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行实践,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5 0
  1. 躬行实践是什么意思
  2. 知行合一的诗句有哪些?
  3. 青年大学生怎样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4. 王夫子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吗?
  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来比喻哪个情景
  6. 以知行合一为题的作文优秀范文

知行合一溯源

知行合一,致良知,是阳明文化的核心。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又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即致吾心之良知;行,即致良知于事事物物。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

躬行实践,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关于“知”思考

1、自我认知,你是谁? 你从哪里来?你将走向何?确定了你的身份和人生定位.

自我认知是动态进化的过程,它受到个人成长经历、所受教育、成长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内在价值观、人生信念的影响,以及内在元程序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你是积极行动型还是深思熟虑型?你是内部参考型还是外部参考型?你是光说不练型还是言行一致型?

自我认知取决于自我对话的模式是积极自我对话,还是消极自我对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有自己的盲点误区,自我设限,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作茧自缚,导致习得性无助。

自我认知受思维视角、视野、见识所限,有的人可能是坐井观天,井底之蛙,鼠目寸光,孤陋寡闻,见识短浅;有的人如老鹰空中俯瞰全景,又能精准俯冲捕捉到食物。

认知升级扩容,带来行为改变。自内而外的带来蜕变。

2、知:无知与未知

无知者无畏,出生牛犊不怕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人最大的悲哀是愚昧无知,自以为是,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自我膨胀,孤芳自赏,看不到自己的差距或盲点。“知道自己不知道”,清醒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所长及限制。能够扬长避短或是扬长补短,缺啥补啥;“知道自己知道什么”,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所为有所不为,“发现所长,发挥所长,发展所长”;“不知道自己知道”,或是潜能或天赋,或是***空杯心态。

未知代表着无常,充满不确定性,既有威胁,也有机遇,既是挑战,又是机会。走出舒适区,进入未知区,拓展舒适区,未知蕴藏着无限可能,带上你的好奇心,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3、知:先知与真知

先知是智慧的化身,是未卜先知,先知先觉,“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拥有前瞻力,高瞻远瞩看得远,与时俱进,洞烛机先,下棋博弈始终比对手多看一步,领先一步,胜人一筹。

真知灼见,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闻慧到思慧,最终修慧,带有批判式思维,不盲从盲信,在实践中摸爬滚打,善于总结复盘,举一反三,试错纠偏,探索实践。

二、关于“行”思考

1、“行动力“ :通常而言就是说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知易行难,行胜于言,听其言,观其行,知道做到,想得到,做得来,言行一致。

2、“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与自我身份认知匹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名副其实,诚信守诺,言必行,行必果。

3、“行为习惯“: 好习惯源自自律力,习惯成自然,习惯决定命运,改变命运从改变恶习开始,重复旧行为,只能得到旧结果,重蹈覆辙,改弦易辙,比如减肥唯有改变饮食作息方式,养成管住嘴迈开腿的好习惯。

三、关于“知”与“行”如何“合一”?

1、最大的鸿沟是从知道到做到,最难的是迈出行动第一步。驱动力不足让你止步不前,阻力来自内在干扰或外在条件不具备,内在干扰源自犹疑不决,信心不足,加大恐惧或减少痛苦,有时外在避害驱动力比趋利驱动力更强大,无论多少次想要戒烟或减肥都以失败告终,医生的恐惧警告法让你悬崖勒马,痛改前非。

2、知与行的匹配度,行动强化认知,认知决定行动。只有行动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胜任力”,避免想得到,做不来,心有余而力不足,眼高手低,知易行难,看花容易绣花难。刻意练习,熟能生巧,拥有了胜任力会助推行动力。

3、知行合一:策划者和执行者、监督者三者合一,反其道而行之,行动有助于验证认知干中学,行动派;谋定而后动,还是先行动再思考,先干起来再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知行力=思考力+行动力+胜任力+自控力。

4、蜕变知行合一三部曲:从“自我认知失调”,到“迷茫纠结中前行”,最终实现“自我认知升级扩容”。

5、智慧知行合一三部曲:从学习“知道“,到实践”做到”,最终通过总结复盘,反思内省,实现“得道”。

6、培训知行合一三部曲:知识学到了多少,“消化”吸收了多少?学以致用,所学“转化”了多少?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将所知“转化”为“行动”;将所学知识转化技能后“内化”了多少?熟能生巧,庖丁解牛,游刃有余,内化成自己的“肌肉记忆”。

“天人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是“合一”逻辑三层次。道法自然,身心和谐,此乃人生大智慧。

躬行实践是什么意思

知和行的辩证关系如下:

知行合一是中华思想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思想家把知行合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重要途径。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道出了只有在“躬行”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才能学有所成。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也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强调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先辈先贤把知行合一作为“致良知”、化知识为德行的重要途径,从而洞察人生、改造自我。

知行合一,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和实践要相统一,“知”与“行”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一体相连、不可分离,“知”是基础、前提,是出发点,“行”是重点、关键,是实际成效、是最终检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以知促行、以行促知,方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主要思想内容,很多人都认为“知行合一”就是指你知道的要和你的行为保持一致。

王阳明说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阳明四句教中的内容,就是说,人的心本来就是没有善恶的分别的,是因为我们人有了意念,这些起心动念中有我们的利益权衡,有我们的个人喜恶。

于是就有了善和恶的分别,符合我们利益和喜好的,我们就认为是善的,不符合我们利益和喜好的,我们就认为是恶。我们平常人的良知通常在社会习气的熏染下,从童年时期开始,在成长的过程中,就如镜子一样,不断的被蒙上灰尘。

因此“知行合一”的过程,就是不断的光复本性中良知的过程。

知行合一的诗句有哪些?

躬行实践,读法:gōng xíng shí jiàn。释义:指亲身实行或体验。

出处:元·王恽《秋涧全集·紫山先生易直解序》:欲见诸用者,不于先觉躬行践履之实迹而取法焉,未见能造其窔奥也。

例句

1、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2、作为躬行实践的君子,那么我还没有做到。

3、他在教学与学术研究实践中,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提倡个人自学、集中讲解和质疑问难相结合,建立讲会。

4、钦学虽师陈献章,然献章主静,而钦主敬躬行实践,乃远过其师。

5、其学以存诚居敬,躬行实践为主,与王学知行合一,即知即行的宗旨相同。

6、一方面,吕柟师从薛的门人薛敬之,秉承了河东学派的思想内涵,悃无华,以躬行实践为主。

理解成语的方法和技巧

1、要切实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

不要截肢成语含意,成语为固定短语,在结构上已凝固成形,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其意义构成并非简单相加,更不能胡乱、随意地理解。我们应该根据其结构特征来理解掌握。

2、要切实把握成语的适用范围

不要界限不清,作为固定短语的成语,有一些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它们只此非彼、只能用于适合它的范围。运用时必须遵循这些限制,否则就会闹出笑话。

3、要切实把握成语的感彩

不要褒贬失当,有些成语在长期的使用中已著上鲜明的感彩,只有注意它与全句内容的和谐一致,才能准备地表情达意。否则,褒贬不分,或者褒词贬用、贬词褒用都是会影响意义的表达

4、切实把握成语语义的大小程度

不要轻重失度,有些成语的适用范围有大有小,其蕴含的意义也有轻重的程度之别,使用时需根据语境做恰当的选择,小词大用或大词小用都是不妥的。

青年大学生怎样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关于知行合一的文章段落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提出来“知行合一”的理念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尤其应当实践,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致良知,知行合一,是明明文化的较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既已知知行合一的含义,我们就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把知行合一当成是一句空话,那么如何让做到,知行合一。那就要求我们必须托要弄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何做才是对的。

有了这个信念,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行动上去实践它,再分出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经过时间的雕琢、打磨,自然而然的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王夫子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吗?

青年大学生怎样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心怀“国之大者”,敢于担当、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

1、立志当高远。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人生事业才能辉煌。

2、立志做大事。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为国奉献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3、立志须躬行。漫长征途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崇高理想的实现需要一点一滴地奋斗。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就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就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大学生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用勤劳的双手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详情介绍: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要用中国梦打牢广大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教育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跟着党走中国道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来比喻哪个情景

王夫之的思想属于唯物主义思想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称他为船山先生。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被认为是湖湘文化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在民族文化危亡之际提出了?躬行实践,知行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承担起了文化复兴的使命。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我们上高中的时候教程和老师都解释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划分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产物。

王夫之可以说是著名的思想教育家,他有一整套他自己的教育理念。这个人可以说天资聪明,是少年天才,自小刻苦学习,四岁启蒙,七岁读完?十三经?,据说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把衡州素有的藏书全部读遍。这位他今后的学问打下深厚的基础。王夫之可以说家学深厚,他的父亲的《春秋》,春秋学的是春秋大义,也就是民族大义对其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远。他有句话非常有名,叫知而不行,犹无知也。意思就是说你光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如果不出去实践,那么你的学问等于白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实践是真理的唯一形式。

王夫子可以说是一位一流的教育家。他的性善论,以及人性生成理论。这个理论认为***性具有向善的可能,但是如果真的要把人性当中的善呈现出来,还需要呵护和养育。王夫子把人性描述为一个逐渐生成法阵的过程,并且强调了教育在这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

以知行合一为题的作文优秀范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来比喻的情景是知行合一,将知识化为实践。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告诫自己的孩子学业应毫无保留,全力以赴;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人在理性的思辨中受到教益。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两条途径。短短的四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 教育 的核心。我们常常说知行合一,但具体该怎么去实践它呢?下面一起随我欣赏一下知行合一 范文 吧!

知行合一的 作文 范文篇一

 顾名思义,即知道该怎样做的事应该与行动相结合,才会变得完美。俗话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有了好想法就应该立即行动起来。当在行动之前固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虽然我们不知道能否在行动之前消除障碍,但是我们可以在行动之中克服困难。别告诉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迹发生。.....如果你真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别相信世界上会有奇迹,因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迹,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诸行动,奇迹也无法帮助你成功。

 我们总是在等,等一个好的时机,等一个可以百分之百确定成功所需的条件,反而陷入了永远的等待之中,甚至连一件小事,也总要等到所有的条件都满足之后才开始行动。我们究竟在等待什么?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样?说不定一等就耗费了我们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时候你还有机会反驳么?不,我不信,因为?成功永远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不是留给那些永远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时机,恐怕我们的一生都会错过最佳时机。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一辈子都干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变现状。

 有这么一个小男孩,资质平凡,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小时候想当班长,结果他连任三年班长;大学时,他喜欢上校花,终于在许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学 毕业 后,他想开一家公司,三年后这家公司上了电视台;在他30多岁时,忽然想 学画画 ,结果他在40几岁时成功的举办了画展。

 当别人羡慕他时,他却说:"我很平凡,没有什么聪明的才智,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结果如何,我却认为自己没有输"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画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话就是:我当时真该那样去做,却没有去做。

 我也曾经只是想想罢了,而没有付出实际行动。是她,王雨寒璐,一个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虽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让我有了动力,知道自己绝对不可以再放纵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须去做,想到就行动,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试问,我还有多少个明日呢?几千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为自己感到高兴,因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开始,确实不容易,但是有这么个让我倍感压力的对手,我不怕了,真诚的对你说声谢谢~!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知行合一的作文范文篇二

 知即认识,知识;行即实践,行动。知识是引领行动的 方法 ,行动是领悟知识的途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现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来叫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后。他一生对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

 知行关系,也就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与行是统一的,不能截然地分开。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从知到行,即从认识到实践。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前,全国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就是要认真的学习,什么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的作用,怎样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践就是要把学习到的怎样去落实,***取什么样的 措施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首先群众利益至上,群众是英雄,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应一阵风吹过去,而应该长期坚持,坚持长期。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通过学习懂得了一些道理,就应该按这些道理去***取必要的行动,该为群众办些什么事,怎样为群众办好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执政之基。

 但愿学习不流于形式,也不应想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应当实事求是地去为群众办事,惠利于民,最后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知行合一的作文范文篇三

 21世纪是生态世纪,我们的城市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就是选择了美好的未来。贵好阳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每个人努力实践?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贵阳城市精神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担起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

 贵阳正在觉醒,我们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而破坏环境,也不能因保护环境,而忽视发展,要切实把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即要金山,又要绿水青山。

 大自然滋养万物生生不息,是一切生灵共同的家园,从山顶洞人到现代人的智慧,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可是,现在居然有人为了发展而获取金钱, 随意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工厂每天不停地排放着成千上万吨污水,大部分水生动植物已经奄奄一息了,但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此只是睁只眼,闭只眼。许多人的腰包鼓了,但水生动植物,却少了。不仅是这一点,人们不停的伐木取材,还自称是用来搞建设,可他们没有注意到:我们身边的氧气正在一天一天变化,?她?不仅失去了洁白的面 孔,还失去了一张慈祥的脸。我们在情不自禁的在置问自己:被无限制开挖和破坏的数目达到了上千万。森林 、成千上万的树林呢?它们成了人类的家具。

 绿色,孕育着我们的生命和希望。中华民族向来尊崇?天人合一,敬天道,守人德?的传统道德。我们何不以珍惜***,关爱生命,强健其身。当作生活的?必需品?我记得有一位名人说过:?地球上所提供的足够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是呀,地球所提供的可以让人吃得饱,穿的暖,这就足够了。可人们为什么还要不断的破坏生态环境呢?

 青山绿水爽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需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保护绿色贵阳,让每个人都争当?绿色小天使?!

 为我们城市更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贡献!

知行合一的作文范文篇四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 文化 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有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好难啊!这话跟没说一样。道理都明白了?似乎是想否认自己很笨,但做起来好难啊?似乎又在否认自己很聪明。反过来讲,道理都明白了?就是在说自己很聪明;但做起来好难啊?其实在进一步证明自己很愚笨。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有成就的人,绝不是仅仅从思想上明白的人;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是实施行动的人。正所谓:心动不如行动,也是这个道理。而我们往往犯的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但就是不在行动上加以实施。我们在生活中知人识事,也会犯一个简单而低级的错误,对别人、对外物,我们常常是听其言,信其行;对自己呢,则常常是讲其言,不去行。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三个欺:自欺、欺人、被人欺。我们通常用英语讲:JUSTDOIT,而不是说JUSTTHINKIT,也是充分地说明了行动的重要性。想得有多深、想得有多妙,但不能转换在行动上,那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正如一个不会 游泳 的人,无论他写出多么高深的游泳理论、教材,这样的理论与教材,也是没有用的。

 ?愚公移山?这个 故事 ,从知与行的观点来看,愚公的愚?愚在没有搬家,而是搬山。智叟的智?智在他确实有理由,认为这样的搬山行为是愚蠢的。但是反过来讲,最后的结论证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那是因为愚公聪明就聪明在行动,而智叟的愚,就表现在光是脑袋灵光、嘴皮滑溜,却没有行动。所以讲,不要光是停留在思想上、意识上的智,也不要仅仅是停留在嘴头上的知,要把思想上、意识上、嘴头上的智与知转化成行动上的智。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知行合一是中国教育的重点。过去,在古人的学习中是要把这个思想贯穿始终的。比如《三字经》的第一章中有:人不学,不知义。亲师友,习礼仪。在这一章中,一上来并没有讲如何知某数,识某文。?人不学,不知义?讲的是学习的目的?要知义。怎么知义呢?要?亲师友,习礼仪。?亲师友,习礼仪?不是知识的范畴,而是行动的范畴。

 我们这一代,我们总是在讲知。我们的下一代,对于行的重要性,就知之更少了。而对于行的理念的熏习,就更加的少。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做数学、做习题都在讲知,但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能好好地做一下化学试验?能认真地对待物理实验呢?他们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背得滚瓜烂熟,可是把他往闹市里一丢,十有八九找不着姥姥的家门。做题能力很强,动手能力却很差。选择答案做得很好,创新能力却几近丧失。

 ?四书?也好,?五经?也好,在经典文化中,知行合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前面我们讲到了《论语》中的?听其言,观其行?等等都是。再比如,《冬夜读书示子聿》里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再比如,我们读《战国》,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了解了这些 典故 ,对于理解这个理念,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现在的教育,害人不浅了。在如今的教育理念中,行的理念早就被扔到了一边,这个危害实在太大。就好像是一棵树的成长,既要有?知?,又要有?行?,二者缺一不可。而现在我们都只在强调?知?,而对于?行?却几乎忽略不计,这样长出来的树必定是畸形的。《三字经》中,为什么一开始就要讲亲师友,习礼义?在?亲师友,习礼仪?的基础上,才会去知某数,识某文,讲的就是知行合一。只有知,没有行的教育,那是一个畸形的教育。光是把知识在头脑里打转,在眉毛间展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那是要吃亏的。说严重一些,那是要倒霉的。所以在《中庸》中,孔子讲?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样的人我是不去做的。别说是光知不行,就是全知而半行,我也是不会做的。一个人的成功,绝对是做出来的。这个道理很简单,但是因为我们对 传统文化 熏陶的缺失,天天讲、月月喊,叫破了嘴皮、喊坏了嗓子,几人能识,几人能知呢?知行合一,这个理念的***,千万千万要从小就种在孩子们的心中。从小不种下这个***,到大了,那就有问题了。

 现在网络里流行一些公知。说两个例子:一个是前不久的毒胶囊***,居然有专家出来讲,一天吃六个这样的胶囊对人体无害。这样的知识分子可以说丧失了做知识分子的良知,从理论上讲,兴许是不要紧的,但是,从?行?上来讲,那是在挑战公众的生活常识。第二个例子,湖南有一个地方,因为洪水桥塌了,死了五六个人,而这座塌掉的桥,从内部结构看几乎看不到什么钢筋。但居然,会有专家出来讲,塌桥很正常,公众不必大惊小怪。

 他们玩弄的是学识,玩弄的是数字,玩弄的是概念,玩弄的是科学,是属于听其言的?言?。而对于行而言,对于民众的心理承受,对于民众的心理关注行?而言,他们简直就是***。这些人从根子上讲,受到的都是?知?的教育,对于?行?的教育,几乎是空白。就如三国时期的马谡一样,说起来头头是道、彬彬有?理?,实则来讲,他们没有一点社会常识,没有一点道德常识,没有一点***常识。这些光知道数据,知道科学,知道概念的人,就是危害社会的人。

 所以,我们要从根子上,真正地让孩子们从小就有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意识。这个意识的树立,要从我们在座的家长做起。不能只是简单地说:我知道了,但我就是不做。学作文的道理也是,不能简单地说:听了课,老师讲的道理、方法、技巧、我都知道了,但就是不亲身实践一下。知识与知道是有区别的。知识只存留在大脑的记忆里,而知?道?是经过实践转化的一种能力。只知不行,是谓知识;知而行之,是谓知?道?。知而不行,天下道理千千万,都明白了,也不管用,知而行之才能出真知!这是作文的学习方式,也是工作、生活的得?道?方式。工作中要讲执行力,而学习作文如果没有执行力,没有行动力,也是万万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