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翻译英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翻译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9 0
  1. 孙子兵法兵势篇原文及翻译
  2.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3. 故上兵伐谋翻译
  4.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5.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
  6. 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是什么意思
  7. 孙子兵法的原文和翻译

上兵伐谋:上兵,用兵作战的上策。张预注:“兵之上也。”易培基《杂记》谓“义不能通”,“上兵”应作“上正(政)”,其说非是。伐谋,用智谋使敌人屈服,曹操注:“敌始有谋,伐之易也。”此甸意为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取利。

⑧伐交:伐以交。以外交途径战胜敌人,散敌之联盟,固已之交与,亦为“不战而屈人之兵。”陈皞、张预等以为“交”谓伐于两军交合,义短。李筌注:“伐其始交也。”孟氏曰:“交合强国,敌不敢谋。”故“交”释以“外交”为善。

⑨其下攻城:其中最下等的用兵方略是攻城。其,指示代词,其中。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翻译英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不战而使敌屈服,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

孙子兵法兵势篇原文及翻译

上兵伐交,其次伐谋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煎服中药预防"非典",合适的用具有?

砂锅

善兵者 其上伐谋 其次伐交 再次伐兵 其下攻城 这是谁说的呀

这个是来自《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是说: 先用计谋,其次外交,不行干仗,实在没办法才攻城故上兵伐谋上兵:用兵的上策。伐谋:破坏敌人的***。就是说:所以用兵的上策是破坏敌人的***。 呵呵

兵者诡道也(上善伐谋)

兵者诡道也,即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所以能好像看起来不能;用好像看起来不用;近好像看起来远;远好像看起来近。有利的可以引诱它,混乱的可以夺取它,坚实的可以戒备它,强盛可以避开它,气势很盛可以骚扰它,轻视的可以骄纵它, 隐逸的可以劳累它,亲近的可以离间它。攻它无防备处,出击在它不留意时。如此制胜方案,不可事先传出去也。

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次伐城。意思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ruiwen/news/25084

上兵:用兵的上策。

伐谋:破坏敌人的***。

伐交:破坏敌人同盟国的邦交。

伐兵:攻打敌军。

什么叫做“上战伐谋”?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伐谋”,指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伐谋最为有利,故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

潜谋于无形 常胜于不争不费什么意思 5分

我也对这个问题比较感兴趣,谈下我的拙见。

我的理解是,计谋这种东西应该是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形式。如同武功的高深时 无招胜有招。

而斗争中 的上策应该是用最少的代价赢的更多的胜利。

后半句我感觉与孙武的:“上善伐谋 次善伐交 下善伐城 ”相类似

这个问题答案我也想知道 也请高手赐教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兵法兵势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 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 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国家之***也。***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

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

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

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故上兵伐谋翻译

孙子兵法,在没有听这篇专栏之前一直觉得这是一部教人如何去战胜敌人,以少胜多。

其实孙子兵法教人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并且开篇就讲: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意思就是,打仗得最上策是让对方打消作战得想法,就是不站战二而屈人之兵。其次是伐掉对方得社交,让对方孤立无援,没法请外援。然后才是出兵打对方,最下策是攻城,因为攻城死伤无数。

并且跟对方打架是遵循的是兵力第一原则。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意思是如果要打包围战,那兵力要是对方的十倍,如果是五倍可以攻打对方,如果兵力是对方的两倍,也不能正面打而是要把对方分散开,一部分一部分打。如果双方兵力差不多,遇到可以一站,如果是我们提前准备那么肯定不可以打。如果兵力比对方少,那就要快点跑,如果双方兵力相差悬殊,那不能等发现就要跑。

这是学这个专栏给我最大得收获,重新认识了孙子兵法。教人得是不站之法。

我觉得我们现在公司发展也是这样,不要想着怎么去跟对方竞争或者打击对方,除非你的实力比对方大很多,不然就好好做你的产品才是王道。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摘自《孙子兵法·谋攻篇》

解释: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什么意思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意思是在军事行动中,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是最上策,其次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换言之,当面对敌人时,我们应该优先使用谋略和外交手段来解决问题,只有当这些手段都不可行时才考虑使用武力。

出处?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出自中国古代军事经典《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章。

原文节选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迂腾,戎马关头,倏忽而至,此谓胜之德者,非将勇也。故其事胜不胜,而系于天,而非于将也。

译文?

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用兵的法则是:车队千辆,士兵数万,行程千里,如驰如翔,快速到达战场。这不是因为将领勇敢,而是靠着运气。因此胜利与否,取决于命运而不在将领。

赏析?

这句话旨在说明在用兵方面,最高明的是谋略,其次是外交,其次是武力,最下面的则是攻城。在军事对抗中,如果能够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解决争端,那就是最优秀的军事策略。其次是通过结盟、交好等外交手段来挫败敌人。如果敌人的战争行为已经无法避免,动用部分军事力量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最下策是攻打敌方城池,因为这是一个代价高昂的军事行动。

创作背景?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经典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经典之一。它是春秋战国时期孙武(字长卿)创作的,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书之一。这本书总结了孙武作为将军的军事经验,对于当时的军事领袖们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指导。

注释

上兵:用兵的上策。

伐谋: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

伐交: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

伐兵: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攻城: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

生活启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这句名言中得到启示。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我们不应急于***取最暴力的手段,而应先从其他方面入手,比如通过沟通协商、理性分析、创新思维等方式来寻求解决方案。只有当这些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时,我们才应该考虑***取更为强硬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同时,在决策过程中,我们也要学会权衡利弊,尽可能避免损失和牺牲。

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是什么意思

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

伐:本意是杀伐,征讨。这里可解作“征服”、“取胜”。

上兵:用兵的上策。

交:结盟,交好。

意思是:用兵的上策是在战略上挫败敌人,其次是在外交上挫败敌人,再次是用进攻挫败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孙子在这里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要以最小的代价去达到战略目的,能不动武就不要动武,能不牺牲就避免牺牲。

孙子兵法的原文和翻译

要达到某种目的,最好先使用谋略,其次是通过外交技巧,再次是通过击垮对方的军队,最次才是攻破对方城市。

①上兵伐谋:上兵,上乘用兵之法。伐,进攻、攻打。谋,谋略。伐谋,以谋略攻敌赢得胜利。此句意为:用兵的最高境界是用谋略战胜敌人。

②其次伐交:交,交合,此处指外交。伐交,即进行外交斗争以争取主动。当时的外交斗争,主要表现为运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国的联盟,扩大、巩固自己的盟国,孤立敌人,迫使其屈服。

③其次伐兵: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④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

扩展资料

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

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之道是凭借谋略取得胜利,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上兵伐谋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为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

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 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 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将帅,国家之***也。***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

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

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

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扩展资料:

《谋攻》出自《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

《始计篇》第一、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

《作战篇》第二、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谋攻篇》第三、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前三说的是战略运筹。

《军形篇》第四、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兵势篇》第五、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此三是作战指挥。

《军争篇》第七、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篇》第八、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篇》第九、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此四是战场机变。

《地形篇》第十、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篇》第十一、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此五是军事地理

《火攻篇》第十二、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篇》第十三、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谋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