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翻的读音是什么_倒裳往自开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6 0
  1.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改写~急!
  2.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65)《饮酒二十首》(其十四)
  3. 陶渊明《饮酒诗》诗意
  4. 陶渊明的诗词
  5. 《饮酒》表达了什么
  6. “睫毛”、“衣裳”、“铃铛”、“端庄”、“静谧”的拼音是什么?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倒翻的读音是什么_倒裳往自开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饮酒(共二十首)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象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其六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其九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象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杨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杨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杨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杨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其十三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其十四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改写~急!

1.描写苗族的诗句

1、仙境的苗寨

作者:蓝计

苗寨美,美得让人羡,

伸手,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

低头,连绵葱郁峡谷尽收眼底;

远眺,白墙青砖苗家民居鳞次栉比;

细瞧,错落有致的梯田,

近观,随风摇曳的油菜花,

远望,蜿蜒大气的绕城河流,

仰视,急弯陡峭的盘山公路,

还有那峡谷间飘渺的薄雾,

竟纷纷涌入眼帘,怎么看也看不够。

桥下的梯田、苗寨、山路、河流,

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2、千户苗寨

作者:程愫

苗族春天里的景象,烂漫多姿,

如同仙女下凡给你带来不尽的动感,

苗寨四月里的春风,暖洋洋的,

如同有一双温柔的小手在抚摸着我的脸庞,

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我披着和煦的阳光走进了,

苗族侗族雷公山麓河流谷地。

这儿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原生态的净土,

童话世界——西江千户苗寨。

揭开她美丽的面纱,一睹她那神秘的风韵。

3、苗族人

作者:刘子成

骄傲,我自豪,

我是来自大山深处的苗族人

我们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

但我们并没有遗忘历史,

多少年来,

人们通过口传方式,

一代接一代地传唱着我们几千年悲壮的历史,

用刺绣形象地镌刻着我们,

先祖们苦难的奔波历程,

一辈接一辈完好地传承着我们。

4、怀念我的西江苗寨

作者:王凡凡

西江苗寨的心跳,

诉说河谷坡上,

苗家儿女变迁的风骨。

叠嶂的吊脚楼哟,

你曾牵绊了,

多少怀情的男子?

枫林里,笑声如旧。

夕阳里,炊烟,

成为桃园的美景。

我想,陶渊明似曾在,

这里陶醉。

是苗家少女,

载舞的节拍吧!

5、记往事

作者:侯继红

芦笙欢快的潜响。

刀山火海的渊源,

典藏了,女儿红,醇净了,

南花绣娘的笑——

巴拉河畔,

灯光潜影了,

远山的红叶。

纺车,把岁月拉长。

板凳舞,把月亮皎洁。

大簸箕苗寨上,

遥望,吊脚楼前的女子,

委婉了,男孩的情。苗家历法,

精确了,成长的速度。

子正人统的奠量。

2.关于早晨的诗句

1,《早发白帝城》 唐代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译文: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2,《商山早行》 唐代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3,《早兴》 唐代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译文: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小狗在台阶上睡觉知道大地已经变得潮湿,小鸟正在窗前不停鸣叫仿佛在报告天晴的消息。

4,《早行》 宋代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译文:露水降落,我穿着厚厚的毛衣还感到丝丝的寒意;仰望天空,北斗星横斜着分外光明。孤单单地,我半醒半睡地过了座小桥,耳边传来稻田深处唧唧虫鸣。

5,《早发》 唐代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译文:灯光微弱,近乎熄灭,酒醒了,自己背着孤剑准备离开。惆怅的看着漫天飞舞的白雪,听着农家里的鸡鸣,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

3.赞美苗族的诗词

1、苗族姑娘 作者:短刀 现代 你在古苗河的温眸中沐浴 流水亲吻你每一寸肌肤 你是湘江打磨千年的玉 你是月光下晶莹剔透的永恒 苗族姑娘 是谁卸下了你银饰的花冠 教高山的流水托起你沉睡的梦 你是整个山谷的公主 壁立千仞是铁将军把守 谁都不能轻易靠近 你是天地间最美的虹 苗族姑娘 出门的时候母亲为你做好了衣裳 蜡染的骏马尽情飞度 锦绣的凤凰自由腾飞 你是深山清澈的泉 你是江天金色的凤凰 我开始怀疑我的听觉 你一定是从远古一路歌唱而来 我开始怀疑我的视觉 你走路的时候河水泛着金光 我开始怀疑我的嗅觉 你回眸一笑山花正开得烂漫 我开始嫉妒那吻你的河水 我开始敬畏那护你的高山 你是水中的阿狄丽娜 你的温柔让星光迷乱 苗族姑娘 苗族姑娘 头戴王冠 身穿史诗2、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作者:淡言 现代 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命中给过我陡峭的山峰,葱郁的森林 伸手可及的鸟鸣 只要迈开脚步就能与草尖私语 我的财富不止于大山和溪流 不止于生辉的银饰,古朴的吊脚楼…… 苗家妹动人的情歌也会 一次一次让我的血液 千回百转 我有古铜色的肌肤,钢铁铸成的躯干 山的脊梁 我有大自然赋予的灵性 只需大吼一声 群山就会回敬我一万次回声 无须舞台,无须伴奏 歌声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 青苔辅就的地毯 只须借一片森林作背景 就让彩虹挂在树梢上 啄木鸟的鼓点就会让你魂不守舍 我不是手执经筒修行的信徒 我也依恋 山外灯红酒绿的滚滚尘世 喜欢夜色中璀璨的霓虹 喜欢那些异族的兄弟和姐妹,喜欢 那些与命运抗争的子民,同情 街头乞讨的残疾人,流浪的狗猫…… 我从不相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 我只知道 太阳是从苗寨的对面坡爬上来的 越过我家的屋檐 与袅袅升起的炊烟相遇 把温暖传递给吊脚楼前挂着的 一排排丰腴的玉米 我是苗族人的汉子 我用一把芦笙吹响爱情,亲情,丰收 我的歌声高过山峰 长过直白向东的河流,只因 我是蚩尤始祖的后裔,苗家的汉子3、西江千户苗寨 作者:陈林海 现代 夜幕比我先到达西江 漫山遍野的灯光 早已为我准备好一场辉煌的盛宴 我木呆着 不知道从哪开始 才能摸到时间的轨道 雨是匆匆赶来的 一脸倦容 被我搀扶着从山腰走到山脚 吊脚楼躲在历史的暗角 看热闹的人群 挤走了荷塘一夏的蛙鸣 我在想 第一盏灯是在哪个屋子里最先点亮 然后再传播火种 如果一年点亮一户 那么千户千年的光阴 又要经历多少艰辛磨难风吹雨打 这个屹立在天地间的露天博物馆 把苗族文化摆放在山野间 用现代的方式演绎着 我真想像山间来回逡巡的风 从这一扇门穿过另一扇门 从这个朝代走到另一个朝代 (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4、苗族哭嫁 作者:独上西楼 现代 哭完所有亲人对自己的好 哭来所有亲人 相送的丰厚嫁妆 明天我就离开父母 离开兄弟姐妹 离开生我养我的小村寨 随喜欢又陌生的阿哥 去到从来没有呆过的家 相处一个村寨的陌生人 今天 有一千个理由任性 今天 仍然是父母亲最疼爱的闺女 今天 是兄弟姐妹们 形影不离的玩伴 今天 有一万个理由哭嫁 我们以习俗的名义 给你幸福和庄严的仪式 哭嫁一个月 哭出所有的情感 前面那些手足情深的日子 在亲情倾注中 我泪流满面 请允许我哭得像个孩子 在哭嫁声中 穿上苗族最美丽的服装 戴上最爱的银饰 我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 跨过娘家的门槛 美丽而自信 在我跨入婆家大门的那一刻 我会发自心里微笑 给我深爱的人 和我喜爱的未来 我将成为最美的妻子 我将成为最好的妈妈 我站在哪里啊 都是一道最美的风景5、***如苗语消失了 作者:寻安 现代 ***如苗语消失了 世界将缺少一件交流的工具 民族森林里将有一棵古老的大树死亡 只留下干枯的躯体 所有的知识,所有的传承 都将随飘叶落下,化作泥土 供养给其他的大树 几百年后 那美丽的苗服,那精致的银饰 那洁白无暇的鸽子花,那多子多福的石榴图 所有的种种…… 都将接近死亡,或已经死亡 只留下一件件毫无生命力的器物 甚至连器物都不会留下 腐烂、风化在历史的长河中 再过几百年后 也许会有学者、考古学家知道但那又怎样,徒留一声声可怜的叹惜 到那时,还有几个人 会记得"苗年”,会记得“四月八” 会挑花,会刺绣,会织锦,会蜡染 会制作那美丽的银饰 对于苗族人而言,谁还会记得 也许都忘了 忘了苗族的历史 忘了苗族的文化 忘了苗族的节日 忘了苗族的风俗 一切有关苗族的 苗族人都忘了 如果有一天 你遇见了我 我说我是苗族 但是 却只能说其他民族的语言 只知道过其他民族的节日 你会怎样看我 是怜悯,是嘲笑 还是无奈,又或是一笑而过 当今的社会 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 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 强者生,弱着亡 苗族的语言正在逐步走向死亡 苗族语言的再生力正在不断衰减 新生的事物,都一律沿用其他民族的名称 什么电脑,什么手机,直接照搬 最可怕的是 许许多多的大人们,不再教导孩子们说苗族的话 不敢想像,几百年后 苗族将往何处而去 还能往何处而去。

4.关于早晨的诗句有哪些

1.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 》

释义: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2.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温庭筠《商山早行 》

释义: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3.结束晨妆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范成大《早发竹下》

释义:早上起来梳洗完了,收拾好行李,冲破清晨的寒气,跨鞍上马动身了,这一动,倒是使疲乏顽钝的身子得到疏散,可以轻松一下了。

4.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诗经.晨风》

释义:鹯鸟如箭疾飞行,飞入北边茂密林。

5.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陶渊明《饮酒 其九》

释义:清早就听敲门声,不及整衣去开门。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

6.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张九龄 《晨出郡舍林下

释义:早晨起来在北林散步,衣襟敞开,很是潇洒闲散。

7.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张九龄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

释义:早上起来忽然发现树林里的亭子被白雪覆盖,瑶花全部盛开。

8. 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王勃《 散关晨度》

释义:眼见关山随着日出展露了真面目,石路上轻盈洁净没有尘埃。

9. 漏传初五点,鸡报第三声。--白居易 《和梦得冬日晨兴》

释义:早上钟声在五点的时候传过来,鸡鸣叫第三声。

10. 系船浮玉山,清晨得奇观。--陆游 《金山观日出 》

释义:坐上小船游玉山,在清晨看到了奇妙的美景。

5.关于早晨的诗句

1、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唐代李白《清平乐·画堂晨起》

白话文释义:清晨堂上刚刚睡起,有人来报雪花飘坠。高卷窗帘看瑞雪飘飞,白色远近迷漫了层层阶梯。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白话文释义: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3、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

白话文释义: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的客人足迹遍布。

4、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九》

白话文释义:清早就听敲门声,来不及整理衣服就去开门。请问来者是谁?原来是怀抱好心的善良老农。

5、漏传初五点,鸡报第三声。——唐代白居易《和梦得冬日晨兴》

白话文释义:早上钟声在五点的时候传过来,鸡鸣叫第三声。

6.赞美苗族的诗词

1、苗族姑娘作者:短刀 现代你在古苗河的温眸中沐浴流水亲吻你每一寸肌肤你是湘江打磨千年的玉你是月光下晶莹剔透的永恒苗族姑娘是谁卸下了你银饰的花冠教高山的流水托起你沉睡的梦你是整个山谷的公主壁立千仞是铁将军把守谁都不能轻易靠近你是天地间最美的虹苗族姑娘出门的时候母亲为你做好了衣裳蜡染的骏马尽情飞度锦绣的凤凰自由腾飞你是深山清澈的泉你是江天金色的凤凰我开始怀疑我的听觉你一定是从远古一路歌唱而来我开始怀疑我的视觉你走路的时候河水泛着金光我开始怀疑我的嗅觉你回眸一笑山花正开得烂漫我开始嫉妒那吻你的河水我开始敬畏那护你的高山你是水中的阿狄丽娜你的温柔让星光迷乱苗族姑娘苗族姑娘头戴王冠身穿史诗2、我是苗族人的汉子作者:淡言 现代我是苗族人的汉子命中给过我陡峭的山峰,葱郁的森林伸手可及的鸟鸣只要迈开脚步就能与草尖私语我的财富不止于大山和溪流不止于生辉的银饰,古朴的吊脚楼……苗家妹动人的情歌也会一次一次让我的血液千回百转我有古铜色的肌肤,钢铁铸成的躯干山的脊梁我有大自然赋予的灵性只需大吼一声群山就会回敬我一万次回声无须舞台,无须伴奏歌声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青苔辅就的地毯只须借一片森林作背景就让彩虹挂在树梢上啄木鸟的鼓点就会让你魂不守舍我不是手执经筒修行的信徒我也依恋山外灯红酒绿的滚滚尘世喜欢夜色中璀璨的霓虹喜欢那些异族的兄弟和姐妹,喜欢那些与命运抗争的子民,同情街头乞讨的残疾人,流浪的狗猫……我从不相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只知道太阳是从苗寨的对面坡爬上来的越过我家的屋檐与袅袅升起的炊烟相遇把温暖传递给吊脚楼前挂着的一排排丰腴的玉米我是苗族人的汉子我用一把芦笙吹响爱情,亲情,丰收我的歌声高过山峰长过直白向东的河流,只因我是蚩尤始祖的后裔,苗家的汉子3、西江千户苗寨作者:陈林海 现代夜幕比我先到达西江漫山遍野的灯光早已为我准备好一场辉煌的盛宴我木呆着不知道从哪开始才能摸到时间的轨道雨是匆匆赶来的一脸倦容被我搀扶着从山腰走到山脚吊脚楼躲在历史的暗角看热闹的人群挤走了荷塘一夏的蛙鸣我在想第一盏灯是在哪个屋子里最先点亮然后再传播火种如果一年点亮一户那么千户千年的光阴又要经历多少艰辛磨难风吹雨打这个屹立在天地间的露天博物馆把苗族文化摆放在山野间用现代的方式演绎着我真想像山间来回逡巡的风从这一扇门穿过另一扇门从这个朝代走到另一个朝代(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4、苗族哭嫁作者:独上西楼 现代哭完所有亲人对自己的好哭来所有亲人相送的丰厚嫁妆明天我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姐妹离开生我养我的小村寨随喜欢又陌生的阿哥去到从来没有呆过的家相处一个村寨的陌生人今天有一千个理由任性今天仍然是父母亲最疼爱的闺女今天是兄弟姐妹们形影不离的玩伴今天有一万个理由哭嫁我们以习俗的名义给你幸福和庄严的仪式哭嫁一个月哭出所有的情感前面那些手足情深的日子在亲情倾注中我泪流满面请允许我哭得像个孩子在哭嫁声中穿上苗族最美丽的服装戴上最爱的银饰我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跨过娘家的门槛美丽而自信在我跨入婆家大门的那一刻我会发自心里微笑给我深爱的人和我喜爱的未来我将成为最美的妻子我将成为最好的妈妈我站在哪里啊都是一道最美的风景5、***如苗语消失了作者:寻安 现代***如苗语消失了世界将缺少一件交流的工具民族森林里将有一棵古老的大树死亡只留下干枯的躯体所有的知识,所有的传承都将随飘叶落下,化作泥土供养给其他的大树几百年后那美丽的苗服,那精致的银饰那洁白无暇的鸽子花,那多子多福的石榴图所有的种种……都将接近死亡,或已经死亡只留下一件件毫无生命力的器物甚至连器物都不会留下腐烂、风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再过几百年后也许会有学者、考古学家知道但那又怎样,徒留一声声可怜的叹惜到那时,还有几个人会记得"苗年”,会记得“四月八”会挑花,会刺绣,会织锦,会蜡染会制作那美丽的银饰对于苗族人而言,谁还会记得也许都忘了忘了苗族的历史忘了苗族的文化忘了苗族的节日忘了苗族的风俗一切有关苗族的苗族人都忘了如果有一天你遇见了我我说我是苗族但是却只能说其他民族的语言只知道过其他民族的节日你会怎样看我是怜悯,是嘲笑还是无奈,又或是一笑而过当今的社会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强者生,弱着亡苗族的语言正在逐步走向死亡苗族语言的再生力正在不断衰减新生的事物,都一律沿用其他民族的名称什么电脑,什么手机,直接照搬最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大人们,不再教导孩子们说苗族的话不敢想像,几百年后苗族将往何处而去还能往何处而去。

7.关于清晨的诗句

昨夜风疏雨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8.形容早晨的诗句

描写清晨的诗句

1、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张九龄《晨出郡舍林下》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4、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5、关山凌旦开,石路无尘埃。白马高谭去,青牛真气来。重门临巨壑,连栋起崇隈。即今扬策度,非是弃繻回。——王勃《散关晨度》

6、万瓦宵光曙,重檐夕雾收。玉花停夜烛,金壶送晓筹。日晖青琐殿,霞生结绮楼。重门应启路,通籍引王侯。——虞世南《凌晨早朝》

9.形容清晨的诗句

晨兴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宿鸟动前林,晨光上东屋.

铜炉添早香,纱笼灭残烛.

头醒风稍愈,眼饱睡初足.

起坐兀无思,叩齿三十六.

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

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年代:唐 作者:张九龄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晨雨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晨起

年代:宋 作者:陆游

初日破苍烟,零乱松竹影.

老夫起烧香,童子行汲井.

平生水云身,不堕车马境.

愿言学庞公,全家事幽屏.

晓泊汉阳渡

年代:唐 作者:王贞白

落月临古渡,武昌城未开.残灯明市井,晓色辨楼台.

云自苍梧去,水从嶓冢来.芳洲号鹦鹉,用记祢生才.

春朝闲步

年代:唐 作者:杨师道

休沐乘闲豫,清晨步北林.池塘藉芳草,兰芷袭幽衿.

雾中分晓日,花里弄春禽.野径香恒满,山阶笋屡侵.

何须命轻盖,桃李自成阴.

白露

年代:唐 作者: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65)《饮酒二十首》(其十四)

饮酒(其五)

作者 陶渊明(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创作背景

《饮酒》共二十首,本诗是第五首。据序文「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可见主要是这一时期醉后所作,因此总题为《饮酒》。其意不在酒,是寄酒为迹,借以抒怀。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心中的深奥!

注释

①结庐:构筑屋子。人境:人类居住的地方。

②「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③尔:如此、这样。

④「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⑤「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⑥见:读音待考

⑦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饮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序言是: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注:教材上大多为第五首)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六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其九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像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扬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扬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辩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扬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扬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其十三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

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的酒,写成了《饮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诗。

其十四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

十五∶

贫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

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

若不委穷达,素抱深可惜。

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十七∶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迁,鸟尽废良弓。

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十九∶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

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

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

遂尽介然分,拂衣归田里,

冉冉星气流,亭亭复一纪。

世路廓悠悠,杨朱所以止。

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

二十∶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饮酒诗》诗意

文/书山花开

?原诗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34

老朋友们赞赏我的雅趣,提着酒壶纷纷来相会。

铺好树叶枝条坐在松树下,喝上几杯便开始微醉。

父老们七嘴八舌地谈话,斟酒也不再按照上下的座位。

不觉得还有“我”的存在,哪还知道外物可贵。

追逐名利的人迷恋他热衷的东西,不知道酒里面才有很深的意味。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40

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

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42

老友深知我高趣,邀伴携酒来相陪。松下摊草依次坐,数杯进肚早又醉。

你言我语闹声欢,我斟你酌行次违。晕晕糊糊不自知,哪知身外物可贵?

悠哉细细品酒香,其中本含深意味!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34

本章 叙饮酒的无穷乐趣,从外在的不拘礼数,到内在的忘我忘 物。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40

这首诗 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41

作者 写与老友、乡亲同乐的山野情趣,借酒陶情的出世心情 。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118

同是写与友人饮酒的诗,这首和第九首(清展闻叩门)却大异其趣:“一疑我乖,一赏我趣,一异调之饮,一同调之饮。”(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所以此诗旨在表现诗人在饮酒中物我皆忘的乐趣。“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这种超然物外的思想,虽然不免有消极成分,但是较之世俗之辈唯知有我,汲汲于名利,却要高尚得多。 前四句正言与故人饮酒,后四句写醉后之趣。最后二句是讽刺名利之徒不知酒中之深味。 这首诗写景状物真切生动,文字简洁流畅。松下景,醉中情,虽寥察数笔,便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陶渊明诗文鉴赏辞典》,p114

东晋以来,玄风大炽,一般文士都喜欢在诗文中说理。然而,他们的作品大多“平典似道德论”,颇遭后人皆议。唯有陶渊明却因其诗理趣盎然,情味深隽,大得后人推崇。同样是以诗说理,何以后世褒贬如此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陶渊明与东晋士大夫们所追求的“理”各自不同,表达“理”的方式也各异。东晋士族文人言空蹈虚,侈谈玄理,以此为精神寄托,撷取老庄陈言为篇,理赘于辞,自然不免“淡乎寡味”之讥。而 陶渊明在经历了几仕几隐的痛苦摸索之后,终于毅然归隐田园,他在躬耕实践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在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尽管他也接受了老庄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然而他所理解的“自然之理”是与俭朴而充实的田园生活紧密联系的,他所追求的“自然之理”,包蕴在淳朴笃实的田园生活中。情,旷而不虚;理,高而不玄——这正是上面所录《饮酒》诗第十四首的一个显著特点。

先说诗中的情。陶渊明在宁静的乡居生活中,或与邻人“披草共来往”、“但道桑麻长”;或“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或“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这一回,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而“故人赏我趣,壶相与至”。这两句开门见山点出“饮酒”的情由。这个“赏”字用得精当。诗人招饮,其情自然不俗;故人“赏”此趣,其情亦雅。 这个“赏”字精炼地写出了宾主相得之情。而各自“挈壶”赴会,既见出乡间独有的古朴风情,又使人意会到来者都是一些淳厚质朴的人。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自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故人“挚壶相与至”,正是深知渊明的境况和性情啊!这两句虽不言情,而情意自出。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这四句写松下饮酒的情景。没有几案可凭,那有什么关系? 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格外亲切。没有丝竹相伴,这也无甚要紧。听那风吹松叶,不是更有清趣?围坐的是“故人”,面对的是清景,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陶醉! 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所以“数斟已复醉”。既醉之后,更是随意言笑,举觞相酬,欢然自得。如同诗人笔下所写的“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在这幅松下坐饮的画面中也洋溢着一股浓郁的情意。此情与世俗的利害无涉,故言其“旷”;此情又来自诗人淳朴的生活感受,故言其“不虚”。

再说诗中的理。陶渊明把宁静的乡村当作返朴归真的乐土,把“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当作自然之理来信奉,在“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生活中领略着任真自然的乐趣。 在他的心目中,乡间幽静的景物、淳厚的民情和古朴的乡俗,无一不含蕴着与虚伪奸诈相对立的哲理 。就像他曾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致中体会到“此中有真意”一样,他也在松下坐饮、言笑自适的情景中悟出自然之理。这六句诗虽不明言理,但理趣融于“挚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父老杂乱言”等意象之中,且流于笔墨之外。

在诗的后半部中,诗人以警隽之言将他的感受进一步哲理化:“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不觉”二字承接“数斟已复醉”而来。 在醉意朦胧之中,自我意识消失了,外物更不萦于胸中,诗人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里虽然表达的是一种玄理,然而它与“饮酒”、“复醉”的主观感受相结合,所以并不显得突兀或生硬,反而使人在咀嚼哲理的同时,仿佛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悠悠”者,指一般趋名逐利之徒。这两句诗,一句指他人,一句言自身,笔法简练灵活。诗人说:那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这个结尾可谓意味深长。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而且大多嗜酒如命。在他们看来,“酒正自引人著胜地”,“三日不饮酒,觉形神不复相亲”(《世说新语·任诞》)。所谓“胜地”、“形神相亲”,便是他们所追求的与自然之道相冥合的境界。饮酒,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一种手段。酒之“深味”,便在于此。因此, 陶渊明在这里实际上是说自己在诗酒相伴的生活中、在与“故人”共醉的乐事中悟得了自然之理,而此中的“深味”是奔趋于名利之场的人难以体会的 。从松下坐饮这一悠然自适的情景中引出物我两忘的境界,进而点出最高的玄理——酒中之“深味”,通篇理趣盎然,警策动人,余味隽永。此理超然物外,故言其“高”;此理又包蕴着真实的体验,质朴明快,故言其“不玄”。——情旷而不虚,理高而不玄,以情化理,理入于情,非大手笔不能如此。后世学步者虽多,终不能达到陶诗从容自然的至境。

这首诗 以饮酒发端,以酒之“深味”收尾,中间贯穿着饮酒乐趣,叙事言情说理,都围绕着“饮酒”二字,章法与诗意相得益彰,思健功圆,浑然成篇 。(韦凤娟)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44

张自烈辑《笺注陶渊明集》卷三:人皆以渊明“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盖旷然物我之外。愚按渊明胸中无里碍,当不以物我分别,但此两句语气微少脱化,终觉有个物我在。

陈祚明评选《***菽堂古诗选》卷十三:“不觉”二句,超超名理。

马墣《陶诗本义》卷三:此首乃醉中之真趣,渊明之所乐,实以之处乱世者也。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64)《饮酒二十首》(其十三)

陶渊明的诗词

原文

酒①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作者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 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 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清陶澍注《靖节先生 集》是较好的注本。

注释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②人境:人类 聚居的地方。 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 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 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 也无待言说。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品评

本篇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六首。诗歌的主旨是展示诗人运用魏晋玄学 “得意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富于理趣。然而,它不是枯燥乏 味的哲理演绎。诗中写了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在情景交融的 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委运任化的哲理;这哲理又被诗人提炼、浓缩到 “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等警句,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 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 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 画了诗的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 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 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山。这深刻的道理被诗人平淡地说出,亲切感人。 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 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 归宿。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评价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评价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饮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序言是: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注:教材上大多为第五首)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其六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其九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像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扬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扬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辨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扬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扬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其十三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

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的酒,写成了《饮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诗。

其十四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

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纯真的人。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的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见了。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诗书烧成灰。

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

最后突然转到饮酒上,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酒,才对得起头上戴的过滤酒的葛巾。陶渊明饮酒诗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的一首。这组诗是借酒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为是酒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释意: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之一,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

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

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

“暖暖”,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饮酒》表达了什么

陶渊明的诗词

1、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 以《杂诗》12首,《读山海经》13首为代表。《杂诗》12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13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10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 缸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逆情悖性,违心违己,在诗人看来是玷污心性,扭曲灵魂,因而深感惭愧,惆怅悲伤。一旦醒悟,便觉得“往者不可谏”而“来者犹可追”;觉得“迷途未远”,“今是而昨非”,因而决计弃官归田。这中间固然有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庆幸,更有陷身官场、铸成大错的沉痛。大梦初醒、了然彻悟的“归田”宣言中更有痛彻心肺、追悔莫及的自责自悔。

(二)、居家涉园之痛。文章第二段直写自己想象中的归途情景和归隐后闲适自在的家园生活,这中间,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也有终于冲破“尘网”、挣脱“樊篱”的欢欣鼓舞;有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也有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有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也有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总之,一句话,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温馨朴实的家乡亲情和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令诗人留连忘返,沉醉不醒。我们品读文章,也会感同身受,灵犀相通。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然段中也出现了一些刺人眼目、动人心魄的词句,逼人沉思,耐人寻味。“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写蓝天白云,高蹈尘外,任意东西,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心”喻指白云飘浮不定,了无心机,自自然然,顺顺当当。写山林飞鸟,朝出暮归,远近觅食,行于当行,止于所止。“厌倦”暗示飞鸟奔波劳碌,归林投巢,安于静谧,自得其乐。无论是白云还是归鸟,它们都自由自在,无忧无虑,逍遥闲适,生意盎然,这实际上反衬出诗人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这份扭曲心灵,压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只是不易觉察罢了。诗人在另一首诗《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写道:“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也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景蘙蘙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写夕阳晚照,光景暗淡,渲染悲凉情怀;写苍松兀立,孤独无靠,更隐喻诗人孤高傲世、形景相吊的落寞和悲怆。一个人孤独到象李白看山一样,“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内心的寂寞、痛楚是可想而知的,真可谓“知音世所稀,抚松独徘徊”啊!“引壶觞以自酌”流露出诗人自酌自斟,无以为伴的孤独和苦闷。“倚南窗以寄傲”颇有几分出尘傲世,孤愤不平之意。“门虽设而常关”更是直截了当地揭示出诗人与世隔绝,独立自足的清高和冷寂。这些文句,貌似逍遥闲谈,实则忧愤满怀,我们读到了陶渊明隐隐作痛的心。

(三)、交往出游之忧。文章第三段描写陶渊明的田园之乐。纵读诗文,我们不难体会诗人身体力行、躬耕陇亩的舒心惬意,游山玩水、搜奇览胜的幽雅闲适和琴书相伴、情话相谈的融洽欢快,不过,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些文字全是“欢乐其表,忧痛其里”的曲折暗示。先说诗人的交往对象。亲戚农人,诗人可以和他们“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谈天说地,家长里短,有远离官场的淡泊,有共享亲情的温馨,可是,诗人心性高洁,与世相违,风流雅致、高标独步,这远不是一般凡夫俗子、市井小民所能理解、所能认同的,和乐欢悦的交谈之中饱含世无知音的隐忧。文中“乐琴书以消忧”无疑又暗示了一点,只有诗书琴韵才可以寓情传志,消悉解忧,而一般的“亲戚”、“农人”则只可形交,不可神往。再说诗人的出游方式。“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径丘。”孤舟独往,自娱自乐,有时探寻幽深曲折的沟壑,有时翻越崎岖不平的山丘,瑰怪之观,人迹罕至,诗人情有独钟,乐而忘返,这又何尝不是景示诗人隐而不发、深藏不露的遗世情怀呢?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诗人就是一位遗弃世人也被世人遗弃的山林隐士。特立独行,遗世独立,诗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最后看看诗人的所见所感。“木欣欣以向荣,泉消消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的景象,诗人不是欢欣鼓舞,诗性***,而是悲愁叹老,自伤自悼,这份敏感与哀伤决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偶尔一泻,绝对是诗人久积于心,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的自然流露。一个年迈体衰、生命苦短的诗人,面对欣欣向荣的大好春光,除了喟叹,还能有什么呢?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诗人貌似平和欢乐的田园生活之下,其实充满更多的世无知音的苦痛、遗世独立的绝望和生命流逝的无奈,我们读陶文,切不可乐而忘忧啊。

(四)委心乘化之愤。文章第四段卒章显志,抒发诗人委心乘化,乐天安命的情志。我们固然强化了对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返朴归真,守节养性的人生理念的理解,不过,强烈的感叹和接二连三的反问又使我们分明意识到诗人去留难定、取舍难决的矛盾和苦闷。“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感叹人生苦短,余生不多,强调委心任运,顺其自然,其实是表达去留难定,心力不及的无奈和痛苦。“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否定了忧心忡忡,心神不定的犹豫不决,其实正暗示出平日里心有所求,志有所得的煎熬难耐。“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说自己乐天安命,坚信不疑,正折射出何去何从、取舍难定的怀疑和忧虑。“聊”是姑且、暂时之意,是不是也暗示出诗人这种选择也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呢?事实上,归隐田园之后的陶渊明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归隐,因为他总有不忘尘世,感时伤怀的时候。“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写自己醉情山水,逍遥自在,其实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谴责和***,陶渊明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这些文句,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觉到诗人否定官场,抗争世俗的孤愤和绝决。

综上所述,我认为《归去来兮辞》是一篇孤愤难平、忧乐相生的心灵之歌,有诗人返朴归真、颐养天年的自足自安,也有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苦叹;有纵浪大化、逍遥浮世的自由自在,也有误入官场、心性扭曲的懊悔痛心;有家人团聚、琴书相伴的宁静淡泊,也有世乏知音、心曲难诉的郁闷孤寂……一句话,诚如清代诗人龚自珍说的“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己亥杂诗》),品读陶文,沉浸在山水田园之中,切不可忽略了诗人的隐痛衷曲。

存世记载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的有关诗词:

1. 咏贫士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 饮酒 十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 拟挽歌辞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 归鸟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 饮酒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 杂诗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 命子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 饮酒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0. 劝农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1. 停云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2.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3. 和郭主簿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4. 读《山海经》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5. 饮酒 其十(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6. 拟古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7. 答庞参军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8. 命子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9. 赠长沙公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0.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1. 移居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2. 时运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3. 咏贫士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4. 饮酒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5. 责子(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6. 答庞参军 其六(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7.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8. 归园田居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29. 饮酒 十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0. 形赠神(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1. 游斜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2. 饮酒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3. 和刘柴桑(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4. 命子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5. 答庞参军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6. 归鸟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7. 辛丑岁七月赴***还江陵夜行涂口(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8. 拟古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39.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0. 命子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1. 饮酒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2.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3. 读《山海经》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4. 读《山海经》 其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5. 饮酒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6. 饮酒 十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7.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8. 荣木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49. 读《山海经》 其十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0. 饮酒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1. 读《山海经》 其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2. 赠长沙公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3. 拟古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4. 杂诗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5. 饮酒 十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6. 归鸟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7. 影答形(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8. 归园田居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59. 答庞参军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0. 饮酒 十九(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1. 咏贫士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2.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3. 咏贫士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4. 读《山海经》 其十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5. 赠长沙公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6. 杂诗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7. 拟古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8. 饮酒 十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69. 神释(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0. 咏贫士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1. 拟古 其八(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2. 荣木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3. 止酒(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4. 杂诗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5. 归鸟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6. 连雨独饮(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7. 影答形(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8. 杂诗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79. 还旧居(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0. 和郭主簿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1. 读《山海经》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2. 拟古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3. 饮酒 其十(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4. 劝农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5.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6. 拟古 其六(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7. 咏贫士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8. 劝农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89. 停云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0. 咏二疏(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1. 归鸟 其一(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2. 咏贫士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3. 饮酒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4. 赠长沙公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5. 答庞参军 其五(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6. 杂诗 其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 时运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8. 劝农 其四(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99. 饮酒 十七(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100. 饮酒 十二(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睫毛”、“衣裳”、“铃铛”、“端庄”、“静谧”的拼音是什么?

《饮酒》同名诗歌

原文

饮酒①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③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注释

《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 ②人境:人类聚居的地方。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 也无待言说。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赏析品评

[编辑本段]

起首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诗人不经意地在与你谈话,然而,那内涵、那滋味却又是相当丰富的。首先,它蕴涵着诗人对田园生活深深的喜爱。

" 结庐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车马之喧的侵扰,这里满含着诗人对人境之喧闹、官场仕途的厌恶和对安静田园之赞美;其次,诗人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一矛盾状况所作的解答,是"心远地自偏",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只要"心远",就自会去寻求偏远之地,从而达到无车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实际上的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这与佛教思想特别是禅宗境界已很相似。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上句"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坐实。它不是抽象地论证,而是由虚入实,信手拈出诗人田园生活的一个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审美意义的场景,给予了最完美、最艺术而又最自然的表现。诗意深醇,却又元气浑成,融和冲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绝唱!苏东坡对此曾有一段精彩评论:"渊明意不在诗,诗以寄其意耳。‘***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语句间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觉一篇神气索然"(《竹庄诗话》)。在宋代,陶诗此句,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与"见"虽字义相同,却有"有意"与"无意"的细微区别,大概自苏东坡有了这段精彩的分析之后,"望"字遂罢。此二句,除"***""见"两个动词,悠然天成,趣闲累远,其余动词,"菊""东篱""南山"等,亦无不佳。以至于这些物象以后成为田园、归隐与情趣高雅,不同凡响的象征物,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它们初看上去,如此随意散缓,但如细品,则滋味无穷。这种感觉亦如东坡所评:"(渊明诗)初

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要想品出个中滋味,则又"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景物虽在目前"而"此味不可及也"。(宋人张戒《岁寒堂诗话》)。

诗人***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会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绰约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处了诗人对"山色日夕"的感觉和体会,发人联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为这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体之物象,有时诗人主观之自我。它是"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那只倦于车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飞鸟吧!

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实化虚,以虚涵实,妙极!就其思想来说,当源于庄子:"辩者也,有不辩也,大辩不言"(《庄子·齐物论》);"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诗人说自己从大自然里得到了许多启示,领会到人生之真谛,但又感到无法用言语表达,当然,也无须用言语表达。诗人由"欲辩"而达"忘言",这也是一种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艺术而言,它涵盖了更多的,更丰富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各中滋味,就留给读者自己品味了。

相关资料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字渊明,谥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 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清陶澍注《靖节先生集》是较好的注本。

《饮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刘裕调集全国的兵力,从东向西,分五路讨伐后秦。首发攻克了洛阳,西晋故都得到光复。第二年又攻克长安。长安经过百年沧桑,终于被晋军收复。消息传到江南,东晋朝野一片欢腾。

刘裕通过北伐,极大的扩大了他个人的权利。朝廷为了讨好刘裕,下诏书封刘裕为相国,总管朝政,又封他为宋公,食邑十个郡,加九锡,位在各诸侯之上,刘裕故作推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刘裕手里,他想要什么,朝廷就得下诏书给他什么。他想当朝廷,当今的朝廷也得赶快让位给他,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渊明总是闷闷不乐。他早就看透,东晋的气数已尽,刘裕篡位只是迟早的事,他整天为这件事悲伤郁悒。只要东晋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绩就光辉灿烂,照耀家邦。一旦东晋灭亡,就一笔勾销了。他又想一切都在发展变化,兴衰荣辱也在不断地交替更换。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莫不如此。为这些事烦恼也没有用,还是多喝点酒,好好睡一觉吧。

陶渊明只要弄到酒,没有一个晚上不喝他个一醉方休。他认识到,人生在世像闪电一样,稍纵即逝,就应该坦荡从容,无忧无虑地度过。也许靠着饮酒,我陶渊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后反而诗兴***,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二十首》序言是: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然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其一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这首诗以失群鸟依孤独松,比喻自己隐居守志,终身得所。

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鸟,日暮还在徘徊独飞。没找到合适的栖息之处。夜晚叫声悲切,依依恋恋,不肯远去。因遇孤生松,收敛翅归依。寒冷的劲风使万木凋谢,而松树独不衰。我像这只飞鸟一样,总算找到归所,千载不相违。

其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注:教材上大多为第五首)

这首诗写自己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

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苏轼说:“因***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这两句是说无意中偶见南山,从南山胜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与自己隐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时分,山景尤佳,飞鸟相伴而还。万物各顺其自然,这里有很深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这首诗是说三代以来,人们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作者要与世俗背驰,要追随秦时夏黄公,绮里季等在商山隐居的四隐士,避世隐居。

世上人们的行为有千万种,谁知怎么叫是,怎么叫非?有些人只简单粗略的从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随着别人表示赞誉或诋毁。夏商周三代以来,这种事情很多,但豁达之士有自己的主见,不随声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辈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决计归隐。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这首诗写作者饮酒食菊,远离世情。世情既远,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时候。带着露水,***菊浸酒而饮,菊香和酒香融为一体,极佳。屈原《离骚》中说:“朝食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为菊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洁。饮此忘忧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脱俗。虽说是对菊独酌,但兴致很高,饮之不足。太阳落山,群动皆息,飞鸟归林。我在东窗下长啸一声,?且舒怀。

其五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有些树木,比松树高,遮掩了松树的雄姿。但寒冬到来,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更加郁郁葱葱。作者要学习松树的风格,为人品格要坚贞,要高尚。

青松在东园,杂树没其姿。等到严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当松树很多连成林时,这种品质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称奇。独自饮酒,时复远望。想到自己这一生,好像在梦幻里。人生岂能被尘俗的羁绊拘牵!

其六

清晨闻扣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繿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这首诗***托田父与自己的问答,来表示终身归隐的坚决态度,以答复那些好心劝他出仕的人。

清晨闻见扣门声,没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开,原来是好心的老农,提着酒,打远来问候我,劝慰我,怀疑我的所作所为不和时宜,违背世俗。田父说:“破衣茅屋,不是高栖之地,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随波逐流。屈原在《楚辞"渔父》中说:‘世人皆浊,何不汩其泥而扬其波?’”

诗人回答田父说:“深感父老好心相劝,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与人和谐一致。重返仕途诚然是可以学的,但违背自己的本性去做,岂非糊涂!暂且一起欢饮吧,我的车驾不可能返回。归隐的决心已定,再说也没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

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

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

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

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秉。

这首诗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较,认为醒者拘与世俗之见,显得愚钝可怜;醉者能勘破虚伪,倒见出他的清醒。说明世事昏昏,不堪闻问,只好用沉饮迷醉,以示愤慨。

有二客虽同一居处,但取舍态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独醉,一客终年醒。两个人互相讥笑,对方讲的话,谁也听不进去。醒者小心拘谨是多么愚钝,醉者颓然狂放倒比较聪慧。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说:“醒非真醒而实愚。醉非真醉而实颖”。告诉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后应该秉烛夜饮。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作者感叹自己少年好六经,有济世之志,而世道艰险,淹留无成。乃安道守贫,隐居躬耕,甘历饥寒之苦,而又孤独没有知己。

少年时很少与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经。现在已经年岁高了,但学业停滞事业无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穷”的节操隐居田园,历尽饥寒之苦。悲风袭击破屋,前庭长满荒草。因为饥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来,坐待天明。偏偏晨鸡不肯报晓,夜显更长。现在已经没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为,终将受到掩蔽而无法表白。

诗中的孟公,是东汉刘龚的字。据《高土传》记载,东汉张仲蔚隐居不仕,“常据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生,不治荣名,时人莫识,唯刘龚知之。”

其九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作者用幽兰待清风以显其清香,比喻自己怀才待机。然而仕途险恶,鸟尽弓藏,所以只好隐居以芳香自守。

生长在前庭的幽兰,饱含芳香,等待清风吹来。因为清风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远方,以别蒿艾。我现在好像失去方向,不认旧路。我想隐居田园,顺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觉悟到归田隐居是对的,因飞鸟已尽,良弓该收藏了。

其十

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

时赖好事人,载醪祛所惑。

觞来为之尽,是谘无不塞。

有时不肯言,岂不在伐国。

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这首诗作者借西汉末年扬雄表达自己的志向。扬雄字子云。王莽篡汉时,那些巧言善辩之士,歌颂王莽称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赏。扬雄不肯趋炎附势,因而没有封侯。

扬雄生来好酒,家贫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带着酒肴向他请教释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饮尽,有疑难问题都能解答。当然,你问他攻伐别国的计谋,他不肯说。因为仁者考虑问题郑重认真,当言则言,不当言则不言。

其十一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渊明过着宁静的乡居生活。这一天,他邀请友人松下坐饮。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自醉。

在醉意朦胧中,自我意识消失了,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态可掬的诗人形象。

诗人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以来,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们所追求的是与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过饮酒,才能达到这种境界。酒之深味便在于此。

其十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诗人一下笔,就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一个矛盾现象:人们都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实上可谓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齐饿死在西山(首阳山)。伯夷、叔齐是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互让君位。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终被饿死。诗人紧接着义正严词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为什么古圣先贤要讲那样的空话呢?

诗人又举出荣启期的事迹,证明善有善报之类的说教是空话。荣启期是一个安贫乐贱的人,是封建社会的一位善人。孔子说荣启期:“善乎,能自宽者也。”但这位善人九十岁还是以鹿皮为衣裳,以绳索为衣带,过着饥寒生活,像他青壮年时一样。

但是伯夷、叔齐也好,荣启期也好,他们生前没有得到善报,死后名声却流传后世。他们所以能名声传世,依赖的就是固守贫困的节操。陶渊明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固守穷节的贫士。

其十三

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

屡空不莸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

裸葬何足恶,人当解意表。

孔子的***颜回,可谓仁者也。然而他29岁,头发尽白,早死。荣启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岁还过着饥寒生活。他们虽留下身后美名,但死后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养身,把身躯看得千金一样贵重,但临终时,再宝贵的身躯,也得消灭。西汉杨王孙于病危时,嘱其子裸葬,要以身亲土。人当解其真意。

这首诗的前八句说名不足贵,后四句说身不足惜,都是愤世之言。

陶渊明写《饮酒二十首》诗时,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经常断酒喝。当他写成十九首诗时,家里的酒坛酒罐又空了好几天。就在这个时候,一天清晨突然听见有人敲门。陶渊明披上衣裳,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李老汉,抱着一个酒坛,站在门外。李老汉说:“我们家大清早刚酿成的酒,我想让你尝个鲜,就赶紧给你送来了!”

陶渊明一看送酒来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地说:

“我几天不吃饭不觉饿,可是这几天没喝酒,简直渴得要死!”

“我还不知道你!”李老汉说,“就算渴死了,也要当酒鬼”。

两个人朗朗地笑起来。

进到屋里,陶渊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浅**的酒液散发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为是刚酿成的酒,没有经过滤,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蚂蚁。陶渊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挠头,想起头上缠的葛巾,蒙在一只空碗上,把另一碗浑酒倒在葛巾上。他掸了掸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围到头上,头上的葛巾也飘逸着迷人的酒香,这股酒香,通过鼻子,一直钻到陶渊明的肺腑里。

“这是个好法子”,陶渊明得意地说,“又过滤了酒,又能戴在头上闻香”。

陶渊明举起那碗滤清的酒一饮而尽,顿时觉得两眼发亮,两掖生风,每一个毛孔都透气,每一个细胞都快活。

陶渊明喝足李老汉送来的酒,写成了《饮酒二十首》的最后一首诗。

其十四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

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陶渊明是以饮酒为题材,大量创作酒诗的第一人。他的诗,可谓篇篇有酒,寄酒为迹。

伏羲、神农是传说“三皇”中两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世上已经罕见那样纯真的人。只有那个一生勤奋奔走的孔子,还想把四分五裂的东周社会弥补复原,让民风世俗再回到那个淳朴的时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虽然没有达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凤鸟虽然没有飞来,但经他整理研究,殷周以来的诗书礼乐,总算由残缺不全而恢复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间设坛施教的事业停止以后,他的微言大义就再也听不见了。世风江河日下,以致出现了那个疯狂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诗书烧成灰。

好在西汉初还有伏生等几个老儒生,传授六经的工作勤勤恳恳。可是为什么隔世之后,六经就没人爱好和亲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样成天在外驰车奔走,可是没有人前来礼贤问津。

最后突然转到饮酒上,在这样令人绝望的世风下,我还能说什么,做什么?只好痛痛快快地饮酒,才对得起头上戴的过滤酒的葛巾。陶渊明饮酒诗写了二十首,这是最后的一首。这组诗是借酒后直言,谈出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为是酒后直言,所以难免有谬误之处。“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饮 酒 陶渊明

李白,杜甫,白居易,仰慕陶渊明 人品尤其李白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 和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爱好 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晚年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 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 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借鉴意义

1. 心志高远,淡泊名利。。

2.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

3.乐观的生活态度,并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形象鉴赏

1.要体味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什么样的意境。

2. 要把握诗中意象的特征和寓意。

3.要把握关键句,分析哲理. 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生活背景及主要思想倾向

睫毛”的拼音:jié máo,“衣裳”的拼音;yī shang,“铃铛”的拼音:líng dang,“端庄”的拼音:duān zhuāng,“静谧”的拼音:jìng mì

1.睫毛

拼音:jié máo

词义:眼睑边缘上的毛发;眼睑边缘上的[一根]毛。眼睑边缘的细毛。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很长的睫毛之下,流着幽娴贞静的眼光,绝不是西方人的态度。” 巴金 《灭亡》第十章:“ 李静淑 很恳切地说,长睫毛盖着的大眼露出无限的温柔,好像慈母在责备她底心爱的孩子一般。”

2.衣裳

拼音:yī shang

词义:1.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2.《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 3.代称达官贵人或儒雅之士。 4.借指中国。

3.铃铛

拼音:líng dang

词义:1.专指因受外力摇晃而发声的铃。球形或扁圆形﹐下部或中部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或小石子。式样大小不一﹐有骡马系带的﹑儿童玩的或做服饰的。

4.端庄

拼音:duān zhuāng

词义:端正庄重:神情~ㄧ举止~。

5.静谧

拼音:jìng mì

词义:<书>安静:~的园林。

12

分享评论

***睫毛精选_***睫毛_拼多多_享拼单折扣!

根据文中提到的睫毛为您推荐

***睫毛精选,今日下载拼多多APP,享受超值拼单价。新人专享多重优惠,下载拼多多查看热门商品。

lp.pinduoduo***广告?

什么可以长眉毛_眉毛大全

在农村流传着很多的俗语,其中有一条说的就是“ 眉毛一根长,能抵万担粮”好羡慕那些什么可以长眉毛的妹子啊。

web.skinserum.top广告?

“睫毛”、“衣裳...

专家1对1在线解答疑惑

去提问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找***睫毛?就上阿里巴巴

***睫毛***购批发,尽在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汇聚海量商机信息,提供便捷在线交易!

广告2020-10-04

睫毛,衣裳,铃铛,端庄,静谧的拼音

睫毛,衣裳,铃铛,端庄,静谧的拼音 睫毛,衣裳,铃铛,端庄,静谧 ié máo ,yī shang ,líng chēng ,duān zhuāng ,jìng mì 你若满意此回答,请给予***纳,谢谢

52赞·1,538浏览2016-09-20

蝉,花苞,娇媚,粗犷,睫毛,衣裳和铃铛的拼音分别是什么?

蝉 chán 释义: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 花苞huā bāo 释义: 苞的通称。 娇媚 jiāo mèi 释义:(1)形容撒娇献媚的样子。(2)妩媚。 粗犷cū guǎng 释义:粗鲁强横,粗率豪放 睫毛jié máo 释义: 眼睑上下边缘的细毛。有阻挡灰尘、昆虫等侵入眼内及减弱强烈光线对眼睛的***等作用 衣裳yī shang 释义:<口>衣服。 铃铛 líng chēng 释义:<轻>专指晃荡而发声的铃,球形或扁圆形而下部或中部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或小石子,式样大小不一,有骡马带的、儿童玩的或做服饰的。

52赞·329浏览2018-05-13

“衣裳、铃铛、端庄、静谧、屋檐、凄冷、化妆、造访、吝啬、干涩、草垛”这些词语的注音

“衣裳、铃铛、端庄、静谧、屋檐、凄冷、化妆、造访、吝啬、干涩、草垛”这些词语的注音分别是: 衣裳 [ yī shang ];铃铛 [ líng dang ];端庄 [ duān zhuāng ];静谧 [ jìng mì ];屋檐 [ wū yán ];凄冷 [ qī lěng ];化妆 [ huà zhuāng ];造访 [ zào fǎng ];吝啬 [ lìn sè ];干涩 [ gān sè ];草垛 [ cǎo duò ] 汉语拼音是一种***汉字读音的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根据这套规范写出的符号叫做汉语拼音。

扩展资料:

汉语拼音介绍 声母23个 b、p、m、f、d t、n、l、g、k h、j、q、x、zh ch、sh、r、z、c s、y、w 韵母24个 a、o、e、i、u、ü ai、ei、ui、ao、ou、iu ie、üe、er an、en、in、un、ün ang、eng、ing、ong 整体认读音节16个 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in、yun、ying、yuan

参考资料:

汉语拼音-百度百科

21赞·409浏览2019-09-02

蝉,花苞,娇媚,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的拼音

蝉,花苞,娇媚,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的拼音:chán ,huā bāo ,jiāo mèi ,cū guǎng ,jié máo ,yī shang ,líng dāng 希望帮到你 望***纳 谢谢 加油

205赞·2,248浏览2017-12-15

衣裳、铃铛、端庄、静谧、屋檐、凄冷拼音怎么写?

衣裳:[yī shang] 铃铛:[líng dang] 端庄:[duān zhuāng] 静谧:[jìng mì] 屋檐:[wū yán] 凄冷:[qī lěng] 衣裳 [ yī shang ] 基本解释 衣服的通称 详细解释 古时衣指上衣,裳指下裙。后亦泛指衣服。 《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 毛 传:“上曰衣,下曰裳。”《陈书·沉众传》:“其自奉养甚薄,每於朝会之中,衣裳破裂,或躬提冠屦。”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妇衣》:“妇人之服不殊,谓衣裳,上下同色也。今惟 越 人服青为然。”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不肯涂红抹粉,也不愿穿鲜艳的衣裳。” 《易·系辞下》:“ 黄帝 、 尧 、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后因以借指圣贤的君主。 汉 焦赣 《易林·坤之讼》:“天之德室,温仁受福,衣裳所在,凶恶不起。” 代称达官贵人或儒雅之士。 《后汉书·崔駰传》:“方斯之际,处士山积,学者川流,衣裳被宇,冠盖云浮。”《南史·任昉传》:“於是冠盖辐凑,衣裳云合,辎軿击轊,坐客恒满。” 清 朱焘 《北窗呓语》:“衣裳之位置济济可观。” 借指中国。 汉 扬雄 《法言·孝至》:“ 朱厓 之绝, 捐之 之力也,否则介鳞易我衣裳。”《后汉书·杨终传》:“故 孝元 弃 珠崖 之郡, 光武 绝 西域 之国,不以介鳞易我衣裳。” 李贤 注:“衣裳,谓中国也。”参见“ 中国 ”。 铃铛 [ líng dang ] 基本解释 专指因受外力摇晃而发声的铃。球形或扁圆形,下部或中部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或小石子。式样大小不一,有骡马系带的、儿童玩的或做服饰的。《清会典事例·兵部·军器》:“铃铛十五年更换,风绳三年更换。” 老舍 《骆驼祥子》一:“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 菡子 《源远流长》:“我要在下面扯绳子响铃铛,你们就按着铜柱死劲往下捶。” 详细解释 专指因受外力摇晃而发声的铃。球形或扁圆形,下部或中部开一条口,里面放金属丸或小石子。式样大小不一,有骡马系带的、儿童玩的或做服饰的。 《清会典事例·兵部·军器》:“铃铛十五年更换,风绳三年更换。” 老舍 《骆驼祥子》一:“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 菡子 《源远流长》:“我要在下面扯绳子响铃铛,你们就按着铜柱死劲往下捶。” 端庄 [ duān zhuāng ] 基本解释 端正庄重 详细解释 端正庄重。 唐 元稹 《莺莺传》:“俄而 红娘 捧 崔氏 至,至则娇羞融冶,力不能运肢体,曩时端庄,不复同矣。” 宋 苏轼 《和子由论书》:“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又是两个绝代女子:一个艳如桃李,凛若冰霜;一个裙布钗荆,端庄俏丽。” 静谧 [ jìng mì ] 基本解释 寂静;平静 详细解释 安宁平静。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竦肃肃以静谧,密微微其清闲。” 唐 郭子仪 《享太庙乐章·广运舞》:“河海静谧,车书混同。” 清 林则徐 《会奏九龙洋面轰击夷船情形折》:“再 广东 沿海闾阎,仍俱十分静谧。” 梁斌 《红旗谱》十六:“ 春兰 睁起又黑又大的眼睛,静谧的看着 运涛 。” 平定,使安定。 《陈书·宣帝纪论》:“克 淮 南之地,开拓土宇,静谧封疆。” 屋檐 [ wū yán ] 基本解释 房子顶部的边缘部分,即房檐 详细解释 见“ 屋檐 ”。 亦作“ 屋檐 ”。房檐。房顶伸出墙外的部分。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白日屋檐下,双鸣鬭鸺鶹。” 唐 白居易 《晏起》诗:“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三·切对》:“‘屋檐下天灯,楼板上地铺。’可谓天生切对也。” 杨朔 《征尘》:“我们来到一所简陋的土房前,伸一伸手,我准可以摸到屋檐。” 凄冷 [ qī lěng ] 基本解释 凄清寒冷;凄凉寒冷。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霓裳羽衣曲》:“ *** 中,道人 叶法善 引上入月宫。时秋,上若凄冷,不能久留。回於天半,尚闻仙乐。” 元 岑安卿 《朝阳台》诗:“苍藤翠木怯凄冷,精诚夜感 襄王 思。” 元 王逢 《题赵文敏山水》诗:“鹿头舫子 湖州 歌,想带南风觉凄冷。” 凄凉冷落;凄清寒冷。 宋 陆游 《舟中对月》诗:“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 渝州 酒初醒。” 清 李渔 《怜香伴·斋访》:“伶仃。芝兰玉树两无凭,依旧是庭阶凄冷。”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时已十月, 平山 凄冷,期以春游。” 刘半农 《我们俩》诗:“好凄冷的风雨啊!”《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就在这样灰暗凄冷的家庭气氛中,年轻寡妇 黑嫂 闯进了他们的生活。” 详细解释 凄清寒冷;凄凉寒冷。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霓裳羽衣曲》:“ *** 中,道人 叶法善 引上入月宫。时秋,上若凄冷,不能久留。回於天半,尚闻仙乐。” 元 岑安卿 《朝阳台》诗:“苍藤翠木怯凄冷,精诚夜感 襄王 思。” 元 王逢 《题赵文敏山水》诗:“鹿头舫子 湖州 歌,想带南风觉凄冷。” 凄凉冷落;凄清寒冷。 宋 陆游 《舟中对月》诗:“月窥船窗挂凄冷,欲到 渝州 酒初醒。” 清 李渔 《怜香伴·斋访》:“伶仃。芝兰玉树两无凭,依旧是庭阶凄冷。” 清 沉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时已十月, 平山 凄冷,期以春游。” 刘半农 《我们俩》诗:“好凄冷的风雨啊!”《新华文摘》1982年第1期:“就在这样灰暗凄冷的家庭气氛中,年轻寡妇 黑嫂 闯进了他们的生活。”

21赞·252浏览2019-11-08

睫毛夹价格-京东个护化妆,全面呵护,薇娅直播爆款

根据文中提到的睫毛为您推荐

睫毛夹价格-京东个护化妆,低价热销,品质精选,爆款直降,低价抢购中!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睫毛的价格 ***睫毛的价格厂家源头发货 接受OEM定制

根据文中提到的睫毛为您推荐

丹东众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生产,设计眼睫毛的综合性的睫毛公司公司自行研发并设计的睫毛产品,客户主要集中在大陆,港澳台,东南亚,欧美等

ddzzsw***广告?

有哪十部评价高的的年代剧?

评价高的的年代剧有《父母爱情》《大江大河》《生活有点甜》《下海》《相爱十年》《剧场》《师傅》《正阳门

26条回答·7,741人在看

都想宝宝拥有大眼睛长睫毛,到底新生儿的眼睫毛能不能剪?为什么?

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很多孕妈妈们在小***上,经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萌娃。尤其是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的,更

8条回答·43人在看

为什么年轻人很反感亲戚?

秒懂心理学

秒懂心理,秒懂生活

关注

281,668播放

为什么说水瓶座很吸引天蝎座?

腹黑的天蝎座碰到了特立独行的水瓶座,就像干柴遇烈火,一点即着。水瓶的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