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以行之_政以贿成官以赂授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11 0
  1. 丰亨豫大什么意思?
  2. 和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乾隆为什么那么亲近他?
  3. 在清朝,是刘墉的官高还是和绅的官高?
  4. 嘉靖二十一年,故宫发生的一起行刺皇帝案,让大明王朝转了一个弯
  5. 十个反面历史人物事迹

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兴亡更替,盛衰变迁,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世事有新说。

一年年花开花落,一页页历史翻过, 一滴滴水滴石穿,一曲曲浩荡长歌。

浩瀚的历史中,我们看到,每个王朝的衰落,纵是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原因,那就是王朝自身的苛政、***和奸臣当道。每一次国家陷入危难的时刻,都离不开奸臣的弄权、祸国殃民。

政以行之_政以贿成官以赂授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道一直都在,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看着。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今天,我们来看看几个中国历史上著名奸臣的下场。

一、秦国的赵高

成语“指鹿为马”说的就是此人。

赵高,历史上著名的太监之一,精通狱法,受到秦始皇重用,并成为秦始皇的二子胡亥的老师。

赵高善于察言观色、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外出途中,赵高发动了沙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立胡亥委皇帝,即秦二世,赵高为郎中令。

赵高依仗秦二世的宠信,大权独揽、结党营私,把秦朝的暴政推向了顶峰。公元208年,又设计害死了丞相李斯,他自己继任为丞相。

驾空秦二世,之后又逼迫秦二世***。甚至自己想做皇帝,立子婴为秦。子婴不想重蹈秦二世的覆辙,设计准备杀赵高。在授王印之日推病不去,赵高只好亲自去请。赵高一到,即被砍死。子婴立即召集群臣,历数赵高罪孽并诛其三族。

二、唐朝的来俊臣

武则天执政时期的著名酷吏,曾经害过狄仁杰。成语“请君入瓮”就是由他得来的。

来俊臣靠告密起家,组织数百名无赖专事告密,获得了女皇武则天的信任。先后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司仆少卿,大兴刑狱,以善于制造各种残酷刑具而闻名。他***取逼供等各种手段,随意捏造罪状、害死很多大臣、宗室人员及其家族。

来俊臣贪赃枉法,气焰嚣张,广结朋党,得意忘形,甚至企图陷害武则天身边的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武则天最亲信的人,宰相狄仁杰也被害入狱,幸而狄仁杰机智聪明,随便来俊臣说什么,全都承认,避免用刑,得以保全性命,等见到武则天时,才全部翻供。武则天问他为何这样,狄仁杰说,如不承认,也是死在酷刑之下,不妨先留下性命,再做计较

后来,太平公主等人揭露了来俊臣种种罪恶,武则天终究还是信任自己的女儿,下令处死了来俊臣。

三、唐朝的李林甫

成语“口蜜腹剑”说的便是此人。

李林甫,祖籍陇西,唐朝宰相,唐高祖李渊堂弟。精通音律。出身于唐朝宗室, 736年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后封晋国公,又兼尚书左仆射。担任宰相十九年。

李林甫为人奸滑阴恶,排斥贤才,被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厚结宦官、妃嫔,排除异己。外貌上总是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动听的好话,表面上示人以友爱,而暗中栽赃、害人,世称“口有蜜,腹有剑”。营私舞弊,广收贿赂,生活奢华,大权独握,蔽塞言路,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最后演变成了历史上闻名的“安史之乱”。

恶人自有恶人磨。

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勾结叛将谋反。安禄山派降将入朝作证。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于是附和了杨国忠,证实李林甫谋反。

李林甫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流放岭南,身死家灭。

四、北宋的蔡京

蔡京,北宋权相,24岁中进士,字写得非常好。

蔡京狡猾奸诈、媚上欺下。在变法派与守旧派之间投机钻营,一个混迹官场的老手,十分贪婪。宋哲宗时期,蔡京被人弹劾、排挤出中央***。也是几度沉浮。

宋徽宗继位后,蔡京被拜为右相,第二年被拜为左相,位极人臣,权倾朝野。

大权在握后,蔡京立即着手打击报复。贪赃枉法,陷害忠良,打击异己,对革新派进行了残酷迫害。在他的专权下,朝廷奸邪盛行,朝政日益***。

多行不义必自毙。

靖康元年,金兵大军南下,逼近开封,宋徽宗禅位,边关告急,蔡京举家南下,逃避战乱。一路上,人们不卖给他食物,沿途官吏驱逐他,不让他走大路。到了潭州,他无处安歇,只得住到城南的一座寺庙里,抑郁而死,子孙被流放。

五、南宋的秦桧

南宋著名奸贼,力主宋金议和。因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留下千古骂名。被后人白铁铸成跪像唾弃。其后代子孙说“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桧受到宋高宗宠信。贪生怕死,暗中投靠金国。回到宋朝后窃取了右宰相的高位。秦桧里通外国,结党营私,不惜一切手段残害抗金将士。制造党祸,打压政敌,使南宋王朝变得十分黑暗***。

秦桧施奸计诬告岳飞部将、了岳飞父子等忠臣,兴文字狱,南宋军民对他切齿痛恨,***欲杀之而后快。秦桧惶惶不可终日,终于一病不起,手不能写字,口不能言语,后背长巨疮而死。

六、明朝的严嵩

严嵩,明朝著名权臣。书法不错,擅长写青词。

严嵩专权达20年,把持朝政,“政以贿成,官以赂授。”敛财无数,忘恩负义,恩将仇报,迫害忠臣。儿子严世蕃狂妄至极,公开卖官,无恶不作。

嘉靖四十一年,有山东道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于燕京。宰相徐阶将蓝道行介绍给了世宗。一日蓝道行在扶乩时称“今日有奸臣奏事”,刚好严嵩路过,世宗对严嵩父子日久生厌。

最终,严氏父子权势被推倒,严世蕃被判斩首。严嵩被削去官职、没收家产,无家可归,贫病交加,在举国一片唾骂声中死去。病死时无棺木下葬,没有去吊唁的人。

丰亨豫大什么意思?

下一句是:是以穷奇灾于上国,猰暴于中原。

出自后晋赵莹主持编修《旧唐书?卷五十三 列传第三》,这是祖君彦为李密写的讨隋炀帝檄文,原文为: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况四维不张,三灵总瘁,无小无大,愚夫愚妇,共识殷亡,咸知夏灭。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是以穷奇灾于上国,猰暴于中原。

译文:

以上十条罪状中犯上一条,没有一个不亡国的。更何况礼义廉耻不予理睬,天地人民全都忧伤,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知道炀帝跟商纣王、夏桀一样,应该灭亡了。用光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他的罪行;引来东海的水,也洗不清他的恶迹。

因此天神给宫廷降下灾祸,恶人在中原为非作歹,三河之间放纵大猪般的贪欲,四海之内遭受长蛇般的荼毒。

扩展资料:

相关典故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逸,挥霍无度、好大喜功,多次劳师远征高丽,大兴土木,破坏农业生产。人们不堪重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杨国公杨玄感趁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战败被杀。

杨玄感手下的的部将李密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在分析形势之后,就投奔了瓦岗起义军,游说起义军首领翟让联合全国各地起义军共同反抗隋炀帝。后来,李密在起义军的地位一步步上升,并最终取得了全军领导权,被称为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号召全国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共同推翻隋朝的统治。

檄文在历数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说,把终南山所有的竹子砍来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用尽东海的滔滔大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过了几年,隋炀帝被部下宇文化及所逼,上吊***,隋朝灭亡,隋朝大将李渊建立了唐朝,李密也归顺了唐朝。

百度百科-为李密檄洛州文

和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乾隆为什么那么亲近他?

词目

丰亨豫大

发音

fēng hēng yù dà

释义

形容富足兴盛的太平安乐景象。

引用

《楹联丛话全编》巧对补录 ...青黄;父母笃恩勤,有必周之黔赤。”《恩免钱粮谢折》云:“国家 丰亨豫大 ,再筹三十年之通;民户朝饔夕飧,或鲜万千斯之积。”“富... 《宋史》卷一百七十三·志第一百二十六·食货上一等 ...望休息;绍圣而后,章惇倡绍述之谋,秕政复作。徽宗既立,蔡京为 丰亨豫大 之言,苛征暴敛,以济多欲,自速祸败。高宗南渡,虽失旧物... 《宋史》卷一百七十九·志第一百三十二·食货下一等 ...观察下及遥郡刺史多至数千员,学士、待制中外百五十员。京又专用 丰亨豫大 之说,谀悦帝意,始广茶利,岁以一百万缗进御,以京城所主... 《宋史》卷三百四十八·列传第一百七 ...正之,一时士论翕然。而蔡京怒其异己,密白帝,请降御笔云:"当 丰亨豫大 之时,为衰乱减损之计。"徙葆光符宝郎。省吏醵钱入宝箓宫...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三 ...,於斯为盛。世宗综覈名实,人知奉法。乾隆初政,循而勿失。国家 丰亨豫大 之休,盖数十年吏治修明之效也。及后权相用事,政以贿成,... 《宋史全文》宋史全文卷六 ...书粉牌揭于屋栋。三朝简俭如此。故累圣不替旧风。自蔡京用事,倡 丰亨豫大 之说,开天下侈靡之心,辅相皆寒儒,而所处无异皇居,所事... 《宋史全文》宋史全文卷十四 ...俗矣;绍圣以绍述为国是,则岭海之间皆逐臣矣。蔡京之国是,又为 丰亨豫大 之说而已,则立党石,刻党碑,凡所托以害君子者,皆以国是... 《元史》卷二百一十·列传第九十七·外夷三 ...称愿治之君。唯祖训之式遵,思孙谋之是遗。自兹以降,亦号隆平。 丰亨豫大 之言,壹倡于天历之世;离析涣奔之祸,驯致于至正之朝。徒... 《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五 ...  太白昼见。  自蔡京以 丰亨豫大 之说劝帝,穷极侈靡,久而帑藏空竭,言利之臣,殆析秋毫。... 《续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十年,挟继志述事之名,建蠹国害民之政,祖宗法度,废移几尽。托 丰亨豫大 之说,倡穷奢极侈之风,而公私蓄积,扫荡无馀。立御笔之限... 《小五义》第三十二回 王爷府苦求释老将 山谷中二女坠牢笼 ...平,仓库钱粮充盈满溢。那时奸臣蔡京为相,只要保位固宠,乃倡为 丰亨豫大 之说,劝徽宗趁此太平,欢娱作乐。  一日,大... 《武林旧事》序 ...朝授受,两宫奉亲,古昔所无。一时声名文物之盛,号“小元祐”。 丰亨豫大 ,至宝祐、景定,则几于政、宣矣。予曩于故家遗老得其梗概...

在清朝,是刘墉的官高还是和绅的官高?

和珅,生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善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住西直门内的驴肉胡同。《清史稿》等书载称,和珅“少贫无籍”,即贫穷低微,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与历史实际相差太远。 和珅的先祖,居住在英额峪,与同一姓氏的清开国元勋私毅公额亦都同居一地。英额峪离清太祖努尔哈赤居住的赫图阿拉不远,努尔哈赤起兵以后,和珅的九世祖噶哈察鸾及其子达古山巴颜等弟兄子侄,皆投归太祖,此后不少人担任文官武将。和珅的五世祖即高祖父尼雅哈纳,行伍出身,在太宗时从征,“过北京,征山东,梯攻河间府,首先登城,克之,赐巴图鲁号,授三等轻车都尉”。轻车都尉是公、侯、伯、子、男这五等封爵之下的世职,相当于官阶正三品。尼雅哈纳之孙阿哈硕色袭祖世职后,又兼任佐领,并于和通泊征准阵亡,被追赠一云骑尉(官阶正五品)。尼雅哈纳的曾孙也就是噶哈察鸾的九世孙常保(和珅的父亲),袭曾祖父的三等轻车都尉和阿哈硕色的一云骑尉世职,并在八旗军内任职,当上了副都统。副都统,官阶正二品,是军界高级将领,每年俸银155两、米155石,还有养廉银500两。父亲常保袭职后,由于常保堂叔啊哈顿色在跟随康熙皇帝征准噶尔时英勇阵亡,追叙军功,常保受赠一等去骑尉。至乾隆时兼任福建都统。从和珅的高祖父尼雅哈纳起,到父亲常保,皆是有世职的官宦之家,尤其是其父是二品大员副都统,怎能说他是出身低微,“家贫无籍”! 常保中正平和,为官清廉,在京待的极少,多征战戍边在外,为国而少顾家,因此家里没有什么产业,乾隆二十五年常保病逝于福建,和珅家境陷于窘迫中。 和珅有弟和琳,小和珅三岁,与和珅是一母同胞,生下不久母亲病逝。和珅兄弟如寒泽孤雁,披风淋雨甚是凄苦。但二人向来和睦、相依为命,更有家人刘多方奔走照应,兄弟二人虽若荒山竹笋,饱受风吹雨打,但却更见茁壮成长。 和珅十多岁后进入皇宫西华门内的咸安宫官学读书,“少小闻诗达礼”。由于与继母的关系不好,少年时期他的经济条件比较差,但是,他18岁与官阶正二品的内务府总管大臣英廉的孙女结婚,20岁时又袭了高祖父尼雅哈纳的三等轻车都尉世职,处境就显著地好了。因为,三等轻车都尉的岁俸为白银160两,还有80石米,比巡抚、布政使的俸银还多一点。和珅有了这笔可观的固定收入,就可以安享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世职给和珅带来政治上的更大好处,为他提供了一条接近万岁爷的捷径,使他于乾隆三十七年,即22岁时,当上了官阶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并随即充任粘杆处侍卫。粘杆处,即尚虞备用处。清朝制度,“选八旗大员子弟之獧(juàn)捷者为执事人”,负责皇帝巡狩之时扶舆、擎盖、罟雀之事。粘杆处三等侍卫经常随侍皇帝出巡,就有了与皇帝回奏、回答的机会,从而为和珅的飞黄腾达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史籍载称,乾隆四十年的一天,和珅随驾出宫。“上偶于舆中阅边报,有奏要犯脱逃者,上微怒,诵《论语》‘虎兕(sì)出于柙’之语”,扈从校尉不知此系何意,和珅却立即对答说:“爷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耳。”乾隆听后很高兴,问和珅:“读过《论语》?”和珅说,读过。“又问家世、年岁,奏对皆称旨”。乾隆“见其仪度俊雅,声音清亮”,“矫捷异常”,十分赞赏,“自是恩礼日隆”。和珅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善于临机应变,博得了皇上的欢心,青云直上,立即于闰十月迁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升御前侍卫,授正蓝旗满洲都统。此后,他不断升迁,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 为什么和珅会受到乾隆帝如此特殊宠信和委以大权,成为主持朝政的宰相?是因为他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才华横溢,文武双全,诸葛孔明再生吗?不是。不错,和珅确实精明能干,敏捷异常,善于临机应变,文化水平也相当高,记忆力特别好,还精通满文汉文,会蒙文和藏文,有处理政务的一定能力,但离真正的善理国政的名相和指挥三军克敌制胜的名帅,还相距甚远。论才学,和珅仅系一个名落孙山的小小文生,谈不上才华横溢,一代才子。谈治政,不管是破除旧的陈规积弊,建立新的重要制度,还是除大奸,荐大贤,他都没有大的建树。讲武略,他的水平更是低下。和珅与阿桂奉旨统军征剿甘肃苏四十三起义,阿桂正在督办河工,和珅先到军前,欲于阿桂到来之前扑灭起义,建立殊功,分兵四路进击,却失败了,勇将总兵图钦保阵亡。和珅不仅没有奏报自己指挥不当以致失利的过错,还隐瞒了图钦保捐躯之事,并颠倒是非,弹劾勇将海兰察、额森特的先战取胜是导致清军受挫的原因,遭乾隆帝严厉斥责,将其降***留任。阿桂赶到军营后,问失利之因,和珅诿过于“将帅傲慢”,不听调度。阿桂“令将帅于次日晨集辕前”。“每呼一将入,辄命和坐其侧”,阿桂“有所调拨,及命屯戍处,其人辄应如响,如是者数,和坐上甚恚(huì)愤”。阿桂“问和云,诸将初不见其慢,尚方剑不知诛谁之头耶”。和珅“战栗无人色”。阿桂即命和珅离开军营,回到京师。 和珅既在文治方面无甚建树,也无武功,资历又浅,还不是科举出身,威望自然不高,且在大学士、军机大臣中,相当长时间仅只名列第三位第四位,同僚阿桂、嵇璜、王杰、福康安等,皆系多年军国重臣,论军功、政绩、资历、门第、威望、才干和人品,哪一位都比和珅强。尤其是阿桂,文武双全,军功政绩皆有,是当时众所公认的超出任何大臣的名帅名相,乾隆四十一年起任军机大臣,四十二年任大学士,在四十六年至嘉庆二年去世之前,连任16年首席大学士和领班军机大臣。可是,在乾隆四十六年以后,特别是五十一年以后,在宠任和委以大权上,这四位大学士没有一位比得上和珅。出现这种特殊局面,完完全全是因为乾隆中了和珅的圈套,错爱了和珅。 和珅虽不会治国统军,无甚功业,但却特别擅长于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故能博取皇上欢心。这在乾隆四十六年废除“名粮”,增补绿营兵额,给武职养廉银上,表现得非常清楚。这时,乾隆乾隆八十大寿时以国库充盈,下诏要取消武将“名粮”,改为给与养廉银,增补绿营兵,每年要增加军费白银300万两。乾隆帝询问阿桂有何意见,阿桂奏称,费银太多,不应增补。乾隆不听其言,下谕说,现在国家“财赋充足”,“户部库银尚存七千余万两”,支付这新增的300万两,绰绰有余。著大学士会同九卿科道详议。和珅深知皇上必欲实行此法,故极力赞成。乾隆遂下谕批准大学士九卿等的复议,每年增支军费银300万两。 正因为和珅擅长逢迎,摸透了也迎合了乾隆晚年志得意满、好大喜功、爱听谀言、文过饰非、自诩明君的心理,按其旨意办事,又善于敛财以供皇上享用,所以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帝的惟一心腹和代理人。 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身兼多职,位极人臣,基本上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方面大权,他便肆无忌惮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 和珅聚敛财富的主要方式是任用官员索取贿银。内而九卿,外而督抚司道,不向和珅纳银献宝,不是和珅亲友,是很难当上官的,从而形成了“和相专权,补者皆以赀进”,“政以贿成”,祸国殃民的严重局面。以乾隆最关心的河工而言,就败坏得不像个样子。史称:“乾隆中,自和相秉政后,河防日见疏懈。其任河帅者,皆出其私门,先以巨万纳其帑库,然后许之任视事,故皆利水患充斥,借以侵蚀国帑”,“至竭天下府库之力,尚不足充其用,……而庚午、辛未高家堰、李家诸决口,其患尤倍于昔,良可嗟叹”。 和珅聚敛财富之多,在历代文武大臣中当首屈一指,他的确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关于和珅究竟有多少财产,确实数目是难以知晓了,但从他被嘉庆帝亲政后勒令自尽和抄没家产入官,可以知道大概情形。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乾隆帝逝世,初八日嘉庆帝下谕宣布,革和珅职,下狱问罪,抄没家产。正月十一日,嘉庆下谕,定了和珅20条大罪,其中讲道和珅的财产有:夹墙私库有金32000余两,地窖内埋藏银300余万两。另外,档案记载,和珅还有取租之地1260余顷、取租之房1000余间,以及大量珠宝玉器衣服书籍等等,数量之巨大,前所未有。至于私人的笔记和野史,更把抄没和珅的家产说得多得不得了。有的说,抄没清单所列106号中的25号,即折算成银2 2亿余两。有的说,赤金元宝100个,每个重1000两,估银150万两,赤金580万两,估银8700万两,元宝银940万两,白银583万两,苏元银315万两,当铺75座,本银3000万两,玉器库两间,估银7000万两,地亩8000余顷,估银800万两。和珅确实是中国古代最大最富的贪官。 和珅在当政的短短25年里,就聚敛了如此难以想象的钱财,在惊骇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和珅究竟有何手段,竟然在乾隆皇帝眼皮之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清朝几乎15年的国库收入卷入私囊?且看他空前绝后的四大敛财手段。 那么,他的庞大家产究竟有着哪些奇珍异宝?他又有着怎样非凡的手段,竟然可以创纪录地攫取如此让人瞠目结舌的钱财?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纪连海教师,将与我们一同清点和珅蔚为壮观的家产,曝光他疯狂敛财的隐秘手段,并探究这位清朝第一贪官真实的心路历程,揭示他的贪婪之谜。《百家讲坛》已播出。

嘉靖二十一年,故宫发生的一起行刺皇帝案,让大明王朝转了一个弯

在清朝,总的来说和绅的官高于刘墉。

就职位来说,和珅、刘墉都是大学士,都是正一品官,级别上算是平级。但和珅官至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实权远大于刘墉。

和珅是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国史馆总裁、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总理,民政部长,人事部部长。刘墉最高至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内阁成员,比如现在的国务委员。

刘墉(清乾隆年间官员):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病逝,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和珅(清朝官员):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初为官时,精明强干,通过李侍尧案巩固自己的地位。乾隆帝对其宠信有加,并将***十公主嫁给和珅长子丰绅殷德,使和珅不仅大权在握,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其职务主要包括内阁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还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珅死时年仅49岁

参考资料:

(1)刘墉-百度百科(2)和绅-百度百科

十个反面历史人物事迹

说到明朝的衰退,许多人认为是从明英宗正统年间的那场土木堡大败开始的,这其实并不准确。

土木之变对明朝来说是一次偶然性极大的黑天鹅***,主要原因在于统帅领导无方。

土木堡之变时明朝确实惨了点,影响主要在于皇帝被敌人活捉了,这确实丢脸,政治影响极坏。

但在实力上,大明还没到伤筋动骨的地步,反倒是对手瓦剌没几年就把自己给玩死了,让明朝吃了颗定心丸。

各方面看,土木堡之后明朝迅速恢复了力量,此后的成化、弘治统治得都不差。明朝的衰落是个平缓的过程,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大起大落,有一个相当长的平台期。

唠叨了这么多,该说重点了。明朝没有特别明显的由盛转衰的标志***件。不过在嘉靖年间,确实有件事让大明朝的政策转了个弯。

嘉靖当了45年皇帝,是明朝皇帝里在位时间第二长的一位。他在位是明朝已不是全盛,但明朝的衰落原因他得占个大头,“明始亡于嘉靖”的说法也是由来已久。

嘉靖也不是一开始就衰的,嘉靖朝由盛转衰,转折点来自一起深宫谋杀案,也就是“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一帮宫女不堪忍受嘉靖的长期虐待,决定奋起反抗刺杀皇帝。过程很顺利,宫女们进入皇帝寝宫,趁他睡熟要送他上西天,但情急之下把绳子误打了个死结,没能把嘉靖勒死,只是勒得缺氧昏厥了过去。行刺就此失败,嘉靖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又被太医抢救了过来。

宫变带来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嘉靖皇帝撂了挑子。死里逃生的朱厚熜以多病需要休养为名,开始了怠政修仙的日子,他搬到西苑永寿宫居住,再也没有搬回大内。

如何怠政法?以后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只留下三次上朝的记录,长期与群臣处于隔绝状态,这几乎创下历代皇帝之最。

有人认为,嘉靖虽然不上朝,但仍然通过其他方式控制着朝政,这基本相当于废话。

政治斗争是天底下最残酷的斗争,皇帝这个位子不知多少双眼睛盯着,如果无法控制朝政,他早就被或废或杀不知死多少回了。嘉靖再傻,在他没成仙之前,还是知道要握权的,否则别人就真得送他上天了。

事实上,怠政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严嵩专权。

严嵩是个***分子,***枉法,窃权罔利,要按大明律来论罪,严嵩死100次都不够。

这些嘉靖大都知道,但他为什么不早点除掉严嵩呢,因为他不想。

他需要严嵩这样一副手套,这活没人比严嵩干得更好。

严嵩是个忠臣——忠于朱厚熜;严嵩又是个能臣——替自己挑担子、背黑锅,让嘉靖能专心修道;严嵩还是个好基友——写得一手好青词,嘉靖还能跟他唠唠修道。

这样一个大臣,哄着你供着你,让你有花不完的钱,还不让那些烦人的小事成天来打扰你,谁做得到?

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

他们都不行。

他们能力或许没问题,但这些人不是严嵩,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良心。

有听话懂事的严嵩在,嘉靖只要控制严嵩就能控制朝政,自己可以专心修仙。

至于大明朝如何,自然在我掌握。严嵩贪点就贪点吧,干活总是要有代价的。

于是严嵩卖官致富——“政以贿成,官以赂授”,并且自豪地说“朝廷无我富!”

严嵩要搞谁,只要不是太过分,就让他搞吧。

于是品行刚正的夏言被砍了,并且还不许收尸,这叫弃市,由此也开了明朝内阁首辅被杀的先河。

于是屡败蒙古、立志收复河套的抗蒙名将曾铣被杀了,史称“天下闻而冤之”。

于是斩获王江泾大捷的兵部尚书张经被杀了,原因是严嵩义子赵文华的诬陷。

死劾严嵩的杨继盛,在狱中被打得不成人形,徐阶、王世贞等努力营救都未如愿,最后不幸遇害。

嘉靖是控制着严嵩,但那又有什么用呢?嘉靖又不可能事事都管,他对严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严嵩就有了太多操作空间。

自己只要能长生不老,所谓国情、民愤,在他眼里算个屁?

“南倭北虏”,大明南北两个京城都被敌人打到了城下。

嘉靖三十四年,几十个倭寇就能打到南京。北京更乱,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俺答汗带着几万蒙古兵在北京城下烧杀抢掠了整整八天才满载而归。

明孝宗朱佑樘来了个“弘治中兴”,明武宗朱厚照顽皮荒唐,但大事不糊涂,处事刚毅果断,总体仍有可称道之处。

他们留给朱厚熜的不是个烂摊子,但经过嘉靖一朝下来,大明已墙倒屋塌,破败不堪。所以海瑞要骂嘉靖 “嘉靖嘉靖,家家净” ,他虽然生气,也明白骂得有道理。

嘉靖崇信道教,起初的原因是为求子嗣,因为时年他已25岁,为君10年,皇后都有了两任,却还没能生出个儿子。为此他开始祈求神灵,让后妃能早降龙子。同时也是为了自己能消灾祛病。

这个阶段,嘉靖对道教还是停留在祛病祈嗣的阶段,这还可以理解。

分水岭就是嘉靖二十一年的这起“壬寅宫变”。

宫变中嘉靖侥幸逃得一条命,照理应该检讨自己,以后善待宫人。但心高气傲的嘉靖皇帝怎肯认错,他把自己的死里逃生归因于崇信道教的结果,认为是祖宗和神祗保佑了他。

宫变过去八个月后,他还念念不忘,对礼部说了一番话:

八月份,嘉靖皇帝过生日时候,又想到上天对他有多好,于是再次举行报恩大典,持续十天。

壬寅宫变并没有使嘉靖皇帝反思自己的过错,改弦更张,反而使他与上天神仙的距离拉近了。

虽然即便没有宫变,嘉靖或许也会找其他理由怠政修仙,但这次宫变确实成为了他最好的借口。

要按智商来排,朱厚熜在明朝皇帝里至少能排进前五,他是个极聪明的人,十几岁时就能斗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心思和手腕都堪称上乘。要是把这份聪明用到治国上,没准还能再来一波中兴,给大明朝再续上一波命。

朱厚熜的聪明用到了修道上,有这样一个修道皇帝,带给明朝的灾害是无以复加的。

嘉靖执政四十五年,除了头十年看得出一些励精图治的新气象,自嘉靖十年开始迷信道教起,朝政日益下滑, 社会 矛盾和危机也就日益尖锐和严重了。壬寅宫变之后,嘉靖初期政治较为清明的局面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更为***的政治。

因此,也就有了天下纷乱,朝政不堪,南倭北虏,百姓民不聊生,在天下人才济济的情况下,硬生生把个盛世给祸害成了败世。

这非一个严嵩能做到,根子还是在嘉靖。

“明始亡于嘉靖”是有道理的,朱厚熜吃光了前朝的红利,给子孙挖下了一个大坑。自嘉靖中后期开始,大明王朝一路向下的趋势已很明显了。

赵高、严嵩、李林甫、杨国忠、卢杞、秦桧、杨广、来俊臣、梁翼、和珅。

1、赵高

赵高(?-前207年),嬴姓,赵氏。秦朝二世皇帝时丞相,赵高本为秦国宗室远亲,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

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他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他在任职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8年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第三年他迫秦二世***,另立子婴为秦王。不久被子婴设计杀掉,诛夷三族。

赵高从一名宦官起家,依仗着秦二世胡亥对他的宠信,把秦朝的暴虐色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加速了它的灭亡。

2、严嵩

严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号勉庵、介溪、分宜等,汉族江右民系,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进士。

他是明朝著名的权臣,擅专国政达20年之久,累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少傅兼太子太师,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严嵩父子权倾天下二十年,天下怨恨。严世蕃狂妄至极,甚至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富!”众多大臣加以弹劾,皆赖世宗包庇。

在严嵩一伙的把持下,“政以贿成,官以赂授。”每一开选,视官之高下而低昂其值,及遇升迁,则视缺之美恶而上下其价。

如七品州判,售银三百两,六品通判售银五百两;刑部主事项治元,用银一万三千就可转任吏部稽勋主事,贡士潘鸿业用银二千二百两,就当上了临清知州。

武官中则指挥售银三百两,都指挥七百两,夺职总兵官李凤鸣出银两千两,起补蓟州总兵,老废总兵官郭琮出银三千两,使督漕运。

3、李林甫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画家李思训之侄。

李林甫担任宰相期间,对于才能功业在他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威胁到他相位的的官员,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以文才仕进的。他表面和善,言语动听,却在暗中阴谋陷害。世人都称他是“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做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4、杨国忠

杨国忠(约700年—756年),本名钊,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唐代权臣。是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张易之外甥,杨贵妃族兄。

杨国忠出身于弘农杨氏河中房,早年落魄,在杨玉环得宠后飞黄腾达,直至升任宰相,封卫国公。身兼四十余职。他任相期间,专权误国,败坏朝纲,与安禄山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

5、卢杞

卢杞 (?-约785年),字子良,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 黄门监卢怀慎之孙,御史中丞卢奕之子 。唐朝宰相、奸臣。

任宰相以后,嫉妒贤能,稍有不顺从自己的人,必定要致他于死地。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严郢、张镒等人 ,推举同党关播、于颀、赵赞等人 。

为了筹集军饷,又实行括率、增收房屋间架税、设立除陌税。长安为此停止交易,痛怨之声,喧嚣遍及天下。

6、秦桧

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生于黄州,籍贯江宁(今江苏南京)。秦桧在南宋朝廷内属于主和派,奉行割地、称臣、纳贡的议和政策。

第二次拜相期间,他极力贬斥抗金将士,阻止恢复;同时结纳私党,斥逐异己,屡兴大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奸臣之一。

7、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本名杨英,字阿[mó,上麻下女](一作阿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

在位期间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

8、来俊臣

来俊臣(651年—6***年6月26日) ,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市)人。唐朝武周时期著名酷吏。

无赖出身,善于告密,得到武则天信任,先后任侍御史、御史中丞、太仆卿,组织数百名无赖专事告密,设立推事院,联合党羽朱南山等撰写《罗织经》,制造各种残酷刑具,大兴刑狱,***取刑讯逼供手段,任意捏造罪状致人死地,大臣和李唐宗室遭到枉杀灭族者达数千家。

贪赃枉法,横行无忌,联合侯思止、王弘义等援朋结党。最后,企图陷害武氏诸王、太平公主、张易之等武则天最亲信的人物,诬告皇嗣李旦和庐陵王李显谋反,遭到卫遂忠告发。

万岁通天二年(6***年),武氏诸王与太平公主等乘机揭露来俊臣种种罪恶。武则天下令处死来俊臣,将其酷吏党徒全部流放岭南,延续十四年之久的恐怖“酷吏政治”宣告结束。

9、梁翼

梁冀(88年-159年9月9日),字伯卓。安定郡乌氏县(今甘肃泾川)人。东汉时期外戚、权臣。出身世家大族,为大将军梁商之子,他的妹妹为汉顺帝皇后(顺烈皇后)。

最初为黄门侍郎,历任侍中、虎贲中郎将、越骑校尉、步兵校尉、执金吾。永和元年(136年),拜河南尹,任内残暴不堪、肆意妄为。

梁商病逝后,梁冀接任大将军,袭爵乘氏侯。顺帝崩,立冲帝,与太尉李固等录尚书事。冲帝崩,立质帝。后更毒杀质帝,另立桓帝刘志。

此后他更加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大肆将官爵给予亲族。梁氏一门前后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女人拥有食邑称君的有七人,娶公主的三人,其余任卿、将、尹、校的共五十七人。

延熹二年(159年),早对梁冀专权乱政不满的汉桓帝,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等五人之力杀死梁冀,并将之灭族。

10、和珅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姓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字致斋,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清朝中期权臣、商人。

和珅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此外,和珅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七十五间,设大小银号三百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

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百度百科——严嵩

百度百科——李林甫

百度百科——杨国忠

百度百科——赵高

百度百科——卢杞

百度百科——秦桧

百度百科——杨广

百度百科——来俊臣

百度百科——梁冀

百度百科——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