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赤县古称天府_字的形体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9 0
  1. 为什么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
  2. 成都为什么被称为“天府之国”啊?
  3. 天府之国是哪个城市
  4. 中国最初的“天府”是关中地区,为啥后来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叫天府之国因为四川土壤肥沃、易守难攻。

1、土壤肥沃

在古代,要评估一个地方适不适合人居住,最重要的评估标准就是这个地方的土壤肥沃不肥沃,因为民以食为天,如果这个地方的土壤不好,不适合种植农作物,那就算这里的风景再好,就都不能被称之为好地方。

神州赤县古称天府_字的形体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适宜,适合农作物生长。在加上李冰开凿都江堰,使得四川盆地的灌溉系统极为发达,所以一般的旱灾根本影响不到四川盆地,因此四川盆地经常会连年大熟,粮食丰收。

在古代,如果一个地方不缺粮不缺吃的,那这地方自然是天府之国。诸葛亮都曾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把四川当做重要的粮税地。

2、易守难攻

四川在古代交通不便,易守难攻,李白曾写诗“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交通自然是越便利越好,但在古代却不是这样,至少不完全是这样。

在古代,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就很容易发生,至于王朝更迭,其更是广大。但四川却很少受到的波及,这是因为四川周围都是崇山峻岭,剑阁峥嵘而崔嵬,外来者很难攻入四川,四川只要严守关隘,就能保证无恙。因此,四川变得越来越繁华,到最后超越了其他富裕的地区,成为所有人都认可的天府之国。

四川的地形地貌

四川省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全省可分为四川盆地、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北丘状高原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米仓山大巴山中山区五大部分。

四川地貌复杂,以山地为主要特色,具有山地、丘陵、平原和高原4种地貌类型,分别占全省面积的74.2%、10.3%、8.2%、7.3%。土壤类型丰富,共有25个土类、63个亚类、137个土属、380个土种,土类和亚类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43.48%和32.60%。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四川

为什么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

四川,是一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宝地,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历史上有很多英雄豪杰,都曾占据四川在此开国称帝,结果最后却无一例外全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四川极为优越的经济基础与自然环境,使得在这里立国的皇帝丧失了开拓进取的雄心与动力。二是因为四川受地理位置所限制,从内向外出兵非常不便,存在诸多困难,从外向内进攻则处于居高临下状态。

一、古代有哪些皇帝在四川立国

三国时代,刘备和刘禅父子占据四川,在这里建立蜀汉,最终被魏国击灭。成为三国时代第一个覆灭的国家。西晋末年,关西流民李特、李雄父子流亡到四川,掀起了声势浩大西晋流民起义。于公元306年在成都开国称帝,史称“成汉”。然而仅仅四十多年后,成汉就在东晋大将桓温攻击下被灭掉。

五代十国时期,军阀王建占据四川,开国称帝,建立“前蜀”。但前蜀仅仅存在了18年就被后唐灭掉。后唐军阀孟知祥也在成都割据称帝,史称后蜀。后蜀也仅仅存在了32年,就被新兴的北宋灭掉。元末明初,四川军阀明玉珍,在此地建立大夏国,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灭掉。

二、在四川立国的帝王,大都缺乏开拓进取的雄心壮志

因为四川物阜民丰,物产丰饶,不仅粮食产量从不匮乏,还拥有茶叶、食盐、丝绸等誉满天下的优质***,在这里立国,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以至于在这里立国的帝王们,大都满足于割据一方偏安一隅,没有一统河山的雄心。在弱肉强食、逐鹿天下的乱世中,这种想法是注定要失败的。

三、四川受地理因素限制,从内向外出兵行军有诸多困难

四川位于一个盆地内,中心地带平均海拔仅仅200米到700米,周围群山环抱山势巍峨,平均海拔1000米到3000米。从内向外出兵,需要一路仰攻,给大规模行军和后勤粮秣供应都带来极大不便。但从外向内进攻,则是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具有天然军事劣势。

成都为什么被称为“天府之国”啊?

首先因为四川的地形。四川在古代是中原地区中的一部分土地,地势可以说是非常平坦的,因此比其他拥有高山平地的地方都更加好,就是因为他当时的地势比较好,皇帝到这里之后发现这里的自然景观非常美,因此就用天府之国来形容他所见到的这个地方的奇景异象。

其次是因为四川当时的粮食非常足。在古代的时候粮食可以说对一个国家是非常重要的,而四川这里地势比较好,它的水利也比较方便,因此土地就会非常肥沃,产粮食的几率就会更加的高,它比其他的地方产出的粮食更加的多,因此是一个非常大的粮仓,如果什么时候国家去打仗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可以为军队提供非常充足的粮食,所以说皇帝是非常喜欢这样的地方,就把这个地方称为天府之国。

最后是因为四川的景观非常美。古代的皇帝有的时候是非常喜欢游山玩水的,他们会穿成便装,然后到各地在视察各县的时候,同时也会欣赏沿途的风景,而当时一些皇帝再到四川之后,发现这个地方的景观是其它地方不能比拟的,有许多他们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异景,所以说他们非常开心来到这个地方,而且这个地方当时也是非常富裕的,可以体现出当时他们皇帝治理政策的开明,这样一个富裕而又景色非常美的地方,试问谁不喜欢呢?所以说皇帝就把这个地方称为天府之国。

总之,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它独特的地形、景观和土地的肥沃讨得了皇帝的欢心,因此赐予它天府之国的美称。

天府之国是哪个城市

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首先,“天府”原是一个官职,主要掌管人间珍宝。而成都平原在秦朝蜀郡太守李冰及子二郎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有了成都平原的富庶,成为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此外,四川盆地在冷兵器时代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避免了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使得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在古代中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中央王朝和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的重要区域。

同时,成都的自然环境也为其赢得“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具有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地,这些条件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更是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成都平原成为了一个富饶、宜居的地方,被誉为“天府之国”。

总的来说,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是由于其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个美誉不仅代表了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成都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魅力和发展潜力。

中国最初的“天府”是关中地区,为啥后来成了成都平原?

天府之国是哪个城市

“天府之国”是指四川省成都市。天府之国最早出现在秦朝,指秦朝统治的区域,尤其是关中平原。关中自古就号称“陆海”、“天府”,尤其在秦朝时期修建郑国渠之后,一时间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天府之国”出处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成都简介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四川省辖地级市,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截至2019年,成都市下辖12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总面积14335平方千米截至2020年末,成都常住人口2093.8万人。

成都为什么叫天府之国

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人们的生产力比较落后,所以他们对于一些自己未曾涉足的地方都保持着一个不太好的印象,古代的人们对于四川就是这样的一个认知,而且因为古代的四川林木比较茂盛,所以有很多的虫子都在树林之中,就更加没有人敢靠近了,因此也就落得了一个没有文化,蛮荒之地这样的一个印象。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是因为它的水患得到了治理,就成为了一个土壤肥沃的地方,有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一、避而远之

古代的人们对于自己不曾探索过的地方都是避而远之的,因为他们不敢轻易的就进入未知的领域。在古代的时候,四川就是一个未知的领域,虽然在四川省内也有着贸易的道路通过,但是还有很大的一片地方都是未知之地的,四川自然而然的就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在加上在成都地区,水患频发,没有人前去治理,所以就更加的对四川成都等地避而远之了。

二、都江堰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在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有着一股睥睨天下的气势,对于四川这样一块没有被开发的地方,秦始皇是志在必得的,他就派了李冰前去治理成都的水患,李冰到达了成都之后,就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的建造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事迹,水患得到了治理,成都就成为了一个丰硕的鱼米之乡,并且在后世的史书中,还用天府之国这个字眼来形容成都。

三、兵家必争之地

自从成都的水患被治理好之后,成都就成为了一个兵家必争之地,谁拥有了成都,就相当于拥有了无尽的粮仓,在天下三分的时候,成都就是蜀汉的地盘,蜀汉也正是因为占据了成都这样一个地方,才有足够的底气和当时的曹操,东吴两方争夺天下的统一权。现在的成都仍然是一个天府之国,每年的粮食产量是非常多的,在整个地图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天府之国指的是哪里

天府之国最早出现在秦朝,指秦国统治的区域,尤其是关中平原。关中即秦中,是指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区,这个地方自古就号称“陆海”、“天府”,尤其在秦朝时期修建郑国渠之后,一时间更是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在《战国策·秦策》记述了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以上是最早出现的“天府之国”的文字,主要指的是关中平原,一个富庶之地。当时与关中同时被称为“天府之国”的还有“燕”——今北京地区。后人所称天府之国主要指四川盆地。

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是哪个城市

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是四川省成都市。

这是由于它自身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1、历史上所说的“天府之国”主要是指四川盆地,并不包括现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2、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社会环境,这就更有利于它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自然被称为“天府之国”。

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并不是指今天的成都平原,而是以渭河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是由渭河与其支流泾河、(北)洛河(与伊洛盆地的洛河相区分)等河流冲积而形成的平原。

关中平原地形图

一、中国最初的“天府”是如何来的?

关中平原东至潼关一线,西至宝鸡的大散关,南至今秦岭,北达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相过渡的渭北山地,东西纵贯约300公里。行政意义上的关中平原包括今陕西的西安、宝鸡、咸阳与渭南,以及铜川南部的一部分。关中平原海拔在300—800米之间,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

早期关中因农业而产生的聚落群遗址(笔者实拍)

古代称此地为“关中”,又因这里曾是秦活动的地方,故又称“秦中”,有“八百里秦川”之称。此地由于水利发达,又盛产小麦与棉花,汉代时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半坡遗址的先民就在这里过上了定居的生活,生产主要以农业为主,在半坡遗址周边还发现了骨器等早期原始社***用的农具。他们还饲养家畜,经营渔猎,这说明当时的农业已经脱离了初级的原始农业。

西安半坡遗址博物馆(笔者实拍)

关中平原农业初具规模是从周人公亶父迁移到周原开始的。周原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北至岐山,南临渭河,沣河贯穿其中,这样的地理条件为农田的灌溉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周人原为从事农耕的民族,经常在周边开辟农田,所以农业发展迅速。

半坡出土的人面网纹彩陶盆(笔者实拍)

《诗经》与《史记》记载,西周时关中平原的农业技术与农田管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所耕种的农作物多为粟、麦等五谷,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有种植水稻的记载。西周之所以能灭商,其发达的农业基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西周时周文王姬发迁都于沣镐一带(今西安以西),至春秋时期,关中平原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秦时就出现过秦用粮食救晋国的事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泛舟之役”,说明春秋的秦国粮食不但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还可以向外输出。

今日关中平原

至战国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发展,以及秦国实施的一系列变法,秦国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比如,秦就通过变法让很多荒地得到了开垦,提高了农业产量。而战国时秦的水利灌溉设施也相当发达,例如韩国人郑国所修建的郑国渠,沟通了渭河和泾河之间。在秦统一六国前,关中地区就有了“天府”的美誉。

郑国渠遗址

《史记·河渠书》就记载:“秦以强富,卒并诸侯。”至汉武帝时,关中更是经历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如六辅渠、白渠、成国渠、昆明渠与龙首渠的修建使得关中地区更有了“天下陆海”的称呼。

汉代赵过的代田法首先在关中地区推行,而《氾胜之书》更是记载了西汉中后期关中水利事业的发展盛况与农业技术的进步。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西汉中期以后,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与所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已经相当发达了。

从粮食的种类来看,西周时期关中的粮食主要以黍为主,到了战国时粟开始占主要地位。但到了汉武帝时,曾说“今关中俗好种麦”,说明至西汉中期,麦也成为了主要的农作物。

二、“天府”地位的丢失与唐时关中平原的发展

西汉以后关中地区遭到了两次农业生产技术的破坏。一次是西汉末年王莽的篡位,使西汉都城长安人口因战乱而出现了大量的锐减,农业生产也遭到严重的破坏。另外一次是黄巾起义后,董卓之乱,关中成为了当时各个地方诸侯所争夺的主战场,再加上董卓火烧洛阳城,然后要挟汉献帝迁都长安,这些都对关中地区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汉长安城遗址群(笔者实拍)

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关中的农业有所恢复,但已经远不如秦汉时那样发达,而此时关中的“天府”之名也开始渐渐丢失。

隋唐时长安又成为了全国经济与政治中心,农业生产也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唐初对渭河南北水利进行了系统的修复,并对汉魏以来所开辟的水渠进行了改造,但却收效甚微。如唐时花大力气修复郑国渠与三白渠,其灌溉的农田面积连秦汉时的一半都不到,至安史之乱后,其灌溉面积进一步下降。虽然当时关中地区仍号称“沃野千里”,但其粮食产量却还没能达到自足自给的地步。

后来发生了安史之乱,唐朝社会整体衰落,长安的地位也越发堪忧,至唐末,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南方已经有了“扬(今扬州)一益(今成都)二”的说法。关中平原的粮食供给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京杭大运河的粮食运输,才能得到满足,而唐之后的关中平原距离“天府之国”的美誉也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