺侮的词性是什么

荧侮的引证解释是:⒈迷惑侮狎。引《孔子家语·相鲁》:“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唐杜甫《火》诗:“尔_要谤_,凭此近荧侮。”浦起龙心解:“荧惑而侮狎之也。”。

荧侮的引证解释是:⒈迷惑侮狎。引《孔子家语·相鲁》:“匹夫荧侮诸侯者,罪应诛。”唐杜甫《火》诗:“尔_要谤_,凭此近荧侮。”浦起龙心解:“荧惑而侮狎之也。”。拼音是:yíngwǔ。注音是:一ㄥ_ㄨˇ。结构是:荧(上下结构)侮(左右结构)。

荧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面为您介绍:

启宠纳侮具体分析,无启宠纳侮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迷惑侮狎。

二、网络解释

荧侮迷惑侮狎词语分开解释:荧:荧(荧)微弱的光亮:荧然。荧烛。荧荧(a.微光闪烁的样子,如“明星荧荧”;b.容光焕发侮:侮欺负,轻慢: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侮蔑(轻视,轻蔑)。欺侮。不可?

关于荧侮的诗句

寒壑漫山太荧侮凭此近荧侮

关于荧侮的成语

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不为已甚不期而然仓皇出逃不名一钱取乱侮亡不齿于人伯道无儿折冲御侮不期然而然

关于荧侮的词语

阋墙御侮不名一钱启宠纳侮不为已甚伯道无儿折冲御侮金碧荧煌仓皇出逃取乱侮亡不齿于人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荧侮的详细信息

《尚书》之《商书·说命中》

欺侮的意思是: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

近义词:轻侮、侮辱、欺压、欺负。

反义词:爱护、呵护、帮助、保护。

引证解释:老舍《骆驼祥子》:他不是容易欺侮的,那么大的个子,那么宽的肩膀!

相关词语:侮辱、欺骗、欺行霸市、欺压、御侮、欺大压小、欺君误国、暗室欺心、暗室不欺、欺诈、暗室欺心、暗室不欺、傲雪欺霜、不欺屋漏、不欺暗室、不欺闇室、谄上欺下、盗名欺世、钓名欺世、内忧外侮、启宠纳侮、欺硬怕软、欺天罔人。

欺天罔地、欺天诳地、欺霜傲雪、欺世盗名、欺上罔下、欺上瞒下、欺善怕恶、欺三瞒四、欺人自欺、欺人之谈、欺人太甚、欺贫爱富、欺君误国、欺君罔上、欺公罔法、欺大压小、取乱侮亡、童叟无欺、阅墙御侮、自欺欺人、瞒上欺下、欺软怕硬、怕硬欺软。

例句:

1、纵容他去欺侮小孩无异于养虎遗患。

2、受人欺侮而进行报复的做法是愚蠢的。

3、不要从你自己的袋里取出勋章借给你的朋友,这是欺侮他的。

4、在老师厉声追问下,他道出了欺侮小同学的事实。

5、老师教导我们不能欺侮低年级的弟弟妹妹。

6、显示出对别人的欢乐不屑一顾的样子,那是欺侮了别人。

7、中国人民受列强欺侮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8、他看到几个阿飞欺侮擦鞋童,便拔刀相助,协助警察把阿飞抓获了。

9、我今年八十三岁,他们这样欺侮老人,是知法犯法!

10、我们村的流氓穷凶极恶,经常欺侮老实的农民。

11、我一日不爱他,一日不必怕他。男人唯一可以欺侮女人的一招是抛弃她。

12、女孩子手头上有点钱,比较不受人欺侮。

13、他仗着高大的身材,经常以泰山压卵之势欺侮弱小。

14、旧社会,经常是八百孤寒受人欺侮。

15、这明明白白的欺侮中国读者,信口开河的来乱讲海外奇谈。

16、那里人多,众目睽睽之下,料他也不敢欺侮你,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吧。

17、中国人民决不能忍受外国列强的欺侮。

18、帝国主义搞弱肉强食的霸权主义,我们要想不被欺侮,就要壮大自己的力量。

19、谁敢欺侮你,我决不答应。

20、你别狗仗人势地欺侮人!

说命的引文对读

正文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 :“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

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従乂。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sì),惟干戈省厥躬。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不休。

意思是 :当说接受任命统领百官后,于是他向商王进言说:“圣明的君王啊!您奉行天道,建立了邦国,又设立了国都,立天子、封诸侯,又任命了大夫师长等各级官员,让他们不能安逸享乐,而以治理百姓为要务。

上天是见识高远的,也能见微知著,圣明的君王应效法上天,做为臣子要恭敬的顺从上天的旨意,百姓们要服从治理的法度。对于君王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轻易的发号使令,可能会招来羞辱;随意动用军队,可能会引发战争;官服应放在箱子里,兵器应放在兵器库里,这些物品不能随意的赏赐,必须赐给那些经过考察、有能力且能信任的人。如果君王能在这四个方面有所警惕的话,会使得政治清明,就不会有什么不美好的了。”

正文 :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 有备无患 。无启宠纳侮,***过作非。惟厥攸居,政事惟醇。黩(dú)王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意思是 :“国家是得到治理,还是呈现混乱,关键在于所任用的官员。官职不要授予有偏爱和亲近的人,要看他的才能;爵位不要授予德行差的人,要看他是否贤明。考虑是好的办法就可以行动,行动时还要看准时机。自己认为好,但大家不认可,就会丧失自己的善行;自己认为有能力,但大家不认可,也会丧失自己的功绩。做事情,事先一定要有***与准备,有了准备才不会有后患。不能启用宠幸的小人而自取轻侮,不要耻于改过而文过饰非。如果能做到这样的话,政事就会处理的很完美。若是君王祭祀时不庄重,这就是不敬。若是祭祀的礼节繁琐而显得混乱,那么,要想让神灵得到侍奉也就困难了。”

正文 :王曰 :“旨哉!说。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

说拜稽首曰 :“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王忱不艰,允协于先王成德,惟说不言有厥咎 。”

意思是 :商王说:“说的太好啦!傅说。你的话让人信服。要是你不善于这样的说法,我就不会听到而去实行。”

傅说向商王叩拜并稽首说:“懂得道理并不困难,困难的是付之于行动。您王真心的不认为行动是困难的,这的确要感谢先王的盛德(意思是遗传),但如果我不说,就是我的过错。”

亵侮的意思亵侮的意思是什么

今传《古文尚书》中的《说命》三篇,除那些见於周秦汉典籍引用者外,皆不见简本,《古文尚书》为伪书已成铁案。但是典籍中引用的《说命》文字,也有不见於简本者,这里就罗列出来作一下简要的对***析,也有助於对简本文字的理解。本文所引清华简本《说命》释文,尽量用宽式。

一、《国语·楚语上》白公谏楚灵王时使用了一段《说命》的内容,其文字与清华简本不同,兹引白公谏语原文如下:

“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於神明,以入於河,自河徂亳,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无所禀令也。’武丁於是作书,曰:‘以余正四方,余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如是而又使以象梦,旁求四方之贤,得傅说以来,升以为公,而使朝夕规谏,曰:‘若金,用女作砺;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天旱,用女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若武丁之神明也,其圣之睿广也,其智之不疚也,犹自谓未乂,故三年默以思道。既得道,犹不敢专制,使以象旁求圣人。既得以为辅,又恐其荒失遗忘,故使朝夕规诲箴谏,曰:‘必交修余,无余弃也。’今君或者未及武丁,而恶规谏者,不亦难乎!”

1、自“昔殷武丁能耸其德”至“兹故不言”句,说的是“高宗亮阴”的内容,《书·无逸》里周公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弗言。其惟弗言,言乃雍。”当是本自同一篇书,这段内容清华简本中没有,李锐先生认为“可能当时流传的《傅说之命》有很多篇,孔子最后选取了三篇。此三篇虽然今天已经亡佚,但是一些古籍之中还引有佚文。”[2]这个看法是很正确的。“高宗亮阴”和“梦得傅说”的故事,很可能是属於《说命》的第一篇,而清华简《说命上》当是第二篇,承接第一篇的内容,孔子删书,可能觉得这第一篇和傅说的关系不大,不符合《说命》的篇题,删去了,但是先秦这篇书也广泛流传,所以多见引用。伪《古文尚书》在造《说命》三篇时,把“高宗亮阴”和“梦得傅说”故事放在《说命上》的开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它把白公语的开始几句写在下篇,很可能不符合事实。《尚书·说命上》《正义》引皇甫谧云(当出《帝王世纪》):

“高宗梦天赐贤人,胥靡之衣,蒙之而来,且云:‘我,徒也,姓傅名说,天下得我者岂徒也哉!’武丁悟而推之曰:‘傅者,相也;说者,欢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说民者哉!’明以梦视百官,百官皆非也。乃使百工写其形象,求诸天下,果见筑者胥靡衣褐带索,执役于虞虢之间、傅岩之野,名说。以其得之傅岩,谓之傅说。”

我们不知道皇甫谧根据的是什麽材料来写这一段的,但是可以知道,武丁做梦梦到傅说也是有一大段故事和说辞的,包括占梦的内容,它和“高宗亮阴”的故事构成了一篇书,就是《说命》的第一篇,它与清华简《说命上》的故事是连续衔接的,因为没有选取这一篇,所以清华简本开始就说“惟殷王赐敓(说)于天,甬(用)为失仲使人。王命氒百工向(向)以货,徇求敓(说)于邑人”(1简),如果我们不是知道其他古籍里有武丁做梦梦到傅说的记载,就很有点让人莫名了。所以白公在叙述武丁寻找启用傅说的故事的时候,也是从“高宗亮阴”开始说起,这是非常明白的。清华简本说傅说在北海之州筑城,就是“员(圜)土”,“圜土”即监狱,是关押的地方,傅说很可能本来是负责看押的官员,类似今天的监狱长之类,後来的传说中说他是“胥靡”,也就是,恐怕是误会。

2、“如是而又使以象梦,旁求四方之贤”这句,相当於清华简本上篇的“王命氒百工向(向)以货,徇求敓(说)于邑人”(1简)。原整理者已经指出“向”字“读为‘像’,指画像。”[3]甚是;但将“以货”属下句读则不确,“货”本是货卖之义,这里当是散发、传播的意思;“徇”训“遍”,相当於“旁”,训“大”,“遍求”与“大求”的意思是相同的。

3、“得傅说以来,升以为公,而使朝夕规谏”,这句相当於清华简本上篇的“敓(说)逨(来)自从,事于殷,王甬(用)命敓(说)为公”,“自”亦即《说命中》“敓(说)逨(来)自尃(傅)巖”的“自”,由也,从也。从者,遂也,“自从”是遂愿、如愿的意思,“说来自从”即“说自从以来”,就是傅说如愿而来。白公语中的“以”当训“而”。“而使朝夕规谏”一句当是白公根据文意的隐括之语。

4、“若金,用女作砺”,清华简本中篇作“若金,甬(用)隹(惟)女作砺”(2简),疑“惟”当在“用”字之前,抑或是衍文。

5、“若津水,用女作舟”,清华简本中篇作“若满水,女作舟。”(5简)“满”字原从囗从马,孙合肥先生释为“满”,[4]当是。

6、“若天旱,用女作霖雨”,清华简本中篇作“若天旱,女作*雨”(4简),“旱”字写法是从雨旱声,“*”的原字写法是上?下心,当是*心之“*”的专字,此用为*雨之“*”。

7、“启乃心,沃朕心”,清华简本作“启乃心,日沃朕心。”(3-4简)

8、“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清华简本作“若药,女(如)不眠(瞑)?(眩),越疾罔瘳。”《孟子·滕文公上》引《书》曰:“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眠”字原从见民声,据《集韵》音义均同“眠”,当是“眠”字或体。“眩”字原从土旬声。盖古人合药或服药多用酒,再加上药物的作用,容易让人昏睡眩晕,故曰“瞑眩”。 白公谏语中所引的以上四个比喻,是以“若金”、“若津水”、“若天旱”、“若药”为序,而清华简本是以“若金”、“若药”、“若天旱”、“若津水”为序,二者不同。

9、“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清华简本作“若诋(抵)不见(视),甬(用)伤”。简本的“诋”相当於“跣”,我原来读“厎”,训“至”,後网友汗天山先生指出:“怀疑‘诋’当读为‘?’,训为‘蹋’、‘践履’。与传本‘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意思接近。”[5]此说当是。“?”《集韵》或作“踬”。《说文》:“跣,足亲地也。”段注:“‘亲’、‘跣’曡韵。古者坐必脱屦,燕坐必褫韤,皆谓之跣。”《汉书·文帝纪》:“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注:“孟康曰:‘践,跣也。’晋灼曰:‘汉语作跣。跣,徒跣也。’”盖“跣”本赤足踏地,故有“践”义,践者蹋也。《玉篇》:“?,蹋也”,其本义很可能也是也是赤足蹋地义,故引申为“蹋”义。

10、“必交修余,无余弃也”, 此二句不见简本。

二、《礼记·缁衣》引《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郭店简本、上博简一本《缁衣》均无之。此见清华简本《说命中》六-七简,作“作(且)隹(惟)口起戎出好,隹(惟)干戈作疾,隹(惟)慇胾(载)病,隹(惟)干戈生(眚)氒(厥)身”(7简)。

三、《礼记·缁衣》引《兑命》曰:“爵无及恶德,民立而正事,纯而祭祀,是为不敬。事烦则乱,事神则难。”郭店简本、上博简一本《缁衣》均无此引文之。此语亦不见清华简本《说命》。《古文尚书》之《说命中》在使用此文时做了较大的发挥和改动,文作:“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无启宠纳侮,***过作非。惟厥攸居,政事惟醇。黩于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四、《礼记·文王世子》引《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此句不见清华简本,见於《古文尚书》之《说命下》。

五、《礼记·学记》引《兑命》曰:“学学半。”此句不见清华简本,见於《古文尚书》之《说命下》,与上一句连在一起,作“惟敩学半,念终始典於学”。

六、《礼记·学记》引《兑命》曰:“敬逊务时敏,厥休乃来。”此句不见清华简本,见於《古文尚书》之《说命下》,作“惟学逊志,务时敏,厥脩乃来”,是在编联时将文句做了改动。

《礼记》所引的後四条文字均不见清华简本《说命》,当是别有所本,很可能是《说命》其它篇章中的文句,所以先秦时期流传的《说命》原本绝非三篇,应该不会少於四篇,很可能在四篇以上。

武丁的历史介绍

亵侮的词语解释是:轻慢侮弄。

亵侮的词语解释是:轻慢侮弄。拼音是:xièwǔ。注音是:ㄒ一ㄝ_ㄨˇ。结构是:亵(上下结构)侮(左右结构)。

亵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轻慢侮弄。引明宋濂《<使南稿>序》:“其国多贪夫,悦其金具,_昧昧攫之,遂致其_侮。”张锺瑞《对于要求开设国会者之感喟》:“故以如神如天之君主必不可以侵犯,如父如母之官吏必不可以_侮。此亦习惯自然,而已往洵不足深怪者。”《“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神圣之民意,宜尊重之,不宜_侮之。”

二、网络解释

亵侮xièwǔㄒㄧㄝ_ㄨˇ轻慢侮弄。明宋濂《序》:“其国多贪夫,悦其金具,辄昧昧攫之,遂致其亵侮。”张锺瑞《对于要求开设国会者之感喟》:“故以如神如天之君主必不可以侵犯,如父如母之官吏必不可以亵侮。此亦习惯自然,而已往洵不足深怪者。”《“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神圣之民意,宜尊重之,不宜亵侮之。”

关于亵侮的成语

促膝谈心取乱侮亡*词亵语担惊受怕惮赫千里词不达意岛瘦郊寒兄弟阋墙,外御其侮折冲御侮内忧外侮

关于亵侮的词语

启宠纳侮阋墙御侮岛瘦郊寒词不达意大公无私内忧外侮担惊受怕折冲御侮取乱侮亡*词亵语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亵侮的详细信息

侵侮的意思侵侮的意思是什么

搜素“王二历史漫谈”微信公众号,可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夏桀是夏朝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也是商汤征伐的对象,夏桀虽文武双全,但其荒*无度,暴虐无道。那么商汤是怎样一步步扩大自身的势力范围,并最终消灭夏桀的呢?

首先来分析夏朝、商朝的都城所在地:夏桀都城在斟鄩(河南洛阳),而商汤原来都城在南毫(河南商丘),后来迁至西毫(洛阳偃师商城遗址)。这说明商汤部族活动区域为黄河下游地区,之后势力逐渐发展到黄河中游地区,最终推翻夏朝统治。这一文献得到了殷墟甲骨卜辞的支持:

贞:于西邑?(《殷墟文字乙编》7283)

贞:侑于西邑?(《龟甲兽骨文字》1·9·14)

丁巳……告秋〔于〕西邑?七月(《甲骨文合集》9631)(西邑:西毫(洛阳偃师商城遗址))

根据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的记载,得到以下史料信息:

惟尹自夏徂亳。禄至,在汤。

汤曰:“革桀,其有吉志?”尹曰:“后,我筙:‘越今旬,日旬日’。余微其有夏,众(罔)吉好;其有后厥志其仓,宠二玉,弗虞其有众。民怨曰:‘余及汝皆亡!’惟灾、虐德暴众、亡典,夏有殃。在西在东,见瘴于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祸!’皆曰:‘曷今东祥不彰?’今其如台?”汤曰:“汝告我夏隐?率,若时?”尹曰:“若时。”汤盟誓:“及尹!兹,乃柔大*!”

翻译:伊尹去夏(察其情),然后回到亳,已知天命在汤。

汤说:“伐桀之事,占卜可有什么吉兆?”伊尹说:“后,我占得此兆:‘过了今旬,日乃更新。’我看今日之夏邦已成小人之国,道德败坏;夏后一心搜刮财富,*乱,不顾民之哀苦。民怨沸腾,曰:‘宁愿同归于尽!’灾害连连、虐贤害民、亡失宝典,这都是夏有大难的征兆。瘴气笼罩夏土,其民都说:‘这是损人利己招来的祸!’都说:‘为何今暗无天日?!’我后有什么想法?”汤曰:“你是在说夏命已终?统率四方的时机到了吗?”伊尹说:“到了。”汤盟誓:“惟尹之言!戮力同心,平定大乱!”

汤往征弗服,挚托、挚、直、不僭。

自西剪西邑,戡其有夏,夏播。桀纳,于水。曰:“占”——帝曰:“一!勿遗!”

翻译:汤出发平乱,伊尹以隐名、真心、直言而有礼助之。汤自西向东,大济有夏之民。桀众叛亲离,认罪,迁去了南巢。

汤曰:“占卜!”(占得天意)——天帝曰:“与民同心!普惠天下,不可遗落一个!”

从以上《清华简》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信息:(1)首先商汤征伐夏桀需要等待时机,要占卜及作其他事前的准备。(2)夏邦已经成为小人之国,而要完全推翻夏桀的统治,需要提前将夏都周围的附属国消灭掉。(3)商汤出发平乱的路线是自西向东,而夏桀在众叛亲离后往南方逃窜,下面是商汤征伐夏桀的形势图,这表明商汤在推翻夏朝统治后,将国都由南毫(商丘)迁至西毫(洛阳)。

商汤征伐夏桀图示1

那么商汤又是怎样任用伊尹,并制定推翻夏桀暴虐统治的***的呢?

伊尹生于空桑,“空桑”并不特指某一地区,而指河南东部山东西部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分布着有莘氏、有施氏两大氏族集团,其都属于东夷部族,伊尹为有莘氏奴隶的儿子。传说伊尹父亲是善于屠宰、烹调的奴隶厨师,伊尹母亲是***桑养蚕的奴隶。伊尹虽为奴隶之子,却自幼聪慧好学、深谙治国之道,有莘王便请他做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教师)。”

于是商汤王便多次以玉、帛、马、皮等为礼前往有莘国聘请他。但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的请求,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而伊尹作为陪嫁奴隶为汤王所用。之后伊尹辅佐商汤制定伐夏的***,最终推翻夏朝统治建立商朝。

但商汤灭夏的作战顺序,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探究。从各种史料记载中得到商汤灭夏顺序,应该为葛—韦—顾—昆吾—夏桀。那么就可以证明商汤灭夏是从南毫开始,而葛国(河南宁陵)距离南毫最近,也是最先被消灭的抵抗势力。之后商汤一路向北向西前进,依次灭掉韦、顾、昆吾三个方国。而对于韦、顾、昆吾三个国家地理位置的确定,需要从近年来郑州、洛阳、商丘等地的商代遗址考古发掘中得出:在豫东、豫北、豫中等地的考古挖掘中,发现了郑州商城遗址、荥阳***姑遗址、新郑望京遗址、杞县鹿台岗遗址、民权牛牧岗遗址等。

商汤征伐夏桀图示2

最终得出韦、顾、昆吾三个方国,应分别处于新郑望京楼、郑州商城、荥阳***姑,最后再进入夏桀首都斟鄩(洛阳),另有一说为韦(河南滑县)、顾 (河南范县东)、昆吾国(今河南濮阳东南) 。

以上对商汤灭夏的整个流程进行了分析,这其中还穿插着几个小故事,商汤射伊尹、夏桀与妺(mò)喜。“商汤射伊尹”载于《吕氏春秋·慎大》:“汤入,忧天下之不宁,欲令伊尹往视旷夏,恐其不信,汤由亲自射伊尹。”伊尹在入夏前故意犯罪,汤***装盛怒挽弓射之,伊尹逃亡至夏,并以厨师的身份在夏国收集大量情报,最后返回商国伐夏。

商书汤誓篆文

妺(mò)喜是有施氏公主,夏桀发动大军攻打有施氏,有施氏是国弱力薄的东方小国,不敢与夏朝为敌,表示愿意称臣纳贡。夏桀不准有施氏投降,一定要血洗有施氏,有施氏探知夏桀是一位好色暴君,选了美女妺喜进献请降。以上两则故事载于《吕氏春秋》,传说夏桀是由于宠爱妺喜而亡国,私以为是后人杜撰不可信,但暴虐无道、荒*应是历史真实。

到这里商汤征伐夏桀也就结束了,夏桀是夏朝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商汤伐夏桀的成功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商汤与有莘氏、有施氏等东方氏族集团的联合,也是其取得胜利的关键。

搜素“王二历史漫谈”微信公众号,可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上期讲到多为谋臣对商王武丁治国的***,本节则主要专注于商王武丁时期的征伐战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商王武丁时期正处于奴隶制发展的鼎盛期,而且是由武丁引领中国走向奴隶制社会,这一史实后续资料会予以说明。那么商王武丁是如何使得商殷的统治逐渐走向复兴呢?本节主要对涉及到战争的君臣秩序、用人制度、祭祀制度等进行分析,来探讨武丁在对外征伐中的政治手段、战争策略。

首先商王武丁时期的君臣秩序,见于《尚书·商书·说命》:“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翻译:“天子统治万邦,百官承受法式。王的话就是教命,王不说,臣下就无从接受教命。”“君主能够圣明,臣下不必等待教命就将奉行,谁敢不恭敬顺从我王的美好教导呢?”

这里指出臣下要遵从王(武丁)的教命,但君主应足够圣明,其作为百官的表率要继承上天的法式,才能使万民听从王的教导。

在治国理政、用人制度等方面,《尚书·商书·说命》又提出:“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乂。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无启宠纳侮,***过作非。”

翻译:“上天聪明公正,圣主善于效法它,臣下敬顺它,人民就顺从治理了。号令轻出会引起羞辱;甲胄轻用会引起战争;衣裳放在箱子里不用来奖励,会损害自己;干戈藏在府库里不用来讨伐,会伤害自身。”“官职不可授予亲近,当授予能者;爵位不可赐给坏人,当赐给贤人。”“考虑妥善而后行动,行动又当适合时机。夸自己美好,就会失掉美好,夸自己能干,就会失去成功。做事情,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不要开宠幸的途径而受侮辱;不要以改过为耻而形成大非。”

在以上傅说向商王武丁的进言中,其提到政令颁发、奖惩制度与官员任免三方面问题。首先“政令颁发”要效法上天,按照上天旨意行事才能人民顺从;其次在“政令颁发”时要三思而后行,轻易颁布政令会引起羞辱,毫无准备的施政会引发后患。然后在对臣下的奖惩制度中,傅说指出要“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也就是说君王要将获得的财富奖励给臣下,以鼓励其帮助自身建功立业。最后在用人制度方面,其提出要任用贤才、能才,而不是与自身关系亲近者,“无启宠纳侮,***过作非”不要过于宠幸身边的人,也不要害怕出错误而不思悔改。

而有关“祭祀制度”,傅说指出:“黩予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轻慢对待祭祀,这叫不敬。礼神烦琐就会乱,这样,事奉鬼神就难了。”也就是说,既不能轻慢的对待祭祀,也不要在祭祀神明方面过于繁琐,这样就不会产生事奉鬼神的“两难”境地。

1.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征伐的原因

武丁时期对周围方国的战争,主要包括攻击行为战争、防御行为战争、俘获或掠夺行为战争。攻击行为战争是对方国的主动征伐,在甲骨卜辞中记载为“征”、“伐”、“取”、“戈”、“侵”、“途”、“敦”等。而防御行为战争是抵抗外来征伐的战争,在甲骨卜辞中记载为“捍”、“御”、“守”、“保”、“逆伐”、“作邑”等。还有一类战争会俘获大量战败方俘虏,以及取得战败方的重要***,在甲骨卜辞中记载为“擒”、“俘”、“反”、“镬”、“轨”、“取”等。

有关商王武丁对外侵略性战争的描述,其最重要原因可能是获得稀缺的战略***。例如:商王武丁对荆楚、虎方、鄂方(今湖南、湖北)的征伐,最大可能在于掠夺南疆的铜矿、锡矿、盐矿等矿产***。而武丁对西北周方(周国)、羌方(今陕西、甘肃、青海)等的进攻,其中目的之一也是获取铜矿、湖盐等***。商朝末期纣王对夷方(河南山东等地)的征伐,也是想要获取海盐等稀缺***。根据1969年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对商代青铜酒器的化验结果,得出青铜器中铜占77.2%、锡占12.5%、铅占7.2%,这表明在商代已经存在锡、铅等金属***。

2.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征伐的政策

在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的征伐中,其并非一味***取战争的方式,使得周围方国臣服于他,而是通过多种手段来维持商王朝的统治地位。在与周围其他方国的战争中,商王武丁主要通过联姻、形成同盟、分封领土、赐予爵位等方式,保证周围氏族方国臣服于商。

首先从商王朝与氏族方国的联姻来看,商朝与周、鬼方、鄂方、荆楚等部落有着姻亲关系,《小屯殷墟文字丙编》记载:“帚(妇)楚来”,《战国策·赵策》载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封之三公也”,而楚女嫁与商王武丁为妾,以上史料可证实商朝与周围方国的联姻关系。其次,商王为控制广大被征服地区,常把自诸妻、诸子、功臣以及臣服方国首领分封为诸侯,并赐予他们领地。商王武丁之子子奠,就被封为“侯奠”。一些著名的将领因立有战功也被封为侯,如仓侯虎。商王通过分封领土、赐予爵位等方式,奖励征伐的将领,或者臣服于商朝的氏族方国首领。

例如:在对外战争中屡立战功的“雀”(一说为傅说),被封为“雀侯”。而臣服于商朝的氏族方国首领,则被封为萆侯、虎侯、犬侯、祝伯等。有关于氏族方国军队征伐的卜辞如下所示:(1)癸巳卜,宾贞,令伐途萆师?《合集》

(2)于癸未有至雀师。《合集》

(3)庚戌卜,王其比犬师,惟辛亡(然)炎?《合集》

(4)庚戌卜,王其比虎师,惟辛亡(然)炎?《英国》

下面开始着重分析“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征伐”的出征地点、战争规模、联盟形势与俘获战利品等。首先从商王武丁征伐的方国地点来看,根据丁山先生《商周史料考证》,武丁时期曾先后征伐鬼方、吉方、土方、马方、棋方、印方、龙方、虎方、荆楚、尸方、巴方、下危、仲方、鄂方、羌方、大彭、系韦、夷方等20多个方国。

由于年代久远,本文主要对少数方国的地望进行说明:鬼方(今西北方部落)、羌方(今西北等地)、土方(今山西北部)、吉方(今陕西北部)、虎方(今汉口以南)、荆楚(今湖北湖南)、尸方或夷方(今河南山东等地)、巴方(今湖北西南)、人方(今安徽山东等地)。甲骨卜辞中存在大量商王武丁对方国征伐的记载:

(1)贞,登人三千呼伐吉方,受有祐?《合集》

(2)辛巳卜,争贞,今载王共人呼妇好伐土方,受有祐?五月。《合集》

(3)壬午卜,宾贞,王惟妇好令征尸?《合集》

(4)甲午卜,宾贞,王比伐巴方,受有祐?《合集》

(5)丙戌卜,争贞,今载王比望乘伐下危,我受有祐?《合集》

(G)壬寅卜,争贞,今载王伐仲方,受有祐?十三月。《合集》

(7)贞,勿呼妇妌伐龙方?《合集》

(8)壬辰卜,事贞,我伐羌?《合集》

(9)丙辰卜,宾贞,王惟周方征?《合集》

而从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征伐的战争规模来看,商朝主要施行商王统治地区、诸侯联合对外的战争策略。其中国家军队被称为“王师”、“我师、“联师”、“王旅”等,诸侯军队被称为“雀师”、“犬师”、“虎师”等。一般商王朝对外发动战争的兵力为几千人,只有那些大型征伐战才投入数万兵力。甲骨卜辞中有关商王武丁征伐的记载为:

(1)三千人伐……《合集》

(2)庚子卜,宾贞,勿登人三千呼伐舌方,弗受有祐?《合集》

(3)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合集》

(4)丁酉卜,鼓贞,今载王共人五千征土方,受有祐?三月。《合集》

(5)甲……贞,方来……邑,今夕弗震王师。《合集》

(6)……来告:大方出伐我师,惟马小臣……《合集》

(7)壬辰……衣……朕师……《合集》

(8)于癸未有至雀师。《合集》

(9)庚戌卜,王其比犬师,惟辛亡(然)炎?《合集》

(10)庚戌卜,王其比虎师,惟辛亡(然)炎?《英国》

最后来谈谈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征伐,所缴获的奴隶及其他战利品。商王朝在对周围诸方国的征伐中,与周围方国存在着亦敌亦友的关系,某些方国会出于多重目的而发生反叛。而商王朝在对外征伐的过程中,也会俘获大量奴隶、牲畜、粮食或其他战斗***。

例如:殷墟宫殿区乙七宗庙祭祀坑的发掘中,出土殉葬者600余人、狗26只,羊18只,牛10头,马15匹。在乙七宗庙北组祭祀坑中,发掘斩首者125人、6辆马车,每座车马坑里有3个战士、3套兵器,分别为驾车者、射箭者和持戈者,6辆马车好似组成一个车队。

根据甲骨卜辞的统计得出:武丁时期共使用祭祀9021人,凛辛至文丁时期使用祭祀3205人,祖庚、祖甲时期使用祭祀622人,帝乙、帝辛时期使用祭祀104人。而商王武丁时期祭祀好用战俘,且战俘以羌人为多,这也导致后期羌人(姜姓:姜尚)联周伐商。甲骨卜辞中有关羌人祭祀的记载:

(1)贞,口来羌用自成、大丁……甲、大庚、下乙……《合集》

(2)庚子卜,宾贞,翌甲辰用望乘来羌?《合集》

(3)贞,牧来羌用于……《合集》

(4)三百羌用于丁。《合集》

(5)贞,御自唐、大甲、大丁、祖乙百羌、百牢(牛)?《合集》

(6)壬辰卜,出贞,翌癸巳俏于母癸三牢、羌五?《合集》

除擒获俘虏和奴隶,商朝军队也会收缴战车、战船、武器、马匹、粮草等其他战利品。甲骨卜辞中有关战利品的记载:

(1)……小臣墙从伐,擒危美,人二十人四……人五百七十,百……车二丙,盾百八十三,函五十,矢……伯口于大口……用惟伯印……于祖乙,用美于祖丁。曰京赐……《合集》

(收缴两辆战车、一百八十三件盾、五十个函,用惟伯印祭祀祖乙,用美祭祀祖丁)

(2)……卜,争贞,擒得舟?《合集》

(3)......执舟……《英国》

(4)壬辰卜,宾贞,执多屯?《合集》

到这里“商王武丁对周围方国的征伐”也就结束了,商王武丁作为商朝最有作为的君主之一,其不仅使殷商的奴隶制度达到顶峰,更通过对周围方国的不断征伐,扩张自身的统治疆域,并获取到大量需要的稀缺***。商王武丁时期的征伐战争,分为攻击战争、防御战争、俘获或掠夺战争等,虽然这些出于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能够从一定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民族融合等,但也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导致商朝后期国力的下降。而且自商王武丁以来,存在着大量有关祭祀杀殉、殉葬杀殉奴隶的记载,这也一定程度上激化奴隶主、奴隶之间的矛盾,并造成商朝后期社会动荡的局面。因此商王武丁时期的对外战争,只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之后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启殡的引证解释启殡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侵侮的词语解释是:1.侵犯轻慢;侵害欺侮。

侵侮的词语解释是:1.侵犯轻慢;侵害欺侮。拼音是:qīnwǔ。注音是:ㄑ一ㄣㄨˇ。结构是:侵(左右结构)侮(左右结构)。

侵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侵犯轻慢;侵害欺侮。引《公孙龙子·迹府》:“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南蛮》:“中国贪其珍赂,渐相侵侮,故率数岁一反。”宋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夷狄之侵侮汉家,非武帝之私怒也。用为私怒,则人不聊生,徒为世戒耳。”清刘大_《方庶母林氏传》:“嫡妾之分不明,而上虐使其下,下侵侮其上,则家人之位不正,品物何由而遂乎?”严复《论世变之亟》:“而常受他族之侵侮,而莫与谁何,忠爱之道,固如是乎?”

二、国语词典

侵凌侮慢。

三、网络解释

侵侮侵侮,指侵犯轻慢;侵害欺侮。出自《公孙龙子·迹府》。

关于侵侮的诗句

边境年年侵侮封豕长蛇肆侵侮封豕长蛇肆侵侮

关于侵侮的成语

不齿于人折冲御侮贫病交侵内忧外侮兄弟阋墙,外御其侮伯道无儿寒风侵肌取乱侮亡不名一钱

关于侵侮的词语

不齿于人伯道无儿贫病交侵折冲御侮启宠纳侮不名一钱取乱侮亡阋墙御侮略地侵城内忧外侮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侵侮的详细信息

《策林》

启殡的引证解释是:⒈出殡。引晋陆机《挽歌诗》之一:“_爵两楹位,启_进灵_。”《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温成皇后启_,帝不御前后殿,百官进名奉慰。”。

启殡的引证解释是:⒈出殡。引晋陆机《挽歌诗》之一:“_爵两楹位,启_进灵_。”《续资治通鉴·宋仁宗至和元年》:“温成皇后启_,帝不御前后殿,百官进名奉慰。”。注音是:ㄑ一ˇㄅ一ㄣ_。结构是:启(半包围结构)殡(左右结构)。拼音是:qǐbìn。

启殡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出殡。

二、网络解释

启殡启殡,是汉语词汇,读音为qǐbìn,释义是出殡。

关于启殡的诗词

《挽词·启殡龙_动》《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

关于启殡的诗句

启殡进灵_启殡龙_动

关于启殡的成语

发蒙启滞黜昏启圣承上启下狡焉思启发蒙启蔽光前启后难于启齿

关于启殡的词语

狡焉思启启宠纳侮启羞兴戎启_振聋承前启后阳和启蛰承先启后难于启齿款启寡闻承上启下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启殡的详细信息

欺侮的词性欺侮的词性是什么

策林序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余自以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策林四十三

议兵(用舍、逆顺、兴亡。)

问《传》曰:“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又曰:“先王耀德不观兵。”二者

古之明训也。然则君天下者,废而不用,且涉去兵之非,资以定功,又乖耀德之美。

去就之理,何者得中?

又问:兵不妄动,师必有名。议之者,颇辨否臧,用之者多迷本末。故有一戎

而业成王霸,一战而祸及危亡。兴灭之由何申?逆顺之要安在?

臣闻:天下虽兴,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主也。

祭公曰:“先王耀德不观兵。”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斯

则不好之明训也。《传》曰:“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又,周定天下,偃武修

文,犹立司马之官;六军之众,以时教战:斯又不忘之明训也。然则君天下者,不

可去兵也,不可黩武也;在乎用之有本末,行之有逆顺。逆顺之要,大略有三,而

兵之名随焉。夫兴利除害,应天顺人,不为名尸,义然后动,谓之义兵。相时观衅,

取乱侮亡,不为祸先,敌至而应,谓之应兵。恃力宣骄,作威逞欲,轻人性命,贪

人土田,谓之贪兵。兵贪者亡,兵应者强,兵义者王。王之兵,无敌于天下也,故

有征无战焉。强之兵,先弱敌而后战也,故百战百胜焉。亡之兵,先自败而后战也,

故胜与不胜,同归于亡焉。然历代君臣,祸于本末:闻王者之无敌,则思耀武,是

获一兔而欲守株也。见亡者之自败,则思弭兵,是因一咽而欲去食也。曾不知无敌

者根于义,自败者本于贪;而欲归咎于兵,责功于武,不其惑欤!兴废之由,逆顺

之要,昭然可见,唯陛下择之。

策林四十四

销兵数(省军费,在断召募、除虚名。)

臣伏见自古以来,军兵之众,资粮之费,未有如今日者。时议者皆患兵之众,

而不知众之由,皆欲兵之销,而不得销之术。故散之则军情怨而戎心启,聚之则财

用竭而人力疲。为日既深,其弊亦甚。臣以为销兵省费者,在乎断召募、去虚名而

已。伏以贞元军兴以来,二十余年,陛下念其劳效,故不可散弃;幸以时无战伐,

又焉用增加?臣窃见当今募新兵,占旧额,张虚簿,破见粮者,天下尽是矣。斯则

致众之由,积费之本也。今若去虚名,就实数,则一日之内,十已减其二三矣。若

使逃不补、死不填,则十年之间,十又销其三四矣。故不散弃之,则军情无怨也;

不增加之,则兵数自销也。去虚就实,则名不诈,而用不费也。故臣以为销兵之方、

省费之术,或在于此。唯陛下详之。

策林四十五

复府兵,置屯田(分兵权、存戎备、助军食。)

夫欲分兵权、存戎备、助军食,则在乎复府兵、置屯田而已。昔高祖始受隋禅,

太宗既定天下,以为兵不可去、农不可废;于是,当要冲以开府,因隙地以营田。

府有常官,田有常业。俾乎时而讲武,岁以劝农。分上下之番,递劳逸之序。故有

虞则起为战卒,无事则散为农夫。不待征发,而封域有备矣;不劳馈饷,而军食自

充矣。此亦古者尉候之制,兵赋之义也。况今关畿之内,镇垒相望,皆仰给于县官,

且无用于战伐。若使反兵于旧府,兴利于废田,张以簿书,颁其廪积;因其卒也,

安之以田宅;因其将也,命之以府官。始复于关中,稍置于天下。则兵权渐分,而

屯聚之弊日销矣;戎备渐修,而训习之利日兴矣;军食渐给,而飞挽之费日省矣。

一事作而三利立。唯陛下裁之。

策林四十六

选将帅之方

臣闻:君明则将贤,将贤则兵胜。故有不能理兵之将,而无不可胜之兵;有不

能选将之君,而无不可得之将。是以君功见于选将,将功见于理兵者也。然则选将

之术,在乎因人之耳而听之,因人之目而视之,因人之好恶而取舍之。故明王之选

将帅也,访于众,询于人。若十人爱之,必十人之将也;百人悦之,必百人之将也;

千人悦之,必千人之将也;万人伏之,必万人之将也。臣以为贤愚之际,优劣之间,

以此而求,十得八九矣。

策林四十七

御功臣之术

臣闻:明王之御功臣也,量其功而限之以爵,审其罪而纠之以法。限之以爵,

故爵加而知荣矣;纠之以法,故法行而知恩矣。恩荣并加,畏爱相济,下无贰志,

上无疑心:此明王所以念功劳而全君臣之道也。若不限之以爵,则无厌之心生矣;

虽极人臣之位,而不知荣也。若不纠之以法,则不忌之心启矣;虽竭人主之宠,而

不知恩也。恩荣不知,畏爱不立,而望奉上之心尽,念功之道全,或难矣。故《传》

曰:“报者倦矣,施者未厌。”此犹爵无限而法不行使之然也。唯陛下察之。

策林四十八

御戎狄(征历代之策,陈当今之宜。)

问:戎狄之患久矣,备御之略多矣。故王恢陈征讨之谋,贾生立表饵之术,娄

敬兴和亲之计,晁错建农战之策。然则古今异道,利害殊宜;将欲***之,孰为可者?

又问:今国家北虏款诚,南夷***;所未化者,其唯西戎乎?讨之则疲顿师徒,舍

之则侵轶边鄙,许和亲则启贪而厚费,约盟誓则饰诈而不诚。今欲遏彼虔刘,化其

桀骛;来远人于朔漠,复旧土于河湟:上策远谋,备陈本末。

臣闻:戎狄者,一气所生,不可翦而灭也;五方异族,不可臣而畜也。故为侵

暴之患久矣,而备御之略亦多矣。考其要者,大较有四焉。若乃选将练兵,长驱深

入之谋,自王恢始。建以三表,诱以五饵之术,自贾谊始。厚以赂遗,结以和亲之

计,自娄敬始。徙人实边,劝农教战之策,自晁错始。然则,用王恢之谋,则殚财

耗力,罢竭生人,祸竭兵连,功不偿费:故汉武悔焉,而下哀痛之诏也。用贾谊之

术,则羌胡之耳目心腹,虽诱而荒矣;而华夏之财力风教,亦随而弊矣:故汉文知

其不可而不行也。用娄敬之计,则启宠纳侮,厚费偷安;虽侵略之患暂宁,而和好

之约屡背:故汉氏四代为匈奴所欺也。用晁错之策,则边人有安土之惠,未免攻战

之劳;匈奴无得志之虞,亦绝归心之望:故汉武犹病之,有广武之役也。是以,讨

之以兵,不若诱之以饵;诱之以饵,不若和之以亲;和之以亲,不若备之有素:斯

皆前代已验之事,可覆而视也。以今参古,弃短取长,亦可择而用焉。

然臣终以为近算浅图,非帝王久远安边之上策。何者?臣观前代:若政成国富,

德盛人安;则虽六月有北伐之师,不足忧也。若政缺国贫,德衰人困;则虽一时无

南牧之马,不足庆也。何则?国富则师壮,师壮则令严;人安则心固,心固则思理:

如此久久,则天子之守,不独在于诸侯,将在于四夷矣;则暂虽有事,何足忧矣?

若国贫则师弱,师弱则不虞;人困则心离,心离则思乱:如此久久,则天子之忧,

不独在于边陲,或在于萧墙矣;则暂虽无事,何足庆焉?

盖古之王者,庆在本而不在末,忧在此而不在彼也。今国家柔中怀外,近悦远

来,北虏向风,南蛮底贡;所未化者,其余几何?伏愿陛下:畜之如犬羊,视之如

蜂虿;不以士马强而才力盛,恃之而务战争;不以亭障静而烟尘销,轻之而去守备。

但且防其侵轶,遏其虔刘,去而勿追,来而勿纵,而已。然后略四子之小术,弘三

王之大猷,以政成德盛为图,以人安师壮为计。故德盛而日闻则服,服必怀柔;师

壮而时动则威,威必震詟。夫然可以不縻财用,不烦师徒,不盟誓而外成,不和亲

而内附。如此,则四海之内,五年之间,要荒未服之戎,必匍匐而来;河陇已侵之

地,庶从容以归。上策远谋,不出于此矣。

策林四十九

备边、并将、置帅

臣伏见方今备边之计,未得其宜。何则?京西之兵,其数颇众,城堡甚备,器

械甚精,以之遏侵掠、禁夺攘则可矣。若犬戎大至,长驱而来;臣恐将卒虽多,无

能抗者。今所以轸陛下虑者,岂非此乎?其所以然者,盖由镇垒太多,主将太众故

也。夫镇多则兵散,兵散则威不相合而力不相济矣;将众则心异,心异则胜不相让

而败不相救矣。卒然有事,谁肯当之?今若合之为五将,统之以一帅:将合则戮力,

帅一则同心。仍使均握其兵,分守其界,明察功罪,必待赏罚;然后据便宜之地,

扼要害之冲,以逸待劳,以寡制众:则虽黠虏,无能为也。臣又以为:自古及今,

有不能守塞之兵,而无不可守之塞;有不能备戎之将,而无不可备之戎。故曰:十

围之木,持千钧之屋,得其宜也;五寸之关,能制其开阖,居其要也。伏惟陛下握

戎之要,操塞之关,则西垂之忧,可以少息矣。

策林五十

议守险(德与险兼用。)

问:《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记》曰:“在德不在险。”然则

用之则乖在德之训,弃之则违守国之诫。二义相反,其旨何从?

又问:以山河为宝者,万夫不能当也;以道德为藩者,四夷为之守也。何则?

苗恃洞庭,负险而亡;汉都天府,用险而昌:又何故也?今欲鉴昌亡,审用舍,复

何如哉?

臣闻:《易》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又秦得百二,以吞天下;齐得十

二,而霸诸侯:盖恃险之论,兴于此矣。《史记》曰:“在德不在险。”《传》曰:

“***之险,是不一姓。”盖弃险之议,生于此矣。臣以为险之为用,用舍有时:

恃既失之,弃亦未为得也。何者?夫险之为利大矣,为害亦大矣。故天地闭否,守

之则为利;天地交泰,用之则为害。盖天地有常险,而圣人无常用也。然则以道德

为藩,以仁义为屏,以忠信为甲胄,以礼法为干橹者:教之险,政之守也。以城池

为固,以金革为备,以江河为襟带,以丘陵为咽喉者:地之险,人之守也。王者之

兴也,必兼而用之。

昔汉高帝除害兴利,以安天下。自谓德不及于周,而贤于秦;故去洛之易,即

秦之险,建都创业,垂四百年:是能兼而用之也。桀、纣、三苗之徒,负大河,凭

太行,保洞庭;而不修德政,坐取覆亡者:是专恃其险也。莒子恃其僻陋,不修城

郭,浃辰之间,丧其三都者:是怠弃其险也。由斯而观之,山河之阻,沟墉之固,

可用而不可恃也,可诫而不可弃也。智以险昌,愚以险亡;昌亡之间,唯陛下能鉴

之。

策林五十一

议封建,论郡县

问:周制五等,其弊也,王室衰微。秦废列国,其败也,天下崩坏。汉封子弟,

其失也,侯王僭乱。何则?为制不同,同归于弊也。故自古及今,议其是非者多矣。

今若建侯开国,恐失随时之宜;如制守专城,虑乖稽古之义。考其要旨,其谁可从?

又问:封建之制,肇自黄唐;郡县之规,始于秦汉:或沿或革,以至国朝。今

欲子兆人,家四海,建不拔之业,垂无疆之休。大鉴兴亡,从长而用;无论今古,

择善而行:侯将守而何先?郡与国而孰愈?具书于策,当举行之。

臣闻:封建之废久矣,是非之论多矣。异同之要,归于三科。或曰:周人制五

等,封亲贤;其弊也,诸侯擅战伐,陪臣执国命。故闻蚕食瓜剖,以至于衰灭也。

而李斯、周青之议,由是兴焉。又曰:秦皇废列国,弃子弟;其败也,万民无定主,

九族为匹夫。故鱼烂土崩,以至于覆亡也。而曹冏、士衡之论,由是作焉。又曰:

汉氏侯功臣,王同姓;其失也,爵号太尊,土宇太广。故鸱张瓦解,以至于悖乱也。

而晁错、主父之计,由是行焉。然则秦惩周之弊也,既以亡而易衰;汉鉴秦之亡也,

亦矫枉而过正。历代之说,无出于此焉。以臣所观,窃谓知其一,未知其二也。何

则?臣闻:王者将欲家四海,子兆人,垂无疆之休,建不拔之业者,在乎操理柄,

立人防,导化源,固邦本而已矣。是故,刑行德立,近悦远安,恩信推于中,惠化

流于外:如此,则四夷为臣妾,况海内乎?虽置守罢侯,亦无害也。若法坏政荒,

亲离贤弃,王泽竭于上,人心叛于下:如此,则九族为雠敌,况天下乎?虽废郡建

邦,又何益也?故臣以为周之衰灭者,上失其道,天厌其德,非为封建之弊也。秦

之覆亡者,君流其毒,人离其心,非唯郡县之咎也。汉之祸乱者,宠而失教,立不

选贤,非独强大之故也。由是观之,苟固其本,导其源;虽郡与国,俱可理而安矣。

苟逾其防,失其柄;虽侯与守,俱能乱且危矣。伏惟陛下:虑远忧近,鉴古观今,

以敦睦亲族为先,不以封王为急;以优劝劳逸为念,不以建侯为思;以尊贤宠德为

心,不以开国为意;以安抚黎元为事,不以废郡为谋:则无疆之休,不拔之业,在

于此矣。况国家之制,垂二百年:法着一王,理经十圣;变革之议,非臣敢知。

策林五十二

议井田阡陌(息游墯,止兼并,实版图。)

问:三代之牧人也,立井田之制,别都鄙之名。其为名制,可得而知乎?其为

功利,可得而闻乎?

又问:自秦坏井田,汉修阡陌,兼并大启,游墯实繁;虽历代因循,诚恐弊深

而害甚。如一朝改作,或虑失业而扰人。既废之甚难,又复之非便。斟酌其道,何

者得中?

臣闻:王者之贵,生于人焉;王者之富,生于地焉。故不知地之数,则生业无

从而定,财征无从而计,军役无从而平也。不知人之数,则食力无从而计,军役无

从而均也。不均不平,则地虽广、人虽多,徒有贵之名,而无富之实。是以先王度

土田之广狭,画为夫井;量人户之众寡,分为邑居。使地利足以食人,人力足以辟

土;邑居足以处众,人力足以安家。野无余田,以启专利;邑无余室,以容游人。

逃刑避役者,往无所之;败业迁居者,来无所处。于是生业相固,食力相济。其出

财征也,不待征书而已平矣。其起军役也,不待料人而已均矣。然后天子可以称万

乘之贵、四海之富也。洎三代之后,厥制崩坏:故井田废,则游墯之路启;阡陌作,

则兼并之门开。至使贫苦者无容足立锥之居,富强者专笼山络野之利。故自秦汉迄

于圣朝,因循未迁,积习成弊。

然臣以为井田者废之颇久,复之稍难,未可尽行,且宜渐制。何以言之?昔商

鞅开秦之利也,荡然废之;故千载之间,豪奢者得其计。王莽革汉之弊也,卒然复

之;故一时之间,农商者失其业。斯则不可久废、不可速成之明验也。故臣请斟酌

时宜,参详古制:大抵人稀土旷者,且修其阡陌;户繁乡狭者,则复以井田。使都

鄙渐有名,家夫渐有数。夫然,则丘田井邑之地,众寡相维;门闾族党之居,有亡

相保。相维则兼并者何所取?相保则游墯者何所容?如此,则庶乎人无浮心,地无

遗力,财产丰足,赋役平均;市利归于农,生业着于地者矣。

◎ 白居易(十五)

◇ 策林一(有序)

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应制举,退居於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者,百不用其一二。其馀自以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二、策项

臣闻人无常心,习以成性;国无常俗,教则移风。故亿兆之所趋,在一人之所执。是以恭默清净之政立,则复朴保和;贵德贱财之令行,则上让下兢;恕已及物之诚著,则苍生可致於至理;养老敬长之教洽,则皇化可升於太宁。由是言之,盖人之在教,若泥金之在陶冶,器之良窳,由乎匠之巧拙,化之善否,系乎君之作为。伏惟陛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则太平之风,大同之俗,可从容而驯致矣。

臣闻教无常兴,亦无常废,人无常理,亦无常乱。盖兴废理乱,在君上所教而已。故君之作为,为教兴废之本,君之举措,为人理乱之源。若一出善言,则天下之人获其福;一违善道,则天下之人罹其殃;若一肆其心,而事有以阶於乱;一念於德,而邦有以渐於兴。交应之间,实犹影响。今陛下以懋建皇极为先,则大化不得不流矣;以钦若前训为本,则大朴不得不复矣;以缉熙庶绩为念,则五刑不得不措矣;以祗奉宗庙为心,则五教不得不敷矣。而尚有未流、未措、未复、未敷之问,此乃陛下劳谦之德太过,故不自见其益也,求理之心太速,故不自见其功也。臣何以知之?然臣闻「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此言王者行道,非始之难,终之实难也。陛下又能终之,则太平之风,大同之俗,如指掌耳,岂止化流朴复,刑措教敷而已哉。

欺侮的词性是:动词

欺侮的词性是:动词。结构是:欺(左右结构)侮(左右结构)。拼音是:qīwǔ。注音是:ㄑ一ㄨˇ。

欺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欺侮qīwǔ。(1)欺负侮辱。

二、引证解释

⒈欺凌侮辱。引《逸周书·酆保》:“欺侮_臣,辛苦百姓。”汉贾谊《新书·解县》:“匈奴欺侮侵掠,未知息时。”元关汉卿《四春园》头折:“嗨!似此怎了也?天那!欺侮俺这穷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当我落拓的时候,也不知受多少人欺侮。”老舍《骆驼祥子》一:“他不是容易欺侮的,那么大的个子,那么宽的肩膀!”

三、国语词典

欺凌侮辱。词语翻译英语tobully德语schikanieren(V)_法语malmener

四、网络解释

欺侮欺侮:汉语词汇欺侮:心理学名词欺侮(汉语词汇)拼音qīwǔ含义欺负,用蛮横无理的手段侵犯、压迫或侮辱:欺侮人/受尽欺侮。近义词轻侮英文spite

关于欺侮的近义词

欺凌侮辱***轻侮凌虐凌暴欺压污辱伤害欺负

关于欺侮的反义词

帮助呵护保护爱护

关于欺侮的诗句

既不怕受人欺侮

关于欺侮的成语

钓名欺世英声欺人内忧外侮折冲御侮瞒上欺下暗室欺心取乱侮亡自欺欺人

关于欺侮的词语

钓名欺世赛雪欺霜启宠纳侮取乱侮亡暗室欺心瞒上欺下阋墙御侮内忧外侮折冲御侮欺君误国

关于欺侮的造句

1、谁知他越躲就越受气,城市的孩子欺软怕硬,见他害怕了,服软了,对他就欺侮的更厉害。

2、受人欺侮而进行报复的做法是愚蠢的。

3、我们村的流氓穷凶极恶,经常欺侮老实的农民。

4、我今年八十三岁,他们这样欺侮老人,是知法犯法!

5、帝国主义搞弱肉强食的霸权主义,我们要想不被欺侮,就要壮大自己的力量。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欺侮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