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亡羊补牢的成语典故

tamoadmin 成语解析 2024-06-05 0
  1. 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2. 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
  3.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4. 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5. 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不是出自《伊索寓言》。

《亡羊补牢》:羊逃跑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出自《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南辕北辙》寓言故事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亡羊补牢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亡羊补牢的成语典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及***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七篇。原书名为《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经后人加工,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相传其中故事是一名埃塞俄比亚黑人奴隶所做,“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谐音。

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不过,这个成语并不是出自寓言故事,而是出自《战国策》。亡羊补牢是哪个朝代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什么,你知道吗?小面就为大家说说亡羊补牢的故事,以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这句话的原话是,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非常浅显易懂的,这句话的意思的是,羊丢了之后,再去修理羊圈,其实并不是很晚。亡羊补牢告诉我们一个很明显的道理,那就是当你遇见问题的时候,或者是做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想办法补救,只要你积极主动补救了,还是能够挽回损失的,还不是太晚。

 亡羊补牢讲的是战国时代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战国时代楚国大臣庄辛,当时楚襄王并非是一个德才兼备的王,因为他的身边跟着的四个人,专门是坑楚襄王的,一直鼓励楚襄王奢侈*乐,导致楚襄王不管国事。

 后来,庄辛去劝谏,他告诉楚襄王不能这样下去了,可是楚襄王根本不听,他把劝谏的庄辛赶出了国家,后来秦国就去讨伐楚国,结果楚国的楚都郢被占领了。这个时候,楚襄王知道自己真的是错了,于是就派人把庄辛给请回来了,这个时候庄辛去了赵国。

 而庄辛看见楚庄王的态度很诚恳,于是就回去了,后来他就对楚襄王说了这样一句话,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庄辛就用这句话来鼓励楚庄王不要灰心丧气,要重振信心,然后励精图治。

 虽热亡羊补牢讲的是战国时代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是西汉末刘向编订的,而《战国策》主要就是记载了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家的谋臣劝谏的故事。

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

守株待兔,掩耳盗铃,杯弓蛇影,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亡羊补牢。

守株待兔(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释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出处《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故事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在地里干活,忽然从远处跑来一只兔子,它十分慌张,一不 ?小心就撞在树桩上死了。农夫很高兴,捡起这只死兔子回家美美地饱餐一顿。他想每天都 ?有这样的好事就好了,于是他放下农具整天守在那颗树下,一无所获。

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 ?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 ?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故事从前有个小偷发现人家家门口挂着一口很大的铜钟,他想偷但一个人搬不动,想 ?把他敲碎卖碎铜,担心敲钟时别人听到声音而偷不成,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是把 ?自己的耳朵用棉花塞住听不到声音,结果偷窃时被当场逮住。

杯弓蛇影(bēi gōng shé yǐng):

解释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出处《晋书?乐广传》记载有人作客饮酒,见酒杯里有条蛇,喝后吓得病了。后来知 ?道这蛇原来是屋角上一张弓照在杯里的影子,他的病就好了。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把虚幻误作真实,形容人神经过敏。

故事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 ?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 ?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 ?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故事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没有水,带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们渴 ?得要命,纷纷停下乘凉,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没发现水源,曹操急中生智,传令下去说前边 ?有一梅林,时下正是产梅子的季节可以用梅子解渴,士气大振而快速前进

画饼充饥(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出处《三国志?魏志?卢毓传》:“选举莫取有名,名如画地作饼,不可啖也。”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 ?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 ?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亡羊补牢(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释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用法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故事战国时楚襄王荒*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趁机征 ?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 ?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词语如下:

1、狐***虎威:出自《战国策·楚策一》,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2、叶公好龙:出自《新序·杂事五》,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3、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4、守株待兔:出自《韩非子·五蠹》,比喻死守着经验,不知变通,也用以讽刺妄图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

5、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6、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察今》,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拘泥不变通的行为,也包含着不懂变通,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的道理。

7、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内行人之中,以次充好。

8、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9、买椟还珠: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比喻取舍不当,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

10、杯弓蛇影:出自《晋书·乐广传》,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11、郑人买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12、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比喻自欺欺人。

13、抱令守律:出自《隋书·王通传》,形容拘泥于成法,不知变通。

14、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比喻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15、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16、南辕北辙:出自《战国策·魏策四》,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17、惊弓之鸟:出自《战国策·楚策四》,比喻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18、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燕策二》,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9、黔驴技穷:出自唐·柳宗元《三戒·黔之驴》,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20、邯郸学步:出自《庄子·秋水》,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原有的本事也丢掉。

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如下:

狐***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井底之蛙、亡羊补牢、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等。

详解

掩耳盗铃:出自《吕氏春秋》原为“掩耳盗钟”,范氏灭亡了,有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又背不动,于是用锤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就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把钟抢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最终也被别人抓获了。

寓意: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其果。

拔苗助长:出自《孟子 公孙丑上》古并雀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一棵的往上拔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死了。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禅蔽指。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楚国有个人过江,不小心把剑掉在了水里,他在船帮上剑落水的地方刻上记号,等船停下,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宝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寓意:比喻拘泥于成例,不知道跟着情势的贺配变化而改变看法或者办法。

源自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狐***虎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守株待兔、掩耳盗铃、刻舟求剑、滥竽充数、亡羊补牢、井底之蛙、自相矛盾、买椟还珠、拔苗助长。

一、画蛇添足

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文:蛇本来没有脚的,你为什么要给它画上脚呢?

二、拔苗助长

释义: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

出处:先秦·孟子《孟子·公孙丑上》:“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译文: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用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三、自相矛盾

释义: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四、亡羊补牢

释义: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译文:见到兔子回头叫狗去追,这不算晚;羊被偷走赶紧加固羊圈,也还不迟。

五、买椟还珠

释义: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译文: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点缀(它),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

成语

亡羊补牢、掩耳盗铃、滥竽充数、四面楚歌、纸上谈兵、买椟还珠 ?拔苗助长、狐***虎威、刻舟求剑、鹬蚌相争、螳螂捕蝉、画蛇添足、狐***虎威、盲人摸象、买椟还珠、拔苗助长、黔驴技穷(黔驴之技)、亡羊补牢、讳疾忌医、纸上谈兵、吴牛喘月,蜀犬吠日、守株待兔、按图索骥、叶公好龙、引婴投江、掩耳盗铃、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相濡以沫

典故

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