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族类其心必诛什么意思,非我族类其心必诛出自谁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9 0
  1. 非我族内,其心必异是什么意思
  2. 谁能给我刘伯温的生平介绍?越详细越好。
  3. 非我族类其心必诛什么意思
  4. 非我族类其心必诛正确吗
  5. ?非我族类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6.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下句是什么关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下句是什么介绍

其心必异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同家族的人,他们必定不同我们一条心。

出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出自:《左传·成公四年》。

非我族类其心必诛什么意思,非我族类其心必诛出自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写作背景:楚成王三十六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返回晋国,杀掉晋怀公,成为晋国君主。晋文公即位后,对内大力整顿政治,发展经济,整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匡扶周室,谋取霸业。其后,晋大夫先轸提出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争霸方略。所谓报施,即报流亡时宋襄公厚赠重耳之恩,救患就是解救宋都之围。

《左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诸侯听焉,未可以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翻译:秋,成公从晋国回国,想要向楚国请求和好而背叛晋国,季文子说,不行。晋国虽然无道,但不可以背叛。他国家大、臣子和睦,而且靠近我国,诸侯听从他命令,不能够背离他。史佚的记载中有这样一句话,说,不是我相同的种族,他的心意必然不同。楚国虽然大,但不是我们的同族,他怎么肯爱护我们。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左传》

非我族内,其心必异是什么意思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左传是一部什么体史书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转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

释义:不是一个民族、不是一个国家的人,因为立场不同,站的角度不同,心里的想法和目标就不会相同。

二,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释义:国家在兴盛的时候,国君把人民当做伤员一般的关爱,这是他的洪福;国家将要灭亡的时候,国君把百姓的生命当作草芥,这就为他埋下了祸根。

三,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释义:人的心思各不相同,就好像天底下没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人一样。

四,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

释义: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凡事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就不容易出现过错。

五,临祸忘忧,忧必及之。——《左传.庄公二十年》

释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灾祸马上就要临头了,还盲目乐观,不知道引起警惕和提前预防,那么灾难就很难避免了。

谁能给我刘伯温的生平介绍?越详细越好。

非我族内,其心必异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同族的人,他们必定不与我们同一条心。

族类:同族的人,《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晋书江统传》:“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后用以指门第不相当的人。

楚成王三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返回晋国,杀掉晋怀公,成为晋国君主,晋文公即位后,对内大力整顿政治,发展经济,整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匡扶周室,谋取霸业。

其后,晋大夫先轸提出“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争霸方略,所谓“报施”,即报流亡时宋襄公厚赠重耳之恩,“救患”就是解救宋都之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纠合陈、蔡、郑、许四国,出兵包围宋都,迫使宋成公屈服于楚国。

等晋国强大后,宋成公念及其父宋襄公之死,公开背离楚国,转而依附晋国,楚成王闻讯大怒,于是发兵攻宋,包围了宋国都城。

字源解说:

族是会意字,一指宗族,古时同一个家庭或民族聚居在一起,组成一个战斗单位,所以指氏族或家族,二指箭,旗帜之下汇聚了箭,而战斗本要用箭,所以有箭头的意思,三指聚合,战斗需要许多人和箭,《说文解字》中也提到了“束之族族也”,所以有聚集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非我族类

非我族类其心必诛什么意思

刘伯温

(刘基)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南田山武阳村于1948年划归温州文成县)。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刘伯温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夏山。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非我族类其心必诛正确吗

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释义:不是我们同一族的人,他们必定不同我们一条心。

2、出处:《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意思是不是我们家族的人,他们必定不会与我们一条心,楚国虽然土地广大,不是我们同族,难道青爱我们吗?

3、写作背景:楚成王三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返回晋国,杀掉晋怀公,成为晋国君主。晋文公即位后,对内大力整顿政治,发展经济,整经武;对外高举“尊王”旗帜,匡扶周室,谋取霸业。

4、其后,晋大夫先轸提出”报施救患,取威定霸”的争霸方略。所谓“报施”,即报流亡时宋襄公厚赠重耳之恩;“救患”就是解救宋都之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纠合陈、蔡、郑、许四国,出兵包围宋都,迫使宋成公屈服于楚国。

5、等晋国强大后,宋成公念及其父宋襄公之死,公开背离楚国,转而依附晋国。楚成王闻讯大怒,于是发兵攻宋,包围了宋国都城。

?非我族类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不正确。

正确说法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出自春秋名著《左传·成公四年》。不是同族的人,必定不与大家同一条心。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歧视了其他民族,在当今社会并不适用。大家应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让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下句是什么关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下句是什么介绍

典故出处:《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成语意思:族类:同族的人。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 成语注音:ㄈㄟ ㄨㄛˇ ㄗㄨˊ ㄌㄟˋ 通用拼音:fēi wǒ zu lei 拼音简写:FWZL 使用频率: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非我族类,作谓语;常与「其心必异」连用。 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 成语例句:兵不厌诈,中外皆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亦是中外皆然。(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1、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下句是: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

2、出自《左传。成公》秋,公至自晋,欲求成于楚而叛晋。季文子曰:不可。晋虽无道,未可叛也。国大、臣睦,而迩于我,诸侯听焉,未可以贰。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公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