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首垢面的鲁迅阅读理解_囚首垢面的鲁迅先生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7 0
  1. 武松绰号的由来 尽量说的简单集体点 谢谢!
  2. 武松绰号由来
  3. 形容一个人邋遢的成语
  4. 不修边幅是啥意思
  5. 武松绰号的来历
  6. 逢头垢面意思是什么?

1.描写脸部很肮脏的成语

肮肮脏脏不干净。

比喻卑鄙、丑恶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一章:“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 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卑鄙龌龊形容品质恶劣,导心不正,言行肮脏。

—— 关于肮脏的成语出处:郭沫若《郑成功》第五章:“他们里面的坏人,的确是天地间最坏的东西。背信弃义,放火,横抢武夺,卑鄙龌龊,什么都干得出来。”

囚首垢面的鲁迅阅读理解_囚首垢面的鲁迅先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卑陋龌龊龌龊:肮脏。形容品质恶劣。

亦作“卑鄙龌龊”。出处:无不干不净指不洁净,肮脏。

也指因忌讳而感觉不洁净。也可形容语文不文明。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不干不净,也不知道毛病儿,买了来三日两日,又弄鬼掉猴的。”藏垢纳污垢、污:肮脏的东西。

包藏容纳肮脏之物。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 描写肮脏的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之地。”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女吊》藏污纳垢污、垢:肮脏的东西。

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这个地方曾经是一个~的黑窝。涤瑕荡秽涤:清除;瑕:玉上的斑点;荡:清除;秽:肮脏。

指清除旧的恶习。出处:汉·班固《东都赋》:“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

使其上下一心,痛自刻责,~,发愤为雄,犹足以为善国。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四回风尘肮脏在污浊的人世间挣扎。

风尘:指污浊,纷扰的生活。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引申为强项挣扎的意思。

—— 关于肮脏的成语出处:无垢面蓬头指面目肮脏,头发凌乱。出处:明孙仁孺《东郭记·蚤起》:“如云鬓发粗粗卷展,蛾眉低偃,也只索垢面蓬头,净洗朱铅。”

见豕负涂看见猪趴在路上。比喻肮脏污秽。

出处:《周易·暌》:“上九,暌孤,见豕负涂。”纳垢藏污垢、污:肮脏的东西。

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描写肮脏的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受人甘心~。明·陈汝元《金莲记·构畔》同流合污流:流俗;污:肮脏。

指跟坏人一起干坏事。出处:《孟子·尽心下》:“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此数贼者,~,败坏国政。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二回污手垢面形容手脸都很肮脏。

出处:无掩鼻而过捂着鼻子走过去。形容对腥臭肮脏的东西的嫌恶。

—— 关于肮脏的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辞秽语*:不健康;秽:肮脏。

指轻薄的下流话。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词秽语,概所不录。”

肮肮脏脏 卑鄙龌龊卑陋龌龊不干不净藏垢纳污涤瑕荡秽风尘肮脏垢面蓬头见豕负涂同流合污污手垢面掩鼻而过*辞秽语。

2.形容一个人脏的词语

雀小脏全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五脏六腑 五脏:脾、肺、肾、肝、心;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也比喻事物的内部。

脏污狼藉 ***、受贿,名声败坏,不可收拾。

风尘肮脏 在污浊的人世间挣扎。风尘:指污浊,纷扰的生活。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引申为强项挣扎的意思。

贪脏枉法 ***受贿,违犯法纪。

真脏实犯 脏物上真的,罪犯是确实的。泛指犯罪的证据确凿

捉贼捉脏 比喻处理是非的事,要以事实为根据。

坐地分脏 原指盗贼就地瓜分偷盗来的脏物。现多指匪首窝主自己不动手而坐在家里分取同伙偷盗来的财物。

肮肮脏脏 不干净。比喻卑鄙、丑恶

3.描写人物很脏的句子

○ 其貌不扬:不扬:不好看。形容人容貌难看。

○ 面目可憎:憎:厌恶。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

○ 獐头鼠目:像袋象獐子那样又小又尖,眼睛像老鼠那样又小又圆。形容人相貌丑陋,神情狡滑。

○ 蓬头垢面:头发蓬乱,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

○ 鹤发鸡皮:鹤发:白发;鸡皮:形容皮肤有皱纹。皮肤发皱,头发苍白。形容老人年迈的相貌。

○ 鸡皮鹤发:皮肤发皱,头发苍白。指老人。

○ 被发文身:被发:散发;文身:身上刺花纹。原指古代吴越一代的风俗。后也用以泛指未开化地带的风俗。

○ 囚首垢面:象监狱里的,好久没有理发和洗脸。形容不注意清洁、修饰。

○ 头童齿豁:童:原指山无草木,比喻人秃顶;豁:缺口。头顶秃了,牙齿稀了。形容人衰老的状态。

4.描写人物面部的词语

奸笑 冷笑 猥琐的笑 傻笑 憨诚惶诚恐 胆颤心惊 吊胆提心 担惊忍怕 担惊受恐

担惊受怕 大惊失色 胆裂魂飞 怛然失色 胆丧魂惊

胆丧魂消 胆战心寒 胆战心慌 胆战心惊 胆战心摇

骨寒毛竖 骨软筋麻 汗不敢出 汗出浃背 汗出洽背

魂飞胆颤 魂飞胆裂 魂飞胆落 魂飞胆破 魂飞胆丧

魂飞胆战 魂飞魄散 魂飞魄丧 魂飞魄飏 魂飞魄越

魂飞神丧 惶惶不安 魂耗魄丧 惶恐不安 汗流浃背

汗流夹背 汗流洽背 寒毛卓竖 魂飘神荡 汗洽股栗

骇人听闻 骇人闻听 魂丧神夺 魂亡胆落 魂消胆丧

魂消魄夺 魂消魄丧 寒心酸鼻 惊愕失色 惊弓之鸟

惊惶万状 兢兢战战 惊恐失色 惊恐万状 噤若寒蝉

惊心吊胆 惊弦之鸟 恐慌万状 恐后争先 栗栗危惧

泪如泉涌 泪如雨下 了无惧色 泪下如雨 目瞪口呆

目定口呆 目瞪口僵 目瞪口结 目瞪口张 目瞪舌强

目瞪舌挢 目瞪舌强 毛发倒竖 毛骨悚然 目怔口呆

捻神捻鬼 怕风怯雨 怕鬼有鬼 魄散魂飞 魄散魂消

魄消魂散 怕硬欺软 钳口挢舌 欺软怕硬 欺硬怕软

肉颤心惊 肉跳神惊 肉跳心惊 丧胆亡魂 三魂出窍

舌挢不下 色若死灰 神逝魄夺 缩头缩脑 肆无忌惮

谈虎色变 贪生恶死 贪生畏死 提心吊胆 畏敌如虎

武松绰号的由来 尽量说的简单集体点 谢谢!

形容一个人衣着随便,形象邋遢的成语是:蓬头垢面、不修边幅、邋里邋遢、囚首垢面、披头散发

1、蓬头垢面

读音:péng tóu gòu miàn

释义:形容头发很乱,脸上很脏的样子。泛指没有修饰。

出处: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子则草昆粗衣;蓬头垢面。”

译文:儿子则是用草捆着粗布衣服,头发很乱,脸上很脏。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指外表不整。

反义词:衣冠楚楚

例句:干部上班一定要着装严整,否则,个个蓬头垢面,成什么体统?

2、不修边幅

读音:bù xiū biān fú

释义: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靸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译文:他又不注意衣着,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拖着一双破破烂烂的蒲草编织的鞋子。

反义词:衣冠楚楚

近义词:不衫不履、不拘小节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不注意仪容、衣着 。

例句:有的人不修边幅,却以风流名士自居。

3、邋里邋遢

读音:lā lǐ lā tā

释义:指人肮脏不整洁,不修边幅。

出处:艾煊《大江风雷》第一部:“军旗没有展开,它被一个灰**邋里邋遢的油布旗套子包裹住了。”

近义词:邋邋遢遢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例句:别看他外表邋里邋遢,却写得一手好诗,对书法也颇有研究。

4、囚首垢面

读音:qiú shǒu gòu miàn]

释义:像监狱里的很久没有梳头和洗脸。形容不注意个人仪表清洁与修饰。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

译文:莽护理患者,亲自尝药,忙乱的顾不得梳头和洗脸。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 囚首丧面、不修边幅、蓬头垢面

反义词:衣冠楚楚

例句:你就这样囚首垢面的出门,也不怕别人耻笑。

5、披头散发

读音:pī tóu sàn fà。

释义:头发长而散乱,形容仪容不整。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回:“那张三又挑唆阎婆去厅上披头散发来告道:‘宋江实是宋清隐藏在家,不令出官。“

译文:那张三又挑唆阎婆去厅上披头散发来告道:”宋江确实是被宋清隐藏在家,不让出现在官员面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狼狈。

近义词:蓬头垢面

例句:邻居王大嫂整天披头散发,从不注意自己的形象。

武松绰号由来

从戈贝金“大尉”说到武“行者”

绰号、诨号、混号、外号、诨名、混名、小名等等诸般词语均属一义;而诨、混二字,最可道其精要。《玉篇》:“诨,弄言。”即诙谐有趣的戏言。混,不清不白,混混,胡混,传达的则是江湖市井、来历不明的信息。总而言之,绰号,近乎非规范的语言游戏,又应有丰富的信息量耐人寻味,斯称佳妙:撮其一点,摄魂夺魄;阿堵传神,谐趣天成;经过从群众来到群众去,淘洗筛选而公共认同,以至达到果戈里所谓“像粘在脊背上一样永远揭不下来”的社会效果,成为茫茫人海中一眼便可认出的特识标签。这便是绰号之独有的情趣、魅力所在了。

果戈里的话指的是俄罗斯人取混名的绝妙天才,有点儿自夸自耀。见于其传世名著《死魂灵》。这是昔日鲁迅先生译名。今有新译作《死农奴》。译文应当是站在巨人肩上而后来居上吧,书名却总难品出“果戈里味”了。这是我个人先入为主,并非说新译名不够信雅达。先入为主,说来话长。三十年代末我读初中有幸受业于散文大家李广田先生(顺便说一句,李老师第一本散文集《画廊集》是周作人写的序)。李老师当时风华正茂,在抗战初期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尽破陈规,在课堂上为我们选讲中外文学名著。春风化雨,浸润;滋育幼嫩心苗,启迪混沌智窍,终身受用不尽。由鲁迅而及果戈里。开篇是《死魂灵》书中之书的《戈贝金大尉的故事》。连日笑声满堂,师生尽入佳境。于是开讲全书。乞乞科夫的招摇撞骗术是古今华洋通用的投其所好、买空卖空法,把一个个精明盘算的地主老爷弄得犹如呆鸟。在大吝啬鬼泼留希金阴森而殷实的庄园里却全不灵光。泼留希金一头钻进钱眼里,不顾卖掉“死魂灵”(死去农奴的名籍而非死农奴肉身)可减轻自己农奴税负担的经济效益,把死农奴当成活宝贝,按质论价,和乞乞科夫戈锱铢必较,讨价还价。大吝啬鬼把大骗子的不正之风一股脑儿倒刮回去。乞乞科夫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气急败坏,落荒而走。这个囚首垢面、破衣褴衫大吝啬鬼的农奴为他取个绰号“打补钉的——”什么。果戈里卖个关子不写出来逗人猜测。李老师兴味盎然要众***猜。黄口小儿,知世无多,哪猜得出?李老师笑了:“我猜着了——但不能说!”一个悬念,岁月悠悠,五十余年。饱览世情,历尽劫幻,我也猜着了。尊师重道,这里也不能说。李老师英魂刚直忠烈,在天明鉴,当以为宜。能说的是:“打补钉的”什么,的确是绝佳诨名。戈贝金大尉的“大尉”,其实也是诨名。在抗御拿破仑的战场上失去一条腿,绝对的爱国;落得个沿门托钵下场,早已不成其为大尉了。正如我们今日某些离退休官员仍常被称为“厅长”“局长”一样,从业已失效的官衔称谓中该品出多少酸甜苦辣麻。用“打补钉的”什么来形容大吝啬鬼泼留希金的丑陋形象和见不得人、只配缩在裤裆里的灵魂;以早已失效的大尉官衔映衬一条腿的戈贝金今日之穷愁潦倒、世情冷暖,确乎有“像粘在脊背上一样揭不下来”的谐趣。绝妙好辞,果戈里以此自夸,不为大国沙文。

然则,且慢!难道连绰号也是外国的好吗?非也,非也。曹雪芹涉笔成趣,“多浑虫”、“多姑娘儿”、“马贩子王短腿”,个个一流。即使经过了一次次天翻地覆,中国人的绰号才能也未磨减。如果说赵树理的“常有理”、“弯弯绕”、“三仙姑”还少点个性特征而归之于中等水平。那么,周立波的“亭面糊”便呼之欲出,“秋丝瓜”的精、气、神更活灵活现,品在上上。且蕴藉内秀,具中国美文特色,又富江南水乡风味,不似大鼻子洋人那般直露粗鄙。而经典级的首推“孔乙己”。文化内涵浓缩成个性特征,象形文字引出形体特征,足称冠冕明珠,举世无双,远非一般意义上的“绰号”词义所能包容。这样的璀灿光华,只能出之于中国的鲁迅之手。凡我华人,当然不必以之自大,然也足可毋庸愧作。此文开首之所以先列洋古人,不过想说明似可归于金克木先生所言“无文之隐”的“绰号现象”,乃中外古今所共有而已;兼寓缅怀先师教诲恩德、言行风***之意。以下说《水浒》,便可能有乖师教,纯属个人的胡估瞎猜了。凡所称引,俱见《水浒评论资料》。此书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讯》十一、二期合刊名目印行于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无定价,大约是分文不取之意。扉页当然冠以“评水浒”的最高指示。开首是《水浒与理学》的大块文章,不署撰者名字,神秘兮兮。绝大篇幅是从《大宋宣和遗事》以下包括胡适、郑振铎以至李希凡先生文章。称得上兼容并蓄。内容、版式均具史料价值,可成“文物”。海外桑晔先生想来已蓄插架。此为闲话。

说《水浒》,也仅是小言《水浒》人物绰号,非关宏旨。《水浒》绰号之多,中外说部中当然的绝对冠军,世界之最。不但百单八条好***人皆获“江湖上人称”的雅号。凡出场甚至不出场只偶见姓名者也率多有之。连可做正式称谓的蔡九知府、小王都太尉、小苏学士以及高俅、郑屠、唐牛儿之流,也具诨气混味。多难济美,大半平平,自属情理之内,不宜苛求。但达到果氏标准的,也决非一二三五可尽。拚命三郎石秀、鼓上蚤时迁、黑旋风李逵之活脱脱精、气、神俱备,不必说了。捧鬼头刀行刑为业的刽子手蔡庆竟冠以“一枝花”,标标致致,真乃匪夷所思、言人所不能言的绝活。有的诨名本也一般,但和名姓配搭便出灵秀。小李广花荣是风流儒雅相,圣手书生萧让见彬彬书卷气,铁叫子乐和有余音绕梁味,皆显匠心。用“浪里白条”形容游泳健将张顺一身好肉,如鱼在水;以“浪子”再加上个“小乙哥”称来表达燕青的性情行事,均能传神。即使并不重要的人物,如江州无为军靠边站了却仍不甘寂寞,继续出入官府,钻营害人,以图再起的罢闲通判黄文炳之被称为“黄蜂刺”,乃兄黄文骅多行善事被誉为“黄佛子”,绰号本身平平;然兄弟对比,便映带成趣,颇寓世态人情。遗憾的是,宋江、晁盖、吴用等几位领导班子成员的绰号都乏特色,少精神。显露出的是取绰号者在“大人物”面前诚惶诚恐的促,不知所措,只专捡好听的词儿堆砌。不似和“一般人”相与那般可以无拘无束,潇潇洒洒,恣意信口雌黄,评头论足,说短道长。而正是这种超越、至少平等的自由心态,才不致蔽塞聪明而能启智开窍,妙舌吐莲,谐言成趣,冒出个精妙叫绝的绰号来。豆芥末技,犹然如此,况乎经国文章,传世大作。《水浒》绰号,有的或由于历史烟尘雾障,或碍在古、今人心态落差,五百年后之我辈已难完全体验绰号初起情景,误解歧见,在所难免。比如妇孺皆知、***敬仰的大英雄武二爷武松有没有绰号、“行者”算不算绰号,如今便成了话题。说来有趣。仿佛后知五百年,《水浒全传》三十一回,写武松在母夜叉黑店,赖孙二娘帮助,用一位头陀遗物改扮成行者后,有段“诗曰”,预为回答了这项疑难:

打虎从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

幸有夜叉能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

虽称“诗曰”,其实大白话,倒也说得实在。这里又出了个读此书数十年而今才注意到的问题:穿上头陀遗物为何便绰号行者?释典难读,请教辞书。《辞源》:“佛寺中服杂役而未剃发出家者的通称”;又“指行脚乞食的僧人,梵语亦称头陀”。《辞海》释义近同。两书皆引《释氏要览》为证。原来如此!一生偷懒,反以“读书不求甚解”自诩,惭愧,惭愧!于是进而求“头陀”之甚解。《辞海》说得明白,是梵语音译:“一译杜多,意译‘抖擞’(抖擞烦恼)。佛教僧侣行头陀时,应守十二项苦行,即住空闲处、常乞食、着粪扫衣(即百衲衣),称为‘头陀行’。后也用以称行脚乞食的僧人。”辞书编纂用语,讲究的是力求客观叙述,不带感彩。但读这段释文,因联想到武松生平行状,我的心却感到莫名地悲凉起来。带着这种心境再读孙二娘那段关于头陀遗物的话,更感阴风四起,心惊肉颤:

二年前,有个头陀从这里过,吃我放翻了,把来做了馒头馅,却留得他一个铁界箍,一身衣服,一领皂布直裰,一条杂色短绦,一本度牒,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一个沙鱼皮鞘子,扦着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这刀如常半夜里鸣啸的响,叔叔前番也曾相见。

前番曾见,把读者拉回到二十七回,武松由阳谷县发配孟州死囚牢,路过十字坡,初遇张青夫妇。那段文字,头陀遗物来历便曾在张青口中出现,特别盛赞“有两件物最难得”,指的即是人顶骨数珠和雪花镔铁戒刀。惺惺相惜,张青自悔“不曾救得这个人,心里常常忆念他”。有了这层铺垫,孙二娘于武松再遭劫难已到走投无路之际,重提头陀遗物,呜呼!这哪里是描叙衣物,是在呼唤连姓名也未留下的末路英雄亡灵。而今而后,这亡灵便与武松附为一体,闯州过府,杀杀砍砍;直到在大战方腊的血风腥雨中伤残折臂后,出家六和寺,才真正成了六根清静的僧人。但等待他的却仍是魂聚蓼儿那般恶运。应当承认,乔装打扮后的“***行者”武松,在书中虽也屡屡出现,但已无多少精***文字。唯自持戒刀(当然是雪花镔铁打成)、力断手臂一笔,仍见佳妙。不是削发出家,而是断臂为僧。“蝮蛇在手,壮士解腕”,极是武松刚烈决绝本色精神。那么,我们就无妨说用“行者”这一含意极为复杂的名号加之于遭际十分跌宕的英雄武松,是悲凉的美,悲壮的美,或者悲苦的美。《水浒》作者写人物绰号出处,唯独对武松“行者”来历,用去偌大气力。看来也颇自以为是得意之笔。所以要在武松乔扮装成,“扦起双袖,摇摆着便行时”,要借张青夫妇之口喝***道:“果然好行者!”而且,使出浑身解数,写上一段武行者赞辞。难脱江湖市井说书人声口,不必抄录。但“戒刀两口,擎来杀气横秋;顶骨百颗,念处悲风满路”两句,死头陀,活武松,化而为一;悲风满路,哦,悲风满路!

说到此书绰号品位高下,并不能将功过全归《水浒》成书作者,不论其为罗公施公。前文提过,绰号之成立,离不开从群众来到群众去这条正确路线。而《水浒》成书,更不知经过几人几手几口,已成常识。约略言之,有《大宋宣和遗事》以降种种话本、杂剧;有仅存名目的单本故事《青面兽》、《武行者》等等。佚书无可复睹。但把《武行者》看作《水浒》书中武松绰号的滥觞,总算不无道理吧。既然同为绰号,在这篇七七八八的杂言中,就冒昧地邀请俄罗斯那位单腿大尉和我们的独臂英雄同席了。挑灯夜赏,还是我们的“行者”虎气生生,更为妖媚。

长沙。辛未仲冬,草木犹绿之时

形容一个人邋遢的成语

从戈贝金“大尉”说到武“行者”

绰号、诨号、混号、外号、诨名、混名、小名等等诸般词语均属一义;而诨、混二字,最可道其精要。《玉篇》:“诨,弄言。”即诙谐有趣的戏言。混,不清不白,混混,胡混,传达的则是江湖市井、来历不明的信息。总而言之,绰号,近乎非规范的语言游戏,又应有丰富的信息量耐人寻味,斯称佳妙:撮其一点,摄魂夺魄;阿堵传神,谐趣天成;经过从群众来到群众去,淘洗筛选而公共认同,以至达到果戈里所谓“像粘在脊背上一样永远揭不下来”的社会效果,成为茫茫人海中一眼便可认出的特识标签。这便是绰号之独有的情趣、魅力所在了。

果戈里的话指的是俄罗斯人取混名的绝妙天才,有点儿自夸自耀。见于其传世名著《死魂灵》。这是昔日鲁迅先生译名。今有新译作《死农奴》。译文应当是站在巨人肩上而后来居上吧,书名却总难品出“果戈里味”了。这是我个人先入为主,并非说新译名不够信雅达。先入为主,说来话长。三十年代末我读初中有幸受业于散文大家李广田先生(顺便说一句,李老师第一本散文集《画廊集》是周作人写的序)。李老师当时风华正茂,在抗战初期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尽破陈规,在课堂上为我们选讲中外文学名著。春风化雨,浸润;滋育幼嫩心苗,启迪混沌智窍,终身受用不尽。由鲁迅而及果戈里。开篇是《死魂灵》书中之书的《戈贝金大尉的故事》。连日笑声满堂,师生尽入佳境。于是开讲全书。乞乞科夫的招摇撞骗术是古今华洋通用的投其所好、买空卖空法,把一个个精明盘算的地主老爷弄得犹如呆鸟。在大吝啬鬼泼留希金阴森而殷实的庄园里却全不灵光。泼留希金一头钻进钱眼里,不顾卖掉“死魂灵”(死去农奴的名籍而非死农奴肉身)可减轻自己农奴税负担的经济效益,把死农奴当成活宝贝,按质论价,和乞乞科夫戈锱铢必较,讨价还价。大吝啬鬼把大骗子的不正之风一股脑儿倒刮回去。乞乞科夫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气急败坏,落荒而走。这个囚首垢面、破衣褴衫大吝啬鬼的农奴为他取个绰号“打补钉的——”什么。果戈里卖个关子不写出来逗人猜测。李老师兴味盎然要众***猜。黄口小儿,知世无多,哪猜得出?李老师笑了:“我猜着了——但不能说!”一个悬念,岁月悠悠,五十余年。饱览世情,历尽劫幻,我也猜着了。尊师重道,这里也不能说。李老师英魂刚直忠烈,在天明鉴,当以为宜。能说的是:“打补钉的”什么,的确是绝佳诨名。戈贝金大尉的“大尉”,其实也是诨名。在抗御拿破仑的战场上失去一条腿,绝对的爱国;落得个沿门托钵下场,早已不成其为大尉了。正如我们今日某些离退休官员仍常被称为“厅长”“局长”一样,从业已失效的官衔称谓中该品出多少酸甜苦辣麻。用“打补钉的”什么来形容大吝啬鬼泼留希金的丑陋形象和见不得人、只配缩在裤裆里的灵魂;以早已失效的大尉官衔映衬一条腿的戈贝金今日之穷愁潦倒、世情冷暖,确乎有“像粘在脊背上一样揭不下来”的谐趣。绝妙好辞,果戈里以此自夸,不为大国沙文。

然则,且慢!难道连绰号也是外国的好吗?非也,非也。曹雪芹涉笔成趣,“多浑虫”、“多姑娘儿”、“马贩子王短腿”,个个一流。即使经过了一次次天翻地覆,中国人的绰号才能也未磨减。如果说赵树理的“常有理”、“弯弯绕”、“三仙姑”还少点个性特征而归之于中等水平。那么,周立波的“亭面糊”便呼之欲出,“秋丝瓜”的精、气、神更活灵活现,品在上上。且蕴藉内秀,具中国美文特色,又富江南水乡风味,不似大鼻子洋人那般直露粗鄙。而经典级的首推“孔乙己”。文化内涵浓缩成个性特征,象形文字引出形体特征,足称冠冕明珠,举世无双,远非一般意义上的“绰号”词义所能包容。这样的璀灿光华,只能出之于中国的鲁迅之手。凡我华人,当然不必以之自大,然也足可毋庸愧作。此文开首之所以先列洋古人,不过想说明似可归于金克木先生所言“无文之隐”的“绰号现象”,乃中外古今所共有而已;兼寓缅怀先师教诲恩德、言行风***之意。以下说《水浒》,便可能有乖师教,纯属个人的胡估瞎猜了。凡所称引,俱见《水浒评论资料》。此书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讯》十一、二期合刊名目印行于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无定价,大约是分文不取之意。扉页当然冠以“评水浒”的最高指示。开首是《水浒与理学》的大块文章,不署撰者名字,神秘兮兮。绝大篇幅是从《大宋宣和遗事》以下包括胡适、郑振铎以至李希凡先生文章。称得上兼容并蓄。内容、版式均具史料价值,可成“文物”。海外桑晔先生想来已蓄插架。此为闲话。

说《水浒》,也仅是小言《水浒》人物绰号,非关宏旨。《水浒》绰号之多,中外说部中当然的绝对冠军,世界之最。不但百单八条好***人皆获“江湖上人称”的雅号。凡出场甚至不出场只偶见姓名者也率多有之。连可做正式称谓的蔡九知府、小王都太尉、小苏学士以及高俅、郑屠、唐牛儿之流,也具诨气混味。多难济美,大半平平,自属情理之内,不宜苛求。但达到果氏标准的,也决非一二三五可尽。拚命三郎石秀、鼓上蚤时迁、黑旋风李逵之活脱脱精、气、神俱备,不必说了。捧鬼头刀行刑为业的刽子手蔡庆竟冠以“一枝花”,标标致致,真乃匪夷所思、言人所不能言的绝活。有的诨名本也一般,但和名姓配搭便出灵秀。小李广花荣是风流儒雅相,圣手书生萧让见彬彬书卷气,铁叫子乐和有余音绕梁味,皆显匠心。用“浪里白条”形容游泳健将张顺一身好肉,如鱼在水;以“浪子”再加上个“小乙哥”称来表达燕青的性情行事,均能传神。即使并不重要的人物,如江州无为军靠边站了却仍不甘寂寞,继续出入官府,钻营害人,以图再起的罢闲通判黄文炳之被称为“黄蜂刺”,乃兄黄文骅多行善事被誉为“黄佛子”,绰号本身平平;然兄弟对比,便映带成趣,颇寓世态人情。遗憾的是,宋江、晁盖、吴用等几位领导班子成员的绰号都乏特色,少精神。显露出的是取绰号者在“大人物”面前诚惶诚恐的促,不知所措,只专捡好听的词儿堆砌。不似和“一般人”相与那般可以无拘无束,潇潇洒洒,恣意信口雌黄,评头论足,说短道长。而正是这种超越、至少平等的自由心态,才不致蔽塞聪明而能启智开窍,妙舌吐莲,谐言成趣,冒出个精妙叫绝的绰号来。豆芥末技,犹然如此,况乎经国文章,传世大作。《水浒》绰号,有的或由于历史烟尘雾障,或碍在古、今人心态落差,五百年后之我辈已难完全体验绰号初起情景,误解歧见,在所难免。比如妇孺皆知、***敬仰的大英雄武二爷武松有没有绰号、“行者”算不算绰号,如今便成了话题。说来有趣。仿佛后知五百年,《水浒全传》三十一回,写武松在母夜叉黑店,赖孙二娘帮助,用一位头陀遗物改扮成行者后,有段“诗曰”,预为回答了这项疑难:

打虎从来有李忠,武松绰号尚悬空。

幸有夜叉能说法,顿教行者显神通。

虽称“诗曰”,其实大白话,倒也说得实在。这里又出了个读此书数十年而今才注意到的问题:穿上头陀遗物为何便绰号行者?释典难读,请教辞书。《辞源》:“佛寺中服杂役而未剃发出家者的通称”;又“指行脚乞食的僧人,梵语亦称头陀”。《辞海》释义近同。两书皆引《释氏要览》为证。原来如此!一生偷懒,反以“读书不求甚解”自诩,惭愧,惭愧!于是进而求“头陀”之甚解。《辞海》说得明白,是梵语音译:“一译杜多,意译‘抖擞’(抖擞烦恼)。佛教僧侣行头陀时,应守十二项苦行,即住空闲处、常乞食、着粪扫衣(即百衲衣),称为‘头陀行’。后也用以称行脚乞食的僧人。”辞书编纂用语,讲究的是力求客观叙述,不带感彩。但读这段释文,因联想到武松生平行状,我的心却感到莫名地悲凉起来。带着这种心境再读孙二娘那段关于头陀遗物的话,更感阴风四起,心惊肉颤:

二年前,有个头陀从这里过,吃我放翻了,把来做了馒头馅,却留得他一个铁界箍,一身衣服,一领皂布直裰,一条杂色短绦,一本度牒,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一个沙鱼皮鞘子,扦着两把雪花镔铁打成的戒刀。这刀如常半夜里鸣啸的响,叔叔前番也曾相见。

前番曾见,把读者拉回到二十七回,武松由阳谷县发配孟州死囚牢,路过十字坡,初遇张青夫妇。那段文字,头陀遗物来历便曾在张青口中出现,特别盛赞“有两件物最难得”,指的即是人顶骨数珠和雪花镔铁戒刀。惺惺相惜,张青自悔“不曾救得这个人,心里常常忆念他”。有了这层铺垫,孙二娘于武松再遭劫难已到走投无路之际,重提头陀遗物,呜呼!这哪里是描叙衣物,是在呼唤连姓名也未留下的末路英雄亡灵。而今而后,这亡灵便与武松附为一体,闯州过府,杀杀砍砍;直到在大战方腊的血风腥雨中伤残折臂后,出家六和寺,才真正成了六根清静的僧人。但等待他的却仍是魂聚蓼儿那般恶运。应当承认,乔装打扮后的“***行者”武松,在书中虽也屡屡出现,但已无多少精***文字。唯自持戒刀(当然是雪花镔铁打成)、力断手臂一笔,仍见佳妙。不是削发出家,而是断臂为僧。“蝮蛇在手,壮士解腕”,极是武松刚烈决绝本色精神。那么,我们就无妨说用“行者”这一含意极为复杂的名号加之于遭际十分跌宕的英雄武松,是悲凉的美,悲壮的美,或者悲苦的美。《水浒》作者写人物绰号出处,唯独对武松“行者”来历,用去偌大气力。看来也颇自以为是得意之笔。所以要在武松乔扮装成,“扦起双袖,摇摆着便行时”,要借张青夫妇之口喝***道:“果然好行者!”而且,使出浑身解数,写上一段武行者赞辞。难脱江湖市井说书人声口,不必抄录。但“戒刀两口,擎来杀气横秋;顶骨百颗,念处悲风满路”两句,死头陀,活武松,化而为一;悲风满路,哦,悲风满路!

说到此书绰号品位高下,并不能将功过全归《水浒》成书作者,不论其为罗公施公。前文提过,绰号之成立,离不开从群众来到群众去这条正确路线。而《水浒》成书,更不知经过几人几手几口,已成常识。约略言之,有《大宋宣和遗事》以降种种话本、杂剧;有仅存名目的单本故事《青面兽》、《武行者》等等。佚书无可复睹。但把《武行者》看作《水浒》书中武松绰号的滥觞,总算不无道理吧。既然同为绰号,在这篇七七八八的杂言中,就冒昧地邀请俄罗斯那位单腿大尉和我们的独臂英雄同席了。挑灯夜赏,还是我们的“行者”虎气生生,更为妖媚。

长沙。辛未仲冬,草木犹绿之时

不修边幅是啥意思

一:蓬头垢面[ péng tóu gòu miàn ]

1. 解释:头发蓬乱,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

2. 出自:《魏书·封轨传》:“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

3. 示例:穷人的孩子~的在街上转,富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

二:囚首垢面[ qiú shǒu gòu miàn ]

1. 解释:象监狱里的,好久没有理发和洗脸。形容不注意清洁、修饰。

2. 出自:《汉书·王莽传上》:“莽侍疾,亲尝药,乱首垢面,不解衣带连月。”

3. 示例:女又引两青衣械一人至,~。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新安富人》

三:不修边幅[ bù xiū biān fú ]

1. 解释:边幅:布帛的边缘,比喻人的衣着、仪表。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或容貌的整洁。

2.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北齐书·颜之推传》:“好饮酒,多任纵,不修边幅。”

3. 示例:他又~,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靸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

四:不衫不履[ bù shān bù lǚ ]

1. 解释:衫:上衣;履:鞋子。***长衫,***鞋子。形容不修边幅的样子。

2. 出自:唐·杜光庭《虬髯客传》:“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

3. 示例:这个人是个~的人,与家父最为相契。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五:乱头粗服[ luàn tóu cū fú ]

1. 解释:头发蓬乱,衣着随便。形容不爱修饰。

2. 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裴令公有俊容仪,脱冠冕,粗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

3.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补语、定语;形容不修仪容服饰

武松绰号的来历

不修边幅的意思是:原形容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后形容不注意衣着和容貌的整洁。

不修边幅

出自: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靸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示例:画家往往都在生活中放浪形骸,不修边幅。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不注意仪容、衣着

近义词不事边幅、乱头粗服、吊尔郎当、不护细行、蓬头垢面、吊儿郎当、不顾外表、鹑衣百结、不衫不履、囚首垢面、拓落不羁、衣衫褴褛、不拘小节

反义词衣冠楚楚、盛饰严装、风仪秀整

扩展资料

1、不修边幅的近义词

蓬头垢面

解释:头发蓬乱,脸上很脏。旧时形容贫苦人生活生活条件很坏的样子。也泛指没有修饰。

出自: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富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示例:为了突破演技,他在新戏里饰演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

2、不修边幅的反义词

衣冠楚楚

解释: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出自:春秋·佚名《诗经·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蜉蝣的羽啊,像穿着衣裳鲜明楚楚。

示例:他整天衣冠楚楚,但对工作却漠然置之。

语法:主谓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逢头垢面意思是什么?

从戈贝金“大尉”说到武“行者”

绰号、诨号、混号、外号、诨名、混名、小名等等诸般词语均属一义;而诨、混二字,最可道其精要。《玉篇》:“诨,弄言。”即诙谐有趣的戏言。混,不清不白,混混,胡混,传达的则是江湖市井、来历不明的信息。总而言之,绰号,近乎非规范的语言游戏,又应有丰富的信息量耐人寻味,斯称佳妙:撮其一点,摄魂夺魄;阿堵传神,谐趣天成;经过从群众来到群众去,淘洗筛选而公共认同,以至达到果戈里所谓“像粘在脊背上一样永远揭不下来”的社会效果,成为茫茫人海中一眼便可认出的特识标签。这便是绰号之独有的情趣、魅力所在了。

果戈里的话指的是俄罗斯人取混名的绝妙天才,有点儿自夸自耀。见于其传世名著《死魂灵》。这是昔日鲁迅先生译名。今有新译作《死农奴》。译文应当是站在巨人肩上而后来居上吧,书名却总难品出“果戈里味”了。这是我个人先入为主,并非说新译名不够信雅达。先入为主,说来话长。三十年代末我读初中有幸受业于散文大家李广田先生(顺便说一句,李老师第一本散文集《画廊集》是周作人写的序)。李老师当时风华正茂,在抗战初期较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尽破陈规,在课堂上为我们选讲中外文学名著。春风化雨,浸润;滋育幼嫩心苗,启迪混沌智窍,终身受用不尽。由鲁迅而及果戈里。开篇是《死魂灵》书中之书的《戈贝金大尉的故事》。连日笑声满堂,师生尽入佳境。于是开讲全书。乞乞科夫的招摇撞骗术是古今华洋通用的投其所好、买空卖空法,把一个个精明盘算的地主老爷弄得犹如呆鸟。在大吝啬鬼泼留希金阴森而殷实的庄园里却全不灵光。泼留希金一头钻进钱眼里,不顾卖掉“死魂灵”(死去农奴的名籍而非死农奴肉身)可减轻自己农奴税负担的经济效益,把死农奴当成活宝贝,按质论价,和乞乞科夫戈锱铢必较,讨价还价。大吝啬鬼把大骗子的不正之风一股脑儿倒刮回去。乞乞科夫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气急败坏,落荒而走。这个囚首垢面、破衣褴衫大吝啬鬼的农奴为他取个绰号“打补钉的——”什么。果戈里卖个关子不写出来逗人猜测。李老师兴味盎然要众***猜。黄口小儿,知世无多,哪猜得出?李老师笑了:“我猜着了——但不能说!”一个悬念,岁月悠悠,五十余年。饱览世情,历尽劫幻,我也猜着了。尊师重道,这里也不能说。李老师英魂刚直忠烈,在天明鉴,当以为宜。能说的是:“打补钉的”什么,的确是绝佳诨名。戈贝金大尉的“大尉”,其实也是诨名。在抗御拿破仑的战场上失去一条腿,绝对的爱国;落得个沿门托钵下场,早已不成其为大尉了。正如我们今日某些离退休官员仍常被称为“厅长”“局长”一样,从业已失效的官衔称谓中该品出多少酸甜苦辣麻。用“打补钉的”什么来形容大吝啬鬼泼留希金的丑陋形象和见不得人、只配缩在裤裆里的灵魂;以早已失效的大尉官衔映衬一条腿的戈贝金今日之穷愁潦倒、世情冷暖,确乎有“像粘在脊背上一样揭不下来”的谐趣。绝妙好辞,果戈里以此自夸,不为大国沙文。

然则,且慢!难道连绰号也是外国的好吗?非也,非也。曹雪芹涉笔成趣,“多浑虫”、“多姑娘儿”、“马贩子王短腿”,个个一流。即使经过了一次次天翻地覆,中国人的绰号才能也未磨减。如果说赵树理的“常有理”、“弯弯绕”、“三仙姑”还少点个性特征而归之于中等水平。那么,周立波的“亭面糊”便呼之欲出,“秋丝瓜”的精、气、神更活灵活现,品在上上。且蕴藉内秀,具中国美文特色,又富江南水乡风味,不似大鼻子洋人那般直露粗鄙。而经典级的首推“孔乙己”。文化内涵浓缩成个性特征,象形文字引出形体特征,足称冠冕明珠,举世无双,远非一般意义上的“绰号”词义所能包容。这样的璀灿光华,只能出之于中国的鲁迅之手。凡我华人,当然不必以之自大,然也足可毋庸愧作。此文开首之所以先列洋古人,不过想说明似可归于金克木先生所言“无文之隐”的“绰号现象”,乃中外古今所共有而已;兼寓缅怀先师教诲恩德、言行风***之意。以下说《水浒》,便可能有乖师教,纯属个人的胡估瞎猜了。凡所称引,俱见《水浒评论资料》。此书以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讯》十一、二期合刊名目印行于一九七五年十二月。无定价,大约是分文不取之意。扉页当然冠以“评水浒”的最高指示。开首是《水浒与理学》的大块文章,不署撰者名字,神秘兮兮。绝大篇幅是从《大宋宣和遗事》以下包括胡适、郑振铎以至李希凡先生文章。称得上兼容并蓄。内容、版式均具史料价值,可成“文物”。海外桑晔先生想来已蓄插架。此为闲话。

说《水浒》,也仅是小言《水浒》人物绰号,非关宏旨。《水浒》绰号之多,中外说部中当然的绝对冠军,世界之最。不但百单八条好***人皆获“江湖上人称”的雅号。凡出场甚至不出场只偶见姓名者也率多有之。连可做正式称谓的蔡九知府、小王都太尉、小苏学士以及高俅、郑屠、唐牛儿之流,也具诨气混味。多难济美,大半平平,自属情理之内,不宜苛求。但达到果氏标准的,也决非一二三五可尽。拚命三郎石秀、鼓上蚤时迁、黑旋风李逵之活脱脱精、气、神俱备,不必说了。捧鬼头刀行刑为业的刽子手蔡庆竟冠以“一枝花”,标标致致,真乃匪夷所思、言人所不能言的绝活。有的诨名本也一般,但和名姓配搭便出灵秀。小李广花荣是风流儒雅相,圣手书生萧让见彬彬书卷气,铁叫子乐和有余音绕梁味,皆显匠心。用“浪里白条”形容游泳健将张顺一身好肉,如鱼在水;以“浪子”再加上个“小乙哥”称来表达燕青的性情行事,均能传神。即使并不重要的人物,如江州无为军靠边站了却仍不甘寂寞,继续出入官府,钻营害人,以图再起的罢闲通判黄文炳之被称为“黄蜂刺”,乃兄黄文骅多行善事被誉为“黄佛子”,绰号本身平平;然兄弟对比,便映带成趣,颇寓世态人情。遗憾的是,宋江、晁盖、吴用等几位领导班子成员的绰号都乏特色,少精神。显露出的是取绰号者在“大人物”面前诚惶诚恐的促,不知所措,只专捡好听的词儿堆砌。不似和“一般人”相与那般可以无拘无束,潇潇洒洒,恣意信口雌黄,评头论足,说短道长。而正是这种超越、至少平等的自由心态,才不致蔽塞聪明而能启智开窍,妙舌吐莲,谐言成趣,冒出个精妙叫绝的绰号来。豆芥末技,犹然如此,况乎经国文章,传世大作。《水浒》绰号,有的或由于历史烟尘雾障,或碍在古、今人心态落差,五百年后之我辈已难完全体验绰号初起情景,误解歧见,在所难免。比如妇孺皆知、***敬仰的大英雄武二爷武松有没有绰号、“行者”算不算绰号,如今便成了话题。说来有趣。仿佛后知五百年,《水浒全传》三十一回,写武松在母夜叉黑店,赖孙二娘帮助,用一位头陀遗物改扮成行者后,有段“诗曰”,预为回答了这项疑难:

蓬:蓬草;散乱 ;垢:污秽;脏。形容头发散乱脸上很脏。

读音:

[péng tóu gòu miàn]

出处:《魏书 封轨传》:“君子整其衣冠,尊其瞻视,何必蓬头垢面,然后为贤?”

例句: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富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鲁迅《热风 随感录二十五》)

近义:囚首垢面 不修边幅

反义:眉清目秀 盛饰严装

造句

1、一双黑不溜湫的小手把雪白的馒头掰成两半,把其中一半递给旁边也是脏兮兮,蓬头垢面的小孩。

2、正在北城门站岗的门卫,远远的看见八个蓬头垢面的汉子骑在马上向城门口冲来,赶紧赶过城门口来往的人流,搬过鹿柴挡在路口,挺起手中的长枪警惕的喊着。

3、要毕业了,天使也得蓬头垢面地准备绝无胜算的考研,一脸谄笑地准备注定碰壁的求职,目光凄楚地准备理所当然的失恋。

4、那个老乞丐蓬头垢面。

5、简提醒我们,到下午的时候每个人都会疲惫不堪、蓬头垢面的,她说的没错。

6、南门城角处,一个蓬头垢面的老乞丐蜷缩在潮湿的柴堆里。

7、就在我低头看路,准备另寻一家小店购款老年机时,突然看见不远的拐角处,一位蓬头垢面的女老乞丐。

8、蓬头垢面的他登上长途车时,车内掀起一阵不安的骚动。

9、禁不起失败的打击,他整天蓬头垢面,失魂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