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其不善_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9 0
  1. “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出自哪里?
  2. 君子必慎其独也出自哪里?
  3.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什么意思?
  4. 文言文翻译啊~~~~
  5. 四书章句集注中: 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
  6. 《大学》二则(二) 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什么意思?
  7. 《朱子语类》卷十六 大学三(3)

1. 诚意 文言文翻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

小人闲居[2]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3],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掩其不善_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4]。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6],故君子必诚其意。

[7][1]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

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恶,好,上字皆去声。

谦,读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

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

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2] 闲,音闲。

闲居,独处也。[3]厌,郑氏读为黡。

厌然,消沮闭藏之貌。[4]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5]引此以明上文之意。

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6]胖,步丹反,安舒也。

[7]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1][1]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

然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义诚其意者,首在认自本心,识自本性。

知心是妙智慧体,明体而达用,真信达真诚。认识不透,无真知。

觉悟不透,不能入门。因其信不坚、意不诚,要诚其意是自欺也。

贪欲感其心,爱欲劳其神。欲爱之心放不下,达诚意是自欺也。

知人生如幻,厌社会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厌社会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学之道,爱大学之理,穷之不舍,惜如命。

爱不释手而放弃一切,意为之好好,是求之太过急也。大学者,内圣外王之模范。

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顾圣不顾凡,早晚也得完。

顾凡不顾圣,早晚也没命。大学成就自然诚诚,非意识之厌烦与好好。

实践真理者是真诚意。即慎思、理明、达实是真行者。

盲目急于求成过之,精进勿懈怠。大学是培育人之典范的指南针。

当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诚意完全是从心意下功夫、开发天赋妙智慧之行驰。

理明透彻心自明者一达,非一朝一夕之速成。诚意的基础功是:纯诚无二念。

千思万虑,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万物、生万象、虑万事、应万变,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纯诚的诚意功夫。一个心一个念都千差万别,繁琐复杂的豆腐账,账目才能清晰,了然万念空。

这就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独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即安而后能虑。不明定静安虑本质者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心态意识,把虑当成是自心不安静、当成是胡思乱想。

虑是一念,虑千差万别不同的事,并没有二念从生。意生乱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

虑之一念纯是正常思维活动。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维活动达到空寂无念是虑之患。

患者臭也。不理他,让念来去自由,即无好无臭的自然之道。

还自然本来之一心一念,唯一无二是慎独。此即诚意也。

这就是黄帝的“独立守神”,老子的“抱元守一”,孔子的“执中贯一”,释迦的“万法归一,一性圆明”来源于诚则灵,灵则明的诚意功夫。心明妙智慧开,正大光明之心现前,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

心如草木顽石、什么都不想是诚意之大忌,是正心之大患。文王穷理尽性达天命,大舜执中精一万法通,达摩全凭心意下功夫。

不思不得,所以虑而后明明德。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社会人生,成家立业,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人前显贵、蒸蒸日上之心人皆有,这是正确的。但应素其位而行,士农工商各尽其职、不越乎其外。

而且上进之心不甘人后是正确的,绝对能步入光明大道。否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不见钩。人见利忘义,奸巧险恶。

老子说祸福无门由人自招。此章从内心开刀,慧剑斩断内心世界之杀盗*酒妄。

土壤再适合、心不生不良***,恶果自然不生。船到江心补漏难,马到临崖收缰晚。

上欺祖、下灭子,遗臭万年,实乃不修诚意正心之过也。不杀无凶犯相,不盗没贼相,不邪*没有奸相。

酒本无罪,不理智者生醉鬼相。一切由心生、由心造。

正心圆满功德相,独立思考去污除垢,显光明做君子。跳舞本身没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心邪意乱遭奸杀。

男做君子,女。

2. "诚"的文言文翻译 例句

◎ 诚

诚 chéng

〈形〉

(1) (形声。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

(2) 同本义[sincere;honest]

诚,信也。——《说文》

币必诚。——《礼记·郊特牲》

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列子·汤问》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3) 又如: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4) 真实 [real]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5) 又如:诚理(真理);诚谛(真实而详审)

词性变化

◎ 诚

诚 chéng

〈副〉

(1) 确实,的确 [indeed]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诚不能免;诚恐(只怕,恐怕)

(3) 果真;如果 [actually]

楚诚能绝 齐, 秦愿献 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文言文翻译

魏文帝想要让冀州十万户平民迁徙到河南。正逢大旱时节,蝗灾盛行,平民都非常饥饿,众臣子认为此时迁徙不可行,但文帝的意思却很固执。侍中辛毗与众臣一同求见,文帝知道他们要进谏劝阻,于是摆出一脸怒容,群臣都不敢做声了。辛毗却说:“陛下想要让平民迁徙,这样的旨意是如何想出来的?”文帝问:“你说我迁徙的旨意是错的?”辛毗说:“臣认为当然是错的。”文帝说:“朕不与你讨论这个问题。”辛毗说:“陛下不认为臣没有才能,让我在您的左右,作为谋议国事的官员,怎么能不与臣讨论呢?臣所说的并非一己之私事,乃是社稷的忧患,您怎么能迁怒于臣!”文帝不答,起身要入内殿,辛毗跟随着他,并扯着他的衣角。文帝甩开他,很久才出来,说:“佐治(辛毗的字),你何必逼得朕太急呢!”辛毗说:“现在迁徙,不但失去民心的支持,也没有粮食可食,所以臣才不敢不与陛下力争。”于是,文帝只下令迁徙了一半的平民。

才疏学浅,尽力翻译,未知错漏有否,见谅

4. 文言文翻译

吴士

〔明〕方孝孺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遇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夫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胜小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糜粟万计。日相与讲击刺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右《越巫》、《吴士》二篇,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知其非者众矣,岂不惑哉!游吴越间,客谈二事类之之书以为世戒。

——选自《四部备要》本《逊志斋本》

吴地有个读书人喜欢夸夸其谈,自以为才能很高,号称当世谁也比不上他,尤其善于谈论兵法,言必称孙武、吴起。当时正值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张士诚在姑苏自称吴王,与本朝争夺天下,战事还未决出胜负。那读书人拜见张士诚说:“我看当今天下形势没有比姑苏更便利的了,物产没有比姑苏更富庶的了,武器士兵也没有比姑苏更精锐的了。但是之所以不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是因为将领太无能了。现在大王的将领都任命那些浅陋的人担任,指挥作战而不知道兵法,这简直是鼠类相斗罢了!您大王若真能拜我为将军,便能夺取中原,至于战胜那些小敌就更不在话下了。”张士诚以为也说得对,便拜他为将军,听任他自行招募兵士,并告诫管理钱粮军需的官员不要计较他支取的多少。那读书人曾游历过钱塘,与钱塘的一些无才能而又怯懦的人有交往,于是就到钱塘去招募兵士,那些浪荡市井的人都去投靠他,他选拔了几十个人给予官职,每月花费的军饷以万石来计数。他们每天聚坐一堂相互谈论行军作战的兵法,余下的时间就杀牛宰羊大摆酒宴,那些招募来的人实在是不能率领兵士作战的呵。曹国公李文忠攻占钱塘以后,那读书人及部下都逃跑离去,不敢稍微抵挡一下,后来被搜索捕获,捆绑到辕门诛杀,临死前还在说:“我熟读孙、吴兵法。”

上面是《越巫》、《吴士》二篇。我见世上之人喜欢虚妄的死于虚妄,喜欢吹嘘的死于吹嘘,而终其一生不知道自己毛病的人很多啊,这怎么不让人感到困惑呢!我在游历吴、越时,有客人谈起这两件事,就把它们归为一类,写出来作为人们的戒鉴。

内的是原文有而你上面没写的古文和翻译~~

和百度略有出入~~

“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出自哪里?

出处:《礼记·大学》

意思是古人的话确实并没有欺骗我呀,也就是古人说得很对。适合用在遇到某事的时候,想起了古人说的某句话用在此处正合适,实为一语中的,故而幡然醒悟;有时也带有感叹、觉悟之意。

原文(节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译文:所谓意念真城,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看的女子,这就是求得自己的心满意足。

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小人在家闲居时什么坏事都可以做出来。当他们看到君子后,才会遮掩躲闪,藏匿他们的不良行为,表面上装作善良恭顺。

扩展资料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相传为孔子***曾子所作。《礼记》最初由西汉时的刘向编定,共一百三十篇。戴德删其繁重,选定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其侄戴圣又从《大戴礼记》中选定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这句话讲的主要是“毋自欺”、“自诚”。君子必先自诚而后才能诚于人。自诚者,内心之意念诚于心,不自欺从而达到不欺人。

这种“诚意”是别人看不到,也不与人交流的内心活动,要做到这种不自欺,才能算是君子。如果仅在与人相处或与人交流时,运用中庸之道并不点破别人而做出的附和,其实内心并不是这么想的,那就是自欺。

自欺是行不通的,因为“诚于中,形于外”,内心不诚实,迟早会在行为上表露出来的。如果自欺,这样的人就不是真正的君子,只是个伪君子罢了。

想要成为真正的君子,一定要具有发自内心的不自欺、自诚的态度。与人交时要诚,不与人交时亦要诚。

君子必慎其独也出自哪里?

“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句话出自《大学·第七章》。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曾子说:“许多双眼睛看着,许多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什么意思?

礼记慎独》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

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漪漪,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圣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容颜。这样才能说自己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独处的时必须谨慎地对待,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就什么坏事都会做。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摆出自己的美德。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是看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这样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是说人诚信在心中,自然而然就流露到外表了。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独处的时候必须谨慎地对待。

曾参说:“一个人若被许多双眼睛注视,被许多只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肃的嘛!”财富能美化房屋,道德修养能提升人格,心胸宽广则身体就安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让自己意念诚实。

文言文翻译啊~~~~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古注大多认为“闲居”就是“独处”,即一个人独自呆在屋子里面,常不能自己约束自己而有种种不善的行为。其实“闲居”不单单指“独处”,应该指前文的“独”。藕益***就是这样注解的,请看下文:

闲居,既慎独之独字,虽在大庭广众,亦名闲居。此明小人亦有良知,但不能‘致知’,故意不得诚也。为不善者,即是妄起我法二执。二执,为众恶根本,故一有二执,便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正是良知不可昧处。‘掩不善而著善’,是不能诚于中。‘如见其肺肝然’,是不能形于外,故使人得窥其中也。

藕益认为“闲居”是“慎独”的“独”,虽在大庭广众,也称为“闲居”,也就说闲居是从心上说。君子有此“闲居”之“独”,小人也有此良知,然小人不能慎此独,不能致知格物,所以其意不能诚,而有种种不善。不善概括起来就是起了我法二执,一旦执着我和我之外的物,良心此独便给物欲所遮盖。一切人作恶的根本,就是,就是因为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有了这些念头,就会时时刻刻跟别人计较这个东西,那个东西。由于想问题、做事情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这样做出的事就不能是善的,也就违背自己的良知。

虽然小人也有良知,但不能慎此独,而有我执和法执两种错误的观念,所以起心动念不能和良知吻合,结果往往就不能为善。然而小人看到君子就沮丧惭愧而有所隐藏,而掩饰他自己的不善而著其伪善。然而他之所以还懂得掩饰,表明他还是有良知的,要不他干嘛去掩饰呢?自己明明就知道对和错的,善和恶,但他自己欺骗自己,不能做到自慊。

“‘掩不善而著善’,是不能诚于中。‘如见其肺肝然’,是不能形于外,故使人得窥其中也。”藕益的注解和一般人不同,他认为“诚于中”的“诚”指良知,“诚”在内,则有德形于外。反之,小人不能诚于中,所以 “诚”就不能形于外,所以内不诚,而外就“掩不善而著其善”,这就是不诚而形于外的行为。这是一种解法。

另一种解法认为“诚于中”的“诚”是实,即的确的意思,就是说你内心是不善的,那外在无论你如何掩饰都是无法真正掩饰的。这种掩饰毫无意义,那些真正有道德学问的人一看就看出来了,如见其肺肝然。这两种解法都是说得通的。接下来,我们再看金履详的一段注解:

夫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者,是其人欲陷溺之极。见君子而厌然,掩其不善者,是其天理羞恶之端也。于人欲陷溺之余而有天理羞恶之发于此,可以知其心之未尝终泯矣。迹其掩不善以著善之时,此其初心亦启懵然不知善之为美而恶之为丑哉!但其不谨于独,一向自欺,虽外知为善之美,而内徇夫人欲之私,所以日深日甚,以至于无所不至也。夫纵恣其欲于平日以极为恶之欲,乃欲掩覆于一时以诈为善之形,然其形见之实,掩覆之态,动于气象之真伪,见于辞色之虚实,君子视之,一见而决固,如肺肝之呈露有不可豪发掩覆者。然则平时之过恶不改,而一时欲掩覆何益哉?此无他,盖其实有诸中,则必然形见于外,此君子所以必谨于平时之独,而不敢不力为善之实也。

小人之所以知道去掩其不善,就是他良心所发现处。小人之所以懂得去掩盖,是证明他本身就知道善和恶是什么。为什么他不去为善而去为恶呢?就是因为他不能慎其独,一向自欺欺人不能自慊而已。日深日甚,最后无所不至于恶,沦为禽兽而不自知。一个人由于平时不能慎其独,纵于人欲,一旦看到君子,良心发现,就去掩饰他的恶行。但他掩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在有德行的君子一看就看出来了,就像看肺、肝有疾病,就会呈现在脸上,让人一看就知道。学习道德学问,一定要慎其独,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司马光曾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曾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现在的人喜欢谈隐私,因为的确我们心中有许多不可告知人的阴暗面。做学问做到最后要做到个人没有任何隐私,那么你成功了。真的,你成功了,但很少有人真正做到光明磊落。我修学有个标准:我的隐私是不是越来越少?自己经常这样反省对自己是很有好处的。隐私越来越少就证明心地越来越清净,把个人隐私一点一点都给去掉,心地就会光明。不是念几句佛号,心底就光明的。念佛号这是摄心的方法而已。做人能仰不愧对于天,俯不愧对于地,心胸自然就坦然。心底光明,坦荡就是天地浩然之正气。因此,做道德学问就要在平时自己的每一念中慎独,不仅仅是在独处时。所以将“闲居”解为在“慎其独”之“独”含义会更广泄。

这一节***,在这里告诉我们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前面一节“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还没谈到君子、小人之分,但在这里讲到了。君子和小人之分,就是看其是否能慎其独。能够慎其独,能够时时刻刻让自己的念头都符合良知的,这是君子。相反,不能够慎其独,而随着外在的物而转的,这就是小人。能不能慎独,战胜物欲,就是我们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自己找吧

四书章句集注中: 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小人闲居[2]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3],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4]。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6],故君子必诚其意。[7]

[1]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毋者,禁止之辞。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恶,好,上字皆去声。谦,读为慊,苦劫反;快也,足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也。言欲自修者知为善以去其恶,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也。然其实与不实,盖有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者,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2] 闲,音闲。闲居,独处也。[3]厌,郑氏读为黡。厌然,消沮闭藏之貌。[4]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5]引此以明上文之意。言虽幽独之中,而其善恶之不可掩如此,可畏之甚也。[6]胖,步丹反,安舒也。[7]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1]

[1]经曰:“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又曰:“知至而后意诚。”盖心体之明有所未尽,则其所发必有不能实用其力,而苟焉以自欺者。然或已明而不谨乎此,则其所明又非己有,而无以为进德之基。故此章之指,必承上章而通考之,然后有以见其用力之始终,其序不可乱而功不可阙如此云。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

诚其意者,首在认自本心,识自本性。知心是妙智慧体,明体而达用,真信达真诚。认识不透,无真知。觉悟不透,不能入门。因其信不坚、意不诚,要诚其意是自欺也。贪欲感其心,爱欲劳其神。欲爱之心放不下,达诚意是自欺也。知人生如幻,厌社会家庭,想世外另有桃源,厌社会人生如臭是自欺也。急求大学之道,爱大学之理,穷之不舍,惜如命。爱不释手而放弃一切,意为之好好,是求之太过急也。大学者,内圣外王之模范。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顾圣不顾凡,早晚也得完。顾凡不顾圣,早晚也没命。大学成就自然诚诚,非意识之厌烦与好好。实践真理者是真诚意。即慎思、理明、达实是真行者。盲目急于求成过之,精进勿懈怠。大学是培育人之典范的指南针。当何行、大智慧者自明。诚意完全是从心意下功夫、开发天赋妙智慧之行驰。理明透彻心自明者一达,非一朝一夕之速成。诚意的基础功是:纯诚无二念。千思万虑,彼伏此起,一念接一念,思万物、生万象、虑万事、应万变,精神集中,此即是一念纯诚的诚意功夫。一个心一个念都千差万别,繁琐复杂的豆腐账,账目才能清晰,了然万念空。这就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独立思考功夫。即是:“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即安而后能虑。不明定静安虑本质者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心态意识,把虑当成是自心不安静、当成是胡思乱想。虑是一念,虑千差万别不同的事,并没有二念从生。意生乱念是二念生,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虑之一念纯是正常思维活动。生二妄念,即想停止思维活动达到空寂无念是虑之患。患者臭也。不理他,让念来去自由,即无好无臭的自然之道。还自然本来之一心一念,唯一无二是慎独。此即诚意也。这就是黄帝的“独立守神”,老子的“抱元守一”,孔子的“执中贯一”,释迦的“万法归一,一性圆明”来源于诚则灵,灵则明的诚意功夫。心明妙智慧开,正大光明之心现前,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心如草木顽石、什么都不想是诚意之大忌,是正心之大患。文王穷理尽性达天命,大舜执中精一万法通,达摩全凭心意下功夫。不思不得,所以虑而后明明德。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释义

社会人生,成家立业,功名利禄,光宗耀祖、人前显贵、蒸蒸日上之心人皆有,这是正确的。但应素其位而行,士农工商各尽其职、不越乎其外。而且上进之心不甘人后是正确的,绝对能步入光明大道。否则,身败名裂、家破人亡。人见利不见害,鱼见食不见钩。人见利忘义,奸巧险恶。老子说祸福无门由人自招。此章从内心开刀,慧剑斩断内心世界之杀盗*酒妄。土壤再适合、心不生不良***,恶果自然不生。船到江心补漏难,马到临崖收缰晚。上欺祖、下灭子,遗臭万年,实乃不修诚意正心之过也。不杀无凶犯相,不盗没贼相,不邪*没有奸相。酒本无罪,不理智者生醉鬼相。一切由心生、由心造。正心圆满功德相,独立思考去污除垢,显光明做君子。跳舞本身没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交活动,心邪意乱遭奸杀。男做君子,女做贞女,平安无事。君子慎思之。非礼勿视、言、听、动,不犯四非即无罪,别做事后诸葛亮。君子之风,明明德之举。自乐不忘天下人。暮鼓晨钟唤同胞,尽是灵山一脉人。诚意正心民族宝,实践真行品德高。孔子在鲁国三月不知肉味,心不在焉,视而弗见,听而弗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诚其意也。孔夫子一念纯诚,通天彻地了真空,曰:万物同体○。诚意即是灵纯,即明心。所以诚则灵、灵则明,即明明德于天下矣!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释义

自我虚灵不昧之明德本自灵光,亦称妙智慧体。简称慧光、慧根、慧命。以自光照贪欲尘劳之蔽光之物,谓自照,谓之返观内照。用自慧光除掉邪念浊想,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因明德虚灵不昧之明光能普照三界十方,能自悟、自尊,能自觉、自照,比喻十目视。十手指是圆明返照透彻分明。神明神自威,所以其严乎。自明无云雾,如一轮明日,光明广大,普照大地,明遍空间。明明德之慧光,光同百千日,能与无量真空合而为一,此光遍满无量虚空。明德自明能映太阳光,清晰可见,所以与日月合其明,与天地合其德。天地包罗万象,明明德能包天地。天大地大没有人的心灵大。心灵又名法身,法身周遍法界,圆融无碍,广大无边。所以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无一分人私欲,天理流焉,复一性之○明获圆通。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二则(二) 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什么意思?

卒 zú 这里应该是最终的意思,然欲掩其恶而(最终)不可掩,欲诈为善而(最终)不可诈

这是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大学》里面这段的注解: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

《朱子语类》卷十六 大学三(3)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容颜。这样才能说自己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独处的时必须谨慎地对待,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就什么坏事都会做。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摆出自己的美德。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是看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这样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说人诚信在心中,自然而然就流露到外表了。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独处的时候必须谨慎地对待。

曾参说:“一个人若被许多双眼睛注视,被许多只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肃的嘛!”财富能美化房屋,道德修养能提升人格,心胸宽广则身体就安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让自己意念诚实。

《诗经·卫风·淇澳》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是那样严谨,胸怀宽大,是那样的光明煊赫。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啊!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漪漪,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圣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出自《礼记·大学》第七章,《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

扩展资料

《大学》提出儒家道德修养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统一八个步骤。在解释“诚意”一词含义时,用了上述的那段引文。大意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

对于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

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的品质。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自觉地按照礼义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由此,在《中庸》中强调“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而在《大学》中,则将“慎独”道德规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不仅仅是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能克制住不良的思想与行动,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提纯到全无邪念,自觉自愿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使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了。

从《中庸》到《大学》对“慎独”的认识,正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思想与实践辩证的历程。

百度百科-君子慎独

百度百科-礼记慎独

问"诚意"章。曰:"过此关,方得道理牢固。"或云:"须无一毫自欺,方能自慊。必十分自慊,方能不自欺,故君子必慎独。"曰:"固是。然'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若未至,何由得如此?盖到物格、知至后,已是意诚八九分了。只是更就上面省察,如用兵御寇,寇虽已尽翦除了,犹恐林谷草莽间有小小隐伏者,或能间出为害,更当搜过始得。"〔铢〕

 问:"'知至而后意诚',则知至之后,无所用力,意自诚矣。传犹有慎独之说,何也?"曰:"知之不至,则不能慎独,亦不肯慎独。惟知至者见得实是实非,灼然如此,则必战惧以终之,此所谓能慎独也。如颜子'请事斯语',曾子'战战兢兢',终身而后已,彼岂知之不至。然必如此,方能意诚。盖无放心底圣贤,'惟圣罔念作狂'。一毫少不谨惧,则已堕於意欲之私矣。此圣人教人彻上彻下,不出一'敬'字也。盖'知至而后意诚',则知至之后,意已诚矣。犹恐隐微之间有所不实,又必提掇而谨之,使无毫发妄驰,则表里隐显无一不实,而自快慊也。"〔铢〕慎独。

 问:"或言,知至后,煞要著力做工夫。窃意致知是著力做工夫处。到知至,则虽不能无工夫,然亦无大段著工夫处。"曰:"虽不用大段著工夫,但恐其间不能无照管不及处,故须著防闲之,所以说'君子慎其独也'。"行夫问:"先生常言知既至后,又可以验自家之意诚不诚。"先生久之曰:"知至后,意固自然诚。但其间虽无大段自欺不诚处,然亦有照管不著所在,所以贵於慎其独。至於有所未诚,依旧是知之未真。若到这里更加工夫,则自然无一毫之不诚矣。"〔道夫〕

 ***问:"物格、知至,则意无不诚,而又有慎独之说。莫是当诚意时,自当更用工夫否?"曰:"这是先穷得理,先知得到了,更须於细微处用工夫。若不真知得到,都恁地鹘鹘突突,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慎独!"〔贺孙〕

 "知至而后意诚",已有八分。恐有照管不到,故曰慎独。〔节〕

 致知者,诚意之本也;慎独者,诚意之助也。致知,则意已诚七八分了,只是犹恐隐微独处尚有些子未诚实处,故其要在慎独。〔铢〕

 "诚意"章上云"必慎其独"者,欲其自慊也;下云"必慎其独"者,防其自欺也。盖上言"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者,欲其察於隐微之间,必吾所发之意,好善必"如好好色",恶恶必"如恶恶臭",皆以实而无不自慊也。下言"小人闲居为不善",而继以"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者,欲其察於隐微之间,必吾所发之意,由中及外,表里如一,皆以实而无少自欺也。〔铢〕

 诚意者,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皆是真情。既是真情,则发见於外者,亦皆可见。如种麻则生麻,种谷则生谷,此谓"诚於中,形於外"。又恐於独之时有不到处,故必慎独。〔节〕

 或说慎独。曰:"公自是看错了。'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已是实理了。下面'故君子必慎其独',是别举起一句致戒,又是一段工夫。至下一段,又是反说小人之事以致戒。君子亦岂可谓全无所为!且如著衣吃饭,也是为饥寒。大学看来虽只恁地滔滔地说去,然段段致戒,如一下水船相似,也要柂,要楫。"〔夔孙〕

 或问:"在慎独,只是欲无间。"先生应。〔节〕

 问"诚意"章句所谓"必致其知,方肯慎独,方能慎独"。曰:"知不到田地,心下自有一物与他相争斗,故不会肯慎独。"〔铢〕

 问:"自欺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之类,有分别否?"曰:"自欺只是於理上亏欠不足,便胡乱且欺谩饼去。如有得九分义理,杂了一分私意,九分好善、恶恶,一分不好、不恶,便是自欺。到得厌然揜著之时,又其甚者。原其所以自欺,又是知不至,不曾见得道理精至处,所以向来说'表里精粗'字。如知'为人子止於孝',这是表;到得知所以必著孝是如何,所以为孝当如何,这便是里。见得到这般处,方知决定是著孝,方可以用力於孝,又方肯决然用力於孝。人须是埽去气禀私欲,使胸次虚灵洞彻。"木之。以下论揜其不善。

 问意诚。曰:"表里如一便是。但所以要得表里如一,却难。今人当独处时,此心非是不诚,只是不柰何他。今人在静处非是此心要驰骛,但把捉他不住。此已是两般意思。至如见君子而后厌然诈善时,已是第二番罪过了。"〔祖道〕

 诚意,只是表里如一。若外面白,里面黑,便非诚意。今人须於***时见得表里有不如一,方是有工夫。如小人见君子则掩其不善,已是第二番过失。〔人杰〕

 此一个心,须每日提撕,令常惺觉。顷刻放宽,便随物流转,无复收拾。如今大学一书,岂在看他言语,正欲验之於心如何。'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试验之吾心,好善、恶恶,果能如此乎?闲居为不善,见君子则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是果有此乎?一有不至,则勇猛奋跃不已,必有长进处。今不知为此,则书自书,我自我,何益之有!〔大雅〕

 问:"'诚於中,形於外',是实有恶於中,便形见於外。然诚者,真实无妄,安得有恶!有恶,不几於妄乎?"曰:"此便是恶底真实无妄,善便虚了。诚只是实,而善恶不同。实有一分恶,便虚了一分善;实有二分恶,便虚了二分善。"〔淳〕

 "诚於中,形於外。"大学和"恶"字说。此"诚"只是"实"字也。恶者却是无了天理本然者,但实有其恶而已。〔方〕

 凡恶恶之不实,为善之不勇,外然而中实不然,或有所为而为之,或始勤而终怠,或九分为善,尚有一分苟且之心,皆不实而自欺之患也。所谓"诚其意"者,表里内外,彻底皆如此,无纤毫丝发苟且为人之弊。如饥之必欲食,渴之必欲饮,皆自以求饱足於己而已,非为他人而食饮也。又如一盆水,彻底皆清莹,无一毫砂石之杂。如此,则其好善也必诚好之,恶恶也必诚恶之,而无一毫强勉自欺之杂。所以说自慊,但自满足而已,岂有待於外哉!是故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小处如此,大处亦如此;显明处如此,隐微处亦如此。表里内外,精粗隐显,无不慎之,方谓之"诚其意"。孟子曰:"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夫无欲害人之心,人皆有之。闲时皆知恻隐,及到临事有利害时,此心便不见了。且如一堆金宝,有人曰:"先争得者与之。"自家此心便欲争夺推倒那人,定要得了方休。又如人皆知穿窬之不可为,虽稍有识者,亦不肯为。及至颠冥於富贵而不知耻,或无义而受万锺之禄,便是到利害时有时而昏。所谓诚意者,须是隐微显明,小大表里,都一致方得。孟子所谓:"见孺子入井时,怵惕恻隐,非恶其声而然,非为内交要誉而然。"然却心中有内交要誉之心,却向人说:"我实是恻隐、羞恶。"所谓为恶於隐微之中,而诈善於显明之地,是所谓自欺以欺人也。然人岂可欺哉!"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欺人者适所以自欺而已!"诚於中,形於外",那个形色气貌之见於外者自别,决不能欺人,祇自欺而已!这样底,永无缘做得好人,为其无为善之地也。外面一副当虽好,然里面却踏空,永不足以为善,永不济事,更莫说诚意、正心、修身。至於治国、平天下,越没干涉矣。〔僩〕以下全章之旨。

 问:"'诚意'章'自欺'注,今改本恐不如旧注好。"曰:"何也?"曰:"今注云:'心之所发,阳善阴恶,则其好善恶恶皆为自欺,而意不诚矣。'恐读书者不晓。又此句,或问中已言之,却不如旧注云:'人莫不知善之当为,然知之不切,则其心之所发,必有阴在於恶而阳为善以自欺者。故欲诚其意者无他,亦曰禁止乎此而已矣。'此言明白而易晓。"曰:"不然。本经正文只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初不曾引致知兼说。今若引致知在中间,则相牵不了,却非解经之法。又况***'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说话极细。盖言为善之意稍有不实,照管少有不到处,便为自欺。未便说到心之所发,必有阴在於恶,而阳为善以自欺处。若如此,则大故无状,有意於恶,非***之本意也。所谓'心之所发,阳善阴恶',乃是见理不实,不知不觉地陷於自欺;非是阴有心於为恶,而诈为善以自欺也。如公之言,须是铸私钱,***官会,方为自欺,大故是无状小人,此岂自欺之谓邪!又曰:"所谓'毋自欺'者,正当於几微毫釐处做工夫。只几微之间少有不实,便为自欺。岂待如此狼当,至於阴在为恶,而阳为善,而后谓之自欺邪!此处语意极细,不可草草看。"此处工夫极细,未便说到那粗处。所以前后学者多说差了,盖为牵连下文'小人闲居为不善'一段看了,所以差也。"又问:"今改注下文云:'则无待於自欺,而意无不诚也。'据***方说'毋自欺'。毋者,禁止之辞。若说无待於自欺,恐语意太快,未易到此。"曰:"既能禁止其心之所发,皆有善而无恶,实知其理之当然,使无待於自欺,非勉强禁止而犹有时而发也。若好善恶恶之意有一毫之未实,则其发於外也必不能掩。既是打叠得尽,实於为善,便无待於自欺矣。如人腹痛,毕竟是腹中有些冷积,须用药驱除去这冷积,则其痛自止。不先除去冷积,而但欲痛之自止,岂有此理!"〔僩〕

 敬子问:"'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注云:'外为善,而中实未能免於不善之杂。'某意欲改作'外为善,而中实容其不善之杂',如何?盖所谓不善之杂,非是不知,是知得了,又容著在这里,此之谓自欺。"曰:"不是知得了容著在这里,是不柰他何了,不能不自欺。公合下认错了,只管说个'容'字,不是如此。'容'字又是第二节,缘不柰他何,所以容在这里。此一段文意,公不曾识得它源头在,只要硬去捺他,所以错了。大概以为有纤毫不善之杂,便是自欺。自欺,只是自欠了分数,恰如淡底金,不可不谓之金,只是欠了分数。如为善,有八分欲为,有两分不为,此便是自欺,是自欠了这分数。"或云:"如此,则自欺却是自欠。"曰:"公且去看。又曰:"自欺非是要如此,是不柰它何底。"荀子曰:'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某自十六七读时,便晓得此意。盖偷心是不知不觉自走去底,不由自家使底,倒要自家去捉它。'使之则谋',这却是好底心,由自家使底。"李云:"某每常多是去捉他,如在此坐,心忽散乱,又用去捉它。"曰:"公又说错了。公心粗,都看这说话不出。所以说格物、致知而后意诚,里面也要知得透彻,外面也要知得透彻,便自是无那个物事。譬如果子烂熟后,皮核自脱落离去,不用人去咬得了。如公之说,这里面一重不曾透彻在。只是认得个容著,硬遏捺将去,不知得源头工夫在。'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此是圣人言语之最精处,如个尖锐底物事。如公所说,只似个桩头子,都粗了。公只是硬要去强捺,如水恁地滚出来,却硬要将泥去塞它,如何塞得住!"又引中庸论诚处,而曰:"一则诚,杂则伪。只是一个心,便是诚;才有两个心,便是自欺。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他彻底只是这一个心,所以谓之自慊。若才有些子间杂,便是两个心,便是自欺。如自家欲为善,后面又有个人在这里拗你莫去为善;欲恶恶,又似有个人在这里拗你莫要恶恶,此便是自欺。因引近思录"如有两人焉,欲为善"云云一段,正是此意。如人说十句话,九句实,一句脱空,那九句实底被这一句脱空底都坏了。如十分金,彻底好方谓之真金,若有三分银,便和那七分底也坏了。"又曰:"佛家看此亦甚精,被他分析得项数多,如云有十二因缘,只是一心之发,便被他推寻得许多,察得来极精微。又有所谓'流注想',他最怕这个。所以沩山禅师云:'某参禅几年了,至今不曾断得这流注想。'此即荀子所谓'偷则自行'之心也。"〔僩〕

 次早,又曰:"昨夜思量,敬子之言自是,但伤杂耳。某之言,却即说得那个自欺之根。自欺却是敬子'容'字之意。'容'字却说得是,盖知其为不善之杂,而又盖庇以为之,此方是自欺。谓如人有一石米,却只有九斗,欠了一斗,此欠者便是自欺之根,自家却自盖庇了,哧人说是一石,此便是自欺。谓如人为善,他心下也自知有个不满处,他却不说是他有不满处,却遮盖了,硬说我做得是,这便是自欺。却将那虚***之善,来盖覆这真实之恶。某之说却说高了,移了这位次了,所以人难晓。大率人难晓处,不是道理有错处时,便是语言有病;不是语言有病时,便是移了这步位了。今若只恁地说时,便与那'小人闲居为不善'处,都说得贴了。"〔僩〕

 次日,又曰:"夜来说得也未尽。夜来归去又思,看来'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一段,便是连那'毋自欺'也说。言人之毋自欺时,便要'如好好色,如恶恶臭'样方得。若好善不'如好好色',恶恶不'如恶恶臭',此便是自欺。毋自欺者,谓如为善,若有些子不善而自欺时,便当斩根去之,真个是'如恶恶臭',始得。如'小人闲居为不善'底一段,便是自欺底,只是反说。'闲居为不善',便是恶恶不'如恶恶臭';'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便是好善不'如好好色'。若只如此看,此一篇文义都贴实平易,坦然无许多屈曲。某旧说忒说阔了、高了、深了。然又自有一样人如旧说者,欲节去之又可惜。但终非本文之意耳。"〔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