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尔反尔的故事典故_出尔反尔的故事典故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2 0
  1. 历史中出尔反尔的例子
  2. 出尔反尔的人是什么人?
  3. 出尔反尔的故事和含义简短关于出尔反尔的故事和含义
  4. 出尔反尔的故事典故
  5. 出尔反尔是什么意思

1.楚汉相争是刘邦首先提出和议,结果签订和约后,又是刘邦单方面撒毁和约,违背承诺,派兵狙击项羽,大家都指斥他是出尔反尔,而这件事亦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所人所熟悉的出尔反尔***。

2.战国时,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再加上天灾人祸,老百姓苦不堪言。

有一年,邹国同鲁国打仗,邹被鲁打败,邹穆公十分气恼,认为邹国的老百姓不支持自己的长官,就去向孟子请教如何处罚这些百姓。

出尔反尔的故事典故_出尔反尔的故事典故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邹穆公说:“在这次战争中,我的官吏死了33人,可是老百姓看到自己国家的长官被杀,却坐视不救,实在可恶!如果杀掉这些老百姓吧,他们人又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这些老百姓又太可恨了。您说,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听完后,说道:“在那荒年的日子里,您的老百姓又是怎样的啊?也许大王不记得吧。饿死的老弱病残添满山谷,年轻力壮的四处逃窜,妻离子散,然而您的粮库里粮食满满的,国库里的金钱多多的。可是,不但不开仓赈济灾民,而且您的那些官吏却依然过着花天酒地、*秽腐臭的生活,这不就是在残害老百姓吗?遭殃的老百姓至少也有好几千吧?您抱怨老百姓见死不救,那么您的官吏们救过他们吗?‘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您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就怎样回答您。老百姓这样回答您,您又能责怪谁呢?如果国君关心老百姓,老百姓自然会拥护国君,自然会心甘情愿地为国君出力,直至牺牲他们的生命。”

邹穆公听了孟子的话,默然不语,面带愧色地退去了。

出 处 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尔反尔典故:楚汉相争是刘邦首先提出和议,结果签订和约后,又是刘邦单方面撒毁和约,违背承诺,派兵狙击项羽,大家都指斥他是出尔反尔,而这件事亦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所人所熟悉的出尔反尔***。

示 例 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们不能做~的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

用 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责备反复无常

历史中出尔反尔的例子

出尔反尔意思是:说话或行动前后完全相反,表示言行不一、反复无常的意思。它通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态度、立场或承诺上的矛盾和变化。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言而无信、善变或不可靠的人。

1、出尔反尔,释义是:《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原意是你怎么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今指说了又反悔或说了不照着做,表示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

2、出尔反尔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显学》一书。其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齐宣王的国君,他答应将兵权移交给大臣,但却反悔不肯履行自己的承诺,使大臣们非常失望和愤怒。后来,人们就用"出尔反尔"来形容这种言而无信、反复无常的行为。此后,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一个经常被引用的民间谚语和文化遗产。

3、这个词语可以用于描述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也可以用于批评政治家、商人或朋友等不守信用的行为。同时,在一些商业谈判或重要协议中,出尔反尔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它被广泛视为一种不道德和不负责任的行为。

出尔反尔造句

1、这位领导之前承诺要改善员工***,但不久后却出尔反尔,裁减了员工的***待遇,让大家感到愤怒和失望。这种不可靠的行为严重影响了领导的威信和团队的稳定性。

2、这家公司在面试时承诺给予优厚的薪资和***待遇,吸引了许多应聘者。然而,当他们正式入职后,却发现公司出尔反尔,薪资待遇大幅缩减,***也大打折扣。这种不守信用的举动让员工们感到被欺骗和失望。

出尔反尔的人是什么人?

杯酒释兵权算不上出尔反尔的例子呀~

个人认为你们老师的行为和以下我要说的这个故事比较像:

春秋初期郑国有个国君叫姬掘突(史称郑武公),他不满意自己狭小的疆域,在阴谋诡计之下,把女儿嫁给邻近只一百公里的胡国(河南漯河)国君。几年之后姬掘突召***议,讨论应该先向谁用兵,有个霉运当头的大臣关其思说:“胡国最近,是最好的目标。”姬掘突义愤填膺,大吼说:“郑、胡两国有长期的友谊,胡国国君又是我的女婿,你竟有这种不仁不义的想法,天理不容。”立即把关其思斩首。胡国国君大为感动,不再在边界设防。于是,姬掘突发动奇袭,把胡国灭掉。

出尔反尔的故事和含义简短关于出尔反尔的故事和含义

是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的人。

出尔反尔:

汉语成语,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成语故事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而牺牲的。杀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 杀他们吧,又实在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年岁,您的老百姓,年老体弱的弃尸于山沟,年轻力壮的四处逃荒,差不多有上千人吧;而您的粮仓里堆满粮食,货库里装满财宝,官吏们却从来不向您报告老百姓的情况,这是他们不关心老百姓并且还残害老百姓的表现。曾子说:‘小心啊,小心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现在就是老百姓报复他们的时候了。您不要归罪于老百姓吧!只要您施行仁政,老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肯为他们的长官而牺牲了。”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

扩展资料

反义词

言行一致:

意思是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成语出处

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实具在,我虽死不移。”?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

百度百科-出尔反尔

百度百科-言行一致

出尔反尔的故事典故

1、出尔反尔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七个较为强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但是你可不要以为,当时就只是存在这七个诸侯国,其实呢,在这七个大国之外,还有许多的小国存在。发生战争也并不是只在大国之间,小的诸侯国之间也发生各种战事。

这不,有一次,邹国和鲁国就发生了战争。由于邹国比鲁国还要弱小一些,尽管邹穆公率领邹国的军民去抵抗,最终邹国还是吃了败仗。邹穆公的官吏共死了33个人,而参加战斗的老百姓则一个也没有死。在战斗的时候,他们像在旁边看热闹一样,根本懒得冲锋杀敌。邹穆公很不开心,于是,他就找了一个人发泄,可巧,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后来被中国人称为亚圣的孟子。

邹穆公问孟子道:“在这场战争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杀死了33个,可是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去拼命的,他们眼看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真是可恨极了!要是杀了这些人吧,他们人太多,杀也杀不完;要是不杀吧,我又难消心中之恨。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说话可是直来直去的,孟子说:“这不怪老百姓啊,这要怪您自己。”

邹穆公瞪大了眼睛,可以看出他吃惊不小。但是孟子没有理他,继续说:“记得有一年闹灾荒,年老体弱的百姓饿死在山沟荒野之中,壮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流落到哪个国家的都有。而大王的粮仓还是满满的,国库也很充足,管钱粮的官员并不把这严重的灾情报告给您。这可不是一般的怠慢,这简直就是不把老百姓的生死放在眼里啊。您想啊,当初您这样对待他们,今天他们也以同样的怠慢来对待您,您又有什么可报怨的呢?”

邹穆公咬了咬嘴唇,没有说话。

孟子又继续说:“曾子有句言,您听说过吗?”邹穆公摇了摇头。

孟子接着说道:“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警惕呀!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现在邹国发生的事,不就是曾子这句名言的最好注释吗?如今百姓有了一个报复的机会,就要用同样的手段来对待那些长官了。”

“那要怎么办呢?”邹穆公觉得孟子说的话还有点道理,便谦逊地问。

孟子告诉邹穆公说:“这不难办,您可以实行仁政啊,实行了仁政,老百姓都感激您,也会爱护他们的长官,并且愿意为国家冲锋杀敌了。”

2、出尔反尔的故事主要讲了你怎样对别人,别人也怎样对你。现用来形容一个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出尔反尔是什么意思

“出尔反尔”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据传,当时有一个叫做智伯的国君,他曾经邀请一个叫做孟尝君的智囊来帮助他处理政务。孟尝君在智伯的帮助下,成功地平定了一些叛乱和内部纷争,并且使智伯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和稳定。然而,后来智伯却出尔反尔,不仅没有给孟尝君应有的赏赐和地位,还对他进行了迫害。孟尝君因此离开了智伯的国家,并且在其他国家寻求庇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尔反尔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会导致信任破裂和关系恶化。

出尔反尔的意思是: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

出自战国·孟子《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示例人生在世就讲个信字,出尔反尔,难以立信。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

近义词翻云覆雨、食言而肥、反复无常、朝三暮四、三反四覆、口中雌黄、言之无信、言而无信、自食其言、反复不定、言而不信

反义词一言为定、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始终如一、言行一致、说一不二

扩展资料

1、出尔反尔的近义词

反复无常

解释无常:变化不定。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出自南朝·梁·费昶《行路难》诗:“当年翻复无常定。”

当年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

示例叫我怎么能赦你这反复无常的罪呢!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含贬义,形容人经常变卦

2、出尔反尔的反义词

言行一致

解释说的和做的完全一个样。

出自郭沫若《屈原》第四幕:“我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实具在,我虽死不移。”

例子李强向来言行一致,在同事中威信很高。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