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首剑格剑珌剑璏,剑首剑格剑珌剑璏图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7 0
  1. 古人的宝剑组成部分有那些?名称是什么?要专业的回答,谢谢
  2. 剑的各个部位都叫什么名字啊?
  3. 战国玉云纹剑首与别的玉剑首有哪些不同?
  4. 剑在手柄里的内一部分叫什么
  5. 从威名赫赫的短兵器到象征身份的装饰品,青铜剑到底经历了什么?
  6. 国家珍宝,贵族象征,古代玉具剑鉴赏

剑墩:即剑首。指剑柄的顶部,一般剑首中有孔,可穿绳。

剑镡:即剑格,亦称护手。指剑身与剑柄之间作为护手的椭圆形盘部分。

剑鞘:又名剑匣、剑室。藏剑之物。有铁和木制等,裹以沙鱼皮,涂以朱漆或黑漆,又贵者并镶珠嵌宝。

剑首剑格剑珌剑璏,剑首剑格剑珌剑璏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剑茎:创柄之古称。清·程瑶日《考工创物小记·桃氏为剑考》:“茎者,言颈也,在首下。”

剑室:即剑鞘。汉·杨雄《方言》:“剑鞘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

剑廓:剑梢的别称。汉·扬雄《方言》:“剑消自关而东或谓之廓。”

剑珥:即剑格。又名剑镡。《庄子·说剑篇》释文引司马云:“谭,剑珥也。”

柄:(bing)剑梢的别称。汉·扬雄《方言》:“剑鞘自关之西,谓之柄。”

剑穗:剑柄后缚的装饰品。近现代剑术套路有长穗与短穗之分别。

剑袍:即剑穗。有文武之说,文剑佩带剑袍,武剑则无。

古人的宝剑组成部分有那些?名称是什么?要专业的回答,谢谢

剑的典型结构

尽管剑在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有过无数种形制,但一般来说剑都由剑身、剑柄、剑鞘三大部分组成。

剑身指剑有锋刃之部位,包括剑锋、剑刃、剑脊、剑面、剑颚五个部分。剑锋指剑身末端、剑尖附近的部分,其形状一般有尖锋和圆锋两种。剑刃指剑身两侧的锋利部分,常在刃部夹钢,以增加剑的锐利。剑脊指剑身中央突起的部分,有增强剑身强度的作用,有单脊、双脊或三脊(成血槽状)之分。

剑脊要平直,两面刃对称,以保持剑的平衡。剑面指剑脊两侧的平面。剑颚俗称吞口,指剑身与护手间的铜片,作为防止剑鞘滑落、格挡来剑或美观之用。剑颚附近区位多镂刻剑名、剑主字号、工匠名或造剑时间等铭文。

剑柄指手握部位,包括剑首、剑把和剑格三个部分。剑首是指剑柄的顶部装饰,故又叫剑头。其作用主要是平衡重心以利手感,其次是装饰用。剑把是指手握部分的主体,又称剑柄、剑夹,有单、双手之分,单手剑把长10~20厘米,双手剑把长20厘米以上。

剑格俗称护手,指剑身与握柄之间作为护手的突出部分,防止两剑相格后刺伤握持之手而设,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止刺物时手滑到剑刃上受伤。

剑鞘指用来盛装宝剑的囊鞘,又名剑匣、剑室,俗称剑壳。剑鞘主要起保护剑刃的作用。在人类历史中,剑鞘曾用皮革、木材以及铜铁等金属材料充当。剑刃进入鞘的地方叫做鞘口,这一部分比剑鞘本体要宽,方盒状,上面有个小环或是圆扣便于携带。皮革剑鞘在保护剑端部分通常使用金属或金属环包裹,以免剑鞘被穿通。

剑的各个部位都叫什么名字啊?

专业的叫法如下,相关知识可以去“宝剑之家”看看

剑墩:即剑首。指剑柄的顶部,一般剑首中有孔,可穿绳。

剑镡:即剑格,亦称护手。指剑身与剑柄之间作为护手的椭圆形盘部分。

剑珥:即剑格。又名剑镡。《庄子·说剑篇》释文引司马云:“镡,剑珥也“。

剑鞘:又叫剑匣、剑室。藏剑之物。有铁和木制等,裹以沙鱼皮,涂以朱漆或连云黑漆,又贵者并镶珠嵌宝。

剑室:即剑鞘。汉·扬雄《方言》:“剑鞘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

剑廓:剑梢的别称。汉·扬《方言》:“剑梢自关而东或谓之廓”。

剑茎:剑柄之古称。清·程瑶曰《考工创物水记·桃氏为剑考》:“茎者,言颈也,在首下“。

剑穗:剑柄后缚的装饰品。近现代剑术套路有长穗与短穗之分别。

剑袍:即剑穗。有文武之说,文剑佩带剑袍,武剑则无。

战国玉云纹剑首与别的玉剑首有哪些不同?

分类: 休闲 >> **

解析:

剑墩:即剑首。指剑柄的顶部,一般剑首中有孔,可穿绳。

剑镡:即剑格,亦称护手。指剑身与剑柄之间作为护手的椭圆形盘部分。

剑鞘:又名剑匣、剑室。藏剑之物。有铁和木制等,裹以沙鱼皮,涂以朱漆或黑漆,又贵者并镶珠嵌宝。

剑茎:创柄之古称。清·程瑶日《考工创物小记·桃氏为剑考》:“茎者,言颈也,在首下。”

剑室:即剑鞘。汉·杨雄《方言》:“剑鞘自河而北,燕、赵之间,谓之室。”

剑廓:剑梢的别称。汉·扬雄《方言》:“剑消自关而东或谓之廓。”

剑珥:即剑格。又名剑镡。《庄子·说剑篇》释文引司马云:“谭,剑珥也。”

柄:(bing)剑梢的别称。汉·扬雄《方言》:“剑鞘自关之西,谓之柄。”

剑穗:剑柄后缚的装饰品。近现代剑术套路有长穗与短穗之分别。

剑袍:即剑穗。有文武之说,文剑佩带剑袍,武剑则无。

剑在手柄里的内一部分叫什么

玉剑首中以圆形剑首最为常见,但像这种两面饰花纹的作品并不多见。剑的配饰还有杨公乡战国墓的玉谷纹璏,关于古代玉剑饰的各部位名称,文献记述有所不同,反映出时代、地区间的称谓差别。

宋以来的古代图册中,多把此类饰于剑鞘侧面的玉件标注为“璏”。所见这类玉饰主要为长短两种,其花纹、形制多有变化。

这件谷纹璏长6.5厘米,宽2.3厘米,高1.4厘米。此璏由典型的青玉料制成,这种玉料在除璧以外的战国玉器中很少出现。

作品呈长方形,片状,两端向下卷,表面饰凸起的谷纹,每3个谷粒为一组,以阴线相连。

战国玉剑饰还有云纹珌,高6.3厘米,宽5.95厘米,厚2.25厘米。玉料为青白色,表面有较重的赭色斑,其色非玉料本身所带。器呈上宽下窄的梯形,两侧内凹,中部向两面凸起,表面饰阴线勾云纹,勾云纹中又有细阴线环形图及双短线。

剑珌是剑鞘底端的饰物,所处位置很低,不能再饰长穗,在它的底面有细阴线花纹,应是后人所刻,又有相通的双孔,穿有绳结、长穗,可能是后世作为人身挂件或器物挂坠使用。剑饰中很重要的部分还有剑格,亦称护手,指剑身与剑柄之间作为护手的部分,在古代又称剑镗,如一件战国玉兽面纹剑格,高2.2厘米,宽5.5厘米,厚1.7厘米。为新疆和田玉质,青白色,截面为菱形,两端薄,中间厚,两面均饰兽面纹。

兽面为粗眉、凸眼,鼻以下不明显,兽面两侧饰勾云纹,中部有通孔,用以置剑柄。全器边棱锋利,光亮度强。

从威名赫赫的短兵器到象征身份的装饰品,青铜剑到底经历了什么?

1.剑柄

指手握部分。古称剑茎、剑把。包括剑首、剑把和剑格(又称护手)。

(1) 剑首:指剑柄的顶部装饰,故又叫剑头。其作用主要是平衡重心以利手感,二则装饰用。

(2) 剑把:指手握部分之主体。又称剑柄、剑夹。有单、双手之分。单手剑把长10至20厘米,双手剑把长20厘米以上。剑茎指剑身后面穿入或者两片胶合式固定剑茎。

(3) 剑格:俗称护手,古称镡、格。指剑身与握柄之间作为护手的突出部分,防止两剑相格后刺伤握持之手而设,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止刺物时手滑到剑刃上受伤。

2.剑身

指剑有锋刃之部位。其材质视不同品种和使用要求,分别***用中碳钢、不锈钢、花纹钢、合金钢或铝合金等。为增强剑身强度,有包钢(钢芯)或刃部嵌钢。

(1) 剑颚:俗称吞口,剑上较少见。指剑身与护手间的铜片,作为防止剑鞘滑落,格挡来剑或美观之用,又称肩。

(2) 剑脊:指剑身中央突起部分,有增强剑身强度的作用。有单脊、双脊或三脊(成血槽状)。要求剑脊平直,两面刃对称,以保持剑的平衡。

(3) 剑刃:古称锷,指剑身两的锋利部分。常在刃部夹钢,以增加剑的锐利。

(4) 剑锋:指剑身末端、剑尖附近部分。其形状一般有尖锋和圆锋二种。

3。剑鞘

又名剑匣、剑室,俗称剑壳。其材质通常为木制,外涂以朱漆或黑漆,或裹以沙鱼皮,现代常***取裹蛇皮的办法求创新,让人能够未拔剑就先体会毛骨悚然。若***用檀木、红木、黄花梨、鸡翅木等珍贵木材,不需油漆,呈天然木纹本色,历久更显古色古香。现代剑多用普通花梨木,少数也有铁、铜、不锈钢等金属制作,上有刻花。。”

国家珍宝,贵族象征,古代玉具剑鉴赏

在屈原的《国殇》中对战国时的战争状况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谷兮短兵接。”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看出在战国晚期的战争中短兵器已经开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战国及以前的短兵器主要有什么呢?这里的短兵器又是指哪一种武器呢?

经过考证,这种短兵器就是剑。剑是一种活跃于战国及以前的战场上的短兵器。因为剑的攻击主要以戳、刺为主,所以其攻击距离很短,要非常接近敌人才能达到伤敌的目的。关于武器的性能,有一句特别简要的概括,那就是“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长武器有利于在距离敌人较远的对敌环境中作战,但长武器在近战过程中发挥不出短兵器灵活多变与迅捷的性能。所以说,近身战兵器短一分就多一分灵活和危险。

从人类的作战史来看,最先运用的是标枪、石丸、木棍之类的武器,到后来变成了矛、戟等较长的武器,再到后来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铜剑、铜匕首之类的短兵器也大量生产和使用,最后火药的发现结束了冷兵器时代。因此我们可以想象从商到秦的这段时间里刀、剑等短兵器的普遍使用,一定晚于长兵器戈、矛等,并且最先被使用的铜刀、铜剑都要有相当的长度才行。商代的铜刀,一般刃部长过20厘米,以砍劈为主要的使用方式。但短兵器在劈砍方面的效果似乎一直很不理想,随着实践,古人发现较短的兵器应以直刺较为有效。故商代晚期就有了改革,于是尖刺双刃以刺杀心脏为目的的匕首短剑出现了,不过这种短剑直至西周以后才逐渐增多。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因为对抗胡人的需要,便虚心的学习了胡人的骑射技术,此举被史书称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一举措使赵国国力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者。于是骑兵便成为了赵国的常备主要武装,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看到此举后纷纷效仿,都开始实施骑兵强国这一方略。随后,由于骑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长柄兵器如:戈、矛等不便在马上携带和使用,于是各国就对短兵器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一种以戳刺为主的兵器开始产生并大量生产,当然剑除过战时的优势之外在平时,刀剑也比戈戟有个好处,那就是它可以佩带在身上以备不时之需,而戈戟就不能像刀剑那样带在身上,携带戈戟在很多时候捆绑双手给将士们造成很多不便,因此刀剑成为将士们甚至成为士人的常佩之物。这就促生了剑文化的产生。

后来,随着作战的需求和冶金术的发展,铜剑越铸越长,但是铜剑的长度一增,就会使重量增大,增大重量会使铜剑不便单手使用,影响战斗力,于是工匠们只能在铜剑的薄厚上做文章,但是事实是铜铸的剑比较脆如果太薄就很容易折断,故50厘米以上的铜剑还是很少见的,极个别的长铜剑会加入一些其他的矿物成分来增加韧度,但其造价昂贵难以普及。也正因为如此以铜铸剑的方式一旦有较好的替代品出现就立***被替代。到了冶铁时代,钢剑就很快取代了青铜剑。这主要与钢材坚韧,它可以满足铸造的长度,可以将钢材锻造的很薄,其重量也非常适合单手使用,并且钢剑经锻造薄之后,不但不会影响其杀伤力反而变的更锋利更具杀伤力。

所以原本以直刺为主的武器—剑,随着长度的增加,刃部变薄变锋利之后,开始转用以锋利的刃部砍劈为主要的攻击方式。又因为劈砍只需要有一面就可以完成,并且单面有弧度的刃口更有利于刃部的切割,所以它也就不必两边都有刃了,其剑身也开始弯曲成刀的形状。因此,从西汉开始,单刃刀就渐渐取代了双刃剑、双刃刀成为战斗的主要配备。

因为铁铸刀是普通士兵们的实战用具,为了凸显身份和不同,剑成为了将领和那些不必到第一线作战的贵族的身份表征。最初这些贵族和将领们用于表身份的剑是用铁铸造而成,但后来这些慵懒闲散的贵族们觉得铁器容易锈蚀腐坏,所以他们改用铜剑。铜虽也会生绿锈,但无碍其美观及质量。故贵族喜爱铜剑。既然铜剑成为表征身份的装饰具,他们就不惜用贵重的材料来装饰,这种行为最终演变成制度。据东汉《说文解字》中的记载:“佩刀上饰。天子以玉,诸侯以金。”而这里的上饰指的就是剑首呈圆状的装饰物。在这种转化背后的主要原因与剑从实用工具到象征物品有极大的关联!

那么,表身份的剑会有什么样的装饰呢?从考古发现来看,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组成(剑鞘一般由木头制作而成,木头在地下会很快的腐烂,所以就只留下四件玉饰和青铜剑身)。这四件玉饰分别是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因为到秦汉以后剑的杀伤力已经远不及刀,所以战场上的剑被刀所替代,但因为剑的文化意义,所以剑变成了身份的象征,于是剑便配上了玉制的装饰物,成为了一种象征性大于实用性的武器!

玉剑饰,是古代镶嵌在剑上的装饰玉器。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用玉来装饰剑,在西周便已开始,春秋战国诸侯争霸,战争频繁,兵器生产量大,达官贵族为了标榜财富实力,显示社会地位,表明身份,开始广泛在所佩之剑上饰玉,玉剑饰于是被广泛使用。成套的玉具剑以西汉时期最为盛行。

玉剑首,剑首安装于剑柄末端,形状为圆饼形,正面的中部有凸起的同心圆,上饰涡纹,内圆的四周饰谷纹;背面光素,有象鼻穿孔和沟槽,与剑柄端连接。图中的玉剑首是西汉时期比较流行的样式。

玉剑格,剑格安装在剑柄与剑锋之间,作护手之用。

玉剑璏造型为长条形,是装饰在剑鞘上方一侧,用来贯带系剑于腰部的器物。剑璏(zhì)又称剑鼻,《说文·玉部》:“璏,剑鼻,玉也。”此件玉剑璏正面浮雕一穿云螭虎龙,形体生动洗练,尾呈绞丝状。背面是长方形的仓,仓的侧面是贯穿革带的透孔,作穿系之用。

玉剑珌,?剑珌安装于剑鞘的最下端,《说文·玉部》:“珌,佩刀下饰,天子以玉,诸侯为金。”

可是到了春秋战国这个混乱的时代,天子只不过是一个摆设罢了,所以诸侯们纷纷僭越,改用玉剑饰。

古人云:「 ”君子如玉”,在古代,玉一直是德行的象征,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公卿大臣,无不以配玉为荣,正所谓:「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出自《礼记·玉藻》) 除玉外,配剑也是我国古人的雅爱,周、秦、汉、唐两千余年中,佩剑之风一直盛行不衰。西周至春秋时期,剑除佩带防身外,腰间悬剑也是当时表现地位身份的一种方式,非王侯、贵族不能佩之。 ▲战国时期,冶铁技术的发展,使铁剑开始投入使用,其锻制技术亦大有进步,由原来短而厚的青铜剑形制向长而薄的铁剑发展,最长者可达一米多。 玉、剑,这者在古代皆是贵族所佩之物,故古人就将其两者合一,最早于西周时期出现玉、剑的结合物——玉具剑。 ▲历史上第一代昌邑王,汉武帝第五子刘髆墓葬中出土的玉具剑,现已入藏于巨野县博物馆。 玉具剑,亦称「 ”玉头剑”,即是剑首和剑柄等部分用玉石材料制成的剑,拥有剑首、剑格、剑璏(璏,zhì,玉制剑鼻)、剑珌四个玉饰物,其雏形起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晚期时,逐渐形成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四样俱全的完整玉具剑。 剑首,镶嵌在剑柄顶端的装饰品,即镡,处于剑茎上方,只有一小块,以玉或金属制成,扁圆形,其上镂有花纹,除装饰外,其材质也是区分佩剑者等级的标志。 剑格,亦称护手、剑镗,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正视略成长方形,中部逐渐凸起一脊,侧视为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两面均琢有纹饰,在剑饰中数量最少。(亦有光素无纹的形制) 剑璏(zhi),或称卫、璲,镶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上刻纹饰,供穿带佩系所用,俗称文带,在几种剑饰中所占比例最大,以汉代出土和传世的数量最多。 剑珌(bì),或称摽,玉制,安在剑鞘尾端,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直身、体圆、较厚,战国早期时光素无纹,于晚期出现纹饰,以兽面纹和卷云纹为主。汉代时器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梯形,纹饰以螭纹为主。 ▲汉朝时,光武帝刘秀曾赐玉具剑于冯异,形制为七尺长剑,每套四件。《后汉书.冯异传》载:「 ”时,赤眉、延岑三辅,郡县大姓各拥兵众,大司徒邓禹不能定,乃遣(冯异)异代禹讨之。车驾送至河南,赐以乘舆七尺具剑。” 西周、春秋时期,玉具剑被视为宝物和身份的象征,在其之后千余年中,一直都是古代佩剑中装饰最为隆重,最为豪华高贵的佩剑,既可佩于腰间以显尊贵,亦可作礼仪、祭祀、墓葬之用。《说苑.反质》中载:「 ”经侯过魏太子,左服玉具剑,右带佩环,左光照左,右光照右。太子不视。经侯曰:‘魏国有宝乎?’太子曰:‘主信臣忠,百姓戴上,此魏国宝也。’经侯应声解剑而去佩。”《东宫旧事》载:「 ”太子仪饰有玉具剑。”《史记·田叔列传》载:「 ”将军欲取舍人中富给者,令具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 ▲从《说苑.反质》所记载的故事中可以看出,玉具剑在当时的地位和价值,足以比作国家之宝。图中为安徽天长三角玗汉墓群出土的西汉玉具剑,现藏于天长市博物馆。 后至汉朝时,佩剑、佩玉越发盛行,玉具剑也在此时又得到大力发展,剑上的玉质装饰物较之春秋时期数量大增。且因汉朝厚葬之风的影响,作为贵族最喜爱的墓葬品,玉具剑在当时被王公贵族大量使用于墓葬,如西汉汉废帝,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就曾出土三把金丝缠绕的玉具剑。 ▲海昏侯墓主棺板上方发现的三把玉具剑,剑鞘部位有金丝缠绕,不一定是墓主生前所用,或是为表墓主身份高贵而入葬的也未可知。 隋唐时,佩剑之风依然不绝,而玉具剑也仍然位居第一。《隋书.礼仪志》载:「 ”一品,玉具剑,佩山玄玉。二品, 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解剑。一品及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品号侯,皆只佩。” ▲汉代时,皇帝常以玉具剑赏赐功臣及使节,《汉书.匈奴传》载:”单于正月朝天子甘泉宫,赐玉具剑。「 ”《汉书.王莽传》亦载:”进其玉具宝剑,欲以为好。「 ” 玉具剑始于周朝、春秋,盛于两汉、隋唐,后于魏晋时期渐渐没落,再不见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