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身泯智不会再来,灰身泯智是断灭吗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11 0
  1. 成语接龙灰?
  2. 熏风解温是什么意思
  3. 南传经书,处于何年?何人所写?北传经书出于何年?何人所写?
  4. 三种涅槃的差别
  5. 既然五蕴皆空,那我们平常应该少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假如六根都不用了。这样我们是在涅槃还是禅定?
  6. 修行者一旦失去了身体,不能思考,没有记忆,不能分辨相貌、声音、味道和痛痒,如何决定去向?

主善问:

浅见供参考:

首先,是什么入灭?是什么“去哪里”?

灰身泯智不会再来,灰身泯智是断灭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入灭,是“灭尽一切法永不受生”,凡夫的死亡。一定有一个常住不坏的心体(第八识如来藏)携带着业种去到下一世;由这个业种的显现,造就出下一世应当受报的色身:或者天身、或者人身、或者畜生身、或者地狱身。如果这些业种不再显现,停止下来。就没有了出生下一世色身的因缘。这样就是“灰身泯智”“入涅槃”。觉知心一定是断灭了。那么,是谁入涅槃?没有人入涅槃!因为这个人(或者叫阿罗汉)已经灭尽无余。

既然如此,谁“去哪里”?怎么可能有作有为?如果有所作为,一定会造作善不善业种,就一定会再次出生,怎么能叫“入灭”?外道涅槃,就是试图留下一分觉知心去领受“寂灭之乐”,所以外道永远不可能灭尽一切法而取涅槃。

那么,涅槃是断灭吗?如果是,则佛教就成为“断见外道”。因此佛在阿含经中说:“涅槃中有本际”。这个本际,就是“如来”“法身”“真如”。有经为证:

《金光明最胜王经》:

“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

由此可见,这个“法身”就是涅槃中的“本际”。涅者不生,槃者不灭;涅者不来,槃者不去;涅者不增,槃者不减...........法身(涅槃),具有无量中道义。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无余涅盘再下一个定义:“灭尽一切法唯余真如独住”。这是小乘法的无余涅槃。

大乘法的涅槃,即是如来法身:每一个有情本自具足的真心:第八识如来藏(无余涅盘其实一样是是这个心体独存)

所以,小乘人是因无我(蕴处界***我)的观行,证知一切法无常,灭尽一切法唯余真如。大乘见道位以上的菩萨,却是无需灭尽一切法,就因经证知了涅槃本身这个心体:真如。所以不必入灭能证涅槃(阿罗汉从未证知此心)。这就是“有余涅盘”。

这个真如(涅槃心),没有“证自证分”:不象意识心那样能够反观自己的存在。他是“无智亦无得”的,是永不了别六尘万法的。所以,阿罗汉取涅槃之后,不会知道自己在涅槃中。如果有知,就一定还有觉知心未灭:最多是“非想非非想定”,不可能是无余涅盘。那么入灭后能叫他做“阿罗汉”吗?不能!最多能说:“阿罗汉生前的那个第八识心体”。

这个真如,无论你是否灭尽一切法,是地狱凡夫还是诸佛如来,他都是如如不动的。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此,每一个众生,当下即在涅槃中:因为“一切众生本具佛性”。生灭无常的,只是众生的色身、六识心。常住不坏的,是每一个众生无始劫以来自己就在的第八识如来藏(本自具足)。

“虹光身”的说法。连起码的常识都没有:就算色身真的能够化为某一种光。无非是四大元素形态的转换。这种境界法与实证佛法的证量有什么关系?岂不闻“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与外道的“羽化登仙”有什么区别?何况只有追随者言之凿凿,所谓的照片为证,每一个摄影师换个镜头或者晃动照相机就能做到。

藏密邪法非佛教,nan nv 双修叫做“无上瑜伽”;fen 尿 si ren 骨头加上人rou精 ye 糅合,叫做“甘露丸”;nan nv jiao 合的* ye 叫做“白菩提”“红菩提”;男女x q g 叫做“金刚杵”“莲花”。ren 皮鼓(阿姐鼓:“每次听到鼓声,就想起我的阿姐”)、头 gai 骨酒碗。.........其邪,其恶匪夷所思(上述多有百度禁止的词汇)。

一切学人远离藏密!

南无常住十方三宝

(藏密是“四皈依”:三宝之外,还需皈依“上师”)

成语接龙灰?

解脱,是解除束缚和脱离束缚。解脱束缚,意味着自由。解脱因此便是自由,即是离苦得乐,没有烦恼、苦痛,是学佛所仰求到达的,是最高理想的实现。

依五乘教法,解脱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

1、人天善法:能暂时解脱于贫穷、困顿、病苦等,暂时获得人天安乐(资财富饶、眷属美满、健康长寿、五欲自恣、禅定喜悦等);但仍不能免于生老病死、轮回之苦,仍然不免“天人五衰”等苦。

用修福满足欲望的方式,暂时解脱于苦。

2、二乘解脱道:可以究竟苦边,免去轮回之苦,入无余涅盘,解脱于三界;但这样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三界自我消失,不再有三界我),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

方便称其为解脱。

3、佛菩萨乘:究竟成佛!修得的是解脱色,常乐我净,能恒现于三界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究竟解脱!

佛法的修行目标和法门 ,主要分为五乘教法,概要如下:

1、人、天善法(主修 五戒十善),即道教、***教、儒教等弘扬人天善法的宗教 ;

2、小乘(二乘)解脱道:目标是断无明和烦恼(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不涉及无始无明和尘沙惑),实证五蕴***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实证人无我,破我执等,主要为自己个人离苦、解脱三界。

(极果是:阿罗汉、辟支佛。

但这样的修得的离苦,其实只是灰身泯智,只是无苦、却没有乐,也不能利乐众生。

3、大乘佛菩萨道:目标是为了利乐众生,而上求佛道,破除无明和断烦恼(不仅仅是断见惑、思惑的现行,也在后来的修道中次第断除其随眠的***);实证五蕴***我空相、不再认取意识心为真实自我(能取所取空),破我执等,却留惑润生、不入无余涅盘;并进一步实证实相心第8识心体、破除无始无明,并依此而次第进一步断除尘沙惑所知障上烦恼,转舍第八识阿赖耶识名为异熟识、无垢识,实证大般涅盘、一切种智,成就四智圆明、法报化三身,常乐我净,并恒以实证的光明智慧来利乐众生,乃至成佛后亦利乐众生无有穷尽,所以灯灯辗转相传,而利乐无量无数众生。

解脱者的心境 证得诸法实相的境地,本不可形容,如从方便说,可用三事来表达

(一)光明:明明白白的体验,没有一丝的恍惚与暗昧。不但是自觉自证,心光焕发,而且有浑融于大光明的直觉;

(二)空灵:那是直觉得于一切无所碍,没有一毫可粘滞的。如手摸虚空,如莲华的不着尘垢;

(三)喜乐:通身放下烦恼的重担,获得从来未有的轻安、法乐。这不是一般的喜乐,是离喜离乐,于平等舍中涌出的妙乐。

解脱者的心境与常人不同

一、不忧不悔:圣者是没有忧虑的“心安理得”。

二。不疑不惑:证解脱的,由於真性的真知灼见,从内心流露出绝对的自信,无疑无惑,不再为他人的舌头所转。

三、不忘不失:於所悟的不会忘失,如不会忘记自己一样。在任何情 况下,都能直捷而明确地现前。

戒定慧三学是佛教解脱的基本方法

解脱的原则是性空,解脱的目的是无我。佛教把实践解脱道的方法称为“修持”,进入不受生死束缚的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三无漏学”。漏是烦恼生死,是解脱大船的漏水之洞。

(一)修戒

戒的定义是不当作的不能作,应当作的不能不作。

1.身业类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

2.口业类有四种:不两舌挑拨、不恶言谩骂、不*词艳语、不散乱杂话;

3.意业类有三种: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深信因果的人,才能把戒持得清净,才能把心摆得平稳。

(二)修定

定,也就是禅定,如果说戒是为善去恶,定便是心的收摄,所以禅定的名称叫作禅那。修定的人最好先由***人手。***时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要有寂静的环境;其次,要有平静的心境;

第二,要有一个平稳的坐姿。不论单腿盘坐、双腿盘坐,或交叉盘坐都可以,目的只在平衡身体重心,保持不倒的坐姿。要是老人,腿脚不便,也可不盘而两腿垂地。

第三,两眼的视线,最好要集中在座前的二三尺处之一点,不注意它,也不放弃它,否则,不入昏沉便会散心。眼睛如觉不适,也可暂时闭上后再微启。

如果有些人不习惯***,心太散、意太乱,静不下来,那就另修礼拜、读诵、忏悔、持名念佛等的法门,这是依赖佛菩萨的他力,提携接引我们本具的自力。

(三)修慧

慧,是睿智的意思。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脱,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还是不得解脱。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药;定的作用,像是调补的药;慧的作用,像是指导生活的知识。治了疾病,强了身体,还得要有超人的理智,才能做出伟大的事业。

通常把慧的来源分为四类:闻慧、思慧、修慧、证慧。从听法(包括阅读)而得到的智慧,称为闻慧;加以自心的思惟而后,所得的心得,称为思慧;再将自己的心得,从事于实际的践履,从实践中所得的心得,称为修慧;若能亲自体验到了这种心得的本来面目,便是证慧。

熏风解温是什么意思

1. “灰”字开头的成语接龙有哪些

1、灰头土脸——脸红筋暴——暴殄天物——物竞天择——择善而从——从一而终……

2、灰飞烟灭——灭顶之灾——灾难深重——重蹈覆辙——辙乱旗靡——靡靡之音……

3、灰身泯智——智小言大——大言不惭——惭凫企鹤——鹤立鸡群——群魔乱舞……

2. 成语接龙坑灰未冷

冷言冷语,语近指远,远年近岁,岁物丰成,

成败得失,失晨之鸡,鸡不及凤,凤表龙姿,

姿意妄为,为德不终,终成泡影,影从云集,集矢之的,的的确确,

确固不拔,拔本塞原,原本穷末,末大必折,折本买卖,卖刀买犊,

犊牧***薪,薪储之费,费财劳民,民安国泰,泰阿倒持,持螯把酒,

酒病花愁,愁长殢酒,酒池肉林,林寒洞肃,肃然起敬,敬陈管见,

见鞍思马,马不停蹄,蹄间三寻,寻弊索瑕,瑕不掩瑜,瑜百瑕一,

一把死拿,拿班作势,势不并立,立爱惟亲,亲不敌贵,贵不可言,

言必有据,据鞍读书,书不尽言,言必有物,物薄情厚,厚此薄彼,

彼倡此和,和蔼近人,人不聊生,生搬硬套,套头裹脑,脑瓜不灵,

灵丹妙药,药到病除,除暴安良,良辰吉日,日薄桑榆,榆次之辱,

辱国丧师,师不宿饱,饱谙经史,史不绝书,书不尽意,意出象外,

外感内伤,伤财劳众,众川赴海,海波不惊,惊才风逸,逸尘断鞅,

鞅鞅不乐,乐不极盘,盘根错节,节哀顺变,变本加厉,厉兵秣马,

马尘不及,及第成名,名标青史,史策丹心,心谤腹非,非誉交争,

争长黄池,池鱼林木,木本水源,源清流净,净几明窗,窗间过马,

马迟枚疾,疾不可为,为德不卒,卒极之事,事半功百,百态横生,

生别死离,离本徼末,末大不掉,掉臂不顾,顾彼忌此,此唱彼和,

和蔼可亲,亲不隔疏,疏不间亲,亲操井臼,臼杵之交,交臂历指,

指不胜屈,屈鄙行鲜,鲜有其比,比比划划,划地为牢,牢不可拔,

拔本塞源,源清流清,清跸传道,道傍苦李,李白桃红,红白喜事,

事半功倍,倍称之息,息兵罢战,战不旋踵,踵迹相接,接耳交头,

头白齿豁,豁达大度,度量宏大,大败而逃,逃避现实,实报实销,

销毁骨立,立场不稳,稳步前进,进本退末,末节细行,行家里手

手不辍卷,卷帙浩繁,繁称博引,引车卖浆,浆酒霍肉,肉薄骨并,

并存不悖,悖逆不轨,轨物范世,世代书香,香草美人,人不自安,

安安合适,适材适所,所当无敌,敌变我变,变动不居,居安虑危,

危辞耸听,听谗惑乱,乱蝶狂蜂,蜂虿有毒,毒赋剩敛,敛锷韬光,

光***夺目,目别汇分,分浅缘薄,薄唇轻言,言必有中,中风狂走,

走骨行尸,尸骨未寒,寒蝉僵鸟,鸟钞求饱,饱谙世故,故步不离,

离本趣末,末路穷途,途穷日暮,暮楚朝秦,秦关百二,***佳人,

人才辈出,出榜安民,民胞物与,与人无争,争长竞短,短兵接战,

战火纷飞,飞必冲天,天宝当年,年方弱冠,冠屦倒施,施不望报,

报本反始,始料所及,及锋而试,试才录用,用兵如神,神安气定,

定乱扶衰,衰草寒烟,烟波钓徒,徒陈空文,文炳雕龙,龙标夺归,

归根到底,底里深情,情不可却,却病延年,年丰时稔,稔恶藏奸,

奸臣当道,道傍之筑,筑舍道傍,傍观必审,审几度势,势不得已,

已陈刍狗,狗傍人势,势不俱栖,栖冲业简,简单明了,了不长进,

进谗害贤,贤才君子,子不语怪,怪诞不经,经纶济世,世代相传,

传柄移藉,藉草枕块,块儿八毛,毛宝放龟,龟鹤遐寿,寿比南山,

山包海容,容当后议,议不反顾,顾彼失此,此动彼应,应变将略,

略不世出,出尘不染,染苍染黄,黄尘清水,水碧山青,青出于蓝,

蓝田出玉,玉惨花愁,愁肠百结,结不解缘,缘波讨源,源深流长,

长安少年,年复一年,年富力强,强嘴拗舌,舌敝唇焦,焦熬投石,

石沉海底,底死谩生,生不逢时,时变是守,守常不变,变风改俗,

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车羸马,马齿加长,长才短驭,驭凤骖鹤,

鹤背扬州,州官放火,火传穷薪,薪传有自,自拔来归,归华别业,

业精于勤,勤兵黩武,武不善作,作壁上观,观变沉机,机变如神,

神安气集,集思广议,议论纷错,错彩镂金,金榜挂名,名不常存,

存而不论,论辩风生,生不如死,死败涂地,地崩山摧,摧锋陷坚,

坚壁不战,战胜攻取,取长补短,短兵相接,接二连三,三百瓮齑,

齑身粉骨,骨颤肉惊,惊才绝绝,绝壁悬崖,崖岸卓绝,绝不护短,

短吃少穿,穿壁引光,光彩夺目,目不别视,视白成黑,黑白不分,

分所应为,为而不恃,恃才傲物,物腐虫生,生不遇时,时变之应,

应变随机,机不可失,失旦之鸡,鸡肠狗肚,肚里蛔虫,虫臂拒辙,

辙环天下,下阪走丸,丸泥封关,关怀备至,至诚高节,节变岁移,

移编绝简,简断编残,残暴不仁,仁浆义粟,粟陈贯朽,朽戈钝甲,

甲乙丙丁,丁丁当当,当场出丑,丑类恶物,物阜民安,安安静静,

静不露机,机不容发,发短心长,长才广度,度日如年,年高德韶,

韶光淑气,气傲心高,高岸深谷,谷父蚕母,母慈子孝,孝悌力田,

田夫野老,老八辈子,子承父业,业峻鸿绩,绩学之士,士饱马腾,

腾达飞黄,黄道吉日,日薄西山,山奔海立,立吃地陷,陷坚挫锐,

锐不可当,当场献丑,丑声四溢,溢美溢恶,恶叉白赖,赖骨顽皮,

皮肤之见,见财起意,意出言外,外刚内柔,柔肠百结,结草衔环,

环堵萧然,然荻读书,书不释手,手不释卷,卷甲倍道,道傍筑室,

室迩人遐,遐尔闻名,名不符实,实逼处此,此发彼应,应变无方,

方便之门,门不停宾,宾饯日月,月白风清,清茶淡饭,饭坑酒囊,

囊空如洗,洗兵不用,用非其人,人才出众,众多非一,一百五日,

日薄虞渊,渊谋远略,略地攻城,城府深沉,沉洝浓郁,郁垒神荼,

荼毒生灵,灵丹圣药,药店飞龙,龙伯钓鳌,鳌愤龙愁,愁肠寸断,

断鳌立极,极本穷源,源殊派异,异宝奇珍,珍藏密敛,敛骨吹魂,

魂不负体,体察民情,情不自禁,禁暴静乱,乱臣逆子,子继父业,

业绍箕裘,裘敝金尽,尽诚竭节,节俭躬行,行间字里,里丑捧心,

心比天高,高岸为谷,谷马砺兵,兵败将亡,亡不旋跬,跬步不离,

离本依末,末路之难,难得糊涂,涂不拾遗,遗编绝简,简而言之,

之死靡二,***年华,华不再扬,扬长避短,短刀直入,入鲍忘臭,

臭不可当,当道撅坑,坑绷拐骗,骗吃混喝,喝西北风,风飑电击,

击钵催诗,诗肠鼓吹,吹竹调丝,丝恩发怨,怨府祸梯,梯荣阶禄,

禄无常家,家半三军,军不血刃,刃没利存,存而不议,议论纷纷,

纷纷不一,一败如水,水波不兴,兴复不浅,浅尝辄止,止暴禁非,

非常之谋,谋臣猛将,将寡兵微,微不足道,道边苦李,李代桃僵,

僵李代桃,桃红柳绿,绿林大盗,盗铃掩耳,耳顺之年,年高望重,

重操旧业,业业矜矜,矜寡孤独,独霸一方,方骖并路,路长日暮,

暮爨朝舂,舂容大雅,雅量高致,致命遂志,志诚君子,子孙后代,

代拆代行,行数墨寻,寻风捕影,影单形只,只谈风月,月闭花羞,

羞花闭月,月旦春秋,秋波盈盈,盈科后进,进道若退,退避三舍,

舍安就危,危而不持,持鳌封菊,菊老荷枯,枯本竭源,源头活水,

水不扬波,波光鳞鳞,鳞次相比,比比皆然,然糠照薪,薪贵于桂,

桂殿兰宫,宫车晚出,出尘之表,表里如一,一败涂地,地不爱宝,

宝钗分股,股肱耳目,目不给赏,赏贤使能,能不称官,官卑职小,

小本经济,济寒赈贫,贫病交攻,攻城夺地,地丑德齐,齐镳并驱,

驱骥捕鼠,鼠臂虮肝,肝肠寸断,断臂燃身,身败名裂,裂地分茅,

茅茨不翦,翦草除根,根柢未深,深闭固拒,拒虎进狼,狼狈不堪,

堪托死生,生财有道,道不掇遗,遗编坠简,简纲捷端,端本澄源,

源源本本,本本分分,分外之物,物阜民丰,丰标不凡,凡百一新,

新陈代谢,谢馆秦楼,楼船箫鼓,鼓唇弄舌,舌敝唇枯,枯肠渴肺,

肺腑之谈,谈不容口,口碑载道,道不举遗,遗臭千代,代代相传,

传道穷经,经邦论道,道不拾遗,遗臭千年,年高有德,德被四方,

方寸不乱,乱臣贼子,子为父隐,隐恶扬美,美不胜收,收兵回营,

营私罔利,利不亏义,义薄云天,天保九如,如臂使指,指不胜数,

数奇不偶,偶变投隙,隙大墙坏,坏车杀马,马齿徒长,长材短用,

用非所长,长材茂学,学如不及,及瓜而代,代马望北,北窗之友,

友风子雨,雨愁烟恨,恨海愁天,天崩地解,解衣衣人,人才济济,

济河焚舟,舟车劳顿,顿挫抑扬,扬长而去,去暗投明,明白如画,

画饼充饥,饥不遑食,食必方丈,丈二和尚,尚德缓刑,刑措不用,

用非所学,学如登山,山崩川竭,竭诚尽节,节俭力行,行伍出身,

身不由己,己溺己饥,饥不暇食,食辨劳薪,薪桂米珠,珠璧交辉,

辉光日新,新仇旧恨,恨海难填,填海移山,山崩地裂,裂裳裹膝,

膝下承欢,欢迸乱跳,跳出圈子,子夏悬鹑,鹑居鷇食,食不充肠,

肠慌腹热,热肠古道,道不相谋,谋臣如雨,雨凑云集,集思广益,

益国利民,民保于信,信笔涂鸦,鸦巢生凤,凤泊鸾漂,漂漂亮亮,

亮亮堂堂,堂而皇之,之死靡他,他山攻错,错过时机,机不旋踵,

踵接肩摩,摩顶放踵,踵决肘见,见弹求鹗,鹗心鹂舌,舌敝耳聋,

聋者之歌,歌功颂德,德本财末,末如之何,何必当初,初出茅庐

庐山面目,目不给视,视财如命,命舛数奇,奇才异能,能不两工,

工愁善病,病病歪歪,歪八竖八,八百孤寒,寒蝉凄切,切齿愤盈,

盈满之咎,咎由自取,取长弃短,短绠汲深,深闭固距,距人千里,

里出外进,进德修业,业业兢兢,兢兢干干,干脆利索,索尽枯肠,

肠回气荡,荡荡默默,默不作声,声驰千里,里勾外连,连鳌跨鲸,

鲸波鳄浪,浪蝶狂蜂,蜂缠蝶恋,恋酒迷花,花不棱登,登木求鱼,

鱼帛狐声,声出金石,石城汤池,池鱼笼鸟,鸟得弓藏,藏锋敛锐,

锐挫气索,索居离群,群策群力,力倍功半,半半拉拉,拉捭摧藏,

藏锋敛颖,颖脱而出,出尘之想,想当然耳,耳边之风,风兵草甲,

甲兵在胸,胸喘肤汗,汗不敢出,出陈易新,新愁旧恨,恨穷发极,

极恶不赦,赦不妄下,下比有余,余杯冷炙,炙凤烹龙,龙驰虎骤,

骤不及防,防蔽耳目,目不苟视,视丹如绿,绿林豪客,客客气气,

气充志定,定谋贵决,决不待时,时不久留,留犊淮南,南船北马,

马齿徒增,增收节支,支策据梧,梧凤之鸣,鸣凤朝阳,阳阿薤露,

露出马脚,脚不点地,地丑力敌,敌不可***,***痴不癫,癫头癫脑,

脑满肠肥,肥冬瘦年,年谷不登,登崇俊良,良辰美景,景公求雨,

雨打风吹,吹篪乞食,食不充饥,饥不择食,食不充口,口辩户说,

说白道黑,黑白分明,明白如话,话不投机,机关算尽,尽辞而死,

死搬硬套,套言不陈,陈陈相因,因败为成,成败利钝,钝兵挫锐,

锐挫望绝,绝不轻饶,饶舌调唇,唇敝舌腐,腐肠之药,药笼中物,

物阜民康,康哉之歌,歌声绕梁,梁木其坏,坏法乱纪,纪纲人论,

论长道短,短褐不全,全福远祸,祸不单行,行行蛇蚓,蚓窍蝇鸣,

鸣鼓而攻,攻城掠地,地大物博,博***群议,议论风发,发怒穿冠,

冠绝当时,时不可逢,逢场竿木,木本之谊,谊不敢辞,辞鄙意拙,

拙贝罗香,香车宝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败论人 ,人强马壮,

3. 灰打头的成语接龙

灰心丧气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 凿壁偷光 → 光***夺目内 → 目中无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命关天→容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天经地义 → 义薄云天 → 天涯海角 → 角立杰出

4. 灰开头成语接龙

灰开头成语接龙 (12个):

灰身灭智、

灰头土面、

灰心槁形、

灰心丧意、

灰烟瘴气、

灰躯糜骨、

灰身粉骨、

灰心短气、

灰头土脸、

灰心丧气、

灰身泯智、

灰飞烟灭

5. 成语接龙——灰心丧气——( )——( )——( 灰)

灰心丧气——(气象万千)——(千人一面 )——(面如死灰)

6. 成语接龙,灰飞烟灭

灰飞烟灭——灭顶之灾——灾害无穷——穷山恶水——水波不兴——兴旺发达——达官贵人

7. 成语接龙灰飞烟灭

灰飞烟灭 → 灭此朝食 → 食案方丈 → 丈二和尚 → 尚虚中馈 → 馈贫之粮 → 粮多草广 → 广寒仙子 → 子为父隐 → 隐恶扬善 → 善罢干休 → 休兵罢战 → 战不旋踵 → 踵迹相接 → 接二连三 → 三百瓮齑 → 齑身粉骨 → 骨鲠在喉 → 喉长气短 → 短兵接战 → 战火纷飞 → 飞苍走黄 → 黄尘清水 → 水碧山青 → 青出于蓝 → 蓝田生玉 → 玉惨花愁 → 愁长殢酒 → 酒病花愁 → 愁肠百结 → 结不解缘 → 缘木求鱼 → 鱼帛狐篝 → 篝火狐鸣 → 鸣凤朝阳 → 阳春白雪 → 雪案萤窗 → 窗间过马 → 马不解鞍 → 鞍马劳顿 → 顿挫抑扬 → 扬长避短 → 短兵相接 → 接风洗尘 → 尘羹涂饭 → 饭坑酒囊 → 囊空如洗 → 洗兵牧马 → 马不停蹄 → 蹄间三寻 → 寻弊索瑕 → 瑕不掩瑜 → 瑜百瑕一 → 一把死拿 → 拿班作势 → 势不可当 → 当场出彩 → 彩笔生花 → 花残月缺 → 缺吃短穿 → 穿壁引光 → 光***夺目 → 目别汇分 → 分崩离析 → 析辨诡词 → 词不达意 → 意出望外 → 外方内圆 → 圆顶方趾 → 趾高气扬 → 扬长而去 → 去暗投明 → 明白了当 → 当场出丑 → 丑类恶物 → 物腐虫生 → 生不逢时 → 时不可失 → 失道寡助 → 助边输财 → 财不露白 → 白白朱朱 → 朱陈之好 → 好吃懒做 → 做刚做柔 → 柔肠百结 → 结草衔环 → 环堵萧然 → 然荻读书 → 书不尽言 → 言必有据 → 据鞍读书 → 书不尽意 → 意得志满 → 满不在意 → 意广才疏 → 疏不间亲 → 亲操井臼 → 臼杵之交 → 交臂历指

8. 灰字开头的成语接龙

灰心丧气 →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 凿壁偷光 → 光***夺目 → 目中专无人属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听计行 → 行云流水 → 水落石出 → 出生入死 → 死声啕气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凿壁偷光 → 光***夺目 → 目中无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命关天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 天翻地覆 → 覆地翻天

9. 灰字开头成语接龙

灰字开头成语接龙

灰身灭智

灰头土面

灰心槁形

灰心丧意

灰烟瘴气

灰躯糜骨

10. 灰开头的成语接龙

灰开头的成语接龙

灰心丧气 气宇轩昂 昂首挺胸 胸有成竹 竹篮打水 水阔版天空 空穴来风 风生水起

起死回权生 生龙活虎 虎口拔牙 牙尖嘴利 利令智昏 昏庸无道 道听途说 说三道四 四通八达

灰开头的成语:

灰心丧意 灰心丧气 灰飞烟灭 灰心短气 灰头土面 灰心槁形 灰身灭智 灰容土貌 灰头土脸

灰躯糜骨 灰身粉骨 灰身泯智 灰烟瘴气

南传经书,处于何年?何人所写?北传经书出于何年?何人所写?

问题一:熏风解愠打一个生肖,熏风解愠是个啥生肖 xūn fēng jiě yùn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辩乐》:“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典故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辩乐》:“昔日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成语资料成语解释: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成语举例:~,昼景清和,新霁时候。 宋?柳永《永遇乐》词常用程度:一般

问题二:烦心是什么意思 闷闷不乐,唉声叹气,不堪其忧,愁眉不展,愁眉锁眼,怅然若失,垂头丧气,长吁短叹,多愁善感,大失所望,闲愁万种,心烦意乱,废书而叹,郁郁不得志,郁郁不乐,郁郁寡欢。

憋气窝火:憋:闷在心里。压住性子,把屈辱或烦恼强压在心里。

禅絮沾泥:比喻禅寂之心受到尘世烦恼的沾染。

怅然若失: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愁潘病沈:泛指烦恼和疾病。

达观知命: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任凭命运摆布,无所烦恼。

烦天恼地:对天地都有所烦恼。形容心情极其烦闷苦恼。

烦心倦目:烦恼的心情,倦怠的眼睛。形容颓丧的情绪

风]雨u:]、u:烦恼憔悴。形容历经磨难,十分烦恼憔悴。

好肉剜疮:比喻无事生非,自寻烦恼。

灰身灭智: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

灰身泯智:佛教语。指断除一切身心烦恼,为小乘阿罗汉果的境界。同“灰身灭智”。

开释左右:开释:开导解释;左右:用于信札,尊称对方。指用劝慰、开导的话消除对方的忧愁、疑虑和烦恼。

六根清净: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六根清静: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牛山下涕:牛山:在今山东淄博市东。齐景公登上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比喻因事物变迁而引起的悲哀。也指不知满足而自寻烦恼。

雀角之忿:指雀和鼠都能毁人们的房子,就如同打官司一样。比喻打官司带来的烦恼。

三杯和万事:和:缓和。指饮酒可以解脱愁闷消除烦恼。

三杯和万事,一醉解千愁:指饮酒可以消除烦恼,解脱愁闷。

搔耳捶胸:搔耳朵,捶胸膛。形容后悔、烦恼的样子。

使心憋气:使:致使;憋气:指有委屈或烦恼不能发泄。让人心情不舒畅,使性子,发脾气。

窝窝囊囊:受委屈之后表现出的烦恼,窝气或指人懦弱,没本事。

闲愁万种:闲愁:说不出的烦恼。莫名的烦恼极多。形容思想空虚,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满怀。

熏风解愠:熏风:和风;愠:恼怒怨恨。温和的风可以消除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舒畅。

熏风解愠:熏风:和煦的风;愠:怨恨。温和的风可消除心头的烦恼。

眼不见,心不烦:比喻只要没有看见或不在眼前,也就不会为这操心或烦恼。

自]自u:]、u:烦恼,埋怨。自寻烦恼,自相埋怨。

自诒伊戚: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自贻伊戚:贻:遗留;伊:此;戚:忧愁,悲哀。比喻自寻烦恼,自招忧患。

自遗伊戚:伊:是,此;戚:忧患。比喻自寻烦恼,自招灾祸。

三种涅槃的差别

佛教经典,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阿含经。

阿含经是数量最多的经典,相对来说篇幅比较短小,很多经典不过几百字,讲完一个道理就结束。

阿含经的内容,是讲无常、苦、空、无我。讲四圣谛、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法。目的是让从未听闻佛法的人,离开对色身我、意识心我(五蕴我)的执取。由于舍我的缘故,实证初果,进而能舍一切法,逐渐证得二三四果,由此断除出生下一世的因,其结果是:永远不再受生。这就是解脱生死的阿罗汉。

阿含经的修学,最多能修到阿罗汉的果位,叫做:“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这就是“无余涅槃”

阿含经的文风比较质朴,又因为讲的都是世间法(存在于世间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六根、六尘、六识等法),容易自我印证,所以浅显易懂。

阿含经是出现最早的经典,是佛入灭后不久,由500位佛***集结完成。是为“500集结”。

这些***都现出家相;都是阿罗汉果位,只有极少数是大乘圣位、贤位菩萨。集结之时,令跟随佛时间最久的***:阿难 当众诵出,500位阿罗汉书写、整理、校对、编辑。

需要注意一点:声闻、缘觉法,必须确认“涅槃本际”永不生灭。否则顿成断见外道,莫说阿罗汉果,乃至初果亦无法得证。

第二类:般若经

般若经典现存600余部,与全部佛经(《大藏经》,总计7000余部)总数相比,大约只占十分之一。

般若经典,有长有短,短的数百、数千字;长的有几十上百万字(如《华严经》,共80部,144万字)

般若经典的内容,是在学人完成了“一切法无常”“一切法当舍”“能舍一切法”,有能力解脱生死,取无余涅槃之后。开始讲述“佛法第一义谛”:一切法之外,尚有一个不属于“一切法”范围的,能生一切法的“法界实相心”。此心即是如来法身,即是阿罗汉入灭后的“涅槃本际”,即是一切有情各各本具的,轮回三世的主体。阿罗汉入灭之后,并非断灭。所灭者只是五蕴、十八界等一切法。而此心永不生灭,名为涅槃。这个实相心,即是涅槃的异名。若人能够现前观察到此心,则是在未灭一切法之前,就已经先证涅槃(无需如阿罗汉一般,必须“灰身泯智”,灭掉自己的色身等一切法才能取涅槃)。更重要的是,阿罗汉所灭的烦恼,只是一念无明,尚有无量无边的无始无明未灭,仅是伏住不起(这就是阿罗汉并未究竟圆满的主要原因)。因此,若能实证此“法界实相心”(即禅宗“开悟明心”)。就能无量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直到断尽一切烦恼,究竟圆满而成佛。

般若经典,主要是令学人实证此心的经典。

般若经典的集结,是在佛***们完成“500集结”之后,诸大菩萨(一般都是在家相)审视成果:即阿含诸经。发现声闻***集结的阿含经,并未完全讲出佛所说的全部内容,关于实证法界实相心,以及悟后起修的内容,几乎都是一笔带过(主要原因,是阿罗汉们有很多人未证真心,无法通达佛法第一义谛之故)。所以,诸大菩萨随即发起了“窟外集结”。其成果就是现在的般若诸经及唯识诸经。

“窟外集结”稍晚于“500集结”。但是,由于僧团的主体都是现出家相的声闻***,根据佛制,即便是大菩萨,只要现在家相,也要顶礼出家人。所以诸大菩萨在集结这件事上也不能僭越。这也是“窟外集结”需待“500集结”完成之后才能发起的原因。

第三类:唯识经

唯识经典,也是诸大菩萨“窟外集结”的成果,是悟后久修,进入初地之后才有能力修学的真正的“成佛之道”。是究竟了义之法。一切凡夫声闻,对此如盲如哑,乃至悟后菩萨也只能看懂一部分。是为“甚深极甚深”。因此,唯识经典现存仅有六部。后世“唯识宗”也仅有玄奘菩萨、窥基菩萨师徒住持。仅传两代即告失传。后世注解唯识经典,往往言不及义,何以故?证量未到之故。六经之外,下一尊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现为弥勒菩萨。著作了唯识根本论:《瑜伽师地论》(只要尚未成佛,所著不可称“经”,只能叫“论”。《六祖坛经》是唯一的例外,是因禅宗的影响力太大,对六祖***过于遵重之故)。《瑜伽师地论》之后,又有一些初地以上的大菩萨著作了几部论,合称“六经十一论”。玄奘菩萨西行,目的就是为此。

---------------------------------------

以上是对三类经典的简介。如今末法时期,佛之本怀难有人知,种种误解喧嚣尘上。又因实证真心的悟后菩萨越来越少,故般若、唯识之真意少有人知。可入者,唯阿含诸经而已。故有欧美、日本、中土等佛教研究者,佛教史学家,以及部分南传、北传中的修行人(南传佛教所修,以阿含经为主;北传佛教,则以般若经为主),主张“般若、唯识诸经皆是佛灭后,后人所造,并非佛说”、“阿含诸经才是真正的佛说,是‘原始佛教’”、“《阿弥陀经》,西方极乐世界皆是伪造”、“念佛不能往生,以无西方净土之故”、“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地藏弥勒;诸大菩萨,史上并无***,是‘神话的佛教’”、“十方诸佛,亦是伪造,仅有人间之释迦牟尼佛存在,是为‘人间佛教’”、“佛是第一位阿罗汉,阿罗汉的证量等同于佛”。

如是诽谤大乘种种邪见,以台湾“印顺导师”影响最大,流毒海内外,遗害现在未来广大佛门四众***。此一类论点,实为否定佛法第一义谛的“法界实相心”,将此真实法纳入虚妄无常的生灭法看待。若如是,所谓“佛教”顿成断见外道,诸学人顿成外道***而非佛门***。

此风不唯今世才有,千余年前,玄奘菩萨西行之时,即有安慧、般若鞠多师徒造《大乘广五蕴论》《破大乘论》诽谤大乘。为此,玄奘菩萨造《成唯识论》《制恶见论》破斥之。其中,般若鞠多《破大乘论》共700颂,玄奘菩萨连夜造《制恶见论》1600颂针锋相对(可惜此论失传)。后玄奘菩萨举“真唯识量”之立论,宣说真实不坏的第一义谛:第八识如来藏,挑战诸方毁谤大乘之恶见:(无遮大会规则:若辩论失败,愿以头颅谢罪,或拜对方为师)。结果诸方“***”千余人,无一人敢于应战。遥想当年玄奘菩萨风***,令人心驰。

如今末法,诸邪见人公开宣扬“大乘非佛说”,借用玄奘菩萨一句话:“不畏无底深坑乎!”

愿诸见闻者,建立正知见,莫谤大乘。以免长劫地狱苦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圣奘菩萨摩诃萨

既然五蕴皆空,那我们平常应该少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如六根都不用了。这样我们是在涅槃还是禅定?

我们可以知道菩提的智慧影响到你涅槃的浅深大小。我们再看看什么叫涅槃,第二个功德,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涅槃,梵语,此云寂灭、无生。谓由断除烦恼,尽除生死,所显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之境界,于中具足无量无边微妙功德,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寂静无为之法乐,名为涅槃,亦名断德。

涅槃它是一个印度话,翻成中文有两个意思,第一个,从它的因地的作用来说,叫寂灭。因为他消除了心中的烦恼,他没有这种烦恼的躁动相叫寂灭,第二个,从果地的受用叫做无生,因为他已经不再招感三界的生死,那个生命的力量,十二因缘那个生的力量被破坏了。

所以他因地断除烦恼,在果地他了脱生死,所以他有一种清净无染,不生不灭的境界。他有什么好处呢,他是恒常受用,这种寂静安稳的快乐叫做涅槃。所以你一个修行人,你开始在观照内心,调伏内心的时候,你的生命会有两个东西出现:

第一个,你的智慧,慢慢的取代你的感情,你不再用感觉来引导你了,你会用智慧来引导你。

第二个,你的身心会比较安稳,寂静、安稳,就是这个菩提涅槃的,这两个功德慢慢生起了。

我们来看看涅槃有三个差别,我们把它念一遍,这三种涅槃。

一、有余依涅槃,子缚已断,果缚犹在。二、无余依涅槃,子果俱亡,灰身泯智。二乘圣人。三、无住处涅槃,般若大悲,万德庄严,佛、菩萨。

好,这个涅槃有三个,前面两个是小乘的涅槃,我们先看有余依涅槃,我们先解释有余依,这个依,这个依止就是所谓的色身。阿罗汉有两种,一种是他成就阿罗汉果以后,他的色身还在,也就是说,他的心已经成就了我空的菩提,他的智慧已经成就了,他的这种我执也被破坏了,但是他的生命还没有结束,他过去生的业力还在,这个叫子缚已断,子缚,就是指他的因地的烦恼被破坏了,但是果缚犹在,他这个业报身还在。

那么这种会有一些微细的问题,比方说他去托钵,天气热他可能会中暑,比方说他吃坏的东西,他拉肚子,当然他内心没有痛苦的感受,因为他内心,已经有这种菩提的智慧来摄受他,所以他对那种感受的那种取著已经破坏了。但是虽然没有感受,但是他有那个相状出现,他也会示现很多的病痛出来,他该生病还生病,但是他不起烦恼,这个就是所谓的有余依涅槃。

第二个,子缚跟果缚都消失了,灰身泯智了,阿罗汉,证得阿罗汉果的那一天开始,我们看《阿含经》,阿罗汉的心,只有一个就是赶快趋向涅槃城,他对这个色身是极度的厌恶,所以等到他生命结束,但是佛陀规定不能***,所以阿罗汉只好等时间,他真的等得受不了了,他就入灭尽定休息一下,然后灭尽定时间到了,他又出来托钵,托完钵吃饭就打坐。

等到时间结束的时候,阿罗汉起大欢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讲完四句偈以后,用三昧真火把身体烧掉,然后就进入偏空涅槃,就完全休息了,叫灰身泯智。灰身,就是他的三昧火把身体烧掉了,泯智,就是他的我空的智慧,把他所有的内心的分别给停下来。所以二乘的圣人,他一旦入了涅槃,他就跟众生完全没有接触了,没有接触了,就一滩死水了,只能够自受用。

我们看第三个,大乘的无住处涅槃,这个无住呢,包括不住生死,他也不住涅槃。他那个涅槃当中,有般若的大悲跟万德庄严,大乘的涅槃,它有两个不同:

第一个,他在入了涅槃以后,有身心世界,就是他有生命的现象。第一个他有身,他一定有一个法身,这个法身,他也就会有应化身跟报身,三身都具足;第二个,他有一个依报的国土,他一定有身土的;第三个,他有一个大悲心来摄受众生。

所以这个大乘的涅槃,它是有自受用的万德庄严,跟他受用的般若大悲,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涅槃。菩提智慧不能分享,佛陀的空***中三观,不能把他的智慧送给我们,不可以。佛陀只能够用语言文字,来引导我们,但是佛陀的涅槃我们是可以分享的,尤其大乘的涅槃。

佛陀的涅槃,对我们的摄受分享有两个差别,第一个就是现世的摄受,就是你念地藏王菩萨,念***菩萨,你会得到十方诸佛本愿功德的摄受。虽然佛陀入涅槃了,虽然我们看不到佛陀了,他已经没有生死轮回的相状,但是佛陀那个涅槃的力量,是存在法界的,我们透过忆念他的圣号,我们可以跟他感应道交。

比方说在台湾过去,有一个母亲带了两个女儿,她从三义就从中部的地方,到台北去办事情,办完事情晚上回家的时候,车开在高速公路,走到一半的时候,突然间这个母亲,看到这个高速公路的灯光全部暗掉了,然后听到一个很凄惨的女众的哭声,她就知道这个是冤亲债主,她赶紧念阿弥陀佛,女儿先念,女儿念了以后,她妈妈也跟着念。结果三个人念佛的时候,念一段时间以后,又重新看到灯光了,那个凄惨的哭声也消失掉,然后就回家了,很安全的到家了。

但是她回家以后,第二天早上打开报纸,她发现就在她同一个地方,发生了***死了三个人,但她们三个逃过了一劫,现在我们要知道说,她们当初本来是要牺牲掉的,这是业力嘛,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逃过这个生死这种痛苦的业力呢,就是他跟弥陀的大般涅槃接触。

佛陀的涅槃,都会有发一些跟众生互动的愿,你只要遵守这个愿力,你就可以跟他产生感应。那当然这种感应,它顶多就是消业障,它不能承受一种菩提的教化,这是第一个现世的摄受。第二个来生的救拔,净土法门,我们到了佛陀的净土去,来生到净土去,得到佛陀的教化,那么从这个当中得到了菩提。

所以菩提不能分享,这个要记住,涅槃可以分享。我们可以受到佛陀的那种寂静的力量,其实我们不要说那种显报,感应有一种显报,很明显的,但是你感应有一种叫做冥报,冥冥当中的感应。诸位你如果说对阿弥陀佛的圣号有一点皈依的心,你每天让佛号在身口意,有在身口意运转的时候,你会发觉,那个佛号那个声音,进入到你的生命的时候,你有一种莫名寂静的力量,跟你没念佛完全不一样,你就知道,你跟弥陀的这个大般涅槃,是搭上线了,感应道交了。

所以你就知道,佛陀的涅槃是可以分享的,它是个广大的功德,广大的能量,真的是可以分享。当然分享的方法很多,你可以观想,但是持名是最简单的,你用音声来搭上这个桥,让你的心跟佛陀的心,产生一个桥梁,就是音声。

所以说你念阿罗汉就没有用,你说南无舍利弗尊者,没有用,南无目犍连尊者,也没有用,因为阿罗汉,他那个门是关起来的,他只有自受用,只要是大乘的佛菩萨,你念他的圣号,你就可以进入到他的涅槃境界,跟他分享,只要是大乘菩萨。但是你分享以后,不表示你就开智慧,因为菩提不能分享,但是你一定会消业障、增福报,有为的善法,有为的福德,可以分享,但是这个菩提,那你就得要从佛法闻思修了,这个没办法取代了。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把菩提跟涅槃说清楚,菩提不能分享,涅槃可以分享,这个是三乘的两大功德。

修行者一旦失去了身体,不能思考,没有记忆,不能分辨相貌、声音、味道和痛痒,如何决定去向?

六根只是个工具,看你用它做什么了。用来攀援六尘,就是轮回;用来回归一念心性,就是超越。

小乘把六根看做痛苦的根源,就斩断六根,灭色取空,结果是灰身泯智。

大乘把六根看做修行的工具,结果的手段,善加利用,借***修真,证大涅槃。所以坛经说,淤泥方生红莲。没有淤泥(六根),何来红莲(大涅槃)?

总之,六根本身没有自性,说不上还坏,看你怎么用了。

马鸣菩萨讲一个譬喻说:有一只马,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间起颠倒,变成一只狂马到处乱撞,我们凡夫就认为狂马是我的本来面目,这颠倒的马随着情绪在空间里面到处跑、到处伤人。就是凡夫以自我意识为根,认贼作父,以狂马为本来面目。二乘人看到马不听招呼,这是痛苦的根源,就把马给杀掉,马根本没有价值,你看这只马它什么事也不能做,只会伤人、只会造恶业,所以二乘人对马是比较悲观的。大乘人认为:马本来是很正常的,只是一时的颠倒,不要把它杀掉,它没有错,错在它虚妄的狂性,我们如果能够用适当的方法调治它,马能够变成一匹良马,为我们工作、为一切众生工作。所以就用种种的方便来调伏马的狂性,结果变成一只善良的马,能够生起种种的妙用。所以从马的譬喻来说:凡夫对心太过放纵;二乘人对心太过排斥;大乘法门是比较中道,染净不二。就是说起惑造业是它,但是生起种种波罗蜜也是它,重点是如何调治它,而不是把它破坏、消灭。

你能够对我们的心产生一个不二的观察,那你这个人是具足大乘善根。你知道心不好是来自心中的名言,它本性是善良,是可以改变的。

这分两种情况:

一是三界内:无***-无所有处

空与色(肉体与第六意识)既然都已消灭,识心也都灭了,故十方一片寂静,无来无往,如此一类称为无所有处。

这种众生,对空的理解,是站在二元对立之第六意识(即分别心)角度上。认为空就是空,有就是有。所以,色身与第六意识才能消失。故居此天无法再进一层。

罗汉修到此层,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就无法回小向大,如此一类名为不回心钝阿罗汉---这是三界外的情况。如此一来,阿罗汉就“灰身泯智”,再也无法度众生了,而入偏真涅槃。而大乘菩萨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空有不二。

但并非绝对没有“识”了,

若从无想的境界,进入其他外道的天境,穷于研究空理,迷失无法自拔,便会转入轮回。

因为还有第七识---末那识,即自我意识;第八识,即阿赖耶识,含藏诸法***,所谓的业***就在此识中。

阿赖耶识虽然性质是“无记”,即不区分善恶,但也绝非一点不区分。只是很细微而已,还有能缘所缘,所以还能决定去向,是真正的主人公“去后来先作主公”。

佛告诉阿难,在那上述的四空天中,身心都已灭尽,定性已现前,没有业果的显现,从此已至终了,称为无***。

这些天境都是不了解妙觉明心的真理,累积了妄想错误所发生,故形成了三界,并于其中随意沉沦,沉溺于七趣中,(七趣--地狱、恶鬼、畜生、人道、仙道、修罗、天趣),补特伽罗,各自从其属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