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军经武是什么生肖,整饬军纪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3 0
  1. 关于清代的道与道员,道的性质和道员的职权分别是什么?
  2. 吴越春秋游乐园的主要景观
  3. 1840年是什么朝代
  4. 姑苏台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5. 国难是什么意思
  6. 倒行逆施的施是什么意思
  7.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什么呢?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御敌于国门之外,主要以防御为主,秦汉时期修筑边关和连接战国时期的长城,明朝时期修筑了二万五千里长城。

崇尚大一统,主张修德爱民,重视整军经武,重视边疆安全,追求夷夏一体。

中国传统安全战略思想的基本特点

整军经武是什么生肖,整饬军纪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是建立在封建君主制农业社会的基础上的,它以维护政治安全为核心,兼顾经济,军事,文化等安全因素,民本思想占有一定地位;强调忧患意识,崇尚和平理念。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中国古代国家安全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涵盖更广,民本理念突出;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保障能力;重视国际共同安全,为中国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把居安思危寻求国家长治久安之策的思维式和行为准则,视大一统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政治追求,坚持崇尚和平,注重防御,刚柔并济的基本方针,将军事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要位置。

关于清代的道与道员,道的性质和道员的职权分别是什么?

徐娘指南朝梁元帝的后妃徐昭佩。《南史》:“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后因用以称尚有风韵的中、老年妇女

徐昭佩是南朝梁武帝第七个儿子萧绎的偏妃,萧绎当时为湘东王,手握重兵镇守江陵。徐昭佩在素蝶向林飞,红花逐风散,花蝶俱不息,红素还相乱的江陵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女人。“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典故就出在她的身上。

湘东王萧绎自幼爱好文学,对政治了无兴趣,更受他父亲的影响,身着布衣,饮食惟豆羔粗粒而已。正当梁武帝在建康城西设立士林馆,延集学者讲学论文的时候,萧绎也在风光旖旎的江滨,天天与文人雅士谈玄说道。

徐昭佩美丽,聪明,长于诗词,正值花样年华,加上热情如火的禀性,正是需要爱怜的时候,虽然每天打扮得花枝招展,然而却始终撩不起萧绎的情兴,为此她悒郁寡欢,不知如何自处?

最直接的办法莫过于接受丈夫的生活方式,试着打入丈夫的兴趣圈子,因此她一改常态,淡妆素抹地去参加丈夫的诗酒之会,经常与萧绎左右的文友酬对,从而使她的精神领域与情感生活,得到了相当程度开展与疏解。

尽管她的美艳,她的才情,已经得民了客观的肯定,然而萧绎仍然丝毫不为所动,于是徐昭佩更激越地在她的夫妻生活中投下一副猛药,故意在化装时只化半边脸庞,时人称之为“半面装”。

一个女人搽粉,抹胭脂,涂口红只及半边脸庞,想想看那是个什么样子,不但是糟踏了自己的美貌,更是有意虐待别人的视觉。而徐昭佩则是要借此渲泄她心头的愤怒与不平,甚至用以来羞辱萧绎。

侍女们生怕徐妃的这一狠招,会使王爷大起反感,甚至会在盛怒之下弄成可怕的后果。但徐昭佩却要侍女们放一千个心,她说:“王爷父子讲仁义,说道德,断乎不会因这样的小事焚琴煮鹤,顶多只不过是逐出宫会,眼不见心不烦。这样也好,与其维持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倒不如另外择人而嫁。”谁知萧绎的修养确实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虽然明明知道徐昭佩故意要意他生气,却视若无睹,好象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就这样又过了若干年。

当年梁武帝以“天心不可违,人心不可失”为由而当上皇帝,灭了南齐,开始也注意励精图治,观政听谣,访贤举滞,悉罢女乐;尤其自奉俭约,衣食简朴,为听取民情,更设傍木肺石,使下情得以上达,于是到处出现一片升平气象。但他老人家有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尊信佛教,相传现在和尚头上留戒疤,就渊源于梁武帝。梁武帝三次出家,三次被赎身再为皇帝,除了天天诵经念佛之外,更常往同泰寺讲经说法,常常夜以继日,一连讲上七、八天才告一段落。那时全国僧尼只几全国人口的一半,仅建康一地,便有佛寺五百余所。梁武帝再也没有统一中国,澄清天下之志。国事多流于形式,终于酿成候景之乱。

侯景本是北朝东魏中原地区的太守,因与东魏宰相高澄有隙,以河南之地来降。这本是一件好事,但梁武帝三下五下,又使反复小人候景转过来反梁,对侯景的叛乱,开始梁武帝还大言不惭地说:“是何能为?吾折鞭以答之。”但不久建康就被攻破,梁武帝在幽禁中死去。

侯景之乱平定后,萧绎在江陵即帝位,改元承圣,成了梁元帝,徐昭佩被册封为贵妃。然而萧绎仍旧习不改,依旧以读书属文为乐,动辄与文武百官讲授老庄的道经,久久不倦。徐昭佩仍然是深宫寂寞,芳华虚度,这时她已经年近不惑了。

萧绎对后宫佳丽均不屑一顾,于是宫人们纷纷找寻情感出路,徐昭佩在大势所趋的情况下,终于按捺不住。她找到一位眉目俊秀,举止风雅的美少年暨季江。初时还自遮遮掩掩,后来居然公开来往,每当萧绎在龙光殿上与群臣大谈老庄之道时,也正是徐贵妃与暨季江在深宫内苑中尽情欢乐的时候。

有人曾开玩笑地问暨季江:“滋味如何?”暨季江毫无隐讳地回答:“徐娘老矣,犹尚多情。”或者回答:‘’徐娘虽老,风韵犹存!”后世形容中年妇人的风情不减,常说:“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便是由此而来。

暨季江的轻薄话很快传到了梁元帝萧绎的耳朵里,奇怪的是他仍然无动于衷,左右的都为之愤怒不已,但也无可奈何;

梁元帝久滞江陵而不还旌建康,使得与梁国接壤的西魏大起恐慌,因为江陵靠近西魏,以为萧绎是要进攻西魏,于是紧急整军经武,准备向江陵用兵。根据西魏的估计:梁元帝萧绎跃军沔南,还旌建康,乃是上策;退保子城,峻其陴谍,以待援军,乃是中策;若难以移动,据守江陵,乃是下策。经过周密部署,西魏大将于瑾领军五万直追江陵。

其实连老婆都不爱,老婆偷人连醋都不会吃的皇帝,哪里知道什么上策、中策、下策,他纯粹是沉浸在老庄之道中。等到西魏大军围困江陵,他尚且***百官大谈老庄之道,及至敌兵攻城甚急,他登城近视敌情,还口占一诗,群臣中竟然也还有唱和的人,迂腐如此。不由人不浩叹。南城已陷,火光冲天,萧绎来到东阁竹殿,命左右尽烧古今图书十四万多卷,又用宝剑狂坎竹柱,仰天长叹:“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那徐昭佩呢?她在后宫之中紧紧拥抱着情郎暨季江,原以为海枯石烂,此情不移,不料暨季江听说都城已被攻破,在此紧要关头毫无留恋地挣脱了情人的拥抱,一溜烟逃得无影无踪。徐昭佩悲从中来,放声大哭,恰好萧绎来到她的身边,徐昭佩发疯似地抱住她的皇帝丈夫;是悔恨,是求助,说不清的感情一齐涌上心头。拼命地摇晃着梁元帝萧绎。良久以后,梁元帝萧绎冷冷地问道:“那人呢?”’徐昭佩无言以对。萧绎无可奈何地说:“事已至此,尚有何待?”

徐昭佩心碎了,泪也干了,在晨鸡初唱,魏兵大举入城之际,自缢于宫苑中的葡萄架下。

吴越春秋游乐园的主要景观

作为地方监察机构的道,不仅与整个清代相始终,而且一直延续到北洋 *** 的垮台。有关清代地理沿革的著作和地图,只有省、府、厅、州、县,很少涉及道,连卷帙可观的《清代职官年表》也无道员一目。有些官制表虽然详列其辖区、住地等项,但却没有道的设置与撤、改时间,也看不出辖区、住地的前后变化。因而,为解除种种疑难,不得不对这一问题试作探求。现将所接触到的材料略加整理,叙述如下。

一、道的性质和道员的职权

道和道员制度是在明代形成和确立下来的,清代承袭了这一制度,并进行了若干调整和改革。

清代地方***分为省、府、县***(厅、州或同于府,或同于县),设置于省、府之间的道并不是一级***组织,而是省级***的派出或办事机构。但也有人把道与省、府、县相提并论,称之为四级地方行政机构。例如,民国年间出版的《内政年鉴》就认为,清代地方行政机构为省、道、府、县四级制。这就把地方***组织与某级地方***的派出或办事机构混为一谈,虽有一些道理却不尽妥当。

道的长官称道员,俗称道台,在书信往来中通常称为观察。道员的办公机关称道台衙门,其属吏有库大使、仓大使、场大使、盐课大使、关大使等杂职,秩从九品或未入流不等,皆因地建置,不备设。(《清史稿》职官三)道员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督、抚、藩、臬诸地方人员管理政务、监督府、县。《清史稿·职官志》说,道员各掌分守、分巡及河、粮、盐、茶,或兼水利、驿传,或兼关务、屯田,并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励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帅所属而廉察其政治。正由于这一特点,所以人们通常把道员与藩、臬二司连在一起,统称为司道官员,简称司、道。这既说明其地位之重要,也说明其属员身份。由于道员的主要职责是监察而无地方专责,所以实权很小。有个曾出任福建汀漳龙道的人发牢骚说,分巡一官,上之不如藩、臬黜陟有权,下之不如守、令措施在我,驭吏而吏不畏,辖兵而兵不知,名为监司,实与闲曹等。(桂超万;《宦游纪略》,卷六)曾国藩也认为,司道位高而无权,处易爻三四之地,纵不多凶,亦颇多惧,本难时措咸宜。(《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二十五)

清代道员的衔额与品秩,前后有很大变化。清朝开国之初,各项制度承袭明制,道员衔额靡定,均视其升补本职为差。(《清史稿》职官三)顺治十六年的上谕说,自今以后,除、授、升、转各道员,不得拘地方坐定职衔,著以布、按二司衔通融兼带,永著为例。于是,据此议定,守道缺出,所升之人系副使即升参政,佥事即升参议,或系参议应升副使者,即以副使兼参议衔,郎中等官应升佥事者,即以佥事管参议事。巡道缺出,所升之人系参议即升副使,系郎中等官即升佥事。或系副使应升参政者,即以参政兼副使衔。佥事应升参议者,即以参议兼佥事衔。(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二)由于原职不同,所以虽同为道员,其品秩却不一样,参政道从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参议道从四品,佥事道正五品。(《清史稿》职官三)乾隆十八年实行改革,罢各省守道兼布政司参政、参议衔,巡道兼按察司副使、佥事衔,定为守巡各道秩正四品。(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二)从此以后,道员开始以自己所掌管的部门或地区定衔,品秩一律为正四品。

关于一般道员能否封章奏事的问题,清 *** 一再变更自己的规定,情况比较复杂。清朝初年,道员本无具折奏事之权,即使委署两司,其应奏交代等事亦须洋请督抚代奏。雍正年间,曾一度允许道、府、同知自行具折奏事,后因无所建白,遂行停止。乾隆四十一年,清 *** 规定,道员中有委署两司者,俱准其照藩、臬一体具折奏事。(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二)嘉庆四年清 *** 又进一步将封章奏事之权推及到所有道员。上谕说,雍正年间,道、府、同知等员俱准封章奏事。因思各省道员职司巡察,即与在京科道有言责者相等,况科道之条陈纠劾,尚多得自风闻,何如监司大员身任地方,目击本省政务民情者较为真知灼见耶!嗣后除知府以下等官仍不准奏事外,其各省道员均著照藩、臬两司之例,准其密折封奏,以副兼听并观、集思广益至意。(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二)

但从后来的情况看,乾隆四十一年的规定得以实行,而嘉庆四年的允诺并没有兑现。否则,以后就不会出现根据会衔或专折奏事的需要与否,给某些道加上或裁去按察使衔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巡守各道曾加过按察使衔者先后共有八个,即福建台湾道、直隶热河道、江苏淮扬海道、安徽徽宁池太广道、四川康安道、奉天驿巡道、奉锦山海关道、黑龙江道。就时间而言,除台湾道系乾隆五十三年外,其余各道之加按察使衔均在嘉庆四年之后。不仅如此。有的道之加按察使衔或裁按察使衔,均视其需否会衔或专折奏事为转移。仅以徽宁池太广道和奉锦山海关道为例。咸丰三年,大平军发动西征,攻占安庆、庐州等地,致使皖南之徽、宁、池、太、广五府、州与迁往寿州的省***文报不通,联系中断。清 *** 为使皖南地区成为一个独立战场,可以单独对太平军作战,遂于咸丰五年改安徽道为徽宁池太广道,加按察使衔,准其会衔或专折奏事。同治四年,太平天国革命被镇压下去以后,清 *** 即裁去其按察使衔,撤销其封章奏事之权。上谕说,见在皖南安谧,所有暂加按察使衔著即撤销,亦不必与该镇合衔奏事,用符旧制(《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奉锦山海关道的情形也与此类似。同治五年,裁山海关监督,改设奉锦山海关道,兼关务及中外交涉事宜,加按察使衔,傥遇中外交涉关系紧要***,准该道专折奏闻。(同治《实录》,卷一百八十六)宣统元年改奉锦山海关道为锦新营口道,不再兼管中外交涉事宜,随即裁去按察使衔。可见,道员之加按察使衔带有暂时的性质,为了使某些道员能够具折奏事,即给它加上按察使衔,使之与道员委署两司者等。一旦无此必要,即裁去按察使衔,使之仍归旧制(《皇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三十四)。由此可知,嘉庆四年虽然明文规定道员可以密折封奏,但实际上一般道员并没有享受这个待遇,只有委署两司即署理布政使或按察使以及加按察使衔的道员才可以封章奏事。

二、道的分类与设置

从历史渊源上看,道可以分为分守道与分巡道。分守道由布政司参政、参议演化而来,分巡道由按察司副使、佥事演化而来。从明代形成道以来直到清乾隆十八年,道员都没有专衔,仍须兼带布政司参政、参议或按察司副使、佥事衔,乾隆十八年后,情况发生变化,分守道与分巡道渐渐合二而一,仅只名称不同,实际上不再有什么分别。所以有人说,清初有分守道分巡道之分,分守为布政使之副,专掌钱谷,分巡为按察使之副,专掌刑名。清末则两者合而为一。(《内政年鉴·民政篇》,民国二十四年出版。)因而,对于清代的道,尤其清代后期的道,只能以职责的不同来分类,否则,不仅毫无意义,且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与混乱。

按其职责的不同,清代的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掌管一事的道,一是掌管一地的道。前一种道以所管职事命名,实际上是省的办事机构,后一种道以所辖地区命名,实际上是省级***派往各地的监察机构。前一种道权力及于全省,仅以自己所掌管的部门为限,后一种道权力及于各个方面,但以自己的辖区为限。

清代道的设置,前期与后期有很大不同。清朝初年,专管一事的道名类繁多,计有粮储道、盐法道、驿传道、水利道、管河道、巡海道、海防道、江防道、兴屯道、马政道、提学道等等,殊难尽举。经过多次整顿,除盐、粮、河道予以保留,提督学道改为提督学政外,其他各道陆续裁撤,其所管职事概由守巡道兼管。这样,到***战争时,专管一事的道就仅有粮,盐、河三种了,他如海关、巡警、劝业等道,都是在***战争后添设的。巡警道与劝业道分别掌管警务和矿业、工艺等事,它们是在清 *** 实行新政时于光绪末年或宣统年间陆续设立的。这两种道存在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且各省大体雷同。因而,不作专门论述。这里仅就粮、盐、河、关四道的情况,作点简单介绍。

粮储道又名督粮道,简称粮道。有的省与盐法、驿传合为一道,称为粮驿盐道或粮盐道。粮道一般驻省城,但也有驻其他府、州的。粮道的主要职责是收储和支放驻防本省旗、绿各营的兵粮,承办过省客人的迎送费用(见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有漕省分的粮道还要负责办理漕务,诸如漕粮的征收、押运、折色等(见《钦定户部则例》)。清代前期各省粮道的设置尚难考察。经历年变改,到***战争时全国粮道计有江安、苏松、山东、河南,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陕西、广东、云南、贵州一十三员,其中兼守地方者三(陕西、云南、贵州),兼巡地方者三(江西、福建、广东),负有漕务之责者八(江安、苏松、浙江、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粮道一职本来就管事不多,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漕运不通,这就使它更加清闲了。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清 *** 为移出经费和办公场所设立巡警、劝业二道,曾陆续裁了一些粮道和盐道。所以,到清朝覆灭时,全国粮道就仅存苏松,江安、云南三员了。

盐法道简称盐道,有的盐道兼管其他事务,称盐粮道或盐茶道、驿盐道。有的省分如直隶、山东,盐道则由盐运使兼任。盐道的主要职责是掌管盐务,诸如盐场、盐仓、盐税以及盐的运输、经销、缉私等。宣统三年八月内阁会奏说,旧制设官,皆注重于产运销三项,故长芦、山东、两淮、两浙、两广各运司,河东、四川、云南各盐道以司产运,河南、陕西、甘肃、湖北、湖南,江南、江西,广西各盐道以司岸销,皆受成于盐政。不过这是咸丰元年以前的情形。太平天国革命打乱了清朝的统治秩序,也使其盐政大乱,盐道闲置。奏折说,军兴以后,各省多设督销、官运等局,运司之权既分,而盐道尤成虚设。故河南、江西、陕西各盐道均经奏裁,以藩司及巡警道兼之。湖北、湖南、广西各盐道则名存实去。甘肃宁夏道、平庆泾固化道原兼管盐法,而现在并不知有盐法之职务。即江南盐巡道,亦仅管江宁食岸销数。清 *** 针对这种状况,对盐政进行了整顿和改革,决定将督办盐政处改为盐政院,总揽盐政,并于产盐区域设盐务正监督,于行盐区域设盐务副监督。清 *** 规定,长芦、山东、两淮、两浙、两广及新设之奉天、改设之四川各运司,河东、福建、云南各盐道,均改为正监督;江南盐巡道改为淮南江岸副监督,将桂平梧道所管盐法划出,另设广西副监督,而所有湖北武昌、湖南长宝、广西桂平梧、甘肃宁夏、平庆泾固化各盐法道,均撤去盐法字样,河南、江西两藩司、陕西巡警道亦均毋庸兼管盐法,其河东、福建、云南、江南等盐道,原兼分巡、兵备、船厂、税关、清军、水利事宜,另归实缺司道兼管(《大清宣统政纪》卷六十一)。这个奏折基本上反映了清代盐道的职责、设置和历史演变。不过,奏折所规定的改革方案只能算作一个有关盐政改革的书面决定,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实施。因为就在这个月里爆发了武昌起义,随之清王朝就灭亡了。所以,要考察清代盐道的实际设置情况,仍应以改革前的状况为准(参见附表一、二)。

管河道又称河务道,简称河道,其主要职责是管理河道工程及抢险防讯事宜。河道主要设置于直隶、江苏、山东、河南四省,以协助该地方大员和河道总督治理黄河、运河及苏北、京南各河流的水患。经过历朝的增、改、裁、并,到***战争时全国河道共有十四员,计直隶、江苏各五员,山东、河南各二员。其主要特点是,除山东运河道、江苏河库道、直隶永定河道外,其余十一个河道都兼巡地方。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其主要原因并不是由于河道过于清闲,而是河道这一职务本身的需要。直、鲁、苏、豫四省是经常发生水患的地方,常年不断的修河工程与雨水集中季节的抢险防汛,就成为该地方 *** 乃至中央 *** 的重要工作。所以,清 *** 不仅设有河道总督,而且还在上述省分设立河道以专管其事。管河道所以要兼管地方,主要就是为了在一旦有事时能够迅速集中起足够的人力、物力,免致地方官踌躇、观望,不受辖制,临时呼应不灵。因为道员的监察权力仅限于自己的辖区之内,其他府、县官员并无受其弹劾之虞,所以也就不会受其支配。因而,如果沿河府、县不由河道管辖,守、令就不会听其指挥,踊跃贡献人力、物力,倘遇事故必然互相推诿,贻误大事。例如,江苏省苏北地区就曾出现过这种情况。淮徐河道原本兼管地方,后因专设巡道,地方各官遂以非河道管辖,雇夫抢险等事每致呼应不灵。清 *** 不得不于乾隆二十二年专门发布上谕,强调嗣后伏秋大讯办料、雇夫,该地方官著仍听淮徐河道调遣,毋得歧视,以重河防。(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二)但是,这样三令五申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清 *** 只好恢复旧制,于乾隆三十年决定,著将淮、徐二府地方分巡事,仍归淮徐河道兼辖,其扬州府地方分巡事务,仍归淮扬河道兼管,俾事权归一,以资实效。其添设之淮徐海道一缺,即行裁汰。(同上)直隶也有过类似情况。大名、天津、通永各道原本兼辖地方,雍正四年改大名道为清河道,天津、通永二道为河道,专管河务,不再兼管地方。结果发现行不通,几年后只好改复。雍正十一年复设大顺广道,兼管河道工程,并以河间、天津二府隶天津河道,永平一府及通、蓟、遵化(后升为直隶州)、三河、武清、宁河、宝坻七州县隶通永河道,以保定、正定二府及易、赵、深、冀、定五直隶州隶清河道。

关道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关务。***战争前清 *** 已在沿江、沿海及内陆要地设关榷税,派员管理。***战争后,清 *** 被迫对外开放口岸,又陆续增设了一些新的海关。为区别起见,通常将原设各关称为常关或钞关,新设各关称为洋关或新关。重要口岸,如天津、上海、南京、宁波等处,往往是兼设新、钞两关。管理海关的官员,通常是海关监督或道员,也有的海关由巡抚、将军等其他官员管辖。但在***战争前及其后一个很长时间,管理海关的道员都是守、巡等道兼管关务,并无专职关道。严格的讲,整个清代专职关道只有一个,那就是设立在天津的津海关道。津海关道于同治九年撤销三口通商大臣衙门时设立,民国元年十二月改为津海关监督,其主要职责是专管中外交涉各***及新钞两关税务。(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五)至于兼辖关务的守巡等道则数量很多(参见附表一、二),不拟赘述。

专管一地的道有分守、分巡之名,统称为守巡道。清初,承袭明制,守巡道因地而设,数量繁多,省置无恒(《清史稿》职官三)。清 *** 针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多年的大力整顿,其中较为集中的一次是康熙六年,裁各省守巡道一百有八人(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二》,占当时全国各道总数的十分之七,其他零星的增、改、裁、并则几乎年年有之。经过多年的努力,使各省守巡道设置划一,辖区亦明确、稳定下来。这样,守巡道就成为省***设置于各地的固定的派出机构,同时也具有行政区或监察区的意义。

守巡道的设置主要是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需要,其驻地通常是政治中心、战略要地或关津码头。具体讲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便于稽查钱粮。开始时,当发现—些府、厅、州、县的钱粮无人稽查时,即设置新道。后来改变办法,遇到这类情况不再添设新道,而是扩大某守巡道的辖区,或使某专管一事的道兼管地方。例如,雍正九年谕,江西十三府属,向各有道员兼辖,续经裁缺归并,南昌、抚州、建昌、袁州、瑞州、临江、吉安、(广信)八府,皆无专管道员,守令无所稽查。因而决定将南昌、抚州、建昌三府归督粮道管辖,袁州、瑞州、临江三府归盐驿道管辖,广信一府归饶九南道管辖,吉安一府归赣南道管辖。(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二)遂改督粮道为粮储兼分巡南抚建道,改盐驿道为盐驿兼分巡袁瑞临道(乾隆四十三年裁驿道,改盐驿巡道为盐巡道),改饶九南道为广饶九南道,改赣南道为吉赣南道。又如康熙五十八年谕,山东东兖道奉裁以后,东昌、充州两府所属州、县事务,统归两知府管理,至稽察该府仓库、钱粮一切地方事务,竟无统辖之员。于是决定将兖州府属州、县事务改归济宁道管辖,东昌府夏津等***、县事务,改归济东道管辖。雍正二年又议准,山东济东道盘查泰安州、武定州、滨州钱粮,兖宁道盘查曹州、沂州、济宁州钱粮。(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十二)这样,济东道就变成为济东泰武临道,济宁道几经改变而成为兖沂曹济道。另外,山西河东道、雁平道,江苏准扬道、苏松太道,安徽庐凤道也有类似情况。(二)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便于镇压当地人民与少数民族的反抗。光绪三十一年,四川总督锡良奏称,巴塘匪乱已除,全台底定……巴、里两塘距省过于辽远,究属鞭长莫及,宜有文武大员常川坐镇,方足以资控制而固藩篱,若于该处地方添设道、镇各一人……地方屯垦工艺诸事,亦可次第振兴,寓兵于农,整军经武,以期一劳永逸。(光绪《实录》,卷五百四十九)不久,清 *** 即在该地设康安分巡兵备道,隶川滇边务大臣。直隶热河道与山西归绥道的设立也属于这种情况。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载,乾隆五年议准,直隶承德州等处绵亘数千里,所设同知等官隶霸昌道统辖,势难遥制,于古北口外添设热河兵备道一人。乾隆六年又议准,山西归化城地处塞外,同知、通判不足整饬,添设总理蒙古旗民事务分巡归绥道一人。(卷二十二)(三)加强边疆防卫力量。奉天省临长海道的设立就属于这种情况。宣统元年二月东三省总督锡良奏称,奉省南边防务之重要,什百倍于曩昔。上年划吉省南境奏设长白府归奉管辖,于是奉省东南边防更形吃重。东西沿鸭绿江岸,处处与韩毗连,日本对岸经营著著进步,彼则屯守相望,我则势孤援绝。由长白至安东东边道治且千有余里,日人趋利甚捷,稍事迟徊,赴机已迟。而南沿江岸除塔甸已设长白府治外,临江最据要害,拟请划东边道东境,于兴京厅之临江县设道员一缺,辖长白一府,海龙府全属,临江、辑安、通化三县,名曰临长海等处分巡兵备道。(《大清宣统政纪》,卷八)清 *** 很快批准这一奏请,两月后设临长海道。

守巡道大多数都兼带其他职衔(参见附表一、二)。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一开头就说,守巡道或兼兵备,或兼河务,或兼水利,或兼提学,或兼茶马、屯田,或兼粮储、盐法。除此之外,还可举出一些,如关务,窑务、驿传、海防、船工、渔业、商阜,漕务等。有的道还加参领衔或按察使衔。按察使衔的问题前面已经说过,参领衔的问题后面还要提及,这里只谈一下兵备衔与兵备道的问题。

兵备道简称兵道,也称为兵宪。据《清史稿·职官志》载,守巡道加兵备衔有这样几种情形:分守道带兵备衔,分巡道带兵备衔,分守道兼整饬兵备衔,分巡道兼整饬兵备衔,分巡道兼抚治兵备衔。这几种情形统称为兵备道,或稍区分为分守兵备道与分巡兵备道。专管一事的道也有带兵备衔的,如盐法道,管河道。它们通常兼管地方,因而称为盐巡兵备道或管河兵备道,都属于兵备道。兵备道的主要职责是整饬兵备,监察镇及其以下地方武官,平时可参与军事机要,战时可带兵打仗。有的兵备道,如吉林东南路道、西南路道、东北路道,黑龙江呼伦道、瑷珲道,还加有参领衔,可能也是为了带兵的方便。

兵备道的设置始于明代,《明史》有兵备之员盈天下之概(《明史》职官四),实则还不到守巡各道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七,较之清代则相差甚远。据粗略统计,***战争时全国共有守巡各道(包括盐、粮、河道兼守或兼巡地方者)八十一个,其中兵备道五十八个,约占百分之七十二。***战争后添改各道共四十二个,其中兵备道三十九个,约占百分之九十三,另外还有四个于***战争后加兵备衔者未计算在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清王朝日益强化地方统治的趋势。

清朝灭亡后,道还存在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民国二年北洋 *** 在各地重新设立道的机构,改道员为观察使,民国三年又改观察使为道尹,直到民国十九年 *** *** 才颁布法令废除道和道尹制度。

1840年是什么朝代

姑苏台是吴王行宫。重建后的姑苏台,高19.5米,南北长74米,东西宽49米。一层为主体部分,四周建有响屐廊,是当年西施和宫女行走时发出声音之处。全部陈设模仿当年吴王时的安排。吴王行宫原在灵岩山上,现移此重建。

面对姑苏台的是拜郊台,原址在上方山。它是吴祭祀之地。拜郊台的模式和北京天坛相仿,所不同的是前者底层为圆形,上层为方形;后者恰恰相反。圆代表天,方代表地,即所谓天圆地方。拜郊台圆形作12等分,列有12个生肖物,形象维妙维肖。拜郊台分4层,高12.5米,顶部面积为625平方米,视野较广。

东西两侧庭院建筑为伍子胥祠和范蠡祠,他们是吴越春秋时期两国的重要人物。伍子胥祠内祀的是吴国大夫伍子胥,他曾帮助阖闾刺杀王僚,夺取王位,然后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以功封爵于中。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当政时,伍子胥因劝告夫差拒绝越国求和,渐被疏远。后来吴王听信谗言,赐剑命伍子胥自尽投尸于江,百姓就把他当作潮神来祭拜。祠内塑有伍子胥的彩色巨像。两壁大型壁画描述了伍子胥辅佐吴王和建造苏州城的故事。

范蠡祠内祀的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范蠡。范蠡是越国大夫,他帮助越王勾践发愤图强,十年职聚,最终灭了吴国。功成之后,范蠡激流勇退,官从商,至山东定陶,改名陶朱公,成了富甲天下的巨商,被后世尊为商界的祖师爷,商神和财神。祠内壁画形象地描绘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

姑苏台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公元1840年,这一年处于满清王朝后期,这一年发生了第一次***战争,西方列强敲开了古老封闭满清王朝的大门,1842年,我国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是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此后,我国陆续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清王朝走上了亡国之路。直到辛亥革命,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最终结束。

英国发动***战争: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二十九日,英国军舰封锁广州珠江口,第一次***战争正式爆发。林则徐广州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内阁召开会议,决定发动侵华战争。同时,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里兹、格拉斯哥、布里斯特等大城市商会纷纷要求******取坚决有力的行动。著名***贩子查顿上书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提出详细的作战***。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议会发表演说,声称禁烟***使英国利益蒙受损失,英王尊严受到影响。英国***任命曾任印度总督、英国好望角舰队总司令的乔治·懿律和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负责对清朝进行军事和外交讹诈。道光二十年三月,英国议会经过三天辩论,以九票多数通过支付军费案,建立起一支由四十八只舰船、五百四十门大炮、四千名士兵组成的“东方远征军”,以乔治·懿律为总司令、伯麦为海军司令、布尔利为陆军司令。***第一步封锁珠江口,然后占据舟山群岛,进而北上天津,胁迫清***接受赔偿烟款、割让岛屿、开埠通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侵略要求,如得不到满足,就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五月二十二日,英国军舰齐集澳门,二十三日,伯麦宣布自本月二十九日起封锁广州。是时,林则徐已任两广总督,大力整军经武,在虎门、横档两岛横亘木排、铁链,添置炮台、战船,购买西洋大炮,还招募当地渔民、疍户五千余人编为水勇,宣布如英军兵船一进内河,许以***持痛杀。懿律等见广州防备严密,遂率军北上,六月初三日炮击厦门,又为闽浙总督邓廷桢率***兵备道刘曜春督师击退,不久,兵犯浙江。

国难是什么意思

姑苏台又名姑胥台,在苏州城外西南隅的姑苏山上。姑苏台遗址即今灵岩山也。

公元前492年吴王夫差自战胜越国之后,在吴中称王称霸,得意忘形,骄傲起来,在国内大兴土木到处建造宫室、亭台阁,作为他享乐、荒*无度的“蓬莱仙境”,长生逍遥之地。

勾践深知吴王夫差嗜好盖造宫室,兴建亭台楼阁,便运用辅国大夫文种“伐吴计谋”,用重金财物献给吴国君王与臣下,使他们财迷心窍,对越失去警惕;送去美女消磨吴王的意志;送去能工巧匠、建筑良材,让吴国大造宫殿、高台,耗尽其资财,疲乏其民力。越王勾践就是用这些法术,以计取胜,不花大力去打硬仗,使吴王夫差不知不觉进入他所设计的圈套,越陷越深。

一次,越王勾践命木工三千入山伐木,一年不归,伐得大批上等木材。其中有一对巨木粗二十围,高四十丈,一棵是有斑纹的梓树,另一棵是梗楠树,木质硬朗而挺拔,令匠人精工雕刻成盘龙花纹大柱,抹上丹青,又镶嵌白玉,错彩镂金,金光闪闪,光怪陆离。还将所有***伐的良材进行加工,然后派文种大夫献于吴王夫差,建造富丽堂皇的宫殿与高台。吴王夫差见之龙心大悦,他不听伍子胥的劝阻,立刻如数照单全收了这批良材。当时这批来自会稽的粗大木材,把山下所有的河道、沟渠塞满,“木渎”因而得名。史载:“为修造姑苏台材料历经三年才积聚,五年方造成。”阖闾在世时曾在山上筑烽火高台,观察、预防外来之敌,而吴王夫差却饰以铜钩玉槛,改建成规模宏大的馆娃宫殿、响屐廊、玩花池、琴台、山顶凿吴王井等。

姑苏台高三百丈,宽八十四丈,有九曲路拾级而上,登上巍巍高台可饱览方圆二百里范围内湖光山色和田园风光,其景冠绝江南,闻名于天下。高台四周还栽上四季之花,八节之果,横亘五里,还建了灵馆、挖天池、开河、造龙舟、围猎物,供吴王逍遥享乐。

吴王夫差在那里终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他到哪里,哪里便有亭台楼阁,住到哪里,哪里就有妃嫱、女仆、宫妓侍奉左右。

建造这座高台不知耗费了多少黎民百姓血汗,搜刮了百姓多少资财。《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载:“它使道路常有死者,街巷哭声不绝,百姓困乏,军士痛苦……”

当吴王夫差与美女们沉浸在欢乐逍遥、穷奢极欲之时,越国便向吴进攻,在公元前475-473年,前后三年把吴国城池团团围困,使吴国城中断粮断炊,百姓饥荒,士兵无力作战,不堪一击,越兵轻易而入,很快占领了吴国城池。

就在越兵进攻之时,吴王夫差带领亲信狼狈逃窜至姑苏山上,当他们在苟延残喘之际,被追赶的越兵围困山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吴王夫差命孙雒去求和未成,吴王夫差仰天叹息,后悔当初未听伍子胥的忠告,使自己陷入到这等地步,于是用大巾盖脸,自刎而死。吴王夫差用八年心血建成的姑苏台,被越兵付之一炬,成了一片废墟。

姑苏台的辉煌与兵燹,表明了吴国的兴衰,历史记载着过去,启示着未来。

姑苏台位于苏州南郊5公里的石湖风景区,是近年新辟的一座大型仿古游乐场所。它西依上方山,东濒石湖,山水相间,环境绝佳。历史上此处曾是春秋时代吴国苑囿,也是南宋田园诗人范成大乡间居憩之处。此处有石湖串月胜景,每逢农历8月15至18日之间,月亮光洁透圆,照耀于湖岸桥畔的涵洞间,众多的水月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大奇观,故名。这座投资逾亿元的新景观,分为文化区和表演区两大部分。文化区以先秦春秋时代风貌的仿古建筑群两两相对布局,即姑苏台和拜郊台;范蠡祠和伍子胥祠。姑苏台是吴王行宫。重建后的姑苏台,高19.5米,南北长74米,东西宽49米。一层为主体部分,四周建有“响屐廊”,是当年西施和宫女行走时发出声音之处。全部陈设模仿当年吴王时的安排。吴王行宫原在灵岩山上,现移此重建。面对姑苏台的是拜郊台,原址在上方山。它是吴祭祀之地。拜郊台的模式和北京天坛相仿,所不同的是前者底层为圆形,上层为方形;后者恰恰相反。圆代表天,方代表地,即所谓“天圆地方”。拜郊台圆形作12等分,列有12个生肖物,形象维妙维肖。拜郊台分4层,高12.5米,顶部面积为625平方米,视野较广。东西两侧庭院建筑为伍子胥祠和范蠡祠,他们是吴越春秋时期两国的重要人物。伍子胥祠内祀的是吴国大夫伍子胥,他曾帮助阖闾刺杀王僚,夺取王位,然后整军经武,国势日盛,以功封爵于中。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当政时,伍子胥因劝告夫差拒绝越国求和,渐被疏远。后来吴王听信谗言,赐剑命伍子胥自尽投尸于江,百姓就把他当作“ 潮神”来祭拜。祠内塑有伍子胥的彩色巨像。两壁大型壁画描述了 伍子胥辅佐吴王和建造苏州城的故事。 范蠡祠内祀的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范蠡。范蠡是越国大夫,他帮助越王勾践发奋图强,十年职聚,最终灭了吴国。功成之后,范蠡激流勇退,弃官从商,至山东定陶,改名陶朱公,成了富甲天下的巨商,被后世尊为商界的祖师爷,商神和财神。祠内壁画形象地描绘了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文化区中的重要建筑物除上述4座外,尚有水寨和古吴街等景点。游乐园表演区则由民族风情园、趣味竞技场、演武场和小吃一条街等组成,也是一座融游、娱、购、吃于一体的游乐园。

倒行逆施的施是什么意思

国难意思是;国 家的患难、灾难,特指由外国侵略造成的国 家灾难.

国难,汉语词汇,拼音是guó nàn,释义为国傩或是指国家已经到了危机存亡的时刻,如遇到外国侵略、特大自然灾害等。语出《礼记·月令》:“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

基本解释

[national calamity(caused by foreign aggression);troubles in our native land]国家的患难、灾难,特指由外国侵略造成的国家灾难。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国难当头。

引证解释

1、国傩。古指国家驱逐疫鬼之官,又名方相氏。难,通“傩”。

《礼记·月令》:“命国难,九门磔攘,以毕春气。”郑玄注:“此难,难阴气也。”按,傩,驱逐疫鬼谓之傩。

2、国家的危难。

魏晋曹植《白马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南史·徐文盛传》:“_文盛_闻国难,乃召募得数万人来赴,元帝以为秦州刺史,加都督,授以东讨之略。”

宋朝文天祥《自序》:“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

明代王猷定《己亥七月移家卢家堡舟中即事》诗:“国难轻妻子,时危重甲兵。”

明代张煌言《答唐枚臣书》:“某生也晚,不及见盛明之典型,始策名而辄遭国难,故署名削牍之仪,益为阙焉。”

清朝《刘荆州》诗:“忍将国难供谈柄,敢与民权有夙仇。”

廖仲恺《致饶潜川黄德源曾允明等函》:“中山先生鱼日乘兵舰归粤,整军经武,以靖国难。”

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在国难当头的现在,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不就正是这些人吗。”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什么呢?

倒行逆施的“施”的意思是施行。

倒行逆施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史记·伍子胥列传》。该成语原指做事违反常理,在现代汉语中多指违背社会正义、时代进步或人民意愿的行径。

成语典故:春秋末期,楚国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都被楚平王无辜。伍子胥历尽艰险,才逃到吴国,帮助阖闾刺杀了吴王僚,夺取了王位。接着,他又帮助吴王整军经武,使吴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在此基础上,他协助吴王征伐楚国,不久攻下楚都,楚昭王逃往随国。

伍子胥帮助吴王攻楚的目的,是为了替自己的父兄报仇。如今郢都已被攻下,可以付诸行动了。他首先向吴王建议,拆毁楚国的宗庙。大将孙武反对这样做,但吴王贪图楚国的地盘,一心想把楚国灭了,因此接受了伍子胥的建议。接着,伍子胥请求吴王让他去挖楚平王的坟,以解他心头之恨,吴王说:“你帮了我不少的忙,这种小事你就瞧着办吧。”

伍子胥未能马上找到楚平王的坟。后来在一个石工的指引下才知道了坟的确切地点。可是挖开坟打开棺材一看,里面只有楚平王的衣冠。伍子胥大失所望。那石工又指点说,这上面的坟是***的,下面的才是真的坟。再挖开一看,果然有楚平王的尸体。

伍子胥一见楚平王的尸体,就满腔怒火,抄起鞭子,一气打了三百下,最后再把头颅砍下来,才解了心头之恨。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知道这件事后,派人送了一封信给伍子胥,指责他这样做太残忍了。伍子胥叫来人回话给申包胥说:“忠和孝不能两全,我好比一个走远路的人,天快黑了,可是路途还很遥远,我已弄得没有办法了,所以才故意干出这种违背常理的举动。”

成语寓意

“顺应自然之势做事比较容易成功,相反,倒行逆施往往会招致失败”,看到这个成语时,人们通常会这样想。但人们不应仅局限于此,也应辩证地看到倒行逆施的另一个含义。

倒行逆施也有“做事违反常理”的意思,在某些情况下,倒行逆施反而会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孙子兵法》中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用兵打仗最讲究一个“奇”字,如果能超越常规,反其道而行之,运用创新的策略,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倒行逆施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是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兵家的哲学。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

扩展资料:

《孙子兵法》在国外的流传,许多著述都认为以日本最早,朝鲜次之。因为这两个与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历史上与中国文化交流频繁,而日本奈良时代多次派遣学生到中国学习,无疑为《孙子兵法》的东传搭建了便捷的桥梁。

据史书记载,在公元734年,也就是处于鼎盛时期的唐朝***二十二年,在中国留学长达17年之久的日本学生吉备真备历尽艰辛回到自己的祖国。

这位兼修文武的饱学之士,在离开繁华的唐朝都城时并没有携带什么丝绸珍宝,而是用唐朝廷赏赐给他的钱来买书,将大批记载中国兵学阵法知识的书籍捆载而归,回到故乡后传授给日本的文士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