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以理是什么意思_言之成理即可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4 0
  1. 请用供给,需求和弹性的观点分析下列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2. 大象小象和人 梁晓声 阅读答案
  3. 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阅读答案
  4. 主观题:请描述一下,你觉得康熙对太子,四阿哥和八阿哥分别是什么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少年的闰土更幸福,更自由自在。虽然过的是贫民的生活,对于小地主的生活只是向往。但没有过多的祈求,还是过着自由快乐的生活,抓小鸟,抓野猪,开开心心,不必为世事所烦恼,有着快乐的童年记忆,这些可能是鲁迅的童年难以得到的。

当然,按照现代的生活节奏,还是少年鲁迅比较幸福,因为鲁迅是个富家少年,见多识广,也可以有更多心思研读诗书,自然也丰衣足食,过着相对快乐的日子,用现代的话就是有钱可以任性。

请用供给,需求和弹性的观点分析下列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1. 说苑敬慎翻译 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

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哉!故夫不比于数而比于疏,不亦远乎?不修内而修外者,不亦反乎?虑不先定,临事而谋,不亦晚乎?《孔子家语》

言之以理是什么意思_言之成理即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子路将行,请孔子赠言,什么是终生可以奉行的东西?孔子说“恭”、“敬”、“忠”、“信”。恭远离祸患,敬受人爱戴,忠则与人关系和睦,信则使人信任,努力做好这四项,就可以治理国家,难道不是接触的人才?所以那些事奉君主结交友人过于着急的人最终使人疏远,这是大的差距啊。不注重内在而在乎外表,这是相违背的啊,不事先考虑,到了事情发生才谋划,这事情已经晚了啊。

2. 反裘负刍阅读答案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①而负刍②。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译文

魏国国君文侯出门游历,看见一个路人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然后背柴火。文侯说:“为什么将裘皮衣服翻过来穿而背柴火?”路人回答说:“我爱惜它的毛。”文侯说:“你不知道里皮磨坏了,那么毛就没地附着了吗?”

注释

①裘:皮衣。②刍:柴火。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反裘而负刍 (2)胡为反裘而负刍

(3)若不知其里尽

2.翻译

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1)背 (2)为什么 (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

3. 《鲍君》的阅读答案

鲍君(温州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附答案和翻译)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

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

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

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补充注释: 罝:泛指捕鸟兽的网.)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1)不敢持归---- (2)问其故---- (3)怪之以为神----2.找出与例句只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例句: 有行人窃取之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C.录毕,走送之 D.辍耕之垄上3.翻译句子。

(3分)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附答案:1.(1)拿着 (2)原因 (3)以……为怪或对……感到奇怪2.C3.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啊?4.要主动探究事理;要敢于质疑等.(言之成理即可)附录翻译:从前有个人(在田野里)设网用来捕捉獐子,(一次)抓了一头獐子而(本主)却没发觉。有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他想想这样做不仁,于是就用鲍鱼放在网里离开了。

本主来后,在网中得到了鲍鱼,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家。于是(人们)造屋建祠庙,称为"鲍君"神。

后来有很多来祭拜的人,偶尔有生病的人来(求鲍神后)症愈的,就称真的有神灵。七八年后,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他们原因,人们详细地告诉了他。

这人就说:"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啊?"从此人们才停止敬奉"鲍君"。

4. 美丽的谎言徐慧芳阅读答案··急

1、第⑤段中“我”为什么每天早出晚归躲避那些家人敏锐的眼睛?(3分)2、作者为什么认为有些谎言是美好的?(从谎言的作用上回答,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炼、概括)(4分)3、老师说谎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15字以内)(3分)4、用原文回答“我”为什么能在美国独自忍受陌生和孤独?(3分)5、文中都有谁说了哪些美丽的谎言?(要全面考虑,不要遗漏)(6分)6、母亲为什么说谎?(3分)7、画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上起的作用是 .(2分)8、关于说谎这个问题,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5分)答案 1、因为“我”是一个穷学生,被别人瞧不起.2、因为这些谎言是尊重、关爱、惦念,是为了让对方快乐.3、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4、用那些写给母亲的文字鼓励自己.5、(1)老师说,所有的学生都得了第一名.(2)“我”告诉母亲我一切顺利.(3)母亲在电话中说她一切都好.6、怕“我”惦念她.7、过渡 8、略。

5. 黄琬巧对文言文答案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1、黄琬巧对

1. ①皇帝命令;②认为与众不同2①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又不知怎样说清; ②就按照黄琬说的回答3.①4.如初升的弯月。

6. 明史.何楷传文言文翻译

何楷,字元子,漳州镇海卫人。天启五年进士。值魏忠贤乱政,不谒选而归。崇祯时,授户部主事,进员外郎,改刑科给事中。流贼陷凤阳,毁皇陵。楷劾巡抚杨一鹏、巡按吴振缨罪,而刺辅臣温体仁、王应熊,言:「振缨,体仁私人;一鹏,应熊座主也。逆贼犯皇陵,神人共愤。陛下辍讲避殿,感动

何楷撰《诗经世本古义

臣民。二辅臣独漫视之,欲令一鹏、振缨戴罪自赎。情面重,祖宗陵寝为轻;朋比深,天下讥刺不恤。」忤旨,镌一秩视事。又言:「应熊、体仁奏辩,明自引门生姻娅。刑官瞻徇,实由于此。乞宣谕辅臣,毋分别恩仇,以国事为戏。」应熊复奏辩。楷言:「臣疏未奉旨,应熊先一日摭引臣疏词,必有漏禁中语者。」帝意动,令应熊自陈,应熊竟由是去。吏部尚书言登、莱要地,巡抚陈应元引疾,宜允其去。及推劳永嘉代应元,则言登莱巡抚本赘员。楷亦疏驳之。楷又请给赠都御史高攀龙官,诰赐左光斗诸臣谥,召还惠世扬。疏多见听。屡迁工科都给事中。

大象小象和人 梁晓声 阅读答案

弹性高意味着,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或供给变化的百分比大于其价格变化百分比。弹性低则相反。

通俗点说,需求弹性高,意思是说某种商品不是必需的,买不买影响不大,供给弹性小,就是说即使价格上涨很高,产量变化也很小。商品征税之后,卖者必定想直接把税收加在价格上,这样就不会负担税收,但问题在于价格提高之后,很多原来的买者觉得太贵,不买了。这时候,卖者就有几种选择:烧掉,捐给希望工程,低价处理。

前两种情况不在分析的范围之内所以不考虑。那么,问题就变成,低价到什么程度可以获得与征税之前同样的收益。由于需求弹性高,所以即使把税收的一半加在原来的价格上,买者还是寥寥无几,卖者为了尽可能的卖出商品,只好将税收的小部分加在原来价格上,这样对该商品的需求就和征税之前相差不大,卖者获得了这种条件下的最大利润。同时,税收的一小部分以商品价格的形式由消费者负担,大部分则被包含在商品的成本中,由生产者负担。

需求弹性低、而供给弹性高的商品,正好相反,像是生活必需品、香烟(对于吸烟者),离开了谁受得了啊,价格再高也得买啊,所以国家加了多少税,商家只需要在原有价格上加上同样或接近的金额,只要不是太离谱,销售就不是问题,这样,商家没有什么损失,税收就全落在消费者身上。

当然,这只是简单的举例说明,根据供求关系图分析更好理解。另外,需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弹性高低是供给与需求相对而言的,并非绝对意义上来说的。

这个问题在经济上叫,税收归宿分析。

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阅读答案

1)文中四次写到小男孩看电视时的神态和语言,这些描写表现了小男孩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

2)文中,作者为什么要运用大量的笔墨来详细描写象群救助陷入小象的过程?

3)文尾,当小男孩看完

1.表现了小男孩对小象一类弱小者的深切同情、对大象无私爱心的由衷赞叹以及对某些人自私丑恶灵魂的无情鞭挞,同时也凸现出小男孩的一颗天真无邪、纯洁善良的童心。2.作者细致地描写象群想方设法、拼死救助陷入沼泽的小象的过程,正是为了将兽类无私的爱心与人类丑恶的私心相映衬,从而彰显作品的主旨,引发人们的深切反思。3.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小男孩看完电视时说的“人不好,人坏。”这句话,咋听起来似乎带有片面性,但如果你读了本文后,就会深有同感。小男孩亲眼目睹了爸爸遭遇***时,人们无动于衷、见死不救的情形,这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因此,小男孩说出这样的话完全是在情理之中的。那么,作为具有理性思维的人类,当我们处于某种非常境遇时,你的所作所为是否与没有灵性的野象比较起来,还觉得汗颜呢?这恐怕就值得我们每个人深刻反思了!电视说了一句“人不好,人坏。”你觉得小男孩说的有道理吗?

主观题:请描述一下,你觉得康熙对太子,四阿哥和八阿哥分别是什么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张丽钧

①那天,我正看一个挑战类的电视节目。当一个叫卡尔布的德国人登场的时候,我丢掉了手里的家务。

②那是个大块头的家伙,拎着一把红色的电锯,慢吞吞地出场了。他要表演的是,用不超过l50秒钟的时间,将一截木桩制作成一个可以承受他自身重量的小椅子。

③木桩是普通的木桩,跟扔在我家后院的一截木桩没啥两样。

④我看见卡尔布将木桩竖了起来,然后朝主持人晃了一下电锯,示意准备好了。于是,计时开始。

⑤卡尔布娴熟地使用着电锯。笨重的身体一点也不妨碍他灵活的手。电锯与木桩亲密接触,嗡嗡的响声中,被淘汰的边角料一块块应声坠地。一时问,我根本看不出卡尔布究竟是在做椅子的哪一部分,只看到屏幕左下角的电子计时嚣在不停地跳字。两个主持人忘记了解说,只管前倾了身子、张大了嘴巴,呆呆地看看卡尔布的精彩表演。到了后来,连边角料都看不到掉下来了。卡尔布的电锯用他自己才能听懂的语言说着轻重深浅。在我眼中,卡尔布不像是在做木匠活,倒像是在进行一场“行为艺术秀”。

⑥观众一片欢呼!卡尔布从木桩的顶端拿出了一个精致的小椅子——用时仅仅95秒钟!

⑦卡尔布得意地将那个靠背上带有镂空花饰的小椅子放在地上,然后,单脚悬空站了上去。演播大厅又是一片欢呼。

⑧我多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速你椅子啊!我设想着如果把它稍稍打磨一下,刷上清漆,上面再安放一个花儿一样的孩童,那将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⑨不由想到我圆宋代那个画竹高手文与可,他画竹的秘诀是,先让竹子在胸中长出个样儿来。再按那胸中的样儿将竹子搬到纸上。我想,对卡尔布而言,又何尝不是先在胸中制成了一把现成的椅子呢?那个小椅子原本就是藏在木桩里了,卡尔布只是花费了95秒钟的时间,将它从木桩中“找”了出来。

⑩在尘世间,“创造”这东西永远是最迷人的。颖慧的心,灵巧的手,常能对凡庸的事物做出非凡的解读。没看卡尔布表演前,我只会将我家后院的木桩叫做木桩它们呆头呆脑,只不过是木头一截、一截木头;看了卡尔布表演之后,我看那些木桩时的眼神倏地变了!我设想那庸常的木桩里面正藏着一批精美的迷你椅子,只待一把富有灵性的电锯一声轻唤,它们即会列队翩然而出!

○11其实,又何止是木桩呢?被我们凡庸的眼与心怠慢了的事物尚有很多很多吧?山水里藏着画意,四季里藏着诗情,有谁,愿意带着***将这旷古的画意与诗情从混沌的背景中解救出来。让它们以一种无比美好的姿态,恒久地存活于喧闹人间!

(摘自《中华活页文选》2009年第11期)

17.请概述卡尔布在电视节目中表演了一个什么绝活。(3分)

18.作者那么喜欢“那个瞬间诞生的迷你椅子”,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分)

19.第⑨段讲到宋代画竹高手文与可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 文章引用这个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0.品味第⑩段中加点的词,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3分)

21.精巧玲珑的小椅子,藏在呆头呆脑的木桩里。请谈谈你从这则故事中获得的启示。(4分)

17.用95秒钟的时间,将一截木桩制作成一个可以承受他自身重量的小椅子。

18.“创造”这东西永远是最迷人的,颖慧的心,灵巧的手,常能对凡府的事物做出非凡的解读。

19.胸有成竹 用大家熟知的故事,让读者更容易明白卡尔布获得成功的原因。

20.这些词语把木桩、椅子和电锯都拟人化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创造力可以把庸常的 “木桩”变成精美的“椅子”。(意思对即可)

21.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回答能扣住文本,清晰地阐释自已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因我们的熟视无睹而变得平庸。我们若能时时以新鲜的目光和灵动的心去看待平凡的生活,勤于实践,勇于创造,生活就会充满诗情与画意。

②如果我们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先用心观察、研究,考虑成熟之后再实施,成功的几率就更大,也就会把事情做得更完美。

对太子当然是煞费苦心,一心想手把手的培养成自己日后理想的继承人。可是,随着党争的加剧,在太子身上,康熙看到了满目疮痍的局面。才痛下决心——废太子。可以说,康熙对太子是有爱(包括对太子生母的爱和大臣索尼家的恩)有恨(恨他懦弱荒*)等等。康熙,为君为父,都做到份上了。

对老四,其实,老四一直藏而不露,康熙早期也不是很注意他的。他为人稳重,识大体,也不搞什么派系。一直在暗处冷眼、头脑清醒地静观事变。我个人认为,康熙对他,既不喜也不悲。是一个情绪比较中和的人物。不过,因为他排行靠前,按照大清惯例,在康熙年间,被赐亲王。

对老八,我觉得康熙是寄予了厚望的。因为像康熙这样的伟大人物知道,他诸多子女谁成器不成器,他绝对在心里有一个横向、纵向的比较的。这不是一个小事。而且,他中意的继承人也绝不是一个人。

老八办事果断,很投康熙的脾气。康熙也曾对之当面称许。但是,至于康熙有无意思让老八成为接班人的问题,怕只能回绕在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的脑海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