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河山是什么歌_还我河山出自哪里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5 0
  1. 第一个带山的四字成语疯狂猜成语
  2. “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谁说的?
  3. 岳飞庙还我河山两者之间的关系
  4. 这首词是出自哪里的
  5. 《满江红》作者是谁?出自哪个时期?
  6. 电视剧《精忠岳飞》后面那里,岳飞因赵构偏安一隅失望至极主动辞去兵权告老还乡是真实的历史吗?岳飞一路

以下是抗日时期真实的口号:

“拿热血换取民族的独立自由”

“当汉奸者杀无赦”

还我河山是什么歌_还我河山出自哪里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扫荡倭寇——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

“当了汉奸,不得好死”

“要种族不灭,惟抗战到底”

“军民合作,驱逐日寇”

“还我河山”

“抗战是我们中华民族争生存、争人格的唯一出路”

以下是诗一首:

丈夫男儿身自强,

一怒私出自家乡。

只因敌国夺疆土,

抗战轻身到山庄。

中国疆土有寸在,

与敌抵御共存亡。

中国男儿,河北树明

一帆风雨路三千,

骨肉家园齐抛闪。

恐哭损残年,

告爹娘,

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

离会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

各自保平安

儿去也,

莫牵连。

中国男儿

丈夫志高在兴亡,

复仇雪耻在胸膛,

一日消灭东洋鬼,

万古千秋把名扬。

抗日壮士

第一个带山的四字成语疯狂猜成语

祖国山河无恙的意思是:天下都很平安。恙,原意是疾病,也表示损伤、意外,或相对之前状况变差变坏。

原句:山河无恙,人间皆安。意思是:山河没有遭到破坏,人世间***都很平安,生活安定。就是形容社会安定,风调雨顺。

出自《楚辞》,《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犯我***者,虽远必诛”,这句话是谁说的?

1. 疯狂猜成语关于第四个字是个山字的成语

安如泰山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拔地摇山 翻动大地,摇撼山岳。形容声势极大。

半壁江山 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

逼上梁山 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取某种行动。

兵败如山倒 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不识泰山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大好河山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

调虎离山 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堆积如山 聚集成堆,如同小山。形容极多。

恩德如山 比喻恩德极为深生。

恩重如山 恩情深厚,像山一样深重。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

放虎归山 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

覆海移山 翻转大海,移动大山。形容力量巨大。

高卧东山 比喻隐居不仕,生活安闲。

鸿毛泰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

还我河山 表示决心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

火海刀山 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

2. 《疯狂猜成语》第四个字是个"山"字的成语有哪些

1 安如泰山ān rú tài shān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出自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2 半壁江山 bàn bì jiāng shān半壁:半边;江山:比喻国家疆土。

指在敌人入侵后残存或丧失的部分国土。出自清·蒋士诠《冬青树·提纲》:“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3 不识泰山bù shí tài shān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自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4 调虎离山diào hǔ lí shān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5 放虎归山fàng hǔ guī shān 把老虎放回山去。

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出自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调虎离山的故事 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

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

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

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

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

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

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3. 第一个水第三个山的成语疯狂猜成语

水软山温 形容景色幽雅。

水色山光 水波泛出秀色,山上景物明净。形容山水景色秀丽。

水秀山明 山光明媚,水色秀丽。形容风景优美。

水碧山青 碧:青绿色。形容景色很美,艳丽如画。

亦作“水绿山青”。 水光山色 泛指山水景色。

水尽山穷 穷: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水阔山高 阔:宽,广阔,指有广阔的水面和高大的山脉隔着,不得相通。

水明山秀 形容风景优美。同“水秀山明”。

水穷山尽 水和山都到了尽头,前面无路可走。 水剩山残 多指亡国或经过变乱后国土分裂、山河残破的景象。

水宿山行 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水远山长 ①指路程遥远。同“水远山遥”。

②指山河辽阔。 水远山遥 指路程遥远。

4. 疯狂猜成语题目带山字和山有关的答案

山 *** 上,应接不暇 山 *** :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

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

海沸山摇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山裂”。

积甲山齐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

山肴野蔌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荆山之玉 荆山:山名,此山产宝玉,据传和氏璧就出自此山。比喻极珍贵的东西。

积土成山 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积少成多。积甲如山 兵甲堆叠如山。

极言其多。同“积甲山齐”。

山栖谷隐 在山中栖身,到谷中喝水。形容隐居生活。

力可拔山 力气大得可以拔起山来,形容勇力过人。使蚊负山 使:派,令;负:背。

派蚊子去背山。比喻力不胜任。

野蔌山肴 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退如山移 退却时象一座山在移动。比喻遇到变故,沉着镇静。

山中宰相 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屡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人们称他为“山中宰相”。比喻隐居的高贤。

楚水吴山 楚地的水,吴地的山。指古时吴、楚两国所属地域。

后用以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回山转海 转动山海。

比喻力量巨大。冠山戴粒 冠山:把山当帽子,比喻大。

戴粒:用头顶粒,比喻小。形容大小虽异,但各适其适。

海沸山裂 海水沸腾,山石崩裂。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

亦作“海沸山摇”。愁山闷海 忧愁如山,苦闷似海。

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箕山之操 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

同“箕山之节”。

5. 疯狂猜成语里面第二个字是山的成语

挨山塞海

容人极多而拥挤不堪。

巴山蜀水

巴、蜀指四川一带。四川一带的山山水水。

巴山夜雨

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

拔山超海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

拔山盖世

盖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当代无比。

拔山扛鼎

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跋山涉水

跋山:翻过山岭;涉水,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白山黑水

长白山和黑龙江。泛指我国东北地区。

宝山空回

走进到处是宝物的山里,却空手出来。比喻根据条件,本来应该有丰富的收获,却一无所得(多指求知)。

背山起楼

靠山建造楼房。比喻使人扫兴的事。

冰山难靠

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

残山剩水

指国家领土大都沦陷后残余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来的事物。

崇山峻岭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6. 山的成语疯狂猜成语1

高山流水、

江山如画、

空谷幽兰、

一丘之貉、

草木皆兵、

回光返照、

水漫金山、

虚怀若谷、

龙飞凤舞、

筚路蓝缕

三山五岳、

山雨欲来风满楼、

高山仰止、

巫山云雨、

中流砥柱、

人山人海、

钟灵毓秀、

巴山夜雨、

青山不老、

东山再起、

开门见山、

登峰造极、

7. 猜四字成语 光秃秃的山

猜四字成语 光秃秃的山——穷山恶水。

穷山恶水

qióng shān è shuǐ

解释穷山:荒山;恶水:经常引起灾害的河流湖泊等。形容自然条件非常差。

出处孙犁《山地回忆》:“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贬义。多指土地贫瘠、物产贫乏的山区。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正音水;不能读作“suǐ”。

辨形恶;不能写作“饿”。

近义词穷乡僻壤、不毛之地

反义词山青水秀、锦绣河山

例句过去的这里~,如今已是牛羊成群,果树成林的“赛江南"了。

英译barren mountains and unruly rivers

岳飞庙还我河山两者之间的关系

每每看到文章的留言中出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击节叫好。就如同岳飞的满江红和那句“还我河山”,亦或是文天祥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都是那么令人鼓舞,令人振奋,令自己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但问题是,我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有些朋友可能不一定知道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相信打开这篇文章的人都是比较好奇的。

这句话的原文不是这样的,应该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看来说这句话的人一定是汉朝人,也应该是名武将。我们熟悉的汉朝的猛将韩信,卫青,霍去病,李广…是不是他们呢?不,不是他们,说这句话的这个人叫陈汤。

汤公像

在班固的《汉书》卷七十有这样的记载:

孝元皇帝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35年)

郅春,正月,郅支首至京师。延寿、汤上疏曰:“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唐、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丞相匡衡等以为:“方春,掩骼、埋胔之时,宜勿县。”诏县十日,乃埋之。仍告祠郊庙,赦天下。群臣上寿,置酒。

这事我们要从公元前49年开始讲起。

这年汉元帝即位,以道家无为思想指导下的文景之治给国家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大好江山社稷一片安详,刘家祖辈们已经差不多把能打的仗全都打完,边疆稳定,四海升平,卫青、霍去病等将星璀璨、驰骋沙场的时代逐渐远去。

可时隔数年,就在这片祥和中,平地响起一声惊雷:朝廷派到西域的使臣被匈奴郅支单于给杀了!

两国相争、尚且不斩来使,而郅支单于口口声声准备归汉,竟然出尔反尔、杀了大汉使臣,这是典型的外交挑衅外加***裸的敌意行为!一时间,朝野上下群情激愤。而匈奴这边呢,郅支单于杀完人后冷静下来一琢磨,也后悔了,害怕大汉报复,干脆,三十六计走为上!

往哪走?越远越好!

公元前44年,郅支单于长途跋涉带领北匈奴来到康居东部居住,远离汉境数千里。可能大家还没有特别的感受,也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笔者查了资料,这个康居是在巴尔喀什湖湖和咸海之间,这里曾经在唐朝的时候纳入过中国的版图。也就是现在的哈萨克斯坦部分地区。还没感受,来我们看看地区。

古代的地区,康居在大月氏的北部

对比一下现在的地图看能感受会清晰一点

陈汤平民出身,祖上毫无功荫可袭,所以凡事亲历亲为,靠着勤奋和勇气在军界努力打拼。直到公元前36年(建昭三年),他终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西域都护甘延寿一起出使西域。

这个二人组掌握着大汉王朝在西域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也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大汉驻西域军区司令员和政委。

面对郅支单于杀完汉使逃跑后远离汉境的情况,甘司令和陈政委都倍感责任重大,郅支跑的远远的,虽然一时间边境再无烽火之忧,但从汉宣帝以来就确立的西域秩序开始面临挑战。

众多的西域诸国,都因为这事把眼睛瞄向汉朝,毕竟你当这么多年大哥,现在有人出手挑战你底线,大哥你看着办吧!

如果放任不管,大汉王朝多年来在西域用铁血刀兵辛苦打造出来的威望,恐怕就要鸡飞蛋打,因此,司令和政委同志暗暗定下决心:与其养虎为患,不如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36年冬,在郅支单于***汉使、远离边境八年后,西域都护、骑都尉甘延寿、副校尉陈汤统率四万大军征讨,一举格杀郅支单于,并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者一千多人,斩获颇丰、全胜凯旋。

这里要多说一句,当时这四万兵马是陈汤的***托圣旨从各藩属国借来的,甘延寿面对陈汤的强势最终妥协。

事后,政委陈汤给汉元帝写了一封流传千古、扬眉吐气的疏奏,而疏奏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元帝看到大捷也就没有继续深究陈汤***传圣旨的事。

当然,后来的陈汤也因为这件事一生起起伏伏,最终晚年比较凄惨,可能也是后来没有像卫青,霍去病等人一样那么受史学家的推崇吧!

这首词是出自哪里的

具体如下:

出自岳飞,表达了中华儿女收复国土的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从侵略者手中夺回本属于自己的国土的决心。

实际上是对金国侵略者来说的,写此四字的目的是发誓要收复南宋朝廷被侵占的领土。

《满江红》作者是谁?出自哪个时期?

岳飞的《满江红》岳飞的事迹: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追谥岳武穆王,为中国南宋时期的名将。

生平

岳飞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传说其母透过在他的背上刺“尽忠报国”[1]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

1124年21岁从军为宗泽部下,屡建战功,尝以八百岳家军大破万五金兵,声名大噪。历官御前忠武统军、鄂州驻答诸军都统制使、河阳等三镇节度使。

1126年靖康之变,金兵攻破开封,北宋覆亡。1134年(绍兴四年) ,岳飞首次伐金,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1136年(绍兴六年)再次北伐,占伊阳、洛阳,后因孤军作战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飞在这次北伐中壮志未酬,写下《满江红》。

1140年(绍兴十年)春,金兀术南侵,岳飞出兵大破金兵,收复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南20公里),直迫金国首府汴京。岳家军士气高昂,高喊“直捣黄龙”。主和派秦桧向宋高宗献计,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岳飞退兵前,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干坤世界,无由再复!” 结果岳飞的北伐因为政治原因而失败。之后岳飞父子被秦桧以谋反罪名予以逮捕审讯,由于找不到证据而无审讯结果,最终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体莫须有(也许有)”),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在杭州大理寺风波亭被赐死。。

至绍兴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便下诏***岳飞,追封鄂王,谥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并立庙祀于湖北武昌,额名忠烈,修宋史列志传记。

被处死的原因

岳飞父子被宋高宗处死的原因有多种说法:

宋高宗耽心如果岳飞取胜,可迎徽钦二帝回朝,宋高宗天子地位可能不保。但也有人认为宋高宗并不担心此事。徽宗当时已死,而高宗和金国绍兴议和时屡次强调要迎钦宗回宋。后来由于金国的反悔钦宗才未被释放。钦宗本人在执政时就已心生退意,高宗并不惧怕失去权利。

为讨好金人,以利和谈。

秦桧是金国奸细。此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无稽之谈。

岳飞由于深受重用而干涉高宗立嗣的问题。高宗本人无后,而岳飞屡次上书建议高宗为社稷安定着想早日立嗣,犯了高宗的忌讳。岳飞用十二道金牌才被召回更显得拥兵自重。所谓“莫须有”罪名是指其拥兵干涉立嗣,不需要证实其谋反罪名就可处死。

一种大胆的猜测,岳飞可能是宋徽宗流落民间的儿子,赵构的兄弟。赵构因发现此事,才在短短的一年里由高度信任岳飞转而指示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岳飞。

文学中的岳飞

岳飞充满***色彩的悲剧故事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重要素材,也是元代到清代,甚至辛亥革命时汉族反抗异族***的民族主义斗争的精神旗帜。这些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甚至民族偏见的作品已经将他“符号化”,以至于他真实生***而无人问津。

孝道

在所有的故事中,岳飞被同时描绘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完美军人与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的模范。这些故事有的强调他与生具来的民族主义精神,如(岳母刺字),其母通过在他的背上刺“尽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这个民间杜撰的故事也体现了他的“孝道”,在“家国同构”的中国古代社会有特殊寓意。

军事

有的故事强调他的军事天才,在《岳家军》等民间文学作品中,岳家军饿死不抢粮,冻死不拆屋,令行禁止,甚至让敌人也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他出师百战百胜,朱仙镇大捷,将金兵打得一败涂地。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着重描绘了他的个人悲剧,并把它和民族命运相联系。.

政治

这些描写的共同范式如下:在战局顺利,本可直捣金国黄龙府的情况下,岳飞被南宋皇帝赵构十二道金牌招回,又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这些描写体现了中国社会不自觉的“泛道德化”倾向,即用道德标准评价政治***,把政治矛盾描绘为政治人物“忠”,“奸”的道德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岳飞被诬陷至死而宁死不反,体现了儒家的忠君之道,也同时为这些作品所肯定。这个道德悖论也成为后世争议的焦点之一。在明代话本《黄龙府》中,作者***取了反历史主义的立场,将历史改写为岳飞打败金朝军队,“直捣黄龙”。关于冤屈与忠诚的类似的命题也可以在《水浒传》这样的作品中被发现。

事实上,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关于岳飞的诸多争议还在继续。比如说,,在五六十年代,官方历史学家就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批判他的“愚忠”。到了20世纪后期,基于中国已经是,而且根据官方意识形态也一直是“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与历史,教育部负责中学历史教学的机构曾经发文,不再将其作为“民族英雄”来歌颂,但这只是个别***。如由余桂元主编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提到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分析对待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这种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不可否认的是,岳飞的故事已经作为全世界华人,特别是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人,对自身悠久历史的苦难与荣耀的共同记忆而传诵。这种记忆是如此之深,以至于相关的典故已经成为汉语的“成语”和固定表达,如“直捣黄龙”“尽忠报国”等。

诗词

如同很多中国古代的将领和政治家一样,岳飞也以文才传世。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为全世界华人所熟知。但这首著名的词是否为他所作在文学界尚有争议,事实上,因其中很多的“身后之语”,故后人出于政治或其他目的伪托的可能性很大。

岳飞另有一首《小重山》,写出了他忧心忧国却在朝中孤立无援的心境.

军事、武术

除诗词外,据说有岳武穆兵书,有岳家拳,岳家枪传世。且被心意***拳派尊为祖师。

书法

岳飞的书法也令人称道,“还我河山”四个字气势磅礴,现为杭州岳庙匾额。

电视剧《精忠岳飞》后面那里,岳飞因赵构偏安一隅失望至极主动辞去兵权告老还乡是真实的历史吗?岳飞一路

对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的争议,最初是在几位著名的前辈学者中进行的,其中有余嘉锡和夏承焘先生,还有张政烺和邓广铭先生,各持针锋相对的议论。龚延明先生在《岳飞研究》第2辑《岳飞〈满江红〉词讨论综述》中介绍了相关情况。夏承焘先生最初在《四库提要辨证》中认为是明人伪作。此后,夏承焘先生在《浙江日报》1962年9月16日《岳飞满江红词考辨》一文中,则判定此词作者是明朝大将王越,“我认为,这词若不是他作,也许是出于他的幕府文士”。后来,此文搜入《月轮山词集》时,改为“如果如我的猜想,这首词的作者是参与这场斗争(按:指对鞑靼作战)或对这场斗争有强烈感受的人,可能会是王越一辈有文学修养的将帅(他们的身份正和岳飞相同),或者是边防幕府里的文士”。龚延明先生未曾提及者,是张政烺先生。在《张政烺文史论集》的《岳飞“还我河山”拓本辨伪》一文中指出:“《满江红》词从命意和风格看可能是桑悦的作品。”张政烺先生认为,此词“像是一个失意文人落魄江湖的情调”。

邓广铭先生曾说,现在《满江红》就是岳飞,岳飞就是《满江红》。他曾向夏承焘先生劝说,何必写辨伪的文字。他为此发表了两篇文章,特别是《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还特意搜入《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又编入最近出版的《邓广铭全集》中。

人们可以对《满江红》词提出一些疑点,但如要断然判定为伪作,只怕拿不出充分的证据,这在邓广铭先生的文章中已作论证。

但是,以上的争论大致都是针对晚至明代才出现《满江红》词,进行是真是伪的探讨。如果在宋人的记载中确实没有提到岳飞的《满江红》词,也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幸好又有郭光先生的《岳飞集辑注》中的《岳飞的〈满江红〉是赝品吗?》(中州古籍出版社19***年版,文章见此书第489页),此文无疑是研究岳飞《满江红》词的最重要的新进展。可惜此书流传不广,人们一般不知郭光先生的研究和论证,在此有必要作简单介绍。南宋后期陈郁著《藏一话腴》,使用的是《豫章丛书》本,并将有关文字编入岳飞孙岳珂的《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此书为岳飞的主要史料)中。但郭光先生则使用清沈雄《古今词话》卷上和康熙《御选历代诗馀》卷117中所引的《藏一话腴》文字,比之《豫章丛书》本,多了如下一段重要文字:

(武穆)又作《满江红》,忠愤可见。其不欲“等闲白了少年头”,可以明其心事。

这当然为判明岳飞《满江红》词的真伪,提供了十分有力的证据。郭光先生所作的详细考证,在此也不必重复,感兴趣者可找来阅读。此外,清人潘永因《宋稗类钞》卷3《忠义》也有如下一段文字:

武穆家谢昭雪表云:“青编尘乙夜之观,白简悟壬人之谮。”最工。武穆有《满江红》词云:“怒髪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雠恨(应为‘胡虏’,乃出自清人篡改)肉,笑谈渇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宋稗类钞》是辑录宋代的各种笔记***,分类编排而成书。此书卷3辑录的四条岳飞记事全未标明史料出处。但依今存载籍参对,第一条是抄自《朝野遗记》,第二条是抄自《枫窗小牍》卷下,第三条即以上引文,第四条是抄自《说郛》卷18《坦斋笔衡》。今查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3《谢昭雪表》的前一句与此段引文几乎全同,唯有“最工”作“甚工”,开头多一“岳”字,可知上引第三条大致可判定为《鹤林玉露》的另一版本。岳珂《鄂国金佗稡编、续编》在南宋最后一版是端平元年(公元1234)。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乙编自序中所说的写作年代是“淳佑辛亥”,即淳佑十一年(公元1251)。其成书年代与《藏一话腴》相近,都在端平元年之后,自然是反映了在岳珂的《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成书后的新发现,故在《鄂国金佗稡编、续编》中不载此词,就可以得到解释。

邓广铭先生早已指出:“我认为,不能因为我们不曾见到,就断言宋元人书中全未出现过这一作品。”他引用了宋人《宾退录》中所载岳飞的绝句,而此诗未曾被《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所录为证。《宾退录》记载,岳飞在新淦县青泥市萧寺题诗说:“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雠。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作者赵与峕说:“今寺废壁亡矣。其孙(按:指岳珂)类《家集》,惜未有告之者。”既然如今尚得以见到南宋后期有两处记载,《满江红》词确是岳飞所写,便无可疑者。至于此词中引用“贺兰山”,自然只能作为古典文学的典故,诚如邓广铭先生在《辨岳飞〈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在磁州说》中所论证者,“全系泛指”,不须望文生义。

被编入《全元戏曲》卷11的《岳飞破虏东窗记》,据编者分析,其中有明人修改的痕迹。其第二出岳飞自唱道:“怒发冲冠,丹心贯日,仰天怀抱激烈。功成汗马,枕戈眠月,杀金酋伏首,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言愁绝,待把山河重整,那时朝金阙。”此段文字明显***自《满江红》词,而加以改编。此后可能是在明朝成化时,姚茂良所撰《精忠记》***的第二句也是同样语言,只是将“愁”改为“怨”。由此可知,也不能说元代就必无岳飞《满江红》词的记载,被编入戏曲,证明此词在元代仍应有相当的流传。

但是,今人已不可能判定《满江红》词的确切创作时间。《尽忠报国——岳飞新传》和历史***《转战湖汉》将此词系于绍兴四年(公元1134)克复襄汉,荣升节度使之后。宋时节度使是军人最重要的虚衔,可以比喻为如今荣获元帅军衔。岳飞决不是官迷,正如袁甫诗中引用南宋百姓的评价:“儿时曾住练江头,长老频频说岳侯:手握天戈能决胜,心轻人爵只寻幽。” 此诗见《蒙斋集》卷20《岳忠武祠》(其二)。这位常胜将军决不会因荣升而沾沾自喜,相反,荣升只能使他更加强烈地关注山河一统的大业,心中念念不忘的是肩负的重任,今后修远而漫长的征程。“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用以反映他此时的心态,也许是最为恰当的。这是我系于此时的一点臆测,在现代史学研究中,只怕还是允许的。

岳飞另一阕《小重山》词,从词意判断,《鄂国金佗稡编、续编校注》第981页注认为:“此词当写于绍兴八、九、十或十一年秋,反映岳飞反对降金乞和,有志莫伸之苦闷。”岳飞传记和历史***《忠贯天日》则系于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被捕入狱之前,虽然不可能有十分确切的依据,但大致也是允当的。

当然,从另一方面看,至今流传的岳飞诗文和墨迹也确有伪作,如所谓《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等。当时根本没有文臣张浚北伐,而有劳武将岳飞相送之史实。岳飞称张浚,也只能称张相、张相公或张都督之类,不可能称紫岩先生。如伪造的岳飞书《前后出师表》,另有“还我河山”题字,已经传布甚广,其字迹都不是岳珂说祖父所习用的苏东坡体。另从时间上考证,岳飞书所谓《前后出师表》时,也根本不在南阳;而《前后出师表》中居然不避宋钦宗赵桓的“桓”字御讳,这在宋朝臣子,是绝不可能的,故断定为伪作无疑。特别是张政烺先生在《岳飞“还我河山”拓本辨伪》一文中作了令人叫绝的考证,说明“还我河山”四字实出民国八年(公元1919)的童世亨《中国形势一览图》增修十四版,其伪托固然是出于爱国***。传世的伪托岳飞之作当然不能不辨。

参考资料:

《文史知识》2007年第1期,王曾瑜

不是,说岳飞必须死,并不意味着赵构与秦桧合谋冤杀岳飞是可以原谅的。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寒心的一桩罪行。

  岳飞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今天杭州西湖边上的岳王庙里,那一幅“还我河山”,据说就是出自岳飞的手笔。而那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词,人们也普遍愿意相信是岳飞所填。八百年后,在面临国破家亡的岁月里,许多中国青年就是吟唱着这首词,走上抗击日寇的战场的。

  据说,有一本以岳飞的名义撰写的军事著作,名叫《武穆遗书》,是一本可以让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事圣经。在中国的***文学中,为了得到这本书,江湖上的各种人物展开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争斗,掀起一阵阵血雨腥风。最后,终于由代表正义的一方得到了它,并通过学习它,将邪恶势力一网打尽。

  与此相关,中国人以很高的频率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然而,在长达4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没有能够建立起一套实现它的机制。于是,这个民族中那些最优秀的人物,便常常面临极端悲惨的命运。

  后来居上埋怨敌

  在南宋初年的“中兴四将”里,岳飞出身农家,年纪最轻,资历最浅。他比张俊小17岁,比刘光世和韩世忠小14岁。

  由于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岳飞艺高胆大敢打会拼,且治军严谨身先士卒,富有军事洞察力,从而数次创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辉煌战例。因此,他的声望后来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几位。

  这一切,大约使上述几位的心头相当不舒服。

  为此,岳飞曾经给他们写了数十封信,殷勤致意,联络感情,均没有得到响应。平定杨幺之后,岳飞特别将缴获的大型战船配备好全套人员和装备,赠送给韩世忠和张俊。韩世忠毕竟是一个坦荡磊落的人,他相当高兴,与岳飞尽释前嫌。而张俊则认为岳飞是在向自己炫耀,反而更加嫌恶起来。

  ***如用今天的语言形容,很有可能人们会说岳飞是个性情中人。若用民间的说法形容,大概会说他相当“一根筋儿”。

  莽撞进言惹龙颜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如今已经演变成为中国人政治智慧的一部分,就是从体制上限制军人武夫有可能造成的危害,使兵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大约就在公元1137年,有一天,岳飞与皇帝赵构谈话。君臣二人十分投机。可能是谈得兴起,岳飞突然相当莽撞地提出,希望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此言一出,谈话的气氛立即急转直下。赵构呵斥道:“你虽然出于忠心,但是,手握重兵在外,这种事情不是你所应当干预的。”岳飞的脸色当时就变了,十分尴尬。岳飞触犯了***最大的忌讳: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我们知道,皇权继承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个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人们历来特别容易把这个问题和那些手握重权、重兵的文臣武将们的政治野心联系起来。

  谁知,后来,岳飞在一封密奏中,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希望皇帝尽快确定过继皇子的继承名分。这就表明他并不是谈得高兴一时口滑所致。

  事实上,这件事情确实是岳飞的一块心病。公元1127年,中国遭遇了“靖康之耻”后,金国人扣住宋徽宗宋钦宗不放,有着相当重要的政治原因。赵构称帝以后,金人就曾经考虑将宋徽宗放回去,用以削弱赵构的影响。后来一直存在着一种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一个宋钦宗嫡系的傀儡皇帝,这位傀儡皇帝具有赵宋帝国先天的大宗正统地位,将使南宋***相当难堪、被动,甚至对其存在的合法性都可能形成挑战。当时,部分地为了对抗这种可能,赵构从太祖赵匡胤一系挑选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但还没有确定究竟由哪一位继承皇位。岳飞的提议,从抗金斗争的现实出发,显然是好意。但是,这种好意是否能被皇帝愉快地接受,却大成疑问。

  陷入险恶旋涡

  岳飞的做法,显然在政治上是不可取的。这位天才的军事统帅,富有军事上的洞察力,在政治上却表现出了十足的幼稚。

  事实上,当皇帝想要岳飞死时,岳飞到底是不是想要谋反之类的争论就已经变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岳飞必须死。诚如宰相秦桧所说,这些罪名是否成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乃上意也”——这是皇帝的意思。

  在秦桧们提供给皇帝的岳飞罪证里,有几条相当骇人听闻。

  其一,他们告诉皇帝,淮西战败之后,岳飞曾经当众骂道:国家了不得了,皇帝又不修德。这句话,今天听不出什么了不得的意思,然而,放在当时,已经足可以让一个人家破人亡了。

  其二,朱仙镇班师之后,岳飞和他的主要助手张宪,曾经当着不少人的面,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岳飞问张宪:天下事该怎么办?

  张宪回答说:就看您想怎么办。

  其三,据说,岳飞曾经说,自己与太祖赵匡胤都是三十岁就当上了节度使。

  当时,这样三句话连起来,的确可以要了岳飞的命了。

  公元1141年,即绍兴十一年十月,岳飞被正式逮捕入狱。岳飞拒绝自救。他说:“上苍有眼,就不会陷忠臣于不义。否则,能往哪里逃呢?”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立过一个誓约,禁止杀大臣和上书言事的人。因此,那时流放到岭南炎荒之地,已经算是最重的惩罚了。没想到,一件“莫须有”的罪名,竟然愣是被秦桧及其属下们问成了“大逆不道”之罪。

  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皇帝批准赐岳飞死,并将判徒刑两年的岳云,亲手改判为处死。

  史书记载说,判决公布后,“天下冤之”,众多士民为之泪下。

  据说,行刑当日,公元1141年,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阴历大年除夕,杭州城凄风苦雨,整日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