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言令色鲜矣仁拼音_巧言令色鲜矣仁拼音版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2 0
  1. 论语六则原文注音
  2. 《论语》拼音版
  3.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
  4.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译文是什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巧言令色鲜矣仁拼音_巧言令色鲜矣仁拼音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子说:“那种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有德行的人总是力求抓住这个根本。根本建立了便产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出一副和善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从多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传授的功课,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节省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要尊重农时,不要耽误耕种、收获的时间。”

6、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也不会牢固。行事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忠不信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丧事,恭敬地祭祀远代祖先,就能使民心归向淳厚了。”

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一定听得到这个国家的政事。那是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说给他听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和谦让得来的。夫子的那种求得的方式,大概是不同于别人的吧?”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时,要看他本人的志向;他父亲去世以后,就要考察他本人的具体行为了。如果他长期坚持父亲生前那些正确原则,就可以说是尽孝了。”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富贵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还是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贵却谦虚好礼。”子贡说:“《诗经》上说:.要像骨、角、象牙、玉石等的加工一样,先开料,再粗锉,细刻,然宕磨光后那就是这样的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以往的事,你能因此而知道未来的事。”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论语简介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著作。其编纂者,是孔子的***和再传***。所记录的内容很广,包括哲学、道德、政治教育、时事、生活等方面,是研究孔子生平和思想的主要依据。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大部分记言,小部分记事,只有极少数篇章称得上是比较完整的文章。全书20篇,共512章,约15000多字。篇与篇、章与章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篇名无义,用的是每篇开头的几个字。如《学而篇第一》就是取“子曰:‘学而时习之’”的“学而”。

《论语》的基本思想也就是孔子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但是,社会的发展,各种现实的原因,对他也不无影响。

《论语》也记下了他思想中一些有积极意义的东西,例如薄赋敛、举贤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有教无类、不信鬼神等。尤其是他的教育经验、学习经验、写作经验、生活经验和诗论,更值得我们重视。《论语》中许多十分精辟的格言,正是这些可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论语》在文学史上颇有影响。它的文学性主要是语言富于形象,往往用极简练的言词写出人物的神情语态和性格特征。

论语六则原文注音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嘴里花言巧语,脸上和颜悦色,这种人多半没安好心”。

注释 ?

“巧”,此处意为机巧,即机谋诡诈之意。如《庄子·天地》中的“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巧言”,即花言巧语。

“令”,善也。“令色”,即和颜悦色,此处是指用谄媚和悦的颜色取悦于人。

“鲜”,音“显”,非常少。

“仁”,这里指仁心。“鲜矣仁”即没安好心之意。

评析 ?

由于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因此,不同的断句方式就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句意。比如,本章若断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就会得出“巧言令色”为“仁”的结论,这就与“鲜矣仁”的结论截然相反了。

孔子主张“忠信”。所谓“信”,就是心口如一,诚实不欺。“巧言令色”是以和颜悦色为糖衣,来包裹花言巧语中暗藏的机谋诡诈,这是口蜜腹剑、心口不一,显然是不“信”,因此必然是孔子所反对的,故曰“鲜矣仁”。实际上,历来对于孔子和儒家的恶意解读,大多都是由于无视“仁”这个儒家思想的核心。因此,善读经典、善解仁意才显得尤为重要。

多年来,一直都有专门以老年人为***对象的“保健品营销”在社会上肆虐横行。那些无良公司和推销员瞄准老人们本就不多的养老钱,以欺诈手段蛊惑人心,对老人们进行疯狂掠夺,将“巧言令色鲜矣仁”演绎得淋漓尽致。很多老人动辄花费数万、乃至数十万元购买保健品,有的老人还认了多个推销员作“干儿子”、“干女儿”。

由于“巧言令色”居心叵测,因此,越是手握大权的为政者越是要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否则便很可能会连累整个国家和社会承受灾难性的后果。比如“指鹿为马”的秦朝赵高就是先以“巧言令色”博取了秦始皇及公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又以“巧言令色”说服了胡亥取代“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的公子扶苏继皇帝位,再以“巧言令色”说服手握大权的丞相李斯与其合谋,逼迫公子扶苏***,终使天下大乱,秦朝二世而亡。

而受赵高的“巧言令色”蛊惑的诸人也都没有好结果。先是丞相李斯被赵高设计并取而代之,接着秦二世胡亥也被赵高逼迫***身亡。而赵高自己则被其另立的秦王子婴设计杀掉,并诛夷三族。至于被“巧言令色”所惑的秦始皇,虽非死于赵高,但其亲手打造、欲传之万世的“大秦梦”,却实实在在地毁于赵高之手。

这里需要明晰的一点是,孔子反对“巧言令色”,但并不等于反对“语言能力”;儒家崇尚质朴谨言,也并不等于主张笨嘴拙腮、不善言辞。事实上,在孔子根据***学业特长所分的四个科目中,“言语”便是其中之一。儒家主张仁道,而传播仁道便离不开言语。孔子、孟子都有极高的语言能力,儒家也从来不乏语言***。儒家反对的是巧言令色、心口不一和诡辩狡辩,并不反对逻辑严谨、论据信实的辩才无碍。因此,儒家所反对的,实际是将“言语”能力作不仁之用。

现在有很多书籍和课程,不是教人去踏踏实实做事、以至诚之心待人。而是教人所谓的“职场技巧”,以“巧言令色”去获取客户订单,以“巧言令色”去获取上级赏识,以“巧言令色”去获取同事好感;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毫无待人诚意。若如此“巧言令色”之风在社会盛行,中华民族岂非将“鲜矣仁”乎?!

《论语》拼音版

《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的言行录,将孔子的教导和智慧记录下来,成为重要的文化经典之一。下面我将为您提供《论语》中的六则原文、翻译及简要解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释:孔子说:“学习并及时复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知识的反复强化。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释:孔子说:“巧言令色虽然华丽,但是缺乏真正的仁爱。”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只看表面的言辞和外貌,而要关注内在的道德品质。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孔子说:“了解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热爱的人。”这句话强调了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的重要性。

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释: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必定有我可以向他学习的人。”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任何人都能成为自己学习的对象的开放心态。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来获取新知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这句话说明了通过不断回顾旧知识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学习和教导的能力。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释:孔子说:“君子如果不严肃认真就无法展现威严,如果不不断学习就会变得固步自封。重视忠诚和诚信,不和不如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犯错误时不要害怕改正。”这段文字强调了君子的修养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拓展知识:

《论语》是孔子的***们记录了他的言行的经典著作。其中的每句话都富含智慧和人生哲理,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论语》分为20篇,收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对话和讨论,涉及的内容包括礼仪、道德、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

《论语》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被视为人类文化的瑰宝之一。阅读《论语》有助于人们探索人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提供了思考和指导自己行为的智慧。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意思

《论语》拼音版如下:

ziyuē:xuéérshixizhi,buyiyuèhū?youpéngziyuǎnfanglái,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búyìlèhū,rénbuzhīérbúyùn,búyijūnzīhū?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yōuziyuē:qíwéirényéxiàoti,érhàofànshàngzhé,xiǎnyī;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bùhàofànshàng,érhàozuòluànzhě,wéizhiyǒuyě。jūnziwùběn,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běnliérdàoshēng。xiàotiyězhě,qiwéirénzhiběnyú?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ziyuē:qiǎoyánlingsè,xiǎnyirén。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zēngziyué:wúrisānxingwúshen——wèirénmóuérbuzhongh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yǔpéngyǒujiāoérbúxinhū?chuánbùxíhū?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ziyue:dǎoqiānshéngzhiguó,jingshiérxin,jiéyongéràirén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

shiminyishi。

使民以时。

ziyuē:dizǐruzéxiào,chūzéti,jinérxin,fànàizhong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

érqinrén。xingyouyúli,zéyixuéwén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zixiàyuē:xiánxiányisè;shifumǔnéngjiéqili;shijun,néng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

zhiqishēn;yǔpéngyujiāo,yánéry?uxin,suiyueweixué,wúbiwei

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

zhīxuéyi

之学矣。

ziyuē:jūnzibúzhòngzébùwēi,xuézébúgù。zhǔzhōngxin?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论语》的简介: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及再传***记录孔子及其***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译文是什么?

1、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个汉语短语,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鲜:少的意思。矣:语气助词。

3、出自《论语·学而》,意为: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1、巧言令色鲜矣仁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出自于孔子《论语·学而》。

2、『巧』就是好的意思,『令』是善的意思。也就是说,有好的言语,看起来有善的颜色(慈色),这个属于鲜矣仁。『鲜』是少的意思,仁就少了。《朱子集注》当中解释这一句说:「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这是讲如果一个人对他的言语修饰得非常好,就是很会讲话,他的脸色容貌形态装出一个非常善良的样子,让人看到好像觉得很平易近人,这是他故意装出来的样子。所以是致饰于外,他修饰他的外表而已,目的,务以悦人,专门就是为了取悦别人而已,让别人以为他是个善人、以为他是君子,有这样的心态,造作出这样的言色,这是放纵了自己的欲求。他的欲望,他的贪求,是取悦于别人,显示自己是个好人,有这种虚伪狡诈的心,他的本心之德已经亡失掉、已经没有了。本心之德就是《大学》里讲的明德,就是性德。自性本具明德,但是因为专务修饰外表,巧言令色,这种虚伪的心把自己自性之德给障蔽住,反而显发不出来。所以学者应该引以深戒。

朱子又引程子的话说:「知巧言令色之非仁,则知仁矣。」这是从反面来看,这里讲巧言令色就跟仁不相应。仁是什么?首先是真诚,仁是我们的性德,自性必须用真诚才能够恢复,不诚无物。巧言令色,已经把自己的真诚给打破了,所以就跟仁不相应。反过来,什么是真正的仁?不要巧言令色,这就跟仁相应。也就是讲话、言语造作,都是出自于真诚心,没有丝毫的造作,没有丝毫的虚伪,全都是真心流露出来的言行,这才能够跟仁相应。特别是讲话,司马光论修身的时候说,最重要的是守一个诚字,诚敬的诚。那怎么样做到诚?首先要从不妄语始,也就是我们的言语,巧言这里头就有虚妄的成分,听起来好听,实际上讲绮语。绮是绫罗绸缎,看上去很光鲜、很漂亮,实际上里头是虚***的,这叫绮语。《论语》里面讲,「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讷于言就是讲话的时候,好像很笨拙,好像不会讲话,这种人必定是沉默寡言,不会巧言的,但是他真有仁德。你看他的行为,敏于行。行是行善,行善很敏捷,说话看起来很笨拙。这里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个「欲」是君子要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你看讷于言正好是跟巧言相反,换言之,只有小人才欲巧言,君子是欲讷于言,说话诚实,讲得非常到位。「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这才能够不违背仁心,仁爱之心。

『鲜矣仁』,「鲜」是少。一个人,你看他巧言令色的,那必定是少仁。譬如说很喜欢阿谀奉承,这是属于巧言令色,以辞令容貌取悦人。仁是从本性而来,《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真正见性的人,这是圣人了,他才能做到治国平天下。但是见性很难,我们讲明心见性,佛家禅宗也是讲究这个明心见性,这个事情太难了。那得怎么样?「率性之谓道」,《中庸》讲的。见性难,那我们就学道,随顺着性这叫道,率性之谓道。道相对性来讲,稍微容易一些,也就是随顺性德。但是道也不容易明了,所以要讲德,随顺道就叫德。「修道之谓教」,所以古圣先贤的教育教我们什么?修道,也就是修德。德又比道容易一些,容易明了,因为它有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道的相,叫德,八德。这八德是属于德,德对某些人来讲,还是抽象,那就要讲仁。仁者,两个人,二人,两个人相处,就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要讲求厚道。巧言令色的人厚道就少了,所以仁就少。少仁之人,你要跟他讲德、讲道,甚至讲性,这就更难。所以这种人他没有真诚心,怎么能够见性?真诚是性体。这个体是什么?真诚。它的相是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也是相,也是用,那就是要从仁入手。所以夫子讲仁,就比老子讲道、讲德,更切近我们的根性。《道德经》就讲道和德,对我们来讲还是抽象。夫子讲仁,你看性到道、到德、到仁。

为仁以孝悌为本,要斩除巧言令色这种虚伪之心。仁是心上的功夫,言色是心表现出来的相状,言是口上的,色是形体的,有了仁的心,他自然就有仁者的言和色,所谓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不是造作的。但是小人他不从心上下功夫,他不是行仁,而专从言色表面的相貌上去下功夫,结果是似是而非,怎么学都学不像。装着像个仁人,还不是仁,愈装离仁愈远。所以这句话教导我们,要修仁的心,不要在言色表面功夫上去琢磨。打个比方来讲,孩子对父母应该用孝心,孝心是为仁,仁之本。但是如果孩子对父母装着这种孝心,巧言令色,口头上讲说我要孝敬您,我将来一定会报答您的恩德,讲得一大篇一大篇,装出一个孝子的模样,只是从表面上下这个功夫,心里没有真正生起孝心,这就反而跟仁相违背了。又譬如说学生对老师,尊师重道,这是仁,这是讲到心地上真正有那种尊师重道的心,不是做表面功夫。在表面上,在老师面前是一套,背地里又是一套,这是鲜矣仁,很少有仁,这个仁心已经被这种巧言令色的虚伪给障蔽住了。

3、从这里我们推理,事事如此,待人处事接物必须要用真诚,那才真正是为仁之道,在圣贤之路上才会有一帆风顺。否则起因就已经错了,跟仁违背,那就愈违愈远,愈走愈偏。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开始这个念头不真的话,以后愈发展下去,离仁愈远。

4、《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及再传***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论”读音为“lùn”,从字面上理解,《论语》即为言论的部分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时人,及***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