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谋杜断典故,房谋杜断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6 0
  1. 房谋杜断,意指房玄龄好谋无断?贞观前后他的表现为何判若两人
  2. 张之洞有首诗,其中两句是“射虎斩蛟三害去,房谋杜断两心同”,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3. 请解释“射虎斩蛟三害去,房谋杜断两贤同”的意思。
  4. 房杜的意思房杜的意思是什么
  5. 房谋杜断是什么动物
  6. 房谋杜断中的杜指的是谁(房谋杜断下一句)

谋有谋划、筹划的意思。 断有判断、决定的意思。 房谋杜断即是指房玄龄善于谋划事情,而杜如晦善于判断这一件事情可不可行。 有关房谋杜断的由来,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玄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裨谌草创,东里润色,相须而成,俾无悔事,贤达用心,良有以也。」这里所谓「房之善建嘉谋」、「杜之能断大事」,即是指房玄龄善长建立高明的经国谋略,而杜如晦善长判断重大事情是否可行。他们的关系就好像春秋时郑国,由裨谌草创,而交给东里子去润色 *** 的公文,相辅相成。(见《论语.宪问》) 历史上并没有具体记载房杜二人如何谋断,以帮助唐太宗成就「贞观之治」。依本人看,例子似可以在玄武门之变中看到。 据《旧唐书.房玄龄传》:「隐太子将有变也(玄武门之变前夕),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玄武门之变前夕,房杜二人秘密进入唐太宗府第谋事,是二人参与玄武门之变的证据。 提出发动这场***的是房玄龄。《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因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指世民兄弟的事),祸机将发,天下心匈汹,人怀异志。……仆有愚计,莫若遵周公之事(周公杀管蔡之事)……』……无忌乃入白之(指李世民)。太宗召玄龄谓曰:『阽危之兆,其迹已见,将若之何?』对曰:『国家患难,今古何殊。自非睿圣钦明,不能安辑。大王功盖天地,事钟压纽,神赞所在,匪藉人谋。』因与府属杜如晦同心戮力。」可以看出玄武门之变首先是由房玄龄所「谋」的。 至于杜如晦,史书中没有记载他在玄武门之变中有何贡献。今观《旧唐书.杜如晦传》:「后又潜入画策,及事捷,与房玄龄功等。」可见其功与房玄龄相同,房玄龄既有首「谋」之功,则「断」可不可行之责自然是在杜如晦身上了。 玄武门之变,史书偏袒李世民。但对于助李世民得位「功臣」的「功迹」应该可信。房谋杜断可以说是这场***的最佳体现。 2006-12-09 23:28:31 补充: 抱歉,最后一句应该是这场***可以说是房谋杜断的最佳体现。

当中的房谋和杜断

是甚么意思 谋意思

房谋杜断典故,房谋杜断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参考: me

房谋杜断,意指房玄龄好谋无断?贞观前后他的表现为何判若两人

房谋杜断意思: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房谋杜断,拼音是fáng móu dù duàn,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房谋杜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联合式;在句中一般作补语。

成语出处:《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后据此,总结出成语房谋杜断。

成语运用:房谋杜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联合式;在句中一般作补语。

运用示例:元·雅琥《上执政四十韵》:“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

柳亚子《寄***延安》:“房谋杜断劳***,江豪丘锦各名家。”

学习成语的重要性

文化传承: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成语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学习成语有助于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语言表达:成语具有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特点,学习成语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素养,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富有感染力。

扩展知识:成语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等各个领域,学习成语可以扩展知识面,了解历史文化和古代思想,提高综合素质。

启发思维:成语中蕴含着许多智慧和哲理,学习成语可以启发思维,领悟人生道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习成语可以增强对古代文献的理解能力,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张之洞有首诗,其中两句是“射虎斩蛟三害去,房谋杜断两心同”,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李世民手下的宰相,排在前两位的当属房玄龄和杜如晦。在房玄龄和杜如晦之间,又有“ 房谋杜断 ”之说,意思是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决断,因此两人的合作,经常是房玄龄谋划,杜如晦在房玄龄谋划的基础上进行决断。

如此一来,“ 房谋杜断 ”对房玄龄的别样解释,似乎就是“ 好谋无断 ”,这使得房玄龄比较尴尬。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看不起袁绍的原因之一就是“ 好谋无断” (虽然《三国志》中并没有对袁绍这样的评价),可见“ 好谋无断 ”是贬义

但其实房玄龄的“ 无断 ”和袁绍的“ 无断 ”有完全的不同。

房玄龄是山东临淄人,他的父亲是县令,他本人幼小聪明,“ 博览经史 ”。

历史 上的很多成大事之人,有一个几乎相同的特质,就是“ 博览经史 ”,因为只有在博览的基础上才能找到人性和 历史 的发展规律,从而也才有应对的办法。房玄龄也不例外。

房玄龄未成年时,正值隋文帝当政,天下太平,国家实力日渐增长,人们都认为大隋朝会长治久安,国运长久,房玄龄却已经看出隋朝不会长久。

正因为房玄龄非同一般的预见性,因此他一直在做着隋朝灭亡,新朝兴起的准备,这样的准备促使房玄龄做的事就是寻找明主。

公元617年9月,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大军兵发长安。当李世民带大军进驻距离长安不远的渭北时,时任山西吕梁柳林县尉的房玄龄赶到李世民军帐投靠。李世民对房玄龄一见如故,将房玄龄引为谋主。

这一年房玄龄38岁,李世民不到20岁。

未成年时,房玄龄就看出隋朝不长久,因此他在隋朝的做官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期间没有任何值得书写的政绩,直到38岁跟了李世民后,房玄龄的表现就截然不同。

房玄龄跟了李世民之后就一直跟在李世民身边,李世民到哪儿他就到哪儿,“ 征伐未尝不从 ”,每次打了胜仗,将士们都抢着要金银财宝。房玄龄却是抢人才,只要看见勇略可用的将领,就和他们深交,并秘密沟通串联,告诉他们李世民才是他们效忠的主人,要他们对李世民树立起必死的忠诚。

公元621年,李世民攻克洛阳灭了王世充。当时在王世充吏部任职的杜淹,是杜如晦的叔父,他准备投太子李建成麾下,结果被房玄龄拦住,将他带进了李世民麾下任兵曹参军。

从道理上讲,李世民不是太子,他最多是个王爷,房玄龄用不着这么用力。房玄龄如此用力,可见他早就有了推动李世民做皇帝的准备,房玄龄不是“ 无断 ”,非但不是“ 无断 ”,而是“ 早断”, 乃是 “深谋早断”。

还是公元621年,李世民秦王府的人多被调离京城到外面做官,这使得李世民非常忧虑。房玄龄说:“如果大王就做个秦王,这些走就走了,也无关紧要,可是如果大王要经营天下,杜如晦就不能走,他必须留下。”

此时距离玄武门事变还有5年,房玄龄已经在为李世民夺位做准备,可见他的“ 早断 ”非普通人所能及。

公元626年6月,李世民到太子李建成家喝酒后,回来大口吐血。秦王府的人个个着急,却都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这时,房玄龄挺声而出,发出了石破天惊的雷霆之声。

房玄龄先对长孙无忌说:“我们和太子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存亡之机,就在今日,不若劝王行周公之事。”长孙无忌赞许点头:“我也想到了,就是不敢说,既然你说到这里了,我们一同去和秦王说。”长孙无忌先进去见了李世民,之后再出来招呼房玄龄进去。

房玄龄来到李世民的床前开门见山地说: “大王功盖天地,就应该继承大业,今日遇到的危险,就是上天的提示,大王不要再犹豫了,干吧。”

第三天,改变***乃至中华 历史 的玄武门***发生了。

李世民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杀太子李建成,之后自己做了皇太子。2个月后,李世民又登基成了***第二任皇帝,开始了他带领中华民族走向自汉朝以来又一个盛世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得以发动玄武门***,从其根本上说,决断和推动者就是房玄龄。

李世民登基后,房玄龄进爵邢国公,后担任太子詹事,又担任尚书左仆射,封魏国公,监修《晋书》,成为李世民身边最重要的宰相之一。

可是,此时的房玄龄,就成了“ 多谋而无断 ”,他似乎只负责“ ”,而“ ”则需要右仆射杜如晦来做。

李世民即位前,房玄龄主动寻访人才并刻意拉拢至李世民麾下,可是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却再没有向李世民推荐过人才。为此李世民很不满意,他郑重地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你们身为宰相,职责就是当广求贤人,随才授任,整天为琐碎事务纠缠,哪里有精力为我找人才?”李世民专门给辅佐两位宰相的官员们打招呼,有大事才找二位宰相,小事就不用找了。

可是,虽然李世民有此一说,房玄龄还是把精力用在处理政务上,在推荐人才方面几乎没有建树,远远不如杜如晦。

也就是在贞观初期,李世民发现每次和房玄龄谈事,房玄龄必说:“这个事情只能由杜如晦决断”,而杜如晦最后又总是用房玄龄的策略,于是就有了 “房谋杜断”。 可是,英明的李世民并不认为这是对房玄龄的褒奖。

因为在李世民心里,房玄龄不是这样的人。

渐渐地,房玄龄的为政也让李世民不满意。公元629年4月,李世民在群臣面前公开批评宰相的工作,他非常生气地说:“ 你们中书、门下、机要之司,应该负起责任来,做得好的要表扬,做得差的要惩罚,不能做老好人,我在你们的报告中看不到谁干得好谁干得差,如果这样,我们还要人才做什么?”

房玄龄唯有叩首道歉。

魏王李泰是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可是,李世民听说朝廷三品以上的官员们大多看不起李泰,他非常愤怒,对三品以上官员做了一通批评,他愤怒地说道:“隋文帝时期,他的几个儿子对一品以下的官员可以随便欺负,我虽然不会纵容儿子,但是也不能让大家看不起我的儿子。”

房玄龄的表现是“ 惶惧流汗拜谢 ”。唯有魏征正色道:“群臣没有一人敢轻视魏王,三品的都是朝廷公卿,也都是陛下应该按礼尊重的。而且魏王也不会像隋文帝的几个儿子一样对大臣们无理。”魏征一席话将李世民的怒火浇灭:“听了魏征的话,才知道自己理屈。”

如此的房玄龄,除了“ ”,确实无“ ”。

房玄龄又是一阵道歉,还是魏征挺身而出指责李世民:“我不知道陛下为什么要责怪房玄龄,房玄龄又道的什么谦?房玄龄身为宰相,所有的事情都应该知道,对应该做的事,房玄龄应该帮助陛下完成,对不该做的事,他就应该制止陛下去做,他问北门修缮的事,问得理所当然,我不知陛下责骂他什么过错,他又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而道歉?”

魏征一席话说的李世民羞愧不已。对房玄龄来说,正确的事都无法坚持,当然就更无法做到“ ”。

但是,自李世民做了皇帝后就一直 “好谋无断” 的房玄龄,在临终时却“ ”了一次。

公元648年6月,房玄龄病重,他感觉自己时日无多,对自己的儿子们说:“ 当今天下平安无事,可是皇帝一心要东征,大臣们都不敢进谏,我如果不进谏,死了都脱不了责任。”

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房玄龄终于对李世民做了抗表进谏,要求李世民立刻停止征伐辽东。

由此看来,平日的房玄龄,不是“ 无断 ”,而是“ 不断 ”。

房玄龄的能“ ”而“ 不断 ”,个中原因,和李世民的疑心有关。

玄武门事变让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其实玄武门***并非光彩之事,这个***在李世民心里是一个隐痛,也是他的疑心之源。

玄武门***后, “论功行赏,以(房)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

这五大功臣中的四位,杜如晦在贞观四年就死了;侯君集两度担任宰相,在贞观十七年因参与太子承乾谋逆案被诛杀;尉迟敬德在贞观十三年时,突然被李世民质问谋反,逼得尉迟敬德脱下身上衣裳让李世民看身上的伤疤,被李世民放过后,不得不学道家修仙避祸;长孙无忌由于是李世民的大舅哥,还要辅佐太子,因此比较特殊,但是长孙无忌如此特殊的地位,在李世民面前也不敢提任何不同意见,只一味顺从。

玄武门***的五人中,房玄龄算是第一谋划和推动者,他本人又高居宰相之位,儿子房遗爱娶了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女儿嫁给了李世民的弟弟韩王李元嘉。房玄龄对自己家门的极盛状况感到不安,他 “深畏满盈” ,以道家观点,“ ”之后则“ ”,因此,为了避祸,房玄龄早就不想做宰相,他几次要求解除职务,都被李世民拒绝。

房玄龄的表现,李世民看得很清楚。公元638年3月,李世民为庆祝孙子的生日,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在东宫摆生日宴,李世民在宴会上说: “贞观之前,从朕经营天下,玄龄之功也。贞观以来,绳愆纠缪,魏征之功也。” 并赐给房玄龄和魏征两人以佩刀。

李世民的意思是贞观以前房玄龄的功劳第一,贞观以后的功劳就要归魏征。

其实,魏征和房玄龄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魏征不是玄武门***的参与者,相反他是太子李建成的幕僚,因此他和玄武门***的五大臣分属两个世界。而且魏征本人在朝中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也就不存在功高震主,受到猜疑的可能,自然可以畅所欲言。

因此,房玄龄并非“ 好谋无断” ,而是“ 不断 ”,原因就是为了避祸。正如长孙皇后生前对房玄龄的评价: “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 ,可见他的战战兢兢。

虽然如此,房玄龄“ 明达政事,用法宽平,不以自己之长度人之短。” 仍然不失为一位千古良相。

请解释“射虎斩蛟三害去,房谋杜断两贤同”的意思。

晋代义兴人周处听闻民众把自己连同南山猛虎和桥下鳄鱼并称三害,于是发奋改邪归正并射虎斩蛟,典称除三害,房谋杜断,策划参与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门兵变、帮其夺取帝位,后共掌朝政的房玄龄、杜如晦,“房谋杜断两心同。此联是张之洞倚重袁世凯,意指与袁同心同德?

房杜的意思房杜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电视剧《辛亥革命》里张之洞送给袁世凯的临别语。上联说的是晋代将军周处的故事。周处(242—2***)出生于官宦之家,由于母亲的溺爱,小时不求上进、专爱跑马射猎、斗殴闹事。阳羡(宜兴古名)百姓把他同南山猛虎,荆溪恶蛟(不是神话中的蛟龙,可能是古时的湾鳄)称为三害。周处听到后,心灵受到极大震撼。他决心用斩除虎、蛟的行动来洗刷自己。他佩剑带弓,进入南山。藏于密林深处,伺得老虎出洞,一箭射中老虎前额。老虎向他猛扑过来,他尽管躲闪得快,后背还是被虎爪抓伤了。他忍痛用剑刺人虎腹,将虎杀死。伤口复原后又入荆溪,与恶蛟搏斗了三个日夜,终于将恶蛟斩杀在荆溪北桥之下。他自己也受了重伤。身体再次复原以后,他决心改掉恶习,去华亭(今上海松江)请求当时著名的学者陆机、陆云收他为学生。陆机、陆云开始不愿教他,他立在陆家门口一个昼夜不肯离去,终于感动了陆机、陆云。在陆机、陆云教育下,周处如饥似渴的学习,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房谋杜断,唐太宗时,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一心辅佐李世民,堪称李世民的左膀右臂。

这里作此引用,张之洞借指自己和袁世凯,意思是两人是一条战线的。

房谋杜断是什么动物

房杜的词语解释是:唐名相房玄龄_杜如晦的并称。

房杜的词语解释是:唐名相房玄龄_杜如晦的并称。注音是:ㄈㄤ_ㄉㄨ_。拼音是:fángdù。结构是:房(半包围结构)杜(左右结构)。

房杜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唐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并称。参见“房谋杜断”。引唐刘肃《***新语·匡赞》:“自是_阁规模,皆二人所定二人相须以断大事,迄今言良相者,称房杜焉。”《新唐书·杜如晦传》:“_如晦_与玄龄共_朝政方为相时,天下新定,_阁制度、宪物容典,率二人讨裁两人深相知,故能同心济谋以佐佑帝。当世语良相,必曰房杜云。”元耶律楚材《继宋德懋韵》之三:“炎汉萧曹贤政事,李唐房杜美声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_四:“河汾房杜有人疑,名位千秋处士卑。”

二、网络解释

房杜房杜,读音fángdù,汉语词汇,指唐名相房玄龄、杜如晦的并称,唐太宗的两名宰相,房杜二相,各有所长,善谋善断,同心佐唐,若非藩镇割据,断不至于出现安史之乱及***的灭亡。

关于房杜的诗词

《七爱诗·房杜二相国(玄龄、如晦)》《陕府宾堂览房杜二公仁寿年中题纪手迹》《已亥杂诗·河汾房杜有人疑》

关于房杜的诗句

房杜传中无可纪不於房杜表忠精唐时相房杜

关于房杜的成语

杜渐除微花烛洞房蹿房越脊杜口吞声房谋杜断穿房入户洞房花烛杜渐防萌杜断房谋文房四侯

关于房杜的词语

杜断房谋文房四_花烛洞房文房四侯杜渐防萌三班六房穿房入户房谋杜断文房四物文房四艺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房杜的详细信息

房谋杜断中的杜指的是谁(房谋杜断下一句)

房谋杜断是什么生肖:

生肖鸡,生肖鸡的朋友由穷转富,顺心生活真美好,横财大运入宅,功成名就故而得众人高捧,他们混的是风生水起,求财来财,月月有惊喜,财运开始走上坡路,最终赚得盆满钵满,钱财运势最旺,如果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借助机会努力拼搏,好运降临再加上贵人扶持,事业一飞冲天,必富得流油。

房谋杜断中的杜指的是谁

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唐朝初年名相。晋阳起兵后,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幕府谋臣,授兵曹参军。与房玄龄等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后,配合房玄龄同心辅政,负责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并称“房谋杜断”。贞观四年,病逝。

历史沿革: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尚书左仆射”房玄龄,一个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那时,唐朝开国未久,许多规章典法,都是他们两人商量制订的。人们把他们两人并称为“房、杜”。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房谋杜断下一句

这是辛亥革命里张南皮送给袁世凯的临别语

房谋杜断,“唐太宗时,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一心辅佐李世民,堪称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这里作此引用,张之洞借指自己和袁世凯,意思是两人是一条战线的;前边那句是说两人曾经的功绩

唐国强这次拍的辛亥革命,还是很真实的,这也是他对这部剧的最高要求,所以对袁世凯的讲述也比较客观、相对真实的,张之洞被世人称作晚晴四大名丞之一,袁世凯被贬后,他对袁世凯所说的这两句话,也证明张之洞眼中,袁世凯是个人才,也是个忠臣,还有一点是在满人做皇帝的清朝,两个***掌握实权,清廷对他俩是不会信任的,这也是张南皮认为袁世凯跟他是同一阵营的一个原因。

还有就是袁世凯后来恢复帝制是张南皮死后的事了,而且受当时时局所惑,张南皮不会想到,我想此时的袁世凯也没有想到的

房谋杜断的意思是什么

房谋杜断

解释: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

出自:《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

近义词:天作之合

语法:联合式;作补语

杜姓和哪个姓是世仇

1.李姓和朱姓

这李姓和朱姓可是世仇。为什么李姓和朱姓结了这么大一个梁子呢?大家知道李姓在唐朝可是国姓。姓李在唐朝可都是皇亲国戚王宫贵胄。然后李氏皇朝的统治却被一个姓朱的人给终结了,没错这个人就是朱温。唐朝末年,军阀朱温造反,当了皇帝。建立了后梁。也直接宣布唐朝灭亡。大家想这姓李氏皇族当时非常的器重朱温,还让他做节度使。

可这朱温非但不感激。还恩将仇报直接造反灭了唐朝,最后自己当了皇帝。这种深仇大恨。李氏的后人怎么会忘记。直到后来乞丐皇帝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这时一个陕北的农民李自成直接造反,把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直接逼上了绝路。据说这李自成就是李唐的后人,朱温灭了唐朝,这李自成灭了明朝,也算是为李氏报了仇。当然这只是传说,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

杨家将

2.杨姓和潘姓。

杨氏和潘氏的世仇。在开封的杨家人甚至直接将这段恩怨写进了族谱。明确规定两姓之间互相不能通婚。大家都听说过杨家将的故事吧!这天波府的杨家几代忠良,英雄辈出。为为保卫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却缕缕遭到大奸臣潘仁美的陷害。杨家一门七子去六子归,就是因为潘仁美见死不救。导致杨业与他的六个儿子最终惨死。所以这一段历史也让天波府杨氏的后人耿耿于怀。以至于登上了族谱。让后人记得这段世仇.

3.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

这一段历史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吧!所以清宫剧的剧迷们可能要问了,这那拉氏是满清的贵族,而且清朝的皇帝很多都娶了那拉氏的女人做了皇后或者封为贵妃。例如努尔哈赤的皇后,雍正的皇后,乾隆的继后,都是那拉氏,最有名的慈禧太后也是乌拉那拉氏的后人,清朝皇帝还有很多妃子也都是出自于那拉氏。这两大姓氏的世仇又从何说起呢?别急听我慢慢说。别看那拉氏在清朝的地位很高,这两家可是世仇哦!原来在清朝还没有统一中原的时候,那拉氏和爱新觉罗氏都是满洲的两大部落,这两个姓氏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最终那拉氏被爱新觉罗氏打败。于是那拉氏的族人只好臣服于爱新觉罗氏。但是这那拉氏只是表面上臣服于爱新觉罗氏,在背地里却暗暗发下毒誓,哪怕那拉氏只有最后一个女人活在世上,也要让爱新觉罗氏灭亡。于是那拉氏等了300多年,终于,清朝最终毁在一个叫叶赫那拉氏.杏贞的女人手里,这叶赫那拉.杏贞就是清朝的慈禧太后.

冲冠一怒为红颜指的是谁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指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故事。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出自清代吴伟业的《圆圆曲》,意思是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

相传李自成起兵攻破北京后,手下刘宗敏掳走陈圆圆,于是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吴三桂入关原因:

文艺作品中关于吴三桂降清的原因,被说成是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不仅是当时的大美女,还是著名的秦淮八艳之一,她与吴三桂之间的故事,经过文艺作品的加工,变成了误导吴三桂误国降清的红颜祸水。

其实历史上的吴三桂与陈圆圆,并不是如文艺作品中所演绎的那样,仅仅是因为冲冠一怒为红颜而引清兵入关,投降清朝,变成了大明的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