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直报怨是谁说的_何谓以直报怨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10 0
  1. 怎么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
  2. 君子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3. 孔子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4. 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下句是什么?
  5. 以直报怨还是以德报怨
  6. 请举几个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有人问孔子如果一个人以德报怨,这样的人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仁人?孔子回答说,如果你以德报怨的话,何以报德?

展开说,以德报怨就是别人对你不好,别人甚至侵犯你,伤害你,你还很好的对待别人。那么你怎么去回报一直在帮助你的人,你用什么去回报他?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

以直报怨是谁说的_何谓以直报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你对一个坏人很好,对一个好人,你也无非就是对他很好,对于别人来说,做好人还是做坏人是没有区别的。

那么以德报怨的话,何以报德呢?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怎么办?

正确答案是: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 以德报德,别人对你好,你要感恩,要回报,要用自己真诚的心,用恩德来回报他人。

但是不要以怨抱怨,而是以直抱怨。

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抛去内心的贪嗔痴恨爱恶欲,不受外界的影响,用真诚心来应对。而不是用恶意、怨恨、种报复的心态去面对别人的不道德。

“以直报怨”是在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做到的,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考验。

以德报德容易做到,以直报怨就不容易做到了。

你要清楚自己现在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你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你的内心已经原谅他了,你真的不计较他了,那么你当然可以不以怨抱怨,还可以用一种好的方法来感化它,也可以做到以德报怨。

但如果你自己心里有坎,自己这一关都过不去,内心非常计较他对你的伤害。但你强压住内心的这样一种愤怒,用一种非常友好的态度,甚至于愿意帮助他的态度去化解,那么这样的一种表现其实不是你内心的本真,不是你一种真诚的表现,而是虚伪的表现。

虽然你看上去是在做一件很高的事情,是件好事,但是孔子告诉你,你的行为是虚伪的,不符合你现在的状态。

你自己现在处于怎样的状态,你就怎样表达出来,这才是真诚的表现。

《论语》里还有一句话叫做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他不仅仅是对别人好,喜欢别人,仁者他也可以有厌恶别人,讨厌别人的情绪,这才是真实的。

仁者是要分好坏的,不是不分好坏的,所以“直”非常重要。

直,其实就是做人的基础,做不到直的人是做不到人的,人首先是要真诚,做到实事求是,才能进一步做到是一个仁人,是一个仁者。

小结如下:

1、你要拎清自己的状态,不要去做自己能力范围以外的事。为了面子,为了别人说我好去做一些你驾驭不了,或者提供一些你根本无法提供的东西,明白自己的状态是第一点。

2、仁者爱人就是要用正直的心态去对待别人,有时候是理解别人,有时候是同情别人,而不是抱怨、憎恶。

3、只有不能加强自己的道德休养,不断修心养性,才能真正做到以直抱怨。

怎么理解孔子的「以直报怨」?

直: 公正 、正直。以 公道 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成语出处: 《论语·宪问》:“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成语例句: 这叫做 以直报怨 ,以德报德。

以直报怨的近义词: 以德报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用恩惠去报答怨恨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ldq 以礼相待 用应有的礼节加以接待。《水浒传》第**回:“ 赵枢密 留住 褚坚 ,以礼相待。”《人民日报》..:“

以直报怨的反义词: 忘恩负义 忘却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做事有损于过去的恩义 如此忘恩负义,以致弄到牺牲盟国去订密约&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宾语;指对人的态度

君子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在儒家的思想中,“直”被视为一种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价值标准,以直报怨用“坚定”指出恶行的“正直”维护了社会的公正正义,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

说到孔子,在我们所熟知的儒家学说中最为人所铭记的是君子的温良恭俭让,而以直报怨的理念却鲜为人知。然而,在我们的平常认知之中,以直报怨思想好像是与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相左,违背了传统。但是,我们可以从以直报怨与以德报怨,以怨抱怨,中庸等思想的比较中来正确看待孔子的以直报怨。

关键词:直、怨、以直报怨的三种报怨方式,中庸。

一、“以直报怨”的含义以及合理性

投桃报李,以德报德,是世人普遍接受的观点,而当受到别人的恶意对待时,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人呢?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的理念,这种鲜为人知的思想我们该如何理解?

“以直报怨”一词,无非“直”、“怨”二字。其中最重要的又属“直”。“直”者,《说文》解释为“正见也。”《左传》曰“正直曰正,正曲曰直。”直的基本含义是“正直”。钱穆先生曾说:“直者直道,公平无私,我虽与彼有私怨,我以公平之直道报之,不因怨而加刻,亦不因怨而反有所加厚,是即直。”

而《论语》中所述之“直”,有坦白爽快,公平正直的含义。在主观上教育人们做“正直的人”,为人处世要正直磊落,胸怀坦荡;在客观上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当然“直”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从积极方面来讲,《论语·为政》中说:“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

政治上直者居于上,枉者居于下,以直曲正,人尽其才,***服。在这“直”者就是指正直不枉、公正不偏、明辨是非的贤人。再者,《论语·雍也》中孔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肯定“直”,以此勉励人们襟怀坦白、直道而行。

从消极方面来说,“直”有其局限性,在《论语·阳货》中孔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孔子所论之“直”需要“礼”和“学”的规范引导。否则,“直”便趋向反面,变得语言尖刻,毫无礼仪。

再谈“怨”者,《说文》解释说:“怨,恚也,从心,夗声。”也就是怨恨,仇恨的意思,当然“怨”也有其它意思。比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怨”就是责怪,埋怨的意思。

又如《吕氏春秋》中“乐不乐者,其民必怨,其生必伤”。“怨”是哀怨的意思。当然,回归到“以直报怨”这个词中,“怨”泛指一切与“我”相关的意愿相违背的人事。其有大有小,大者,如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小者,同学之间小小的摩擦等。

前面具体论述了“直”、“怨”二字,而归于整体来说“以直报怨”最早源于《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简而言之,以直报怨就是以正直之心对待结怨者。具体而言,就是以理智的态度,宽容的精神和坚定的原则处理事务,对待过去的积怨。

以具体例子来看,《礼记·曲礼上》说:“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意思是:杀父之仇,不与仇人共存于天下,必须拼个你死我活;杀兄弟之仇,应随身携带武器,准备和仇人对战;杀朋友之仇,不能与仇人共存于一国。这句话所说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杀兄之仇,不与共事;杀友之仇,不共一国。而非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我认为这样做就叫“以直报怨”。

用通俗的话来表述就是,“你打我一记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过分吧!总可以吧?因为你打我,我实在生气,至少,你骂了我,我可以不恨你,但我不理你,这总可以吧?这就是以直报怨的道理。”那“以直报怨”是否具有局限性呢?

《春秋公羊传》中说“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意思是:“如果父亲无辜被杀。这样的话,儿子就应该复仇。父亲其罪当诛,儿子也报仇,这就会引起不断地互相仇杀的行为,虽然报了仇,却消除不了祸害。”这段话便准确回答了这个问题,即儒家所讲的“以直报怨”思想是有前提条件的。

正如上面所述“父之仇,弗与共戴天”这种想法是以父亲无辜被害为前提条件的。当然,儒家选择“以直报怨”思想是有其缘由的。孔子说:“中庸之谓德也,其至矣乎!”儒家强调人的行为不要偏执,不要走极端,而要“执其两端用其中”。而“以直报怨”强调以正直之心对人,不偏不倚。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体现。

二、三种报怨方式的比较

谈到“以直报怨”,就不得不说另外两种“报怨”方式,“以德报怨”和“以怨报怨”。孔子在这三种“报怨”方式中,推崇“以直报怨”,说明其中必定存在着合理性。

“以怨报怨”是我们较为常见的一种报怨方式。别人打了我一拳,那我肯定不爽,这就产生了“怨”。为了平息心中的“怨”,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反过来给打我的那个人一拳,复仇心理是人之本性。这样从表面上看来是公平的。但是你打了别人一拳,别人必定又会再还你两拳,这样下去,冤冤相报何时了,“怨”也不会消失。

朱熹说得非常形象:“以怨报怨,则日日相槌斗打,几时是了?”所以,通过这种方式,“怨”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不断激化变大。与“以怨报怨”相似的还有《圣经》里所说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但我们不能把“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类归纳为“以怨报怨”的这种报怨方式。

朱苏力的《早期儒家的人性观》中认为“以怨报怨”的立场是受害者,报复的结果也是很可能不对等的,这里的“怨”是一种从自我角度出发,满足自我心理的一种手段。而“以牙还牙”,则是以一种从社会利益出发的对等报复满足双方的情感,它更强调的是结果。综上所述,“以怨报怨”显然是一种不合理的报怨方式。

《论语·宪问篇第十四》: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但是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他。“以德报怨”虽然在儒家经典里出现,但它最早要追溯到《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并没有明确的提出“以德报怨”,他提出的是“报怨以德”。

“以德报怨”与“报怨以德”还是有差距的。余惠先和吴谦在《以德报怨与以直报怨》中认为“报德以怨”的正确解释,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用恩惠来报答对不起我的人,而是和孔子所讲的“以直报怨”意思一样。

李灵玢在《<老子>报怨以德考索》中认为老子所说的“德”指的是“道德”而非“恩德”,当代很多学者也认为“德”指的是老子提倡的清静无为的“道德”,是所谓的存于天地之间的“道德”。现在我们所说的“以德报怨”和论语中的“以德报怨”中的“德”字,我们都应该理解为“恩德”的意思,不能把它们与老子所说的“德”混为一谈。

“以德报怨”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它需要人们都能宽容和恩德的心态去对待怨恨。别人打了你,你不能还手,你还要用宽容恩惠之爱来感化别人。

这种方式理论上确实有助于消除“怨”,因为这种崇高的精神极具说服力,但在实际生活中,不难发现,一味的“以德报怨”换来更多的是助长“怨”的“膨胀”,人之本性无法接受如此崇高的精神。所以“以德报怨”或许只有圣人和至善之人才能做到。

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在孔子看来若是以德报怨,以德报德,那么这样做就是没有区别的,也是不合理的。

所以他提出符合“中庸之道”的“以直报怨”。别人对你有“怨”,但是你不用“怨”来报别人的“怨”,也不用“德”去报别人的“怨”,你只需保持正直之心,用“直”来遏制自己的“怨”,从而达到遏制他人“怨”,最后所有的“怨”都自然而然地消失。

有人理解“以直报怨”是一种善恶不分的消极态度,这样理解的话就错了。相反“以直报怨”是一种明辨是非的积极态度。南怀瑾认为孔子的思想“以直报怨”就是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恶恶。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说到“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所推崇的“君子”的必要条件是要“律己”,“直”的含义前文已经解释过了,我们可以看出“律己”和“直”是不矛盾的。所以“直”是合理的,“以直报怨”这种报怨方式当然也是合理的。

三、“以直报怨”与中庸的关系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田广清在他的《中庸:实现社会和谐的正确思想方法》认为儒家所倡之中庸,往往被人们误解为折中主义、老好主义和保守主义。实际上,它是宇宙万物运动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客观规律,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的有效手段,是一种充满科学理性的正确思想方法。

儒家在政治、经济、***道德、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方面所提出的贯彻中庸精神的主张和要求,对小至待人处事,协调人际关系,大至治国安邦,实现全社会的和谐,都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儒家的中庸思想教导人们要怀着一颗耿直的心,用合乎礼的方式去对待他人的行为。讲礼并不意味着妥协和退让。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为人处事“公正明允”,不偏不倚,不过分偏激是“中”,为人处事坚守自我,恪守礼教,不随波逐流是“庸”,这与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如出一辙。我们的社会需要礼教,但更不可或缺的是公平与正义。中庸理性从整体的视野出发,讲求自我节制,并蕴含了理性沟通的准备和意愿。

清末实业家张骞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写到:“世变未知所居,惟守正处中者,可以不随不激。”张骞在书信中所倡议的“不随不激”的中庸思想,也完全可以在孔子的“以直报怨”思想中得到印证。对待别人的好,我们不能随波逐流,对恩德视而不见,对待别人的过错,我们也不能过分激进,对“仇恨怨念”过深。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就是和稀泥与老好人,谁都不得罪,没有一点原则和道德底线的人。“中庸”不等同于“乡愿”。孔子的“以直报怨”思想是对“乡愿”最好的还击。《诗经·毛诗序》:“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仪,先王之泽也。”这其中也侧面论证了孔子“以直报怨”思想。

我们面对事情,首先要出于真性情的去对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既要在在内心真性情的指引下去对待他人的对与错,但也要用合理的方式,也就是合乎礼的方式和手段,这样也就避免“乡愿”和“鄙陋”,才能算作真正的谦谦君子。

四、总结

在儒家的思想中,“直”被视为一种正确的态度和合理的价值标准。一方面,它维护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符合儒家出于仁而合乎礼的出发点。另一方面,以直报怨用“坚定”指出恶行的“正直”维护了社会的公正正义,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由此可见,以直报怨合乎儒家“仁”的思想,不与仁爱思想相悖。

此外,我们也应当打破对儒家仁的思想的固有认识,儒家的“仁”不是无条件的仁爱,他们也认识到没有底线,以德报怨式的宽宏大量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助长他人的“恶效果”适得其反。

所以我们也要认识到儒家的“仁”不是一味地软弱,也有它“直”的一面。在实际的运用中也要考虑到我们的“直”需要适度恰当的使用,不能因为激烈的耿直无意间伤害到对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以直报怨

孔子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是什么意思?

君子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译:

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扩展资料: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详解

直,即公正无私。善与恶、德与怨,是人类有了价值判断之后的概念。善与恶,性质相反,一正一负;通常谈及的善恶,判断标准是明确的,即总体而论的、***的;具体说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为善,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为恶。

“适当的”不是“等价的、等值的”。等值的理解在历史上也有过,比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偿命”。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善与恶重复上演“零和”的过程,而是一个“善长恶消”的过程;

所以,“抑恶扬善”才是***的当然态度。以直报怨,不是纯经济账,不是纯数字等式;比如在刑法中,“主动抢人100元”与“被迫退赔100元”不能互相抵消,而要在退赔100元之外,另加对“恶”的惩罚措施

再比如在民法中,“违约行为致使守约方经济损失100元”,也应对违约方额外处罚以维护契约精神:100元+银行逾期贷款利息。

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下句是什么?

以直报怨:用正直之道对待有怨恨的人.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邢昺 疏:“言当以直道报雠怨.” 朱熹 集注:“於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 刘宝楠 正义:“凡直之道非一,视吾心何如耳.吾心不能忘怨,报之,直也,既报则可以忘矣;苟能忘怨而不报之,亦直也,虽不报,固非有所匿矣.” 明 李贽 《八物》:“夫君子非无怨也,不报怨也;非不报怨也,以直报怨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夫以直报怨,圣人不禁.”

以直报怨还是以德报怨

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 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9

请举几个历史上的例子来说明以德报怨和以直报怨!

“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最开始的主张是“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这个词最早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伤害了你,你不但不记仇,反而给他好处”,它经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胸怀博大,处事宽容。与圣经中“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以德报怨在《论语》中原话是这样的,“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可见,孔子主张的是以直报怨,而以德报怨并非孔子的主张,不过以德报怨却一直以来被很多人作为美德而大加提倡。

“以直报怨”和“以德报怨”的区别:

普通人一般会***取以怨报怨,而孔子在抱怨这个问题上***取了法家的方案,孔子不提倡用怨恨来处理怨恨,而是倾向于法家的理性处理,以正直的心态用法律来解决仇怨。孔子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倾向了法家,因此对待没有道德的人,孔子的没有体现出慈悲心和宽容心。

而老子在这个问题上则体现出了比孔子更人性,更具有慈悲心和宽容心。他提倡以德报怨,他不提倡使用冰冷的法家法律来治理社会,他提倡要感化和教育(包括惩罚教育)并驾齐驱,不能只一味地用法家的惩罚,也不能一味地感化,不能走极端,要双管齐下,目的就是彻底的教育和改造没有道德的人。

以德报怨---老子,老子的思想是守势;以直报怨---孔子,孔子的思想进可攻,退可守.

对于不同的事情,***取不同的应对方法.比如将相和这个例子,廉颇不服蔺相如,蔺相如***取回避的态度,这既符合以德报怨,也符合以直报怨.因为蔺当时还没有展露实力,有人不服很正常,不会只是廉颇一个人不服,这个时候跟廉颇作对没有好处,反而会显得自己没有心胸.但是如果廉颇做出其他比较大的实质性损害蔺相如的事,那就需要以直报怨,而非小事化了.以上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