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三窟相关历史人物是谁_狡兔三窟相关历史人物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8 0
  1. 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哪里?
  2. 孟尝君的三个典故
  3. 孟尝君叫什么名字 孟尝君是哪个国家的历史名人
  4. 狡兔三窟的历史典故
  5. 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哪本书?具体是什么意思?
  6. 对历史人物冯谖的评价

孟尝君以好结交豪杰为名,历史对他的评价多有分歧。当时之人都认为孟尝君是个正人君子,而后世的 王安石 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其实, 王安石 对孟尝君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他手下的食客什么类型都有,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高雅之士。这种不论出身、品行就招致而来的行为,遭到了后世人颇多非议,也使得孟尝君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人,他又叫做田文,他的父亲是齐国很富有的贵族,田文其实也是贵族子弟,只不过他是庶出,因此他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父亲因为自身实力雄厚的原因,被齐王赶回了封地。于是,孟尝君便跟着父亲在封地广泛地招贤纳士,因此孟尝君身边很快就聚集了一大批人才。在战国时期养士的习惯和风气就是自孟尝君始,这些被养起来的士人,为私人服务的,孟尝君对食客们都很好,“天下之士无不倾之”,久而久之大家都希望投靠到孟尝君门下,当然这对孟尝君是有好处的,他在无形中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和威望,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又引起齐王的戒备,而他赡养食客,也并非为了天下,而是为了自己,这一点在后世是遭受了诟骂。

他庞大的智囊团里,什么人都有,鱼龙混杂,有品德高尚的君子,也有偷鸡摸狗的小人。整天与这样一群人打交道,这样造成了很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孟尝君手下有个叫冯谖的人,狡兔三窟、弹剑而歌,就是发生在他们两个人的身上。起初冯谖并没有引起孟尝君的注意,还不断向孟尝君索取,不断提出各种要求,孟尝君都一一满足了他,并且还善待了冯谖的母亲。后来,冯谖得到机会给孟尝君收租,不仅没有把要回来还把那些田契房契都给烧了,孟尝君很生气,结果后来才知道,孟尝君此举完全是为了给他树立威信。

狡兔三窟相关历史人物是谁_狡兔三窟相关历史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冯谖是个很有远见的人,在三千食客里他比较低调,看起来不是很精明的样子,却懂得工于心计,为人机智。当年焚烧欠债生气的孟尝君,今天终于明白了冯谖的良苦用心。后来,孟尝君被新任君主排挤,被赶出了都城,他的门客大多数都走了,只有冯谖还留在他身边,而当他回到薛邑,也有薛邑的百姓夹道欢迎,孟尝君终于看到了冯谖为自己买的“义”了,冯谖又说狡兔三窟,这已经有一窟了。还差两窟,冯谖请求再为孟尝君设两窟。

在冯谖的游说下,秦、魏等诸侯国都纷纷表示要聘请孟尝君,齐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后悔极了,连忙向孟尝君赔罪并恢复了孟尝君的相位。冯谖又让孟尝君去跟齐王说,给自己设立宗庙。这一切就绪后,冯谖便对孟尝君说:“三窟已经就绪,现在你已经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孟尝君在齐国安然无恙做了几十年的相国,这就是狡兔三窟的故事。

成语“狡兔三窟”出自哪里?

1.渑池之会 人物:蔺相如 评价:机智威猛

2.背水一战 人物:韩信 评价:置之死地而后生——韬略

3.图穷匕见 人物:荆轲 评价:莽夫被人激怒干的事

4.狡兔三窟 人物: 冯谖 评价:智谋

5.脱颖而出 人物:毛遂 评价:敢于肯定自己

孟尝君的三个典故

狡兔三窟这个成语,它出自《战国策·齐策·冯谖客孟尝君》,具体的我给你们解释一下这个词语的来源。

冯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君子孟尝君田文门下的一个门客,在吃这一方面,他可是挑剔的很。要求很高,不仅要求餐餐有鱼有肉,外出还要有专车接送,但一直也没做出什么实事来。有一天,孟尝君受不了了,便让冯谖出去办事,任务就是去收债,冯谖满口答应,说老板您就等着吧,我绝对帮你收回来,一分都不少。

但最终冯谖没有带回来一分钱,孟尝君当时一听脑袋都大了,急忙问冯谖到底发生了什么。冯谖说这些贷款我都拿回来了,但我走的时候问过您,您这钱收回来之后要怎么办,您叫我置办些用品。我觉得您什么都不缺,就是缺点德,所以我就为您多买了些品德回来。孟尝君一听火冒三丈,你这不是骂我缺德嘛!渐渐地,孟尝君就冷落了冯谖。后来齐国政治上的人物换了一批,孟尝君被罢官清退了。当孟尝君回到家乡,迎接他的并不是冷言冷语,而是家乡人们的夹道欢迎,酒肉款待。孟尝君觉得很奇怪,忽然才想起当年冯谖为他买德行的事情,这时他才明白冯谖确实是目光长远。便找到了还在身边的冯媛表示感恩,并向其进行请教。

冯媛对孟尝君说,聪明的兔子挖三个洞才能安然无恙地生存下去,您现在已经有一个洞能够安身立命了,您身边的这些老乡,在您落魄时无条件挺你,是因为您当年抹了他们贷款,以后我还会帮您再挖两个洞,那时您才能真正的高枕无忧,所以这就是狡兔三窟的来源。

孟尝君叫什么名字 孟尝君是哪个国家的历史名人

孟尝君的三个典故:鸡鸣狗盗、狡兔三窟 、狐***虎威。

1.鸡鸣狗盗

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贵族,他曾经在齐国担任过宰相职务。在他的领导下,齐国国力强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二。但是,孟尝君也因为自己的贪婪和自私而受到了批评。

有一天,孟尝君被困在秦国,他手下的一些门客为了救他,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在夜间偷偷地溜进了秦国的皇宫,**了秦王赐给孟尝君的宝剑和其他珍宝。这种行为被称为“鸡鸣狗盗”,因为在古代,盗贼常常在夜间活动,而且需要借助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

2.狡兔三窟

孟尝君在历史上的另一个著名典故是他为自己准备的“狡兔三窟”。意思是说,即使他突然遇到了灾难,他也可以有三个躲避灾难的地方,以保证自己的安全。

孟尝君在齐国担任宰相时,曾经遭到了其他贵族的排挤和攻击。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他预先为自己准备了三个藏身之处。这三个藏身之处分别是:齐国的乡下、魏国的都城和楚国的郢都。一旦他在哪个国家遇到了危险,他就会立即前往另外两个国家躲避。

这个典故反映了孟尝君的机智和远见,也说明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

3.狐***虎威

最后一个与孟尝君相关的典故是“狐***虎威”。这个故事讲述了一只狐狸欺骗了一只老虎,借老虎的力量保护自己的故事。

在战国时期,孟尝君曾经在魏国担任过宰相职务。当时,魏国的国君魏武侯对他非常信任,并将他视为自己的知己。但是,孟尝君也有一些野心,他想在魏国建立自己的威望,并取代魏武侯的地位。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孟尝君收买了一只老虎,并将老虎放在了自己的家中。有一天,当魏武侯前来探望他时,看到了这只老虎,他非常惊讶和害怕。孟尝君趁机向魏武侯表示,只有像老虎这样强大的人才能够保护自己,并建议魏武侯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他。

这个故事说明了孟尝君的机智和狡猾,也反映了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才能。

狡兔三窟的历史典故

孟尝君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狡兔三窟、鸡鸣狗盗等成语的出现,都是关于孟尝君的故事,他能够位列战国四君子之列,除了有一定的学识外,定还要一定的品德加身,因此,孟尝君的出现不仅是战国时期的一个精彩剪影,也是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孟尝君的名字叫做田文,战国时齐国人。孟尝君是庶出,他继承父亲田婴薛公之封号于薛地,因此又叫他孟尝君。天下的公子都喜欢养士,信陵君门下食客三千,礼贤下士不重身份地位,很有识人的胸襟和眼光,汉高祖 刘邦 每每经过大梁,都会对信陵君顶礼膜拜,可见信陵君独特的人格魅力。而同样跻身为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虽然他的名气远不及信陵君,但他的故事依旧流传在人们的口中。

孟尝君与信陵君一样,喜好结交贤士,他豪爽、重义气,“天下之士无不倾之”,因而天下的人才都愿意投靠他,最盛时他的门下达到了三千。当时养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社会风气,这些被养起来的士人,都是为贵族公子服务的,相当于贵族的私人顾问。据说,孟尝君是个对食客很慷慨的人,史书上记载他为了赡养食客:“孟尝君舍业厚遇之,”、“无贵贱一与文等”。为了能够养活食客,丝毫不吝惜自己的钱财,并且对门客也一视同仁。

但由于种种的矛盾的演变,孟尝君对待门客的方式也有所改变,从“无贵贱一与文等”的原则,变成了“上等出有车,中等食有鱼,下等食以草具”,或许是这与食客的自身能力有关,也有可能在最开始,食客没有多少的时候,孟尝君能够满足几乎食客所有的要求,而在后面投靠的食客越来越多,因此孟尝君对待门客的方式就有所改变了,孟尝君对门客的方式的转变才有了后来的狡兔三窟的故事。

王安石 认为,孟尝君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 王安石 对孟尝君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他的门客什么类型都有,孟尝君是庶出,因为自己出身原因,孟尝君才会能够和食客打成一片,在他的门下既有鸡鸣狗盗之徒,又有高雅之士。孟尝君能够屈尊,不在乎身份和食客一起同食共饮,在贵公子里实在是相当难得的品行。孟尝君曾经设宴,款待客人夜食,在吃饭的过程中,客人看到了一个人端着自己的饭碗背对着烛火吃饭,客人很生气,以为那个人的伙食比自己的好些,生气得就要放下碗筷离去,但是孟尝君在此时,却把自己的饭端到了客人的面前。客人见到孟尝君这样的举动,很是感动,同时又感到很惭愧,于是就自刎而亡。

因为这件事,让天下的士人都归附孟尝君,而孟尝君来者不拒,都统统纳入到自己的麾下,并且善待他们,每个食客都把孟尝君当做是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孟尝君虽然好客、好爽,具有过人的领导能力,但也有一定的缺陷,他曾因为相貌丑陋被赵国人嘲笑而杀了一个县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在最后还背叛了齐国,这当然不可取的。

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哪本书?具体是什么意思?

“狡兔三窟”是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出自《战国策》。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齐国宰相孟尝君家中养了三千门客,其中一个名叫冯谖。

有一次,孟尝君让冯谖到他的封地薛邑去收债。临走前,冯谖问孟尝君,收债之后买点什么东西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少什么,你就买什么吧。”冯谖到了薛邑后,就和债民们说:“孟尝君不要你们还债了。”

说完,冯谖当众把账单全部烧掉了,薛邑百姓为此非常感激孟尝君。

冯谖回去后,孟尝君问道:“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给我买什么东西了吗?”冯谖说:“我觉得你家什么都有,所以就自作主张给你把‘义’买回来了。”孟尝君听了很不高兴。

一年后,齐王罢免了孟尝君的宰相之职,孟尝君只好回到封地薛邑。薛邑的男女老幼都去迎接他,孟尝君这时才体会到冯谖为他买“义”的意义。可是冯谖却对他说:“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原文是‘狡兔有三窟’),才能免除一死。

如今你才有一个洞,还不能放宽心啊。让我再替你开两个洞吧。”

于是冯谖去了一趟魏国,他跟魏王说,孟尝君能耐可大了,要是能请他来,魏国一定强盛。魏王一听,立刻派人带着一千金(战国时的货币,一千金指的就是一千斤铜)、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消息很快传到了齐王的耳中,他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去当相国。

这个典故的含义是:狡猾的兔子会准备好几个藏身的洞穴,才能免除被猎人捕获的危险。这个故事教给人们要像狡猾的兔子一样,有备无患,居安思危。

对历史人物冯谖的评价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说的是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在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而当俘虏时,劝勾践忍辱投降,伺机报仇雪恨。勾践依照他的话去做,最后终于大败吴国。越王勾践复国后决定重赏大功臣范蠡。但范蠡看到历代宫廷的残酷倾轧,觉得勾践是一个只能同患难而不可共享乐的人,就拒绝官职过隐居生活去了。范蠡临走时还给另一大臣文种留下一封信,信中警告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飞鸟射尽了,弓箭就会藏起来,再也不用了;兔子打死了,猎狗也会被主人杀掉烧熟吃掉的。文种没有听从范蠡的忠告,最后果然被勾践杀掉了。兔死狗烹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立过功的人抛弃或杀掉。有时,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也连用,意思相同。那么狡兔三窟的典故又是出自哪本书呢?具体是什么意思?

据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显示,成语狡兔三窟字面意思是说狡猾的兔子有多处洞穴,比喻人要多些掩蔽措施和应变办法,用以保护自己。它来自《战国策》的名篇《冯暖客孟尝君》。狡兔三窟解释为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出处《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畔经离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他为战国时期一位高瞻远瞩、颇具深远眼光的战略家。通过“薛国市义”、营造“三窟”等活动,冯谖为孟尝君立下了汗马功劳,使其政治事业久盛不衰。 冯谖有超人的智慧,极具战略眼光。他抱着对孟尝君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为孟尝君政治地位的稳定出谋划策。在孟尝君做齐国相国的几十年时间里,无“纤介”之祸,是与冯谖的精心谋划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