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斋视事诗节选***朗诵_高斋视事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7 0
  1. 关与晚霞的诗句
  2. 四大名楼是哪四大?
  3.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古诗
  4. “谢朓”怎么读?“谢朓楼”在什么地方?
  5. 历史上有名的谢朓楼位于哪个省 谢朓楼的介绍

导语:李白的《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让谢脁楼广为闻名,那么这栋楼在什么地方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陵阳山颠,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

 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录于志书上的`北楼诗文有130多篇,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尧臣、文天祥、贡师泰、施闰章、梅文鼎等著名诗人的上品佳作。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高台。

高斋视事诗节选视频朗诵_高斋视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南齐

 南齐建武二年(495)夏,有个出身显族、年届30的诗人,逆水乘舟,缓缓抵宣。他是已经给萧姓的王侯们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脁。谢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谢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南齐建武年间(494年?496年)谢脁出任宣城太守时建,取名曰?高斋?。谢脁曾在此理事、生活,并作有《高斋视事》、《高斋闲望》、《后斋回望》等诗。楼后废。

 唐

 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脁,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又因该楼建成时,敬亭山已经扬名,登楼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称为?北望楼?。唐代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此楼凭吊,赋诗抒怀。《秋季登宣城谢脁北楼》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由于李白之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又被称为?谢公楼?、?谢脁楼?。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因其地势高且险,崖叠如嶂,故题名?叠嶂楼?,并作记以志。(《江南通志》:叠嶂楼,在宁国府郡治后,即谢朓为宣城太守时之高斋地。一名北楼,亦称谢公楼。唐咸通间,刺史独孤霖改建,易今名。)

 明

 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复名?高斋?,也作题记。

 清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许廷式重新修葺,并说:?叠嶂之名以地命也,谢公之称以人传也。北楼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题名曰:?古北楼?。清光绪初(1875),知府鲁一贞, 再次重修。修整后的北楼分上下两层,上圆下方,全木结构,顶盖琉璃瓦,四边飞檐翘角。上层题额曰?叠嶂楼?,围以木栏杆,下层题为?谢脁楼?,四方置屏风门。楼基周围有历代诗文碑刻和修楼碑记。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该楼被日机炸毁。

 1987年在宣州市第9届人民代表大会上,18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重建谢朓楼;1990年***常务会上正式通过;19***年8月8日破土动工,翌年竣工。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高台。为保护谢脁楼遗址,划定的保护范围是遗址基座四周各50米;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之外向南100米,向西80米,向东、北各50米。 现已建立谢脁公园,并成立了谢脁楼管理处。

 自唐以后,宣州城区以纪念谢脁命名的建筑还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云齐(以谢脁《游敬亭山》?合沓与云齐?诗句命名)、绮霞(以谢诗?余霞散成绮?句命名)、 澄江(宋时建,以谢诗?澄江静如练?句命名。《澄江夜月》诗云:?澄江潋滟开天镜,辉映更觉月明多。愿得幽期常不负,与君同听濯缨歌?。)等 亭阁。敬亭山历代修建的先贤祠,谢脁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将宣城呼之为?小谢城?(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欧阳修《闻梅二授德兴 (令)戏书》:?君家小谢城,为客洛阳里。?张耒《效白体赠晁无咎》:?关河战国东秦地,风月南朝小谢城。?)、?谢公城?(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梅询《叠嶂楼》:?谢公城上谢公楼,百尺阑干挂斗牛。?)、?谢脁城?(杜牧《题宣州***寺》:?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许棠《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重引池塘思,还登谢脁城。?)。

关与晚霞的诗句

我国第一部散文集子是(《尚书》 )。

我国最早的一部私人撰写的编年史是(《春秋》, )。

我国现代最早出现的两个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

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韦应物)等

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四大名楼是哪四大?

关于晚霞的诗句汇总如下

1.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谢朓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晚霞扩散开来,仿佛像一片彩色的绸缎。澄清的江水十分平静,如同像一条绢绸。

2.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白朴《天净沙·秋》

一个村庄孤独地坐落在晚霞之中。轻淡的烟雾下,几只乌鸦栖息在老树上,时不时发出几声令人心寒的啼叫。一只鸿雁飞来,在地面上投映下小小的影子。

3.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宋·苏轼《游金山寺》。

靴文细,指风吹水面所泛起的像靴皮一样的细纹。此写微风吹起万顷涟漪、半空残霞如鱼尾一般鲜红的景象。两句都是以比喻修辞手法写之,使所写之景更显形象。

4.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云霞从海面上生气,天色已经晦暗,江边的梅花和柳树展现出一片春天的气象。

5. 云霞雾露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南朝齐·谢緿《高斋视事》。

暧暧,昏暗不明的样子。见,同“现”。离离,草木茂盛的样子。海树,大海与树木。此写日出雾散、远村隐现、海树毕出的景象。

6. 飞霞半缕,收尽一天风和雨。——宋·王灼《减字木兰花》。

此写雨过风住、彩霞散去之景。

7. 残霞明灭日脚沈,水面浮光天一色。——宋·舒焕《和苏子瞻观百步洪原韵》。

明灭,时明时暗的样子。沈,同“沉”。此写夕阳西沉、余霞时明时暗,霞光铺水、天水一色的景象。

8.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和孤雁一同飞翔,秋水和天空连成了一片。

9.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啼。——刘禹锡《踏歌词四首》。

新词唱尽而情人不见,只有红霞映照树林鹧鸪啼叫。

10. 卿云烂兮,鯥缦缦兮。——先秦古歌《卿云歌》。

卿云,一种彩云,古人以为是吉祥的象征。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呀”。鯥,即纠,结集、连合。缦缦,萦回舒卷之貌。祥云飘飘霞满天,瑞气萦回而舒卷。这是写彩云飘动之状,如诗如画。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古诗

江南四大名楼有时又称作长江四大名楼,一般是指中国长江以南的四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建筑,包括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安徽宣州的谢脁楼,但另一说是江南三大名楼,其中谢朓楼即不算在内,另一种说法则四大名楼不包括谢朓楼而包括江苏南京的阅江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是以三国”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现在的岳阳为1984年重修,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是江南四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

滕王阁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南昌市赣江边。唐永徽四年(653) ,高祖子滕王李元婴督洪州时营建 ,并以封号为名 。上元二年(675),洪州都督阎伯玙在此大宴宾客,王勃即席作《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历时1300多年 ,屡毁屡建 ,1926年为北洋军阀邓如琢烧毁 。后又重建。

黄鹤楼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楼址在湖北武汉市蛇山的黄鹄矶头 。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历代屡毁屡建,1884年最后一次焚毁。历代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均有题诗。1985年,在蛇山的高观山西坡重建,楼高五层(加夹层为十层),高50.4米,主楼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颇具民族风格,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古建筑。

鹳雀楼 :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曾在此留下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佳句。

谢脁楼: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陵阳山颠,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谢脁楼历来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南齐建武二年(495)夏,有个出身显族、年届30的诗人,逆水乘舟,缓缓抵宣。他是已经给萧姓的王侯们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脁。谢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谢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南齐建武年间(494年—496年)谢脁出任宣城太守时建,取名曰“高斋”。谢脁曾在此理事、生活,并作有《高斋视事》、《高斋闲望》、《后斋回望》等诗。楼后废。

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脁,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又因该楼建成时,敬亭山已经扬名,登楼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称为“北望楼”。唐代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此楼凭吊,赋诗抒怀。《秋季登宣城谢脁北楼》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由于李白之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又被称为“谢公楼”、“谢脁楼”。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因其地势高且险,崖叠如嶂,故题名“叠嶂楼”,并作记以志。(《江南通志》:叠嶂楼,在宁国府郡治后,即谢朓为宣城太守时之高斋地。一名北楼,亦称谢公楼。唐咸通间,刺史独孤霖改建,易今名。)

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复名“高斋”,也作题记。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许廷式重新修葺,并说:“叠嶂之名以地命也,谢公之称以人传也。北楼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题名曰:“古北楼”。清光绪初(1875),知府鲁一贞, 再次重修。修整后的北楼分上下两层,上圆下方,全木结构,顶盖琉璃瓦,四边飞檐翘角。上层题额曰“叠嶂楼”,围以木栏杆,下层题为“谢脁楼”,四方置屏风门。楼基周围有历代诗文碑刻和修楼碑记。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该楼被日机炸毁。

1987年在宣州市第9届人民代表大会上,18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重建谢朓楼;1990年***常务会上正式通过;19***年8月8日破土动工,翌年竣工。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高台。为保护谢脁楼遗址,划定的保护范围是遗址基座四周各50米;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之外向南100米,向西80米,向东、北各50米。 现已建立谢脁公园,并成立了谢脁楼管理处。

自唐以后,宣州城区以纪念谢脁命名的建筑还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云齐(以谢脁《游敬亭山》“合沓与云齐”诗句命名)、绮霞(以谢诗“余霞散成绮”句命名)、 澄江(宋时建,以谢诗“澄江静如练”句命名。《澄江夜月》诗云:“澄江潋滟开天镜,辉映更觉月明多。愿得幽期常不负,与君同听濯缨歌”。)等 亭阁。敬亭山历代修建的先贤祠,谢脁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将宣城呼之为“小谢城”(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欧阳修《闻梅二授德兴 (令)戏书》:“君家小谢城,为客洛阳里。”张耒《效白体赠晁无咎》:“关河战国东秦地,风月南朝小谢城。”)、“谢公城”(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梅询《叠嶂楼》:“谢公城上谢公楼,百尺阑干挂斗牛。”)、“谢脁城”(杜牧《题宣州***寺》:“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许棠《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重引池塘思,还登谢脁城。”)。

“谢朓”怎么读?“谢朓楼”在什么地方?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罢?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①舅氏:即舅父,即李常。即舅父。舅,母亲的弟兄:舅舅。舅父。舅母。妻的弟兄:妻舅。古代称丈夫的父亲:舅姑(公婆)。氏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秦风·渭阳序》:“我见舅氏,如母存焉。” 孔颖达疏:“谓舅为氏者,以舅之与甥氏姓必异,故书传通谓为舅氏。”李常(1027-1090),字公择,南康建昌人。少读书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抄书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登皇祐进士,调江州判官。公元1072年左右(熙宁中),为右正言,知谏院。王安石与之善。时安石立新法,常极言其不便。安石遣亲密喻意,常不为止。哲宗时,累拜御史中丞,出知邓州。徙成都,卒于行次。常著有文集、奏议六十卷,诗传十卷,及元祐会计录三十卷,均《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②野夫:语出宋太史黄庭坚《嗣法黄龙心》:身得度者,即现天王身而为说法,臣堂兄故卫尉卿兼御史中...生靖之,字茂宗,宣城太守。公辞归宣城治所。南泉问:“宪随舅氏。”自岭下归新淦,因会大慧。舅氏令拜之。宪曰:“素不拜僧。”舅氏曰:“.从教人道野夫狂,汝姑扣之。.”宪知其尝执卷。遂举子思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司徒咨议、御史中丞。...野夫之幸矣!”其诙谐辨捷,皆此类也。

③宣城:宣城,自公元前109年设郡以来,历代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辍,范晔、谢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后出守于此,李白、韩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继来此寓居,众多的人文遗迹,优美的自然风光,使得这座古城不仅赢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赞辞,更因谢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咏,而享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宣城人文胜迹遍布。临风怀古,谢朓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兹山亘百里,合 沓与云齐”的敬亭山,自南齐谢朓以***,先后300多位诗人墨客登临此山赋诗作画,留下诗文600多篇,为名符其实的“江南诗山”;现存敬亭山麓的广教寺双塔,以其对唐塔风格的继承与革新,成为全国仅存,因而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大文学家冯梦龙发现并称为“天下四绝”之一的太极洞,以其中空博大的气象成为溶洞奇观;以三雕艺术、徽墨、徽菜.明清古民居居称誉海内外的绩溪,历代人才辈出,著作《笤溪渔隐丛话》的胡仔,红顶商人、一代巨贾胡雪巖,徽墨传人胡开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胡适,“湖畔诗人”汪静之,小品文学家章衣萍,新文化出版家汪孟邹等,使绩溪赢得“邑小士多”的美名;黄山北坡之下的江村,古称金鳌,村中聚秀湖、狮山古庙、江氏宗祠等古迹文气盎然,江淹、江泽涵、江绍原等名流硕儒皆从此村走出;泾县桃花潭不但因夹岸十里皆桃花而得名,更因李白一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名扬海内外。

④晚楼:即指谢朓北楼。公元495年(建武二年)谢朓被任为宣城太守,就任后,在陵阳山筑起“高斋”,“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 (谢朓《高斋视事》)他勤于郡治,劝民教士,关乎农政,此楼又被称为谢家宅。谢家宅处于宣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峯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宛水:指绕宣城而流的宛溪河。

春骑:骑,跨越。宋·陆游《村社祷晴有应》:“爽气收回骑月雨

快风散尽满天云。”宋刘辰翁《宝鼎现·春月》:“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

习习香尘莲步底。”春骑,春天的跨越。

簇:簇拥,紧紧围拢着。

昭亭:即敬亭山。位于宣州城北5公里的水阳江畔。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峯60座,主峯名一峯,海拔317米。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⑤罢?:稻名,又称?。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千章云木钩辀叫,十里溪风 罢?香。”

圩户:耕种圩田的农户。杨万里《过广济圩三首》:“圩田岁岁镇逢秋,圩户家家不识愁。夹路垂杨一千里,风流国是太平州。”

桁杨:古代用于套在囚犯脚或颈的一种枷。《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 成玄英 疏:“桁杨者,械也。夹脚及颈,皆名桁杨。” 明方孝孺《郊祀颂》:“霈泽是施,大赉是庸。桁杨不陈,囹圄虚空。”《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以致不得不勒限严比,忍用桁杨。”

讼庭:公堂法庭。宋戴复古《贺新郎》词:“讼庭不许频频到

这官坊

翻来覆去

有何分晓。”

⑥谢公:谢眺,高祖谢据为谢安之兄,祖父谢述,吴兴太守,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父亲谢纬,散骑侍郎,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有诗名,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另一说,“小谢”指谢惠连。初任豫章王萧嶷的太尉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竟陵王萧子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495年(建武二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尚书吏部郎,得齐明帝信任。后因不参与萧遥光谋反,被诬陷死于狱中。

换鹅经:指《黄庭经》,或谓《道德经》。 王羲之曾写以换鹅,故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经换鹅的典故。《晋书·王羲之传》:“又 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羣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按,《白孔六帖》卷九五作“写《黄庭经》”。宋陈与义 《送张迪功赴南京掾》诗之二:“看客休题凤,将书莫换鹅。”《四朝闻见录》附录载 元仇远《题保母帖》诗:“大字无过《瘗鹤铭》,小字亦有换鹅经。” 宋苏舜钦 《丹阳子高得逸少于焦山之下来求诗因作长句以寄》:“ 山阴不见换鹅经, 京口今存《瘗鹤铭》。”

历史上有名的谢朓楼位于哪个省 谢朓楼的介绍

注音:xiè tiǎo?

释义:是个人名。谢朓(tiǎo) (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寻迁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狱中,时年36岁。

谢朓楼:

是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的一座著名楼阁。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谢朓楼所属类别:景点

简介:谢朓楼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宣城。谢眺楼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玄晖诗变有唐风"。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杜甫称:"诗接谢宣城"、"谢脁每篇堪讽味"。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谢宣城"。沈约称谢眺"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二百年无此作也"。谢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谢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

历史:谢脁在宣城期间,在郡治之北的陵阳峰上自建一室,取名高斋,作为理事起居之所。史志记载:谢脁"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唐初高斋改建为楼,取名北楼,后又称北望楼、谢公楼、谢跳楼。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因其地势高且险,崖叠如嶂,故题名"叠嶂楼",并作记以志。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并复名"高斋楼",也作题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许廷式重新修葺,并说:"叠嶂之名以地命也,谢公之称以人传也。北楼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题名曰:"古北楼"。清光绪初,知府鲁一员,重修一新。修整后的北楼分上下两层,上圆下方,全木结构,顶盖琉璃瓦,四边飞檐翘角。上层题额曰"叠嶂楼",围以木栏杆,下层题为"谢朓楼",四方置屏风门。楼基周围有历代诗文碑刻和修楼碑记。谢脁楼最后一次毁于1937年日军的轰炸。解放后,这儿被建为烈士陵园。19***年,一座四檐高飞、曲径回廊、气势可观的新的谢脁楼在旧址之上重现。它笑对***塔,俯牵宛溪水,雄踞闹市中心,尽览古城新貌。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台。为保护谢脁楼遗址,划定的保护范围是遗址基座四周各50米;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之外向南100米,向西80米,向东、北各50米。谢脁楼管理处及谢脁公园已经成立。有识之士呼吁建设一个谢脁楼景观区,有关部门已在谢脁楼下规划建设一座较大规模的文化广场。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名楼已再现,文运兴可期。

诗云:

弦歌几度忆高斋,小谢留踪李杜来。

漫洒天花文星下,丹阁今又映霞开。

诗文传承:

1、《高斋视事诗》

南齐谢朓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2、《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

南齐谢朓

结构何迢遰,旷望极高深。

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

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

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

惠而能好我,问以瑶华音。

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

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

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

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

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

1、谢朓楼,是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的一座著名楼阁。

2、南北朝时,门阀名士,陈郡谢氏的谢朓担任宣城太守,在郡城之北的陵阳山修建一楼,称“高斋”。《宣城县志》记载:谢朓“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

3、唐代时,为纪念谢朓,因而重建此楼,以其在郡署之北,改称北望楼,或作北楼。人称谢朓楼、谢公楼。大诗人李白路过谢朓楼时,写作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并在诗中称赞谢朓“中间小谢又清发”。从此谢朓楼知名天下。

4、唐咸通十五年(874年),宣州刺史独孤霖改建此楼,改称叠嶂楼。明嘉靖时宁国府知府方逢时重修,复称高斋楼。清康熙时,知府许廷式重修,称古北楼。光绪时,知府鲁一员再次重修,题二匾额,一曰叠嶂楼,另曰谢朓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