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庭扫闾,封狼居胥,犁庭扫闾明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11 0
  1. 阖闾的成语阖闾的成语是什么
  2. “根据《蒙古秘史》,成吉思汗葬于肯特山起辇谷,中国汉代称狼居胥山”。请注明出处。
  3. 梦不到狼居胥出自哪首诗,诗的全文
  4. 犁庭四字成语移易
  5. 闾胥的成语闾胥的成语是什么
  6. 狼居胥山的历史之谜
  7. 狼居胥山在现在的哪里?

从大汉帝国雄风录看到的.

探索千年的迷雾将军之死

十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

犁庭扫闾,封狼居胥,犁庭扫闾明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霍去病,一个代表着青春、勇武与奇迹的名字。

他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深入险境,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大胜而归!

然而,这位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之骄子,却在他二十三岁的时候突然划上了生命的句号。仿佛一颗流星一般,划过夜空,耀眼夺目,但却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千百年来使无数后人为之扼腕叹息!

与霍去病同一时代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霍去病死后的葬礼描述的十分详细,从送葬队伍的出身来历到他们的衣着打扮,再到墓的形状,甚至连谥号的意义都做了解释,但却没有一个字提及为什么这个威名赫赫的无敌战将会在风华正茂之时早卒。

如果有人认为霍去病去世时匈奴已经无力再战,霍去病的死对历史进程根本没有影响,所以史官对他的死可记可不记。这个说法真是大错特错。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

漠北大战后,双方均受损伤,匈奴遗使和亲,汉朝派任敞出使,与匈奴谈条件。然而匈奴不仅不接受汉方的条件反而扣留使者任敝,于是武帝决心发动又一次的对匈战争。“汉方复收士马”,积极的备战。然而就在这个时候,身为主将的霍去病突然去世,这次很可能彻底摧毁匈奴势力的第二次漠北大战夭折了。

霍去病的突然离世,对汉匈双方来说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关于霍去病的死,朝廷肯定会对外公布一个死因,否则怎么向即将出征的将士们交待。然而司马迁居然将此遗漏掉了,他不厌其烦的详述霍去病的葬礼,却单单漏掉了最关键的主因,简直是不分轻重之至。

纵观司马迁论述汉匈战争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他从底层收集了很多消息,但是这些消息大多只是肤浅的,琐碎的。真正对战争起作用的决策谋略和大政方针司马迁没有记下来,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分轻重,偏激狭隘。

然而这并不是司马迁选择的结果,相反,这是他没有选择的结果,他根本没有获知这些重要消息的途径,所以只能从最底层最表面的现场入手去记录历史。说到底,司马迁在当时只是一个普通人,不是万能的,他只是站在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角度来叙述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只能记轻,无法写重,因为很多重要的事,隐讳的事根本不是他这个小人物所能得知的。

两千多年过去了,后人似乎就更无法得知了,霍去病之死已成了千古之谜!

然而后世却又忍不住对霍去病之死做出了种种猜测,最有分量的便是病死之说。

此说最早出自西汉时的褚少孙,他在建元以来侯者年表中有一段补记,借霍光之口说霍去病是病死,然而具休是什么病,没有记载。

这段话出自霍光上奏给皇帝的奏折,有案可查,褚少孙也没必要说谎,所以基本上可信的。这也就是说,官方说法是病死。

然而霍去病是一员纵横沙场的武将,能骑善射,在战场上经常是一马当先,身体素质过硬,不可能体弱多病;23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身体还处于上升期,也不可能是积劳成疾;若是有瘟疫,为何没有大面积蔓延?为何随同他一起征战漠北的将领没有染上?为何潜伏期会长达两年?

病死之说很难令人信服,何况如果真的是病死,司马迁为什么不记?他为什么记了那么多细节却漏掉这个主因?

一个合理的解释是,病死之说只是一个托词,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人相信,司马迁也不例外。他本着对史实负责任的态度,不将虚***的死因写在他的史书上。然而他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探究霍去病的真正死因,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空缺。

如果霍去病是非正常死亡,那么是谁杀了他?为什么要杀他?朝廷又为什么要掩饰?

翻开史记,千头万绪,仿似一团乱麻,无从下手,很多地方都解释不通。然而,如果能够找出一条主线,是否就可以将这团乱麻理清楚呢?

答案是肯定的,当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人物浮出水面后,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这个人就是卫太子刘据。

之所以忽视他,是因为霍去病去世时,卫太子年仅十二岁,还只是一个孩子,智力有限,能力有限,干不出这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但是别忘了,这个孩子并不是孤立的,他代表的是一大群与他利益休戚相关的卫氏家族的利益,他代表的是围在他身边的太子少傅、太子太傅等等一系列想从他身上捞取好处的政客的利益。

在这里有必要将太子与卫氏的关系做一下澄清。太子与卫氏休戚相关,俱为一体,太子需要卫氏的势力来扶持,卫氏需要太子的地位来巩固。

武帝后期也许很想将太子与卫氏分开,他不希望太子过多的依靠外戚,所以做了很多努力来打压卫氏,想让太子独立。但事实证明太子与卫氏根本就分不开,他们也不想分开,在这种情况下,太子与卫氏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拨开迷雾的主线就是太子与整个卫氏集团的利益。

让我们先看看霍去病去世前后的几件史实。

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战,李广***,李敢刺伤卫青。武帝暗中尊霍抑卫。

公元前118年,李广从弟丞相李蔡坐侵陵园,***,太子少傅庄青翟继任丞相。霍去病射杀李敢。

公元前117年,三月,霍去病一再请刘彻立三皇子为王。四月,册立三王,武帝宠姬王夫人病死。九月,霍去病死。

公元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罪被削去侯爵。

公元前115年,御史大夫张汤被丞相庄青翟以及他手下的三长史陷害,***,武帝处死了庄青翟以及三长史。太子太傅赵周继任丞相。

短短的几年间,朝廷发生了激烈的震荡,死了两个丞相,一个大将,一个御史,分封了三个诸侯王。无论是内朝外朝都出现了很大的人员变动,这里面包含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充满着血腥味。

在这一系列变故中惟一得到好处的是太子,也就是卫氏集团。

让我们就以下几点来分析当时的情况:

一,漠北大战后武帝为何尊霍抑卫,以及霍去病与卫氏的关系。

漠北大战后,霍部得到了极高的封赏,卫部日渐裒落,一个如日中天,一个日薄西山,照此发展下去,霍去病大有取代卫青之势。卫霍之间在利益上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卫青为人谦恭有礼,温和大度,对家人重情,对朋友重义。看看漠北大战时他身边的将领就可知其为人,公孙敖是他的救命恩人,公孙贺是他的大姐夫,曹襄是他的继子,李广是皇帝派给他的……

这就是他的个性,不管是对亲人还是朋友,从来不会说不。他的身上承载着太多的家族利益,是卫氏家族最理想的保护神。

反观霍去病,他用人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的得力手下几乎全是匈奴降将,选的将士都是能骑善射的低级军官,一切只着眼于战场,没有一个沾亲带故的亲友,没有一丝人情可讲,甚至连一向由皇帝指派的裨将都可以拒绝不要。

这种方式保障了他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但是他却失去了以卫氏为首的皇亲国戚以及世家贵戚们的支持。

霍去病的崛起,得利的全是外人,卫氏家族没有得到丝毫的好处。可以说,霍去病虽然出自卫氏的分支,但他并不代表着卫氏的利益。

武帝为什么要暗中尊霍抑卫?就是因为霍去病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地位再高也是皇帝赐予的,他没有形成一个利益群体,跟着霍去病而获得荣华富贵的都是底层之人,大多数还是匈奴人,这些人在朝中没有任何势力,所以霍去病根本没有拉帮结派的可能,不构成政治威胁。

然而卫青不同,卫青虽然一直谨小慎微,但是他的身上担负着太多人的利益,这些人汇聚在一起,势力十分庞大,武帝必须想办法扼制他,***取的手段便是以霍制卫。

当霍去病作为大将军的一个部将而获封侯时,他是卫氏家族的一个锦上添花者,当他威胁到卫氏的保护神卫青的地位时,他便是整个卫氏的敌人。

如果说漠北大战后,卫青面临的是众叛,霍去病面对的则是亲离。卫氏家族的得利者是绝对不愿意看到霍去病取代卫青地位的,他们会拼尽全力保住卫青。

1,[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4:56 | 删贴

二,李敢伤卫青***及其背景

史记记载:李敢以校尉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从这一段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漠北大战结束后,李敢获封为关内侯,出任郎中令,“顷之”李敢因父仇击伤卫青。这一年是公元前119年。

李敢因为父仇所以不顾性命的去找卫青拼命,这符合一个刚从沙场上下来的军人的身分,也符合李家人质朴的个性。卫青事后并没有声张而是将此事隐瞒,也完全符合他一向仁善退让的个性。

卫青的大度有没有使李敢心生愧疚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管李敢后来还恨不恨卫青,他的这个举动已经足以为整个李氏的衰落埋下祸根。

2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6:35 | 删贴 | 加精

三,李蔡之死与李敢之死

丞相李蔡于第二年的三月份畏罪***了,他的罪名是侵占了先皇陵寝的一块地。

一个很可笑的理由,李蔡既不是傻子也不是疯子,而且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是要钱不要命的财迷。天下那么大,身为丞相的他要想占一块地,哪里不行,为什么要去侵夺先皇的墓地?连三岁小孩子都知道那是死罪,李丞相为什么要冒天大的风险去占那块地?占了这块地,他得到了什么天大的好处了?

政治是不讲因果逻辑的,有人证据确凿的指出他犯了这种大逆不道之罪,皇帝只能派人查,还没有下狱,李蔡便***了。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才智平庸的武将,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根本不堪一击。

3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7:36 | 删贴 | 加精

如果说霍去病杀李敢是蓄谋已久的,实在说不通,因为他***取的办法真是太笨了,对他自己一点好处都没有,还会给他带来种种潜在的恶果。世上有千百种比这更好的办法,聪明绝顶的霍去病为什么想来想去偏偏挑中了这种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办法?

如果不是酝酿已久的谋杀,那这个***便是一个突发***。卫青受伤后对外封锁了消息,霍去病一直不知此事,他是在甘泉宫***之前,或者就是在***之时才刚刚得知李敢伤卫青这件事的。依他在战场上雷厉风行的个性,一箭便取了李敢的性命。

霍去病为什么会突然知道这个消息的呢?是谁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他的呢?为什么要选在***场?透露信息的人目的何在?

排除偶然因素,如果是有人故意将此事透露给霍去病,那此人一定与卫青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否则不会知道卫青曾经被李敢击伤。

4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8:44 | 删贴 | 加精

选择在***场,一是因为这里人多嘴杂,二是因为这里有足够的空间,霍去病可以非常方便的用他手中的弓箭,就像他在战场上一样。

此人透露这件事的目的很明显了,借刀!

霍去病如果在冲动之下亲自动手,自然最好,霍去病如果不急着动手而是把这件事告诉武帝,设计者的目标也达到了,李敢必死无疑。

如果有人蓄意要杀李敢,为什么不立即进行而要隐忍那么长的一段时间呢?

这个问题只要联系到李蔡***便不难解释。李蔡死于这一年的三月,正是春暖花开之时,李敢具体死于几月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他是在武帝***时死的,这时应该不是冬季。那时的历法一开年便是冬季,李敢之死应该是在春季以后。

按常理推测,李敢之死很可能紧挨着李蔡之死,因为要对付李家,当然是先对付身为丞相的李蔡,杀李敢只不过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不必急在一时。

5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09:33 | 删贴 | 加精

李敢李蔡叔侄在这一年一起去世,李家势力被连根拔去,李家几乎没有了成年的男丁,再也不会有人向卫家寻仇了。

霍去病以极端的方式处死李敢,同情李家的人绝不在少数,这势必他带来很多麻烦,甚至连武帝也会对他产生一些不满,这不正是卫氏想看到的结果吗?

一石二鸟,卫氏大获全胜。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李家势力衰退后,李敢的一双儿女却在后来得到机会亲近太子,并受宠于太子。

若没有人引荐,李家的儿女怎么能进太子东宫?引荐者倒是很有可能是打着保护李敢遗孤,防止霍去病再下毒手的口号将李家儿女送进去的。

霍去病杀李敢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件公开的秘密,甘泉宫的***场一定有很多的目击者,连小小的司马迁都知道,李敢的家人不可能不知。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太子将两个霍去病的仇人弄在身边,养着,宠着,他想干什么?

6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0:58 | 删贴 | 加精

四,霍去病请立三皇子之迷

霍去病从十几岁开始就一直领兵打仗,几乎没有参与过朝政,但是在元狩六年却发生了一件极为奇怪的事,他两次带头,请武帝册立三皇子为王,这件事得到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张汤的鼎力支持,声势浩大,满朝文武都加入了进来。

分封皇子这件事跟霍去病似乎怎么也扯不上关系,霍去病为什么要当这个发起者和带头人?难道他不打仗的时候无聊之极,管起闲事来了?

当我们抓住卫太子这条主线时,这桩离奇的怪事就一点都不奇怪了,三皇子被册封为王,最大的得益者就是太子。

皇后卫子夫早已年老色衰,失宠已久,武帝此时宠爱的是王夫人,王夫人生有一子,已经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

漠南之战后,卫青没有益封,却得到了千金的赏赐,此时他的一个门客劝他给王夫人的家人送份厚礼,卫青照办了,分了一半的赏赐给王夫人的家人送去。武帝得知此事后,立即就提拔了那个门客,由此可见王夫人的影响力。

7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2:48 | 删贴 | 加精

汉武帝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上都跟秦始皇非常相似,人们总喜欢将秦皇和汉武相提并论。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做了很多政治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几个儿子,全部没有分封到外地,都留在他的身边,这也就使得宫闱斗争异常的激烈。最终他的一个小儿子逼死了太子,坐上了皇位。站在卫太子刘据的角度来看,最害怕的就是武帝效法秦始皇不分封皇子,太子身边的人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他,千万不要重蹈扶苏的覆辙。

在分封制下,封国国君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封国内组建军队、收取赋税、制订法律、任用官吏、发行货币,职务父子相袭,俨然就是一个国中之国。武帝一直都在致力于消除封国的影响力,从他内心深处来讲,他是不愿意再制造国中之国的。

霍去病两度请刘彻册立三皇子为王,第一次很可能只是口头请求,刘彻未予理睬,紧接着霍去病上书,再请册立皇子为王,武帝无奈,吩咐下

8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6:14 | 删贴 | 加精

御史讨论。

没想到这一讨论带来的竟是群臣附和,声势浩大,武帝本来不想封王,但是外有群臣一请再请,内有病中的王夫人哀哀哭泣,最后,他终于妥协了,在这年的四月册立了三个皇子为王。

封了王的皇子到了一定的年纪就必须离开京城去自己的封地,从此离皇权越来越远,很难再对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而此后不久,王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这场宫庭的夺嫡大战以太子的胜利而告终。

这件事由霍去病带头,群臣附议,但是为何身份显赫的卫青从没表过态呢?是为了避嫌疑吗?为什么霍去病就不避嫌疑?霍去病不是一个老练的政客,请求封三王这件事不可能是他自己某天的忽发奇想,从后来的群臣附议来看,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忽发奇想,这件事有很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一件预谋已久了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霍去病只是一个发起者和带头人,后来群臣一请再请,他并没有加入,完全是一副置身事外的姿态,可见他对此事并不热衷。

9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8:06 | 删贴 | 加精

前面已经说过了,漠北大战后,霍去病最缺的便是亲情,最想挽回的,也一定是亲情。这时,如果有人告诉他,有一件事对卫氏非常有利,但是却需要他鼎力相助,此时的霍去病一定会义无反顾的站出来当这个带头人。

五,霍去病之死与卫伉矫制元狩六年九月(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卫青长子卫伉因矫诏而失去了侯爵,这两者在时间上是否有必然的联系?当时的人以十月为一年的第一个月,也就是说霍去病死于那一年的年末,与第二年紧紧相接。霍去病之死与卫伉失侯最短有可能只相差一天,最远不过一年。

史记记载:“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毫无疑问,这两件事在时间上紧紧相接。再来看卫伉的罪名,矫制。

10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19:50 | 删贴 | 加精

矫制,也就是***传圣旨,后果非常严重,需要冒很大的风险,那么卫伉为什么要矫制呢?他干冒奇险去矫制,不可能是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可能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小人物,那么他***传圣旨的对象是谁呢?他***传了一道什么样的圣旨?

这么重的一个罪,不管多么大的人物,只要沾上这两个字,死罪难逃。为什么卫伉仅仅是削去了侯爵,而没有死呢?以卫青当时在武帝心中的分量,能保得住这个犯了死罪的儿子吗?

这一年霍去病不过二十三岁,按常理推算,卫伉很可能只有十几岁,这样的一个少年能有多大的本事?能掀起多高的风浪?他有什么资格矫制?

六,张汤之死

张汤是武帝朝极为重要的一个大臣,当年陈皇后的巫蛊案是他处理的,淮南王的谋反案也是他镇压的,朝中律令是他修订的,算车缗是他最先提出的。

11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0:49 | 删贴 | 加精

他的作用并不局限在某一个领域,武帝前期的每一项重大政治举措几乎都有张汤的身影,可以说他既是决策者,也是执行者,集内外朝身份于一身。他会否只是一个被人利用,受人摆布的小棋子呢?

张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除了心狠手辣,树敌颇多之外,他还非常清廉,死后家无余财。

张汤虽然不爱财,但是对权势的追求却是狂热的,这势必会影响到卫氏的利益。具体的说,张汤与丞相存在着利益之争,有谋夺丞相之位的野心,而丞相是太子少傅,与卫氏利益密切相关。

武帝对张汤非常倚重,甚至在张汤生病时,亲自去他家里看望他。然而封建帝王都是多疑善变的,当一而再,再而三的有人诟病张汤时,武帝动摇了,将他下狱审查。

张汤是有名的酷吏,平时得罪的人太多,很快就被人群起而攻,最终他在狱中***而亡,临死前传话给武帝,说陷害他的人是三长史。

长史是丞相的长史,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丞相兼太子少傅庄青翟的人。

12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2:23 | 删贴 | 加精

张汤一死,武帝立刻就后悔了,非常心痛,但是已经无法挽回了,他能做的只有怒诛三长史,丞相庄青翟后来在狱中***。

这是一场典型的权利之争,最终得利的仍然是太子卫氏一党,他们虽然死了一个少傅,但是新任的丞相赵周是太子太傅,可以说卫氏势力并没有受到打击,反而他们很可能因为张汤之死引起的权利真空而得利,在这个***中,受到打击的是武帝。

,谁是真凶?

一连串的政治***,一连串的人员变动,权利更替,足以证明这段时间政治斗争的复杂激烈,卫氏一直处于风暴的核心地位,并始终牢牢的占据着上风。

视卫青为仇敌的李氏叔侄死了,给太子带来压力的三个皇子被分封了,与卫子夫争宠的王夫人死了,威胁着卫青地位的霍去病死了,与太子少傅争权的张汤也死了。

如果这一切不是巧合,那卫氏的手段真是厉害的吓人,高明的可怕

13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3:50 | 删贴 | 加精

卫氏代表的是一大群人,是一个庞大的即得利益群体,并不是特指某一个人。但是在这个群体中,一定会有一个带头的人,一定会有一个阴谋的主要策划者。这个人必然对权势极端热衷且心狠手辣;这个人必然非常强悍且身份不低,如此才有足够的手段,足够的分量来胜任这许多复杂的政治斗争。

这个人会是大将军卫青吗?如果是,那他所表现出来的宽和大度,仁善退让就全是伪装,这样的卫青太可怕了。但是这可能吗?要知道伪装一时不难,伪装一世是不可能的。

这个人会是皇后卫子夫吗?我们很难将那个阴险强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与这个身不由已的可怜女子联系在一起。太子年幼,卫青长子也年幼,公孙贺平庸,卫氏还有什么人?

除去这些人,卫家还有一个分量非常重的厉害人物,那就是平阳公主。平阳公主是武帝的长姐,她的母亲便是一个非常擅长宫庭斗争的厉害角色,当年从激烈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脱颖而出,坐上了皇后宝座,也将她的儿子刘

14楼,[swio] 发表于2007-2-10 23:24:56 | 删贴 | 加精

成年后的平阳公主嫁给了平阳侯,她的这个名号因此而来,平阳远在河东,从此远离了京城长安,与政治绝了缘。(平阳公主一定是到过平阳县的,否则她不会碰到卫氏,卫氏是平阳县土生土长的,卫家的两代人都与平阳县吏私通足以证明。)

如果平阳公主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她很可能会在平阳县过一辈子,但她显然不是这种人,她抓住一个机会回到了长安,并且长久地留了下来,得到了亲近皇帝的机会。

回到长安后她便开始处心积虑的想讨好皇帝,捞取政治资本。当时陈皇后无子,她便选了十几个良家女子在家里,随时准备献给她那个当皇帝的弟弟。武帝最终看上了身份卑贱的卫子夫,在临走时,平阳公主抚着卫子夫的背说:“即贵,愿无相忘。”其目的,真是昭然若揭。

卫子夫虽然进了宫,但是地位仍然卑微,陈皇后压制着她,她只能当一名普通的宫女,根本无法接近皇帝。此时卫子夫的家人仍然在平阳府为仆,地位不会改变。

阖闾的成语阖闾的成语是什么

2021年度SLG新作,由广州四三九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匠心研发的融合rts元素的多文明战争策略手游——《文明与征服》即将上线!

《文明与征服》这款游戏设计了非常多别出心裁的技能,有的描绘了历史中经典的战役,有的歌颂了英雄的英勇形象,还有的体现了各个文明特色的文化典故。这些技能还拥有各种各样的战斗效果,不同的技能搭配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封狼居胥的技能详情及阵容搭配,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和使用这个技能。

一、技能由来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史记中以此记载西汉名将霍去病漠北之战击退匈奴,使其失去对东北地区的控制的丰功伟绩。

二、图标设计

封于狼居胥山的就是西汉霍去病将军,图标中展现了一位汉朝装扮的将军站于山头上挥剑指挥的飒爽风***以及士兵勇猛冲锋之姿,展现了大将之风。图标构图与目前国内一处霍去病雕像设计相像。

三、技能介绍:

(1)技能简介

封狼居胥是一个单体物理伤害控制技能,有50%的高发动概率,还附带一定的伤害与强大的控制效果,是一项非常全面的技能。

(2)技能拆分

①物理攻击

技能的第一段为对敌方单体发动一次物理攻击,并对目标施加缴械效果,缴械类效果对于快攻流的突击队有不小的限制作用,如果能与其它缴械类技能联动,则可以达到持续缴械的效果。

②额外眩晕

在敌方已处于缴械/沉默/疲惫控制状态时,还可以额外施加眩晕效果,因此封狼居胥是一个可先手也可后手的技能,使用得当能有效降低敌方队伍的输出频率,给予队伍的主C安全的输出环境。

(3)综合评价

从技能效果上看,封狼居胥伤害面板不高,不适合作为主力输出技能,而技能控制效果强大,搭配本身拥有控制效果的英雄可以更顺利触发眩晕效果,推荐给力量控制型英雄携带。

四、技能应用:

①适用英雄:刘邦,李世民,李舜臣,布狄卡

刘邦作为目前控制能力最强大的英雄,大风起兮高几率的缴械/沉默效果可以使封狼居胥稳定触发眩晕效果,发挥出1+1>2的效果,是封狼居胥的最佳搭配。而李世民,李舜臣,布狄卡是没有刘邦时不错的选择,拥有仅次于刘邦的控制效果,也能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

②技能组合:思路和英雄搭配一样,需要配合带有缴械/沉默类控制技能进行组合取得更好的效果。

S级技能推荐:朦胧钟摆、帕提亚战术、北定中原、波西米亚车垒等

A级技能推荐:意志之锤、山地猎兵、擒杀逃敌、单骑破阵等。

五、阵容推荐

① 推荐指数:★★★★★

(主)项羽:黑帝斯序曲 + 罗马蝎式弩炮

(副)刘邦:封狼居胥 +北定中原

(副)嬴政:奥斯曼之剑 +波西米亚车垒

此阵容可获得命运之网效果:战斗中,我方主将获得2%的增伤,副将获得2%的减伤

刘邦自带大风起兮可以稳定提供沉默或缴械效果,配合类似朦胧钟摆等控制技能可以稳定为敌方多人提供控制效果,加上封狼居胥可以完全控制住敌方英雄。项羽自带技能能偷取敌方被控制目标的属性,可配合高加成的伤害技能大幅提高输出,是一个控制充足还有不俗输出的队伍。

② 推荐指数:★★★★☆

(主)查理曼大帝:波耶贵族骑兵 + 蒙古怯薛

(副)李世民:意志之锤 +封狼居胥

(副)李舜臣:单骑破阵 + 胜利祈愿

此阵容搭配门槛不高,适合没有项羽,刘邦或嬴政时使用。整体阵容还是以控制为主,李世民和李舜臣自带技能组合加上封狼居胥对敌方打出缴械,沉默甚至眩晕效果,从而触发查理曼大帝圣武士团主动技能概率增加的效果,提高主动技能释放概率进行高额输出。

六、战报参考 :

封狼居胥对敌方萨拉丁成功打出缴械效果,配合其他控制技能让敌方核心输出萨拉丁每回合都几乎动弹不得,从而轻松取得胜利。

七、要点总结:

封狼居胥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技能,可搭配的英雄也非常多,尤其对于突击队具有很强的限制效果。但是对于拥有太多控制免疫的英雄和技能的阵容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英雄如善德女王,技能如车悬之阵,长生军剑舞,统御七海等。大家需要根据阵容情况灵活选择对手,也期待各位玩家使用封狼居胥搭配出更多强力的阵容~

“根据《蒙古秘史》,成吉思汗葬于肯特山起辇谷,中国汉代称狼居胥山”。请注明出处。

阖闾的成语有:汪洋辟阖,纵横捭阖,闾阎安堵。

阖闾的成语有:犁庭扫闾,充闾之庆,闾阎安堵。2:注音是、ㄏㄜ_ㄌㄩ_。3:结构是、阖(半包围结构)闾(半包围结构)。4:拼音是、hélǘ。

阖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人名。春秋吴王,名光。生卒年不详。周敬王六年,派使专诸刺王僚而自立,后用楚亡臣伍子胥的建议,大败楚国。更东征卑庐,西伐巴、蜀,威震中国。后与越王句践战于_李,伤重而死。在位十九年。也称为「阖庐」。

二、引证解释

⒈即阖庐。春秋末吴的国君,名光。公元前514-前496年在位。他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而自立。曾伐楚入郢(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在_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为越王勾践所败,重伤而死。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引《文选·左思<吴都赋>》:“阐__之所营,***夫差之遗法。”李周翰注:“__、夫差,皆吴王也。”⒉阖闾城的省称。

三、国语词典

居室、住宅。也作「阖庐」。

四、网络解释

阖闾吴王阖闾(约前537年—前496年),一作阖庐,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吴王诸樊之子(《左传》、《世本》作吴王余_之子),春秋末期吴国君主,军事统帅。吴王阖闾元年(前514年)到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在位。吴王僚二年(前525年),阖闾奉命率舟师溯江攻楚,与楚军战于长岸(今安徽当涂西南),以夜袭之计败楚军,夺回所丧王舟“余皇”。吴王僚八年(前519年),佐吴王僚率军攻楚战略要地州来,当楚以七国联军来救,途中因令尹病亡而被迫回军之时。又出谋示弱诱敌、奇袭制胜,大败楚军于鸡父(今河南固始),夺取州来。吴王僚十二年(前515年),吴王阖闾派专诸刺杀吴王僚,夺取吴国王位。吴王阖闾执政时期,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确定先破强楚,再服越国的争霸方略,***取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频攻楚于江淮之间大别山以东地区,使楚疲于奔命。吴王阖闾九年(前506年),吴军在孙武、伍子胥率领下,从淮水流域西攻到汉水,五战五胜,攻克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吴王阖闾十九年(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_李之战中,被越大夫灵姑浮挥斩落脚趾,重伤而死,后葬于苏州虎丘山。

关于阖闾的诗词

《阖闾墓》《阖闾城北有卖花翁,讨春之士往往造焉,因招》《明朝·明朝又上阖闾城》

关于阖闾的诗句

狸啼阖闾墓狸啼阖闾墓阖闾葬处

关于阖闾的词语

阖门百口阖第光临捭阖纵横纵横开阖阖门却扫汪洋辟阖纵横捭阖风云开阖

关于阖闾的造句

1、伍员被发徒跣、挟弓矢乞食於吴,阖闾向风而高其义,下阶迎之,三日与语,无复疑者。

2、陆续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在历史上被统称为春秋五霸,个个牛叉。

3、吴王阖闾被迫还师,军队退却七里,吴王阖闾因伤重死于陉,后葬今天的苏州虎丘山。

4、他们是无法和解的一对夙仇,不消灭他,阖闾寝不安枕,不消灭阖闾,他将连枕头也不可得。

5、胜玉公主死后,阖闾伤心至极,倾其所有为胜玉陪葬,有金鼎玉杯、银樽珠宝等等。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阖闾的详细信息

梦不到狼居胥出自哪首诗,诗的全文

亲以上引用的句子出自《佛路苍桑》作?者:人称风景哥?介?绍:?佛者,仿佛也。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如同未来的自己。通晓天地法理,撑控六道轮回,过去、现在、未来,永恒不坏、不变、不动者,可以称之为佛。法身,报身,应身三身合一,过去即是现在,现在即是未来。未来亦是现在,是过去。这是佛的境界。?

每一秒,每一弹指,每一刹那间,每个人,都在经历着法身、报身、应身三身的转换。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或许,永恒、永生,我们的肉体做不到,但我们能使之永恒的是精神,是智慧,是情怀!?

未经过换世苍桑,如何能体会佛路真谛。且看本书主角唐少寒如何杀出一条佛陀血路,阅遍苍桑!?

喜欢看技能打斗、各种法器、符、印拼斗类型,阵法拼斗,佛教密法咒语,一步一个脚印修练的书的朋友请进。?

《佛路苍桑》?正文?第二百九十二章?狼居胥山

之中写道:

“?肯特山古称不儿罕山。不儿罕山是蒙古帝国的发源地。根据《蒙古秘史》,成吉思汗葬于肯特山起辇谷,中国汉代称狼居胥山。西汉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霍去病曾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封狼居胥山以祭天,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史称“封狼居胥山”,有可能是“狼居穴”的误读,是狼族的老巢。

(但跟据一些史料记载,狼居胥山却并非肯特山。狼居胥山是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出兵漠北与匈奴打仗时所封的一座山名。载入《史记》与《汉书》中。弄清这座古山的位置,对研究汉武帝时期与匈奴单于的战争用兵途径及其历史都有一定的意义。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这座历史名山,但都没有较详细的考察和报道,《辞海》里也没确切的解释。狼居胥山的所在地问题已成了历史之谜。这里只为故事需要,不作枝论。)

传说肯特山是战神的地盘,紫气升腾,将才辈出。按《山经》所述的龙脉走势,此地应是北出华夏的兑龙山脉和东奔华夏的震龙山脉的交尾之处,同时具备两条龙脉的血性和冲动,一旦有真龙出,注定要完成惊天动地的伟业。《山经》说这里的每条山脉延绵不绝,一直深入沙漠瀚海北面,气势磅礴,风俗粗犷,性格硬朗。

成吉思汗先辈时代感染环境灵气,其父也速该死后葬于此山。成吉思汗本人亦多次受此山荫辅,躲过大劫,他终生酷爱此山,每逢重大***,必进山朝拜长生天,获得内心平静,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思路。而蒙古人一统中原并在中原建立了一个自古以来疆域版图最为辽阔的中央***,其中似乎也隐隐与肯特山中的龙气有关。若历史学界推测正确,成吉思汗也应葬于此山附近。?”

查《辞海》解释为: “ 狼居胥山---古山名,汉元狩四年( 前119 年) 霍去病出代郡塞击败匈奴封狼居胥山,所在地不详.......”查《辞源》解释为: “狼居胥,山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西北,黄河北岸, 亦名狼山。”查《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 狼居胥----山名,汉元狩四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约今蒙古国肯特山。”三部工具书说法不一,那么狼居胥山究竟今在何地呢?我们不妨看看史书如何记载:《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写道: “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史记·匈奴列传》 写道: “.. 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七万余级,左贤王皆遁之,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汉书.霍去病传》写道: .. ....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济弓卢....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瀚海即今杭爱山,是蒙古北冰洋流域和内河流域的分水岭。时人多以为贝加尔湖,误。)从以上三篇原文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 第一,狼居胥山出代郡二千余里( 代郡在今河北蔚县一带) 。第二,济弓卢( 弓闾即弓卢) 就是渡过弓卢水( 弓卢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克鲁伦河) 。第三,禅姑衍,姑衍是山名,当在狼居胥山附近。那么根据原文中提供的资料,,可以推定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它明确标明了狼居胥山的位置即今蒙古肯特山(西里尔蒙古文:Хэнтий нуруу)的位置。《汉语大词典》的说法是正确的,教科书中注解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西北一说是错误的。[

满意请***纳?谢谢

犁庭四字成语移易

题清秋出塞图

生不识医无闾,梦不到狼居胥。瞥然示我出塞图,令我目眩心神徂。忆昔筹边赞庙谟,桓桓司马杰丈夫。帝授节钺临玄菟,高凭熊轼佩虎符。榆关九月沙草枯,霜鹰下击秋原芜。烟荒云惨天模糊。惟兹辽左僻海隅,频年侵扰无宁都,射雕跃马弯强弧。司马申令陈师徒,指挥铁如意,玩弄金仆姑。扬旌督战亲援枹,万卒超距争先驱。奔狼突豕皆就俘,凯歌入奏天颜愉。司马让功欿若无,但云将士多勤劬。何以劳行役?请蠲幕府租。何以恤饥疲?请发司农储。***挟纩齐欢呼!自从司马归江湖,辽人茹苦若堇荼。荷戈不解甲,挽粟仍飞刍。羽檄征材官,络绎在道途。震邻之恐非剥肤,骚动根本何为乎?安得再起司马登戎枢,坐纡长策消隐虞,国威震叠边人苏。(安边之策,全在得人与转输,二者失而边事坏矣。篇内具有识力。)

闾胥的成语闾胥的成语是什么

1. 带庭字的4字成语有哪些

椿庭萱室 指父母。

大庭广众 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出处:《孔丛子·公孙龙》:“使此人于广庭大众之中,见侮而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 分庭伉礼 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同“分庭抗礼”。

出处:《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 分庭抗礼 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

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子贡)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广庭大众 广庭:宽大的场所。

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出处:秦·孔鲋《孔丛子·公孙龙》:“尹文曰:‘使此人于广庭大众之中,见侮而不敢斗,王将以为忠乎?’ 过庭之训 用以指父亲的教诲。

出处:《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犁庭扫闾 犁平他的庭院,扫荡他的村庄。

比喻彻底摧毁敌方。庭:庭院。

扫:扫荡。闾:里巷的门。

犁庭扫穴 庭:龙庭,古代匈奴祭祀天神的处所,也是匈奴统治者的军政中心。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他的巢穴。

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出处:《汉书·匈奴传下》:“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

门庭赫奕 门庭:指家庭社会地位。赫奕:盛大。

形容人地位、名声显赫。 门庭如市 门:家门;庭:庭院;如:像;市:集市。

门前像市场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

出处: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八》:“广通宾客,门庭如市。” 门庭若市 庭:院子;若:象;市:集市。

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

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出处:《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前庭悬鱼 比喻不吃请,不受贿。 出处:《后汉书·羊续传》:“续敝衣薄食,车马蠃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乃出前所县者,以杜其意。”

秦庭之哭 原指向别国请求救兵。后也指哀求别人救助。

出处:《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

秦师乃出。” 诗庭之训 指父训。

谢庭兰玉 比喻能光耀门庭的子侄。 出处:晋·裴启《语林》:“谢太傅问诸子侄曰:‘子弟何预人事,而政欲使其佳?’诸人莫有言者,车骑答曰:‘譬如芝兰玉树,欲使生于阶庭耳。

’” 面折庭争 指直言敢谏。同“面折廷争”。

面争庭论 指直言敢谏。同“面折庭争”。

初写黄庭 恰到好处的意思。 出处:魏晋时人所写《黄庭经》帖,为后世学写小楷的范本,相传有“初写黄庭,恰到好处”之语。

大相径庭 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大相迳庭 指彼此相差极远或矛盾很大。

出处:清·厉鹗《(江西诗社宗派图录)跋》:“嗟呼!几何不与吕公论世尚友之旨大相迳庭也哉!” 大有径庭 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出处:《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大有迳庭 比喻彼此差异很大。 出处:《庄子·逍遥游》:“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

王先谦集解引宣颖云:“迳,门外路;庭,堂外地;大有,谓相远之甚。” 发言盈庭 盈:满。

形容好多人聚在一起议论,意见纷纷,得不出一致的结论。 出处:《诗经·小雅·小旻》:“谋夫孔多,是用不聚。

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 改换门庭 比喻另择新主,另找依靠。

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九四:“如今长期失业在家,回英国府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得早日改换门庭,另找洋主子才好。” 鸾鹄在庭 指鸾鹄峙立于庭。

比喻子孙贤俊。 日角龙庭 旧时相术家指天庭隆起为龙庭。

称之为帝王的贵相。 出处:《旧唐书·唐俭传》:“[高祖]密访时事,俭曰:‘明公日角龙庭,李氏又在图牒,天下属望,非在今朝。

’” 日角珠庭 形容人额角宽阔,天庭饱满,相貌不凡。 出处:北周·庚信《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是以维岳降神,自天生德,凝脂点漆,日角珠庭,为子则名高五都,为臣则光照千里。”

扫穴犁庭 扫荡其居处,犁平其庭院。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黍秀宫庭 相传西周亡后,所有旧时的宗庙宫室尽为禾黍之地。后以之作为感慨亡国之词。

出处:语出《诗·王风·黍离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

2. 带庭的四字词语

庭无留事

椿庭萱室

椿庭萱堂

大庭广众

分庭伉礼

分庭抗礼

广庭大众

过庭之训

犁庭扫闾

犁庭扫穴

门庭赫奕

门庭如市

门庭若市

前庭悬鱼

秦庭朗镜

秦庭之哭

诗庭之训

谢庭兰玉

阶柳庭花

面折庭争

面争庭论

初写黄庭

大相径庭

大相迳庭

大有径庭

大有迳庭

发言盈庭

改换门庭

广众大庭

鸾鹄在庭

日角龙庭

日角珠庭

扫穴犁庭

黍秀宫庭

玉除彤庭

玉阶彤庭

振鹭充庭

振鹭在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3. 黎形近字四字成语

犁庭扫穴 犁平敌人的大本营,扫荡他的巢穴。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铸剑为犁 销熔武器以制造务农器具。

犁牛骍角 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同“犁生骍角”。

犁牛之子 比喻父虽不善却无损于其子的贤明。

犁生骍角 指杂色牛生纯赤色、角周正的小牛。比喻劣父生贤明的儿女。

犁庭扫闾 犁平他的庭院,扫荡他的村庄。比喻彻底摧毁敌方。庭:庭院。扫:扫荡。闾:里巷的门。

买犁卖剑 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同“买犁卖剑”。

扫穴犁庭 扫荡其居处,犁平其庭院。比喻彻底摧毁敌方。

拽耙扶犁 从事农业活动,以种田为业。

4. 带移的四字成语

带移的四字成语 :

潜移默化、

移花接木、

愚公移山、

千里移檄、

移丘换段、

移星换斗、

节变岁移、

瞽瞍不移、

移商换羽、

移的就箭、

运移时易、

专一不移、

俗易风移、

物换星移、

风移俗改、

寸步不移、

移气养体、

尤物移人、

移山造海、

移缓就急、

心荡神移、

移形换步、

移易迁变、

移花换柳、

移日卜夜、

与世推移、

移山竭海、

本性难移、

填海移山、

时移世变

5. 描写“庭院”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花朵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2、

水榭楼台、shuǐ xiè lóu tái

[释义] 临水的凉亭和阁楼(一般是古代建筑,风景优美的地方会用到,比如江南园林之类的)

3、

亭台楼阁 [tíng tái lóu gé]

[释义] 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

4、、

窗明几净 [chuāng míng jī jìng]

[释义] 几:小桌。形容房间干净明亮。

[出处]宋·洪迈《夷坚志》:“高堂素壁;无舒卷之劳;明窗净几;有坐卧之安。”

5、

怪石嶙峋(guài shí lín xún),形容石头的形状很奇怪。

6. 用移组四字成语

1. 移四字成语 :

2. 潜移默化、

3. 移花接木、

4. 愚公移山、

5. 瞽瞍不移、

6. 千里移檄、

7. 专一不移、

8. 运移时易、

9. 风移俗改、

10. 移星换斗、

11. 移丘换段、

12. 移的就箭、

13. 物换星移、

14. 移气养体、

15. 寸步不移、

16. 节变岁移、

17. 尤物移人、

18. 移商换羽、

19. 移易迁变、

20. 移山造海、

21. 游移不定、

22. 移形换步、

23. 移日卜夜、

24. 与世推移、

25. 移花换柳、

26. 下愚不移、

27. 换柳移花、

28. 心荡神移、

29. 恋土难移、

30. 众难群移、

31. 确切不移

32. 潜移默化、

33. 移花接木、

34. 愚公移山、

35. 瞽瞍不移、

36. 千里移檄、

37. 专一不移、

38. 运移时易、

39. 风移俗改、

40. 移星换斗、

41. 移丘换段、

42. 移的就箭、

43. 物换星移、

44. 移气养体、

45. 寸步不移、

46. 节变岁移、

47. 尤物移人、

48. 移商换羽、

49. 移易迁变、

50. 移山造海、

51. 游移不定、

52. 移形换步、

53. 移日卜夜、

54. 与世推移、

55. 移花换柳、

56. 下愚不移、

57. 换柳移花、

58. 心荡神移、

59. 恋土难移、

60. 众难群移、

61. 确切不移

62. 矢口不移、

63. 移山竭海、

64. 寸步难移、

65. 南山可移、

66. 填海移山、

67. 守正不移、

68. 移樽就教、

69. 迁风移俗、

70. 移山填海、

71. 本性难移、

72. 权移马鹿、

73. 星霜屡移、

74. 退如山移、

75. 时移物换、

76. 移情遣意、

77. 移山拔海、

78. 移孝作忠、

79. 时移世变、

80. 日不移晷、

81. 斗转星移、

82. 移根换叶、

83. 潜移阴夺、

84. 移船就泊、

85. 移祸于人、

86. 习俗移人、

87. 移国动众、

88. 星移电掣、

89. 覆海移山、

90. 贫贱不移、

91. 移风崇教

狼居胥山的历史之谜

闾胥的成语有:闾阎扑地,门闾之望,闾阎安堵。

闾胥的成语有:门闾之望,闾阎扑地,犁庭扫闾。2:注音是、ㄌㄩ_ㄒㄨ。3:结构是、闾(半包围结构)胥(上下结构)。4:拼音是、lǘxū。

闾胥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1.周代乡官名。掌管一闾政事的小吏。

二、引证解释

⒈周代乡官名。掌管一闾政事的小吏。引《周礼·地官·闾胥》:“_胥,各掌其_之徵令。以岁时各数其_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_,书其敬敏任恤者。凡事,掌其比_挞罚之事。”《隋书·经籍志二》:“而又_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_者。”清恽敬《三代因革论》:“周官乡大夫之属,比长、_胥、族师、党正,乡官也。”

三、网络解释

闾胥周代乡官名。掌管一闾政事的小吏。《周礼·地官司徒》谓乡以下的行政区,依次为州、党、族、闾、比。闾有闾胥,以中士任之,称胥者,以胥为有才智者之意。旧注为每闾有二十五家。

关于闾胥的词语

山珍海胥包胥之哭贪吏猾胥一梦华胥污吏黠胥封狼居胥抉目胥门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闾胥的详细信息

狼居胥山在现在的哪里?

狼居胥山是汉武帝的大将霍去病出兵漠北与匈奴打仗时所封的一座山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载入《史记》与《汉书》中,弄清这座古山的位置,对研究汉武帝时期与匈奴单于的战争用兵途径及其历史都有一定的意义。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这座历史名山,但都没有较详细的考察和报道,《辞海》里也没确切的解释。

查《辞海》解释为: “ 狼居胥山---古山名,汉元狩四年( 前119 年) 霍去病出代郡塞击败匈奴封狼居胥山,所在地不详.......”查《辞源》解释为: “狼居胥,山名, 在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西北,黄河北岸, 亦名狼山。”查《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 狼居胥----山名,汉元狩四年,霍去病出代郡塞击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约今蒙古国肯特山。”三部工具书说法不一,那么狼居胥山究竟今在何地呢?

我们不妨看看史书如何记载: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写道: “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史记·匈奴列传》 写道: “.. 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七万余级,左贤王皆遁之,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汉书.霍去病传》写道: .. ....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济弓卢....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瀚海即今杭爱山,是蒙古北冰洋流域和内河流域的分水岭。时人多以为贝加尔湖,误。)

从以上三篇原文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 第一,狼居胥山出代郡二千余里( 代郡在今河北蔚县一带) 。第二,济弓卢( 弓闾即弓卢) 就是渡过弓卢水( 弓卢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克鲁伦河) 。第三,禅姑衍,姑衍是山名,当在狼居胥山附近。那么根据原文中提供的资料,,可以推定狼居胥山就是今蒙古乌兰巴托东侧的肯特山。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它明确标明了狼居胥山的位置即今蒙古肯特山(西里尔蒙古文:Хэнтий нуруу)的位置。《汉语大词典》的说法是正确的,教科书中注解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西北一说是错误的。

狼居胥山地理位置是漠北。

狼居胥山,古山名。汉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汉武帝的大将霍去病出兵漠北攻打匈奴,封狼居胥山。

西汉元狩四年,霍去病深入漠北两千余里,击溃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俘虏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

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意图“封狼居胥”,没成想北伐一败涂地,被强敌北魏一直追击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刘宋几乎亡国。辛弃疾曾写道“……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说的就是这一段典故。

唐朝时,李靖李绩这二李大破突厥,在狼居胥山下飞驰而过;大将侯君集灭吐谷浑的大军,也曾在这里驻扎过。唐朝人的诗歌里,遍地响彻着狼居胥山的寒风:“何问狼居胥,执戟夜急行”、“狼胥山前秋风紧,黄沙漠漠起塞声”。

明朝时,明太祖朱棣五征蒙古,曾经追击蒙古败军至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

清代康熙帅军远征葛尔丹的战役中《清鉴》这样记载:“三征葛尔丹,帝亲征,渡黄河幸宁夏,勒铭于狼居胥山,五月还京师。”

一次次的封狼居胥,无不代表着彪悍战功和中原农耕文明对草原游牧民族的伟大胜利。那么,这个狼居胥山到底是哪里呢?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写道: “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史记·匈奴列传》 写道: “.. 汉骠骑将军之出代二千余里与左贤王接战,汉兵得胡首虏七万余级,左贤王皆遁之,骠骑封于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翰海而还。..”《汉书.霍去病传》写道: .. ....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济弓卢....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瀚海即今杭爱山,是蒙古北冰洋流域和内河流域的分水岭。时人多以为贝加尔湖,误。)

从以上三篇原文所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 第一,狼居胥山出代郡二千余里( 代郡在今河北蔚县一带) 。第二,济弓卢( 弓闾即弓卢) 就是渡过弓卢水( 弓卢水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克鲁伦河) 。第三,禅姑衍,姑衍是山名,当在狼居胥山附近。

扩展资料

农耕文明对游牧民族真正第一次里程碑式的胜利,也许就是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了。

这次出击,霍去病深入漠北两千余里,击溃匈奴左贤王部主力,俘虏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

“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