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陵上替是指什么生肖,下陵上替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5-31 0
  1. 上陵的意思上陵的意思是什么
  2. 文言文中“上、下、左、右”都是什么意思
  3. 替的组词大全(约50个) 替的词语解释_替是什么意思?

下字开头的成语:下车伊始、下不为例、下落不明、下车泣罪、下笔成章、下比有余、下气怡色、下逐客令、下笔成文、下情上通、下笔便就、下不来台、下乔迁谷、下气怡声、下情上达。

下不为例,拼音是xià bù wéi lì。意思是:以后不能以此为例;下次不能援引为例。表示只通融这一次。

出处:老舍《茶馆》:“王掌柜,这儿现在没有人,我借个光,下不为例!”

下陵上替是指什么生肖,下陵上替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分句;用于违规等。

近义词

适可而止

拼音:shì kě ér zhǐ。

释义: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出自:老舍《四世同堂》:“她总以为儿媳妇的管法似乎太严厉,不合乎适可而止的中道。”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上陵的意思上陵的意思是什么

《资治通鉴.周纪一》译文:(原文译文均较长,故分段翻译,且由于字数限制有所删减)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前403)

周纪一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403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周威烈王姬午初次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臣司马光曰: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区分地位,区分地位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教?就是法纪。什么是区分地位?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一人。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诸侯,尊王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也。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周文王演绎排列《易经》,以乾、坤为首位。孔子解释说:“天尊贵,地卑微,阳阴于是确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贵贱也就各得其位。”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易。《春秋》一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尽管周王室的官吏地位不高,在书中排列顺序仍在诸侯国君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关系的关注。如果不是夏桀、商纣那样的暴虐昏君,对手又遇上商汤、周武王这样的仁德明主,使人民归心、上天赐命的话,君臣之间的名分只能是作臣子的恪守臣节,矢死不渝。所以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来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为礼教的大节绝不可因此破坏。所以说,礼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地位高下的区分。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昔仲叔于奚有功于卫,辞邑而请繁缨,孔子以为不如多与之邑。惟名与器,不可以***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则国家从之。卫君待孔子而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为名不正***无所措手足。夫繁缨,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细务也,而孔子先之:诚以名器既乱则上下无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易》曰:“履霜坚冰至,”《书》曰:“一日二日万几,”谓此类也。故曰分莫大于名也。

所谓礼教,在于分辨贵贱,排比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物。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显扬;没有器物,就不能表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下才能井然有序。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教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为卫国建立了大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却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惟独名位和器物,绝不能***与他人,这是君王的职权象征;处理政事不坚持原则,国家也就会随着走向危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为他崐处理政事,孔子却先要确立名位,认为名位不正则百姓无所是从。马饰,是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要先从它做起,就是因为名位、器物一紊乱,国家上下就无法相安互保。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所以必等弊端闹大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了全力也

不能成功。《易经》说:“行于霜上而知严寒冰冻将至。”《尚书》说:“先

王每天都要兢兢业业地处理成千上万件事情。”就是指这类防微杜渐的例子。

所以说,区分地位高下最重要的是匡正各个等级的名分。

呜呼!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盖以周之子孙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请隧于襄王,襄王不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是故以周之地则不大于曹、滕,以周之民则不众于邾、莒,然历数百年,宗主天下,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诛之也。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

呜呼!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礼纪朝纲土崩瓦解;下欺凌、上衰败;诸侯国君恣意征讨他人;士大夫擅自干预朝政;礼教从总体上已经有十之七八沦丧了。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就是因为周王朝的子孙后裔尚能守定名位。为什么这样说呢?当年晋文公为周朝建立了大功,于是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隧葬礼制,周襄王没有准许,说:“周王制度明显。没有改朝换代而有两个天子,这也是作为叔父辈的晋文公您所反对的。不然的话,叔父您有地,愿意隧葬,又何必请示我呢?”晋文公于是感到畏惧而没有敢违反礼制。因此,周王室的地盘并不比曹国、滕国大,管辖的臣民也不比邾国、莒国多,然而经过几百年,仍然是天下的宗主,即使是晋、楚、齐、秦那样的强国也还不敢凌驾于其上,这是为什么呢?只是由于周王还保有天子的名分。再看看鲁国的大夫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胜、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大得足以驱逐国君而自立,然而他们到底不敢这样做,难道是他们力量不足或是于心不忍吗?只不过是害怕奸夺名位僭犯身分而招致天下的讨伐罢了。现在晋国的三家大夫欺凌蔑视国君,瓜分了晋国,作为天子的周王不能派兵征讨,反而对他们加封赐爵,让他们列位于诸侯国君之中,这样做就使周王朝仅有的一点名分不能再守定而全部放弃了。周朝先王的礼教到此丧失干净!

或者以为当是之时,周室微弱,三晋强盛,虽欲勿许,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晋虽强,苟不顾天下之诛而犯义侵礼,则不请于天子而自立矣。不请于天子而自立,则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礼义而征之。今请于天子而天子许之,是受天子之命而为诸侯也,谁得而讨之!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有人认为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而晋国三家力量强盛,就算周王不想承认他们,又怎么能做得到呢!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晋国三家虽然强悍,但他们如果打算不顾天下的指责而公然侵犯礼义的话,就不会来请求周天子的批准,而是去自立为君了。不向天子请封而自立为国君,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如果有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德诸侯,一定会尊奉礼义对他们进行征讨。现在晋国三家向天子请封,天子又批准了。他们就是奉天子命令而成为诸侯的,谁又能对他们加以讨伐呢!所以晋国三家大夫成为诸侯,并不是晋国三家破坏了礼教,正是周天子自已破坏了周朝的礼教啊!

乌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遂使圣贤之后为诸侯者,社稷无不泯绝,生民之类糜灭几尽,岂不哀哉!

呜呼!君臣之间的礼纪既然崩坏,于是天下便开始以智慧、武力互相争雄,使当年受周先王分封而成为诸侯国君的圣贤后裔,江山相继沦亡,周朝先民的子孙灭亡殆尽,岂不哀伤!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当初,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置之不理。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背诵竹简训词很熟习;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请曰:“以为茧丝乎?抑为保障乎?”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简子谓无恤曰:“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

赵简子派尹铎去晋阳,临行前尹铎请示说:“您是打算让我去抽丝剥茧般地搜刮财富呢,还是作为保障之地?”赵简子说:“作为保障。”尹铎便少算居民户数,减轻赋税。赵简子又对儿子赵无恤说:“一旦晋国发生危难,你不要嫌尹铎地位不高,不要怕晋阳路途遥远,一定要以那里作为归宿。”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为政,与韩康子、魏桓子宴于蓝台。智伯戏康子而侮段规。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对曰:“不然。《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今主一宴而耻人之君相,又弗备,曰‘不敢兴难’,无乃不可乎!蚋、蚁、蜂、虿,皆能害人,况君相乎!”弗听。

等到智宣子去世,智襄子智瑶当政,他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饮宴,席间智瑶戏弄韩康子,又侮辱他的家相段规。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此事,就告诫说:“主公您不提防招来灾祸,灾祸就一定会来了!”智瑶说:“人的生死灾祸都取决于我。我不给他们降临灾祸,谁还敢兴风作浪!”智国又说:“这话可不妥。《夏书》中说:‘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没有表现时就提防。’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现在主公一次宴会就开罪了人家的主君和臣相,又不戒备,说:‘不敢兴风作浪。’这种态度恐怕不行吧。蚊子、蚂蚁、蜜蜂、蝎子,都能害人,何况是国君、国相呢!”智瑶不听。

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响之以兵,然后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柰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韩康子说:“好主意。”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家相任章问:“为崐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惧;我们给智瑶地,他一定会骄傲。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周书》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又何必单独以我们作智瑶的靶子呢!”魏桓子说:“对。”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襄子将出,曰:“吾何走乎?”从者曰:“长子近,且城厚完。”襄子曰:“民罢力以完之,又毙死以守之,其谁与我!”从者曰:“邯郸之仓库实。”襄子曰:“浚民之膏泽以实之,又因而杀之,其谁与我!其晋阳乎,先主之所属也,尹铎之所宽也,民必和矣。”乃走晋阳。

智瑶又向赵襄子要蔡和皋狼的地方。赵襄子拒绝不给。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赵襄子准备出逃。问:“我到哪里去呢?”随从说:“长子城最近,而且城墙坚厚又完整。”赵襄子说:“百姓精疲力尽地修完城墙,又要他们舍生入死地为我守城,谁能和我同心?”随从又说:“邯郸城里仓库充实。”赵襄子说:“搜刮民脂民膏才使仓库充实,现在又因战争让他们送命,谁会和我同心。还是投奔晋阳吧,那是先主的地盘,尹铎又待百姓宽厚,人民一定能同我们和衷共济。”于是前往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疵请使于齐。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智瑶问:“你何以知道?”疵说:“以人之常情而论。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家覆亡,下次灾难一定是连及韩、魏两家了。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说:“这一定是离间小人想为赵家游说,让主公您怀疑我们韩、魏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不然的话,我们两家岂不是放着早晚就分到手的赵家田土不要,而要去干那危险必不可成的事吗?”两人出去,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臣下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惊奇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回答说:“我见他们认真看我而匆忙离去,因为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瑶不改。于是疵请求让他出使齐国。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赵襄子派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韩、魏二人,说:“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瑶率领韩、魏两家来围攻赵家,赵家灭亡就该轮到韩、魏了。”韩康子、魏崐桓子也说:“我们心里也知道会这样,只怕事情还未办好而计谋先泄露出去,就会马上大祸临头。”张孟谈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进入我一人耳朵,有何伤害呢?”于是两人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约好起事日期后送他回城了。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智军守堤官吏,使大水决口反灌智瑶军营。智瑶军队为救水淹而大乱,韩、魏两家军队乘机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士兵从正面迎头痛击,大败智家军,于是杀死智瑶,又将智家族人尽行诛灭。只有辅果得以幸免。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臣司马光曰: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三家分智氏之田。赵襄子漆智伯之头,以为饮器。智伯之臣豫让欲为之报仇,乃诈为刑人,挟匕首,入襄***中涂厕。襄子如厕心动,索之,获豫让。左右欲杀之,襄子曰:“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乃舍之。豫让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赵孟,必得近幸。子乃为所欲为,顾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报仇,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让伏于桥下。襄子至桥,马惊;索之,得豫让,遂杀之。

[3]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田土,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具。智瑶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瑶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崐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怀有二心。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马突然受惊,进行搜索,捕获豫让,于是杀死他。

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有子五人,不肯置后。封伯鲁之子于代,曰代成君,早卒;立其子浣为赵氏后。襄子卒,弟桓子逐浣而自立;一年卒。赵氏之人曰:“桓子立非襄主意。”乃共杀其子,复迎浣而立之,是为献子。献子生籍,是为烈侯。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韩康子生武子;武子生虔,是为景侯。

赵襄子因为赵简子没有立哥哥伯鲁为继承人,自己虽然有五个儿子,也不肯立为继承人。他封赵伯鲁的儿子于代国,称代成君,早逝;又立其子赵浣为赵家的继承人。赵襄子死后,弟弟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年也死了。赵家的族人说:“赵桓子做国君本来就不是赵襄子的主意。”大家一起杀死了赵桓子的儿子,再迎回赵浣,拥立为国君,这就是赵献子。赵献子生子名赵籍,就是赵烈侯。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韩康子生子名韩武子,武子又生韩虔,被封为韩景侯。

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

魏文侯魏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四方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

文侯与群臣饮酒,乐,而天雨,命驾将适野。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君将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魏文侯与群臣饮酒,奏乐间,下起了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备车前往山野之中。左右侍臣问:“今天饮酒正乐,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了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约定!”于是前去,亲自告诉停猎。

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文言文中“上、下、左、右”都是什么意思

上陵的词语解释是: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属《鼓吹曲辞》。以其首句"上陵何美美"得名。

上陵的词语解释是: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属《鼓吹曲辞》。以其首句"上陵何美美"得名拼音是:shànglíng注音是:ㄕㄤ_ㄌ一ㄥ_结构是:上(独体结构)陵(左右结构)。

上陵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属《鼓吹曲辞》。以其首句“上陵何美美”得名。⒉帝王到祖先陵墓进行祭祀。引《后汉书·皇后纪上·光烈阴皇后》:“明旦日吉,遂率百官及故客上陵。”清恽敬《先_记》:“今朝廷有上陵之礼,始谓可损,今见威仪,乃知至孝_隐不可废也。”

二、网络解释

上陵(汉乐府诗作)这首《上陵》是汉乐府《铙歌十八曲》之一,属《鼓吹曲辞》。以其首句“上陵何美美”得名。

关于上陵的诗词

《浪淘沙·冠剑上陵辰》《春际上陵·六龙回驭苑西天》《上陵道中》

关于上陵的诗句

上陵芳树郁青苍上陵巍哉中有窟翻思年少上陵日

关于上陵的成语

陵迟陵谷变迁海桑陵谷下陵上替陵弱暴寡上替下陵陵谷沧桑陵劲淬砺

关于上陵的词语

上替下陵五陵年少片石韩陵海桑陵谷违强陵弱上陵下替五陵英少陵劲淬砺下陵上替陵弱暴寡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上陵的详细信息

替的组词大全(约50个) 替的词语解释_替是什么意思?

首先这些词语应该放到语境中去理解

例如:

,“上使外将兵”——这里指皇帝;

,“连下数城”——这里指攻占;

,“左,谪官为左迁。自汉起至 唐,亦谓去朝廷为州县曰左迁。”——《增韵》

,“无出其右者”——这里的右表示为尊位。

读文言文时,应根据内容理解。

一 、上 shàng

形容词义:

1、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时间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3、远;久远。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犹正。主要意义。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5、广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6、丰足。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动词义:

1、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徐宏祖《游黄山记》

2、上报;呈报。

凡***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方苞《狱中杂记》

3、进献;送上。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崇尚;提倡。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5、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

6、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

7、向前;前进。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8、去;到。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刘禹锡《陋室铭》

9、到任;就职。如上任、上官、上台。

10、当值。如上直、上宿、上番。

11、放到;放进。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2、安装;装上。

以枪上***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3、陷入;遭受。

14、合符。

15、教授;学习。如上书、上馆。

16、燃点。如上火、上纸、上灶、上香。

17、拧紧。如上弦、上绳。

18、敬辞,犹进用。如上谒。

19、记住。如上心。

20、涂;搽;敷。如上药、上色。

二、“下”是名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本义:下面,位置在下。例如:《说文》:下,底也。又如:《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再如:《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 地。例如:《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3、 臣下;百姓;群众。例如:《左传·昭公十八年》: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4、 方面。例如:《西游记》: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

5、 特指湖泽。例如:《书·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

6、 地表之下 。例如:《礼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7、 里面。例如:《三国演义》: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

8、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下一刻了。

9、 指时间、处所、范围。例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及郡下。

10、 位在下的人。例如:《论语》:不耻下问。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忍为之下。再如:《资治通鉴》:上下齐同。

下”是动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下来。例如:《左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又如:《世说新语·方正》:下车引之。再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

2、落下;降下。例如:《尔雅》:下,落也。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3、弯屈。例如:《三国演义》: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

4、卸下。例如:沈约《和谢宣城》:宾主下尘榻。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下担捋髭须。

5、发表、宣告。例如:《战国策·齐策》:令初下。又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既下。

6、去;到。例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下襄阳。又如:《资治通鉴》:

顺江东下。再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买舟而下。

7、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例如:《史记·陈涉世家》:皆下之。又如:《三国演义》:乐毅抉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

8、歇宿;收留。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徐孺下陈蕃之榻。又如:《西厢记》: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

9、投降。例如:《韩非子》: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

10、居人之下;谦让。例如:《三国志》: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又如:唐·韩愈《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安扎。例如:诸葛亮《兵要》:各依本方下营。

12、拍。例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抚尺一下。又如:清·方苞《狱中杂记》:薄暮下管键。

下”是形容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身分、地位低。例如:《史记》:吾羞,不忍为之下。

2、幼小。例如:上下(长幼;尊卑)

3、次序或时间在后。例如:《孙子·谋攻》:上下同欲。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下道齐桓。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自王以下。

三、左右

“左”

“右”除了表示地理方位外,还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1、 区别职位高低。古代尊崇右。故以“右”为尊贵位置,而以“左”为较低的位置。?

⑴“右”表职位高。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⑵“左”表职位低或降职。?

A、职位低。如《汉书?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唐代颜师古注:“汉时依上古法,朝廷之列,以右为尊,故谓降职为左迁,仕诸侯左官也。”左官即“不仕于天子而仕于诸侯官也”。?

B、“左迁”旧时谓降职远调,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元和九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韩愈《左迁蓝关示之孙湘》,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

2、区别贫富差别:秦汉时,豪族大户人家居住在城市或乡村的右边,称为豪右或闾右;而贫民只能居住在左边,称为闾左。后来闾左称指贫民百姓;闾右(右姓、右族)称为世族大家。如《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3、区别座次:古代礼俗,席座及车骑(兵车除外)以左为尊,以右为卑;主客之间,主居右(乘车时叫陪乘、车右)而客居左。主人乘车去迎接客人时,空出左边的座位(因为御者用右手执鞭御车,主位在右边,会妨害主者,所以主位居左)表示对客人的敬重。如《史记?信陵君窃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因此成语有“虚坐以待”。?

4、表凭证: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联,双方各执其一,左券即左联,常用为索偿的凭证。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公常执左券以责于秦、韩。”?

5、“左”、“右”合用表称代、尊称或约数。?

⑴称代。左右指在旁侍候的人,近侍,近臣。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⑵尊称。旧时书信中称对方,不直称其人,仅称他的左右以示尊敬。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仆终以不得抒愤懑以晓左右。”?

⑶约数。用在数字后面,相当于上下。如王充《论衡?气寿》:“百岁左右。”

替的拼音 替的解释 替是什么意思

1、替字的拼音是tì ; 2、 替字的解释:(1)(介)代替。(2)(介)为(wèi)。(3)(形)〈书〉衰败。

精选部分替组词的词语造句及词语的拼音和详细解释:

1、替换造句:从SAN启动操作系统可以简化这些问题,因为您只需要替换服务器即可;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都保存在SAN上。

解释:<轻>把原来的(工作着的人、使用着的衣物等)调换下来;倒换:你去~他一下|~的衣服。

2、代替造句:因此,对于你们这一项也十分重要,那就是时刻提醒自己,找时间一起来讨论两人的矛盾与问题。用解决问题来代替因为问题而产生的争吵。

解释:以甲换乙,起乙的作用:用国产品~进品货|他不能去,你~他去一趟吧!

3、替代造句: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您的发布版没有提供满足我们的基本版本需求的包,那么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我们的版本替代发布版中的版本。

解释:代替。

4、替身造句:他们可以执行实质的任务,贷给你资金,鼓励你,为你工作,帮你处理应急***,为你的想法做宣传,甚至有时可以做你几小时的替身。

解释:(~儿)替代别人的人,多指代人受罪的人。

5、顶替造句:他们控球的时间短到连测试利物浦18岁防守队员丹尼尔(DanielAyala)因顶替受伤的马丁(MartinSkrtel)的首次亮相的机会都没有。

解释:顶名代替:冒名~。

6、交替造句:到世纪交替之际,钢铁行业开始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复苏,当时,嘉鑫处在将中国钢铁制造商与外国铁矿企业结合的良好位置。

解释:(1)接替:新旧~。(2)替换着;轮流:循环~|儿童的作业和休息应当~进行。

7、接替造句:结果,研究人员下了定论:哈勃太空望远镜可以继续提供奇妙的观测服务,一直到2014年,到那时它的工作将由包含高科技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接替。

解释:从别人那里把工作接过来并继续下去;代替:组织上决定派你去~他的工作。

8、更替造句:我在耶鲁大学的同事雷.费尔警告说,任何向上或向下的趋势可能会突然发生逆转,如果是经济的“***更替”一个足够大的改变可使人们改变他们的想法。

解释:更换代替。

9、安替比林造句:挥发酚测定中,常因4-氨基安替比林纯度不高而影响测定。对常用的三种提纯方法进行了比较,以氯仿提纯质量最好。

解释:药名,有机化合物,无色或白色的结晶,稍有苦味。有退热和镇痛作用。[德Antipyrin]

10、世代交替造句:从1992年以来,我国的生育率低于实现人类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已经长达17年。

解释:某些植物和无脊椎动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交替进行的现象。动物中如水螅,植物中如羊齿都有这种现象。

11、兴替造句: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在科技发展史上,曾经写下辉煌的篇章;也曾与世界三次技术革命失之交臂,成了我们永远的遗憾。

解释:兴盛和衰败。

12、替死鬼造句:小时侯在学校,因为同学的钱掉了,我被老师误认为是小偷,让我站在门外,我知道是谁偷了钱,但是她没有站出来,让我做了替死鬼!

解释:比喻代人受过或受害的人。

13、替班造句:会员在游泳池内活动时,在未找到替班救生员之前,不得擅自离岗。

解释:(~儿)代替别人上班。

14、冒名顶替造句:在苏格兰场和国际刑警的配合下,亚历克斯在潮水般的错误线索中、在不断与冒名顶替者和外国探员打交道的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查清了罪恶的根源。

典故: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冒别人的姓名,代他去干事或窃取他的权力、地位。

15、替罪羊造句:到目前为止,普京把美国当作替罪羊,他说俄罗斯的危机完全是美国一手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的出口过于依赖。

典故: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16、替天行道造句:另一方面,约翰逊说,如果有***都必须服从的上帝或众神高高在上,这些坏人坏事就会减少,毕竟,惩罚执行者不过就是一个义务警员,替天行道,他只是执行上帝的法律而已。

典故:代上天主持公道。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

有关替字组词的词语列表 替的组词 替怎么组词 替的多音字组词 替字组词

交替、昏替、更替、堕替、凋替、罔替、替人、替坏、替身、替工、替陵、替手、替换、替归、替当、掩替、自替、袭替、替漏、替夷、替力、通替、替移、替己、软替、靡替、冒替、沦替、零替、轮替、陵替、厘替、接替、倒替、抵替、怠替、崇替、除替、冲替、残替、衰替、颓替、纵替、嬗替、枪替、潜替、迁替、抢替、满替、文替、裸替、饭替、笔替、截替、降替、毁替、雇替、废替、讹替、顶替、待替、代替、捣替、抽替、弛替、买替、隆替、凌替、亏替、久替、讨替、替头、献替、淹替、兴替、一替、堙替、下替、无替、闲替、湮替、替罪、替另、替解、替违、替僧、填替、替差、替补、替懈、替死鬼、替罪羊、替戾冈、替续器、讨替代、讨替身、通替棺、下陵上替、顶名替身、进可替否、替身演员、献可替否、日陵月替、冒名顶替、进可替不、替天行道、包办代替、上陵下替、上替下陵、献替可否、捉生替死、替古人担忧、替古人耽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