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飖乱世出英雄,乱世风云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4 0
  1. 我想对辛弃疾说的八百字作文
  2. 评书乱世枭雄的开场白?
  3. 寻得词话亦人间
  4. 朱元璋与李醒芳有啥关系?
  5. 形容袁世凯的诗句

问题一:风雨飘摇是什么意思 解释:飘摇:飘荡。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

出自:《诗经?豳风?鸱号》:“予室翘翘,风雨所飘摇。”

示例:我现在离家已十二三年,值此新秋,又是~的深夜,天涯羁客不胜落寞的情怀。 ◎郭沫若《学生时代?芭蕉花》

风雨飘飖乱世出英雄,乱世风云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近义词:摇摇欲坠

反义词:稳如泰山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等

问题二:风雨飘摇,什么意思? 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

问题三:风雨飘摇似孤灯什么意思 《乱世枭雄》

开书:

清末***透顶,内忧外患重重。

风雨飘摇似孤灯,**风起云涌。

杰出于乱世,乱世引出枭雄。

称霸东北任纵横,几番中原问鼎。

说书唱戏讲古,茶余饭后助兴。

是非功过大家评,说书人怎敢肯定。

收尾:

是非成败一场梦,功名利禄都是空。

昔日枭雄今何在?大火房旁元帅陵。

《乱世枭雄》电视版

开书:

远看忽忽悠悠,近看飘飘摇摇。

众人打赌江边瞧,纷纷指手画脚。

有人说是葫芦,有人又说是瓢。

走到近前看分晓,原来是两个秃子洗澡。

《童林传》(上部)、《栾蒲包和丰泽园》

开书:

人生在世天天天,日月如梭年年年。

富贵之家有有有,贫困之人寒寒寒。

说我升官发财得得得,两腿要是一登完完完。

《童林传》(下部)《封神演义》《三侠剑》

开书: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侯商周。

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首。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撒种后人收,无非是龙争虎斗

《三国演义》

收尾:

一治一乱圣人刘,争名夺利几时休。

汉高祖灭秦楚龙争虎斗,传位到汉献帝三国分头。

曹操占天时人称魁首,孙权占地利驾坐龙

汉刘备占人和舍命交友,只落得没有个安身地四海漂流。

亏了刘璋把他请,得过西川进益州。

从此天下鼎足立,东吴北魏汉中刘。

《隋唐演义》

开书:

春日萌芽出土,夏天荷叶飘飘。

秋来树叶被风摇,冬天百草穿孝。

四季连成一字,不差半点分毫。

冬去春来刀,不论男女老少。

中场:

斗大黄金印,天高白玉堂。

不读书万卷,安得伴贤良?

中场:

走遍天下游遍州,人心怎比水长流?

初次相交甜如蜜,日久情疏喜变忧。

庭前背后言长短,恩来无义反为仇。

只见桃园三结义,哪个相交到白头?

收尾:

得道多助兴***,失道寡助灭隋炀。

是非功过难评论,留给后人论短长。

《说唐后传》

收尾:

忠臣孝子***敬,乱党奸贼留骂名。

未尝害人先害己,古往今来一般同。

《***惊雷》

开书:

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惹祸的根苗,气是雷烟火炮。

《深宫惊变》

开书:

历史长河滚滚,好像七色彩虹。

喜怒哀乐悲恐惊,多少刀光剑影。

三皇五帝治世,朝代不断变更。

明争暗斗苦经营,谁能造福百姓?

收尾:

太平公主不太平,聪明反倒不聪明。

野心化作南柯梦,血溅青史留骂名。

《安史之乱》开书:

封建统治太不良,黎民涂炭遭祸殃。

仁义道德都是***,荒*透顶唐明皇。

中场: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头奏管弦

《刘伶***》开书:

说刘伶,道刘伶;刘伶真的有大名。

端起酒杯想刘伶,

酒神、酒仙、酒鬼、酒圣;

刘伶,刘伶,刘伶。

《杨幺传》开书和结束:

湘江大地起风雷,洞庭湖畔紫燕飞。

杨幺钟相两员将,留下英明万古垂!

《薛家将》、《曾国藩》、《天京血泪》

开书: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天京血泪》

收尾:

骨肉相残元气伤,大搞分裂不久长。

历史教训不能忘,天京血泪记心上。

《百年风云

开书:

清朝***无能,空有天朝虚名。

***毒害任纵横,苦了黎民百姓。

神州岂无英雄,唯有则徐林公。

毅然禁烟奔广东,千古留下美名。

《七杰小五义》

开书:

说书唱戏劝人,三条大路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白眉大侠》开书:

四帝仁宗坐汴梁,君正臣贤民安康。

可恨西夏来入侵,致使中原冒火光。

《明英烈》

开书:

元末刀兵起四方,黎民涂炭遭祸殃。

......>>

问题四:风雨飘摇什么意思 地位受到威胁,或者形势很不利,随时有可能倾覆!仅限本人理解,谢谢!

问题五:我这一生注定风雨飘摇[微笑] 什么意思 大概是心没有安定

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着落

只能在这生活中飘摇

希望他能勇敢的面对

问题六:风雨飘摇日月流,肝胆相照十几秋是什么意思 日月如梭,你我一路走来,同舟共济,共同对抗狂风暴雨,肝胆相照,转眼已是十多年了!

问题七:以我折骨为刀,护你周全平安任它风雨飘摇啥意思 为了你,做啥都可以,只要你好,别的都不在乎。

我想对辛弃疾说的八百字作文

自古英雄出少年

少年行——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西汉王朝的骠骑将军、大司马,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天才、常胜将领。

英雄不问出身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结晶,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

然而奇迹降临在这个家庭。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

——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时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更多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成为真正的“龙城飞将”。

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横空出世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象其它的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汉武帝再次筹划了一场大规模的对匈反击战(即历史上著名的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再三请战,卫青便给了他八百骑兵。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率领着自己的第一批士卒,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的八百骑兵则全身而返。大喜过望的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战神无敌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用兵天份啧啧称奇,也许是为了再试探一次霍去病的天赋和勇气,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年统帅霍去病不孚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且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

在这场战斗中,霍去病和他的部下迎战以逸待劳的匈奴军队,完完全全是以从上到下都视死如归的决心奋勇拼杀。

最终,霍去病取得了酷烈的胜利,一万精兵仅有三千人回师长安。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死于战阵,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做了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

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

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地处理在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

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

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

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

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7),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

在深入漠此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

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尔加湖),方才回兵。

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尔加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

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将军大司马。

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大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

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吴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

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

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李白 《胡无人》

严风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坚胡马骄。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流星白羽腰间插,剑花秋莲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关,虏箭如沙射金甲。云龙风虎尽交回,太白入月敌可摧。敌可摧,旄头灭,履胡之肠涉胡血。悬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无人,汉道昌。

王维《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天可汗——李世民

他自少年时便已是一代英雄,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他十七岁便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他十九岁便开设文学馆,文***风流。他是真正使得唐朝武功辉煌、文华灿烂的那个人。由于他是中华帝王,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才是盛世唐朝的第一勇将、第一智囊、第一才子。

他就是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

少年壮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和妻子窦氏的次子,生于公元599年1月23日。据说在他四岁这年,有个书生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弱冠之年就能够济世安民。”李渊便***用书生的话为儿子取名为“世民”。

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是真是***我们不必深究,然而逐渐长大的李世民却果然很快就显露出了他超凡脱俗的才华谋略。

公元615年(隋大业十一年)八月,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始毕可汗率数十万骑围困在雁门。情势万分危急。无奈之下,隋炀帝派人将诏书缚于木上,投入汾水,这才传出消息,在全国招募勤王之师。十六岁的李世民毫不犹豫地也加入了救驾的队伍里。

刚开始的时候,军队一时还没能集结足够数量,显得敌众我寡。李世民便向屯卫将军卫定兴进言,要想法迷惑突厥,使他们以为隋军数量巨大。“必赍旗鼓以设疑兵。且始毕可汗举国之师,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尘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果然使得突厥军队摸不清虚实,看着增援部队从眼前驰过,却不敢进攻。

雁门之战是李世民有生以来第一次正式参与军阵,而他的军事天才和谋略也在此战中初露头角。

两年后(公元617),李渊就任太原留守,十八岁的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了太原。当时的隋王朝各地战火纷起,不久就有一支军队来攻打太原。李渊率部出击,深陷敌阵。在这个紧要关头,李世民飞骑冲入万军阵中与父亲会合,父子合力而最终突围而出。

这时的隋朝已经是风雨飘摇,李世民审时度势,广交各路英豪,所有结识他的人无不愿为他效死。就在这时,他的密友之一晋阳县令刘文静因事牵连入狱,李世民借探监之机,与刘文静商议起兵的***。随后,他将***转告父亲的好友裴寂,通过一番商议,李渊于当年五月将身在河东的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在长安的女婿柴绍和女儿召回,举兵起事。

初封秦王

起兵之后,二十八岁的李建成任左领军大都督,十八岁的李世民任右领军大都督,互相配合作战。而战功最显赫、才智更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非李世民莫属。

当大军西进至贾胡堡时,遇到了隋军的抵抗,很长时间攻不下来,又遇到久雨断粮。李渊便与裴寂商议,想要退兵回太原,日后再做打算。

李世民听到退兵的命令,立即反对,说:“我们的本意是兴兵以救苍生,因此必须一鼓作气入都城以号令天下,如今遇到小困难就打退堂鼓,很可能会使跟着我们的各路豪杰与我们分道扬镳。而且仅以占有太原一地为满足的话,怎么配称义军,与各地割据的乱贼有什么区别!何以自全!”

李渊不听,催着退兵。李世民便找来大哥建成,站在大帐外痛哭失声,声闻帐内。李渊没想到打起仗来不怕死的儿子居然会哭,十分意外,连忙询问原因。

李世民回答道:“今兵以义动,进战则必克,退还则必散。众散于前,敌乘于后,死亡须臾而至,是以悲耳!”李渊终于恍然大悟,立即打消了退兵的念头。

雨停之后,李世民首先***出阵,带着几个骑兵冒险到城下用计激怒城中守将,诱使守军出战。出战后的隋军疾奔李渊与建成所部的城东而非李世民与柴绍所部的城南,李建成在混乱中坠马,士卒都纷纷退却。在这个紧要关头,李世民自城南亲率二骑领先驰援,在他的表率之下,将士们奋力冲杀,隋军没料到会有这样的变化,很快反胜为败,唐军顺利地夺下了这关键的一战。

随后,李世民又再次向李渊建议入关,取永丰仓赈济穷苦百姓。李渊经此一役,对次子的军事天才已经十分信服,立即***纳。

随后,李世民率先锋部队平定渭北,一路势如破竹。在所有的战斗中,他都亲自上阵,而且担负最危险的冲锋任务,经常是轻骑数人便深入敌阵,与如今动作大片里的孤胆英雄没有两样。而且他礼贤下士,对部下推心置腹。并且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

很快少年李世民的威名大振,所到之处,各地官吏、平民、豪强、好汉都纷纷举家主动投奔,以至于日以千计。

大业十三年十一月,唐军攻克长安,李渊扶立杨广之孙杨侑为隋恭帝,改年号义宁。李世民因军功受封秦国公。此时距当初起兵,不过一年半的时间,李世民刚十九岁。

几个月后,隋恭帝“禅位”于李渊,唐王朝正式建立,年号武德。李世民进封秦王。

秦王破阵

武德元年(公元618)三月,甘肃军阀薛举、薛仁杲父子举兵十万进犯关中,李世民率部出击,在战役中他巧用谋略,在实战中又亲率左右数十骑领先冲入敌阵,唐军士气顿时大振,薛仁杲大败投降。

武德二年(公元619)十月,山西人刘武周叛乱。这次叛乱势头极猛,李元吉、裴寂等人先后率部征讨,都被打败,刘军很快就几乎占领了河东全境,直逼关中。唐高祖李渊看见这个势头,便准备放弃河东,死守潼关。在这个时候,又是李世民挺身而出,主动率兵三万在寒冷的十一月渡过黄河出战。很快便将刘武周的精锐部队宋金刚部打得落花流水。

在战斗中,由于他和精兵部队推进速度过快,大部队和粮草根本追不上,谋士刘宏基拉着他的马苦苦哀求他暂停休息,他拒绝说:“吾竭忠殉国,岂顾身乎!”说完,他又率部追赶敌军,一昼夜奔袭二百余里,途中大小战数十合,二日不食、三日不解甲,军中仅剩的一头羊也坚持和将士分食。最终在山西介休找到了宋金刚的主力部队并立即发动攻击,一天之内就连续突破对方的八道防线、歼敌过万。第二天,宋金刚组织的第九道关也被李世民突破,歼敌三千。李世民不要命的打法使部下也奋勇无比,完全就成了一支敢死队。这样的气势使得整个宋金刚部都被震住了,士气何止是低落,简直是崩溃,以逸待劳的十万大军居然就这样被李世民所率的几千劳饿之军打得不成模样。

当他和他的军队如同天降奇兵出现在浩州城外的时候,浩州行军总管樊伯通、张德政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直到李世民脱去甲胄露出面貌,城中所有的人顿时喜极而泣。而此时部将才告诉浩州城内军民,秦王李世民是空腹取得大捷的,因此已是两天没有进食了。

然而就在李世民追击刘武周的同时,另一支有意逐鹿天下的军队却趁势而起。这就是扶立了越王杨侗为皇泰帝的洛阳王世充。王世充曾战胜瓦岗军,迫使李密投奔李渊,还在这一过程中收罗了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单雄信等名将。他趁着李世民决战刘武周的时机对关中用兵,唐军节节败退,最后只保住了函谷关内的土地。

不过,王世充其人没有胸怀气魄,不但迷信神巫,还任人唯亲。因此,就在武德二年闰二月,他与唐军交战于九曲,两军对阵的时候,秦叔宝和程咬金却突然率着几十骑亲信越队而出,向王世充行礼后说:“荷公接待,极欲报恩。公性猜贰,傍多扇惑,非仆托身之所,今谨奉辞。”彬彬有礼地说完,几十人便拨转马头,当众驰入唐军阵中去了。同年七月,也是瓦岗军出身的罗士信(罗成?)也由王世充军中投奔唐军。

秦叔宝和程咬金、罗士信归附唐军之后,立即被拨入秦王府,成为李世民的部属并加入对刘武周的战斗。李世民对他们格外重用,还将秦叔宝和程咬金任命为担任自己秦王府亲骑兵玄甲卫队的首领,当李世民亲自冲锋在前的时候,他们便紧随左右,主属同为敢死队,成为唐朝军队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武德三年(公元620)四月,李世民歼灭了刘武周的军队,收复河东全境。

武德三年七月,刚刚结束征刘之战的李世民没有多松一口气,便率三万军出关,攻打已经自立为郑皇帝的王世充。

两军对阵刚开始的时候,李世民并不占优势。七月,他率数十骑亲往挑战,结果陷入百十倍于己的敌军重围。看见如此敌众之势,李世民左右身经百战的亲信们都不禁露出畏惧之色。李世民遂命众人撤退,自己留下殿后。王世充又派单雄信带着数百骑追击。落单的李世民毫无惧色,箭无虚发,追兵无不应声而倒。结果他不但全身而返,还擒到了大将燕颀。

类似的事情在两个月后又发生了。九月,李世民带着五百骑亲兵勘查地形,不料与王世充部万余人狭路相逢。这一场人数悬殊的战斗,结果是令人掉眼镜的:李世民和他的五百轻兵杀敌三千余人,获大将陈智略,王世充亏了马快才只身逃脱。

李世民如此耀眼的威名声望不用说也使得诸将士心驰神往,因此战争刚开始三个月,王世充属下就有不少人投奔李世民:张公瑾、邓州、田瓒、时德睿、张镇周、郭庆、魏陆、王要汉。跟着他们一起归属唐军的州县就有数十之多。

王世充见唐军势不可挡,只得派人向夏王窦建德求援。窦建德于武德四年初发兵十万(号称三十万)驰援。而在此之前,唐军与夏军对阵之时多数都讨不了好去。因此得知这个消息,包括屈突通在内的唐军名将都觉得难以抵敌,纷纷提议退兵。李世民却做出了一个相当大胆的决定:留李元吉屈突通围攻洛阳,自己率精骑兵3500人,抢在窦建德之前赶往虎牢关,与窦建德对决。

当李世民带着自己的亲兵部队不眠不休昼夜兼程,终于在一天之后赶到虎牢关。而这时,窦建德的大部队离此地已不足三十里。

休息一夜之后,李世民立即带着五百骑兵出关挑战。一路上,他分兵给秦叔宝和程咬金沿途设伏,自己最后只和尉迟敬德带四人前往夏军大营。得到消息的夏军立即派出五千多骑兵追击,看见少年秦王只带这样几个亲信,他们既怕有埋伏又舍不得放掉这样的机会,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就这样一路引诱着这支骑兵到了五百唐军的埋伏圈里。秦叔宝和程咬金立即动手,本就被李世民一路引得心里发虚的夏军顿时阵脚大乱,损了三百余人,大将殷秋、石瓒也成了俘虏。

经此一战,夏军不敢再轻易出阵,两支力量悬殊的军队居然就这样在虎牢关对恃了一个月。犹豫的窦建德便有了想要转攻山西的念头。这就逼使李世民不得不改变“守关”的念头,而是要设法击败夏军了。

三千五百人怎么击败十万人?

五月一日,李世民派人将千匹战马送出关外放牧,造成“骑兵”的***象,诱使本想转战山西的窦建德出战。窦建德果然于次日列阵于虎牢关前,想要攻下虎牢。谁知李世民麾下勇将如云,夏军的头一场小规模挑战就触了霉头:只因为李世民对夏将王琬的青骢马赞不绝口,尉迟敬德便不由分说地冲了出来,不但立即活捉王琬,还将马也牵了回去。

正当夏军对这一幕目瞪口呆的时候,中午时分李世民又派宇文士及率三百骑孤军冲击。窦建德认为有机可乘,便派出数千精锐骑兵远追。结果正中李世民之计,他令众将带其余三千唐军精锐尽数冲进正在吃饭开会的夏营。窦建德和他的十万大军怎么也想不到居然会有人拿三千人来冲十万人这样的事,没有做任何准备,顿时乱成一团。

就在这一片混乱中,窦建德被唐将白士让和杨武威活捉,战斗就此宣告结束。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以三千五百人战胜窦建德的十万大军,获虏五万余人。

二十二岁的李世民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洛阳城里苦苦等待夏军的王世充做梦也没有想到,他盼到的居然是被唐军押解而来的窦建德。他只得开城投降。

开创盛唐

同年六月,李世民率军凯旋,亲披黄金甲、带铁马一万骑、甲士三万人,陈前后部鼓吹,将隋郑夏三朝器物辇辂献享于太庙。喜出望外的高祖李渊于十月将立下汗马功劳的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位于王公之上,可用皇帝级别的衮冕、鼓吹、仪仗。

暂别战场的李世民重拾经籍文学,开设文学馆广招饱学之士,以杜如晦为首的“十八学士”都于此时加入秦王府。李世民与这些饱学宿儒诗咏唱和,他的文学造诣也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全唐诗》称他“诗笔草隶,卓越前古”“天文秀发,沉丽高朗”“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武双绝的李世民渐渐成为太子李建成的眼中钉,由于“功高震主”,百姓归心,天下齐歌“秦王破阵乐”,以至于曾经许诺要让李世民继位的李渊都在屡次摇摆后开始对他猜忌起来。武德九年,李渊下令将程咬金调离京城任康州刺史,在程咬金抗命不从之后,又下令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随李元吉出征突厥,以此离散李世民的实力,达到最终的目的。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被父亲和兄弟逼到绝路上的李世民终于在部属的催促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两天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二十七岁的李世民成为***王朝的皇帝。

登基十几天后,突厥颉利可汗想要趁唐王朝更替之机入侵,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大败突厥。几天后,不死心的颉利又率军进逼,直抵渭水便桥。李世民得知消息怒不可遏,在唐军出发之前便先行带着房玄龄等六人骑马先行抵达渭河,隔河与颉利相会并对他加以斥责。不久唐军陆续抵达,颉利可汗既见李世民凛然无惧,又见唐军严整,不禁大惧请和。第二天,李世民再次亲抵便桥,与颉利可汗设盟,突厥退兵。返回的颉利可汗越想越是害怕,立刻又派人送来三千骏马、万头肥羊示好。李世民拒绝接受突厥的礼物,下令他必须立即归还历年掳掠的***子民。

从此后,李世民正式开始了他长达二十二年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文治武功、人品仁达都无比卓越的帝王,在他的治理下,唐王朝对外则兵威所向无敌,四夷臣服、万国来朝;对内则政治清明,海纳百川,没有种族宗教之分。文学技艺更是异***纷呈。他创立弘文馆,令皇族和***子弟入学,使学风大盛。唐诗至今都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葩,而唐代诗文气度磅礴,世人皆以保国从军为己任的文风,更是旷古未有,绝非后世文人墨客可比。而这样的风气,毫无疑问与唐太宗李世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公元630年三月,西域及北疆各部各族首领齐聚长安,提出要尊奉三十一岁的李世民为各族共同的首领。从此以后,李世民不但是唐王朝的太宗,更是周边各族各国的共同首领“天可汗”。

直到今天,***盛世、贞观君臣,仍然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最灿烂骄傲的记忆。而李世民,毫无疑问是当之无愧的千古一帝。

还陕述怀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旗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幸武功庆善宫 李世民

寿丘惟旧迹,酆邑乃前基。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弱龄逢运改,提剑郁匡时。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梯山咸入款,驾海亦来思。单于陪武帐,日逐卫文枇。端扆朝四岳,无为任百司。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芸黄遍原隰,禾颖积京畿。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评书乱世枭雄的开场白?

今天早上看了一片关于辛弃疾的文章,心弦颤动了下,不只因很久没有“雨夜乱翻书”了,而是再次感叹那份执着,从二十三岁开始的梦想.眼下自己已经二十六,虚长当年的稼轩三年,而如今壮志全无,只谈风月.哎!

只谈风月,只谈稼轩.

那离我八百年的南宋,在我脑中,晃来晃去,却只有“风雨飘摇,偏安江南”这这类的字眼.然而,偏偏在这飘摇乱世,稼轩横空出世,剑吼西风的高歌猛进,放荡不羁的孤高疏狂,诙谐幽默的田园野趣,宏图难展的壮志未酬,细腻清丽的春闺春愁,无一不是稼轩笔下靓丽的风景.

初识稼轩还是初中,读的是《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觉得真好,可又说不出好在哪里,只是心里喜欢,爱之诵之,出乎自然.读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彷佛鼻尖真真切切的闻到那股沁人心脾的香气,竟是欲罢不能.于是,“辛弃疾”这三个字印在我脑中挥之不去,似乎是与这恬静、舒适的乡村气息夹杂在一起的.

再后来,到了高中.知识多了,对稼轩的了解也多了.知道他是个爱国词人,读他的《破阵子》.好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震撼了,可怜白发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苍凉啊.

后来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才知道辛弃疾在中国词坛上地位之高,一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力压古今豪杰,夺得“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

人总是善于遗忘的,正如王右军所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此后的高中,忙于高考,忙于奔波于数理化之间,对这个让我曾经倾心,曾经震撼的辛弃疾,渐渐的远去了,偶尔复习课文的时候读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时,或是一笑而过,或是愣愣出神,心中泛起涟漪,却再也没有那种惊涛骇浪,汹涌奔腾之感了.

再见稼轩,便是大学了.坐在图书管里,不经意的翻起一本《宋词精选》,又是不经意的翻到辛弃疾这里,我才惊羡,才震撼,往日的***,顿时流入心中!“将军百战声名裂”,是否稼轩意气风发,聚众抗金的肝胆写照?是否也想“剑指三秦,一战东归”?雄心勃勃,壮志凌云的稼轩,依旧是铮铮男儿,到死心如铁.恨只恨,蛾眉有人妒,君王谗小人.稼轩,纵然你是补天的经纶手,纵然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憔悴赋招魂,蘸着血泪写一句“儒冠多误身”!那古来三五个英雄中,稼轩你是否也在其列?平生意气,只换得衣冠人笑,难怪稼轩感叹“知我者,二三子”.那个沉闷堕落的南宋王朝,意气如稼轩者,天下有几人?

后人把稼轩与苏轼并提,合称“苏辛”,且早有定论,“魄力之大,苏不如辛;气体之高辛不如苏.”但就是这排山倒海的魄力,是我最喜欢的.甚爱他一笑人间万事的洒脱,好个“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此等气魄心胸,叫人倾倒,此等乐观豁达,叫人钦佩.不愧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爱酒.李白说得好,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酒是稼轩一辈子离不开的东西.犹记稼轩有一篇戒酒的词《沁园春》,开篇便呼“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如此金刚怒目,大下决心,真是不易.然读到后来,稼轩一改开始坚决之心,竟与酒杯达成协议:麾之即去,招之即来.哈哈,不觉莞尔一笑,好一个可爱的稼轩.

稼轩不仅与酒杯有协议,更与鸥鸟是同盟.带湖新居游览之时,与鸥鸟结盟曰:“凡我同盟鸥鸟,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不但要与鸥鸟结盟,更要欧鸟带来白鹤,好一个不知足的稼轩啊!

稼轩生在我八百年前,是先贤前辈.叫声稼轩,很是失礼,确倍感亲切.恨只恨此生无缘,不能与先生把酒一杯,共话人间万事空,共笑沙鸥满身愁,共与沙场秋点兵.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古.此生不能与您相醉明月,不能与您塞北江南,华发苍颜,真乃人生一大憾事耳!

寻得词话亦人间

评书《乱世枭雄》的开场白如下:

“乱世之中,英雄辈出,枭雄霸主,谁能笑到最后?一个个英雄豪杰从这里走上历史舞台。乱世出英雄,这是一条铁律。但在三国时期,却有人不愿意受这条铁律束缚,他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乱世出豪杰,一身傲骨战天下;红颜伴佳人,一世柔情恋此生。乱世出枭雄,他们手握重兵,在这乱世之中,如鱼得水;如果说那些文人骚客的诗情画意是一种浪漫主义,那么武将们的铁血柔情就是一股热血沸腾的豪情。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乱世之中,我本不该存在。但是既然来到这个世上,就要活出一个无愧天地的姿态。我不是英雄,但也绝非坏人。如果有一天你惹毛了我,我会让你知道我的厉害!”

朱元璋与李醒芳有啥关系?

? 人? 间? 词? 话

最初在水边,在山腰,信口一唱便是蒹葭苍苍,后来又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长篇叙事诗歌。直到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盛唐,王师北定中原日的大宋,枯藤老树昏鸦的元朝古道,干年来,光阴酿出了无数纷繁而瑰丽的墨中生涯。

直到距离我们很近的一个年代,有那么一位大学者,以美学以文学以哲学的观点,去剖析那些古旧的、美好的,仍然带着属于它们时代气息的诗句,而后编纂成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名叫《人间词话》,这个人叫王国维,字静安。

后来的今天,有一个音乐社团,他们以词话为眼,创作出一张古风专辑,去探索古旧人间,并向国学***王国维先生、向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诗人词人们致敬。这张专辑叫作《人间词话》,这个社团的名字叫作—汐音社。

现在,让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一起去看看那时的古旧人间。

第一话:词话三境--王国维

静安先生王国维做学问讲究三境界:

其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仿佛可以看到少年豪气志存高远,说不尽平凡人的鸿鹄志,孤独客的家国心;

其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个求索的过程,苦,却心甘情愿;

其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界当是最美的,在重重叠叠的压抑里,在日复一日的打磨中,那个收获的瞬间好像跳跃着顿悟的璀璨。

但是,人生境界如此之人,恐怕也只有静安先生这样的大家了。树下品茶读书的时候,细嚼这文字,我却读出了另外一番感觉。原来此三重境界,竟也是也可以推及爱情的。

也许曾有个温婉的女子,大约也曾独上高楼,心忧着望不到的今后。而相同的岁月里,也有那背着行囊的少年考生,低头走过落日下的荷塘。等待的日子向来漫长,姑娘日日翘首盼望着少年的书信,眉梢眼角写满了相思和心忧。直到发榜日已过许久,却与那人断了音讯。又逢上元节之夜,念及往年与少年携手同游,而今却不知那人身在何处,姑娘心中一片郁郁。蓦地在不经意回眸时,她瞧见了一道身影,此刻半空中烟花忽地炸开,照亮的正是那少年郎含笑的眉眼。

你看,这故事不正是应了静安先生的三境界。

? 《万古人间》

待上元笙箫满歌楼

长街灯笼红透

她在街市落寞折柳

忽听得身后有人一声模糊问候

烟火刹那蓦然回首

长风吹乱书页

万古人间世事清瘦

多少人提灯观月

任它下西楼

多少人静默久

长歌相别后

原以为可共谁长久

长风吹乱书页

万古人间世事隽永

许多人漏夜归去

温热清粥

许多人曾

天涯辗转无故友

转身却遇风霜眼眸 他眼眸

演唱:tacke竹桑

第二话:世事长揖--苏轼

遇见他,在时光的最前端。

垂髫童子的模样,临窗摇头晃脑吟诵着诗句,天井里月上中天,清辉洒满一庭院,婆娑又多情。

后来靠坐在桥边的柳树下,膝上臵着本《东坡乐府》,桥下摇橹声、水声绵绵不绝,却自成一番词中景致,仿佛那个衣衫飘举的词人正立在舟头,将而去往更远处的烟波里。日薄西山,天色昏暗,逐渐也看不清书上的字迹,揉着酸涩的双目辨出那几句——“尚馀孤瘦雪姿”和“诗老不知梅格在”。

再后来终于长成个少年模样,也将足迹印在了许多山巅和云端,光阴里总是软红锦绣与恣意的欢谑,仿佛只需抖擞衣袖三两下,便有长风卷我上瑶台。也忘记了最开始倚在喧嚣水边,那些最寻常的温情和诗意。

又念及他时,已经走过了许多的路。老旧的乌篷船,寥落的青衫和单薄的行装,归乡去。一如来时的模样。读的还是那卷诗词,读的还是那个人,此时的他是一个背影,以竹为杖,以芒鞋胜过万千快马,行走在烟雨深处。也像一株立在山风里的松,满身崎岖风雨加身,却依旧睥睨着千秋山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垂暮的他,这样对自己说。

合上手中书卷,靠着船壁,信手捞过几缕月色枕着,阖眼睡去。水声也渐渐远了,人间百年,忽如一梦。从前的流水小桥,窗前月落,也渐渐重又聚合出了轮廓。

他是北宋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千秋此意》

我曾借明月当头

寻得某个人 点漆眼眸

相对落座山口 无茶亦无酒

他含笑说些春秋

奉与这一生 微澜缘由

低眉抛置枯愁 江海行扁舟

高处风情万种 衣角都辉荣

最终不过多添个失意面孔

演唱:司夏

第三话:生死之别--纳兰容若

故事的结局常常透着凉,谁念西风独自凉。檐下起了萧瑟的风,棋盘上落了些枯叶,只是没了某个人低眉沉思的模样,在当时不过是稀疏寻常之事。小池塘里渐渐起了涟漪,抬眼才知竟是下起了雪,如同故事的开端那年,天地正逢新雪,月亮门里初次相见。

人们喜欢称它们为爱情。他写下了自己的爱情,亦是千万人的爱情。 情深不寿四字用来形容他再贴切不过。他是乘鸾的闲客,爱情是天边一抹极淡的云,眨眼的相逢,刹那的倾心,和晚风过境之后,转瞬即逝的拥抱。从此他坠落人间,淡漠着金玉风光,爱着所有曾遇过的动人笑意,念着所有泛起深情的明眸善睐,直到后来桌上茶干涸,剩下干枯的茶叶,也不再有人提一壶龙井,推门而来,缓缓斟满。

? 《红梅白雪知》

漏夜里 风雪至

恰应和 庭前梅枝

看花人 瘦骨相似

霜雪姿 红尘相斥

千万人 走马皆知

擦肩罢 西风独自

松岗明月 枯冷碑石

漆着她名字

最无常应是 写就饮水词

初见与别辞 困顿薄纸

生年里醒时醉时 为谁而痴

红梅白雪知

演唱:云之泣

第四话:天涯羁旅--马致远

黛色的山峦在夕阳里愈发的模糊,山脚下坐落着几户人家,小桥流水蜿蜒着一派温柔,可毕竟不属于汲汲行路的旅人。牵着瘦马的行客驻足望了望,沉默着走向他的天涯。秋风缠绕着枯藤,传来萧瑟的声响。正如他的一生。光明旖旎处落笔喧哗,沉寂寒凉处落叶白发。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青年时也曾有仕途抱负,无奈造化与命运令他堪堪蹉跎岁月,郁郁而不得志,渐渐心灰意懒,隐居田园,衔杯击缶以自娱。庙堂之中少了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俊彦,却使得华夏文史上多了一位元曲大家。

风霜加身,荒凉来路,古道西风,天涯的断肠人,回眸时也曾是,在高轩或在林下,以婉转调子,唱着“东篱本是风月主”的青衫闲客。

? 《篱边秋》

古道天涯 斜阳欲落

青衫人牵马踏过

不忍回看 身后长河

伶仃心事 只许明月懂得

明月懂得 切莫说破

此深秋愁本许多

别时阳关 逢时魂魄

寒鸦伴我 一去忘尽山河

***药童 乘鸾客

瑶宫清寒 俗世婀娜

偶歇脚 梁上坐

人间悲欢听一折

演唱:横颜君

? 第五话:春色年年--冯延巳

少年背着行囊出城时,正下着细细密密的雨。走过了城外的石桥,走过了石桥边的小茶棚,再回头时,城门上青灰色的“扬州”二字已经被雨雾隔了很远,模模糊糊,就像

时光流走时的模样。他握着伞柄的手紧了紧,转身走向了春草绵延的远方。

辗转十数年,南唐开国。少年也不再是少年,他入了京都,风华正茂一身才艺,被国君几番青眼,而后出仕入相。然而,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世事无常几乎刻进了每一寸光阴里。朝堂中的党派之争,强国环峙的天下格局,无一不在动摇着南唐的根基。

长久地在官场沉浮,两次出任宰相,几起几落,已知天命的他早已经见惯春秋。年年烟雨,却依旧忍不住贪恋,低声询问白驹过隙的岁月:年年春光,不知这样的燕子,这样的亭台,会年年都有吗?

最后的两年,他被罢去宰相的官职。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听着屋檐下落花的声音,从前的闲愁却不在了。后来终于又起了迷蒙雨雾,还是少年时候的那座扬州城,还是那座风波桥,他拄着杖藜远远地望着,白鹤飞向了江天一线处,垂髫孩童的纸鸢仍在流云那端。

《细雨湿流光》

一生酒醒 忽然动静数年

 两三字句 惶惶不能成篇

 入眼清冷台榭 自斟薄酒暖长夜

 半局棋枰 从未 有人来解

 步履已潦草 踉跄醉倒雕楼前

 容过春秋梦 终究明朝黯然别

 少年别风光别 脱去锦衣坐青阶

 阶上又柳绵 枝上又明月 明月

演唱:小爱的妈

? 第六话:酒月中秋--辛弃疾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是辛弃疾隐居江西上饶时写下的诗句。那时候的稼轩诗人,感叹生年近半,却怅惘,交游零落,知者只余二三子。

辛弃疾是南宋诗人、爱国将领,出生时,宋朝北方的疆土已沦陷金人之手。少年时的他立志恢复中原,果敢起义,抗金雪耻,这使他名重一时,并得到宋高宗青眼,任他为江阴通判,而后辗转亦得重用。俗语有云,乱世出英雄,然而,更多的时候,却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青山见我》

青山见我

应是如何

鬓生白发

老病弱

而它依旧

相对婀娜

凭旁人赏过

明月见我

应是如何

破陋窗里

弹铗歌

而它依旧

盈亏鲜活

千载凭人

寄托

演唱:***ile小千

? 第七话:在乎山水--欧阳修

安徽除州群山环绕,其中一四角飞檐的亭子居于泉水之上,名之者,乃北宋名臣欧阳修,字永权,号醉猫、六一居士。

北宋中期,欧阳修因主张新政,与朝中守旧派政见不合,数次被贬谪。后迁至滁州任太守,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

书万卷,借滁州的山水景致,陶然其间,怡然自乐

贬诵生涯里,他不是朝中重臣,亦不是清苦文人,他是与民同乐的一方长官,是闲暇的风月客,是时光打磨后愈发

锃亮的旷达潇洒;是轻舟短楫中的赏月人,是西窗落座茶酒皆可的随遇而安

此日,欧阳修由滁州前去扬州任知州,离别时春光正好,他眯起眼望了望远处开了满山的花,笑了笑,低低念了句

诗便转身离去:“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 《明珠山河歌》

我有明珠一颗 照破山河万朵

倘瑶宫来使 大笑辞过

偏就称个醉翁 只识泉边俗者

亭上樽前 颠倒魂魄

我有明珠一颗 照破山河万朵

倘瑶宫来使 大笑辞过

偏就称个醉翁 只识泉边俗者

亭上樽前 颠倒魂魄

演唱:河图

? 第八话:登临怀古·李白

他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

考“谪仙人”。这样一个***又浪漫了一生的人,大多数人更愿意相信他的人生会落下不平凡的句点。饮了太多的酒,看了一生的月亮,最终他在一泓碧清碧清的江水里骑鲸捉月而去。天上的白玉京,昆仑的城楼,大概是比人间更好的去处吧。

二十五岁的诗仙,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漫漫天下,意气

风发的他,终于在五年后,走到了都城长安。彼时的他流落长安市井,泯于盛世长安的街坊。

直至天宝元年,唐玄宗才看到了那个早已诗名天下传的李太白,自此花团锦簇、鎏金缀玉,他的化间犹如银瓶乍破,倾泻出盛世星河。然而这座琳琅喧嚣、四方来表、万国来朝的都城,仅仅施与了他一年的时光,却是他用余生去挂念的地方。

出长安的那天,是个十分晴朗的日子。高大的城门在明媚的阳光里显得愈发璀璨、恢宏,刺得他双目一痛。长安长安,无声念了两遍,直到唇齿间慢慢渗出了苦涩,他才转身离开。

身后长街上鼎沸的人声也渐渐远了。

? 《人在千古》

金樽清酒 珍馐玉盘

十二画楼笙箫不倦

千里之外 曾白衣擦肩过长安

风自重霄天上来 长驱入襟怀

催纷纷 少年梦 浓时却转淡

青海长云 遮暗雪山

春风不度孤冷城关

故人笔下 黄沙百战之人未还

料得古今千百载 征衣黄土同埋

史书留白处 可生落寞苍苔

形容袁世凯的诗句

情敌关系。

《***皇帝朱元璋》剧情简介:

大明王朝洪武十五年的重阳节,朱元璋(陈宝国饰演)携妻率队重游皇觉寺,当他看到巍峨壮丽的皇觉寺甚感欣喜,回忆起了当初从皇觉寺起家的种种艰辛历程。在元朝统治风雨飘摇之时,他断定这是乱世出英雄的大好机遇,于是投身郭子兴红巾军,做了郭子兴亲兵。

朱元璋带兵打仗,屡立战功,威望越来越高,许多仁人志士都投奔在他的旗下。朱元璋在谋士刘伯温的计谋下,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军队。打下江山后,朱元璋并没有高枕无忧,他时时感到宫廷四处危机四伏,君臣之斗、权利之争犹如离弦之箭,一触即发。

多疑和恐惧使朱元璋大开杀戒,他几乎杀绝了开国元勋和功臣,在维护自己用血汗打下的大明江山的同时,他也感到了一份拥有皇权却是”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扩展资料

主要角色介绍:

1、郭子兴

演员 唐国强

元帅,马皇后养父,性格豪爽,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人,地主出身。他信奉白莲教,并加入其组织,散发自己的钱财。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他率众起义,于次年攻克濠州,称元帅。

朱元璋投奔郭子兴,深得其赏识,后将养女马秀英嫁与朱元璋。至正十五年用朱元璋之计,郭子兴取下和州,同年春在和阳病死。

2、李善长

演员 姜华

明朝开国丞相,后获罪抄家灭门。因其侄李彬一事惹的龙颜不悦,遂写谢罪表,以表悔意。又因贺寿向汤和调亲兵修建丞相府,被朱元璋得知,使朱元璋更心生愤懑。后被罢丞相一职。

3、朱元璋

演员 陈宝国

明朝开国皇帝,也是一个极富争议的政治家。他出身卑微,是一个从历史的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身上特有的平民气质和自卑感一直伴随着他的君王生涯。他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皇上,同时他又是诡计多端的,他是一个集猜疑大度于一身的人。

朱元璋有很强的占有欲,君臣的妻子他也要占有,他在制国的时候也敢于大刀阔斧。生性多疑善思,经常写字条,记下自己要交办的事情和自己的想法等。最后的结尾改成了没有按照史料上的记载死在了病床上,而是死在金銮殿龙椅上。

百度百科-***皇帝朱元璋

1. 关于袁世凯的诗句

关于袁世凯的诗句 1.求袁世凯的诗作

十三岁时过春节,袁世凯曾写一春联:“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他十四岁乡试落榜后的《言志》:“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平仄音韵固不协,气概却不同凡响

十五岁重来南京,登雨花台,作七律一首,题为《怀古》:“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十九岁左右:

人生在世如乱麻,谁为圣贤谁奸邪?霜雪临头凋蒲柳,风云满地起龙蛇。治丝乱者一刀斩,所志成时万口夸。郁郁壮怀无人识,侧身天地长咨嗟。

不爱金钱不爱名,大权在手世人钦。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风云际会终有日,是非黑白不能明。长歌咏志登高阁,万里江山眼底横。

这些作大多不工对仗,不合格律,而粗犷雄肆,意气风发,正是一个桀骜不驯的急欲入世者或野心家的写照。

五十岁左右:

曾来引地作劳人,满目林泉气势新。墙外太行横若障,门前洹水喜为邻。风烟万里苍茫绕,波浪千层激荡频。寄语长安诸旧侣,素衣蚤浣帝京尘。

身世萧然面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钩鱼却有恩仇。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五言绝句《登楼》:“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登楼远眺,而觉北斗星矮、太行山低,寥寥二十个字,见出其睥睨宇内、目空一切的气度。

2.求袁世凯的诗作

袁世凯的诗作:《言志》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怀古》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颐屯兵来。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咏怀诗》其一人生在世如乱麻,谁为圣贤谁奸邪?霜雪临头凋蒲柳,风云满地起龙蛇。

治丝乱者一刀斩,所志成时万口夸。郁郁壮怀无人识,侧身天地长咨嗟。

《咏怀诗》其二不爱金钱不爱名,大权在手世人钦。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

风云际会终有日,是非黑白不能明。长歌咏志登高阁,万里江山眼底横。

《病足》二首其一***药入名山,愧余非健步。良医不可求,莫使庸夫误。

《病足》二首其二行人跛而登,曾惹齐宫笑。扶病乐观鱼,渔翁莫相诮。

《雨后游园》昨夜听春雨,披蓑踏翠苔。人来花已谢,借问为谁开?《咏海棠》海棠带雨湿红妆,乞护重阴昼正长。

蛱蝶不知花欲睡,飞来飞去闹春光。《落花》落花窗外舞,疑是雪飞时。

刚欲呼童扫,风来去不知。《春日饮养寿园》背郭园成别有天,盘飧尊酒共群贤。

移山绕岸遮苔径,汲水盈池放钓船。满院莳花媚风日,十年树木拂云烟。

劝君莫负春光好,带醉楼头抱月眠。《和子希塾师游园韵》老去诗篇手自删,兴来扶病强登山。

一池花雨鱼情乐,满院松风鹤梦闲。玉宇新词忆天上,春盘乡味***田间。

魏公北第奚堪比,却喜家园早放还。《和景泉塾师游园韵》池上吟成一倚栏,老梅晴雪不知寒。

年来了却和羹事,自向山厨捡食单。《清明偕叔兄游养寿园》昆季偕游养寿园,清明雪尽草粗蕃。

苍松绕屋添春色,绿柳垂池破钓痕。画舫疑通桃叶渡,酒家仍在杏花村。

莺歌燕语无心听,笑把埙篪对坐喧。《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春雪》连天雨雪玉兰开,琼树瑶林掩翠苔。数点飞鸿迷处所,一行猎马疾归来。

袁安踪迹流风渺,裴度心期忍事灰。二月春寒花信晚,且随野鹤去寻梅。

《次史济道、权静泉〈月下游养寿园联句上容庵师〉韵》曾来此地作劳人,满目林泉气象新。墙外太行横若障,门前洹水喜为邻。

风烟万里苍茫绕,波浪千层激荡频。寄语长安诸旧侣,素衣早浣帝京尘。

《晚阴看月》棹艇捞明月,逃蟾沉水底。搔头欲问天,月隐烟云里。

《寄陈筱石制军二首》其一武卫同袍忆十年,光阴变幻若云烟。敏中早已推留守,彦博真堪代镇边。

笑我驱车循覆辙,愿公决策着先鞭。传闻凤阁方虚席,那许西湖理钓船。

《寄陈筱石制军二首》其二北门锁钥寄良臣,沧海无波万国宾。湘鄂山川讴未已,幽燕壁垒喜从新。

鸣春一鹗方求侣,点水群蜂漫趁人。旭日悬空光宇宙,劝君且莫爱鲈莼。

《忆庚子旧事》八方烽举古来无,稚子操刀建远谟。惭对齐疆披枳棘,还临燕水补桑榆。

奔鲸风起惊魂梦,归马云屯感画图。海不扬波天地肃,共瞻日月耀康衢。

《和王介艇中丞游园原韵》乍赋归来句,林栖旧雨存。卅年醒尘梦,半亩辟荒园。

雕倦青云路,鱼浮绿水源。漳洹犹觉浅,何处问江村。

《登楼》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自题渔舟***二首》其一身世萧然百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

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钓鱼却有恩仇。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

《自题渔舟***二首》其二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3.寻一些袁世凯的诗词,以及写他的挽联之类的

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袁世凯自挽联

共和误民国?民国误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狱;

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九泉之下,三复斯言。

——杨度挽袁世凯

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这时,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4.关于袁世凯的对联

1916年,袁世凯83天的洪宪皇朝终于宣告夭折,他的帝制美梦化为泡影。他在四面楚歌声中一命呜呼,结束了丑恶的一生。当时报纸上刊载了不少嘲骂袁世凯死有余辜的对联;其中有两副以数字见长,对仗工整,颇为深刻。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鹿逐中原,浩劫遍及廿二省;

龙飞何处,伤心惟有十三人。

六君子,指当时为袁世凯称帝大造舆论,效犬马之劳,而美其名曰为筹一国之治安,所成立的团体命名为“筹安会”。理事长:杨度;副理事长:孙毓筠;理事: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当报纸上公布筹安会成立消息并成员名单后,人们将其称为“筹安会六君子”。二陈汤:是指陈树藩、陈宦、汤芗铭。陈宦,时为四川督军;陈树藩时任陕南镇守使;汤芗铭时为湖南都督。“六君子”和“二陈汤”本都是中药名,此处用于联中,既是巧合,又语带双关。对仗甚为工巧,恰到好处而又含蓄诙谐幽默,讽刺深刻,寓意奇特。“二陈汤”中尤以陈宦当时积极劝袁世凯当皇帝最为积极。也因此袁世凯认为陈宦最为可靠,把他派往四川,实际上是西南的封疆大臣,是各省将军中深得老袁信任的。可是,当蔡锷在云南举起讨袁义旗后,“二陈汤”相继接二连三地打“万急”、“万万急”的告急电,最后是相继发表宣布“独立”的文电。就是这个被称为老袁的“军事智囊”的陈宦,还特别声明“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袁世凯接到此电,读着读着,如五雷轰顶,脑子里嗡地一下,一阵眩晕而茶杯掉地粉碎,人也一下从座椅上滑跌到地上,从此卧床,一病不起,在四面楚歌声中而一命呜呼了。据说,袁临死时,最后一句话是:“他害了我!”有人说这个“他”是指杨度,有人说是指陈宦,也有人说是指老袁的长子克定。看来,以杨度为其吹喇叭,是起病之源,而陈宦等的“独立”通电,是送老表命的根本。因为“二陈汤”都是袁派到各地去镇压革命势力的枪杆子,是他“皇帝梦”的护身“宝玉”。所以,袁之死“六君子”鼓吹帝制是起病之因,而“二陈汤”的通电“独立”;使其失去了护身符,“通灵宝玉”而送了卿卿性命是果。

袁世凯的称帝活动,影响遍及22个省区,而袁死皇帝梦破灭后,段琪端***下令通缉惩办帝制祸首13人。这13人是指“筹安会六君子”再加上被时人称作“七凶”的朱启铃、段芝贵、周自齐、梁士诒、张镇芳、雷震春、袁乃宽。这13人中早有人改换门庭,投向了段***,成为新贵;还有像袁乃宽是为老袁掌管家产的,袁一死,他捞了个饱,有何伤心呢?只有杨度真伤心,是袁大头玷污了他数年来为之奋斗的君主立宪思想。最后段内阁通缉的13人中,段芝贵有人力保,严复、刘师培有人为之开脱;又有人认为李燮和、胡瑛是老同盟会会员,应该照顾,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未列入祸首,却还要为雷震春和张镇芳求情,这样“走后门”的结果,这13人只剩下5人。到了1916年7月14日,新任总统黎元洪发表的文告中,着令拿交法庭严行惩办的祸首却成了:杨度、孙毓筠、顾鳌梁士诒、夏寿田、朱启铃、周自齐、薛大可。为何突然添上了顾鳌、薛大可和夏寿田三人呢?有人认为大概段内阁觉得人数太少,搪塞不过去,就添上这三只替罪羊,内中的夏寿田,只是袁世凯的机要秘书,是老袁跟前跑腿的。但他与杨度既是小同乡又是同学,政见不一,却私交甚笃。顾鳌不过是约法议员、政事堂参议。薛大可只是个报人《亚细亚报》,写过两篇署名“臣记者”的帝制报道罢了。除了杨度之外,这三个人真可谓也是最“伤心”的了。他们只好逃到天津租界躲起来。

到了1918年3月,由曹锟出面呈请北洋***,以“时事多艰,人才难得”为理由,请赦免帝制罪犯,北洋***发布赦令,对帝制罪犯一律予以特赦,这场闹剧才总算收场了。以君宪救国为己任的杨度,这才深深地透了一口气,与夏寿田结伴,由天津跑到上海去了。从以上对两副对联有关史实的钩沉辨析,我们可以看到,从袁世凯到北洋军阀,真都不是“东西”。

5.用几句简单的话来描写袁世凯和孙中山

是华师的近代史作业吧~~哈哈。一、客观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以后的国际国内形势,呼唤一个强有力的人物来收拾局面,而此人非袁世凯莫属。

第二,袁世凯在清末“新政”中,政绩颇著,得到了资产阶级的信任和欢呼。

第三,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各阶层“拥袁弃孙”的一致倾向,是孙中山让位的一个客观原因。

二、主观原因

第一,辛亥革命之时,革命党人尚不具备掌握***的思想准备,并且中华民国建立以后,认为只剩下建设民国的问题了,而产生功成身退的思想。

第二,在同盟会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当中,随着中华民国的成立,革命党人中有着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满清已经推翻,民国已经建立,剩下的就是建设民国的问题了。

第三,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尚不具备管理国家的政治经验和才能。

6.袁世凯年轻时喜欢激扬感慨的句子

给你几个袁世凯自己写的: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怀古》:“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人生在世如乱麻,谁为圣贤谁奸邪?霜雪临头凋蒲柳,风云满地起龙蛇。治丝乱者一刀斩,所志成时万口夸。

郁郁壮怀无人识,侧身天地长咨嗟。 不爱金钱不爱名,大权在手世人钦。

千古英雄曹孟德,百年毁誉太史公。风云际会终有日,是非黑白不能明。

长歌咏志登高阁,万里江山眼底横。 这些都是他年轻时候写的,过于锋芒毕露了。

这是之后写的曾来引地作劳人,满目林泉气势新。墙外太行横若障,门前洹水喜为邻。

风烟万里苍茫绕,波浪千层激荡频。寄语长安诸旧侣,素衣蚤浣帝京尘。

身世萧然面不愁,烟蓑雨笠一渔舟。钓丝终日牵红蓼,好友同盟只白鸥。

投饵我非关得失,吞钩鱼却有恩仇。回头多少中原事,老子掀须一笑休。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五言绝句《登楼》:“楼小能容膝,檐高老树齐。开轩平北斗,翻觉太行低。”

登楼远眺,而觉北斗星矮、太行山低,寥寥二十个字,见出其睥睨宇内、目空一切的气度。

7.谁知道袁世凯的《怀古》一诗,求翻译

《怀古》 袁世凯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锅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毛羽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大致意思:凭陵史迹,吊古伤今,辄以救世英雄自许,一派少年豪情。清廷虽然风雨飘摇,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却丝毫不影响如同袁世凯这样的“衙内”“公子哥儿”到处寻欢作乐。袁世凯十五岁时,登上南京雨花台,凭临史迹,触景生情,乱世出英雄,但当时的袁世凯在今天看来还未成年,便以救世英雄自许,口气可谓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